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P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836—2024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fortermitecontrolinwaterprojects
2024 12 24发布2025 03 24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工程建设规划
同意书论证报告编制导则》等2项
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24年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发布《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论
证报告编制导则》(SL/T719—2024)等2项水利行业标准,现
予以公告。
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
水工程建设规划同
意书论证报告编制
导则
SL/T719
—2024
SL/Z719
—2015 2024.12.24 2025.3.24
2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
技术规程
SL/T836
—2024 2024.12.24 2025.3.24
水利部
2024年12月24日
前 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T1—202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程》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8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蚁情检查与监测;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防治措施和防治施工;
———环境保护及防治项目验收。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运行管理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运行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湖北省水利厅大坝安全监测与白蚁防治
中心
广东省水利水电技术中心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
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续余 张雨豪 雷兴顺 李成业
张 峰 叶合欣 张树田 季 祥
李远程 李 彬 范志刚 张茵琪
李 军 刘钢钢 胡 伟 刘成栋
李 坤 孙黎明 李津津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刘志明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陈 军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电话:
010 63204533;电子邮箱:bzh@mwr.gov.cn;网址:http://
gjkj.mwr.gov.cn/jsjd1/bzcx/)。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蚁情检查与监测……………………………………………… 4
3.1 一般规定…………………………………………………… 4
3.2 蚁情检查…………………………………………………… 4
3.3 蚁情监测…………………………………………………… 6
3.4 智能监测…………………………………………………… 7
4 危害等级评定………………………………………………… 9
4.1 一般规定…………………………………………………… 9
4.2 评定要求…………………………………………………… 9
4.3 危害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 9
5 防治措施……………………………………………………… 11
5.1 一般规定………………………………………………… 11
5.2 预防措施………………………………………………… 12
5.3 灭治措施………………………………………………… 13
5.4 应急处置………………………………………………… 14
6 防治施工……………………………………………………… 15
7 环境保护……………………………………………………… 18
8 防治项目验收………………………………………………… 19
附录A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记录表及分布示意图…………… 20
附录B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 24
附录C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报告内容格式……………… 25
标准用词说明…………………………………………………… 26
条文说明………………………………………………………… 27
1 总 则
1.0.1 为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
技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土石坝、土质堤防、渠堤等水利工程的白
蚁防治技术工作。
1.0.3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
理、持续管控,科技赋能、绿色安全的原则。
1.0.4 存在白蚁危害水利工程的地区(以下简称白蚁危害地
区),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水利建设项目,应将白蚁
防治纳入项目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运。
1.0.5 白蚁危害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将白蚁
防治工作纳入工程管理事项,建立蚁情检查与监测、危害等级评
定、防治工作实施等常态化机制。
1.0.6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划分单元进行分区检查监测、评定
和防治。宜将工程按单项工程整体划分为1个防治单元;水库工
程涉及多座土石坝、堤防和渠堤工程线路较长,可划分为多个防
治单元。
1.0.7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T24689.1 植物保护机械 虫情测报灯
GB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SL/T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SL274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564 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1.0.8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下列术语及其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0.1 蚁情 termitesituation
白蚁的种类、分布、活动痕迹、真菌指示物以及对水利工程
的危害等情况。
2.0.2 泥被 mudshelter
由工蚁用土粒制成的薄层泥皮,用以包裹、覆盖觅食和活动
的片状通道。
2.0.3 泥线 mudtube
由工蚁用土粒制成的薄层泥皮,用以包裹、覆盖觅食和活动
的条状通道。
2.0.4 蚁道 termitetunnel
白蚁为连接主巢与菌圃腔或者外出觅食、取水、分飞而修筑
的通道。
2.0.5 分飞孔 swarminghole
在白蚁分飞期,由工蚁修筑、供有翅成虫飞离原群体的孔状
结构,又称分群孔、羽化孔、移殖孔。
2.0.6 候飞室 waitingchamber
分飞孔下方呈扁平状的腔室,是有翅成虫分飞前停留的
场所。
2.0.7 蚁巢 nest
白蚁群体集中生活的巢体,蚁王、蚁后生活的巢体为主巢,
其他为菌圃腔。
2.0.8 蚁巢伞 Termitonycesspp.
在白蚁活蚁巢上长出地面、子实体为伞状的真菌。
2.0.9 炭角菌 Xylariaspp.
在白蚁死亡蚁巢上长出地面、子实体为棒状或枝状的真菌。
2
2.0.10 白蚁外露特征 termitesigns
白蚁在地面上的活动痕迹或蚁巢指示物,包括泥被、泥线、
分飞孔、蚁巢伞、炭角菌等。
2.0.11 饵料 attractivelignocellulosematerial
对白蚁具有较好的引诱力和适口性、供白蚁取食的纤维质材
料。用于诱集或监测白蚁,也称作饵木、饵片、饵盒、饵块。
2.0.12 饵剂 bait
由杀虫剂、饵料等组成的,对白蚁具有引诱喂食灭杀效果
的白蚁防治药剂。
2.0.13 蚁患区 termite damagedarea
水利工程主体及其管理范围内可能存在白蚁危害的区域。
2.0.14 蚁源区 termite happenedarea
与蚁患区相连,可能存在白蚁活动,并由此转移到蚁患区的
区域。
2.0.15 白蚁监测装置 termite monitoringdevice
用于监测白蚁活动的装置,包括诱集箱、诱捕灯、引诱桩
(堆、坑、片)等。
3
3 蚁情检查与监测
3.1 一般规定
3.1.1 白蚁危害地区的水利工程应开展蚁情检查。
3.1.2 水利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宜结合蚁情检查和白蚁防治
情况,完善蚁情监测相关设施。
