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JD37-009-2024 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山东省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JD 37 - 009 - 2024
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
编制技术导则
2024 - 12- 25 发布2025 - 01 - 01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言
为高质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工作
中的全面应用,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提升城市设计治理能力,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山东省城
市设计技术导则》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
织编制了《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调查评估、编制
技术、编制成果、管理与实施。
本导则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建筑大学设
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意见或
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
历山路96 号;邮政编码:250013;电话:0531-86367638;电子邮箱:
SDJDSJY@126.com)。
主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建筑大学
参编单位:山东建大城乡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宣峰王康焦崇乾肖晓红林伟鹏
王勇李鹏程亮高翔任思泽
于天虎宋艳刘帅于国亮郭梅
杨真吴晓雷刘明超刘金革李可雯
孙楠齐荃于善初张晓飞李涵基
尹菲苏旺董熠辉秦兴毅
主要审查人:李迅赵晔张军民杨德智殷昭昕
章飙刘健徐连捷李纯俞一杰
目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1
1.2 适用范围.............................................................................1
1.3 编制原则.............................................................................1
2 术语................................................................................................. 2
2.1 城市设计.............................................................................2
2.2 城市更新.............................................................................2
2.3 存量更新片区.....................................................................2
2.4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 2
3 基本规定.........................................................................................3
3.1 存量更新片区划定.............................................................3
3.2 总体要求.............................................................................3
3.3 多元主体协同.....................................................................3
3.4 新技术应用.........................................................................3
3.5 弹性设计.............................................................................4
4 调查评估.........................................................................................5
4.1 现状调查.............................................................................5
4.2 体检评估.............................................................................5
5 编制技术.........................................................................................6
5.1 编制要点.............................................................................6
5.2 分类指引.............................................................................7
6 编制成果.......................................................................................16
6.1 成果类型...........................................................................16
6.2 成果内容...........................................................................16
6.3 成果数据...........................................................................18
7 管理与实施...................................................................................19
7.1 编制组织...........................................................................19
7.2 编制程序...........................................................................19
7.3 成果实施...........................................................................19
附件................................................................................................... 20
导则用词说明...................................................................................29
1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加强详细
规划精细化管控,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据相
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导则。
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各市、县(市、区)开展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
制工作,各地可结合存量更新片区工作实际补充、深化和优化相关内
容要求。
1.3 编制原则
(1)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关注多元
化需求,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2)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风貌
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和场所记忆,彰显齐鲁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
(3)内涵发展,功能复合。推动存量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土地
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实现功能混合与互补,提升城市活力。
(4)安全韧性,绿色智慧。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贯彻绿色
低碳、安全韧性和数字智慧等新发展理念,提高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
(5)多元协同,设计治理。发挥城市设计多专业协调、多环节
衔接的技术优势,推动多元主体、多元要素与设计治理的全过程协同。
2
2 术语
2.1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2.2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针对城市的物质性、功能性或社会性衰退地区,以及
不适应当前或未来发展需求的建成环境,进行改善城市功能、优化空
间布局、提升空间品质的活动。
2.3 存量更新片区
存量更新片区是指城镇建成区内有更新需求和实施潜力,且具有
一定规模的更新对象,为统筹各类资源配置和谋划更新项目划定的相
对成片区域。
2.4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是在相关规划和政策指引下,综合考虑现
状建设条件、存量更新资源和公众意愿等因素,划定存量更新片区,
优化片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对片区景观风貌、公共空间、产业业
态、设施布局和道路交通等进行的设计引导,补充详细规划管控内容,
为下一层次城市设计和更新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3
3 基本规定
3.1 存量更新片区划定
存量更新片区的划定应以现状土地调查和存量更新资源调查为
基础,考虑行政边界、土地权属、综合效益以及物业权利人诉求等因
素,结合相关规划单元、街区划定的结果统筹划定。存量更新片区可
按照调查评估、意愿征询、资源整理、统筹分析、范围确定的流程划
定,用地规模宜在0.5-5 平方公里。
3.2 总体要求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规划和总体城市设
计要求,统筹设计、建设、运营和治理需要,优化片区空间结构、功
能布局和产业业态,对存量更新片区景观风貌、公共空间、设施布局、
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建筑形态以及低空和地下空间等进行设计,提
出相关控制和引导要求,确定更新内容和更新规模,提出相关规划调
整建议,对开发时序、开发模式、资金投入做出合理安排。
3.3 多元主体协同
编制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统筹政府、企事业、居民等多方利
