T/CVMA 210-2025 犬腧穴名称、定位与应用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112阅读模式

T/CVMA 210-2025 犬腧穴名称、定位与应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11.220
CCS B 41
团体标准
T/CVMA 210—2025
犬腧穴名称、定位与应用
Canine acupoints——Name,loc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25 - 1 - 16发布2025 - 1 - 16实施
中国兽医协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农业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兽医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吉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贵州大学、扬州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北京中农大动物医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范开、王帅玉、常建宇、仇正英、付本懂、王德云、赵兴华、王新、吴帅成、汤德元、刘明江、郭洋、李慧侠、郑雪莹、王聪、郝霖雨。

T/CVMA 210—2025
1
犬腧穴名称、定位与应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89个犬腧穴的体表定位、解剖结构、针刺方法、功能主治以及穴名释义。
本标准适用于犬病的临床中兽医针灸治疗,教学中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腧穴名称的格式与确定原则
4.1 腧穴名称的格式
腧穴名称以汉字命名,腧穴名称后标注汉语拼音。
4.2 腧穴名称的确定原则
根据文献记载,分析各腧穴的比较针灸学和腧穴名解内容。当出现如下情形,根据以下原则确定。
——当同一腧穴记载有多种名称,优先考虑犬来源的命名;
——当同一腧穴名记载有通假字,优先考虑现代汉语常用字。
5 腧穴体表定位原则和方法
5.1 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
腧穴体表刺入部位的定位采取解剖标志与躯体比例距离相结合的定位法,以适用于不同体型犬的腧穴体表定位需求。
5.2 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
5.2.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利用腧穴局部体表特征和解剖学特点进行定位的方法,根据腧穴与骨骼、关节、肌腱、肌沟、韧带、浅静脉等体表可见的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
5.2.2 躯体比例距离定位法
T/CVMA 210—2025
2
在躯体的体表解剖标志、基准穴点、解剖学基准线(面)的基础上,利用连线、辅助水平线、延长线及其交点,按比例进行定位的方法。
6 犬体腧穴
6.1 头颈部腧穴
6.1.1 山根 Shān gēn
6.1.1.1 体表定位
鼻背正中线上,鼻梁末端,有毛无毛交界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
6.1.1.2 解剖结构
位于两侧鼻唇提肌止点鼻背侧连线中点,有眶下神经鼻外侧支和鼻背侧动、静脉分布。
6.1.1.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0.8 cm。
6.1.1.4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暑。主治中暑、感冒、发热、昏迷。
6.1.1.5 穴名释义
山居高处,根在其下。鼻梁位高,该穴位居鼻梁下端,故名。
6.1.2 水沟 Shuǐ gōu
6.1.2.1 体表定位
山唇唇沟的上1/3点,一穴(见附录A中图A.1)。
6.1.2.2 解剖结构
位于两侧鼻唇提肌止点鼻孔腹侧连线中点与口轮匝肌背侧联合之间,有上唇动、静脉和眶下神经上唇支及眼神经的筛神经支分布。
6.1.2.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0.5 cm。
6.1.2.4 功能主治
醒脑,镇痫,解暑。主治昏迷、癫痫、中暑。
6.1.2.5 穴名释义
此穴所处位置状如涕水之沟渠,故名。
6.1.3 上关 Shàng guān
6.1.3.1 体表定位
T/CVMA 210—2025
3
下颌关节上方,下颌骨与颧弓之间,张口时出现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
6.1.3.2 解剖结构
刺入颧肌、颞肌内,有颞浅动、静脉分支和耳睑神经颧支分布。
6.1.3.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1.5 cm ~ 3.0 cm。
6.1.3.4 功能主治
祛风解痉,通络开关。主治歪嘴风、下颌关节障碍、耳聋。
6.1.3.5 穴名释义
耳前称关,穴在颧弓内侧,下颌关节后上方,与下关相对,故名。
6.1.4 下关 Xià guān
6.1.4.1 体表定位
下颌关节正前方稍偏下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
6.1.4.2 解剖结构
表层为颈阔肌,深层为颈深括约肌和咬肌,前缘有面横动脉,上缘为面神经背侧支,后缘为面神经腹侧支,下缘为腮腺管。有面横动、静脉分布,有颊背神经及颊腹神经分布。
6.1.4.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 cm;或使患犬嘴张大,毫针斜向内后上方刺入关节;或艾灸。
6.1.4.4 功能主治
祛风解痉,通络开关。主治歪嘴风、下颌关节障碍、耳聋。
6.1.4.5 穴名释义
穴在下颌关节前下方,与上关相对,故名。
6.1.5 开关 Kāi guān
6.1.5.1 体表定位
咬肌前缘中点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
6.1.5.2 解剖结构
颊部,咬肌前缘,颧肌后方,浅层为上眼睑颈深括约肌,深层为上下臼齿之间的颊肌内,有面动、静脉、颊神经及颊下神经分布。
6.1.5.3 针刺方法
毫针向后上方平刺1 cm ~ 4 cm,刺入咬肌内。
T/CVMA 210—2025
4
6.1.5.4 功能主治
祛风活络,通利关节。主治歪嘴风、下颌关节障碍。
6.1.5.5 穴名释义
穴在下颌关节前下方,功能通络下颌关节,故名。
6.1.6 睛明 Jīng míng
6.1.6.1 体表定位
内眼角,上下眼睑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3)。
6.1.6.2 解剖结构
在内眼角眼轮匝肌处,有眼角动、静脉和滑车下神经分布。
6.1.6.3 针刺方法
押手外推眼球,刺手持毫针,直刺0.5 cm ~ 1 cm。勿伤眼球。
6.1.6.4 功能主治
退翳明目,消肿止痛。主治目赤肿痛、眵多流泪、睛生云翳。
6.1.6.5 穴名释义
穴在内眼角,近于睛,有明目之功,故名。
6.1.7 睛俞 Jīng shū
6.1.7.1 体表定位
上眼睑正中,眶上突下缘,穴在眼球与眶骨下缘之间,左右眼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3)。
6.1.7.2 解剖结构
上眼睑正中,眶上突下缘,穿过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刺入眼鞘与眶骨膜之间,有额动、静脉和额神经分布。
6.1.7.3 针刺方法
水针治疗。押手拇指下压眼球,刺手持注射器,沿上眼眶下缘直刺0.3 cm ~ 0.8 cm,注入药物。勿伤眼球。
6.1.7.4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消肿退翳。主治目赤肿痛、睛生云翳、白内障。
6.1.7.5 穴名释义
“俞”,有气血出入输转之意。穴处上眼眶下缘,主治目疾,故名。
6.1.8 承泣 Chéng qì
T/CVMA 210—2025
5
6.1.8.1 体表定位
下眼眶上缘中点,左右眼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3)。
6.1.8.2 解剖结构
位于眼结膜与球结膜间的结膜穹隆处,浅层为眼轮匝肌、眼睑部颈深括约肌,深层为眼球下直肌和眼球缩肌,有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分布。
6.1.8.3 针刺方法
水针治疗。押手拇指上推眼球,刺手持注射器,沿眼眶上缘直刺0.3 cm ~ 0.8 cm,注入药物。勿伤眼球。
6.1.8.4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消肿退翳。主治目赤肿痛、睛生云翳、白内障。
6.1.8.5 穴名释义
该穴在目下,承接泣泪之处,故名。
6.1.9 耳尖 ěr jiān
6.1.9.1 体表定位
耳尖部的静脉血管上,左右耳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4)。
6.1.9.2 解剖结构
耳廓背侧耳静脉上。有耳动脉并行,有耳后神经分布。
6.1.9.3 针刺方法
将毫针或小三棱针点刺出血。
6.1.9.4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清热解暑。主治中暑、感冒、腹痛、耳肿。
6.1.9.5 穴名释义
据穴处解剖部位命名。
6.1.10 角孙 Jiǎo sūn
6.1.10.1 体表定位
向上轻提耳朵,耳根背侧皮褶线前部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4)。
6.1.10.2 解剖结构
浅层为盾间肌及颈盾肌,深层有顶盾肌、颈耳大深肌、颈耳小深肌、颞肌,有包括耳颞神经等下颌神经的分支,颞浅动、静脉耳前支、上颌动、静脉等分布。
6.1.10.3 针刺方法
T/CVMA 210—2025
6
押手轻提耳朵,使皮褶线变清晰,固定穴区皮肤,刺手持针,直刺0.3 cm ~ 1.2 cm。
6.1.10.4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明目。主治目赤肿痛、耳部肿痛、颈椎病。
6.1.10.5 穴名释义
孙,支别之络。穴当耳上角对应之处,在手少阳经之脉别行之处,故名角孙。
6.1.11 颅息 Lú xī
6.1.11.1 体表定位
位于耳壳背侧弧线的前1/3点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4)。
6.1.11.2 解剖结构
盾状软骨中部,浅层为盾间肌,深层有颞肌,浅层为盾间肌及颈盾肌,深层有顶盾肌、颈耳大深肌、颈耳小深肌、颞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耳后支,耳后动、静脉的耳支分布。
