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415-2024 林业生物质原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测定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415—2024
林业生物质原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的测定方法
Testingmethodfor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
inforestrybiomassraw materials
2024-12-1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金牌厨柜家
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泰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礼辉、胡会超、李建国、赵鹤、黄六莲、余雁、王戈、程海涛、张冉、林建旋、
张和据、吴明武、郑时珍、饶久平、周吓星、曹石林、苗庆显、吴明希、连巧灵、杨嘉伟、陈昱文。
Ⅰ
LY/T3415—2024
林业生物质原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的测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林业生物质原料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顶空气相色谱法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林业生物质原料释放的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的快速鉴别和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6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36055 林业生物质原料分析方法 含水率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
林业生物质原料释放的,经非极性或弱极性毛细管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分离,保留时间在甲
酸(包括甲酸)至正十六烷之间的有机化合物。
3.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 totalmass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林业生物质原料释放的,经非极性或弱极性毛细管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分离,保留时间在甲
酸(包括甲酸)至正十六烷(介于C1~C16)之间的有机化合物总和。根据峰面积定量,无法定性化合物
以甲苯的响应因子计算。
4 原理
适量试样置于规定温度顶空瓶中热提取一定时间,气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石英毛细管柱分离,质
量检测器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
5 材料和试剂
5.1 除非另有说明,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标准溶液的制备按GB/T602执行。
5.2 水:至少为符合GB/T6682规定的三级纯度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1
LY/T3415—2024
5.3 标准试剂:至少包括附录A 列出的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5.4 标记物:正十六烷。
5.5 甲醇。
5.6 标准溶液储备液:
5.6.1 标准溶液储备液Ⅰ组
移取少量甲醇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减量法分别称取0.30g(精确至0.0001g)标准样品(5.3中
Ⅰ组)于容量瓶中,其中甲酸的称取量为0.36g,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具塞、摇匀。该标准溶液储备液在
0℃~4℃的冰箱中密闭保存,有效期为28d。
5.6.2 标准溶液储备液Ⅱ组
移取少量甲醇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减量法分别称取0.30g(精确至0.0001g)标准样品(5.3中
Ⅱ组)于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具塞、摇匀。该标准溶液储备液在0 ℃~4 ℃的冰箱中密闭保
存,有效期为28d。
5.6.3 标准溶液储备液Ⅲ组
移取少量甲醇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减量法分别称取0.30g(精确至0.0001g)标准样品(5.3中
Ⅲ组)于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具塞、摇匀。该标准溶液储备液在0 ℃~4 ℃的冰箱中密闭保
存,有效期为28d。
5.7 标准工作溶液:
5.7.1 标准工作溶液Ⅰ组
