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赤霉病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75阅读模式

GB/T 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赤霉病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65.020.01
CCS B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赤霉病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evaluationofresistancetodiseasesand
insectpestsinwheat—Part4:Fusariumheadblight
2025-01-24发布2025-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是GB/T4521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的第4部分。GB/T45211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条锈病;
———第2部分:叶锈病;
———第3部分:秆锈病;
———第4部分:赤霉病;
———第5部分:纹枯病;
———第6部分:黄矮病;
———第7部分:蚜虫;
———第8部分:吸浆虫。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陈怀谷。

GB/T45211.4—2025
引 言
GB/T4521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小麦抗病虫性鉴定技术方法、操作程序和鉴定
评价原则,为育种材料筛选、杂交后代选择、抗病基因发掘和品种评价审定等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技术方
法,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植物检疫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小麦生产中具有较大
危害的8种重要病虫害,GB/T45211拟分为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条锈病;
———第2部分:叶锈病;
———第3部分:秆锈病;
———第4部分:赤霉病;
———第5部分:纹枯病;
———第6部分:黄矮病;
———第7部分:蚜虫;
———第8部分:吸浆虫。

GB/T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赤霉病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评价程序,规定了接种体制备、鉴定圃
田间设置、抗性评价等内容,描述了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属植物对赤霉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赤霉病 Fusariumheadblight
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graminearum complex)所引起的以穗部产生坏死和枯萎症状的
小麦病害。
3.2
抗病性 disease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3
抗性评价 evaluationof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4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干扰寄主生长并引起病变的能力。
3.5
人工接种 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感病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3.6
病情级别 diseaseratingscale
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人为数值化定量描述。
注:包括病情指数和严重度。
3.7
分离物 isolate
从发病部位通过人工培养、纯化、再接种和分离等方法获得的病原菌的培养物。
3.8
培养基 culturemedium
能使病原物生长的基质。
注:包括自然配制和人工配制。
1
GB/T45211.4—2025
3.9
接种体 inoculum
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病原体。
3.10
病穗率 incidence
发病植物体单元数(穗)占调查植株体单元总数(穗)的百分率。
3.11
严重度 severity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
注:也能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
严重程度。
3.12
病情指数 diseaseindex
全面衡量普遍程度与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
4 评价程序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程序包括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病情调查、赤霉病抗侵入性和抗扩展性评价。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程序见图1。
图1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程序流程图
2
GB/T45211.4—2025
5 接种体制备
5.1 接种菌株的分离
从发病麦穗上,切取病组织(颖、籽粒或穗轴等),用75%(体积分数)乙醇表面消毒3min~5min
后,置于马铃薯蔗糖琼脂(PDA)培养基平板上培养,通过单孢分离方法对分离物进行纯化,并进行形态
学和分子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后,冷藏保存备用。
5.2 小麦赤霉病菌接种体
接种所用分离物应为当地致病性强的分离物(见附录A 中A.1)。接种体按土表接种或穗部滴注接
种分为病麦粒接种体和分生孢子接种体种。接种体的制备方法见A.2。
6 鉴定圃田间设置
6.1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应设置在小麦赤霉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的地块。鉴定圃内不施用任何杀菌剂。
