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65.020
CCS B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categorizationofherbage
germplasmresources
2024-12-1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资源调查………………………………………………………………………………………………… 2
5 资源编目………………………………………………………………………………………………… 4
6 成果归档………………………………………………………………………………………………… 4
附录A (规范性) 性状描述规范用表…………………………………………………………………… 5
附录B(规范性) 性状指标测定与描述方法…………………………………………………………… 12
附录C(规范性) 资源编目规范用表…………………………………………………………………… 27
参考文献…………………………………………………………………………………………………… 29
Ⅰ
LY/T3409—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林木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史且、马啸、李达旭、闫利军、游明鸿、鄢家俊、雷雄、张建波、苟文龙、常丹、
莎莉娜、季晓菲、李英主、张昌兵、孙铭、陈莉敏、吴婵娟、顾晓燕、王婷。
Ⅲ
LY/T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草种质资源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资源调查、资源编目和成果归档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境内各类草种质资源的调查与编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NY/T2127 牧草种质资源田间评价技术规程
NY/T2658 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NY/T3800 草种质资源数码图像采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草种质资源 herbagegermplasmresources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草类植物。
注:包括有性和无性繁殖的草类植物资源,分为野生草种质资源、特殊草种质资源和栽培草种质资源。
3.2
野生草种质资源 wildgermplasmresources
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具有利用价值的野生草类植物。
3.3
特殊草种质资源 specialgermplasmresources
通过杂交、诱变、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手段创制的中间育种材料。
3.4
栽培草种质资源 cultivatedgermplasmresources
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登记的草类植物品种,以及遗传特性稳定和利用价值较高的品系材料。
3.5
护照信息 passportdescriptors
识别草种质资源身份的基本信息。
注:包括资源编号、种质名称、学名、原产地等。
1
LY/T3409—2024
4 资源调查
4.1 调查内容及指标
4.1.1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
———资源的来源、分布、生境、利用历史;
———植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经济性状。
4.1.2 调查指标
4.1.2.1 共性性状调查
包括护照信息、标记信息、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其他信息、保存单位信息和共享方式信息六类信
息(按附录A 中表A.1)。描述方法按表A.2。
4.1.2.2 个性性状调查
包括资料查询、知情人访谈、踏查、样地调查、线路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记录资源所处的生境、植
物学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等,填写调查表格(按表A.3)并拍摄照片等。主要个性指标内容见表1,性状指
标测定与描述方法按附录B。
表1 草种质资源个性指标内容
性状类别指标项目
植物学特征
植株生活型、叶层类型
根根系类型
茎茎生长习性、地下茎类型、分蘖(枝)类型
叶
叶的类型、叶片颜色、叶长、叶宽、叶序、脉序、叶形、叶尖、叶基、叶缘、叶裂、托叶
形状、叶鞘开合状态、叶舌形态和叶耳有无
花花序类型、花颜色
果实果实类型
种子种子形状、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颜色
生物学特性
物候期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分蘖(枝)期、拔节期、抽穗(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枯
黄期、生育天数和生长天数
抗性抗虫性、抗病性等生物胁迫,抗寒、抗旱、耐涝等非生物胁迫
经济性状
草产量性状单株地上生物量、株高、分蘖(枝)数
种子产量性状单株种子产量、结实率、落粒性、裂荚性和千粒重
其他性状叶层高度、茎叶质地
2
LY/T3409—2024
4.2 调查方法
4.2.1 调查时期
调查宜在开花期和结实期进行。
4.2.2 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包括以下4个方面工作:
———成立专业技术调查队伍;
———收集文献资料,明确重点调查区域;
———制定调查实施方案,准备调查表格和调查工具;
———培训调查人员。
4.2.3 调查取样
应在开花期或结实期及正常生长情况下取样,调查样株应具有代表性。调查取样依资源类别采取
相应的方法。
