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420-2024 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65.020.99
CCS B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420—2024
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forassessmentofsciencepopularization
baseof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
2024-12-1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地分类………………………………………………………………………………………………… 1
4.1 自然保护地类……………………………………………………………………………………… 1
4.2 场馆场所类………………………………………………………………………………………… 1
4.3 教育科研类………………………………………………………………………………………… 1
4.4 信息传媒类………………………………………………………………………………………… 2
5 评价内容………………………………………………………………………………………………… 2
5.1 科普资源…………………………………………………………………………………………… 2
5.2 科普能力…………………………………………………………………………………………… 2
5.3 科普活动…………………………………………………………………………………………… 2
5.4 科普成效…………………………………………………………………………………………… 2
5.5 科普特色和自主创新性…………………………………………………………………………… 3
6 评价程序………………………………………………………………………………………………… 3
6.1 评价准备…………………………………………………………………………………………… 3
6.2 现场核验…………………………………………………………………………………………… 3
6.3 会议评审…………………………………………………………………………………………… 3
7 评价方法………………………………………………………………………………………………… 3
7.1 评价指标…………………………………………………………………………………………… 3
7.2 分值计算…………………………………………………………………………………………… 3
7.3 综合评分…………………………………………………………………………………………… 3
8 评价结果运用…………………………………………………………………………………………… 4
附录A (规范性) 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5
A.1 自然保护地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5
A.2 场馆场所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7
A.3 教育科研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10
A.4 信息传媒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13
参考文献…………………………………………………………………………………………………… 17
Ⅰ
LY/T342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
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宁攸凉、李惠鑫、蒋娴、高月、任学勇、卢康宁、沈伟航、朱洁净、戴栓友。
Ⅲ
LY/T3420—2024
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的分类、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指标等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评
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由国家林草主管部门和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联合认定的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草科普基地 sciencepopularizationbaseofforestryandgrassland
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等林草资源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展示林草科技
成果和生态文明实践成就,创作和制作科普作品、生产科普产品,面向社会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林草
科学技术知识和传播生态文化、宣传林草生态治理成果和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场所。
3.2
自然教育 natureeducation
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依托自然资源,通过提供设施和人员服务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
然的主题性教育过程。
[来源:LY/T3329—2022,3.1]
4 基地分类
4.1 自然保护地类
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的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利用保护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
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科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草原公
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及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
4.2 场馆场所类
依托各类场馆和场所建立的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开发利用场馆和场所的展教功能,开展展示、体验、
互动等科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标本馆、林场、草场、林下经济基地、林
草种苗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4.3 教育科研类
依托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和平台建立的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开发利用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展教资
1
LY/T3420—2024
源,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和科研院所中的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工
程中心、长期科研基地、推广转化基地、科研中心。
4.4 信息传媒类
依托各类信息传媒组织建立的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发挥媒介的信息传播优势,开展科普宣教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广播电视台、传媒公司。
5 评价内容
5.1 科普资源