3.1.3 蚁情检查应以现场检查为主,与蚁情监测相互结合、互
为补充。
3.1.4 应定期维护蚁情监测设施设备(包含监测仪器、装置
等),使其处于安全和完好的工作状态。
3.1.5 应及时开展蚁情检查与监测数据资料整编分析,结合白
蚁防治情况,综合分析和研判白蚁危害发展趋势。
3.2 蚁情检查
3.2.1 蚁情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普查和专项调查3类,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日常检查。工程管理单位宜结合水利工程日常巡查、检
查工作,开展蚁情日常检查,重点检查历史有白蚁危害部位;在
白蚁活跃期,可组织技术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发现白
蚁危害或监测设备报警时应增加检查频次并及时治理。
2 定期普查。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
开展1次白蚁危害及防治情况全覆盖普查,摸清有害白蚁种类、
区域分布、危害部位、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
3 专项调查。在首次发现白蚁危害、因白蚁危害导致工程
出现损害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项目勘察设计阶
段,应开展专项调查。专项调查应由工程管理(建设)单位组织
开展,可与工程安全鉴定结合进行。
3.2.2 已建工程蚁情检查范围应包括蚁患区和蚁源区,且应符
4
合下列规定:
1 蚁患区:宜限定在主体工程及其管理范围内。工程管理
范围不明确的,土石坝蚁患区宜为建筑物轮廓及边界线外50m;
土质堤防蚁患区宜为堤防占压区及堤脚线外30m;渠堤蚁患区
宜为渠道占压区及坡脚线外10m。
2 蚁源区:土石坝蚁源区宜为蚁患区外50m~450m;土
质堤防蚁源区宜为蚁患区外30m~70m;渠堤蚁源区宜按蚁患
区外10m~90m。
3 蚁患区、蚁源区范围可视工程规模,结合工程实际进行
调整。
3.2.3 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工程可按3.2.2条规定初
步确定蚁患区和蚁源区,其检查范围应包括蚁患区、蚁源区和土
料场;蚁患区应重点检查新建工程地基、工程与两侧山体接触部
位等。
3.2.4 蚁情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检查白蚁活动痕迹,主要查找泥被、泥线、分飞孔以及
被蛀食物、蚁巢伞、炭角菌等白蚁外露特征,观察活体白蚁形
态,初步判断白蚁种类和危害情况。
2 检查工程主体是否有散浸、漏洞、跌窝等现象,并分析
判断是否由白蚁危害引起。
3 白蚁分飞期观察和记录有翅成虫的分飞孔位置、数量,
以及相应气象条件等。
4 施药后真菌指示物的变化,分析白蚁巢群死亡情况。
5 借助仪器设备探测水利工程主体是否有白蚁巢穴。
6 定期普查和专项调查除上述检查内容外,可根据需要收
集工程水文、气象、土壤、植被资料以及白蚁防治历史资料。
3.2.5 蚁情检查可采用人工法、引诱法、仪器探测法等方法,
不同方法的检查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工法:查找泥被、泥线、分飞孔和蚁巢伞、炭角菌等
白蚁外露特征,查找有无白蚁活动痕迹,判断是否有白蚁危害。
5
2 引诱法:根据可能的危害情况布设引诱桩(堆、坑、
片)、诱集箱等监测装置,通过定期检查来判断是否有白蚁危害。
3 仪器探测法:采用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辅助
探测白蚁巢穴;利用智能设备识别白蚁外露特征。
3.2.6 蚁情检查结束后应填写相应的检查记录表,见附录A。
3.3 蚁情监测
3.3.1 蚁情监测主要包括白蚁地表活动监测和白蚁分飞期有翅
成虫监测。
3.3.2 白蚁地表活动监测可在工程蚁患区和蚁源区布设引诱桩
(堆、坑、片)、诱集箱等白蚁监测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蚁情合理布设白蚁监测装置的安
装位置和数量;监测装置宜布置在大坝迎水坡、背水坡、坝脚及
两岸山体或堤防堤身、护堤地等部位,引诱桩(堆、坑、片)安
装间距宜为5m~10m,诱集箱安装间距宜为10m~15m,安
装两排及以上时,宜采用梅花形布置。
2 应结合白蚁监测装置的使用要求进行地上或地下布设,
同时避开设置药土屏障的区域。
3 白蚁监测装置安装后应定期检查维护。检查维护频次应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防治区域内白蚁种类、种群数量及活动规
律、工程环境、饵料消耗等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区域未发现白蚁外露特征,不放饵剂,每年检查
不应少于2次,可分别在4月—6月和9月—11月各
检查1次。
2)安装区域发现白蚁外露特征,人工检查频次每月不应
少于1次;若有白蚁侵入,及时喷粉或投放饵剂,处
理后每两周应检查1次,直到无新的白蚁外露特征
出现。
3.3.3 白蚁分飞期有翅成虫监测,可在蚁源区外缘和取土料场
边界线以外布置白蚁有翅成虫诱捕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 蚁患区内不应布置诱捕装置,且诱捕装置离坝(堤)脚
线的距离应大于诱捕装置的有效照射半径;布置位置应透光良
好、地域开阔、无遮挡物(如有树枝遮挡应做修剪),形成连续
的光屏障,且应避开照明灯光直射。
2 分飞时应做好有翅成虫的观察,并记录分飞时间和当时
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雨、风向、风力等;分
飞后应及时检查并统计诱捕到的有翅成虫数量和入站情况,并做
好记录。
3 分飞期结束后,应开展监测数据整编分析,结合工程地
理位置及分飞时的监测数据,分析白蚁分飞条件,推测有翅成虫
来源,判断白蚁危害发展趋势。
3.4 智能监测
3.4.1 白蚁智能监测系统宜由感知设备(白蚁智能监测装置、
白蚁有翅成虫智能诱捕装置和气象监测设备等)、信息采集传输
装置、软件系统及辅助工具等组成。
3.4.2 白蚁智能监测系统宜具备下列功能:
1 白蚁智能监测装置宜具备白蚁侵入报警功能,可全天候
在线,实时反映白蚁入站情况,满足野外使用要求。
2 白蚁有翅成虫智能诱捕装置宜具备联网测报功能,可识
别有翅成虫种类并计数,同时宜具有防雷击功能,安全和技术要
求应满足GB/T24689.1的相关规定。
3 气象监测设备宜具备自动采集空气及土壤温度、相对湿
度、降雨量、风速、风向、气压等数据的功能。
4 监测系统宜具有监测点的防治状态显示、实时定位和短
信报警等功能,白蚁危害数据可在图上展示;宜具备蚁情数据的
填报、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宜具备可远程启停白蚁
智能监测装置和白蚁有翅成虫智能诱捕装置的功能。
3.4.3 白蚁智能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报送频次不应低于每2天
1次,发现报警信号后应及时到现场进行检查处理。
7
3.4.4 具有自动测报功能的白蚁有翅成虫诱捕装置,在分飞时
段的测报频次不应低于1次/30min,发现报警信号后应及时进
行检查处理。
3.4.5 白蚁智能监测系统应具备对外提供监测信息的功能。
8
4 危害等级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可结合蚁情检查与监测开展。
4.1.2 水利工程蚁情定期普查、专项调查后应进行白蚁危害等
级评定;首次发现白蚁危害或因白蚁危害导致工程出现损害的,
蚁情专项调查及危害等级评定宜在1个月内完成。
4.1.3 工程安全鉴定时,应将蚁情检查与监测结果以及危害等
级评定结果纳入工程安全鉴定评价报告。
4.2 评定要求
4.2.1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应由工程管理(建设)单位组织具
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委托有相应能力的单位
开展。
4.2.2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单元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土石坝划分单元时,宜以单坝为评定单元。
2 有桩号的土质堤防、渠堤,应以两个连续千米桩号之间
的范围为1个评定单元;没有桩号的宜以开始检查部位为起始,
从上游往下游方向每千米为1个评定单元。
4.3 危害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
4.3.1 白蚁危害等级可划分为轻度危害(Ⅰ级)、中度危害(Ⅱ
级)和严重危害(Ⅲ级)。白蚁危害等级应根据蚁情检查与监测
结果,按表4.3.1综合分析确定。
4.3.2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后应及时整理评定材料,包括危害等
级评定表、危害等级评定报告等。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
见附录B,水利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报告内容见附录C。
9
表4.3.1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
危害程度
(等级)
评 价 指 标
地表活动特征
及指示物
巢群特征
对水工建筑物
影响
轻度危害
(Ⅰ级)
1 蚁患区平均每1000m2
发现1处~4处泥被、泥线、
蚁巢伞等外露特征;
2 蚁源区平均每1000m2
发现3处~14处泥被、泥线、
蚁巢伞等外露特征
1 蚁患区开挖出蚁
巢,主巢巢腔最小直
径≤250mm,或最大
蚁后体长≤30mm;
2 蚁患区蚁巢尚处
幼年巢期
有白蚁活
动迹象, 但
未因白蚁活
动造成散浸、
湿坡等危害
水利工程安
全的损害
中度危害
(Ⅱ级)
1 蚁患区平均每1000m2
发现5处~9处泥被、泥线、
蚁巢伞等外露特征;
2 蚁源区平均每1000m2