———野生草种质资源。采用样带调查,样带设置为50m~100m,随机调查不少于50个样点。针
对珍稀濒危植物或数量较少的特异个体采用单株调查。
———特殊草种质资源。采用单株和随机调查。
———栽培草品种资源。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株数不少于30株。
4.2.4 样本采集
4.2.4.1 种子样本采集
种子繁殖的草类植物,每个样带或样株应随机采集成熟种子,一般不少于1000粒,少量、特殊及珍
稀濒危植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尽量500粒以上。无性繁殖材料采集不少于10株。
4.2.4.2 植物标本采集
标本一般在花期或者结实期采集,尽可能根、茎、叶、花、果(种子)齐全。每份种质材料采集代表性
完整植株标本2份~3份,标签注明种质编号、中文名称、学名、采集地点、采集人及采集时间。
4.2.4.3 数码图像采集
对调查的资源进行数码拍照,包括植株(全株、花序、叶片、茎节、根系以及特异性状)、群落、生境
等,采集技术规范按照NY/T3800执行。
4.3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调查工作情况。包括组织领导、人员培训、野外调查情况、调查质量和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
题等。
———资源分布状况。遗传资源地理分布、生境、资源数量等。
———资源多样性分析。形态特征、经济性状、抗性等。
———保存管理现状。资源保存库建设情况(包括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说明保存地点、保护管理机
构、保存面积与数量、保存管理方式等。
———研究利用现状。包括资源的育种研究进展及栽培利用现状等。
3
LY/T3409—2024
———保护与利用建议。提出资源保护管理措施和开发利用建议。
5 资源编目
5.1 资料分类
将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植物的科属分类。
5.2 构建目录
对调查数据进行全面汇总,构建草种质资源目录。包含以下内容。
———共性性状。对包含护照信息、标记信息、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其他信息、保存单位信息和共
享方式信息等六类信息的种质资源共性指标描述表(按表A.1),按照表内信息序号设计汇总
多份种质资源共性指标信息的EXCEL 表(按附录C 中表C.1),构建草种质资源共性性状
目录。
———个性性状。对包含基本信息、生境条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等信息的种质资源
个性调查记录表(按表A.3),按照表内信息序号设计汇总多份种质资源个性指标信息的
EXCEL 表(按表C.2),构建草种质资源个性性状目录。
———性状特征照片。反映资源特性的数码照片一套,包括植株(全株、花序、叶片、茎节、根系以及特
异性状)、群落、生境等。
6 成果归档
调查结束后,及时整理调查资料并归档,归档材料包括:
———每份种质资源的共性指标描述表(表A.1);
———每份种质资源的个性指标描述表(表A.3);
———每份种质资源的成套数码照片;
———汇总多份种质资源的共性性状目录表(表C.1);
———汇总多份种质资源的个性性状目录表(表C.2);
———调查报告。
4
LY/T3409—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性状描述规范用表
A.1 表A.1给出了草种质资源共性指标描述用表。
表A.1 草种质资源共性指标描述表
护照信息
平台资源号(1) *资源编号(2)
*资源名称(3) 资源外文名(4)
科名(5) 属名(6)
种名(7)
*原产地(8) *原产国(9) *原产省(10)
*来源地(11)
标记信息
资源归类编码(12)
*资源类型(13) 1:野生草种质资源 2:特殊草种质资源 3:栽培草种质资源
*主要特性(14) 1:高产 2:优质 3:抗病 4:抗虫 5:抗逆 6:其他
*群落中的地位(15) 1:建群种 2:优势种 3:亚优势种 4:伴生种 5:偶见种
*主要用途(16) 1:饲用 2:生态 3:观赏 4:药用 5:纤维 6:蜜源 7:绿肥 8:其他
气候带(17) 1:热带 2:亚热带 3:暖温带 4:中温带 5:寒温带 6:寒带
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
生活习性(18) *生活型(19)
*植物学特征(20)
*具体用途(21) *观察地点(22)
选育单位(23) 选育年份(24)
系谱(25) *繁殖方式(26)
海拔(27) 经度(28) 纬度(29)
土壤类型(30) 生态系统类型(31)
年均温度(32) 年均降雨量(33)
其他信息
图像(34) 记录地址(35)
标本(36) 保存地址(37)
5
LY/T3409—2024
表A.1 草种质资源共性指标描述表(续)
收藏单位信息
保存单位(38) 种质库编号(39)
种质圃编号(40) 引种号(41)
采集号(42) *保存时间(43)
*保存类型(44) 1:植株 2:种子 3:花粉 4:DNA 5:其他
*保存方式(45) 1:原地保存 2:异地保存 3:设施(低温库)保存
*实物状态(46) 1:好 2:中 3:差 4:缺失
共享方式
*共享方式(47) 1:公益性共享 2:合作研究共享 3:资源交换共享 4:不共享
*获取途径(48) *联系方式(49)
* 是必填项。
A.2 表A.2给出了草种质资源共性指标描述规范说明。
表A.2 草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简表
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
1 101 平台资源号草种质资源进入数据库自动生成的编号
2 102 资源编号
草种质资源统一编号。由15位符号组成,即草种代码(3位)+保存地代
码(6位)+顺序号(6位)。草种代码:采用草种拉丁名第1位字母+种名
前2位字母组成;保存地代码:是指资源保存地所在县级行政区域的代
码,按照GB/T2260规定执行;顺序号:该类资源在保存库中的顺序号。
如CMI513233000001
3 103 资源名称
种质资源的中文名称。野生种质的种中文名;栽培种质的品种名;引进
种质的中文译名。如果有多个名称,可以放在括号内,如种质名称1(种