支撑基地日常运营、开展科普活动、对外交流及提供公开科普服务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基础设施,用于支撑开展科普活动的固定场所和设施设备,且它们应符合公共场馆、设施或场
所安全、卫生、消防等相关安全标准。
b) 自然保护地类基地特色资源,具有的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
的总体情况),重点考评自然保护地称号获得情况、科普工作中对自然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等
方面。
c) 场馆场所类基地特色资源,用于支撑科普活动的实物陈列、静态模型、多媒体、互动体验等展品
及馆藏,以及多媒体、数字化、互动体验类展教设备。
d) 教育科研类基地特色资源,用于开展科学传播的科技成果和支撑科普活动的科研平台和科研
仪器设备。
e) 信息传媒类基地特色资源,具有的科普信息资源,以及科学普及传播和互动交流平台。
5.2 科普能力
基地面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组织机构,科普工作管理部门设立、分管领导配备、工作机制建立和管理制度制定等情况。
b) 人才队伍,科普专职人员、兼职人员、科普志愿者以及科普创作、科普讲解、科学传播、特聘专
家等人员配备情况;自然保护地类基地所从事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师资情况。
c) 培训交流,开展科普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的情况。
d) 信息化建设,科普信息化宣传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普活动和普及科学
知识情况。
e) 科普经费,用于开展科普工作的各项经费。
5.3 科普活动
基地依托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和公众组织的群众性、社会化科学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对外开放参观,面向公众的年开放天数和年实际参观人次。
b) 常规科普活动,面向公众经常性、长期性、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例如,科普(科技)展
览、科普讲座、科普竞赛、实用技术培训等。
c) 重大科普活动,在重要主题日(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科技工作日)与重要生
态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植物日、环境日、湿地日、防治荒漠化日)期间举办(或承办)
的主题科普活动,或举办(或承办)的千人以上大型科普活动。
5.4 科普成效
各类科普活动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
LY/T3420—2024
a) 科普合作,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的科普合作情
况,跨行业、跨领域科普合作情况。
b) 科普品牌,社会公众对于特定科普活动或工作的认知和评价;具有长期性的、在全国或区域范
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形成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科普活动或工作。
c) 科普产品,对外宣传的科普作品(正式出版的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等)、
科普资料(宣传册、折页、明信片等)和文创产品等。
d) 社会影响,媒体报道与表彰奖励获得情况。
5.5 科普特色和自主创新性
除上述四个方面之外,反映基地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的突出特色和自主创新
性,以及在带动社区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6 评价程序
6.1 评价准备
成立若干现场评价专家小组,各专家小组成员由林草相关专业、科普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6.2 现场核验
专家小组赴基地现场对重点区域进行现场勘查,并听取基地汇报、访问座谈、核验佐证材料,应按照
评价指标(按附录表A.1~表A.4)进行质询、评价,并形成现场核验意见。
6.3 会议评审
成立会议评审专家组,依据现场核验意见、现场核验评分统计及申报材料进行会议评审,形成评审
结果。
7 评价方法
7.1 评价指标
自然保护地类、场馆场所类、教育科研类和信息传媒类等四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包括一
级指标、二级指标)及评分依据分别按表A.1~表A.4。
7.2 分值计算
基础分为四个一级指标“科普资源”“科普能力”“科普活动”与“科普成效”评价分值之和(各一级指
标评价分值等于其二级指标评价分值之和)。
附加分为附加项“科普特色和自主创新”的分值。
7.3 综合评分
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的评价结果以综合评分体现,按照“基础分+附加分”的形式给出,其中附加分单
独计分、不与基础分合并。
3
LY/T3420—2024
8 评价结果运用
评价结果作为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认定的主要依据,也可作为基地评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参考
依据。
4
LY/T3420—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A.1 自然保护地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表A.1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表A.1 自然保护地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一)
科普资源
(20分)
1.基础设施
(10分)
8分~10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例如宣教中心、博物馆、访客中
心等),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200m2,室外具有多种基础设施(例如
自然小径、观景台等);配备先进的设备,功能完善;设置功能完备的
标牌标识系统,展示和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指示清晰
4分~7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200m2,室
外至少具有1种科普基础设施(例如自然小径、观景台等);拥有一定
种类的设备,具备基本功能;具有基本功能的标牌标识系统
0分~3分仅拥有必备的设施设备;标牌标识系统不完备
2.自然资源
禀赋
(10分)
8分~10分
获批国家级或世界级自然保护地称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促
进公众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结合自身自然
资源特色、季节变化等及时更新扩展科普内容
4分~7分
获批省级自然保护地称号;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促进公众理解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的思想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结合自身自然资源特色开展科
普工作
0分~3分
自然资源贫乏、自然景观破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低;未利用
自然资源禀赋开展科普
(二)
科普能力
(30分)
3.组织机构
(5分)
4分~5分