发现15 处及以上泥被、泥
线、蚁巢伞等外露特征;
3 蚁源区发现分飞孔
1 蚁患区开挖出蚁
巢,主巢巢腔最小直
径>250 mm 且≤350
mm,或最大蚁后体长
>30mm 且≤50mm;
2 在蚁患区发现成
年蚁巢
因白蚁活
动造成散浸、
湿坡等危害
水利工程安
全的一般
损害
严重危害
(Ⅲ级)
1 蚁患区平均每1000m2
发现10 处及以上泥被、泥
线、蚁巢伞等外露特征;
2 蚁患区发现分飞孔
1 蚁患区内开挖出
蚁巢,主巢巢腔最小
直径>350mm,或最
大蚁后体长>50mm;
2 蚁患区开挖出成
年蚁巢3处及以上;
3 工程主体发现贯
穿性蚁道
因白蚁活
动造成漏洞、
跌窝、脱坡
等危害水利
工程安全的
重大损害
注1:根据地表活动特征及指示物、巢群特征、对建筑物的影响3类评价指标
进行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当不同评价指标确定的危害等级不同
时,按其中最高等级确定。
注2:危害等级评价指标有多项评价标准时,满足其中一项即可定性为该危害
等级。
10
5 防治措施
5.1 一般规定
5.1.1 白蚁防治措施不应污染水质、不应损害主体工程安全。
5.1.2 白蚁防治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
特征,结合蚁情检查情况和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因地制宜地
采用一种或多种措施,宜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推动防治方式
向安全环保、智能高效转变。
5.1.3 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水利建
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报告应设白蚁防治章节,包含下列白蚁防治设
计内容:
1 白蚁危害情况专项调查、检查及危害等级评定成果。
2 土料场、堆料场、地基、工程与两侧山体接触部位及周
边白蚁的灭治措施及要求。
3 防蚁物理屏障、药土屏障等预防措施及蚁情监测措施。
4 防治及监测措施工程投资。
5.1.4 白蚁危害地区的已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结合蚁情检查
和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组织编制白蚁防治方案,白蚁防治方
案应包括工程概况、蚁情检查和监测资料、危害等级评定结果、
防治措施、施工组织、工程投资、施工图纸等内容。
5.1.5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设期。对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
固项目,应按5.1.3条要求开展白蚁防治设计,并按设计要求完
成相应白蚁防治工作。
2 运行期。对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为轻度危害(Ⅰ级)的水
利工程,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蚁情检查与监测,适时开展白蚁防
治工作;对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为中度危害(Ⅱ级)的水利工程,
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及蚁情检查与监测,尽快组织
11
编制白蚁防治方案并开展白蚁防治工作,防治方案可与施工方案
合并编制;对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为严重危害(Ⅲ级)的水利工
程,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及蚁情检查与监测,立即
组织白蚁防治方案专题设计并开展白蚁防治工作。
5.2 预防措施
5.2.1 水利工程白蚁预防措施可分为建设期预防措施及运行期
预防措施。
5.2.2 建设期预防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前,应
根据检查结果对堆料场、地基、原工程、工程与两侧山体接触面
等部位进行白蚁灭治,对周边区域白蚁危害进行处理。
2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清除主体工程区域内
含有木质纤维素的废旧材料。
3 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取土的,取土前应对土料场存在的白
蚁进行灭治。土料场白蚁危害严重、无法彻底灭治时,应变更土
料场。
5.2.3 运行期预防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及时清除蚁患区白蚁喜食食物,保持堤坝护坡平整清
洁,护坡草不宜高于10cm;不应在蚁患区长时间堆放木材和
柴草。
2 宜在蚁源区设置生态屏障,种植苦楝、臭椿、苦木、薰
衣草等对白蚁有驱避作用的植物;不应在蚁患区和蚁源区种植白
蚁喜食的植物。
3 应保护昆虫类、蛛形纲、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对工
程无害的白蚁天敌动物。
4 白蚁分飞期,可在蚁源区外缘布设白蚁有翅成虫诱捕装
置。蚁患区不宜采用波长365nm~420nm 的照明光源。
5 在白蚁分飞期的夜晚,不宜在水利工程的蚁患区开灯、
用光;确需开灯、用光时,应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12
5.2.4 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研究设
置物理或药土屏障:
1 隔蚁墙:在大坝两端与山坡接触面临水坡正常蓄水位以
上至背水坡坡脚以上修筑深2m、宽0.5m~0.6m 的隔蚁墙。
2 防蚁带:在蚁源区与工程主体之间,按照孔径1.5cm~
2.0cm、间排距30cm~40cm、孔深80cm~100cm 的标准梅
花状打孔,向孔内灌注白蚁药液至溢出为止,形成不小于2m 宽
的药土防蚁带。
3 药土屏障:结合水利工程背水侧坡面培土施工,将坡面
培土分层喷洒白蚁预防药剂至种植土底部;或结合主体工程碾压
施工,在背水坡内水平宽度1.0m 范围内,分层喷洒白蚁防治
药物。
5.3 灭治措施
5.3.1 水利工程白蚁灭治可采用诱杀法、喷粉法、挖巢法和药
物灌浆法等方法。
5.3.2 诱杀法应按照防治药物使用要求,将饵剂投放到白蚁经
常活动的泥被、泥线、分飞孔、蚁道等处,或投放到引诱桩
(堆、坑、片)内。应定期检查饵剂被取食或霉变情况,并及时
补充或更换。
5.3.3 喷粉法应按照防治药物使用要求,在白蚁体表、巢腔、
分飞期分飞孔等部位及发现白蚁的诱集箱用喷粉器直接喷施灭杀
白蚁药粉,喷药时应遵守多点少施的原则。
5.3.4 采用诱杀法和喷粉法灭杀白蚁后,应开展隐患检查探测,
且应及时对死亡蚁巢和蚁道进行充填灌浆。
5.3.5 挖巢法包括追踪蚁道挖巢法和判定巢位挖巢法,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追踪蚁道挖巢法可根据白蚁外露特征或采取开沟截道等
方式,确定追挖蚁道,直至挖取蚁巢。
2 判定巢位挖巢法可根据白蚁分飞孔分布图像和真菌指示
13
物,判断巢位后进行挖巢。
3 挖巢时应沿主蚁道连续追挖,取出主巢和菌圃,抓捕蚁
王、蚁后,灭杀残存白蚁。
4 取巢完成后,应及时清除周围松动的土体,并采用与工
程原土料类似的土回填夯实至原貌,压实度不应小于原设计值或
规范允许值。
5 汛期或高水位运行时不应采用挖巢法。
5.3.6 药物灌浆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灌浆泥浆中掺入白蚁防治药物,所用的药物泥浆含药量
应按药物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配药,灌浆压力应小于
0.05MPa。
2 灌浆所用泥浆水与土的质量比例宜为1∶1.15~1∶1.47,
泥浆密度宜为1.29t/m3~1.60t/m3。
5.4 应急处置
5.4.1 水利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应将白蚁险情应急处置措施
纳入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并配备抢险物资、设备和白蚁
防治药物、器械等。
5.4.2 高水位挡水期间,发生因白蚁危害造成散浸、漏洞和跌
窝等损害时,应按照先抢险、后治蚁的原则处置,待水位退至安
全水位以下时应及时进行白蚁危害处置。
5.4.3 因白蚁危害发生漏水险情时,应采取临水截堵、背水滤
导等处置措施。
14
6 防治施工
6.0.1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施工单位应根据勘察设计报告或白蚁
防治方案编制白蚁防治施工方案,其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蚁情
检查结果、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安排、质量和安全保证措施、资
源投入及后续服务等。
6.0.2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施工单位应按照批准的白蚁防治施工
方案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记录,及时填写工程项目
相关信息;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施工资料,并进行自检。
6.0.3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施工人员应熟悉药物和器械的使用,
掌握所用产品说明书上的安全要求和急救指导;施工时应做好劳
动安全与卫生保护措施,并配备应急药品。
6.0.4 诱杀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人员安装饵剂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并保持安装工具