质名称2、种质名称3)。引进种质如果没有中文译名,可直接填写种质的
外文名
4 104 资源外文名国外资源的外文名和国内种质的汉语拼音名
5 105 科名科名由拉丁名加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Leguminosae(豆科)”
6 106 属名
属名由拉丁名加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Caragana Fabr.(锦鸡儿属)”。
如果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
7 107 种名
种名由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拉丁名全称加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小叶锦鸡儿)”。引进种如果没有中文
名,直接填写拉丁名
8 108 原产地
国内草种质原产地县(县级市、区)、乡(镇)、村或小地名,标注经纬度。
县(县级市)按照GB/T2260
9 109 原产国
草种质原产国家或地区名称。国家和地区名称按照ISO 3166 和
GB/T2659。如该国家已不存在,应在前国家名称前加“前”,如“前苏联”
6
LY/T3409—2024
表A.2 草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简表(续)
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
10 110 原产省
国内草种质原产省份名称,省份名称按照GB/T2260;国外引进的种质
原产省用原产国家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无从考证最初原产国的省份,填
表时可空缺
11 111 来源地种质收集、保存前的来源地
12 201 资源归类编码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11位),如果无收录,填表
时可空缺
13 202 资源类型资源类型包括野生草种质资源、特殊草种质资源和栽培草种质资源
14 203 主要特性
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如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非生物胁迫、其他
等。如是其他,应说明具体特性
15 204 群落中的地位
野生种质资源在群落中的地位。如建群种、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
偶见种
16 205 主要用途
种质资源的主要用途。如饲用、生态、观赏、药用、纤维、蜜源、绿肥、其
他。如是其他,应说明具体用途
17 206 气候带
种质资源所属气候带,如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
根据需要可进一步细分气候带
18 301 生活习性
种质资源的生长习性。资源在长期自然选择中表现的生长适应或喜
好,如对光、热、水、肥等的习性与反应等。如喜光、喜水肥、抗旱、耐盐
碱等
19 302 生活型
草本植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如一年
生、越年生和多年生
20 303 植物学特征
种质资源的主要形态、特性等。特指种质资源的可识别或独特性的形态
特征
21 304 具体用途
种质资源的具体用途在诸多性状中按重要程度排序,写出最主要的用
途。如:饲草生产、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等
22 305 观察地点
调查样株的所在地,如省(市、区)、县、乡(镇)、村等。例如:四川省阿坝藏
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
23 306 选育单位
选育品种的单位名称(全称)。例如: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如果没有
则填“无”
24 307 选育年份
品种选育成功的年份。特指品种审定通过的年份。如果非审定品种则
填“无”
25 308 系谱选育草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26 309 繁殖方式指有性繁殖(种子等),无性繁殖(营养体、组培等)
27 310 海拔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米)。示例:3500m
7
LY/T3409—2024
表A.2 草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简表(续)
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
28 311 经度
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经度。格式DDDFFMM,其中DDD为度(°),FF为分
('),MM 为妙(″)。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例如:“1112233”代表东经
111°22'33″;“-1112233”代表西经111°22'33″
29 312 纬度
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纬度。格式DDFFMM,其中DD 为度(°),FF 为分
('),MM 为妙(″)。北纬为正值,南纬为负值。例如:“443322”代表北纬
44°33'22″;“-443322”代表南纬44°33'22″
30 313 土壤类型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类型,例如“草甸土”
31 314 生态系统类型
种质资源原产地所属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疏林、灌丛、草甸、草原、
荒漠、耕地、湿地
32 315 年均温度
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年平均温度。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30a~50a
