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44-202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40阅读模式

SJG 44-202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SJG 44 – 202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
2 0 2 5 – 0 3 – 1 1 发布2025–10–01 实施

前言
2016 年以来,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深
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
性标准的长远目标,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
设规范构成的国家“技术法规”体系。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参照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法规”
体系规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建设和管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侧重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建设,在严
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相关领域“兜底线、保基本”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深圳经
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深
入落实《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计划》有关工作部署,进一
步提高深圳市公共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质量和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
于发布<2021 年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要求,在《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 44-2018 的基础上修订形成本标准。
在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深圳市开展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吸取了
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深圳市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和讨论。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5.空调
与通风节能设计;6.电气节能设计;7.给排水节能设计;8.可再生能源应用,以及附录。与《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 44-2018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 增加建设工程项目可研、方案及初设阶段需提供建筑运行能耗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及
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的要求;
2 提高屋顶透光部分和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遮阳性能要求,调整外窗可见光透射
比的指标要求,修订权衡判断方法和参数设定;
3 提升锅炉、冷水机组等空调设备的能效指标要求,增加空调制冷机房系统全年平均设计
能效比及运行能效比要求;增加空气源热泵机组机组性能系数、融霜时间及有效制热量修正要求;
4 增加冷水机组冷量计量及接入能源管理系统要求,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空调设
备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和冷热源能源优化控制要求,提出预留虚拟电厂接入条件的设计要求;
5 增加光储直柔系统相关设计要求,提升电力变压器、电动机、交流接触器等电气产品能
效等级,提高了照明节能要求,明确电梯节能运行、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要求;
6 增加给排水与热水系统主要设备启闭的控制条款以及对水泵、加热设备、太阳能贮热水
箱等给水系统设施设备的节能设计要求;细化主要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蓄水(收集)系统以及
热水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增加雨水收集与太阳能热水系统节能设计要求,太阳能热水系统保证
率、集热器安装角度、间距及布置原则等节能设计内容;
7 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设计原则、类型选择、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指标要求以及可再生能
源系统与分布式储能、柔性用电负荷一体化集成设计要求;
8 更新相关附录(见附录A~附录J),增加建筑变压器实际运行参考数据(见附录K)。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是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领域的通用标准,自实施之
日起新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公共建筑工程应当按本标准执行。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4
业务归口并负责管理,由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
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深圳市制冷学会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
深圳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万科南方区域企业管理(广东)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叶青罗春燕毛洪伟彭世瑾周俊杰
唐振忠吴大农刘刚陈卓武孙冬梅
李芳德刘鹏王春涛冯杨晴陈惟崧
曹莉宁琳邓梓荃郭永聪陈泉
陈佳明杨德志石婷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杨仕超周家明(中国香港) 任财龙马晓雯
苏辉关刚李龙波
本标准代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 44-201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 44-2018 历次修订情况为:
——《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SZJG 29-2009。
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
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 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4
4 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建筑平立面设计.................................................................................................................................. 6
4.3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7
4.4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步骤............................................................................................................. 9
5 空调与通风节能设计................................................................................................................................10
5.1 一般规定........................................................................................................................................... 10
5.2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10
5.3 输配系统........................................................................................................................................... 14
5.4 末端系统........................................................................................................................................... 17
5.5 监测与控制........................................................................................................................................18
6 电气节能设计............................................................................................................................................ 20