机构健全,包括设置专职管理机构、配备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管理制度完备,包括制定林草科普工作管理制度、规划和年度计划
2分~3分
机构较为健全,即有明确的科普服务联系人或负责人,配备分管领
导,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0分~1分机构不健全,未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4.人才队伍
(5分) 4分~5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合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科普专职人员6人及
以上,或者科普兼职人员10人及以上,或者两类科普人员合计15人
及以上;组建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配备从事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
的讲师队伍
5
LY/T3420—2024
表A.1 自然保护地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二)
科普能力
(30分)
4.人才队伍
(5分)
2分~3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基本合理、人员具有实践经验。科普专职人员
2人~5人,或者科普兼职人员3人~9人,或者两类科普人员合计
4人~14人;组建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
0分~1分人才队伍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实践经验欠缺
5.培训交流
(5分)
4分~5分
承办面向科普人员的培训班(培训会)或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科普
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经常开展国内科普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普
交流
1分~3分组织科普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国内科普交流
0分未组织科普人员业务培训,且未开展国内外科普交流
6.信息化建设
(5分)
4分~5分开通官方网站,入驻新媒体平台,科普宣传内容丰富、更新及时
1分~3分依托所在法人单位网站开设科普专栏、新媒体平台,或科普专题版块
0分无
7.社会服务
功能
(5分)
4分~5分
组织开展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将科研、监测成果有效转化为科普
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全方
位、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2分~3分
将科研、监测成果部分转化为科普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提供科
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多种社会服务
0分~1分对自然资源优势利用不足,社会服务单一
8.科普经费
(5分)
4分~5分
有稳定的科普经费投入,能保障科普基地日常运行、支撑购买和维
修科普设施、保障开展高质量和高频次的科普活动
2分~3分
科普经费投入基本稳定,基本满足工作需求,保障开展必要的科普
活动
0分~1分经费投入无保障,难以满足科普工作需求
(三)
科普活动
(30分)
9.对外开放
参观
(5分)
4分~5分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超过200d,年均参观人数超过5万人次
2分~3分
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为150d~200d,年均参观人数1万人次~
5万人次
0分~1分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少于150d,年均参观人数少于1万人次
10.自然教育
(10分)
8分~10分
每年组织研学、冬(夏)令营等自然教育活动超过4次,编写自然教育
教案,制作自然笔记
4分~7分每年组织研学、冬(夏)令营等自然教育活动2次~4次
0分~3分每年组织研学、冬(夏)令营等自然教育活动少于2次
11.常规科普
活动
(5分)
4分~5分
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高频次有序
进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展常设展览
2分~3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定期进行
0分~1分常规科普活动间歇性进行
6
LY/T3420—2024
表A.1 自然保护地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三)
科普活动
(30分)
(四)
科普成效
(20分)
12.重大科普
活动
(10分)
8分~10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超过2次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2次
0分~3分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少于2次
13.科普合作
(5分)
4分~5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建立科普合作机制,与其他行业、其他
领域建立科普合作机制,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1分~3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合作,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
开展科普合作,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0分无
14.科普品牌
(5分)
4分~5分
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或推出科普产品,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具有良
好的公众口碑,形成辐射范围广的品牌效应
1分~3分具有品牌,形成有限的品牌效应
0分无品牌
15.科普产品
(5分)
4分~5分
近三年,结合自然资源特色,创作并传播科普作品、科普资料和文创
产品,其中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不少于5件;编制自然教育和生
态体验的课程教案不少于2套
2分~3分
近三年,结合自然资源特色,创作并传播科普作品、科普资料和文创
产品,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不少于3件;编制自然教育和生态体
验的课程教案不少于1套
0分~1分近三年,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少于3件
16.社会影响
(5分)
4分~5分
与官方媒体、其他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宣传报道;近三年
获得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或国际组织表彰奖励
1分~3分获得官方媒体宣传报道;近三年获得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
0分无
附加项
(10分)
17.科普特色
和自主创新
性(10分)
8分~10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的特色和创新性强,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明显作用