的年均温度(℃)。年均温(xXT℃),或年均温区间值的低值
33 316 年均降雨量
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a~50a的年
均降水量
34 401 图像
种质资源的图像文件名,图像格式为jpg。图像文件名由统一编号加半
连号“-”加序号加“.jpg”组成。如有多个图像文件,图像文件名用英文分
号分隔,如“CMA513233000001-1 .jpg;CMA513233000001-1-2.jpg”。图
像对象主要包括植株、花、果实、特异性状等。图像要清晰,对象要突出
35 402 记录地址提供种质资源详细信息的网址或数据库记录链接
36 403 标本
种质资源保存标本份数,采集地、采集人及鉴定人信息,标本编号由统一
编号加半连号“-”加序号组成。如CMA513233000001-1
37 404 保存地址提供标本保存单位的详细地址或保存网址或数据库链接
38 501 保存单位种质资源的保存单位名称(全称)
39 502 种质库编号遗传资源在种质库中的编号
40 503 种质圃编号遗传资源在种质库圃中的编号
41 504 引种号
引种号是由年份加4位顺序号组成的8位字符串,如“20220026”,前4位
表示种质从境外引进年份,后4位为顺序号。每份引进种质具有惟一的
引种号
42 505 采集号
种质在野外采集时赋予的编号,一般由年份加2位省份代码加顺序号组
成,如“2022510001”2022年四川省采集的第1份种质
43 506 保存时间遗传资源被保存单位收藏或保存的时间,如2022年10月1日
44 507 保存类型保存的草种质的类型。如植株、种子、花粉、DNA、其他等
45 508 保存方式种质资源保存的方式。如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低温库)保存等
46 509 实物状态种质资源实物的活体或繁殖体状态,如好、中、差、缺失等
8
LY/T3409—2024
表A.2 草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简表(续)
序号类别编码描述符说明
47 601 共享方式
种质资源实施共享与保护相结合原则主要选择:公益性共享、资源交换
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不共享
48 602 获取途径邮件、现场获取、网上订购等
49 603 联系方式联系人、单位、邮编、电话、email等
A.3 表A.3给出了草种质资源个性调查记录表。
表A.3 草种质资源个性调查记录表
基本信息
平台资源号(1) 资源编号(2)
种质名称(3) 保存日期(4)
保存单位(5) 保存编号(6)
科名(7) 属名(8)
种名(9) 拉丁名(10)
种质来源(11) 种质类型(12)
选育地点(13) 选育时间(14)
选育单位(15) 选育方法(16)
调查地点生境条件
纬度(17) 经度(18)
海拔高(19) 年均温(20)
年降水(21) 生境(22)
坡度(23) 坡向(24)
坡位(25) 土壤类型(26)
植物学特征
生活型(27) 1:一年生 2:二年生 3:多年生
株丛类型(28) 1:上繁草 2:下繁草 3:莲座状草
根系类型(29) 1:直根系 2:须根系
分蘖(枝)类型(30) 1:根茎型 2:根蘖型 3:疏丛型 4:密丛型 5:根茎-疏丛型 6:匍匐型 7:鳞茎型
8:根颈丛生 9:无茎莲座状
茎生长习性(31) 1:直立茎 2:斜生茎 3:斜倚茎 4:平卧茎 5:匍匐茎 6:攀缘茎 7:缠绕茎
地下茎(32) 1:根状茎 2:块茎 3:球茎 4:鳞茎
叶的类型(33) 1:单叶 2:单数羽状复叶 3:双数羽状复叶 4:掌状复叶 5:三出复叶
叶片颜色(34) 1:绿色 2:黄绿色 3:灰绿色 4:绿色 5:深绿色 6:其他:
叶长、叶宽(35) 1:叶长 mm 2:叶宽 mm
9
LY/T3409—2024
表A.3 草种质资源个性调查记录表(续)
植物学特征
叶序(36) 1:互生 2:对生 3:轮生 4:簇生
脉序(37) 1:羽状脉 2:掌状脉 3:掌状三出脉 4:离基三出脉 5:平行脉 6:弧形脉
叶片形状(38)
1:线状 2:针形 3:条形 4:剑形 5:钻形 6:鳞形 7:披针形 8:矩圆形 9:椭圆形
10:卵形 11:圆形 12:心形 13:菱形 14:匙形 15:扇形 16:肾形 17:镰形
18:三角形
叶尖(39) 1:急尖 2:渐尖 3:钝形 4:尖凹 5:微凹 6:倒心形 7:硬尖 8:凸尖 9:芒尖
10:尾状
叶基(40) 1:心形 2:耳形 3:箭形 4:戟形 5:楔形 6:渐狭 7:截形 8:偏斜 9:抱茎
10:穿茎
叶缘(41) 1:全缘 2:锯齿状 3:细锯齿状 4:重锯齿状 5:牙齿状 6:钝齿状 7:波状缘
8:深波状缘
叶裂(42) 1:羽状浅裂 2:羽状深裂 3:羽状全裂 4:掌状半裂 5:倒向羽裂 6:大头羽裂
托叶(43) 1:无 2:刚毛状 3:针刺状 4:条形 5:钻形 6:箭头形 7:半箭头形 8:戟形 9:半
戟形 10:披针形 11:斜卵状披针形 12:卵形 13:心形 14:三角形
叶鞘(44) 1:开放 2:半闭合 3:闭合
叶舌(45) 1:缺 2:截平 3:圆 4:钝 5:尖 6:啮蚀 7:纤毛状
叶耳(46) 1:有 2:无
花序类型(47)
1:总状花序 2:穗状花序 3:葇荑花序 4:肉穗花序 5:圆锥花序 6:伞房花序
7:伞形花序 8:头状花序 9:单歧聚伞花序 10:二歧聚伞花序 11:多歧聚伞花序
12:轮伞花序 13:隐头花序
花颜色(48) 1:白色 2:黄色 3:红色 4:蓝色 5:紫色 6:其他
果实类型(49) 1:聚合果 2:聚花果 3:蓇葖果 4:荚果 5:长角果 6:短角果 7:蒴果 8:瘦果
9:颖果 10:翅果 11:浆果 12:双悬果 13:小坚果
种子形状(50) 1:近球状 2:扁圆状 3:半圆状 4:矩圆状 5:矩形 6:方形 7:菱形 8:圆柱状
9:椭圆状 10:卵状 11:肾形 12:近心形 13:纺锤形 14:披针状
种子颜色(51) 1:浅黄色 2:黄色 3:深黄色 4:浅褐色 5:褐色 6:深褐色 7:浅绿色 8:绿色
9:深绿色 10:褐红色 11:褐紫色 12:黑色 13:其他
种子长、宽(52) 1:种子长 mm 2:种子宽 mm
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
出苗期(53) 返青期(54)
分蘖(枝)期(55) 拔节(现雷)期(56)
抽穗期(57) 开花期(58)
成熟期(59) 枯黄期(60)
生育天数(61) 生长天数(62)