6.2 对照品种
选用本地或全国公认的抗病对照品种、中抗对照和感病对照品种。
注:如抗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和感病对照品种矮抗58。
6.3 种植要求
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一致,或适当调整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湿度
与温度)相遇。鉴定材料顺序排列,重复2次,每50份~100份鉴定材料设1组抗病、中抗和感病对照
品种材料。鉴定小区行长100cm~150cm,行距33cm,每行播种50粒。每份鉴定材料种植1行。土
壤肥力水平和耕作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
6.4 人工接种
6.4.1 土表人工接种
6.4.1.1 接种期
小麦抽穗前20d~30d。
6.4.1.2 接种方法
将病麦粒均匀撒于鉴定圃的小麦行间,接种量为4kg/667m2。土表接种后,应做好田间灌溉,保
持土壤水分,以利于子囊壳的形成。
注:适合小麦抗侵入鉴定。
6.4.2 穗部人工接种
6.4.2.1 接种期
小麦扬花初期。
3
GB/T45211.4—2025
6.4.2.2 接种方法
采用单花滴注法,在鉴定材料处于扬花初期(10%麦穗扬花)时,将20μL稀释好的接种悬浮液注入
麦穗中部的1个小花内,并对接种穗进行剪芒标记,接种后集中套硫酸纸袋2d~3d,记载接种日期。
每份材料至少接种20穗。穗部接种应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接种后若遇持续干旱,应采用接种穗套自封
袋或喷雾方式保湿,以满足病害发生所需条件。
注:适合小麦抗扩展鉴定。
6.5 病情调查
6.5.1 调查时间
根据接种方式不同,分别在以下时期开展调查:
a) 土表接种的小麦材料于乳熟中后期调查;
b) 穗部接种的小麦材料于收获前10d~15d调查。
6.5.2 调查方法
根据接种方式不同,采用以下接种方法:
a) 土表接种调查时观测记载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逐份材料调查50穗以上,记载病情
级别;
b) 单花滴注法接种时,调查所有接种的麦穗,记载病情级别。
6.5.3 发病程度记载
6.5.3.1 土表接种条件下发病程度记载
6.5.3.1.1 病情分级
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 土表接种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症状描述
0 无发病小穗
1 零星小穗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0%以下
2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0%(含)~50.0%
3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50.0%(含)~75.0%
4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75.0%(含)以上
6.5.3.1.2 土表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抗侵入)
当鉴定圃中的中抗对照品种病穗率达到25%以上,则该批次抗赤霉病鉴定视为有效。依据鉴定材
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抗性划分指标根据对照材料的鉴定结果(见表2)。
4
GB/T45211.4—2025
表2 土表接种条件下小麦对赤霉病抗性评价
病情指数抗性评价
DI=0 免疫Immune(I)
0<di DICK-R≤DI DICK-MR≤DI DI≥DICK-S 感病Susceptible(S)
注:DI———病情指数;DICK-R———抗病对照病情指数;DICK-MR———中抗对照病情指数;DICK-S———感病对照病情
指数。
6.5.3.1.3 平均严重度计算
平均严重度按照公式(1)计算。
S =Σn
i=1 (Xi·Si)/Σn
i=1
Xi ×100 …………………………(1)
式中:
S ———平均严重度,%;
i ———病级数(1~n);
Xi———病情为i 级的单元数;
Si ———病情为i 级的严重度值(如小麦条锈病各级的百分数)。
6.5.3.1.4 病穗率计算
病穗率按照公式(2)计算。
P =(l/t)×100 …………………………(2)
式中:
P ———病穗率,%;
l ———发病叶片数;
t ———总叶片数。
6.5.3.1.5 病情指数计算
病情指数按照公式(3)计算。
DI=Σn
i=0 (Xi·Si)/Σn
i=0 (Xi·Smax)×100 …………………………(3)
式中:
DI ———病情指数;
i ———病级数(0~n);
Xi ———i 级的单元数;
Si ———i 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Smax———严重度最高级值。
5
GB/T45211.4—2025
6.5.3.2 穗部滴注接种条件下发病程度记载
6.5.3.2.1 病情分级
田间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3。
表3 穗部接种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
严重度分级症状描述
0 接种小穗无可见发病症状
1 仅接种小穗发病;或相邻的个别小穗发病,但病斑不扩展到穗轴
2 穗轴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1/4以下
3 穗轴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1/4~1/2
4 穗轴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1/2以上
6.5.3.2.2 穗部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抗扩展)
当鉴定圃中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3级以上),该批次抗赤霉病鉴定视为有效。依据
鉴定材料的平均严重度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指标见表4。
表4 穗部接种条件下小麦对赤霉病抗性评价
平均严重度抗性评价
0 免疫Immune(I)
0<平均严重度<2.0 抗病Resistant(R)
2.0≤平均严重度<3.0 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3.0≤平均严重度<3.5 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平均严重度≥3.5 高感Susceptible(S)