移取适量标准溶液储备液Ⅰ组(5.6.1)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以甲醇稀释至刻度,使标准工作溶
液的浓度分别约为15000μg/mL、3000μg/mL、600μg/mL、240μg/mL、60μg/mL、24μg/mL 和
6μg/mL。分装于2mL具塞样品瓶中待用。该标准工作溶液在0℃~4℃的冰箱中密闭保存,有效期
为14d。
5.7.2 标准工作溶液Ⅱ组
移取适量标准溶液储备液Ⅱ组(5.6.2)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以甲醇稀释至刻度,使标准工作溶
液的浓度分别约为15000μg/mL、3000μg/mL、600μg/mL、240μg/mL、60μg/mL、24μg/mL 和
6μg/mL。分装于2mL具塞样品瓶待用。该标准工作溶液在0℃~4℃的冰箱中密闭保存,有效期为
14d。
5.7.3 标准工作溶液Ⅲ组
移取适量标准溶液储备液Ⅲ组(5.6.3)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以甲醇稀释至刻度,使标准工作溶
液的浓度分别约为15000μg/mL、3000μg/mL、600μg/mL、240μg/mL、60μg/mL、24μg/mL 和
6μg/mL。分装于2mL具塞样品瓶待用。该标准工作溶液在0℃~4℃的冰箱中密闭保存,有效期为
14d。
5.8 微量进样针:1μL、50μL、500μL。
5.9 棕色容量瓶:10mL。
5.10 具塞样品瓶:2mL。
5.11 载气:氦气、氮气,纯度大于99.999%。
5.12 燃烧气:氢气,纯度大于99.999%。
5.13 五氧化二磷:分析纯。
6 仪器设备
6.1 气相色谱质谱仪:配质量选择检测器(MSD)。
6.2 气相色谱仪:配有氢火焰离子化火焰检测器(FID)。
2
LY/T3415—2024
6.3 毛细管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柱长为50 m~60 m,内径为0.25 mm,膜厚0.25μm,或其
相当者。
6.4 顶空自动进样器:炉箱温度大于120℃、控温精度±1℃。
6.5 顶空瓶:内壁光滑、洁净、干燥的玻璃材质顶空瓶,22mL。
6.6 冷冻粉碎机:容积约1L、304或316不锈钢材质、可控温-20℃±2℃。
6.7 干燥器。
6.8 烘箱:控温精度±1℃。
6.9 恒温箱:可控温为(20±2)℃。
6.10 不锈钢材质标准筛:20目孔径为0.85mm、40目(孔径为0.425mm),配盖与承接盘。
6.11 棕色广口瓶。
6.12 分析天平:100g、感量为0.0001g。
6.13 台秤:1000g、感量为0.1g。
6.14 制样工具:锯、刀。
7 样品与试样制备
7.1 通用要求
7.1.1 样品应采用铝箔或其他无有机物污染及释放的材料密封包装。
7.1.2 样品与试样在不高于23℃的环境中进行制备,环境空气质量的化学性指标应满足GB/T18883
要求。制样工具使用前以甲醇清洗并烘干。
7.2 样品制取
7.2.1 样品的加工与缩分
采用锯或刀将林业生物质原料加工成厚度不大于3mm、长宽尺寸约为2cm~3cm 的小薄片,总
量约为1000g,充分混匀后,按四分法缩分,对角线取样两份,每份125g左右。
7.2.2 样品的干燥
取一份样品(7.2.1)分散于不锈钢托盘中,再置于装有足量的五氧化二磷(5.13)的干燥器(6.7)
中,在温度为(20±2)℃的恒温箱(6.9)中干燥处理适当时间,直至样品含水率不大于5%。
注:通常含水率约10%的气干样品干燥时间为24h~36h、含水率不高于40%新砍伐样品干燥时间为48h~72h。
7.2.3 基质样品干燥
取另一份样品(7.2.1)分散于有盖不锈钢托盘中,在120℃条件下烘箱(6.8)中至少干燥24h,在干
燥器(6.7)中冷却后,封闭于棕色广口瓶中待用。
7.3 样品粉碎
分别取约125g干燥后的样品(7.2.2、7.2.3),用冷冻粉碎机(6.6)在(-20±2)℃的条件下粉碎至
全部通过10目筛(孔径为2.0mm)、约75%以上通过20目(孔径为0.85mm)筛,待粉碎机温度升至室
温后取出。
7.4 试样制备
7.4.1 试样制备
用10目、20目、40目(孔径分别为2.0mm、0.85mm、0.425mm)标准筛筛分粉碎后样品(7.3)取
3
LY/T3415—2024
20目(孔径为0.85mm)筛下40目(孔径为0.425mm)筛上部分,混合均匀后密闭于棕色广口瓶中
待用。
7.4.2 基质试样制备
用10、20、40目(孔径分别为2.0 mm、0.85 mm、0.425 mm)标准筛分别筛分粉碎后基质样品
(7.3),取20目(孔径为0.85mm)筛下40目(孔径为0.425mm)筛上部分,在120℃条件下烘箱(6.8)中
干燥24h,混合均匀后密闭于棕色广口瓶中,按8.3.1、8.4、8.5检查是否存在干扰物质释放,若有干扰物
质存在,继续干燥24h,直至无干扰物质存在。
8 测定步骤
8.1 试样含水率测定
试样含水率按GB/T36055规定进行。
8.2 试样顶空瓶的准备
准确称取0.30g(精确至0.0001g)试样(7.4.1)置于顶空瓶(6.5)中,密闭后轻轻摇匀,置于顶空进
样器中,按8.4平衡提取。
8.3 含基质试样顶空瓶的准备
8.3.1 空白试样顶空瓶准备
用微量进样针准确量取10μL水(5.2)注入顶空瓶(6.5)中,准确称取0.30g(精确至0.001g)基质
试样(7.4.2)置于其中,轻轻摇动顶空瓶使基质试样充分吸收水,再用微量进样针分别准确加入10μL
甲醇(5.5),置于顶空进样器中,按8.4a)平衡提取。
8.3.2 标准样品顶空瓶准备
分别准备Ⅰ、Ⅱ、Ⅲ组标准样品顶空瓶。
用微量进样针准确量取10μL水(5.2)注入顶空瓶(6.5)中,准确称取0.30g(精确至0.001g)基质
试样(7.4.2)置于其中,其中甲酸的称取量为0.36g,轻轻摇动顶空瓶使基质试样充分吸收水,再用微量
进样针分别准确加入10μL 质量浓度为15000μg/mL、3000μg/mL、600μg/mL、240μg/mL、