6.1 一般规定........................................................................................................................................... 20
6.2 供配电系统........................................................................................................................................20
6.3 能耗计量........................................................................................................................................... 21
6.4 照明.................................................................................................................................................. 21
6.5 监测与控制........................................................................................................................................24
7 给排水节能设计........................................................................................................................................ 25
7.1 一般规定........................................................................................................................................... 25
7.2 给水排水系统....................................................................................................................................25
7.3 热水系统........................................................................................................................................... 26
7.4 监测与控制........................................................................................................................................27
8 可再生能源应用........................................................................................................................................ 28
8.1 一般规定........................................................................................................................................... 28
8.2 太阳能利用........................................................................................................................................28
8.3 空气源热泵系统................................................................................................................................ 29
附录A 建筑节能设计文件编制...................................................................................................................31
附录B 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审查...............................................................................................................32
附录C 建筑节能参数计算........................................................................................................................... 35
附录D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42
附录E 空调及可再生能源能效指标计算..................................................................................................48
附录F 围护结构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51
附录G 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52
附录H 常用外窗热工性能参数...................................................................................................................56
附录J 管道与设备保温及保冷厚度.......................................................................................................... 58
6
附录K 建筑变压器实际运行参考数据...................................................................................................... 60
本标准用词说明...............................................................................................................................................61
引用标准名录...................................................................................................................................................62
附:条文说明...................................................................................................................................................63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4
4 Building and Envelope Thermal Energy Saving Design...................................................................... 5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5
4.2 Building Plan and Facade Design.........................................................................................................6
4.3 Building and Envelope Thermal Design...............................................................................................7
4.4 Building and Envelope Thermal Energy Saving Design Steps............................................................. 9
5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Energy Saving Design..................................................................10
5.1 General Requirements.......................................................................................................................10
5.2 Heating and Cooling Sources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10
5.3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14
5.4 Terminal System............................................................................................................................... 17
5.5 Monitoring and Control..................................................................................................................... 18
6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Design............................................................................................................2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20