6.1.11.3 针刺方法
押手轻提耳朵,使皮褶线变清晰,固定穴区皮肤,刺手持针,直刺0.3 cm ~ 1.2 cm。
6.1.11.4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定惊。主治癫痫、耳聋、颈椎病。
6.1.11.5 穴名释义
颅即头颅,息即安宁。此穴在耳后头颅处,可安脑宁神,故名。
6.1.12 翳风 Yì fēng
6.1.12.1 体表定位
耳基部下颌关节后下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5)。
6.1.12.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腮耳肌、位于腮腺和下颌腺上、颌静脉分支处之间,深层有颈突咽肌、二腹肌等,并有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支处。颞浅动、静脉,深部为面神经干穿出处。
6.1.12.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1.2 cm。
6.1.12.4 功能主治
活血,疏风解表。主治口眼歪斜、耳聋、颈椎病。
6.1.12.5 穴名释义
翳,意屏蔽。此穴位于耳后,比喻以耳为穴区蔽风。故名。
T/CVMA 210—2025
7
6.1.13 天门 Tiān mén
6.1.13.1 体表定位
枕骨嵴后端,单穴(见附录A中图6)。
6.1.13.2 解剖结构
位于枕寰关节前方的枕骨嵴处。刺入盾间肌、颈耳大深肌,有枕大神经的分支分布。
6.1.13.3 针刺方法
毫针,沿枕骨嵴向前平刺1 cm ~ 4 cm,或艾灸。
6.1.13.4 功能主治
安神镇惊。主治发热、脑炎、抽风、惊厥。
6.1.13.5 穴名释义
头为天,本穴主治头部疾患,故名。
6.1.14 风池 Fēng chí
6.1.14.1 体表定位
枕骨大孔两旁,寰椎翼前缘上方的凹陷处,左右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6)。
6.1.14.2 解剖结构
位于颈耳肌、颈阔肌之间,浅层为臂头肌深层有菱形肌、夹肌、头半棘肌、头背侧大直肌、头前斜肌、头后斜肌等,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6.1.14.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4 cm ~ 2 cm;或艾灸。
6.1.14.4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主治感冒、颈椎病、癫痫、目赤肿痛。
6.1.14.5 穴名释义
穴处凹陷似池,为治风证之要穴,故名风池。
6.1.15 三委 Sān wěi
6.1.15.1 体表定位
环椎翼至大椎穴间,距背正中线约1 cm ~ 2 cm处,连一弧线,将弧线分为4等份,则弧线上的3个分界点为三委穴。左右侧各三穴(见附录A中图A.6)。
6.1.15.2 解剖结构
浅层为颈阔肌、锁颈肌、颈斜方肌,深层为菱形肌、夹肌、颈腹侧锯肌,内部为头半棘肌、头棘肌、颈棘肌及项韧带。有颈深动、静脉颈神经背侧支分布。
T/CVMA 210—2025
8
6.1.15.3 针刺方法
毫针稍斜向内下方,直刺0.8 cm ~ 3 cm。
6.1.15.4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疏风解表。主治颈椎病、颈风湿症。
6.1.15.5 穴名释义
此穴三点位于一弧形线上,故名。
6.1.16 廉泉 lián quán
6.1.16.1 体表定位
腹正中线上,舌骨前缘的凹陷中。单穴(见附录A中图A.7)。
6.1.16.2 解剖结构
浅层为颌下浅筋膜覆盖的下颌舌骨肌,深层为颏舌肌等。有面神经和颈横神经的分支;深层有舌动、静脉的分支,舌下神经的分支和下颌舌骨肌神经等。
6.1.16.3 针刺方法
将患犬头上仰,暴露穴区,毫针直刺0.8 cm ~ 2.5 cm。
6.1.16.4 功能主治
利舌吞咽,通经活络。主治舌运动障碍、下颌关节障碍。
6.1.16.5 穴名释义
廉,指边缘,清静之意;泉,指泉水。刺激该穴,舌下津液源源不断渗出,故名。
6.1.17 喉俞 Hóu shū
6.1.17.1 体表定位
腹正中线上,第3、4气管软骨环之间。单穴(见附录A中图A.7)。
6.1.17.2 解剖结构
颈部第三气管轮的腹侧,即两侧胸骨舌骨肌之间,有颈动、静脉的分支,颈神经的腹支和交感神经的分支分布。
6.1.17.3 针刺方法
水针治疗。将患犬仰卧保定,头颈后仰,押手固定气管,刺手持针,刺入气管内。
6.1.17.4 功能主治
降肺气,通利咽喉。主治咳喘、咽喉肿痛、异物性肺炎。
6.1.17.5 穴名释义
T/CVMA 210—2025
9
据穴位解剖部位命名。
6.1.18 天突 Tiān tū
6.1.18.1 体表定位
腹正中线上,胸骨柄前窝正中处,单穴(见附录A中图A.7)。
6.1.18.2 解剖结构
颈浅表括约肌腹侧正中线末端,浅层为左右胸头肌胸骨起点之间深筋膜,深层为左右胸骨甲状舌骨肌之间深筋膜,直至气管。深层有甲状腺后静脉等。
6.1.18.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腹正中线,向后下方,在胸骨柄背侧和胸膜之间,刺入0.8 cm ~ 3 cm。勿刺破胸腔。
6.1.18.4 功能主治
降肺气,通利咽喉。主治咳喘、咽喉肿痛、暴喑、甲状腺机能亢进。
6.1.18.5 穴名释义
天,在上为天,肺气通于天;突,古代灶旁的出烟口。该穴在胸骨上窝正中,内为喉咙,通于鼻,呼吸自然之气,故名。
6.1.19 颈脉 Jǐng mài
6.1.19.1 体表定位
颈外静脉的上1/3点,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7)。
6.1.19.2 解剖结构
位于颈部颈静脉沟中,颈外静脉上1/3与中1/3交界处,背侧为臂头肌,腹侧为胸头肌。
6.1.19.3 针刺方法
采血针沿血管刺入,出血。
6.1.19.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排毒。主治中暑、中毒、脑炎、风疹。
6.1.19.5 穴名释义
据腧穴解剖部位命名。
6.2 躯干部腧穴
6.2.1 大椎 Dà zhuī
6.2.1.1 体表定位
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T/CVMA 210—2025
10
6.2.1.2 解剖结构
浅层为斜方肌和菱形肌的腱膜,毫针刺入棘肌间及项韧带,有第8颈神经背侧支分布。
6.2.1.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1 cm ~ 3.5 cm。
6.2.1.4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通阳调气。主治发热、咳喘、风湿、瘫痪、颈部及胸背疼痛。
6.2.1.5 穴名释义
穴在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处,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
6.2.2 陶道 Táo dào
6.2.2.1 体表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2.2 解剖结构
浅层为斜方肌和菱形肌的腱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1胸神经背侧支分布。
6.2.2.3 针刺方法
毫针斜向前下方刺入1 cm ~ 3 cm。
6.2.2.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清热止痛。主治前肢及肩部扭伤、癫痫、发热。
6.2.2.5 穴名释义
丘形上有两丘相累曰陶,穴在第1、2胸椎棘突之间,两椎似两丘相重累,为督脉之气通行之道,故名陶道。
6.2.3 身柱 Shēn zhù
6.2.3.1 体表定位
第3、4胸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3.2 解剖结构
浅层为斜方肌和菱形肌的腱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3胸神经背侧支分布。
6.2.3.3 针刺方法
毫针斜向前下方刺入1 cm ~ 3 cm。
6.2.3.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清肺止咳。主治肺热、咳嗽、肩部扭伤。
T/CVMA 210—2025
11
6.2.3.5 穴名释义
穴在第三胸椎后,骨柱之上,横接两膊,为一身之柱干,故名身柱。
6.2.4 灵台 Líng tái
6.2.4.1 体表定位
第6、7胸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4.2 解剖结构
浅层为斜方肌和菱形肌、前背侧锯肌、背阔肌等肌肉的腱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6胸神经背侧支分布。
6.2.4.3 针刺方法
毫针斜向前下方刺入1 cm ~ 3 cm。
6.2.4.4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通经活络。主治胃痛、肝胆湿热、肺热咳嗽、腰脊疼痛。
6.2.4.5 穴名释义
灵,神灵也,指穴应于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供停驻之高处。该穴位于背部之高处,督脉气血在此化为阳热之气,停驻穴区,故名。
6.2.5 中枢 Zhōng shū
6.2.5.1 体表定位
倒数第3、4胸椎棘突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5.2 解剖结构
浅层为斜方肌和背阔肌等肌肉的腱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10胸神经背侧支分布。
6.2.5.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1 cm ~ 2 cm,或艾灸。
6.2.5.4 功能主治
理气散满,止痛。主治食欲减退、胃痛、腹满、腰背疼痛。
6.2.5.5 穴名释义
本穴邻近脊中,为躯体运动之枢,故名。
6.2.6 脊中 Jǐ zhōng
6.2.6.1 体表定位
倒数第2、3胸椎棘突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T/CVMA 210—2025
12
6.2.6.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背阔肌等肌肉的腱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11胸神经背侧支分布。
6.2.6.3 针刺方法
毫针稍斜向后下方刺入0.5 cm ~ 1 cm,或艾灸。
6.2.6.4 功能主治
理气退黄,强腰止痛。主治食欲减退、黄疸、肠炎、腰背强痛。
6.2.6.5 穴名释义