60μg/mL、24μg/mL和6μg/mL的标准工作溶液(5.7),密闭后轻轻摇匀,置于顶空进样器中,按8.4.1
平衡提取。
注:标准工作溶液的浓度范围根据试样的释放量确定,另行确定的浓度范围证明其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γ2大
于0.995。
8.4 分析条件
8.4.1 顶空(HS)条件如下。
a) 汽化室(炉箱)温度:100℃;
b) 固—气平衡时间:90min(含振荡时间);
c) 振荡时间:30min。
注:由于测试结果取决于所使用的仪器,因此不可能给出分析条件的普遍参数。采用8.4.1~8.4.3的操作条件已被
证明对测试是合适的。
8.4.2 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条件如下。
4
LY/T3415—2024
a) 毛细管色谱柱:极性指数10,柱长为50m~60m,内径为0.25mm,膜厚为0.25μm,或其相
当者;
b) 分离程序:
40℃(1min)3℃/min→100℃ 10℃/min→250℃(10min);
c) 色谱质谱接口温度:250℃;
d) 质量扫描范围和方式:扫描范围为45μ~450μ,扫描方式为全扫描(TIC);
e) 载气:高纯氦;
f) 电离能量:70eV;
g) 离子源(EI)温度:230℃。
8.4.3 气相色谱仪(GC-FID)条件如下。
a) 毛细管色谱柱:极性指数10,柱长为50m~60m,内径为0.25mm,膜厚为0.25μm,或其相
当者;
b) 分离程序:
40℃(1min)3℃/min→100℃ 10℃/min→250℃(10min);
c) 检测器温度:250℃;
d) 载气:高纯氮。
8.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按上述条件设置顶空进样器和色谱工作参数,确认系统无干扰后,依次放入空白试样顶空瓶
(8.3.1)、标准样品顶空瓶(8.3.2)和试样顶空瓶(8.2)测试提取的化合物。
应进行两次平行测试。
8.6 定性分析
优先选用GC-MSD对色谱峰逐一识别,根据质谱图或保留时间定性,若化合物不能充分分离,宜选
择其特征质量离子定性。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定性特征质量离子和丰度比见附录A、保留时间和总
离子流出图见附录B。
8.7 定量分析
根据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和相应线性校准方程对化合物逐一定量,若化合物不能充分分离,应选择
其主特征质量离子定量。附录A 中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分析目标化合物的量根据其相应线性校
准方程计算,其他无法准确定性化合物的量依据甲苯的线性校准方程计算。
当分析试样释放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的色谱响应值超出其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时,应重新配制相应
化合物的标准工作溶液并按8.3.2、8.4、8.5程序测定其标准曲线。
9 数据处理
9.1 线性校准方程
根据标准样品顶空瓶(8.3.2)中萜烯类、醇类、醛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质量及相应色谱峰面积,通过
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线性校准方程式(1),其线性相关系数γ2应大于0.995。
Ai =Ki ×mi +bi …………………………(1)
式中:
Ai———标准样品顶空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色谱峰面积;
5
LY/T3415—2024
Ki———化合物i 的线性校准方程斜率;
mi———标准样品顶空瓶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bi ———标准样品顶空瓶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在Y 轴上的截距。
9.2 顶空瓶中有机物单体质量的计算
样品顶空瓶(8.2)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质量按式(2)计算,样品顶空瓶其他无
法准确定性化合物单体j 的质量按甲苯的线性校准方程计算。
Mi =(Ai -bi)/Ki …………………………(2)
式中:
Mi———样品顶空瓶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Ai ———样品顶空瓶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色谱峰面积;
bi ———标准样品顶空瓶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在Y 轴上的截距;
Ki ———化合物i 的线性校准方程的斜率。
9.3 林业生物质原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计算
林业生物质原料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含量Ci和其他无法准确定性化合物j 的
含量Cj按式(3)、式(4)计算。
Ci =Mi/M0 …………………………(3)
式中:
Ci ———样品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M0———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Cj =Mj/M0 …………………………(4)