6.2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20
6.3 Energy Consumption Measure............................................................................................................21
6.4 Lighting............................................................................................................................................ 21
6.5 Monitoring and Control..................................................................................................................... 24
7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ergy Saving Design............................................................................. 25
7.1 General Requirements.......................................................................................................................25
7.2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25
7.3 Hot Water System............................................................................................................................. 26
7.4 Monitoring and Control..................................................................................................................... 27
8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28
8.1 General Requirements.......................................................................................................................28
8.2 Solar Energy Application................................................................................................................... 28
8.3 Ai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29
Appendix A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Documentation Drow Up............................................31
Appendix B Building Energy Saving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Review................................. 32
Appendix C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arameter Calculation..............................................................35
Appendix D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42
Appendix E Air Condition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Indicators Energy Efficiency
Indicators.........................................................................................................................48
Appendix F Building Envelope Outer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51
Appendix G Building Material Thermophysical Performance Calculation Parameters.................52
Appendix H General External Window Therm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56
Appendix J Insulation Thickness of Piped, Ducts and Equipment.....................................................58
8
Appendix K Building Transformer Actual Operation Data................................................................. 6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61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2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63
1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低碳发展目
标要求,改善深圳市公共建筑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扩建和改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
1.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改
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在保证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室内环境参数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
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空调、通风、给水排水、照明及电
梯系统的用能需求及化石能源消耗量。
1.0.4 深圳市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深圳
市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和法规政策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透光幕墙transparent curtain wal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
2.0.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
筑的全年空调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
2.0.3 屋面或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 mea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roof or wall
不同屋面或不同外围护结构(不含门窗)的传热系数在考虑热桥影响后按各自面积加权平均
的数值。
2.0.4 建筑遮阳系数(SCS) 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lement
在照射时间内,同一窗口(或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筑外遮阳和没有建筑外遮阳
的两种情况下,接收到的两个不同太阳辐射量的比值。
2.0.5 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SHGC) overall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在照射时间内,透光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如:窗户)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与透光围护
结构外表面(如:窗户)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考虑窗本身和窗口的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
遮阳效果的一个系数,其值为外窗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C)与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
(SCS)的乘积。
2.0.6 外窗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C)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玻璃、门窗或透光幕墙成为室内得热量的太阳辐射部分与投射到玻璃、门窗或透光幕墙
构件上的太阳辐射照度的比值。
2.0.7 有效通风换气面积effective ventilation area
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为开启扇面积和窗开启后的空气流通界面面积的较小值。
2.0.8 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P) refriger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在名义工况下,制冷机的制冷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