7 抗性评价
7.1 抗性评价原则
依据鉴定材料土表和穗部接种条件下发病程度综合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病性水平,以最高级别(病
情指数或平均严重度)为准。
7.2 重复鉴定
初次鉴定中表现为抗、中抗的材料,次年用相同的病原菌进行重复鉴定。当2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不
一致时,以记载的最高病情级别(病情指数或平均严重度)为准。
8 鉴定记载表格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按附录B中表B.1进行记载。
6
GB/T45211.4—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A.1 学名和形态描述
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graminearum complex。
属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亚纲(Hypocreomycetidae)、肉座菌目(Hypocreales)、丛赤壳科(Nectriaceae)、镰孢菌属
(Fusarium )。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个~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
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黏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
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μm~250μm)×
(15μm~1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16μm~
33μm)×(3μm~6μm)。种特异性核苷酸位点为:交配型基因305(G)、1023(A)、1111(C)、1158(T)、
1206(T)、1836(A)、1998(T)、2095(G)、2397(C)、2605(C)、3381(C)、5783(T)和5975(G);还原酶基
因:113(G);翻译延伸因子1α基因364(C);组蛋白H3基因279(T);Tri101 基因608(T)、1176(C);
β微管蛋白3基因156(T)。
亚洲镰孢Fusariumasiaticum 。
亚洲镰孢与禾谷镰孢形态学特点一致。种特异性核苷酸位点为:交配型基因267(T)、530(A)、
770(A)、946(G)、860(C)、961(T)、1001(T)、1137(T)、1151(T)、2533(T)、2786(T)、2839(T)、3166(G)、
3763(T)、3852(G)、4224(G)、4260(T)、4838(G)、5177(T)、5297(G)、5576(C)、5932(A)、6100(A)和
6103(A);还原酶基因48(A)、51(A)、52(A)、68(C)、81(C)、199(A)、423(G)和582(A);组蛋白H3基
因278(G);Tri101 基因212(G)、389(C)和706(A);磷酸渗透酶1 基因35(C);氨连接酶1 基因
393(T)、441(T)和573(G);氨连接酶2基因177(A);β微管蛋白2基因399(T)。
A.2 接种体的制备
A.2.1 病麦粒接种体制备
将麦粒在室温下浸泡24h,清洗沥干后,装入三角瓶中,在121℃下灭菌1h,冷却后即制成麦粒培
养基。将经PDA 培养基平板活化培养的病菌接种于经高压灭菌的麦粒培养基,在23℃~25℃下黑暗
培养20d~25d,菌丝布满麦粒后,将麦粒从三角瓶中取出,室温下晾干备用。
A.2.2 分生孢子接种体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绿豆,按每6g绿豆加入100mL水的比例,加热煮沸,换小火继续加热10min,过滤
去除绿豆,滤液分装至三角瓶中,在121℃下灭菌30min,冷却后即制成绿豆培养液。将PDA 培养基
平板活化培养的病菌接种于经高压灭菌的绿豆培养液中,在20 ℃~25 ℃下振荡培养(150r/min),
4d~5d后进行镜检,确认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后,三层纱布过滤除去菌丝,配制接种悬浮液。悬浮液中
分生孢子浓度调至1×105 个/mL~5×105 个/mL。若暂时不接种,可将接种悬浮液置于4℃冰箱中冷
藏保存5d~6d。
7
GB/T45211.4—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
表B.1规定了小麦品种抗赤霉病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
表B.1 年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
编号品种名称来源
土表接种穗部滴注接种
发病情况
0级1级2级3级4级
病情
指数
病穗率
抗性评价
严重度
0级1级2级3级4级平均
抗性评价
抗性综合
评价
鉴定地点 地势
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接种日期 调查日期
播种日期
对照品种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8
GB/T45211.4—2025</di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5日 21:15: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4413.html
图书

AQ 2082-2025 海洋石油专业设备检测检验通则

AQ 2082-2025 海洋石油专业设备检测检验通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AQ 2083-2025 陆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安全规范

AQ 2083-2025 陆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安全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AQ 3062-2025 精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

AQ 3062-2025 精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AQ 7016-2025 铸造安全规范

AQ 7016-2025 铸造安全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