益主体需求,协调开发商、运营商、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诉求,听取
专家、社会组织等第三方的意见建议,建立全过程的多元主体协同机
制。
3.4 新技术应用
编制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获取人
4
口、交通、产业等多源数据,在风热湿环境、声光影响、地表径流规
律等空间环境分析方面采用大数据、模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为城市设
计全过程提供科学支撑。鼓励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片区城
市设计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的城市设计动态反馈
和调整机制,衔接规划实施体系,实现城市设计数据的集成管理、动
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提高城市设计数字化水平。
3.5 弹性设计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建立面向实施的多目标体系,结合更新
工作需要分阶段编制。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作用,加强土地使用
兼容性和建筑功能混合性研究,提高空间环境弹性适应能力。鼓励基
于提高公共空间质量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励机制,调动投资建设主体的
能动性。
5
4 调查评估
4.1 现状调查
解读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及政策要求,
重点关注在空间结构、景观风貌、公共空间以及更新政策等方面的要
求以及落实的要点。对存量更新片区展开现状调查,分析片区的区位
条件、社会经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文化、人口规模构成、
产业业态、用地性质、土地权属、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公共空间、
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防灾、地下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
重点关注空间形态、环境品质、特色风貌和土地经济等状况。可根据
工作需要扩大研究范围,对周边相邻地块或相关地块进行调查研究。
4.2 体检评估
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和现状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座谈、大
数据分析等形式开展公众行为意愿和需求满意度调查,重点关注其对
公共空间品质的现状评价、活动意愿和空间诉求。梳理片区内问题和
发展诉求,形成问题清单和约束条件清单,可因需编制存量更新片区
调查体检评估报告,重点评估社会经济、土地使用、建筑状况、公共
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产权权属、利益相关者意愿及已纳入规划的近期、中远期重点建设项
目落实情况。
6
5 编制技术
5.1 编制要点
5.1.1 明确片区目标定位,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研究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要求,明确存量更
新片区城市设计目标、特色定位及建设规模,提出城市设计策略,优
化片区三维空间结构和功能业态布局。
5.1.2 营造特色空间形态,塑造建筑群体风貌
结合存量更新片区空间特质和风貌特征,合理组织新旧建筑群落
关系,明确高度分区、景观节点、地标建筑、视线通廊、重要界面和
建筑更新改造控制要求,优化天际轮廓线,对建筑体量、风格、色彩、
第五立面等提出设计导控要求。
5.1.3 完善公共空间设计,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优化片区公共空间系统,明确街道、广场、公园绿地、滨水空间、
廊道空间等重要公共空间的导控要求,提升片区生态环境品质,对重
要公共空间的场地铺装、城市家具、标识系统、夜景照明和环境小品
等景观要素提出设计导控要求。
5.1.4 完善内外交通组织,构建舒适慢行系统
衔接周边城市道路,完善存量更新片区内部路网,优化车行及人
行交通组织,畅通慢行系统,提升交通通达性,确定主要道路竖向、
平面、断面、无障碍通道及停车空间,健全各类交通和慢行服务设施。
5.1.5 协同各类设施布局,统筹全域空间利用
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城市防灾减
7
灾设施协同布局要求,实行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对低空空域和地下
空间开发利用提出设计导控要求。
5.1.6 细化更新单元管控,衔接规划管理体系
明确存量更新片区更新任务清单,确定更新范围和方式、更新内
容和规模,针对用地布局、空间形态、地块指标、设施布局等涉及详
细规划的内容,补充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出规划调整建议,确定需单
独编制街区城市设计的范围。
5.1.7 明确建设开发时序,提出实施运营措施
制定存量更新片区建设时序与开发计划,提出建设和投资运营模
式建议,明确重点项目布局和建设内容,对重大建设项目提出建筑设
计、景观风貌塑造和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设计导控要求。
5.2 分类指引
5.2.1 老旧住区类
(1) 适用范围
指用于承载居民生活功能,在空间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市
政基础配套等方面亟需改善,由一个或多个居住社区(城中村)及其
配套的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构成的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完善住区功能和提升生活品质为导向,调动各方参与,统筹空
间资源,推进相邻社区及周边区域统筹规划、联动改造、设施共享,
建设完整居住社区,鼓励自主更新改造,提升居住品质,打造好房子、
好社区,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8
(3) 设计要点
【建筑更新】注重老旧住区整体风貌协调,拆除违法建设,控制
新建建筑高度和密度,协调新旧建筑风貌。明确“留改拆”范围和比
例,提出存量建筑改扩建要求和功能业态调整建议。推进居住建筑节
能、防水与建筑立面、屋顶一体化更新改造,提升建筑外观、性能与
安全性。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空间环境】修复老旧住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植
入公共艺术,提升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水平。梳理老旧住区公共空间
体系,结合零星用地、边角地、空闲地,增加绿地和活动场地。优化
街道断面,打造功能复合的街道空间。开展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和适老
化改造,提高公共空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道路交通】完善内部交通组织,优化道路断面,提高道路通行
能力,畅通微循环,保障消防、救护等车辆通行。合理规划停车位,
设置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完善慢行交通网络,衔接周边公交
站点。
【民生服务】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打造便民生活圈,因地制
宜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
民、健康医疗、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服务。
【设施提升】补齐各类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短板,提升住区
内部及与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安全防
灾、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引入智能安防系统,推动公共服务
9
设施和公共空间智慧化改造,布局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箱
等,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5.2.2 老旧厂区类
(1) 适用范围
指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更新改造的工业或
仓储物流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产业转型和资源活化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集聚创新要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
用,塑造具有时代记忆的整体风貌。
(3) 设计要点
【历史文化】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重点保护反映特定历史时
期和地域特色,对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业建筑、工业设备、生
产工艺等工业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建筑更新】提出建筑改扩建方案和导控要求,合理运用建筑材
质、色彩、造型元素等,改造提升工业建筑立面,延续工业风貌特征。
合理转换建筑功能,通过隔层改造、增加连廊、电梯等措施对建筑空
间进行适应性改造,体现工业空间特征,构建弹性产业空间。
【产业升级】结合片区定位和空间区位,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引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健康养老等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产业转
型升级。
【道路交通】结合老旧厂区转型方向,梳理内部道路交通,打通
10
断头路,加强与外围城市路网衔接,布局停车场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公共服务】盘活低效存量产业空间,嵌入产业服务、政务服务
和社群服务等共性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补齐片区公共服务
短板,满足各类人群需求。
【设施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厂区
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管线更新,完善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完善电力
供应系统,提升通信网络设施,健全安全防灾体系。
【空间环境】柔化厂区界面,保留老旧厂区内的特色空间,采用
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方式,对景观小品进行艺术性设计,结合功能性照
明营造特色夜景,强化情景化空间塑造。
5.2.3 老旧商业类
(1) 适用范围
指以消费娱乐、商贸服务、商业办公等功能为主,开发建设年代
较早、功能和业态陈旧、环境不佳的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发挥商业功能和提升街道活力为导向,优化商圈功能业态布
局,提升商业资源集聚度,突出商业空间特色,强化视线通廊与商业