2.0.9 名义工况设备能效比(EER)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名义工况下,空调设备的制冷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
2.0.10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
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11 全年性能系数(APF) 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
在制冷季节及制热季节中,空调机进行制冷(热)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及向室内送入的
热量总合与同一期间内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
2.0.12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制冷季节中,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
2.0.13 空调制冷机房系统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ng station system
为空调系统集中制备并输送冷量的机房,应包括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
管道系统及其配套设备。
3
2.0.14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系统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ng station system
在满足末端冷负荷需求及末端高效运行的前提下,能综合考虑负荷匹配度、系统用能合理性
等各方面因素,运用科学的控制方式与管理制度,合理地控制系统中各设备,调整系统运行参数,
以实现系统高能效运行的空调制冷机房系统。
2.0.15 空调制冷机房系统全年平均设计能效比(EERad) annual average energy eficiencey
ratio of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ng station system during design stage
在设计阶段,考虑全年气象条件、负荷特性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制冷机房系统全年累
计总制冷量与全年累计总用电量的比值。
2.0.16 空调制冷机房系统全年平均运行能效比(EERao) annual average oper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ng station system
制冷机房系统实际运行时全年累计总制冷量(kWh)与全年累计总用电量的比值。
2.0.17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 ratio of renewable energy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4
3 基本规定
3.0.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
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建筑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设计要求
及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当工程深化设计、专项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变更应经原节能设计单位进行
全面复核,建筑节能设计应符合本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文件编制与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审查应分
别符合本标准附录A 和本标准附录B 的相关规定。
3.0.2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应重点考虑夏季空调和过渡季通风。
3.0.3 室内计算参数宜符合表3.0.3 的规定。
表3.0.3 室内计算参数
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
采暖空调房间18 26
大堂、过厅16 室内外温差≤ 10
空调风速υ (m/s) 0.10 ≤ υ ≤0.20 0.15 ≤ υ ≤ 0.30
相对湿度30%~60% 40%~65%
3.0.4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空调设计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
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相关规定。
3.0.5 新建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应符合国家和深圳的碳排放要求。
3.0.6 新建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及设备系统设计,进行建筑全年运行能耗预测计算。依据本标
准设计的公共建筑,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施工、运营的节能性能质量,全年运行能耗指标不应
高于现行国家、地方公共建筑能耗标准的约束值以及《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中关于运行
能耗的要求。
5
4 建筑与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总图优化设计控制建筑的体量,宜通过优化朝
向、窗墙面积比、遮阳立面设计等方式减轻热岛效应。
4.1.2 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和平面设计,应有利于夏季减少得热和充分利用通风季节和通风
时段的自然通风,且兼顾冬季的防风设计。
4.1.3 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等条件结合围护结构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
建筑的用能需求,自然通风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设置功能空间的平面布局,建筑过渡空间和公共空间宜设置成开敞、半开敞空间
和非空调房间;
2 应结合外门窗、内门、通道等组织好自然通风,必要时可辅以机械通风或风扇满足室内
热舒适需求;
3 建筑中庭等公共空间宜采取自然通风降温措施,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措施;
4 体育馆比赛大厅等人员密集的高大空间,宜具备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的条件,以满足过渡
季群众活动的需要。
4.1.4 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与各专业协调设计,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及设备
安装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配合暖通设计协调冷热源的位置,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
置;
2 应配合电气设计协调变配电所的位置,变配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缩短低压线路的供电
半径;
3 应配合给水排水设计协调加压泵站及加热设备机房的位置,并应满足本标准第7.2.2 条
及7.3.4 条的相关要求;
4 宜采用建筑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量;
5 层高大于10m 且设有分层空调的高大空间应结合自然通风及空调工况进行气流组织模拟
分析,优化室内风环境,在保障人员活动区舒适性的前提下降低空调能耗;
6 空调冷却塔或室外机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并应满足本标准第5.1.7 条及5.1.8 条
的要求。
4.1.5 公共建筑围护结构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提高屋面、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宜采用自保
温或内保温,降低外门窗、玻璃幕墙、采光顶的太阳得热系数。
4.1.6 电梯应具备节能运行功能,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设置群控措施;
2 当电梯无外部召唤且轿箱内一段时间无预置指令时,电梯应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模式;
3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应具备空载时暂停或低速运转的功能;
4 电梯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
6
4.2 建筑平立面设计
4.2.1 建筑的朝向及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朝向宜在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范围内,不宜超出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
2 建筑平面布置时,主要功能房间宜避开夏季最大日射朝向,不宜将主要办公室、客房等
设置在正东、正西和西北方向;
3 建筑的正东、正西和西偏北、东偏北方向不宜设置大面积的玻璃门窗或玻璃幕墙。
4.2.2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包括透光幕墙)均不应大于0.70,各朝向的划分见本标准
附录C。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附录D 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4.2.3 房间的采光系数或采光窗地面积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
的相关规定。
4.2.4 当建筑某个朝向的窗(包括透光幕墙)墙面积比小于0.40 时,该朝向玻璃(或其它透光