4分~7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0分~3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缺乏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未发挥作用
A.2 场馆场所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表A.2规定了场馆场所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7
LY/T3420—2024
表A.2 场馆场所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一)
科普资源
(20分)
1.基础设施
(10分)
8分~10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1000m2
(其中场所类基地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配套多种功能
区域,且展厅功能齐全;拥有先进的设备,功能完善,科普媒介现代
化,开通以导览和科普为主要功能的数字场馆应用系统,融合增强
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支持线上、线下互动
4分~7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1000m2
(其中场所类基地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500m2),配套多种功能区
域,拥有多功能展厅;具备多种功能区域;拥有一定种类的设施设
备,具备基本功能;科普媒介现代化,具备支持数字场馆的基本条件
0分~3分
功能区域缺失;仅拥有必备的设施设备,展品单一,展览陈列布设不
合理;科普媒介陈旧
2.场馆资源
(10分)
8分~10分
馆藏丰富,展品充足,展品形式多样(涵盖实物陈列、静态模型、多媒
体、互动体验等多种类型),展品说明牌内容准确;展区主题鲜明,运
用先进技术布设展览陈列,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
4分~7分
馆藏较为丰富,展品形式多样;展区主题明确,运用先进技术布设展
览陈列,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
0分~3分馆藏不多,展品数量较少、形式单一
(二)
科普能力
(30分)
3.组织机构
(5分)
4分~5分
机构健全,包括设置专职管理机构、配备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管理制度完备,包括制定林草科普工作管理制度、规划和年度计划
2分~3分
机构较为健全,即有明确的科普服务联系人或负责人,配备分管领
导,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0分~1分机构不健全,未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4.人才队伍
(5分)
4分~5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合理、人员专业水平高。科普专职人员7人及以
上,或者科普兼职人员10人及以上,或者两类科普人员合计15人及
以上;科普讲解人员4人及以上,或者科普创作人员2人及以上;组
建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
2分~3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基本合理、人员具备专业技能。专职科普人员
3人~6人,或者兼职科普人员5人~9人,或者两类科普人员合计
7人~14人;科普讲解人员1人~3人,或者科普创作人员1人;组
建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
0分~1分人才队伍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
8
LY/T3420—2024
表A.2 场馆场所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二)
科普能力
(30分)
5.培训交流
(5分)
4分~5分
承办面向科普人员的培训班(培训会)或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科普
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经常开展国内科普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普
交流
1分~3分组织科普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国内科普交流
0分未组织科普人员业务培训,且未开展国内外科普交流
6.信息化
建设(5分)
4分~5分开通官方网站,入驻新媒体平台,科普宣传内容丰富、更新及时
1分~3分
依托所在法人单位网站开设科普专栏、新媒体平台,或科普专题
版块
0分无
7.展教设计
(5分)
4分~5分
拥有独立承担展览的内容与形式、基于展览的科普教育活动等规划
设计工作的能力;展教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和互动性
2分~3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或生产企业联合开展展览的内容与形式、基于展
览的科普教育活动等规划设计工作;展教形式多样
0分~1分展教设计能力不足,展教形式单一
8.科普经费
(5分)
4分~5分
有稳定的科普经费投入,能保障科普基地日常运行、支撑购买和维
修科普设施、保障开展高质量和高频次的科普活动
2分~3分
科普经费投入基本稳定,基本满足工作需求,保障开展必要的科普
活动
0分~1分经费投入无保障,难以满足科普工作需求
(三)
科普活动
(30分)
9.对外开放
参观(10分)
8分~10分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超过300d,年均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
4分~7分
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200d~300d,年均参观人数3万人次~
10万人次
0分~3分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少于200d,年均参观人数少于3万人次
10.常规科普
活动(10分)
8分~10分
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高频次有序
进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展常设展览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定期进行
0分~3分常规科普活动间歇性进行
11.重大科普
活动
(10分)
8分~10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超过4次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3次~4次
0分~3分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少于3次
9
LY/T3420—2024
表A.2 场馆场所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四)
科普成效
(20分)
12.科普合作
(5分)
4分~5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建立科普合作机制,与其他行业、其他
领域建立科普合作机制,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1分~3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合作,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