主动线的联系,打通连续封闭的建筑界面,保持商业界面的连续性,
营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商业氛围和活力。
(3) 设计要点
【产业升级】整合功能,提升产业,合理确定老旧商业区的功能
主题,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从商业空间形态、商业业态、经营模式等
11
多维度引导差异化发展,塑造地方特色商业IP。
【空间环境】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核心商圈
空间,开放升级商业外摆,引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表演互动等项
目,培育夜间经济,营造主题特色,激活新消费场景,提升商业氛围
与活力。优化街道断面,设置特色化、个性化的城市家具,提升街道
景观品质和舒适性。
【建筑更新】拆除违章建设,系统更新改造建筑,对建筑外立面、
广告招牌、夜景照明进行一体化改造提升,鼓励运用新材料、新技术、
新形式,塑造有辨识度、有吸引力的商业建筑形象。
【道路交通】合理组织交通流线,疏导穿越交通,优化商业区内
部交通组织,适度增设停车设施,优化商业区立体步行体系,强化与
城市步行体系联系。
【历史文化】保护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构)筑物、
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打造主题性文化场景,注重与周边空间格局、
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
【设施提升】完善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重点补充
完善人群密集场所的消防应急设施,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结合海
绵城市设计进行商业区景观提升。
5.2.4 历史文化类
(1) 适用范围
指保留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
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地方特色,具有较好历史、文化、艺术等保护价
12
值,现存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的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地域特色风貌传承为导向,注重历史文化
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
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推动历史文化片区有机更新。
(3) 设计要点
【文化保护】整体保护传统格局和历史街巷肌理,不随意破坏建
筑风貌,尊重和保护原住民权益,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
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建筑更新】控制历史文化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构)筑物
的高度、形式、体量、色彩和风格,坚持有机更新原则,保留延续传
统建筑风貌,促进建筑活化利用,实现新旧建筑有机融合。
【产业升级】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改造原有建筑空间,发
展新旧功能有机交融的“文化+”新业态,补充完善文化展示、艺术
展陈、旅游接待等文旅配套设施,打造文旅体验新场景。
【道路交通】加强历史文化片区与周边区域道路衔接,优化路网
结构,减少机动车进入和穿越,适度规划和配套建设停车设施,加强
与外围停车换乘设施的共建共享。
【民生服务】完善公共服务、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改善传统民
居居住环境,保证传统生活的延续性,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质,结合居
民与游客需求,鼓励空间功能混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服务承载能
力。
13
【设施提升】加强历史文化区内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排查和修
缮更换,推进地下管网更新和空中线网治理,加强消防安全建设。
【空间环境】加强景观人文艺术表达,注重景墙、雕塑、小品、
家具、标识系统等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展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
方民俗和传统技艺,传承齐鲁文明,讲好山东故事。
5.2.5 公共空间类
(1) 适用范围
指向所有市民和游客开放的、为公众共同使用的空间,包括街道、
广场、公园、滨水空间等。
(2) 设计要求
以完善系统、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为导向,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完善绿道慢行网络体系,打造蓝绿开敞空间,构建多类型、多层次、
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体系,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功能、文化、景观要
素紧密结合,提升空间便利性、功能性和艺术性。
(3) 设计要点
【城市街道】根据道路功能、等级不同,合理划分街道类型,优
化道路断面设计,对道路断面进行个性化改造,鼓励街道空间和沿街
用地空间融合、功能互动,对片区风貌塑造较为重要的道路,提出道
路空间和建筑前区的一体化设计要求,优化街道界面、慢行步道、绿
色空间,塑造街道风貌特色。
【公园广场】将公园广场与城市功能相结合,鼓励公园广场与室
外体育运动场地、避难场所、经营性功能空间进行复合设置,提供主
14
题多元、环境多变的公共空间,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鼓励利用闲置
空间、边角空间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对各类广场、公园、绿地
周边的建筑形体关系、开放空间形态进行引导。
【滨水空间】结合防洪安全、河道治理、水系蓝线等系统性要求,
分段、分类型开展滨水空间一体化设计,形成水体、绿地、道路及滨
水地块融合开放的空间,明确河道蓝线和常水位线的关系,精心谋划
两线之间的区域和滨水地带,明确岸线功能与形式,提升滨水活力。
对临近的居住社区、商业办公、公园广场和道路交通等用地,分类提
出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引导要求。
5.2.6 区域综合类
(1) 适用范围
指包含两类及以上存量更新片区类型的城市中心片区、交通枢纽
片区、滨水片区、山前片区等综合功能区域。
(2) 设计要求
区域综合类在满足特定类型存量更新片区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应
结合功能定位,突出其特殊要素和重要特征,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3) 设计要点
【城市中心片区】以高效发挥综合职能、塑造特色风貌为导向,
明确其职能定位,鼓励功能混合与空间高效紧凑利用,提升空间活力。
构建与城市整体框架相衔接的、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系统,增补、优
化生态空间。鼓励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强化标志性建筑群和城市天际
线,注重重要界面、标志性景观的打造,增强空间标志性和艺术性。
15
【交通枢纽片区】以促进站城融合、提升换乘效率、展示城市形
象为导向,鼓励交通一体化设计和地上地下综合开发,提倡公交优先,
整合地上地下空间,优化交通流线组织,对站前空间、枢纽建筑单体、
交通接驳设施、标识引导系统等进行精心设计,提升周边街区和建筑
群体的品质,展现城市门户形象。
【滨水片区】以塑造特色滨水空间、提升空间活力为导向,注重
城市空间与滨水景观的融合、渗透,重点提出滨水公共空间和建筑高
度、风格、色彩等的设计引导要求,关注夜景照明,塑造优美的滨水
天际线、观水视线通廊等。滨海地区应加强滨海空间界面的控制和引
导研究,注重生态保护及岸线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前片区】以保护自然山体、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为导向,综合
考虑山前地区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关系,严格控制视线通廊,塑造
显山露水、尺度宜人的城市景观。注重建筑天际轮廓线与山脊线的协
调,强化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与建筑色彩的控制,引导优
化城市第五立面设计。利用地形变化,合理组织慢行步道、绿道和沿
山开放空间,营造具有不同观赏角度、观赏对象的空间节点,形成丰
富多样、步移景异的景观序列。
16
6 编制成果
6.1 成果类型
根据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工作阶段、服务对象和内容形式的不
同,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分为“方案成果”和“管理成果”两
种类型。必要时可增加相关手册(可包括工作手册、公众宣传册、招
商手册、自主更新手册等),用于工作、宣传、方案说明和实施治理
等。
6.1.1 方案成果
方案成果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方案的研究分析和说明,包
括图纸和附件等内容,其中附件可包括说明书、调查评估报告、专题
研究报告、审查和审议程序情况、征求意见和采纳情况等,根据需要
可另行制作实体模型、数字可视化模型及多媒体文件等成果。
6.1.2 管理成果
管理成果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实现管控要求内容的文本
化和图示化表达,包括文本、图则、数据库等内容,作为详细规划的
深化和补充,成为法定文件组成部分。
6.2 成果内容
6.2.1 文本
文本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各项内容形成的通则式管控条
文。文本应明确目标定位和各项设计导控要求。文字表达应规范、准
确、简洁,体现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7
6.2.2 图纸
图纸包含现状图、设计图和分析图(详见附件4)。根据存量更
新片区具体情况,图纸可增加、合并或拆分表达,图纸比例宜参考相
应的详细规划。
6.2.3 图则
图则是通过图示、文字和数据等方式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文
本和图纸中的管控内容在街区层面进行具体表达和落实,分为城市设
计一般图则和城市设计更新图则两种形式,可作为详细规划的附加图
则。城市设计一般图则主要包括定位及风貌控制要求、规划指标、设
施配置、道路交通组织、建筑形态和街道界面控制引导、公共空间和
地下空间控制引导等内容;城市设计更新图则可根据更新工作需要动
态编制,重点表达用地权属、用地更新、空间更新、设施更新和规划
调整等设计导控要求。
6.2.4 附件
(1) 说明书
说明书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方案的技术研究和说明。应综
合阐述相关设计背景、调查评估、设计目标和功能布局等,详细说明
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对综合效益和开发时序进行研究,为下一层次
城市设计及更新项目的论证审批和规划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