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
4.2.5 公共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间的外窗(含透光幕墙)应设置可开启扇或通风换气装置并满足
下列规定:
1 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学校建筑、医疗建筑及公寓建筑的100m 以下部分,主要功能房
间外窗的可开启扇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外窗面积的30%,透光幕墙应具有不小于
房间透光幕墙面积10%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
2 外窗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占外窗面积的比例应以一个房间中的所有外窗计算;
3 同一房间若同时存在外窗和透光幕墙时,可开启面积可合并计算,且不少于两者之和;
4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为可开启扇面积和窗开启后的空气流通界
面面积的较小值;
5 主要功能房间是指公共建筑内除室内交通、卫浴、大堂等之外的人员长期停留房间;
6 可开启扇应便于开启,高位开启扇应在人员活动高度处设置开启装置。
4.2.6 公共建筑东、西、南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采取遮阳措施,遮阳系数应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相关规定计算,也可按本标准附录C 进行简化计
算。当设置外遮阳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外遮阳装置应兼顾通风和冬季日照;
2 东西向宜设置活动外遮阳,南向宜设置水平外遮阳;
3 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进行遮阳。
4.2.7 屋面透光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面总面积的2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
本标准附录D 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4.2.8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天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宜采用导光、反光
等装置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4.2.9 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宜满足表4.2.9 的规定。
表4.2.9 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
房间内表面位置可见光反射比
顶棚0.6 ~ 0.9
墙面0.3 ~ 0.8
地面0.1 ~ 0.5
7
4.3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3.1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3.1 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
桥在内的平均值Km。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附录D 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表4.3.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 [ W/(m2·K) ]
屋面K m ≤ 0.4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热惰性指标D m ≤ 2.5 K m ≤ 0.7
热惰性指标Dm > 2.5 K m ≤ 1.5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1.5
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
墙)
窗墙面积比≤0.2 ≤4.0
0.2<窗墙面积比≤0.3 ≤3.0
0.3<窗墙面积比≤0.4 ≤2.5
0.4<窗墙面积比≤0.5 ≤2.5
0.5<窗墙面积比≤0.6 ≤2.4
0.6<窗墙面积比≤0.7 ≤2.4
0.7<窗墙面积比≤0.8 ≤2.4
窗墙面积比>0.8 ≤2.0
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2.5
4.3.2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与屋顶透光部分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 应符合表4.3.2 的规定。
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附录D 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表4.3.2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与屋顶透光部分的太阳得热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北向)
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
墙)
窗墙面积比≤0.2 ≤0.40
0.2<窗墙面积比≤0.3 ≤0.35/0.40
0.3<窗墙面积比≤0.4 ≤0.30/0.35
0.4<窗墙面积比≤0.5 ≤0.25/0.30
0.5<窗墙面积比≤0.6 ≤0.20/0.25
0.6<窗墙面积比≤0.7 ≤0.20/0.25
0.7<窗墙面积比≤0.8 ≤0.18/0.24
窗墙面积比>0.8 ≤0.18
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0.25
4.3.3 建筑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0 层及以上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
GB/T 31433 中7 级的要求;
2 10 层以下建筑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 31433 中
6 级的要求;
3 当外窗确需选用推拉窗时,外窗气密性能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
术条件》GB/T 31433 规定的3 级及以上。
8
4.3.4 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 中第5.1.3 条的规定
且不应低于3 级。
4.3.5 建筑的屋顶和外墙宜采用下列隔热措施,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 等相关标准计算其隔热和节能效果;按规定性指标设计时,屋面和外墙各项节能措施
的当量附加热阻值可按表4.3.5 取值或计算:
1 屋面、东墙、西墙宜采用通风隔热构造,或可采取遮阳、绿化等措施;
2 屋顶宜在内部设置贴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或采用含水多孔材料做屋面层;
3 钢结构等轻型结构体系的外墙宜采用空气间层;
4 屋面、外墙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表4.3.5 隔热措施的当量附加热阻
采取节能措施的屋顶或外墙当量热阻附加值(m2 ·K/W)
屋顶内部带有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
单面铝箔空气间层
(mm)
20 0.43
40 0.57
60 及以上0.64
双面铝箔空气间层
(mm)
20 0.56
40 0.84
60 及以上1.01
用含水多孔材料做面层的屋面0.45
用含水多孔材料做面层的外墙面0.35
屋面蓄水层0.40
屋面遮阳构造0.30
屋面种植层0.90
东、西外墙体遮阳构造0.30
浅色饰面(ρ´ <0.5) 0.20
注:1 屋面种植、屋面遮阳等均指屋顶被植物完全覆盖或完全遮挡的部分;
2 ρ´为修正后的屋顶或外墙面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4.3.6 建筑透明围护结构设计宜采用下列改善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措施:
1 门窗、幕墙、天窗及采光顶等透明围护结构的玻璃宜采用镀膜玻璃(包括阳光控制膜、
Low-E 膜等)等遮阳型的玻璃系统,或采用由上述玻璃品种组合的中空玻璃;
2 透明围护结构宜设置遮阳装置;空调房间大面积采用玻璃窗、玻璃幕墙时,宜根据建筑
功能、建筑节能的需要,采用智能控制的遮阳系统、通风换气系统;
3 当采用双层玻璃幕墙时,宜采用空气外循环的双层形式;空调房间的双层幕墙,其夹层
内宜设置可以调节的活动遮阳装置;
4 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处或频繁开启的外门宜设置空气幕或采用自动门、闭门器等防止空气
渗透措施;
5 智能控制系统宜能够感知天气的变化,能结合室内人员的需求,对遮阳装置、通风换气
装置进行实时的控制。
4.3.7 当公共建筑入口大堂采用全玻幕墙时,全玻幕墙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积不应超过该建筑同
一立面透光面积(门窗和玻璃幕墙)的15%,且应按同一立面整体透光面积(含全玻幕墙面积)
加权计算平均传热系数。
9
4.4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步骤
4.4.1 在建筑总平面的规划设计阶段和建筑平面的方案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4.4.2 应计算各朝向窗墙面积比,检查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2.2 条的规定。不符合时,应调整
外窗面积直至符合规定或采用本标准附录D 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
4.4.3 应计算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与外窗(包括透光幕墙)面积的比值,
检查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2.5 条的规定。不符合时,应调整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有效通风
换气面积直至符合规定。