穴在脊椎之中部,故名。
6.2.7 悬枢 Xuán shū
6.2.7.1 体表定位
最后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7.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胸腰筋膜前缘中点,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13胸神经背侧支分布。
6.2.7.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
6.2.7.4 功能主治
通络止痛,补肾强腰。主治腰椎病、腰风湿、消化不良。
6.2.7.5 穴名释义
物之有所系属者曰“悬”,比喻本穴系督脉枢要之处,故名。
6.2.8 命门 Mìng mén
6.2.8.1 体表定位
第2、3腰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8.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胸腰筋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2腰神经背侧支分布。
6.2.8.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或艾灸。
6.2.8.4 功能主治
补肾强腰,通络止痛。主治腰椎病、腰部风湿、肾虚腰痿、腹泻、阳痿。
6.2.8.5 穴名释义
T/CVMA 210—2025
13
穴处两肾之间,为精道所出,是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
6.2.9 阳关 Yáng guān
6.2.9.1 体表定位
第4、5腰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9.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胸腰筋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4腰神经背侧支分布。
6.2.9.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或艾灸。
6.2.9.4 功能主治
通络止痛,补肾强腰。主治腰部风湿、肾虚腰痿、腰椎病、腹泻、阳痿。
6.2.9.5 穴名释义
穴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关乎一身之阳气,比喻为阳气之关要处,故名。
6.2.10 关后 Guān hòu
6.2.10.1 体表定位
第5、6腰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10.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胸腰筋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5腰神经背侧支分布。
6.2.10.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或艾灸。
6.2.10.4 功能主治
通络止痛,强腰。主治腰椎病、肾虚腰痿、腰部风湿。
6.2.10.5 穴名释义
穴在阳关之后,故名。
6.2.11 百会 Bǎi huì
6.2.11.1 体表定位
最后腰椎与荐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图A.9)。
6.2.11.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胸腰筋膜,毫针刺入棘肌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有第7腰神经背侧支分布。
6.2.11.3 针刺方法
T/CVMA 210—2025
14
毫针直刺1 cm ~ 2.5 cm,勿伤脊髓;或艾灸。
6.2.11.4 功能主治
补肾强腰,疗痹止痛,升阳。主治腰椎病、腰风湿、后肢瘫痪、腹泻、尿频、阳痿。
6.2.11.5 穴名释义
本穴与人的百会穴同名不同位。在人,穴在头顶中央,为手足三阳、督脉、足厥阴之会,百病皆主,故名百会。
6.2.12 尾根 Wěi gēn
6.2.12.1 体表定位
最后荐椎与第一尾椎棘突之间,背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8)。
6.2.12.2 解剖结构
刺入棘间肌,有荐神经分布。
6.2.12.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1 cm。
6.2.12.4 功能主治
通络疗痹,升阳。主治后肢瘫痪、尾麻痹、脱肛、腹泻。
6.2.12.5 穴名释义
穴在尾根处,故名。
6.2.13 百会旁 Bǎi huì páng
6.2.13.1 体表定位
百会穴左右旁开0.5 cm ~ 1 cm处,两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9)。
6.2.13.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胸腰筋膜,深层为腰多裂肌。有臀前动、静脉和臀前神经分布。
6.2.13.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或艾灸。
6.2.13.4 功能主治
强腰肾,调气通络。主治尿失禁、尿潴留、腰椎病、瘫痪。
6.2.13.5 穴名释义
穴在百会穴两旁,故名。
6.2.14 二眼 èr yǎn
T/CVMA 210—2025
15
6.2.14.1 体表定位
第1、2和2、3荐椎的背荐孔处,左右侧各二穴(见附录A中图A.9)。
6.2.14.2 解剖结构
位于臀部,刺入臀浅肌和臀中肌,有臀前动、静脉和臀后神经分布。
6.2.14.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或艾灸。
6.2.14.4 功能主治
通络,疗痹,强腰肾,摄尿。主治腰胯疼痛、后肢瘫痪、尿频、膀胱麻痹、阳痿。
6.2.14.5 穴名释义
穴在荐椎孔处,每侧二孔,故名。
6.2.15 后海(长强) Hòu hǎi( Cháng qiáng)
6.2.15.1 体表定位
尾根与肛门间的凹陷中心点,单穴(见附录A中图A.10)。
6.2.15.2 解剖结构
位于肛门和尾根之间,浅层为肛门括约肌,深层为尾骨肌,有会阴动、静脉和直肠神经分布。
6.2.15.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荐椎腹侧面方向,向前刺入0.5 cm ~ 5 cm。
6.2.15.4 功能主治
调理胃肠,消积散滞,升阳。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阳痿、不孕症。
6.2.15.5 穴名释义
胃为水谷之海,肛门位于消化道后端,故称后海。
6.2.16 肛脱 Gāng tuō
6.2.16.1 体表定位
肛门左右约0.5 cm ~ 1 cm,肛门腺外侧,两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0)。
6.2.16.2 解剖结构
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毫针刺入肛门括约肌。有直肠后神经和阴部动、静脉分支分布。
6.2.16.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 cm,或水针。
6.2.16.4 功能主治
T/CVMA 210—2025
16
固摄肛门。主治脱肛。
6.2.16.5 穴名释义
本穴治疗脱肛有特效,故名。
6.2.17 肺俞 Fèi shū
6.2.17.1 体表定位
肩端至髋节结连线与倒数第10肋间的交点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17.2 解剖结构
位于第3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大圆肌、胸腹侧锯肌、前背侧锯肌,胸最长肌与髂肋间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17.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肋前缘向下方斜刺0.5 cm ~ 2 cm,勿刺破胸腔。
6.2.17.4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鼻塞。
6.2.17.5 穴名释义
本穴是肺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肺病之要穴,故名。
6.2.18 厥阴俞 Jué yīn shū
6.2.18.1 体表定位
肩端至髋节结连线与倒数第9肋间的交点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18.2 解剖结构
位于第4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胸腹侧锯肌、前背侧锯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18.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肋前缘向下方斜刺0.5 cm ~ 2 cm,勿刺破胸腔;或艾灸。
6.2.18.4 功能主治
强心,止咳,止呕。主治心悸动、咳嗽、呕吐。
6.2.18.5 穴名释义
据穴位功效命名。“厥阴”代指“心包”。
6.2.19 心俞 Xīn shū
6.2.19.1 体表定位
T/CVMA 210—2025
17
肩端至髋节结连线与倒数第8肋间的交点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19.2 解剖结构
位于第5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胸腹侧锯肌、前背侧锯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19.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肋前缘向下方斜刺0.5 cm ~ 2 cm,勿刺破胸腔。
6.2.19.4 功能主治
宁心安神。主治心脏疾病、癫痫。
6.2.19.5 穴名释义
本穴为心之气机转输、灌注之处,为治心病之要穴,故名。
6.2.20 督俞 Dū shū
6.2.20.1 体表定位
倒数第7肋间,胸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0.2 解剖结构
位于第6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胸腹侧锯肌、前背侧锯肌,位于胸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20.3 针刺方法