式中:
Cj———样品中其他无法准确定性化合物j 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M0———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9.4 林业生物质原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计算
林业生物质原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CT 按式(5)计算。
CT =ΣCi + ΣCj …………………………(5)
式中:
CT ———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Ci ———样品中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i 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Cj ———样品中其他无法准确定性化合物j 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林业生物质原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的测定结果。
10 检出限与定量限
常见化合物的最小检出限(LODs)和最低定量限(LOQs)见表1。
6
LY/T3415—2024
表1 常见化合物的最小检出限(LODs)和最低定量限(LOQs) 单位为微克每千克
序号化合物LODs LOQs 序号化合物LODs LOQs 序号化合物LODs LOQs
1 甲酸8 24 14 苯甲醛3.3 10 27 樟脑0.1 0.3
2 乙酸甲酯0.3 1.0 15 莰烯0.1 0.3 28 香茅醛0.1 0.3
3 2-丁酮0.3 1.0 16 β-蒎烯0.1 0.3 29 薄荷酮0.1 0.3
4 乙酸3.3 10 17 月桂烯0.1 0.3 30 L-薄荷醇0.1 0.3
5 乙酸乙酯0.1 0.3 18 α-松油烯0.1 0.3 31 萜烯醇0.1 0.3
6 甲基异丁基酮0.1 0.3 19 水芹烯0.1 0.3 32 芳樟醇0.3 1.0
7 甲苯0.1 0.3 20 香叶醇0.1 0.3 33 α-松油醇0.3 1.0
8 正己醛0.1 0.3 21 紫苏醇0.1 0.3 34 D-薄荷醇0.1 0.3
9 糠醛0.3 1.0 22 香芹酮0.1 0.3 35 柠檬醛0.3 1.0
10 间-二甲苯0.1 0.3 23 橙花醇0.1 0.3 36 DL-薄荷醇0.1 0.3
11 对-二甲苯0.1 0.3 24 罗勒烯0.1 0.3 37 α-柏木烯0.1 0.3
12 邻二甲苯0.1 0.3 25 紫苏醛0.3 1.0 38 β-丁香烯0.1 0.3
13 正庚醛0.1 0.3 26 柠檬烯0.1 0.3 39 月桂酸甲酯0.3 1.0
11 报告
报告应包括下列信息。
a) 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b) 样品描述:
———类型、名称;
———形状、包装方式;
———到达实验室日期、储存环境(如温度、堆放等)、测试样品的拆封时间等。
c) 结果:
———样品初始含水率、干燥处理温度和时间、干燥处理后的含水率。
———化合物名称、CAS号、化学式、含量。
———未知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时间;
———定性方式(质谱或色谱保留时间);
———定量方法(以甲苯或其他化合物定量时,应逐一表明)。
d) 分析条件及设备:
———顶空平衡温度及时间;
———分析仪器名称。
e) 执行标准编号。
7
LY/T3415—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见表A.1。
表A.1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编号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号特征质量离子丰度比组别
1 甲酸Formicacid 64-18-6 46/45 100/78.1
2 乙酸Aceticacid 64-19-7 45/60/42 100/82.7/14.4
3 甲苯Toluene 108-88-3 91/92/65 100/77.6/12.1
4 对-二甲苯P-Xylene 106-42-4 91/106/105 100/65.8/28.8
5 苯甲醛Benzaldehyde 100-52-7 77/106/105 100/93.5/88.9
6 β-蒎烯β-Pinene 18172-67-3 93/69/79 100/38.9/19.0
7 水芹烯Phellandrene 99-83-2 93/91/77 100/33.2/30.6
8 香芹酮Carvone 6485-40-1 82/54/108 100/47.5/31.8
9 紫苏醛Perillylaldehyde 18031-40-8 68/79/107 100/59.7/38.7
10 薄荷酮Menthone 10458-14-7 112/69/55 100/79.4/58.9
11 L-薄荷醇L-Menthol 2216-51-5 71/81/95 100/76.6/70.2
12 D-薄荷醇D-Menthol 15356-60-2 71/81/95 100/86.0/71.7
13 DL-薄荷醇DL-Menthol 89-78-1 71/81/95 100/71.2/68.9
14 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87-44-5 93/133/91 100/92.1/85.8