抗逆性(63) 1:抗虫 2:抗病 3:抗旱 4:耐涝 5:抗寒 6:耐热 7:耐盐碱 8:耐贫瘠
9:其他
产量(64) 1:单株地上生物量 g/株 2:单株种子产量 g/株
10
LY/T3409—2024
表A.3 草种质资源个性调查记录表(续)
植物学特征
株高(65)
分蘖(枝)数(66) 1:分蘖数 个/株 2:分枝数 个/株
叶层高度(67) cm
茎叶质地(68) 1:柔嫩 2:中等 3:粗硬
结实率(69) %
落粒性(70) 1:落粒性弱 2:落粒性中等 3:脱落性强。
裂荚性(71) 1:不裂 2:微裂 3:裂
千粒重(72) g
11
LY/T3409—2024
附 录 B
(规范性)
性状指标测定与描述方法
B.1 植物学特征
B.1.1 生活型
依据草类植物寿命、发育速度和下列描述确定生活型。
———一年生。生长期限只有一个生活周期,一般春季萌发,夏秋季开花结实,随后枯死。
———二年生。萌发当年仅进行营养生长,第二年返青后迅速生长,并开花结实,随后枯死。
———多年生。生长年限在两年以上,一般第二年就能开花结实,一次播种可多年利用。
B.1.2 株丛类型
开花期随机选择3个植株,观测其茎叶发育状况,根据下列说明确定其类型。
———上繁草。株高在50cm 以上,株丛多由生殖枝和长营养枝组成,叶子和枝条多分布在株体1/3
以上部位,株型呈倒锥形。
———下繁草。株高不超过50cm,生殖枝和长营养枝不多,株丛组成以短营养枝为主,叶子和枝条
多集中于株体下部,距地面7cm 以内的茎叶质量占整个株丛质量的40% 以上。
———莲座状草。无茎生叶或茎生叶很少,株丛以根出叶形成叶簇状,植株低矮,产量较低。
B.1.3 根系类型
开花期,随机选择3个植株,观测其根系类型,根据模式图B.1及下列说明确定根系类型,其中根系
模式图按照NY/T2658执行。
a) 直根系。主根明显粗长,垂直向下生长,各级侧根小于主根,斜伸向四周的根系。
b)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由茎基部生出许多较长,粗细相似的不定根,呈须毛状的根系。
a) 直根系b) 须根系
图B.1 根系类型
B.1.4 茎生长习性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茎的生长习性。参照模式见图B.2及下列说明确定地上茎的生长习性,其
12
LY/T3409—2024
中茎生长习性模式图按照NY/T2658执行。
a) 直立茎。垂直于地面。
b) 斜生茎。最初偏斜,后变直立。
c) 攀缘茎。用小根、叶柄或卷须等其他特有的变态器官攀缘他物上升的茎。
d) 缠绕茎。缠绕他物上升的茎。
e) 斜倚茎。基部斜倚地上。
f) 平卧茎。平卧地上。
g) 匍匐茎。平卧地上,且节上生不定根。
a) 直立茎b) 斜生茎c) 攀缘茎d) 缠绕茎
e) 斜倚茎f) 平卧茎g) 匍匐茎
图B.2 茎生长习性
B.1.5 地下茎类型
开花期,随机选择3个植株,观测其地下茎,根据模式图B.3及下列说明确定地下茎类型。
a) 根状茎。匍匐生长于土壤中,发生变态的地下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叶退化为膜质鳞片
状,顶芽和腋芽明显并可发育成地上枝,节上产生不定根。
b) 块茎。指短缩肥大的地下茎。顶端有顶芽,侧部有螺旋状排列的芽眼,幼时可见退化的膜质叶。
c) 球茎。肥大、短而扁圆的地下茎。顶端有粗壮的顶芽,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有干膜质的鳞
片叶和腋芽,下部有多数不定根。
d) 鳞茎。由多数肉质鳞叶包被短缩茎而成的球状地下茎。常外被膜质鳞片叶、肉质鳞叶贮有丰
富的营养物质,鳞茎盘下部生有多数不定根。
a) 根状茎b) 块茎c) 球茎d) 鳞茎
图B.3 地下茎类型
13
LY/T3409—2024
B.1.6 分蘖(分枝)类型
开花期随机选择3个植株,观测其分蘖(分枝)方式,根据模式图B.4及下列说明确定其类型,其中
分蘖(分枝)类型模式图按照NY/T2658执行。
a) 根茎型。地下分蘖节长出与主枝垂直的横走根茎。
b) 根蘖型。地下具有横走的根,其上具有不定芽,萌发生长形成地上枝。
c) 疏丛型。其分蘖节处于1cm~5cm 的土层中,侧枝与主枝成锐角方向发出,发育完全的侧枝又
形成新的侧枝,形成疏丛的株丛。
d) 密丛型。分蘖节位于土壤表面或接近地面。节间很短,嫩枝自分蘖节发生后,彼此紧贴母
枝,平行向上生长,形成紧密的小丘状株丛,株丛中央是最老的部分。
e) 根茎—疏丛型。由短根茎把许多疏丛型株丛连在一起,形成稠密网状,其分蘖节位于表土下
2cm~3cm 处。
f) 匍匐型。由母株莲座状株丛的叶腋向各个方向生出匍匐茎,横卧地面向前生长。匍匐茎的节
向下产生不定根,节部的腋芽向上产生枝。
g) 鳞茎型。在土壤中5cm~20cm 处形成鳞茎。
h) 根颈丛生。具有较粗且入土较深的主根,常形成膨大的根颈并从此处分枝丛生。每个分枝上
常分生侧枝,形成较发达的株丛。
i) 无茎莲座状。其叶直接从根颈长出,形成莲座状的叶丛,植株不形成茎,花果着生在直接从根
颈发出的花梗上。
a) 根茎型b) 根蘖型c) 疏丛型
d) 密丛型e) 根茎 疏丛型f) 匍匐茎
g) 鳞茎型h) 根颈丛生i) 无茎莲座状
图B.4 分蘖(分枝)类型
14
LY/T3409—2024
B.1.7 叶类型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叶的类型。参照模式图B.5及下列说明确定叶的类型,其中叶类型模式图
按照NY/T2658执行。
a) 单叶。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
b) 奇数羽状复叶。多个小叶排列于总叶柄两侧呈羽毛状。总叶柄顶端着生一个小叶,小叶的数
目为单数者。
c) 偶数羽状复叶。多个小叶排列于总叶柄两侧呈羽毛状。总叶柄顶端着生两片小叶,小叶的数
目为双数者。
d) 掌状复叶。数个小叶集生于总叶柄的顶端,展开如掌状。
e) 三出复叶。仅有三个小叶集生于总叶柄的顶端的复叶。
a) 单叶 b) 奇数羽状复叶 c) 偶数羽状复叶 d) 掌状复叶e) 三出复叶
图B.5 叶的类型
B.1.8 叶片颜色
开花期,观察植株中部叶片正面颜色。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片颜色,分为浅绿色、黄绿色、灰绿
色、绿色、深绿色、其他。
B.1.9 叶长、叶宽