毫针,向椎间孔方向刺入0.5 cm ~ 2 cm。
6.2.20.4 功能主治
宁心安神。主治心脏疾病。
6.2.20.5 穴名释义
本穴为督脉之气转输、灌注之处,故名。
6.2.21 膈俞 Gé shū
6.2.21.1 体表定位
倒数第6肋间,胸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1.2 解剖结构
位于第7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前背侧锯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21.3 针刺方法
毫针向椎间孔方向刺入0.5 cm ~ 2 cm。
T/CVMA 210—2025
18
6.2.21.4 功能主治
理气宽胸,止咳平喘。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
6.2.21.5 穴名释义
本穴内应横膈,故名。
6.2.22 肝俞 Gān shū
6.2.22.1 体表定位
倒数第4肋间,胸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2.2 解剖结构
位于第9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前背侧锯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22.3 针刺方法
毫针向椎间孔方向刺入0.5 cm ~ 2 cm。
6.2.22.4 功能主治
疏肝退黄,清肝明目。主治肝炎、黄疸、眼病、癫狂。
6.2.22.5 穴名释义
本穴为肝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肝病之要穴,故名。
6.2.23 胆俞 Dǎn shū
6.2.23.1 体表定位
倒数第3肋间,胸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3.2 解剖结构
位于第10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23.3 针刺方法
毫针向椎间孔方向刺入0.5 cm ~ 2 cm。
6.2.23.4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退黄。主治肝炎、黄疸、眼病。
6.2.23.5 穴名释义
本穴为胆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胆病之要穴,故名。
6.2.24 脾俞 Pí shū
T/CVMA 210—2025
19
6.2.24.1 体表定位
倒数第2肋间,胸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4.2 解剖结构
位于第11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背阔肌,以及后背侧锯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24.3 针刺方法
毫针向椎间孔方向刺入0.5 cm ~ 2 cm。
6.2.24.4 功能主治
健脾除湿,理气止痛。主治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6.2.24.5 穴名释义
本穴是脾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脾病之要穴,故名。
6.2.25 胃俞 Wèi shū
6.2.25.1 体表定位
倒数第1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5.2 解剖结构
位于第12肋间,皮下浅层为躯干皮肌、以及背阔肌、后背侧锯肌,位于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并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和胸神经背侧支外侧皮支穿出。
6.2.25.3 针刺方法
毫针向椎间孔方向刺入0.5 cm ~ 2 cm。
6.2.25.4 功能主治
健胃、助消化,止呕、止泻。主治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6.2.25.5 穴名释义
本穴是胃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胃病之要穴,故名。
6.2.26 三焦俞 Sān jiāo shū
6.2.26.1 体表定位
第1腰椎和最后胸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6.2 解剖结构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后背侧锯肌,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一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T/CVMA 210—2025
20
6.2.26.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2 cm。
6.2.26.4 功能主治
调理气机,健脾止泻。主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腰背强痛。
6.2.26.5 穴名释义
本穴为三焦之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三焦疾病之要穴,故名。
6.2.27 肾俞 Shèn shū
6.2.27.1 体表定位
第1、2腰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7.2 解剖结构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腱膜,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二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6.2.27.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2 cm。
6.2.27.4 功能主治
补肾摄尿,强腰脊(补肾气、滋肾精、强筋骨)。主治腰椎病、瘫痪、尿失禁、肾病、腰胯疼痛、生殖机能衰退。
6.2.27.5 穴名释义
本穴是肾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肾病之要穴,故名。
6.2.28 气海俞 Qì hǎi shū
6.2.28.1 体表定位
第2、3腰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8.2 解剖结构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腱膜,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三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6.2.28.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2 cm。
6.2.28.4 功能主治
理气通便,活络止痛。主治便秘、胀气、腰痛。
6.2.28.5 穴名释义
T/CVMA 210—2025
21
本穴内应气海,与气海相对,是机体元气输注之处,故名。
6.2.29 大肠俞 Dà cháng shū
6.2.29.1 体表定位
第3、4腰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29.2 解剖结构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腱膜,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四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6.2.29.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2 cm。
6.2.29.4 功能主治
通肠理气,强腰脊。主治腰痛、腹胀、腹泻、便秘。
6.2.29.5 穴名释义
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大肠病之要穴,故名。
6.2.30 关元俞 Guān yuán shū
6.2.30.1 体表定位
第4、5腰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30.2 解剖结构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腱膜,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五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6.2.30.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2 cm。
6.2.30.4 功能主治
调理胃肠,理气止痛,摄尿。主治腰腹疼痛、腹胀、尿频。
6.2.30.5 穴名释义
穴位处于机体元气输注之处,故名。
6.2.31 小肠俞 Xiǎo cháng shū
6.2.31.1 体表定位
第5、6腰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31.2 解剖结构
T/CVMA 210—2025
22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腱膜,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六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6.2.31.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3 cm。
6.2.31.4 功能主治
调理小肠。主治消化不良、肠炎、肠痉挛。
6.2.31.5 穴名释义
本穴为小肠之气转输、灌注之处,为治小肠疾病之要穴,故名小肠俞。
6.2.32 膀胱俞 Páng guāng shū
6.2.32.1 体表定位
第6、7腰椎棘突连线中点两侧,背最长肌与髂肋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32.2 解剖结构
皮下浅层为背阔肌腱膜,位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深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并有腰动、静脉的分支和第七腰神经的分支穿出。