开展科普合作,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0分无
13.科普品牌
(5分)
4分~5分
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或推出科普产品,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具有良
好的公众口碑,形成辐射范围广的品牌效应
1分~3分具有品牌,形成有限的品牌效应
0分无品牌
14.科普产品
(5分)
4分~5分
近三年,结合林草主题,创作并传播科普作品、科普资料和文创产
品,其中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超过5件
2分~3分
近三年,结合林草主题,创作并传播科普作品、科普资料和文创产
品,其中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3件~5件
0分~1分近三年,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少于3件
15.社会影响
(5分)
4分~5分
与官方媒体、其他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宣传报道;近三年
获得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或国际组织表彰奖励
1分~3分获得官方媒体宣传报道;近三年获得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
0分无
附加项
(10分)
16.科普特色
和自主创新性
(10分)
8分~10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的特色和创新性强,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明显作用
4分~7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0分~3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缺乏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未发挥作用
A.3 教育科研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表A.3规定了教育科研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10
LY/T3420—2024
表A.3 教育科研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一)
科普资源
(20分)
1.基础设施
(10分)
8分~10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
200m2,场所符合相关公共场馆、设施或场所安全、卫生、消防标准;
有多种功能空间,展品说明牌内容准确;设施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完
善,为公众提供互动性、教育性科普服务
4分~7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
200m2,场所符合相关公共场馆、设施或场所安全、卫生、消防标准;
功能空间满足基本需求;配备多种设施设备,具备基本功能,能为公
众提供科普服务
0分~3分功能空间单一;仅具有必备的设施设备
2.平台设施
(10分)
8分~10分
具备完善的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果的条件,利用自有科
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拥有完善的条件平台体系,国际领先的科研
仪器设备;科技创新能力处于林草行业前列
4分~7分
具备较为完善的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果的条件;拥有较
为完善的条件平台体系,国内领先的科研仪器设备;科技创新能力
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0分~3分
具有基本的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果的条件;条件平台体
系不成熟或科研仪器设备一般;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二)
科普能力
(30分)
3.组织机构
(5分)
4分~5分
机构健全,包括设置专职管理机构、配备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管理制度完备,包括制定林草科普工作管理制度、规划和年度计划
2分~3分
机构较为健全,即有明确的科普服务联系人或负责人,配备分管领
导,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0分~1分机构不健全,未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4.人才队伍
(5分)
4分~5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合理、人员专业水平高。科普专职人员在3人及
以上,或者科普兼职人员5人及以上,或者两类科普人员合计6人及
以上;组建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
2分~3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基本合理、人员具备专业技能。科普专职人员
1人~2人,或者科普兼职人员2人~4人,或者两类科普人员合计
3人~5人;组建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
0分~1分人才队伍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
5.培训交流
(5分)
4分~5分
承办面向科普人员的培训班(培训会)或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科普
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经常开展国内科普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普
交流
1分~3分组织科普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国内科普交流
0分未组织科普人员业务培训,且未开展国内外科普交流
11
LY/T3420—2024
表A.3 教育科研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二)
科普能力
(30分)
6.信息化建设
(5分)
4分~5分开通官方网站,入驻新媒体平台,科普宣传内容丰富、及时更新
1分~3分
依托所在法人单位网站开设科普专栏、新媒体平台,或科普专题
版块
0分无
7.科研-
科普功能一
体化
(5分)
4分~5分
积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获得丰硕的具有开创性和前
沿性的科技成果;将专业知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科普教育资
源,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分~3分
开展科学研究,获得科技成果;将专业知识、科技成果部分转化为科
普教育资源,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0分~1分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8.科普经费
(5分)
4分~5分
有稳定的科普经费投入,能保障科普基地日常运行、支撑购买和维
修科普设施、保障开展高质量和高频次的科普活动
2分~3分
科普经费投入基本稳定,基本满足工作需求,保障开展必要的科普
活动
0分~1分经费投入无保障,难以满足科普工作需求
(三)
科普活动
(30分)
9.对外开放
参观
(10分)