开花期,测定植株中部叶片的自然长度和最宽处的自然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1.10 叶序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叶在茎或枝上排列的方式。参照模式图B.6及下列说明确定叶序。
a) 互生。叶片在茎上交替生长,叶片之间的排列位置是交错的,不在同一水平上。
b) 对生。叶片成对在茎上生长,每对叶片相对称地位于同一水平上。
c) 轮生。叶片在茎上呈环状排列,叶片的位置围绕茎轮流分布。
d) 簇生。多个叶片从同一位置或基部集中生长,形成一个簇或群体。
a) 互生b) 对生c) 轮生d) 簇生
图B.6 叶序
15
LY/T3409—2024
B.1.11 脉序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叶片叶脉分枝的方式。参照模式图B.7及下列说明确定脉序。
a) 羽状脉。指叶具有一条明显的主脉,两侧生羽状排列的侧脉。
b) 掌状脉。指几条较粗的,由叶片基部射出的叶脉。
c) 掌状三出脉。具有三条自叶基发出的主脉。
d) 离基三出脉。三条主脉稍离叶基发出。
e) 平行脉。多数大小相似的显著叶脉呈平行排列,由基部至顶端或由中脉至边缘,没有明显的分
枝,但最后一次分枝的细脉梢是汇合在一起的。
a) 羽状脉b) 掌状脉
c) 掌状三出脉d) 离基三出脉e) 平行脉
图B.7 脉序
B.1.12 叶片形状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叶片形状。参照模式图B.8及下列说明确定叶形,其中叶片形状模式图按
照NY/T2658执行。
a) 线状。叶片狭长,长为宽的5倍以上,呈线形。
b) 针形。十分细长而先端尖,形如针。
c) 条形。短而狭,长宽的5倍以上,且全部叶片近等宽。
d) 剑形。长而稍宽,先端尖,常稍厚而强壮,形似剑。
e) 钻形。长而细狭,自基部至顶端渐变细尖,叶常革质。
f) 鳞形。状如鳞片。
g) 披针形。长为宽的3倍~4倍,中部以下最宽,向上渐尖。
h) 矩圆形。长为宽的2倍~3倍,两边近平行,两端均圆。
i) 椭圆形。长为宽的3倍~4倍,中部最宽,两端均圆。
j) 卵形。长为宽的2倍或更少,中部以下最宽,向上渐狭。
k) 圆形。形如圆盘,长宽近相等。
l) 心形。长宽比例如卵形,但基部宽圆而微凹,先端渐尖。
m) 菱形。呈等边的斜方形。
16
LY/T3409—2024
n) 匙形。全形狭长,上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
o) 扇形。顶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
p) 肾形。横径较长,宽略大于长,基部有缺口凹入。
q) 镰形。稍弯曲呈镰状。
r) 三角形。基部宽呈平截状,三边近等长。
a) 线状 b) 针形 c) 条形 d) 剑形 e) 钻形 f) 鳞形 g) 披针形
h) 矩圆形 i) 椭圆形 j) 卵形 k) 圆形 l) 心形
m) 菱形 n) 匙形 o) 扇形 p) 肾形 q) 镰形 r) 三角形
图B.8 叶片形状
B.1.13 叶尖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的叶尖形状。参照模式图B.9及下列说明确定叶尖形状。
a) 急尖。叶端尖头成一锐角,而有直边。
b) 渐尖。叶端尖头稍延长,渐尖而有内弯的边。
c) 钝形。叶端钝或狭圆形。
d) 尖凹。叶端微凹入。
e) 微凹。叶端有一稍显著的缺刻。
f) 倒心形。叶端凹入,形成倒心形。
g) 硬尖。叶端有一利尖头。
h) 凸尖。叶端中脉延伸于外而成一短锐角。
i) 芒尖。凸尖延长,形成芒状的附属物。
j) 尾状。叶端渐狭长成长尾状附属物。
17
LY/T3409—2024
a) 急尖b)渐尖 c) 钝形
d) 尖凹e) 微凹f) 倒心形
g) 硬尖h) 凸尖i) 芒尖 j) 尾状
图B.9 叶尖
B.1.14 叶基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的叶基,参照模式图B.10及下列说明确定叶基形状。
a) 心形。叶基圆形而中央微凹成一缺口,两侧各有一圆裂片,呈心形。
b) 耳形。叶基两侧小裂片呈耳垂状。
c) 箭形。叶基两侧小裂片尖锐、向下、形似箭头。
d) 戟形。叶基两侧小裂片向外,呈戟形。
e) 楔形。叶片中部以下向基部两边均逐渐变狭,形如楔子。
f) 渐狭。叶片向基逐渐变狭,形态与叶尖的渐尖相似。
g) 截形。叶基平截,成一直线。
h) 偏斜。叶基部两侧不对称。
i) 抱茎。叶基部抱茎。
j) 穿茎。叶基部深凹入,两侧裂片相合生而包围茎,茎贯穿叶片中。
a) 心形b) 耳形c) 箭形d) 戟形e) 楔形
f) 渐狭g) 截形h) 偏斜i) 抱茎j) 穿茎
图B.10 叶基
18
LY/T3409—2024
B.1.15 叶缘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完整中部叶片的叶缘,参照模式图B.11及下列说明确定叶缘形状。
a) 全缘。叶缘成一连续的平线,不具任何齿缺。
b) 锯齿状。叶缘有尖锐的锯齿,齿尖向前。
c) 细锯齿缘。锯齿较细小。
d) 重锯齿缘。大锯齿上复生小锯齿。
e) 牙齿状。叶缘齿尖锐,两侧近等边,齿直而尖向外。
f) 钝齿状。叶缘具有钝头的齿。
g) 波状缘。叶边缘起伏如波浪状。
h) 深波状缘。叶边缘起伏大。
a) 全缘b) 锯齿状c) 细锯齿缘d) 重锯齿缘
e) 牙齿状f) 钝齿状g) 波状状h) 深波状缘
图B.11 叶缘
B.1.16 叶裂
开花盛期,采用目测法观察中部完整叶片的叶裂,参照模式图B.12及下列说明确定叶裂形状。
a) 羽状浅裂。叶片分裂深度为叶缘至中脉的1/3左右。
b) 羽状半裂。叶片分裂深度为叶缘至主脉的1/2左右。
c) 羽状全裂。叶片的裂片彼此完全分裂,形似复叶,但各裂片叶肉相互连贯,没有形成小叶柄。
d) 掌状半裂。叶片分裂深度为由叶缘至主脉的1/2左右,形似掌状。
e) 倒向羽裂。裂片弯向叶基的羽状裂叶。
f) 大头羽裂。顶端裂片远,较侧裂大而宽。
19
LY/T3409—2024
a) 羽状浅裂b) 羽状半裂 c) 羽状全裂
d) 掌状半裂e) 倒向羽裂f) 大头羽裂
图B.12 叶裂
B.1.17 叶鞘开合状态
开花期,随机选取10个株(丛),参照模式图B.13并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植株茎中部叶叶鞘上端
开合状态类型。
a) 开放。叶鞘的边缘不重叠,保持一定间隙,彼此分离。
b) 半闭合。叶鞘边缘部分重叠,部分分离,同时存在一定间隙。
c) 闭合。叶鞘边缘紧密结合,完全重叠,形成封闭的管状结构。
a) 开放b) 半闭合c) 闭合
图B.13 叶鞘开合状态