6.2.32.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向椎间孔方向刺入1 cm ~ 3 cm;或艾灸。
6.2.32.4 功能主治
调理膀胱,强腰脊。主治尿不利、失禁、腰胯疾病。
6.2.32.5 穴名释义
本穴为膀胱气机转输、灌注之处,为治膀胱病之要穴,故名。
6.2.33 胰俞 Yí shū
6.2.33.1 体表定位
第2腰椎横突末端在肩胛后角与髋节结连线上的投影点。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33.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深层为髂肋肌,有腰椎动、静脉和腰神经分布。
6.2.33.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1 cm ~ 2 cm。
6.2.33.4 功能主治
健脾理气,止泻,摄尿。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多尿。
6.2.33.5 穴名释义
T/CVMA 210—2025
23
据穴位功能命名。
6.2.34 卵巢俞 Luǎn cháo shū
6.2.34.1 体表定位
第4腰椎横突末端在肩胛后角与髋节结连线上的投影点。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1)。
6.2.34.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腹内斜肌、腹横肌,深层为髂肋肌,有腰椎动、静脉和腰神经分布。
6.2.34.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1 cm ~ 2 cm。
6.2.34.4 功能主治
调理卵巢功能。主治卵巢机能减退、不孕症。
6.2.34.5 穴名释义
据穴位功能命名。
6.2.35 中脘 Zhōng wǎn
6.2.35.1 体表定位
剑状软骨与脐孔连线的中点,腹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12)。
6.2.35.2 解剖结构
位于腹白线正中处,有腹壁后动、静脉和胸神经腹侧支分布。
6.2.35.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 cm;或艾灸;或激光照射。
6.2.35.4 功能主治
调理胃肠,理气止痛。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胃痛、胃胀。
6.2.35.5 穴名释义
脘,指胃府,穴在胃之中部,故名中脘。
6.2.36 下脘 Xià wǎn
6.2.36.1 体表定位
剑状软骨与脐孔连线的后1/4点,腹正中线上,单穴(见附录A中图A.12)。
6.2.36.2 解剖结构
两侧腹直肌肉质部之间,浅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的分支;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T/CVMA 210—2025
24
6.2.36.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 cm;或艾灸;或激光照射。
6.2.36.4 功能主治
调理胃肠。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痛、腹胀、腹泻。
6.2.36.5 穴名释义
脘,指胃府,穴在胃之下部,故名下脘。
6.2.37 天枢 Tiān shū
6.2.37.1 体表定位
脐孔左右1cm ~ 3 cm,两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2)。
6.2.37.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腱膜,毫针刺入腹直肌,深层为腹横肌腱膜,有腹壁后动、脉和腰神经分布。
6.2.37.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0.5 cm;或艾灸;或激光照射。
6.2.37.4 功能主治
调理胃肠,理气止痛。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秘。
6.2.37.5 穴名释义
“枢”指枢纽。本穴位于脐旁,位居机体之连接枢纽处,故名。
6.3 前肢部腧穴
6.3.1 弓子 Gōng zi
6.3.1.1 体表定位
肩胛软骨外侧正中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3)。
6.3.1.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肩臂皮肌、三角肌,深层为冈下肌,有肩胛下动、静脉和肩胛上神经分布。
6.3.1.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肩胛岗方向向下刺入1 cm ~ 2 cm。或气针。
6.3.1.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主治肩胛部扭伤、肩胛神经麻痹、肩胛风湿。
6.3.1.5 穴名释义
T/CVMA 210—2025
25
肩胛软骨古称弓子骨,本穴位处肩胛软骨正中,故名。
6.3.2 膊栏 Bó lán
6.3.2.1 体表定位
肩胛骨后角,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3)。
6.3.2.2 解剖结构
浅层刺入背阔肌、菱形肌、下锯肌,深层为前背侧锯肌、胸最长肌,有肩胛下动、静脉和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及胸神经的分布。
6.3.2.3 针刺方法
下压穴区皮肤,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向前下方刺入1.5 cm ~ 3.5 cm。
6.3.2.4 功能主治
活络通痹。主治肩部扭伤、肩胛神经麻痹。
6.3.2.5 穴名释义
穴名来源于马的膊栏穴。
6.3.3 肺门 Fèi mén
6.3.3.1 体表定位
肩胛骨前缘中点,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3)。
6.3.3.2 解剖结构
肩胛前缘,浅层为颈斜方肌、冈上肌、斜角肌,达颈腹侧锯肌内,有颈外动、静脉,颈神经背侧支及腹侧神经分布,内部为臂神经丛。
6.3.3.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向后下方刺入0.5 cm ~ 2 cm。
6.3.3.4 功能主治
理肺气,通络,疗痹。主治前肢扭伤、麻痹、风湿。
6.3.3.5 穴名释义
穴在胸廓前方,似驻守在肺的大门前,故名。
6.3.4 肺攀 Fèi pān
6.3.4.1 体表定位
肩胛骨后缘的上中1/3交界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3)。
6.3.4.2 解剖结构
T/CVMA 210—2025
26
浅层为三角肌后缘的臂三头肌长头,深层为胸腹侧锯肌、前背侧锯肌、胸髂肋肌、肋间肌。有肩胛下动、静脉及肌支,肋间神经背侧支和肩胛下神经分布。
6.3.4.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肩胛骨内侧面,向前方刺入0.5 cm ~ 2 cm。
6.3.4.4 功能主治
理肺气,通络,疗痹。主治咳嗽、肩膊风湿、前肢麻痹。
6.3.4.5 穴名释义
“攀”指“拉、挽、依附”等意。此穴位于肺门之后,主治肺病,故名。
6.3.5 肩井(肩髃) Jiān jǐng(Jiānyú)
6.3.5.1 体表定位
肩峰(肩胛岗下缘)前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4)。
6.3.5.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肩臂皮肌、肩胛横突肌、三角肌,深层为冈上肌,有臂动、静脉和肌皮神经分布。
6.3.5.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5 cm。
6.3.5.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主治肩部扭伤、肩部神经麻痹。
6.3.5.5 穴名释义
穴在肩上凹陷中,地形凹陷如井,故名。
6.3.6 肩外俞 Jiān wài shū
6.3.6.1 体表定位
肩峰后下方的凹陷中,肩关节后,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4)。
6.3.6.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肩臂皮肌、三角肌、岗下肌,深层为小圆肌、臂三头肌,有后旋臂深动、静脉和肩胛上神经、桡神经分布。
6.3.6.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1 cm ~ 3 cm,勿伤关节;或艾灸。
6.3.6.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主治肩关节扭伤、前肢麻痹。
T/CVMA 210—2025
27
6.3.6.5 穴名释义
穴名来源于马的肩外俞穴。
6.3.7 抢风 Qiāng fēng
6.3.7.1 体表定位
肱骨后方,肩端(肱骨大节结)与肘突连线的上1/3点,肌沟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5)。
6.3.7.2 解剖结构
位于三角肌后缘,臂三头肌长头和外侧头之间的凹陷中,有臂动、静脉和桡神经分布。
6.3.7.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2 cm。
6.3.7.4 功能主治
通络止痛,强肌疗痹。主治前肢肌肉扭伤、麻痹、前肢风湿症。
6.3.7.5 穴名释义
动物头对风而立,肩关节为躯干的迎风处,古称抢风骨。穴在肱骨后方,故名。
6.3.8 郗上 Xī shàng
6.3.8.1 体表定位
肱骨后缘,肩端与肘突连线的下1/4点,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5)。
6.3.8.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肩臂皮肌、肘后肌,深层为臂三头肌,有前臂后皮神经和尺神经分布。
6.3.8.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2 cm ~ 4 cm,或艾灸。
6.3.8.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主治肘关节扭伤、前肢风湿、麻痹。
6.3.8.5 穴名释义
“郗”字古有空隙、洞穴之意,指穴位在肘头前的凹陷之上。
6.3.9 肘俞 Zhǒu shū
6.3.9.1 体表定位