4.4.4 应计算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与屋顶面积的比值,检查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2.7 条的规定。
不符合时,应调整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直至符合规定或采用本标准附录D 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
4.4.5 应计算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传热系数K,其中外墙、屋顶应计算平均传热系数Km,检查
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3.1 条的规定。不符合时,应调整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直至符合规定或采
用本标准附录D 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
4.4.6 应检查屋顶透光部分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 是否符合本标准附录D 的规
定。不符合时,应调整屋顶透光部分的构造设计直至符合规定。
4.4.7 应根据计算出的各朝向窗墙面积比,检查外窗玻璃(或其它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
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2.4 条的规定;检查各朝向外窗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 是否符合本标准附
录D 的规定。不符合时,应调整窗墙比或外窗的类型直至符合规定。
4.4.8 应按照本标准第4.3.3 条、第4.3.4 条要求,选用合适的外窗和透光幕墙类型,并在设
计文件中注明对外窗和透光幕墙的气密性要求。
10
5 空调与通风节能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计算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
5.1.2 全空气空调系统宜按实现全新风运行进行设计。
5.1.3 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 的相关规定。在经济技术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
用设计温度。
5.1.4 公共建筑的通风,应符合以下节能原则:
1 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排除室内的余热、余湿量或其他污染物;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
空间的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置机械进风系统、机械排风系统或机械进排风系统;
2 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必要时辅以全面排
风;
3 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较大变化时,通风机应采用变频
或直流变速风机。
5.1.5 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气候特点,经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采用高温冷源的制备方式和新风除湿方式;
2 不宜采用再热空气处理方式。
5.1.6 使用时间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中。温度、湿度等
要求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宜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
5.1.7 当公共建筑采用多联机或分体式空调机时,应考虑空调室外机的安放位置和搁板构造,
设计安放位置时应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排风气流的相互干扰,设计搁板构造时应有利于空调机吸
入和排出气流的通畅,空调室外机的进、排风口不应被遮挡,若设置空调室外机遮挡构件,其通
风有效面积比例不应小于80%,且断面风速不应大于2m/s。
5.1.8 冷却塔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当受建筑条件限制时,应进行方案评审论证,并采取
措施,满足冷却塔性能要求。
5.2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5.2.1 空调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途、建设地点的能源条件、结构、价格以及国家
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通过综合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有城市、区域供冷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空调或供暖的冷、热源;
2 具有热电厂或工厂余热的建筑,宜优先利用电厂或工厂余热的供冷、供热技术;当废热
或工业余热的温度较高、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冷源宜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
3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冷、热源宜利用空气能、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
能源;当采用可再生能源受到气候等原因的限制无法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热源;
4 在具有稳定热量消耗的项目中,宜优先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
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11
5 在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低谷电能够明显起到
对电网“削峰填谷”和节省运行费用时,宜采用蓄能系统供冷、供热;
6 有天然地表水等资源可利用,或者有可利用的浅层地下水且能保证100%回灌时,可采
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
5.2.2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允许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
1 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且无法利用热
泵供暖的建筑;
2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
3 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非常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的建筑;
4 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小,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但可以利用低谷电
进行蓄热且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空调系统;
5 室内或工作区的温度控制精度小于0.5℃,或相对湿度控制精度小于5%的工艺空调系统;
6 电力供应充足,且当地电力政策鼓励用电供暖时。
5.2.3 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空气加湿热源:
1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加湿用电量需求的建筑;
2 冬季无加湿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内相对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建筑。
5.2.4 锅炉供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实际运行负荷率
不宜低于50%;
2 在保证锅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各台锅炉的容量宜相等。
5.2.5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不应低于表5.2.5 的规定。
表5.2.5 锅炉额定热效率
锅炉类型及燃料种类锅炉热效率(%)
燃油燃气锅炉
重油90
轻油90
燃气92
5.2.6 除下列情况外,不应采用蒸汽锅炉作为热源:
1 厨房、洗衣、高温消毒以及工艺性湿度控制等必须采用蒸汽的热负荷;
2 蒸汽热负荷在总热负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总热负荷不大于1.4MW。
5.2.7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制热量)选择,应能适应负荷全
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机组不宜少于两台,且同类型机组不宜超过4 台;小型
工程仅设一台时,应选调节性能优良的机型,并能满足建筑最低负荷的要求。
5.2.8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按本标准第5.1.1 条的规定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
荷值直接选定,不得另作附加。在设计条件下,当机组的规格不符合计算冷负荷的要求时,所选
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1。
5.2.9 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其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冷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5.2.9 的能效指标(一)
数值或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与制冷季节性能系数(CSPF)不应低于表5.2.9 的能效