(2) 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以城市体检为基础,结合存量更新片区体检和现状调查分析,梳
理现状问题和基础条件,形成问题清单和约束条件清单。
18
(3) 专题研究报告
以专题方式研究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土地和空间利
用、景观风貌、公共空间、经济分析等专项内容。
(4) 审查审议情况和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
主要包括专家审查意见及落实情况、部门意见及落实情况、多元
主体协同参与及落实情况、政府(规委会)审查及落实情况、批前公
示意见及采纳情况和批复文件等。
(5) 三维展示
可采用实体模型、数字可视化模型及多媒体文件等可视化方式,
直观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效果,三维模型需表达建筑、地形、
道路和景观环境等要素,重点表达建筑高度、体量和重要建筑的外形
风格。
6.3 成果数据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包括书面成果和数字成果两种形式。
书面成果宜采用A3 幅面装订。数字化成果应符合地方城市设计信息
管理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一标准要求。其中文本、说明
书、专题研究报告等应采用*.wps、*.doc(*.docx)、*.pdf 格式;图
纸应采用*.jpg、*.pdf 格式;图则应采用*.jpg、*.pdf 格式,同时应附
上*.dwg 和ArcGIS 文件地理数据库或个人地理数据库格式的矢量文
件;表格数据应采用*.xls(xlsx)、*.mdb 格式,三维数字模型应采
用*.max、*.skp 等格式;多媒体文件应采用*.rmvb、*.asf、*.avi、*.mpeg
等通用视频格式。
19
7 管理与实施
7.1 编制组织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组织编制,各市、县(市、区)城市设计主管部门会同其它相关部门
负责具体实施,以“政府统筹、专家领衔、多方参与、技术支撑、科
学决策”的方式进行。
7.2 编制程序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应包括调查评估、方案编制、征求
意见、方案论证、成果公示、审议审批等程序。
7.3 成果实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存量更新片区内
建筑、景观、市政等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时,应当审核存量更新片
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设计单位在存量更新片区内进行建
筑、景观、市政等项目方案设计时,应落实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要
求。
20
附件
附件1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一般图则内容版式示意
附件2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更新图则内容版式示意
21
附件3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图则要素管控建议表
序号分类图则说明
要素管控类型(>结合详细规划优化
■控制性要素□引导性要素)
1
总体
要求
总体定位、景观风貌要求等。
>功能定位
>土地使用:街区划分、地块划分、
使用性质
■地块指标:容积率、密度、绿地率
2
道路
交通
(1)组织步行、慢行与车行交通,
明确重要道路类型及断面形式。
(2)对出入口位置、类型以及相邻
地块出入口之间的对应关系等提出
控制和引导要求。
(3)确定步行通道及其他重要通道
位置、公共过街天桥或空中平台、走
廊宽度、标高及建筑预留接口要求
等,根据需要进行断面示意。
(4)组织地块内各类交通流线和停
车设施。
>道路系统:快速路、干路、支路
■地块出入口位置
■停车设施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重要街道断面形式
□公共过街天桥或空中平台、连廊
□交通流线
□慢行路径
□公交站点
3
建筑
形态
(1)对高度控制分区提出要求,可
按低层、多层、高层进行分类控制,
或按高度的限高值、限低值或区间值
进行具体控制。
(2)合理确定标志性建筑、高层塔
楼及其他特殊高度控制区的位置、高
度,控制天际线。
(3)对地标建筑及其他重要建筑的
功能布局,群体形象与肌理、密度,
建筑风貌、高度、体量、屋顶、立面、
色彩、装饰等提出更新引导要求。
■建筑高度
>建筑风貌
□建筑体量
□建筑色彩
□第五立面
□地标建筑
22
4
建筑
界面
明确需要控制的界面,针对不同界面
类型,对建筑后退、界面密度、街廓
比、面廓比、贴线率等内容提出相应
的控制和更新引导要求。
■建筑退界
■贴线率
□界面密度
□天际线
5
公共
空间
(1)明确需要重点控制的公共空间、
景观视廊的范围和类型。
(2)对景观小品、城市家具、标识
系统、地面铺装、景观照明、无障碍
设施等提出控制和更新引导要求。
■公共空间
■景观视廊
■眺望点
■生态廊道
□通风廊道
□天空开阔度
■城市蓝线
■城市绿线
■城市紫线
■古树名木
6
地下
空间
(1)对地下空间范围、主导功能、
跨地块连通通道、出入口位置以及与
地铁站点等进行引导。
(2)必要时可对地下空间开发控制
强度进行引导,明确高、中、低强度
开发区域,并提出引导措施。
(3)必要时可对连接标高和通道宽
度等提出引导性要求。
(4)如需准确定位连接口位置,可
用控制图表达。
>地下空间范围
>地下空间分层要求
>主导功能
>开发强度
□地下连通通道
■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位置
23
7 其他
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环
境卫生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和低空基
础设施等要素提出管控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文化、
养老、体育等。
>市政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管线等。
>环境卫生设施:垃圾收集转运、公
共厕所等。
>防灾减灾设施:消防设施、避难场
所、排水泵站、人防设施等。
>低空基础设施:起降平台、乘客候
乘点、货物装卸点、充换电平台等。
附件4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图纸
序
号
类
型
图纸名称主要内容
1
现
状
图
区位图★
标明存量更新片区在区域中的地理位置,表达与周边地
区的功能关系、交通联系、空间关系等内容。
2 规划范围图★
标明规划设计范围以及涉及的行政单元边界、道路、河
流、山体等空间要素。
3 土地使用现状图★ 表达现状土地使用功能、规模和各类用地分布的情况。
4 土地权属现状图★
标明片区内土地权属、租赁及使用期限情况,包括国有
用地、集体用地、预留用地、历史遗留用地以及权属不
清晰且未完善征转手续的用地等情况。
5 道路交通现状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现状道路等级、位置以及交通设施(车
站、公交站、停车场、人行天桥或地道等)的位置。
6 现状建筑分析图★
分析存量更新片区现状建筑层数、高度、质量、规模、
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建设年代、违章搭建等。
7 现状资源分析图★
分析存量更新片区现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族
民俗、人文风情和特征构筑物等特色资源布局情况。
8 现状设施分布图分析存量更新片区现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
24
施、环境卫生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的类型、等级、分布
等。
9 更新对象分布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内可实施更新的各类存量更新对象分
布情况。
10 其他现状图——
11
设
计
图
土地使用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的用地规划布局。
12 规划调整对比图
包括现行详细规划方案及规划调整方案对比,标明用地
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配套设
施等。涉及土地权属和使用期限变更的,需体现相应变
更信息和调整内容对比。
13 更新模式引导图
标明保护修缮、改造提升、拆除重建等更新方式的空间
分布。
14 空间结构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15 产业业态规划图表达存量更新片区产业分区和空间业态布局。
16 总平面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各类要素布局和空间关系。
17 道路交通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内车行和人行交通组织以及与其他区
域的交通联系,确定道路的红线位置、断面以及主要交
叉口形式、广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道路控制点的标高,
并标示必须配置的交通设施(车站、公交站、停车场、
充电设施、人行天桥或地道等)的位置。
18 景观风貌系统规划图
分析景观节点、标志、廊道、界面、特色地区等要求,
提出体现存量更新片区景观风貌特征的整体结构。
19 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图★
明确各类公共空间(广场、公园、滨水空间等)的整体
布局、类型和规模。提出公共空间的景观保护与塑造的
要求。提出天际线、景观视廊的更新控制要求。
20 建筑形态管控图★
表达建筑高度、密度、风格、体量、肌理、色彩等要素
的形态分区,明确更新建筑形态变化和功能调整,并提
出相应的更新控制要求。
21 重要界面管控图★ 表达重要街道界面和生态界面(滨水界面、临山界面等)
25
的连续度控制要求和风格特征。
22 环境景观设施引导图
表达景观小品、地面铺装、城市家具、标识系统、户外
广告、夜景照明等环境景观设施的设置,并提出相应控
制要求。
23 设施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防
灾减灾设施和低空基础设施的规划类型、等级和布局。
24 地下空间引导图
表达地下空间重点区域边界、功能布局和地上地下交通
衔接方式。
25 历史文化空间引导图★
划定历史文化要素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景观协
调区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
26 重点项目布局图
标明各重点项目用地范围、项目名称、更新方式、更新
规模等。
27 建设时序规划图★
标明每一期更新建设项目范围,标明更新建设顺序和建
设周期。
28 效果图存量更新片区三维鸟瞰效果图和重要节点效果图。
29 其他设计图——
30 分
析
图
空间形态和肌理分析图
分析存量更新片区与城市的文化传承关系、空间形态的
演变过程和空间的图底关系等。
31
其他表达设计意向的
分析图
表达方案设计意图和空间分析的图纸。
注:标注★的图纸为必备图纸。
26
附件5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详规层面)中
的关系示意图
27
附件6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工作流程图
28
附件7 存量更新片区与更新单元关系示意图
附件8 存量更新片区与详细规划单元关系示意图
29
导则用词说明
执行本导则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
对待。
(1)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2)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或“不可”。