前肢外侧,肘突与肱骨的夹角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5)。
6.3.9.2 解剖结构
T/CVMA 210—2025
28
位于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有胸外神经分布。
6.3.9.3 针刺方法
毫针斜向内前下方,刺入鹰嘴窝内,勿伤关节;或向内透刺至对侧皮下。
6.3.9.4 功能主治
祛风疗痹,消肿止痛。主治肘头肿痛、肘关节扭伤、前肢麻痹。
6.3.9.5 穴名释义
本穴主治肘关节病症,据其功效命名。
6.3.10 前曲池 Qián qū chí
6.3.10.1 体表定位
肘关节前缘外侧,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5)
6.3.10.2 解剖结构
浅层肩臂皮肌,有头静脉的属支和肌皮神经;深层为指总伸肌,有桡神经、桡侧返动、静脉和桡侧副动、静脉间的吻合支。
6.3.10.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肘关节前缘刺入1 cm ~ 3 cm,勿伤关节。
6.3.10.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主治肘关节扭伤、前肢麻木。
6.3.10.5 穴名释义
曲,穴在前臂屈曲处;池,气血蓄积之意。本穴能治疗肘关节气血壅滞之疾,故名。
6.3.11 前三里 Qián sān lǐ
6.3.11.1 体表定位
小臂外侧,前肢指外侧伸肌与腕尺侧伸肌的肌沟中,肘关节与腕关节之间的上1/4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6)。
6.3.11.2 解剖结构
指外侧伸肌与腕尺侧伸肌的肌沟中。有正中神经分布。
6.3.11.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5 cm,或艾灸。
6.3.11.4 功能主治
通络疗痹。主治前肢扭伤、风湿、麻痹。
T/CVMA 210—2025
29
6.3.11.5 穴名释义
“三里”指穴内气血所覆盖的范围较大,如三里之广,故名。
6.3.12 三阳络 Sān yáng luò
6.3.12.1 体表定位
前肢外侧,尺、桡骨的间隙中,肘关节与腕关节之间的上1/3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6)。
6.3.12.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腕尺侧伸肌,刺激正中神经,皮肤有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的属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进经拇长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达前臂骨间膜,以上诸肌由桡神经深支发出的肌支支配。
6.3.12.3 针刺方法
毫针,斜向内上方,刺入尺骨、桡骨间隙,深度约1 cm ~ 3 cm。
6.3.12.4 功能主治
安神镇痛。用于电针麻醉。
6.3.12.5 穴名释义
此穴为手三阳经交会之处,故名。
6.3.13 四渎 Sì dú
6.3.13.1 体表定位
小臂外侧,桡、尺骨间隙中,肘关节与腕关节之间的中点,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6)。
6.3.13.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腕尺侧伸肌、指外侧伸肌,深层为拇长外展肌,有正中神经分布。
6.3.13.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2 cm ~ 4 cm,刺入尺、桡骨间隙;或艾灸。
6.3.13.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主治前肢扭伤、麻痹、风湿。
6.3.13.5 穴名释义
此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三焦者,决渎之官,通调水道,本穴又位于三阳络穴之后,故名四渎。
6.3.14 内关 Nèi guān
6.3.14.1 体表定位
前臂内侧,桡骨与尺骨的间隙中,肘关节与腕关节之间的下1/4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
T/CVMA 210—2025
30
A.16)。
6.3.14.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腕桡侧屈肌与指深屈肌,有正中神经、正中动脉分布。
6.3.14.3 针刺方法
激光针灸,照射5 min~8 min;或毫针直刺0.5 cm ~ 1 cm,刺入尺、桡骨间隙;或艾灸。
6.3.14.4 功能主治
宁心安神,通络疗痹。主治心悸动、心律不齐、癫痫、眩晕、前肢神经麻痹。
6.3.14.5 穴名释义
穴在腕关节内侧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与外关相对,故名。
6.3.15 外关 Wài guān
6.3.15.1 体表定位
前臂外侧,桡骨与尺骨的间隙中,肘关节与腕关节之间的下1/4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6)。
6.3.15.2 解剖结构
浅层为指外侧伸肌和指总伸肌,深层为拇长展肌,有桡神经的分支分布。
6.3.15.3 针刺方法
氦氖激光照射5 cm ~ 8 min;或毫针直刺0.5 cm ~ 1 cm,刺入尺、桡骨间隙;或艾灸。
6.3.15.4 功能主治
主治桡、尺神经麻痹、前肢风湿、便秘、缺乳。
6.3.15.5 穴名释义
穴在腕关节后的凹陷中,与内关相对,故名外关。
6.3.16 胸堂 Xiōng táng
6.3.16.1 体表定位
大臂前外侧,臂三头肌与三角肌之间,头静脉的明显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7)。
6.3.16.2 解剖结构
位于头静脉上。
6.3.16.3 针刺方法
以采血针顺血管疾刺。
6.3.16.4 功能主治
T/CVMA 210—2025
31
泻心火,散瘀止痛。主治中暑、肩肘扭伤、前肢风湿症。
6.3.16.5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前肢两旁皮下的静脉上,与马的胸堂穴所处静脉及主治相同,故名。
6.3.17 膝脉 Xī mài
6.3.17.1 体表定位
第1腕掌关节内侧下方,第1、2掌骨间的掌心浅静脉上,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7)。
6.3.17.2 解剖结构
掌心浅静脉上。
6.3.17.3 针刺方法
三棱针点刺。
6.3.17.4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主治腕、指关节扭伤、中暑、感冒、风湿症。
6.3.17.5 穴名释义
穴在腕关节内侧的脉络上。腕关节似人站立时的膝关节,故名。
6.3.18 阳池 Yáng chí
6.3.18.1 体表定位
腕关节背侧,腕骨与尺骨远端连接处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8)。
6.3.18.2 解剖结构
有前臂头动、静脉和桡神经分布。
6.3.18.3 针刺方法
毫针或三棱针点刺。
6.3.18.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主治腕、指扭伤、前肢神经麻痹,感冒。
6.3.18.5 穴名释义
背侧属阳,其处凹陷如池,故名阳池。
6.3.19 腕骨 Wàn gǔ
6.3.19.1 体表定位
小臂外侧,尺骨远端和副腕骨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8)。
6.3.19.2 解剖结构
T/CVMA 210—2025
32
有尺神经分布。
6.3.19.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至对侧皮下,约0.5 cm ~ 1.5 cm。
6.3.19.4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主治腕、指关节扭伤、胃炎。
6.3.19.5 穴名释义
穴在外侧腕前骨下凹陷处,故名。
6.3.20 合谷 Hé gǔ
6.3.20.1 体表定位
1、2掌骨之间,第2掌骨内缘中点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8)。
6.3.20.2 解剖结构
在第二掌骨桡侧缘中部,浅层为骨间肌,深层为指深屈肌腱,有指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俞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掌背侧穿向掌侧之处;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6.3.20.3 针刺方法
毫针,沿指缝向后上方斜刺1 cm ~ 3 cm。
6.3.20.4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主治感冒、牙痛、耳聋。
6.3.20.5 穴名释义
第1、2掌骨之间,两骨相合,形如山谷,故名合谷。
6.3.21 涌泉(三间) Yǒng quán(Sān jiān)
6.3.21.1 体表定位
第3、4掌骨远端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8)。
6.3.21.2 解剖结构
掌背侧静脉上,有第3指背侧总神经分布。
6.3.21.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 cm,或氦氖激光照射3 min ~ 5 min。
6.3.21.4 功能主治
清热,通络,疗痹。主治腕痛、腕关节无力、前肢闪伤、麻痹。
T/CVMA 210—2025
33
6.3.21.5 穴名释义
穴名比喻经气如泉水在此涌出。本穴与人的涌泉穴同名不同位。
6.3.22 前六缝(指间) Qián liǜ fèng(Zhǐ jiān)
6.3.22.1 体表定位
前肢指关节2、3、4指间皮肤皱褶处,左右肢各3穴(见附录A中图A.18)。
6.3.22.2 解剖结构
有掌(跖)背侧动、静脉,指(趾)背侧固有神经分布。
6.3.22.3 针刺方法
毫针沿指缝平刺,或向后下方刺入1 ~ 3 cm。
6.3.22.4 功能主治
清热开窍,通络疗痹。主治指扭伤、前肢麻痹、颈椎病、中毒。
6.3.22.5 穴名释义
穴在前肢趾缝间,共6穴,故名。
6.4 后肢部腧穴
6.4.1 环跳 Huán tiào
6.4.1.1 体表定位
腰荐十字部中心点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外1/3点处,左右侧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9)。