清洁干净,不应将饵剂与有气味的物品混装。
2 应根据现场活动迹象合理投放饵剂,减少投放活动对白
蚁的干扰,不应在雨天及土壤含水量过高的部位投放饵剂。
3 投放饵剂后应每2周~3周检查1次饵剂取食情况,当
饵剂消耗量达70%以上且仍有白蚁活动时,应及时增加饵剂投
放量,直至该点不再有白蚁取食。
6.0.5 喷粉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上风口处喷施灭杀白蚁药粉,且应将药粉均匀地喷
到尽量多的白蚁个体体表。
2 喷粉后应每15d进行1次检查,如再次发现白蚁活体,
应再次喷粉,直至连续两次检查均未发现白蚁活体。
3 使用前应检查灭杀白蚁药粉质量,所用白蚁药粉过200
目筛网的含量不应低于90%,且不应受潮干结成团。
6.0.6 挖巢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 应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施工。
2 挖巢施工不应影响工程安全,挖巢深度超过1.5m 时应
采取安全措施。
3 回填时应分层填筑、碾压,不应顺坡填筑。采用人工或
轻型机械夯实时,铺料厚度宜为15cm~20cm,土块最大直径
不宜超过5cm。填筑质量应满足SL274或GB50286的相关
规定。
6.0.7 药物灌浆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蚁道灌浆宜从分飞孔或口径2cm 以上的蚁道灌进药物泥
浆,蚁道较多时,先灌蚁道口较大和上方的蚁道,后灌中部和下
方的蚁道。
2 钻孔灌浆时,宜按梅花状布孔,孔距为1.0m~1.5m;
在初步定位蚁巢附近,孔距宜加密至0.5m。宜采用机械钻孔,
钻孔深度宜为3m~5m;钻孔宜铅直,避免串孔。
3 灌浆应遵循“少灌多复、灌满为止”的原则。局部灌浆
的最后1次灌浆与前次灌浆应间隔3d以上。
4 施工完毕后,可采用钻孔、探井(槽)开挖检查、取样
测定、物探等方法验证灌浆质量。
6.0.8 充填灌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填灌浆包括对巢灌浆和浅灌密灌,均应灌注黏土浆。
2 对巢灌浆造孔方法包括对菌灌浆造孔法和分飞孔上方造
孔法,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菌灌浆造孔法:应在巢穴出菌中心点造1孔为圆心,
充填主巢巢穴,然后再以该点为圆心,以2.5m 为半
径的上游侧半圆上均匀再造3孔施灌,以充填主巢外
围的菌圃和蚁道。
2)分飞孔上方造孔法:应在以分飞孔密集中心点为圆心造
1孔后,在以5m为半径的上游侧半圆上均匀造5孔施
灌。如这些孔均未有掉锥感或进浆量未达0.3m3 时,
则宜以2.5m为半径与上5孔错开均匀再造4孔施灌。
16
3 浅灌密灌造孔方法:1个坝段应纵向布置灌浆孔,排距、
孔距、孔深可均为2.0m,灌浆孔宜呈梅花状布置。
4 灌浆前应进行生产性试验,确定有关灌浆参数。
5 充填灌浆其他技术要求应满足SL564的相关规定。
17
7 环境保护
7.0.1 应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白蚁防治
药物,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选用的白蚁防治药物应符
合国家农药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应遵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7.0.2 应科学合理使用白蚁防治药物,严格控制剂量和施药
范围。
7.0.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利工程,不应使用药物屏障预防
白蚁和药物灌浆法灭治白蚁;其他水源保护区的水利工程,应慎
用药物屏障预防白蚁和药物灌浆法灭治白蚁。
7.0.4 严禁在河流、水库及湖泊等水体中倾倒剩余药物或清洗
施药器械,盛装药物的容器和包装物应统一回收并做无害化
处理。
7.0.5 药物应分类储存在相对隔离的空间,储存空间的温度、
湿度等环境条件应符合其存储要求。
18
8 防治项目验收
8.0.1 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项目白蚁防治宜与主体工
程一起验收,并符合SL/T223的相关规定。已建水利工程白蚁
防治项目施工完成后应及时组织防治项目验收。
8.0.2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项目验收应满足下列条件:
1 防治内容全部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
2 蚁患区通过人工法检查未发现白蚁外露特征;已布设引
诱桩(堆、坑、片)等监测装置的,未发现白蚁取食痕迹。
3 蚁源区未发现分飞孔,且平均1000m2 蚁源区范围内白
蚁活动外露特征不超过2处。
4 白蚁防治项目验收应在项目完成后半年内进行,验收检
查时间宜安排在白蚁活动高峰期的4—6月或9—11月。
8.0.3 项目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
———相关合同。
———防治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资料(含照片、视频资料等)。
———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其他有关报告。
8.0.4 项目通过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防治工作已按合同约定的防治范围、防治设计方案实施
完成。
2 提交的验收资料齐全。
3 防治效果达到合同要求。
8.0.5 白蚁防治项目验收后,应按照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规定做
好资料归档工作。
19
附录A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记录表
及分布示意图
表A 1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日常检查记录表
单元名称及编号: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天气情况降雨: 最高气温: ℃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类型□土石坝 □堤防 □渠堤
二、白蚁危害情况
白蚁种类□土白蚁 □大白蚁 □其他白蚁:
蚁患区
蚁源区
其他区域
检查单位
检查人员
(签字) 年 月 日
审核人员
(签字) 年 月 日
管理单位
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三、附件:水利工程白蚁危害分布图
20
表A 2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普查记录表
单元名称及编号:
普查时间开始时间: 年 月 日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类型□土石坝 □堤防 □渠堤
周边环境
情况
二、白蚁危害情况
白蚁种类□土白蚁 □大白蚁 □其他白蚁:
蚁患区
蚁源区
其他区域
普查单位
普查人员
(签字) 年 月 日
审核人员
(签字) 年 月 日
管理单位
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三、附件:1. 水利工程白蚁普查报告
2.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分布图
21
表A 3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专项调查记录表
单元名称及编号:
调查时间开始时间: 年 月 日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类型□土石坝 □堤防 □渠堤
周边环境
情况
二、白蚁危害情况
白蚁种类□土白蚁 □大白蚁 □其他白蚁:
蚁患区
蚁源区
其他区域
调查人员
(签字) 年 月 日
审核人员
(签字) 年 月 日
管理单位
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三、附件:1. 水利工程白蚁专项调查报告
2.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分布图
22
< 5
#,<
O
<f
<f
,<<o(
#
#> #4
图A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分布示意图
23
附录B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
表B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
单元名称及编号:
一、水利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类型□土石坝 □堤防 □渠堤
单元名称
单元编号
周边环境情况
二、白蚁危害情况
白蚁种类□土白蚁 □大白蚁 □其他白蚁:
蚁患区
蚁源区
其他
检查人员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三、管理单位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四、评定意见
评定等级
专家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五、附件:1. 白蚁分布示意图(标明桩号、高程)
2. 专家签名表
24
附录C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评定
报告内容格式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1.2 建设管理情况