JD 37 - 009 - 2024
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
编制技术导则
2024 - 12- 25 发布2025 - 01 - 01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言
为高质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工作
中的全面应用,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提升城市设计治理能力,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山东省城
市设计技术导则》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
织编制了《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调查评估、编制
技术、编制成果、管理与实施。
本导则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建筑大学设
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意见或
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
历山路96 号;邮政编码:250013;电话:0531-86367638;电子邮箱:
SDJDSJY@126.com)。
主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建筑大学
参编单位:山东建大城乡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宣峰王康焦崇乾肖晓红林伟鹏
王勇李鹏程亮高翔任思泽
于天虎宋艳刘帅于国亮郭梅
杨真吴晓雷刘明超刘金革李可雯
孙楠齐荃于善初张晓飞李涵基
尹菲苏旺董熠辉秦兴毅
主要审查人:李迅赵晔张军民杨德智殷昭昕
章飙刘健徐连捷李纯俞一杰
目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1
1.2 适用范围.............................................................................1
1.3 编制原则.............................................................................1
2 术语................................................................................................. 2
2.1 城市设计.............................................................................2
2.2 城市更新.............................................................................2
2.3 存量更新片区.....................................................................2
2.4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 2
3 基本规定.........................................................................................3
3.1 存量更新片区划定.............................................................3
3.2 总体要求.............................................................................3
3.3 多元主体协同.....................................................................3
3.4 新技术应用.........................................................................3
3.5 弹性设计.............................................................................4
4 调查评估.........................................................................................5
4.1 现状调查.............................................................................5
4.2 体检评估.............................................................................5
5 编制技术.........................................................................................6
5.1 编制要点.............................................................................6
5.2 分类指引.............................................................................7
6 编制成果.......................................................................................16
6.1 成果类型...........................................................................16
6.2 成果内容...........................................................................16
6.3 成果数据...........................................................................18
7 管理与实施...................................................................................19
7.1 编制组织...........................................................................19
7.2 编制程序...........................................................................19
7.3 成果实施...........................................................................19
附件................................................................................................... 20
导则用词说明...................................................................................29
1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山东省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加强详细
规划精细化管控,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据相
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导则。
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各市、县(市、区)开展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编
制工作,各地可结合存量更新片区工作实际补充、深化和优化相关内
容要求。
1.3 编制原则
(1)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关注多元
化需求,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2)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风貌
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和场所记忆,彰显齐鲁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
(3)内涵发展,功能复合。推动存量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土地
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实现功能混合与互补,提升城市活力。
(4)安全韧性,绿色智慧。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贯彻绿色
低碳、安全韧性和数字智慧等新发展理念,提高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
(5)多元协同,设计治理。发挥城市设计多专业协调、多环节
衔接的技术优势,推动多元主体、多元要素与设计治理的全过程协同。
2
2 术语
2.1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2.2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针对城市的物质性、功能性或社会性衰退地区,以及
不适应当前或未来发展需求的建成环境,进行改善城市功能、优化空
间布局、提升空间品质的活动。
2.3 存量更新片区
存量更新片区是指城镇建成区内有更新需求和实施潜力,且具有
一定规模的更新对象,为统筹各类资源配置和谋划更新项目划定的相
对成片区域。
2.4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是在相关规划和政策指引下,综合考虑现
状建设条件、存量更新资源和公众意愿等因素,划定存量更新片区,
优化片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对片区景观风貌、公共空间、产业业
态、设施布局和道路交通等进行的设计引导,补充详细规划管控内容,
为下一层次城市设计和更新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3
3 基本规定
3.1 存量更新片区划定
存量更新片区的划定应以现状土地调查和存量更新资源调查为
基础,考虑行政边界、土地权属、综合效益以及物业权利人诉求等因
素,结合相关规划单元、街区划定的结果统筹划定。存量更新片区可
按照调查评估、意愿征询、资源整理、统筹分析、范围确定的流程划
定,用地规模宜在0.5-5 平方公里。
3.2 总体要求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规划和总体城市设
计要求,统筹设计、建设、运营和治理需要,优化片区空间结构、功
能布局和产业业态,对存量更新片区景观风貌、公共空间、设施布局、
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建筑形态以及低空和地下空间等进行设计,提
出相关控制和引导要求,确定更新内容和更新规模,提出相关规划调
整建议,对开发时序、开发模式、资金投入做出合理安排。
3.3 多元主体协同
编制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统筹政府、企事业、居民等多方利
益主体需求,协调开发商、运营商、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诉求,听取
专家、社会组织等第三方的意见建议,建立全过程的多元主体协同机