6.4.1.2 解剖结构
浅层为股二头肌、臀浅肌、臀中肌,深层为臀深肌、梨状肌,有臀后动、静脉和坐骨神经分布。
6.4.1.3 针刺方法
毫针,向髋关节方向,直刺0.5 cm ~ 3.5 cm,勿伤关节。或激光针灸,照射5 min ~ 10 min。
6.4.1.4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通利关节,活络疗痹。主治后肢疼痛、髋关节不利、风湿、后肢肌肉痿缩。
6.4.1.5 穴名释义
穴名来源于人的环跳穴,位置与主治相同。因在人取穴时,使人侧卧,屈膝屈髋,成环曲欲跳跃状,故名。
6.4.2 大胯 Dà kuà
6.4.2.1 体表定位
股骨大转子前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9)。
T/CVMA 210—2025
34
6.4.2.2 解剖结构
浅层为阔筋膜张肌,深层为股四头肌,穴区有臀前动、静脉和臀前神经分布。
6.4.2.3 针刺方法
毫针,向髋关节方向,斜刺0.5 cm ~ 3.5 cm,勿伤关节;或艾灸。
6.4.2.4 功能主治
通利关节,祛风止痛。主治髋关节不利、腰胯疼痛、后肢风湿。
6.4.2.5 穴名释义
位于髋关节前下方,紧邻胯骨,故名。
6.4.3 小胯 Xiǎo kuà
6.4.3.1 体表定位
股骨第三转子后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19)。
6.4.3.2 解剖结构
股骨第三转子后下方的凹陷处,股二头肌前缘的肌间隙内。浅层为股二头肌、股方肌。有股后动、静脉及胫神经近侧肌支分布;深层后缘有腓神经和胫神经干通过。
6.4.3.3 针刺方法
毫针,向髋关节方向,斜刺1 cm ~ 3.5 cm,勿伤关节;或艾灸。
6.4.3.4 功能主治
通利关节,祛风止痛。主治髋关节不利、腰胯疼痛、后肢风湿。
6.4.3.5 穴名释义
穴在大胯穴后,功同大胯穴,故名。
6.4.4 膝凹 Xī ào
6.4.4.1 体表定位
后肢外侧,膝韧带后缘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0)。
6.4.4.2 解剖结构
主要为膝下脂肪体,有隐神经分布。
6.4.4.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膝韧带后缘刺入0.5 cm ~ 1 cm。
6.4.4.4 功能主治
祛风湿,消肿痛。主治膝关节炎。
T/CVMA 210—2025
35
6.4.4.5 穴名释义
据穴位解剖部位命名。
6.4.5 阳陵 Yáng líng
6.4.5.1 体表定位
膝关节外侧后下方,腓骨头前下方,胫、腓骨间隙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0)。
6.4.5.2 解剖结构
膝关节后方,胫骨外侧髁后上缘的凹陷处,刺入股二头肌前、后两部之间深部与腓肠肌之间的肌间隙内。有股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的分支。
6.4.5.3 针刺方法
毫针,向胫、腓骨骨缝中,刺入2 cm ~ 4 cm。
6.4.5.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祛风疗痹,安神镇痛。主治膝关节扭伤、后肢麻痹。与后三里穴配合作针刺麻醉。
6.4.5.5 穴名释义
“陵”本意指大土山,泛指高丘。此穴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喻为阳侧之陵下。另,此处为脉之所出,故也称“阳陵泉”。
6.4.6 委中 Wěi zhōng
6.4.6.1 体表定位
膝关节后方,腘窝正中点,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0)。
6.4.6.2 解剖结构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分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6.4.6.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3.5 cm。
6.4.6.4 功能主治
强腰疗痹,活络止痛,缩尿。主治腰痛、后肢痿软、尿不利、遗尿、皮肤瘙痒。
6.4.6.5 穴名释义
此穴在腘窝中央,取穴时可委屈后肢以定位关节,故名。
6.4.7 后三里 Hòu sān lǐ
6.4.7.1 体表定位
小腿外侧,胫骨与腓骨的间隙中,膝关节与跗关节之间的上1/4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0)。
T/CVMA 210—2025
36
6.4.7.2 解剖结构
位于胫前肌、趾长伸肌与趾深屈肌之间,有腓神经分布。
6.4.7.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3.5 cm,刺入胫骨与腓骨的间隙中。
6.4.7.4 功能主治
理脾和胃,通经活络,疗痹。主治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后肢痿痹、虚弱。
6.4.7.5 穴名释义
胃经气血传来,散于本穴所处的开阔之地,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
6.4.8 阳辅 Yáng fǔ
6.4.8.1 体表定位
胫骨外侧,腓骨前缘,膝关节与跗关节之间的下1/4处,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0)。
6.4.8.2 解剖结构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有腓浅神经分布。
6.4.8.3 针刺方法
毫针向下方平刺1 cm ~ 2 cm;或艾灸。
6.4.8.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疗痹。主治后肢疼痛、麻痹。
6.4.8.5 穴名释义
外侧为阳,腓骨古称辅骨,穴名指本穴在辅骨外侧。
6.4.9 肾堂 Shèng táng
6.4.9.1 体表定位
股内侧上部隐静脉上,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1)。
6.4.9.2 解剖结构
位于腓肠肌、股薄肌处的隐静脉上,有腓浅神经和隐神经分布。
6.4.9.3 针刺方法
采血针顺血管刺入,出血。
6.4.9.4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主治腰胯闪伤、疼痛。
6.4.9.5 穴名释义
T/CVMA 210—2025
37
“肾”在此处指外肾,即睾丸。该穴位于股内侧的隐静脉上,处于睾丸水平位而称肾,因两腿的间隙较大而喻为堂。故名。
6.4.10 后曲池 Hòu qū chí
6.4.10.1 体表定位
跗关节前内侧的跖背内侧静脉上,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1)。
6.4.10.2 解剖结构
跖背内侧静脉上,周边有跖背侧动脉和胫浅神经分布。
6.4.10.3 针刺方法
三棱针点刺出现。
6.4.10.4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主治跗关节、系关节肿痛。
6.4.10.5 穴名释义
曲,穴在跖背屈曲处;池,气血蓄积之意。本穴能治疗跗关节气血壅滞之疾,故名。
6.4.11 解溪 jiě xī
6.4.11.1 体表定位
跗关节前方中点,胫、距骨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2)。
6.4.11.2 解剖结构
有腓神经分布,深部为关节囊。
6.4.11.3 针刺方法
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或艾灸。
6.4.11.4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疗痹。主治后肢扭伤、麻痹。
6.4.11.5 穴名释义
本穴在足腕部系解鞋带之处,穴处凹陷如溪状,故名解溪。
6.4.12 中跗 Zhōng fū
6.4.12.1 体表定位
跟骨内侧,距骨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2)。
6.4.12.2 解剖结构
跗关节内侧副韧带长部、短部之间。
T/CVMA 210—2025
38
6.4.12.3 针刺方法
毫针,沿跗骨腹侧面的皮下,向趾端刺入1 cm ~ 3 cm。
6.4.12.4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主治跗关节肿痛、腹痛。
6.4.12.5 穴名释义
穴位在跗关节附近,故名。
6.4.13 后跟(跟端)Hòu gēn(Gēn duān)
6.4.13.1 体表定位
后肢外侧,跟骨与腓骨远端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2)。
6.4.13.2 解剖结构
有跖神经分布。
6.4.13.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3 cm ~ 0.8 cm,透至对侧皮下。
6.4.13.4 功能主治
通络疗痹。主治扭伤、后肢麻痹。
6.4.13.5 穴名释义
穴在足跟部,故名。
6.4.14 滴水 Dī shuǐ
6.4.14.1 体表定位
第3、4跖骨远端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见附录A中图A.22)。
6.4.14.2 解剖结构
有第3指趾背侧总神经分布。
6.4.14.3 针刺方法
毫针直刺0.5 cm ~ 1 cm。或氦氖激光方法照射3 min ~ 5 min。
6.4.14.4 功能主治
清热,通络,疗痹。主治跖趾关节疼痛、跖关节无力、后肢闪伤、麻痹。
6.4.14.5 穴名释义
穴在后肢近末端处,经气如水滴出,故名。
6.4.15 后六缝 (趾间) Hòu liǜ fèng(Zhǐ jiān)
T/CVMA 210—2025
39
6.4.15.1 体表定位
后肢趾关节2、3、4趾间皮肤皱褶处,左右肢各3穴(见附录A中图A.22)。
6.4.15.2 解剖结构
有跖背侧动、静脉,趾背侧固有神经分布。
6.4.15.3 针刺方法
毫针沿指缝平刺,或向后下方刺入1 cm ~ 3 cm。
6.4.15.4 功能主治
清热开窍,安神,通络,利尿。主治趾扭伤、后肢麻痹、腰痛、癫痫、晕车、尿不利。
6.4.15.5 穴名释义
穴在后肢趾缝间,共6穴,故名。
T/CVMA 210—2025
40
附 录 A (资料性) 犬腧穴图谱
A.1 山根穴、水沟穴
山根穴、水沟穴见图A.1。
图A.1 山根穴、水沟穴
T/CVMA 210—2025
41
A.2 上关穴、下关穴、开关穴
上关穴、下关穴、开关穴见图A.2。
图A.2 上关穴、下关穴、开关穴
T/CVMA 210—2025
42
A.3 睛明穴、睛俞穴、承泣穴
睛明穴、睛俞穴、承泣穴见图A.3。
图A.3 睛明穴、睛俞穴、承泣穴
T/CVMA 210—2025
43
A.4 耳尖穴、角孙穴、颅息穴