8分~10分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超过50d,年均参观人数超过1万人次
4分~7分
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15d~50d,年均参观人数0.5万人次~
1万人次
0分~3分近三年年均对外开放天数少于15d,年均参观人数少于0.5万人次
10.常规科普
活动
(10分)
8分~10分
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高频次有序
进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展常设展览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定期进行
0分~3分常规科普活动间歇性进行
11.重大科普
活动
(10分)
8分~10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超过2次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2次
0分~3分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少于2次
12
LY/T3420—2024
表A.3 教育科研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四)
科普成效
(20分)
12.科普合作
(5分)
4分~5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建立科普合作机制,与其他行业、其他
领域建立科普合作机制,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1分~3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合作,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
开展科普合作,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0分无
13.科普品牌
(5分)
4分~5分
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或推出科普产品,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具有良
好的公众口碑,形成辐射范围广的品牌效应
1分~3分具有品牌,形成有限的品牌效应
0分无品牌
14.科普产品
(5分)
4分~5分
近三年,结合林草主题,创作并传播科普作品、科普资料和文创产
品,其中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超过5件
2分~3分
近三年,结合林草主题,创作并传播科普作品、科普资料和文创产
品,其中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3件~5件
0分~1分近三年,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数量少于3件
15.社会影响
(5分)
4分~5分
与官方媒体、其他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宣传报道;近三年
获得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或国际组织奖项
1分~3分获得官方媒体宣传报道;近三年获得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
0分无
附加项
(10分)
16.科普特色和
自主创新性
(10分)
8分~10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的特色和创新性强,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明显作用
4分~7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0分~3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缺乏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未发挥作用
A.4 信息传媒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表A.4规定了信息传媒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13
LY/T3420—2024
表A.4 信息传媒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一)
科普资源
(20分)
1.基础设施
(10分)
8分~10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200m2,场
所符合相关公共场馆、设施或场所安全、卫生、消防标准;有多种功
能空间,展品说明牌内容准确;设施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完善,为公
众提供互动性、教育性科普服务
4分~7分
拥有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的固定场所,室内展示面积不少于200m2,场
所符合相关公共场馆、设施或场所安全、卫生、消防标准;功能空间
满足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种类的设施设备,具备基本功能,能为公众
提供科普服务
0分~3分功能空间单一;仅具有必备的设施设备
2.科普创作
(10分)
8分~10分
拥有专业的科普创作队伍,产出原创性科普作品(图书、音像制品、
报刊杂志文章等)。高频次产出原创性科普作品,每年公开发表或
出版发行各类原创性科普作品数量60件及以上;表达和传播形式新
颖,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时效性和共享性;在主流平台传播,每年覆
盖人群数量30万人次及以上
4分~7分
拥有稳定的科普创作队伍,定期产出具有原创性科普作品,每年公
开发表或出版发行各类原创性科普作品数量30件~59件;原创科
普内容在主流平台传播,每年覆盖人群数量10万人次~30万人次
0分~3分
拥有科普创作队伍,不定期产出原创性科普作品,每年公开发表或
出版发行各类原创性科普作品数量少于30件;原创科普内容在主流
平台传播,每年覆盖人群数量少于10万人次
(二)
科普能力
(30分)
3.组织机构
(5分)
4分~5分
机构健全,包括设置专职管理机构、配备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管理制度完备,包括制定林草科普工作管理制度、规划和年度计划
2分~3分
机构较为健全,即有明确的科普服务联系人或负责人,配备分管领
导,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0分~1分机构不健全,未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4.人才队伍
(5分)
4分~5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合理、人员专业水平高;科普专职人员5人及以
上;建立专家智库
2分~3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基本合理、人员具备专业技能;科普专职人员2
人~4人
0分~1分
人才队伍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科普专职人员少于
2人
14
LY/T3420—2024
表A.4 信息传媒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二)
科普能力
(30分)
5.培训交流
(5分)
4分~5分
承办面向科普人员的培训班(培训会)或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科普
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经常开展国内科普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普