Ⅰ
15 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 79-20-9 74/59/45 100/44.2/7.1
16 乙酸乙酯Ethylacetate 141-78-6 61/45/70 100/95.4/77.1
17 正己醛Caproaldehyde 66-25-1 56/57/45 100/46.4/23.7
18 间-二甲苯m-Xylene 108-38-3 91/106/105 100/65.3/28.6
19 邻-二甲苯o-Xylene 95-47-6 91/106/105 100/63.2/26.3
20 莰烯Camphene 79-92-5 93/121/79 100/58.2/39.9
21 月桂烯Myrcene 123-35-3 93/69/79 100/93.1/16.1
22 橙花醇Nerol 106-25-2 69/93/68 100/28.9/21.1
23 罗勒烯Ocimene 13877-91-3 93/91/79 100/50.0/45.2
24 樟脑D-Camphor 464-49-3 95/81/108 100/71.9/42.5
25 萜烯醇1-Terpinen-4-ol 562-74-3 71/111/93 100/49.8/43.4
26 月桂酸甲酯Methyllaurate 111-82-0 74/87/55 100/55.7/19.1
Ⅱ
8
LY/T3415—2024
表A.1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续)
编号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号特征质量离子丰度比组别
27 2-丁酮2-Butanone 78-93-3 72/57/44 100/32.0/12.0
28 甲基异丁基酮4-Methyl-2-pentanone 108-10-1 58/57/85 100/71.4/41.0
29 糠醛Furfural 98-01-1 96/95/67 100/99.1/11.4
30 正庚醛Heptaldehyde 111-71-7 70/55/57 100/77.9/62.5
31 α-松油烯α-Terpinene 99-86-5 121/93/136 100/84.7/42.6
32 香叶醇Geraniol 106-24-1 69/68/93 100/21.4/14.3
33 紫苏醇PerillylAlcohol 536-59-4 68/79/93 100/73.2/56.6
34 柠檬烯Limonene 5989-27-5 68/93/79 100/59.0/22.7
35 香茅醛Citronellal 106-23-0 69/55/95 100/63.4/47.1
36 芳樟醇Linalool 78-70-6 71/93/55 100/76.0/63.7
37 α-松油醇α-Terpineol 10482-56-1 59/93/121 100/58.4/57.6
38 柠檬醛Citral 5392-40-5 69/84/94 100/26.7/16.2
39 α-柏木烯α-Cedrene 469-61-4 119/93/105 100/44.8/29.3
Ⅲ
9
LY/T3415—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离子流出图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离子流出图见图B.1、图B.2、图B.3。
标引序号说明:
1———RT5.08甲酸; 2———RT5.73乙酸; 3———RT10.00甲苯;
4———RT14.31对-二甲苯; 5———RT17.75苯甲醛; 6———RT19.92β-蒎烯;
7———RT21.88水芹烯; 8———RT22.26香芹酮; 9———RT24.43紫苏醛;
10———RT26.07薄荷酮; 11———RT26.30L-薄荷醇; 12———RT28.05D-薄荷醇;
13———RT28.70DL-薄荷醇; 14———RT31.73β-丁香烯。
图B.1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Ⅰ组)总离子流出图
10
LY/T3415—2024
标引序号说明:
15———RT5.08乙酸甲酯; 16———RT6.03乙酸乙酯; 17———RT10.83正己醛;
18———RT14.30间-二甲苯; 19———RT15.32邻-二甲苯; 20———RT18.55莰烯;
21———RT20.51月桂烯; 22———RT22.30橙花醇; 23———RT22.50罗勒烯;
24———RT25.73樟脑; 25———RT26.81萜烯醇; 26———RT32.72月桂酸甲酯。
图B.2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Π组)总离子流出图
11
LY/T3415—2024
标引序号说明:
27———RT5.722-丁酮; 28———RT8.85甲基异丁基酮; 29———RT11.75糠醛;
30———RT15.32正庚醛; 31———RT21.78α-松油烯; 32———RT21.88香叶醇;
33———RT22.08紫苏醇; 34———RT24.59柠檬烯; 35———RT25.98香茅醛;
36———RT27.07芳樟醇; 37———RT27.98α-松油醇; 38———RT28.57柠檬醛;
39———RT31.68α-柏木烯; 40———RT33.92正十六烷。
图B.3 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Ⅲ组)总离子流出图
12
LY/T3415—20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