制。
3.4 新技术应用
编制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获取人
4
口、交通、产业等多源数据,在风热湿环境、声光影响、地表径流规
律等空间环境分析方面采用大数据、模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为城市设
计全过程提供科学支撑。鼓励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片区城
市设计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的城市设计动态反馈
和调整机制,衔接规划实施体系,实现城市设计数据的集成管理、动
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提高城市设计数字化水平。
3.5 弹性设计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应建立面向实施的多目标体系,结合更新
工作需要分阶段编制。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作用,加强土地使用
兼容性和建筑功能混合性研究,提高空间环境弹性适应能力。鼓励基
于提高公共空间质量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励机制,调动投资建设主体的
能动性。
5
4 调查评估
4.1 现状调查
解读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及政策要求,
重点关注在空间结构、景观风貌、公共空间以及更新政策等方面的要
求以及落实的要点。对存量更新片区展开现状调查,分析片区的区位
条件、社会经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文化、人口规模构成、
产业业态、用地性质、土地权属、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公共空间、
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防灾、地下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
重点关注空间形态、环境品质、特色风貌和土地经济等状况。可根据
工作需要扩大研究范围,对周边相邻地块或相关地块进行调查研究。
4.2 体检评估
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和现状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座谈、大
数据分析等形式开展公众行为意愿和需求满意度调查,重点关注其对
公共空间品质的现状评价、活动意愿和空间诉求。梳理片区内问题和
发展诉求,形成问题清单和约束条件清单,可因需编制存量更新片区
调查体检评估报告,重点评估社会经济、土地使用、建筑状况、公共
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产权权属、利益相关者意愿及已纳入规划的近期、中远期重点建设项
目落实情况。
6
5 编制技术
5.1 编制要点
5.1.1 明确片区目标定位,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研究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要求,明确存量更
新片区城市设计目标、特色定位及建设规模,提出城市设计策略,优
化片区三维空间结构和功能业态布局。
5.1.2 营造特色空间形态,塑造建筑群体风貌
结合存量更新片区空间特质和风貌特征,合理组织新旧建筑群落
关系,明确高度分区、景观节点、地标建筑、视线通廊、重要界面和
建筑更新改造控制要求,优化天际轮廓线,对建筑体量、风格、色彩、
第五立面等提出设计导控要求。
5.1.3 完善公共空间设计,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优化片区公共空间系统,明确街道、广场、公园绿地、滨水空间、
廊道空间等重要公共空间的导控要求,提升片区生态环境品质,对重
要公共空间的场地铺装、城市家具、标识系统、夜景照明和环境小品
等景观要素提出设计导控要求。
5.1.4 完善内外交通组织,构建舒适慢行系统
衔接周边城市道路,完善存量更新片区内部路网,优化车行及人
行交通组织,畅通慢行系统,提升交通通达性,确定主要道路竖向、
平面、断面、无障碍通道及停车空间,健全各类交通和慢行服务设施。
5.1.5 协同各类设施布局,统筹全域空间利用
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城市防灾减
7
灾设施协同布局要求,实行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对低空空域和地下
空间开发利用提出设计导控要求。
5.1.6 细化更新单元管控,衔接规划管理体系
明确存量更新片区更新任务清单,确定更新范围和方式、更新内
容和规模,针对用地布局、空间形态、地块指标、设施布局等涉及详
细规划的内容,补充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出规划调整建议,确定需单
独编制街区城市设计的范围。
5.1.7 明确建设开发时序,提出实施运营措施
制定存量更新片区建设时序与开发计划,提出建设和投资运营模
式建议,明确重点项目布局和建设内容,对重大建设项目提出建筑设
计、景观风貌塑造和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设计导控要求。
5.2 分类指引
5.2.1 老旧住区类
(1) 适用范围
指用于承载居民生活功能,在空间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市
政基础配套等方面亟需改善,由一个或多个居住社区(城中村)及其
配套的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构成的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完善住区功能和提升生活品质为导向,调动各方参与,统筹空
间资源,推进相邻社区及周边区域统筹规划、联动改造、设施共享,
建设完整居住社区,鼓励自主更新改造,提升居住品质,打造好房子、
好社区,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8
(3) 设计要点
【建筑更新】注重老旧住区整体风貌协调,拆除违法建设,控制
新建建筑高度和密度,协调新旧建筑风貌。明确“留改拆”范围和比
例,提出存量建筑改扩建要求和功能业态调整建议。推进居住建筑节
能、防水与建筑立面、屋顶一体化更新改造,提升建筑外观、性能与
安全性。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空间环境】修复老旧住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植
入公共艺术,提升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水平。梳理老旧住区公共空间
体系,结合零星用地、边角地、空闲地,增加绿地和活动场地。优化
街道断面,打造功能复合的街道空间。开展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和适老
化改造,提高公共空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道路交通】完善内部交通组织,优化道路断面,提高道路通行
能力,畅通微循环,保障消防、救护等车辆通行。合理规划停车位,
设置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完善慢行交通网络,衔接周边公交
站点。
【民生服务】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打造便民生活圈,因地制
宜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
民、健康医疗、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服务。
【设施提升】补齐各类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短板,提升住区
内部及与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安全防
灾、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引入智能安防系统,推动公共服务
9
设施和公共空间智慧化改造,布局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箱
等,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5.2.2 老旧厂区类
(1) 适用范围
指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更新改造的工业或
仓储物流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产业转型和资源活化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集聚创新要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
用,塑造具有时代记忆的整体风貌。
(3) 设计要点
【历史文化】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重点保护反映特定历史时
期和地域特色,对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业建筑、工业设备、生
产工艺等工业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建筑更新】提出建筑改扩建方案和导控要求,合理运用建筑材
质、色彩、造型元素等,改造提升工业建筑立面,延续工业风貌特征。
合理转换建筑功能,通过隔层改造、增加连廊、电梯等措施对建筑空
间进行适应性改造,体现工业空间特征,构建弹性产业空间。
【产业升级】结合片区定位和空间区位,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引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健康养老等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产业转
型升级。
【道路交通】结合老旧厂区转型方向,梳理内部道路交通,打通
10
断头路,加强与外围城市路网衔接,布局停车场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公共服务】盘活低效存量产业空间,嵌入产业服务、政务服务
和社群服务等共性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补齐片区公共服务
短板,满足各类人群需求。
【设施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厂区
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管线更新,完善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完善电力
供应系统,提升通信网络设施,健全安全防灾体系。
【空间环境】柔化厂区界面,保留老旧厂区内的特色空间,采用
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方式,对景观小品进行艺术性设计,结合功能性照
明营造特色夜景,强化情景化空间塑造。
5.2.3 老旧商业类
(1) 适用范围
指以消费娱乐、商贸服务、商业办公等功能为主,开发建设年代
较早、功能和业态陈旧、环境不佳的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发挥商业功能和提升街道活力为导向,优化商圈功能业态布
局,提升商业资源集聚度,突出商业空间特色,强化视线通廊与商业
主动线的联系,打通连续封闭的建筑界面,保持商业界面的连续性,
营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商业氛围和活力。
(3) 设计要点