B.1.18 叶舌形态
用B.1.17的样本,在叶舌尚未撕裂的情况下,参照模式图B.14并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舌形
态,其中叶舌模式图按照NY/T2127执行。分为缺、截平、圆、钝、尖、啮蚀和纤毛状。
20
LY/T3409—2024
a) 截平b) 圆c) 圆d) 钝e) 尖f) 尖
g) 啮蚀h) 啮蚀i) 纤毛状j) 纤毛状
图B.14 叶舌形态
B.1.19 叶耳有无
用B.1.17的样本,观测植株中部叶叶耳的有无。
B.1.20 托叶形状
托叶是豆科等双子叶植物叶部的重要特征指标,参照模式图B.15并按照图模式图以最大相似原则
确定托叶的形状,其中叶舌模式图按照NY/T2127执行。分为无、刚毛状、针刺状、条形、钻形、箭头形、
半箭头形、戟形、半戟形、披针形、斜卵状披针形、卵形、心形和三角形。
a) 刚毛状 b) 针刺状 c) 条形 d) 钻形 e) 箭头形 f) 半箭头形 g) 半箭头形 h) 戟形
i) 半戟形 j) 半戟形 k) 披针形 l) 斜卵状披针形 m) 卵形 n) 心形 o) 三角形
图B.15 托叶形状
B.1.21 花序类型
开花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花序。参照模式图B.16及下列说明确定花序类型,其中花序类型模式图
21
LY/T3409—2024
按照NY/T2658执行。
a) 总状花序。花序轴不分枝而较长,花多数有近等长的梗,随开花而花序轴不断伸长。
b) 穗状花序。与总状花序相似,但花无梗或极短。
c) 肉穗花序。与穗状花序相似,但花序轴肥厚而肉质,为一佛焰苞所包围。
d) 圆锥花序。花序轴上形成总状分枝的花序梗,花在花序梗上再组成总状花序。
e) 伞房花序。与总状花序相似,但花梗不等长,下部的花梗长而上部的花梗短,整个花序的花几
乎排列成一平面。
f) 伞形花序。花梗近等长,花梗集生于花序轴的顶端,状如伞。
g) 头状花序。花无梗或近无梗,多数花集生于短而宽、平坦或隆起的花序轴顶端上,形成一头
状体。
h) 单歧聚伞花序。顶芽发育成花后,仅有一个侧芽发育成侧枝;其长度超过主枝后,顶芽又形成
一朵花。
i) 二歧聚伞花序。顶芽形成花后,在花下面的一对侧芽同时萌发成两个侧枝,每一侧枝顶端只形
成一朵花。
j) 多歧聚伞花序。顶芽形成一朵花后,其下数个侧芽发育成数个侧枝,顶端每生一花、花梗长短
不一、节间极短、外形上类似伞形花序。
k) 轮伞花序。聚伞花序着生在对生叶的叶腋,花序轴及花梗极短,呈轮状排列。
a) 总状花序 b) 穗状花序 c) 肉穗花序 d) 圆锥花序
e) 伞房花序 f) 伞形花序 g) 头状花序 h) 单歧聚伞花序
i) 二歧聚伞花序 j) 多歧聚伞花序 k) 轮伞花序
图B.16 花序类型
B.1.22 花颜色
盛花期,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观察花冠的基本颜色。分为白色、黄色、红色、蓝色和紫色。花
22
LY/T3409—2024
色类型比较多的材料,记录不同花色的比例。
B.1.23 果实类型
结实期,采用目测法观察果实。参照模式图B.17及下列说明确定果实类型,其中果实类型模式图
按照NY/T2658执行。
a) 聚合果。由单花的许多离生雌蕊形成的一簇或一组小型肉质果。
b) 聚花果。由聚集在单个花轴上的几个分离花形成的果实。
c) 蓇葖果。由单个心皮形成的沿一侧开裂的干果。
d) 荚果。由单个心皮形成的通常沿两条缝开裂的干果。
e) 长角果。果长大于二倍果宽,两个心皮瓣片从宿存的胎座和隔膜处分开。
f) 短角果。果长小于二倍果宽,两个心皮瓣片从宿存的胎座和隔膜处分开。
g) 蒴果。由两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开裂干果。
h) 瘦果。单室、单种子的不开裂小干果,种子仅在一点与子房壁相连。
i) 颖果。种皮和果皮愈合,具有一枚种子的不开裂干果。
j) 翅果。具翅的不开裂的干果。
k) 浆果。由单枚雌蕊发育成的肉质果实,具有几个或多个种子。
l) 双悬果。花托在心皮之间的细长延伸,作为中轴。
m) 小坚果。小的坚果,某些植物成熟子房的裂瓣之一。
a) 聚合果b) 聚花果c) 蓇葖果
d) 荚果e) 长角果f) 短角果
g) 蒴果h) 瘦果i) 颖果
j) 翅果k) 浆果l) 双悬果m) 小坚果
图B.17 果实类型
23
LY/T3409—2024
B.1.24 种子形状
成熟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子。以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子形状(见图B.18),种子形状分为近球状、
扁圆状、半圆状、矩圆状、矩形、方形、菱形、圆柱状、椭圆状、卵状、肾形、近心形、纺锤形、披针状等。
a) 近球状 b) 扁圆状 c) 半圆状 d) 矩圆状 e) 矩形
f) 方形 g) 菱形 h) 圆柱状 i) 椭圆状 j) 卵状 k) 倒卵状
l) 扁卵状 m) 倒扁卵状 n) 肾形 o) 心形 p) 三角形 q) 斧形
图B.18 种子形状
B.1.25 种子颜色
成熟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子。在正常一致的光照条件下,观察种皮颜色。主要有浅黄色、黄色、深
黄色、浅褐色、褐色、深褐色、浅绿色、绿色、深绿色、褐红色、褐紫色、黑色等。
B.1.26 种子长宽和厚度
成熟期,测定种子最长处的长度、最宽处的长度及最厚处的厚度。
B.1.27 种子附属特性
成熟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子是否具有芒、果荚、苞片、基盘等附属结构。
B.2 物候期
B.2.1 出苗(返青)期
萌发后的幼苗露出地面达50% 为出苗期;越冬后,植株有50% 返青时为返青期。以“年月日”表
示,格式为“YYYYMMDD”。
B.2.2 分蘖(枝)期
有50% 的植株在茎基部分蘖节上生长侧芽1cm 以上或从植株幼苗叶腋上长出侧枝为分蘖或分
枝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24
LY/T3409—2024
B.2.3 拔节期
禾本科以50%的植株第一个节露出地面1cm~2cm 为拔节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
“YYYYMMDD”。
B.2.4 抽穗(现蕾)期
禾本科为抽穗期,是50% 植株的幼穗从顶部叶鞘中伸出而显露于叶外的日期;豆科和其他科为现