1.3 评定依据、规范和标准
2 蚁情检查、监测情况
2.1 白蚁危害检查、监测情况
2.2 检查、监测结果分析
3 白蚁危害评定
3.1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3.2 评定结论
4 防治建议
5 附件
5.1 白蚁危害检查表
5.2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表
5.3 白蚁危害分布图(严重危害的要附详图)
5.4 白蚁危害评定检查现场及相关影像
5.5 白蚁危害评定专家签名表
25
标准用词说明
标准用词严 格 程 度
必须
严禁 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
应
不应 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宜
不宜 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
可 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SL/T836—2024
条文说明
制 定 说 明
SL/T836—2024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经水利部
2024年12月24日以第27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白蚁危害及其防治技术
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白蚁危害地区水利行业白蚁防治的实践
经验,同时参考了GB/T50768 《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51253 《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以及地方白蚁防治
技术标准,按照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
合,综合治理、持续管控,科技赋能、绿色安全的水利工程白蚁
防治原则,提出了适用于土石坝、土质堤防、渠堤等水利工程
的,覆盖白蚁检查监测、危害等级评定、防治措施、防治施工及
验收全过程的白蚁防治技术标准,并积极倡导绿色防治理念,推
动白蚁智能监测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
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
规程》编制组按照章、节、条款、项的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
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
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
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28
目 次
1 总则…………………………………………………………… 30
2 术语…………………………………………………………… 33
3 蚁情检查与监测……………………………………………… 34
4 危害等级评定………………………………………………… 39
5 防治措施……………………………………………………… 44
6 防治施工……………………………………………………… 52
7 环境保护……………………………………………………… 53
8 防治项目验收………………………………………………… 55
附录A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记录表及分布示意图…………… 56
29
1 总 则
1.0.1 白蚁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复性和长
期性。在我国现有的9.8万多座水库大坝中,89.9%的水库大坝
都是土石坝,32.5万km 的5级及以上堤防98.1%为土质结构,
其高堆置的土体、适宜的湿度以及周围丰富的食物、水源,为白
蚁提供了生存环境。白蚁筑巢、修道、繁殖,对水利工程内部结
构造成破坏。在汛期高水位运行时,易诱发渗透、跌窝等损害,
甚至会造成垮坝、崩堤等事故,给水库大坝、堤防等水利工程的
安全运行带来风险隐患。
我国南北方的白蚁防治存在差异。对于海南、广东、广西等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湿润,白蚁繁殖迅速,其外露特征明显,蚁
巢也比较浅,多采用诱杀法防治;对于河南黄河一带,白蚁外露
特征则不明显,蚁巢也比较深,各种防治方法均有采用;湖北、
安徽等介于河南和广东之间纬度的地区,白蚁外露特征及蚁巢深
度介于两者之间,各种防治方法均有采用。
为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
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在总结各地区白蚁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
上制定本标准。
2024年5月本标准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向全国54家单位和
17位专家征求了意见;8月19日召开送审稿审查会,技术内容
审查人为刘志明、黄求应、雷宏军、帅移海、钟俊鸿、刘向阳、
程冬保;2024年9月本标准提出了报批稿。
1.0.2 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国内大型引调水工程日益增多。
这些大型引调水工程在采用渠道常年输水时,渠堤的安全特别重
要,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渠堤大多采用土石结构,白蚁会对
渠堤的安全造成威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白蚁防治不仅要重视
高填方渠道的渠堤,还要重视普通的渠堤。因此,白蚁危害地区
30
的土质渠堤要按照本标准做好白蚁防治工作。
1.0.3 白蚁在地球上生存进化了几亿年,具有繁殖能力惊人、
隐蔽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所以难以彻底消灭。水利工程是完
全暴露在白蚁的入侵范围内的,要想做到完全隔绝白蚁入侵是不
可能的。白蚁对土石坝、土质堤防、渠堤等水利工程的危害是一
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动态发展过程。要朝着彻底根治水利工
程白蚁危害的目标持续努力,将白蚁危害控制在不入侵水利工程
主体、不对工程构成危害的范围,牢牢守住水利工程安全底线。
因此,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立足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的隐蔽性、反复性、长期性以及白蚁防治
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强化日常管理、常态防治,做到白蚁危害早
预防、早发现、早治理;要坚持综合治理、持续管控,坚持突出
重点、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实施白蚁危害治
理,持续有效管控白蚁危害,建立白蚁防治长效机制;要坚持科
技赋能、绿色安全,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白蚁危害防治科学研究
力度,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推动
防治方式向智能高效、安全环保转变。
1.0.4 白蚁危害地区是指存在白蚁危害水利工程的地区。近期
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水利工程受白蚁危害的区域主要为江苏、浙
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
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
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白蚁危害趋于严重且蔓延加剧,白蚁
危害向北、向西扩散的趋势非常明显。
我国危害水利工程的白蚁主要是土白蚁属和大白蚁属的种
类,其中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危害水利工程的白蚁主要是黑翅土
白蚁,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区危害水利工程
的白蚁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在广东南部雷州半岛和
海南省境内,危害水利工程的还有海南土白蚁。危害水利工程的
白蚁都属于土栖白蚁,本标准中的白蚁均是指土栖白蚁。
白蚁在土石坝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入侵:一是在土
31
石坝新建、扩建、改建及除险加固时,原地基和工程主体及周边
区域中可能已存在白蚁;二是从其他地方取土时,土中可能存在
白蚁,在地基处理、坝体施工、加高培厚等施工过程中,白蚁被
深埋在工程内部,一旦这些白蚁存活下来,形成的隐患更难以根
除,后期防治成本将大大增加;三是在白蚁分飞期周边区域的白
蚁有翅成虫被照明灯光吸引飞落到坝体上配对建巢繁殖。基于上
述原因,要求白蚁危害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水
利建设项目,从项目的勘察设计阶段开始,就将白蚁防治纳入项
目建设内容,早做防治措施。
1.0.6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采用划分单元的方式进行,每个