【产业升级】整合功能,提升产业,合理确定老旧商业区的功能
主题,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从商业空间形态、商业业态、经营模式等
11
多维度引导差异化发展,塑造地方特色商业IP。
【空间环境】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核心商圈
空间,开放升级商业外摆,引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表演互动等项
目,培育夜间经济,营造主题特色,激活新消费场景,提升商业氛围
与活力。优化街道断面,设置特色化、个性化的城市家具,提升街道
景观品质和舒适性。
【建筑更新】拆除违章建设,系统更新改造建筑,对建筑外立面、
广告招牌、夜景照明进行一体化改造提升,鼓励运用新材料、新技术、
新形式,塑造有辨识度、有吸引力的商业建筑形象。
【道路交通】合理组织交通流线,疏导穿越交通,优化商业区内
部交通组织,适度增设停车设施,优化商业区立体步行体系,强化与
城市步行体系联系。
【历史文化】保护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构)筑物、
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打造主题性文化场景,注重与周边空间格局、
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
【设施提升】完善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重点补充
完善人群密集场所的消防应急设施,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结合海
绵城市设计进行商业区景观提升。
5.2.4 历史文化类
(1) 适用范围
指保留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
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地方特色,具有较好历史、文化、艺术等保护价
12
值,现存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的区域。
(2) 设计要求
以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地域特色风貌传承为导向,注重历史文化
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
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推动历史文化片区有机更新。
(3) 设计要点
【文化保护】整体保护传统格局和历史街巷肌理,不随意破坏建
筑风貌,尊重和保护原住民权益,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
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建筑更新】控制历史文化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构)筑物
的高度、形式、体量、色彩和风格,坚持有机更新原则,保留延续传
统建筑风貌,促进建筑活化利用,实现新旧建筑有机融合。
【产业升级】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改造原有建筑空间,发
展新旧功能有机交融的“文化+”新业态,补充完善文化展示、艺术
展陈、旅游接待等文旅配套设施,打造文旅体验新场景。
【道路交通】加强历史文化片区与周边区域道路衔接,优化路网
结构,减少机动车进入和穿越,适度规划和配套建设停车设施,加强
与外围停车换乘设施的共建共享。
【民生服务】完善公共服务、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改善传统民
居居住环境,保证传统生活的延续性,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质,结合居
民与游客需求,鼓励空间功能混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服务承载能
力。
13
【设施提升】加强历史文化区内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排查和修
缮更换,推进地下管网更新和空中线网治理,加强消防安全建设。
【空间环境】加强景观人文艺术表达,注重景墙、雕塑、小品、
家具、标识系统等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展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
方民俗和传统技艺,传承齐鲁文明,讲好山东故事。
5.2.5 公共空间类
(1) 适用范围
指向所有市民和游客开放的、为公众共同使用的空间,包括街道、
广场、公园、滨水空间等。
(2) 设计要求
以完善系统、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为导向,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完善绿道慢行网络体系,打造蓝绿开敞空间,构建多类型、多层次、
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体系,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功能、文化、景观要
素紧密结合,提升空间便利性、功能性和艺术性。
(3) 设计要点
【城市街道】根据道路功能、等级不同,合理划分街道类型,优
化道路断面设计,对道路断面进行个性化改造,鼓励街道空间和沿街
用地空间融合、功能互动,对片区风貌塑造较为重要的道路,提出道
路空间和建筑前区的一体化设计要求,优化街道界面、慢行步道、绿
色空间,塑造街道风貌特色。
【公园广场】将公园广场与城市功能相结合,鼓励公园广场与室
外体育运动场地、避难场所、经营性功能空间进行复合设置,提供主
14
题多元、环境多变的公共空间,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鼓励利用闲置
空间、边角空间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对各类广场、公园、绿地
周边的建筑形体关系、开放空间形态进行引导。
【滨水空间】结合防洪安全、河道治理、水系蓝线等系统性要求,
分段、分类型开展滨水空间一体化设计,形成水体、绿地、道路及滨
水地块融合开放的空间,明确河道蓝线和常水位线的关系,精心谋划
两线之间的区域和滨水地带,明确岸线功能与形式,提升滨水活力。
对临近的居住社区、商业办公、公园广场和道路交通等用地,分类提
出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引导要求。
5.2.6 区域综合类
(1) 适用范围
指包含两类及以上存量更新片区类型的城市中心片区、交通枢纽
片区、滨水片区、山前片区等综合功能区域。
(2) 设计要求
区域综合类在满足特定类型存量更新片区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应
结合功能定位,突出其特殊要素和重要特征,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3) 设计要点
【城市中心片区】以高效发挥综合职能、塑造特色风貌为导向,
明确其职能定位,鼓励功能混合与空间高效紧凑利用,提升空间活力。
构建与城市整体框架相衔接的、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系统,增补、优
化生态空间。鼓励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强化标志性建筑群和城市天际
线,注重重要界面、标志性景观的打造,增强空间标志性和艺术性。
15
【交通枢纽片区】以促进站城融合、提升换乘效率、展示城市形
象为导向,鼓励交通一体化设计和地上地下综合开发,提倡公交优先,
整合地上地下空间,优化交通流线组织,对站前空间、枢纽建筑单体、
交通接驳设施、标识引导系统等进行精心设计,提升周边街区和建筑
群体的品质,展现城市门户形象。
【滨水片区】以塑造特色滨水空间、提升空间活力为导向,注重
城市空间与滨水景观的融合、渗透,重点提出滨水公共空间和建筑高
度、风格、色彩等的设计引导要求,关注夜景照明,塑造优美的滨水
天际线、观水视线通廊等。滨海地区应加强滨海空间界面的控制和引
导研究,注重生态保护及岸线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前片区】以保护自然山体、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为导向,综合
考虑山前地区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关系,严格控制视线通廊,塑造
显山露水、尺度宜人的城市景观。注重建筑天际轮廓线与山脊线的协
调,强化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与建筑色彩的控制,引导优
化城市第五立面设计。利用地形变化,合理组织慢行步道、绿道和沿
山开放空间,营造具有不同观赏角度、观赏对象的空间节点,形成丰
富多样、步移景异的景观序列。
16
6 编制成果
6.1 成果类型
根据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工作阶段、服务对象和内容形式的不
同,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分为“方案成果”和“管理成果”两
种类型。必要时可增加相关手册(可包括工作手册、公众宣传册、招
商手册、自主更新手册等),用于工作、宣传、方案说明和实施治理
等。
6.1.1 方案成果
方案成果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方案的研究分析和说明,包
括图纸和附件等内容,其中附件可包括说明书、调查评估报告、专题
研究报告、审查和审议程序情况、征求意见和采纳情况等,根据需要
可另行制作实体模型、数字可视化模型及多媒体文件等成果。
6.1.2 管理成果
管理成果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实现管控要求内容的文本
化和图示化表达,包括文本、图则、数据库等内容,作为详细规划的
深化和补充,成为法定文件组成部分。
6.2 成果内容
6.2.1 文本
文本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各项内容形成的通则式管控条
文。文本应明确目标定位和各项设计导控要求。文字表达应规范、准
确、简洁,体现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7
6.2.2 图纸
图纸包含现状图、设计图和分析图(详见附件4)。根据存量更
新片区具体情况,图纸可增加、合并或拆分表达,图纸比例宜参考相
应的详细规划。
6.2.3 图则
图则是通过图示、文字和数据等方式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文
本和图纸中的管控内容在街区层面进行具体表达和落实,分为城市设
计一般图则和城市设计更新图则两种形式,可作为详细规划的附加图
则。城市设计一般图则主要包括定位及风貌控制要求、规划指标、设
施配置、道路交通组织、建筑形态和街道界面控制引导、公共空间和
地下空间控制引导等内容;城市设计更新图则可根据更新工作需要动
态编制,重点表达用地权属、用地更新、空间更新、设施更新和规划
调整等设计导控要求。
6.2.4 附件
(1) 说明书
说明书是对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方案的技术研究和说明。应综
合阐述相关设计背景、调查评估、设计目标和功能布局等,详细说明
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对综合效益和开发时序进行研究,为下一层次
城市设计及更新项目的论证审批和规划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
(2) 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以城市体检为基础,结合存量更新片区体检和现状调查分析,梳
理现状问题和基础条件,形成问题清单和约束条件清单。