蕾期,是50% 植株有花蕾出现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B.2.5 开花期
50% 植株开花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B.2.6 成熟期
50% 植株种子完全成熟之时为成熟期。禾本科结实期又分为乳熟、蜡熟、完熟3个时期,鉴定标准
一般是以50% 以上的籽粒内充满乳汁并接近正常大小叫乳熟期;80% 以上的种子内含物变干,呈蜡质
状为蜡熟期;80% 的种子变坚硬,常开始脱落为完熟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B.2.7 枯黄期
50% 植株茎叶枯黄或失去生活机能的时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B.2.8 生育天数
植株由出苗期或返青期到种子成熟期的总天数,单位为天(d)。
B.2.9 生长天数
植株由出苗期或返青期到枯黄期的总天数,单位为天(d)。
B.3 抗逆性
根据种质资源来源地生境类型和生长状况,初步评估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如抗虫、抗病、抗
旱、耐涝、抗寒、耐热、耐盐碱、耐贫瘠、耐重金属等。
B.4 经济性状
B.4.1 株高
盛花期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精确至0.1cm。
B.4.2 单株地上生物量
随机选择3个以上株(丛)刈割后秤鲜重,再将多个株(丛)草样混合均匀,取约为1000g的样
品,剪成3cm~4cm 长,用布袋或尼龙纱袋装好编号称重,置于65℃烘箱烘干或挂置于通风遮雨处晾
干,两次称重之差不超过2.5g,计算干鲜比和单株地上生物量。称量用感量0.01g的电子秤,数据记载
精确至0.01g。
B.4.3 单株种子产量
种子成熟期,随机选择3个株(丛),分别收种、晾晒、脱粒、清选,用感量0.01g的电子秤秤重,求单
25
LY/T3409—2024
株种子产量的平均值,记载数据精确至0.01g。
B.4.4 分蘖(枝)数
成(完)熟期,随机抽取10株,调查每一株丛的分蘖(枝)数。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B.4.5 叶层高度
开花期,随机取样10株(丛),上繁草测量自地面到植株最上部叶片自然状态下最高部位的高度;
下繁草测量至叶层自然状态下最高部位的高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精确至0.1cm。
B.4.6 茎叶质地
采用感观测试方法,目测植株柔嫩或细软,结合下列标准确定质地级别。
———柔嫩。无刺无毛,手抓青草或干草时柔软而无扎手感觉,茎叶细嫩柔软。
———中等。感观测试居于上述两者中间者,茎叶柔软程度一般。
———粗硬。秆硬叶糙,植物体多被粗硬毛或具刺,手抓或触及时有扎手或刺痛感,用手折断其茎秆
和枝叶时难度大,茎叶质粗硬。
B.4.7 结实率
成熟期,随机抽取结实植株5株,分别测定6 个果穗的小花总数(包括不孕和发育不全者)和发育
正常的种子数。根据式(B.1)计算单株(丛)的结实率,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FR =N1/N ×100 …………………………(B.1)
式中:
FR ———结实率,%;
N1 ———每一果穗发育正常的果数,单位为个。
N ———每一果穗的小花总数,单位为个;
B.4.8 落粒性
完熟期,随机观察10株(丛)果实从植株上散落的程度。分为落粒性弱、落粒性中等和脱落性强:
———落粒性弱。落粒率10% 以下;
———落粒性中等。间于二者之间;
———脱落性强。落粒率30% 以上。
B.4.9 裂荚性
对荚果、角果、蒴果等有裂荚特性的草种质资源,于成熟期随机抽取10 个果实观察其开裂情况。
分为不裂、微裂和裂:
———不裂。无裂荚情况发生;
———微裂。裂荚率10% 以下;
———裂。裂荚率10% 以上。
B.4.10 千粒重
随机数取风干种子8个100粒,分别用感量为0.0001g的电子天平称量,再将8个重复数据平均
换算成1000粒种子的质量,精确至0.01g。
26
LY/T3409—2024
附 录 C
(规范性)
资源编目规范用表
C.1 表C.1给出了草种质资源共性性状目录规范用表。
表C.1 草种质资源共性性状目录样表
种质
资源
序号
护照信息标记信息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其他信息收藏单位信息共享方式
平台
资源号
资源
编号… 资源归
类编码
资源
类型… 生活
习性
生活型… 图像
记录
地址… 保存
单位
种质库
编号... 共享
方式
获取
途径
联系
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
27
LY/T3409—2024
C.2 表C.2给出了草种质资源个性性状目录规范用表。
表C.2 草种质资源个性性状目录样表
种质
资源
序号
基本信息调查地点生境条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
平台
资源号
资源
编号
种质
名称
保存
日期… 纬度经度
海拔
高度
年均
温度… 生活型
株丛
类型
根系
类型
分蘖
(枝)
类型
… 出苗期返青期
分蘖
(枝)
期
拔节
(现雷)
期
…
123456789
10
…
28
LY/T3409—2024
参 考 文 献
[1] LY/T1820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2] LY/T2247 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3] LY/T2804 薄壳山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4] NY/T1669 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
[5] 李志勇,王宗礼.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6] 崔大方.植物分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2
29
LY/T3409—20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