耳尖穴、角孙穴、颅息穴见图A.4。
图A.4 耳尖穴、角孙穴、颅息穴
T/CVMA 210—2025
44
A.5 翳风穴
翳风穴见图A.5。
图A.5 翳风穴
T/CVMA 210—2025
45
A.6 天门穴、风池穴、三委穴
天门穴、风池穴、三委穴见图A.6。
图A.6 天门穴、风池穴、三委穴
T/CVMA 210—2025
46
A.7 廉泉穴、喉俞穴、天突穴、颈脉穴
廉泉穴、喉俞(腧)穴、天突穴、颈脉穴见图A.7。
图A.7 廉泉穴、喉俞穴、天突穴、颈脉穴
T/CVMA 210—2025
47
A.8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灵台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阳关穴、关后穴、百会穴、尾根穴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灵台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阳关穴、关后穴、百会穴、尾根穴见图A.8。
T/CVMA 210—2025
48
图A.8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灵台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
命门穴、阳关穴、关后穴、百会穴、尾根穴
A.9 百会穴、百会旁穴、二眼穴
百会穴、百会旁穴、二眼穴见图A.9。
T/CVMA 210—2025
49
图A.9 百会穴、百会旁穴、二眼穴
A.10 后海穴、脱肛穴
后海穴、脱肛穴见图A.10。
图A.10 后海穴、脱肛穴
A.11 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腧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胰俞穴、卵巢俞穴
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腧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胰俞穴、卵巢俞穴见图A.11。
T/CVMA 210—2025
50
图A.11 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腧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
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胰俞穴、卵巢俞穴
T/CVMA 210—2025
51
A.12 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
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见图A.12。
图A.12 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
A.13 弓子穴、膊栏穴、肺门穴、肺攀穴
弓子穴、膊栏穴、肺门穴、肺攀穴见图A.13。
T/CVMA 210—2025
52
图A.13 弓子穴、膊栏穴、肺门穴、肺攀穴
T/CVMA 210—2025
53
A.14 肩井穴、肩外俞穴
肩井穴、肩外俞穴见图A.14。
图A.14 肩井穴、肩外俞穴
A.15 抢风穴、郗上穴、肘俞穴、前曲池穴
抢风穴、郗上穴、肘俞穴、前曲池穴见图A.15。
图A.15 抢风穴、郗上穴、肘俞穴、前曲池穴
T/CVMA 210—2025
54
A.16 前三里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内关穴、外关穴
前三里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内关穴、外关穴见图A.16。
图A.16 前三里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内关穴、外关穴
A.17 胸堂穴、膝脉穴
胸堂穴、膝脉穴见图A.17。
图A.17 胸堂穴、膝脉穴
T/CVMA 210—2025
55
A.18 阳池穴、腕骨穴、合谷穴、涌泉穴、前六缝穴
阳池穴、腕骨穴、合谷穴、涌泉穴、前六缝穴见图A.18。
图A.18 阳池穴、腕骨穴、合谷穴、涌泉穴、前六缝穴
A.19 环跳穴、大胯穴、小胯穴
环跳穴、大胯穴、小胯穴见图A.19。
T/CVMA 210—2025
56
图A.19 环跳穴、大胯穴、小胯穴
A.20 膝凹穴、阳陵穴、委中穴、后三里穴、阳辅穴
膝凹穴、阳陵穴、委中穴、后三里穴、阳辅穴见图A.20。
图A.20 膝凹穴、阳陵穴、委中穴、后三里穴、阳辅穴
A.21 肾堂穴、后曲池穴
肾堂穴、后曲池穴见图A.21。
T/CVMA 210—2025
57
图A.21 肾堂穴、后曲池穴
A.22 解溪穴、中跗穴、后跟穴、滴水穴、后六缝穴
解溪穴、中跗穴、后跟穴、滴水穴、后六缝穴见图A.22。
T/CVMA 210—2025
58
图A.22 解溪穴、中跗穴、后跟穴、滴水穴、后六缝穴
T/CVMA 210—2025
59
索引
汉语拼音索引
B
百会 .........................................................................6.2.11
百会旁 ......................................................................6.2.143
膊栏 ..........................................................................6.3.2
C
承泣 ..........................................................................6.1.8
D
大肠俞 .......................................................................6.2.29
大胯 ..........................................................................6.4.2
大椎 ..........................................................................6.2.1
胆俞 .........................................................................6.2.23
滴水 .........................................................................6.4.14
督俞 .........................................................................6.2.20
E
耳尖 ..........................................................................6.1.9
二眼 .........................................................................6.2.14
F
肺门 ..........................................................................6.3.3
肺攀 ..........................................................................6.3.4
肺俞 .........................................................................6.2.17
风池 .........................................................................6.1.14
G
肝俞 .........................................................................6.2.22
肛脱 .........................................................................6.2.16
膈俞 .........................................................................6.2.21
弓子 ..........................................................................6.3.1
关后 .........................................................................6.2.10
关元俞 .......................................................................6.2.30
H
T/CVMA 210—2025
60
合谷 ......................................................................... 6.3.20
后跟(跟端)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6日 15:27: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4476.html
图书

LY/T 3402-2024 区域沙化土地分级规范

LY/T 3402-2024 区域沙化土地分级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LY/T 3405-2024 竹材弧形原态重组材

LY/T 3405-2024 竹材弧形原态重组材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
图书

LY/T 3406-2024 竹纤维模压容器

LY/T 3406-2024 竹纤维模压容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
图书

LY/T 3407-2024 生物质成型燃料用竹基粘结剂

LY/T 3407-2024 生物质成型燃料用竹基粘结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图书

LY/T 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LY/T 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图书

LY/T 3410-2024 微波膨化木

LY/T 3410-2024 微波膨化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