18
(3) 专题研究报告
以专题方式研究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土地和空间利
用、景观风貌、公共空间、经济分析等专项内容。
(4) 审查审议情况和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
主要包括专家审查意见及落实情况、部门意见及落实情况、多元
主体协同参与及落实情况、政府(规委会)审查及落实情况、批前公
示意见及采纳情况和批复文件等。
(5) 三维展示
可采用实体模型、数字可视化模型及多媒体文件等可视化方式,
直观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效果,三维模型需表达建筑、地形、
道路和景观环境等要素,重点表达建筑高度、体量和重要建筑的外形
风格。
6.3 成果数据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包括书面成果和数字成果两种形式。
书面成果宜采用A3 幅面装订。数字化成果应符合地方城市设计信息
管理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一标准要求。其中文本、说明
书、专题研究报告等应采用*.wps、*.doc(*.docx)、*.pdf 格式;图
纸应采用*.jpg、*.pdf 格式;图则应采用*.jpg、*.pdf 格式,同时应附
上*.dwg 和ArcGIS 文件地理数据库或个人地理数据库格式的矢量文
件;表格数据应采用*.xls(xlsx)、*.mdb 格式,三维数字模型应采
用*.max、*.skp 等格式;多媒体文件应采用*.rmvb、*.asf、*.avi、*.mpeg
等通用视频格式。
19
7 管理与实施
7.1 编制组织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组织编制,各市、县(市、区)城市设计主管部门会同其它相关部门
负责具体实施,以“政府统筹、专家领衔、多方参与、技术支撑、科
学决策”的方式进行。
7.2 编制程序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应包括调查评估、方案编制、征求
意见、方案论证、成果公示、审议审批等程序。
7.3 成果实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存量更新片区内
建筑、景观、市政等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时,应当审核存量更新片
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设计单位在存量更新片区内进行建
筑、景观、市政等项目方案设计时,应落实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要
求。
20
附件
附件1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一般图则内容版式示意
附件2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更新图则内容版式示意
21
附件3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图则要素管控建议表
序号分类图则说明
要素管控类型(>结合详细规划优化
■控制性要素□引导性要素)
1
总体
要求
总体定位、景观风貌要求等。
>功能定位
>土地使用:街区划分、地块划分、
使用性质
■地块指标:容积率、密度、绿地率
2
道路
交通
(1)组织步行、慢行与车行交通,
明确重要道路类型及断面形式。
(2)对出入口位置、类型以及相邻
地块出入口之间的对应关系等提出
控制和引导要求。
(3)确定步行通道及其他重要通道
位置、公共过街天桥或空中平台、走
廊宽度、标高及建筑预留接口要求
等,根据需要进行断面示意。
(4)组织地块内各类交通流线和停
车设施。
>道路系统:快速路、干路、支路
■地块出入口位置
■停车设施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重要街道断面形式
□公共过街天桥或空中平台、连廊
□交通流线
□慢行路径
□公交站点
3
建筑
形态
(1)对高度控制分区提出要求,可
按低层、多层、高层进行分类控制,
或按高度的限高值、限低值或区间值
进行具体控制。
(2)合理确定标志性建筑、高层塔
楼及其他特殊高度控制区的位置、高
度,控制天际线。
(3)对地标建筑及其他重要建筑的
功能布局,群体形象与肌理、密度,
建筑风貌、高度、体量、屋顶、立面、
色彩、装饰等提出更新引导要求。
■建筑高度
>建筑风貌
□建筑体量
□建筑色彩
□第五立面
□地标建筑
22
4
建筑
界面
明确需要控制的界面,针对不同界面
类型,对建筑后退、界面密度、街廓
比、面廓比、贴线率等内容提出相应
的控制和更新引导要求。
■建筑退界
■贴线率
□界面密度
□天际线
5
公共
空间
(1)明确需要重点控制的公共空间、
景观视廊的范围和类型。
(2)对景观小品、城市家具、标识
系统、地面铺装、景观照明、无障碍
设施等提出控制和更新引导要求。
■公共空间
■景观视廊
■眺望点
■生态廊道
□通风廊道
□天空开阔度
■城市蓝线
■城市绿线
■城市紫线
■古树名木
6
地下
空间
(1)对地下空间范围、主导功能、
跨地块连通通道、出入口位置以及与
地铁站点等进行引导。
(2)必要时可对地下空间开发控制
强度进行引导,明确高、中、低强度
开发区域,并提出引导措施。
(3)必要时可对连接标高和通道宽
度等提出引导性要求。
(4)如需准确定位连接口位置,可
用控制图表达。
>地下空间范围
>地下空间分层要求
>主导功能
>开发强度
□地下连通通道
■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位置
23
7 其他
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环
境卫生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和低空基
础设施等要素提出管控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文化、
养老、体育等。
>市政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管线等。
>环境卫生设施:垃圾收集转运、公
共厕所等。
>防灾减灾设施:消防设施、避难场
所、排水泵站、人防设施等。
>低空基础设施:起降平台、乘客候
乘点、货物装卸点、充换电平台等。
附件4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图纸
序
号
类
型
图纸名称主要内容
1
现
状
图
区位图★
标明存量更新片区在区域中的地理位置,表达与周边地
区的功能关系、交通联系、空间关系等内容。
2 规划范围图★
标明规划设计范围以及涉及的行政单元边界、道路、河
流、山体等空间要素。
3 土地使用现状图★ 表达现状土地使用功能、规模和各类用地分布的情况。
4 土地权属现状图★
标明片区内土地权属、租赁及使用期限情况,包括国有
用地、集体用地、预留用地、历史遗留用地以及权属不
清晰且未完善征转手续的用地等情况。
5 道路交通现状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现状道路等级、位置以及交通设施(车
站、公交站、停车场、人行天桥或地道等)的位置。
6 现状建筑分析图★
分析存量更新片区现状建筑层数、高度、质量、规模、
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建设年代、违章搭建等。
7 现状资源分析图★
分析存量更新片区现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族
民俗、人文风情和特征构筑物等特色资源布局情况。
8 现状设施分布图分析存量更新片区现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
24
施、环境卫生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的类型、等级、分布
等。
9 更新对象分布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内可实施更新的各类存量更新对象分
布情况。
10 其他现状图——
11
设
计
图
土地使用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的用地规划布局。
12 规划调整对比图
包括现行详细规划方案及规划调整方案对比,标明用地
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配套设
施等。涉及土地权属和使用期限变更的,需体现相应变
更信息和调整内容对比。
13 更新模式引导图
标明保护修缮、改造提升、拆除重建等更新方式的空间
分布。
14 空间结构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15 产业业态规划图表达存量更新片区产业分区和空间业态布局。
16 总平面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各类要素布局和空间关系。
17 道路交通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内车行和人行交通组织以及与其他区
域的交通联系,确定道路的红线位置、断面以及主要交
叉口形式、广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道路控制点的标高,
并标示必须配置的交通设施(车站、公交站、停车场、
充电设施、人行天桥或地道等)的位置。
18 景观风貌系统规划图
分析景观节点、标志、廊道、界面、特色地区等要求,
提出体现存量更新片区景观风貌特征的整体结构。
19 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图★
明确各类公共空间(广场、公园、滨水空间等)的整体
布局、类型和规模。提出公共空间的景观保护与塑造的
要求。提出天际线、景观视廊的更新控制要求。
20 建筑形态管控图★
表达建筑高度、密度、风格、体量、肌理、色彩等要素
的形态分区,明确更新建筑形态变化和功能调整,并提
出相应的更新控制要求。
21 重要界面管控图★ 表达重要街道界面和生态界面(滨水界面、临山界面等)
25
的连续度控制要求和风格特征。
22 环境景观设施引导图
表达景观小品、地面铺装、城市家具、标识系统、户外
广告、夜景照明等环境景观设施的设置,并提出相应控
制要求。
23 设施规划图
表达存量更新片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防
灾减灾设施和低空基础设施的规划类型、等级和布局。
24 地下空间引导图
表达地下空间重点区域边界、功能布局和地上地下交通
衔接方式。
25 历史文化空间引导图★
划定历史文化要素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景观协
调区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
26 重点项目布局图
标明各重点项目用地范围、项目名称、更新方式、更新
规模等。
27 建设时序规划图★
标明每一期更新建设项目范围,标明更新建设顺序和建
设周期。
28 效果图存量更新片区三维鸟瞰效果图和重要节点效果图。
29 其他设计图——
30 分
析
图
空间形态和肌理分析图
分析存量更新片区与城市的文化传承关系、空间形态的
演变过程和空间的图底关系等。
31
其他表达设计意向的
分析图
表达方案设计意图和空间分析的图纸。
注:标注★的图纸为必备图纸。
26
附件5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详规层面)中
的关系示意图
27
附件6 存量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工作流程图
28
附件7 存量更新片区与更新单元关系示意图
附件8 存量更新片区与详细规划单元关系示意图
29
导则用词说明
执行本导则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
对待。
(1)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2)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或“不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