防治单元均包含蚁患区和蚁源区,使防治工作清晰明确。具体的
单元划分原则见4.2.2条。
32
2 术 语
2.0.13、2.0.14 严格来说,蚁患区和蚁源区的字面意思跟它们
的术语解释内容并不完全一致,鉴于这两个词语是广大白蚁防治
工作人员的习惯叫法,所以仍然沿用。蚁患区和蚁源区的确定要
求,在3.2.2条和3.2.3条中进行了详细规定。考虑到少数工程
管理范围较大,或由于某些方面限制导致管理范围较小,在确定
蚁患区和蚁源区时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白蚁防治的诸多工作都与蚁患区和蚁源区息息相关,如蚁情
的检查与监测、危害等级评定、防治方案设计、防治施工及验收
等,所以在划定蚁患区和蚁源区时,需慎重并保证其合理性。
33
3 蚁情检查与监测
3.1 一般规定
3.1.1 开展蚁情检查有助于及时了解水利工程的白蚁危害整体
情况,从而为白蚁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白蚁危害地区是一个相对
模糊的且会变化的区域概念,而且目前认为存在白蚁危害的地区
是以省级区域表达,这就会出现省级区域内某个地区或某个水利
工程没有发现白蚁危害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仍需进行蚁情检
查,但允许适当简化,以检查有无白蚁危害。
3.1.2、3.1.3 目前水利工程蚁情检查主要为现场检查。现场检
查准确可靠,是目前检查白蚁危害、掌握蚁情最有效的方法。但
现场检查对检查人员能力要求较高,还不能实时掌握蚁情,具有
一定局限性。蚁情监测利用合适的白蚁监测装置对一定区域内的
白蚁进行连续监测,能及时反映白蚁危害的发生、分布,但其准
确性、可靠性还需与现场检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
有条件的工程允许结合实际情况及上级部门对白蚁防治智能
化的要求,建设白蚁智能监测系统。
3.2 蚁情检查
3.2.1 白蚁喜温、喜湿,其地表活动与温湿度变化、植被增减
等自然环境关系密切,通常每年的4—11月是白蚁活跃期。据有
关研究表明,土白蚁和大白蚁在每年春季(4—6 月)和秋季
(9—11月)的外出活动,比活跃期其他时间更加旺盛,地表的
泥被、泥线、分飞孔以及被蛀食物、蚁巢伞、炭角菌等外露特征
比较明显,此时进行蚁情检查最佳。
3.2.2 已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的主体是蚁患区,因白蚁群体活
动存在扩散性,其扩散迁移的主要途径是分飞、蔓延侵入和人为
传播,蚁源区白蚁存在向蚁患区扩散的可能,因此两个区域都要
34
检查。
据 研究,黑翅土白蚁群体的平均觅食距离为12m,平均觅
食范围为146.2m2,有翅成虫分飞距离为319m~1070m,但
绝大多数的有翅成虫分飞距离都在500m 范围之内。水库大坝
多数依山而建,山坡、山林中白蚁较多;堤防和填方渠道多建于
平原,人类活动对白蚁活动范围影响显著,综合多种因素,确定
水库大坝蚁源区范围为蚁患区外50m~450m,堤防蚁源区范围
为蚁患区外30m~70m,高填方渠道蚁源区范围为蚁患区外
10m~90m。
蚁患区限定在主体工程及其管理范围内,是因为大多数的中
小型工程的管理范围比较小,一般为主体工程边界向外扩展几米
至几十米,这种情况下,按管理范围划定蚁患区是合适的;但是
某些大中型水利工程,其管理范围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按管理范
围划定蚁患区,就会带来较大的管理和资金压力。总的来说,主
体工程是白蚁防治的核心,在划定蚁患区和蚁源区时,允许根据
工程的规模、白蚁防治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大型水利工程范
围适当取大值,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范围取小值。蚁患区外有土栖
白蚁危害林木等情况的,蚁源区范围取值要大一些。
3.2.4 泥被、泥线是判定水利工程是否存在白蚁的重要依据,
其数量的多少及面积的大小也是反映水利工程内土栖白蚁群体分
布密度和群体大小的主要外露特征。通过对泥被、泥线的追踪,
找到蚁道,追踪蚁道挖掘到白蚁的巢穴。
分飞孔是成熟白蚁群体内有翅成虫飞离原群体的孔状结构,
不同种类的白蚁其分飞孔的形状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根据分
飞孔的结构及数量,能直接判断白蚁的种类及白蚁群体的大小。
白蚁的分飞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有些年份可以
延续到6 月底,但分飞的旺盛期还是5 月中旬。当气温达到
19℃以上,地温达到16℃~17℃,相对湿度达80%以上,多在
雷雨后的傍晚纷飞。不同的地方分飞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如
海南的黑翅土白蚁,分飞时间是从3月中旬开始的。
35
蚁巢伞是大白蚁亚科蚁巢菌圃上的共生真菌,其生长伸出地
表形成伞菌,故称为蚁巢伞,是白蚁活巢的指示物;炭角菌又名
鹿角菌、炭棒菌、地炭菌,当蚁巢被废弃时,蚁巢生态环境发生
变化,蚁巢伞生长受到抑制,炭角菌就成为菌圃上的优势真菌,
并能够伸出地表形成棒状菌体,是死亡蚁巢的指示物。
3.2.5 水利工程蚁情检查通常采用人工法、引诱法、仪器探测
法等方法。
1 人工法。组织技术人员,在检查区域仔细寻找白蚁地表
活动痕迹,掌握该区域白蚁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检查时需
注重数据记录的准确和详尽,以及白蚁标本、影像及实物资料的
收集和整理。根据实践经验,人工法是目前检查白蚁危害、掌握
蚁情最有效的方法。
2 引诱法。利用饵剂设置引诱桩(堆、坑、片)、诱集箱等
监测装置将白蚁引诱聚集于诱集点,发现白蚁活动迹象后,做好
标记和记录。引诱法在白蚁危害地区均能够使用,尤其适用于白
蚁活动迹象不明显的水利工程白蚁危害检查。
3 仪器探测法。无损、非介入的直接探测方法不会对堤坝
结构造成损伤,是近年白蚁巢穴探测的重点研究方向,常用的有
探地雷达法、电阻率法等。探地雷达法通过巢穴与周围土体的介
电常数差来识别和定位巢穴,测线连续、即扫即走,受地形和气
候影响相对较小,但受堤坝土体种类、含水量、场地平整度等影
响较大。高密度电阻率法通过白蚁巢穴与周边土体的电阻率差异
来识别和定位巢穴,与探地雷达法相比,存在仪器布设繁琐、探
测时间长、结果解译复杂等问题。
3.3 蚁情监测
3.3.1 蚁情监测主要分为白蚁地表活动监测和分飞期有翅成虫
监测。目前,白蚁地表活动监测主要采用普通型白蚁监测装置、
引诱桩(堆、坑、片)和诱集箱等进行。引诱桩是最初使用的普
通型白蚁监测装置,近些年又发展出带自动报警功能的智能型白
36
蚁监测装置,实现了从人工开仓式检查到非开仓实时监测装置的
转变,并实现监测状态和监测结果的数字化存储、显示及运用,
能在白蚁危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获取信息。当发现白蚁活动痕
迹后,普通型和智能型白蚁监测装置都可以加入饵剂对白蚁进行
灭杀,所以其也可以认为是监测和灭杀一体的装置。分飞期有翅
成虫监测技术发展迅速,近几年在黄河流域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和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云南澜沧江流域的糯扎渡水电站和苗尾水电
站、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平顶山段等大型工程的白蚁防控项目中,
均采用了白蚁有翅成虫诱捕装置进行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害虫自动识别技术已在农业实践中广泛应用,
目前已有相关机构借鉴农业领域草地贪夜蛾、蝗虫等虫情测报技
术研发出了适用白蚁有翅成虫的专用智能监测设备,通过人工智
能算法的训练和学习,能够自动识别有翅成虫种类并进行计数。
3.3.3 要求在蚁源区外缘和取土料场边界线以外布设白蚁有翅
成虫诱捕装置,是为了尽量减少没有被诱捕的有翅成虫在蚁患区
繁殖,减轻白蚁危害。布置合理的有翅成虫诱捕装置有两个方面
的作用:一是形成阻挡外围有翅成虫飞入蚁患区的屏障;二是记
录分飞时间和当时的气象数据,推测有翅成虫来源,判断白蚁危
害发展趋势。
3.4 智能监测
3.4.1 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具技术
参数及性能要求》,规范了常用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设备及监控信
息系统的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本标准借鉴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和实践成果,对白蚁智能监测系统硬件组成和软件功能提出了基
本要求。
3.4.2 一套合格的白蚁智能监测系统,对报警准确率和误报率
要有较高的要求。报警准确率是指在报警有白蚁的监测装置中真
实有白蚁的监测装置比例;误报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真
实反映白蚁监测装置当前工作状态的比例。目前市场中的白蚁智
37
能监测系统,报警准确率一般为70%~95%。此外,白蚁智能
监测系统还要具有良好的防水防腐性能和较长的持续工作时间,
考虑安装环境较为复杂,不仅需要信息接收器具有一定的有效识
别距离,还能同时读取多个标签而不致数据混乱。每半年,所有
监测点要进行一次人工检查,结合霉变和被啃食情况更换监测装
置内的饵料,以保证智能监测设备白蚁入侵报警的准确率。
38
4 危害等级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白蚁危害隐蔽,危害等级评定结合蚁情检查与监测适时
开展,能及时掌握蚁情,合理评价白蚁对水利工程的危害程度,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1.2 根据3.2.1条的规定,在首次发现白蚁危害、因白蚁