交流
1分~3分组织科普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国内科普交流
0分未组织科普人员业务培训,且未开展国内外科普交流
6.信息化建设
(10分)
6分~10分
建设科普宣传信息平台,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开通官方网站和扩展
多种新媒体渠道
1分~5分依托所在法人单位网站开设科普专栏,扩展1种新媒体渠道
0分无
7.科普经费
(5分)
4分~5分
有稳定的科普经费投入,能保障科普基地日常运行、支撑购买和维
修科普设施、保障开展高质量和高频次的科普活动
2分~3分
科普经费投入基本稳定,基本满足工作需求,保障开展必要的科普
活动
0分~1分经费投入无保障,难以满足科普工作需求
(三)
科普活动
(30分)
8.科普宣传
(10分)
8分~10分
有固定栏目或版面针对林草相关的创新文化、科技热点、科学知识、
科技成果、科普活动、科技政策等相关内容面向公众传播,积极宣
传、报道重大科普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注;高频次有序开展科学普
及报道
4分~7分定期开展科学普及报道
0分~3分偶尔开展科学普及报道
9.常规科普
活动
(10分)
8分~10分
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高频有序
进行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编制科普活动方案,常规科普活动定期进行
0分~3分常规科普活动间歇性进行
10.重大科普
活动
(10分)
8分~10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超过5次
4分~7分紧扣林草科普主题,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3次~5次
0分~3分每年举办(或承办)重大科普活动少于3次
(四)
科普成效
(20分)
11.科普合作
(4分)
4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建立科普合作机制,与其他行业、其他
领域建立科普合作机制,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1分~3分
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合作,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
开展科普合作,走进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组织机构
0分无
15
LY/T3420—2024
表A.4 信息传媒类国家林草科普基地评价指标及评分依据(续)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分值
区间
评分依据
(四)
科普成效
(20分)
12.科普品牌
(4分)
4分
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或推出科普产品,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具有良
好的公众口碑,形成辐射范围广的品牌效应
1分~3分具有品牌,形成有限的品牌效应
0分无品牌
13.科普产品
(4分)
4分
制作或发行、传播科普作品和文创产品;科普产品数量充足,种类丰
富,形式多样
2分~3分科普产品数量较多,种类较丰富
0分~1分科普产品数量较少,种类与形式单一
14.社会影响
(4分)
4分
与官方媒体、其他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宣传报道;近三年
获得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或国际组织奖项
1分~3分获得官方媒体宣传报道;近三年获得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奖励
0分无
15.传播影响
(4分)
4分
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覆盖面广、影响大;科普网站年访问量超过5万
人次,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年阅读量超过5万人次
2分~3分
传播手段较为先进,传播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科普网站年访问量
2万人次~5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年阅读量2万人次~5万
人次
0分~1分
传播手段陈旧,传播覆盖面窄,影响一般;科普网站年访问量少于2
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年阅读量少于2万人次
附加项
(10分)
16.科普特
色和自主创性
(10分)
8分~10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的特色和创新性强,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明显作用
4分~7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0分~3分
在科普形式、方式方法或手段工具方面缺乏特色和创新性,在带动
社区发展方面未发挥作用
16
LY/T3420—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T17775—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 GB/T18005—1999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3] GB/T26355—2010 旅游景区服务指南
[4] GB/T34335—2017 风景名胜区管理通用标准
[5] GB/T39739—2020 国家公园考核评价规范
[6] GB/T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
[7] LY/T1953—2011 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
[8] LY/T1754—2008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9] LY/T2251—2014 林业科普基地评选规范
[10] LY/T2575—2016 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导则
[11] LY/T3291—2021 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
[12] LY/T3329—2022 自然教育指南
[13] 建标101-2007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中办
发〔2022〕53号
[15] 国务院 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国发〔2021〕9号
[16]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 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才〔2022〕212号
[1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科学技术部 关于加强林业和草原科普工作的意见 林科发〔2020〕
29号
[1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科学技术部 关于印发《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 林科规
〔2021〕2号
17
LY/T3420—20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