危害导致工程出现损害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等项
目勘察设计阶段,需开展专项调查。专项调查一般要求紧迫,
同时为了对白蚁危害进行评定,需要在调查后及时评定危害
等级。
4.2 评定要求
4.2.1 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由工程管理(建设)单位组织具有
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开展或委托有相应能力的单位
开展。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专家组成员,要同时包括白蚁防治专
业人员和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根据各地多年经验,白蚁防治专
业人员占2/3,水利工程相关专业人员占1/3比较合适。根据
堤坝工程规模,区分大型、中型和小型工程的评定专家人数和
组长职称要求。一般情况下,大型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专家不少于7人,组长具有高级或高级以上职称;中型水利工
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专家不少于5人,组长具有中级或中级以
上职称;小型水利工程因其数量众多,乡镇技术人员紧缺,工
作量大,允许适当放宽要求,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专家不少于3
人,组长具有初级或初级以上职称。有评定能力的单位是指有
白蚁防治技术能力且熟悉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或白
蚁防治机构等。
4.2.2 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时先划分评定单元。有桩号
39
的土质堤防、渠堤以两个连续整数桩号之间的范围为1个评定单
元;没有桩号的以开始检查部位为起始,从上游往下游方向每
1km 为一个评定单元。对土石坝一般以单坝为评定单元,但平
原区水库单坝长度有的长达数公里,此时要按堤防白蚁危害等级
评定单元工程划分标准确定评定单元。如单坝坝顶长度超过2
km 的,按每1km 坝长为1个评定单元进行评定。
4.3 危害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
4.3.1 白蚁危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危害(Ⅰ 级)、中度危害
(Ⅱ级)和严重危害(Ⅲ级)。白蚁危害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
表4.3.1 参考了GB/T51253 《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
准》、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2282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
术规范》、DB42/T768 《湖北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
程》、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2182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
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1761 《堤坝白蚁防治技
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1361 《堤坝白蚁防治技
术规程》及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2532 《水库大坝白蚁防
治技术规程》等标准。
GB/T51253—2017 《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规定
如下:
6.3.1 水利工程检查单元内发现土白蚁或大白蚁危害,且符合
下列情况之一的,检查单元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Ⅰ级:
1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发现白蚁活动地表迹象或取食点,且
每单元少于10处;
2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开挖出蚁巢,主巢巢腔最小直径小于
或等于250mm,或最大蚁后体长小于或等于30mm;
3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白蚁巢真菌指示物只有1处,或分飞
孔数量小于或等于5个;
4 检查单元蚁源区内仪器推测时疑似蚁巢在3处以上,或
开挖出成年蚁巢1处。
40
6.3.2 水利工程检查单元内发现土白蚁或大白蚁危害,且符合
下列情况之一的,检查单元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Ⅱ级:
1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发现白蚁活动地表迹象或取食点,且
每单元10处及以上;
2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开挖出蚁巢,主巢巢腔最小直径大于
250mm 且小于或等于350mm,或最大蚁后体长大于30mm 且
小于或等于50mm;
3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白蚁巢真菌指示物多于1处,或分飞
孔数量多于5个;
4 检查单元蚁源区内开挖出成年蚁巢平均每年多于3个;
仪器推测时疑似蚁巢在3处以上,或开挖出成年蚁巢1处;
5 检查单元内因白蚁危害造成湿坡、散浸等危害水利工程
安全的一般险情。
6.3.3 水利工程检查单元内发现土白蚁或大白蚁危害,且符合
下列情况之一的,检查单元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Ⅲ级:
1 检查单元蚁患区内开挖出蚁巢,主巢巢腔最小直径大于
350mm,或最大蚁后体长大于50mm;
2 检查单元蚁源区内发现多个白蚁成熟巢群;
3 检查单元工程主体上发现贯穿性蚁道;
4 检查单元内因白蚁危害造成漏洞、跌窝、脱坡等等危害
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险情。
广东省水利厅编制的DB44/T2282—2021 《水利工程白蚁
防治技术规范》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
上述两项标准,在等级评定上大同小异。但在后期使用过程
中,根据反馈意见,发现有些指标难以把握,本标准在吸收上述
标准的同时,结合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有关
指标,以方便实际操作。
41
!!!"#$%&'()*+,-./012
!"
#$
%!&!'!(
)*+,-./01
234%&
)*+,-./01
256%&
)*+,-./01
276%&
89+,:;-.1
2<=>%&
?@
!A?"
!!"B=>%&CD?@E
F#GH#IJ'K-$
!#"LMNOPQRS$
!$" LMNTUV!%%%&#
OP !% W X Y Z [ \#[
]#>^_'`abc
!!">dNOPQeS$
!#" LMNTUV!%%%&#
OP'WXYZ[\#[]#
>^_'`abc$
!$" >dNTUV!%%%&#
OP !' W X Y Z [ \#[
]#>^_'`abc
!!" LMNTUV!%%%&#
OP!WXYZ[\#[]
'`abc$
!#" >dNTUV!%%%&#
OP$WXYZ[\#[]#
>^_'`abc
fg
hi
!!"B=>%&CDhiE
F#GH#IJ'K-$
!#"LMNOPQeS$
!$" LMNTUV!%%%&#
jk!%WXYZlP[\#
[]#>^_'`abc
!!">dNOPQeS$
!#" LMNTUV!%%%&#
OPjk ' WXYZ[\#
[]#>^_'`abc$
!$" >dNTUV!%%%&#
OP !' W X Y Z [ \#[
]#>^_'`abc
!!" LMNTUV!%%%&#
OP!WXYZ[\#[]#
>^_'`abc$
!#" >dNTUV!%%%&#
OP$WXYZ[\#[]#
>^_'`abc
!!" mLMNno$pq
rstuvwOP=>`
abc%m>dNxyz
QeS&{mTU!%%%&#
|} ~ ` a b c y o
!W$
!#" LMN1^
W
&?iM
6(')$
!$" @~fo
f ! " &
CD1JfJ
'P$
!*" =>@!
@2Lv !LM
N`#%%&|}~1=>"
42
!"!
!"
#$
%!&!'!(
)*+,-./01
234%&
)*+,-./01
256%&
)*+,-./01
276%&
89+,:;-.1
2<=>%&
?@
!!"A=>%&BCDED
FGHIJKLMNOPQ
RS'%&?@TUVW1
XY!
!#"A=>%&BCZ[D
\]^XY_`'NLab
cdVW1XY!
!$"?@e+fghijk
A=>BCl341mn
!!"?o"pDoqrs=
>tu!
!#" vwxyz"?o"{
wxyz"pDo|}~Q
oqr"G'
#!%%%&# xy
'$$!
!$" D E D F G H r
"G'
!!" vwxyz"?o"{
wxyz|}~Qor
"G'
#
!%%%&# xy
'!$%pDo|DE
DFGH<r"g
'
!
!#"?o"pDo|}~Q
ors=>tu
#
w
!!"A=>%&BCDEDF
GHIJKLMNOPQRS
'%&wTUVW1XY!
!#"A=>%&BCZ[D
\]^XY_`'NLab
cdVW1XY!
!$"xyz #$*
;A=>%&BC!
!'"e+fghA=
>%&BC n
!!"¡¢£qrs=>tu!
!#"¡¢£"pDo|}~
Qoqr"G'
#!%%%&# x
y'$$!
!$" D E D F G H r
"G'
!!"¡¢£|}~Qoqr
" G '
#!%%%&# xy
'!$%pDo|
DEDFGH<r"
G'
!
!#"¡¢£|}~Qo
rs=>tu¤#
!!" ¥¦§¨©ª$«
¬®¯°±r=>
&¥>²¨³NO
t´µ%¥!%%%&#
¶· q
N ¸ ª
!!
!#" ¦§¨1¹º»¼½
¾~%§¿ÀÁ
¿6M()*!
!$" ÂÃÄqÅw¸ª
ÆÇ w ! " À Á b%
ÈBC1w
Á'É!
!'" =>ÂÃ!ʾvd
ËÂ2¦Ì° #Íæ§
¨#%%&¶·q1=>$
43
5 防治措施
5.1 一般规定
5.1.2 对我国水利工程造成危害的主要白蚁种类是黑翅土白蚁
和黄翅大白蚁,其巢群的建立和发展与土壤、植被、气候条件有
着密切关系。防治方案需对项目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土壤特性、
植被等基础情况调查清楚,再结合历年检查和治理成果及危害等
级,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方案。不同的防治措施,适用的条件不
同,优缺点也不同,因地制宜地应用一种或多种措施,发挥不同
措施的优势,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结合白蚁防治经验,根据经济技术比选后采用多种灭治措
施,形成综合治理技术实施。例如,广东、广西沿海一带,往往
采用“三环节八程序”综合治理技术防治白蚁,取得了较好的防
治效果;但该技术要求白蚁外露特征明显,易于查找,这对于湖
北、河南等区域,就不容易操作,因为这些区域白蚁的外露特征
不是很明显。不同地区,鼓励结合自身白蚁防治技术特点,形成
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治理技术。“三环节八程序”综合治理技术如
下,供参考。
“三环节八程序”综合治理技术是指通过灭杀、灌浆、预防
三个环节,找(引)、标、杀,找、标、灌,找(引)、杀(防)
八个程序,将灭蚁、灌浆加固堤坝和预防白蚁危害有机结合,达
到防治白蚁和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的目标,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
(1)灭杀环节。
(A)找(引):查找白蚁外露特征或用喜食物对其引诱,主
要包括:
(a)找分飞孔、旧候飞室;
(b)找泥被、泥线;
(c)找蚁巢伞;
44
(d)翻找白蚁喜食物;
(e)埋设引诱片(引诱桩、引诱盒)。
(B)标:标记白蚁外露特征中心点,主要包括:
(a)标记分飞孔;
(b)标记泥被、泥线;
(c)标记蚁巢伞。
(C)杀:灭杀白蚁规定如下:
(a)见蚁投饵剂:对分飞孔、泥被、泥线、喜食物、引诱片
(引诱桩、引诱盒)、蚁巢伞投放饵剂;
(b)先引后杀:未能找到白蚁活动迹象时,埋设白蚁喜食
物,引到白蚁后再投放饵剂;
(c)引杀结合:在出现白蚁危害的地方,埋设饵剂进行诱杀。
(2)灌浆环节。
(A)找:查找死亡蚁巢指示物炭角菌,找不到时,要结合
分飞孔分布情况分析确定死亡蚁巢位置;
(B)标:标记死亡蚁巢炭角菌出菌点、投放饵剂不出菌的
分飞孔或投放饵剂取食后不出菌的泥被、泥线位置;
(C)灌:充填死亡蚁巢腔,对炭角菌出菌点死亡蚁巢、投
放饵剂不出菌的分飞孔上方位置进行对巢灌浆;对投放饵剂取食
后不出菌的泥被、泥线位置进行浅灌密灌,对巢灌浆和浅灌密灌
均灌黏土浆。
(a)对巢灌浆需造孔;造孔方法包括对菌灌浆造孔法和分飞
孔上方造孔法。
对菌灌浆造孔法:按图1 (a)所示,在M 点首先造1孔施
灌,充填主巢巢穴,然后在以M 点为圆心,以2.5m 为半径的
上半圆上均匀再造3孔施灌,充填主巢外围的菌圃和蚁道;
分飞孔上方造孔法:按图1 (b)所示,在以分飞孔密集中
心点O 为圆心造1孔后,在以5m 为半径的上半圆上均匀造5
孔施灌。如这些孔均未有掉锥感或进浆量未达0.3m3 时,则以
2.5m 为半径与上5孔错开均匀再造4孔施灌。
45
(b)浅灌密灌:一般1个坝段纵向布置若干排灌浆孔,排
距、孔距、孔深均为2.0m,灌浆孔呈梅花状布置。
E
&#
X
E
O
m
X
Y
m
Y
M
m
9
O
a 9&#F # b O F #
图1 对巢灌浆造孔法
(3)预防环节。
(A)找(引):查找蚁源区的白蚁外露特征或用喜食物引诱
白蚁;
(B)杀(防):灭杀蚁源区白蚁,防止蚁源区白蚁分飞至堤
坝上形成新的白蚁危害。
5.1.3 项目勘察设计包含的白蚁防治设计内容,是对现行水利
水电工程编制规程内容的补充。设计报告中需要单独设白蚁防治
章节,并包含如下内容:
1 对工程所在地区白蚁危害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收集工程
水文、气象、土壤、植被资料以及白蚁防治历史资料等,了解白
蚁种类、活动规律、危害程度等,综合分析和研判白蚁危害发展
趋势。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是针对已建工程的,对于新建的水利工
程项目,一般不涉及;而对于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项目,在项
目的勘察设计阶段就需要对已有工程的白蚁危害进行等级评定。
2 根据工程布置划定防治单元,初步确定蚁患区和蚁源区,
对蚁患区、蚁源区和取土料场进行检查,明确检查结果;根据检
查结果,提出对土料场、堆料场、地基、工程与两侧山体接触部
位及周边白蚁的灭治措施及要求。
46
3 根据调查及检查结果,结合工程建筑物布置,设计防蚁
物理屏障、生态屏障等预防措施,同时对白蚁蚁情监测进行
设计。
4 提出白蚁防治措施及监测工程投资。
5.1.5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需根据不同的白蚁危害程度、不同的
白蚁防治目标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实施。对于白蚁危害等级评定
为中度危害(Ⅱ级)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需加强工程安全及蚁
情检查监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尽快提出白蚁防
治方案并组织实施,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防治方案可以与施
工方案一起编制。对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为严重危害(Ⅲ级)的水
利工程,需要进行防治方案专题设计,管理单位立即组织开展工
程白蚁防治工作。
5.2 预防措施
5.2.2 新建、改建、扩建及除险加固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前,除
了根据检查结果对堆料场、地基、原工程、工程与两侧山体接触
面等部位进行白蚁灭治外,对其周边区域白蚁危害也要进行处
理。对于主体工程,周边区域的边界按初步确定的蚁患区范围外
边界即可;对于堆料场,沿其外边线向外扩延10 m~20 m
即可。
5.2.3 在水利工程运行期,白蚁防治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
内容。
1 实践证明,加强工程日常管理,提高工程养护水平,可
以有效抑制白蚁在水利工程上繁衍。
2 经过观察,苦楝、臭椿、苦木等含有苦楝素、苦楝萜酮
内酯、单宁、鞣酸等物质的植物对白蚁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
用,白蚁拒绝取食。在蚁源</r"
</r"g
</o(
</f
</f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