指标(二)数值;
2 双工况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COP)可不执行本条规定。
12
表5.2.9 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能效指标
类型名义制冷量CC (kW)
能效指标(一)
性能系数COP (W/W)
能效指标(二)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IPLV/CSPF* (W/W)
水冷
CC ≤300 5.30 6.50
300 < CC ≤528 5.60 7.20
528< CC ≤1163 6.00 7.50
CC > 1163 6.20 8.10
风冷
CC ≤ 50 3.00 4.00
CC ≤ 50 3.20 3.85
蒸发冷却
CC ≤ 50 3.00 5.00
CC > 50 3.20 5.40
注:水冷机组及蒸发冷却机组能效指标为IPLV ,风冷机组的能效指标为CSPF 。
5.2.10 采用水(地)源热泵机组、一体式冷水(热泵)机组等其他类型的冷水(热泵)机组
的能效,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热泵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7 规定的能
效等级的2 级。
5.2.11 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建筑面积在10000m2 以上的公共建筑,空调制冷机房系统全年平
均设计能效比及全年平均运行能效比不应低于表5.2.11 的规定,全年平均设计能效比可按本标
准附录E 计算得出,全年平均运行能效比可通过具有节能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评估得出。
表5.2.11 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要求
系统额定制冷量(kW) 系统能效最低要求
<1758 5.00
≥1758 5.50
5.2.12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按下
式计算:
? لمح䞒潀= 1.2% × ? + 32.8% × ? + 39.7% × ? + 26.3% × ? (5.2.12)
式中:
A—— 10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30℃/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
35℃;
B—— 7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6℃/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
31.5℃;
C—— 5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3℃/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
28℃;
D—— 2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19℃/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
24.5℃。
5.2.13 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调机、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
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能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室内静压为0Pa ( 表压力) 的单元式空调机能效不应低于表
5.2.13-1~表5.2.13-3 的数值;
2 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室内静压大于0Pa(表压力)的风管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不
应低于表5.2.13-4~表5.2.13-6 的数值。
13
表5.2.13-1 风冷单冷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制冷季节能效比
名义制冷量CC (kW)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Wh/Wh)
7.1< CC ≤14.0 3.80
CC > 14.0 3.00
表5.2.13-2 风冷热泵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全年性能系数
名义制冷量CC (kW) 全年性能系数APF (Wh/Wh)
7.1< CC ≤14.0 3.10
CC > 14.0 3.00
表5.2.13-3 水冷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名义制冷量CC (kW)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W/W)
7.1< CC ≤14.0 3.70
CC > 14.0 4.30
表5.2.13-4 风冷单冷型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制冷季节能效比
名义制冷量CC (kW)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Wh/Wh)
CC ≤ 7.1 3.80
7.1 < CC ≤ 14.0 3.60
14.0 < CC ≤ 28.0 3.40
CC > 28.0 3.00
表5.2.13-5 风冷热泵型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全年性能系数
名义制冷量CC (kW) 全年性能系数APF (Wh/Wh)
CC ≤ 7.1 3.40
7.1 < CC ≤ 14.0 3.20
14.0 < CC ≤ 28.0 3.00
CC > 28.0 2.80
表5.2.13-6 水冷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名义制冷量CC (kW)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W/W)
7.1< CC ≤14.0 4.00
CC > 14.0 3.80
5.2.14 对于同时供冷、供暖的建筑,宜选用冷(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5.2.15 空气源、风冷、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式机组、变冷媒流量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2 应避免受污浊气流影响;
3 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4 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5 应设置安装、维护及防止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5.2.16 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能效不应低于表
5.2.16-1、表5.2.16-2 的数值。
14
表5.2.16-1 水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类型指标名义制冷量CC (kW)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
/制冷能效比EER
水环式IPLV
CC ≤ 28 6.30
28< CC ≤84 6.20
CC > 84 6.10
地埋管式
EER
—— 4.20
地下水式—— 4.50
表5.2.16-2 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全年性能系数
名义制冷量CC (kW) 全年性能系数APF
CC ≤ 14 5.20
14 < CC ≤ 28 4.80
28 < CC ≤ 50 4.50
50 < CC ≤ 68 4.20
CC > 68 4.00
5.2.17 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全年性能系数(APF)和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不应小于表
5.2.17 的规定。
表5.2.17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值
名义制冷量CC (kW)
热泵型房间空气调节器
全年性能系数(APF )
单冷式房间空气调节器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
CC ≤ 4.5 5.00 5.80
4.5 < CC ≤ 7.1 4.50 5.50
7.1 < CC ≤ 14 4.20 5.20
5.2.18 采用蒸汽为热源,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回收用汽设备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
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
5.2.19 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降温。
5.2.20 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当没有条件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
应安装空调废热回收装置。
5.3 输配系统
5.3.1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
2 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调系统,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
3 当建筑物内有些空调区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调区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宜采用分
区两管制水系统;
4 全年运行过程中,供冷和供热工况频繁交替转换或需同时使用的空调系统,宜采用四管
制水系统;
5 对于冷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要求一致且各区域管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单
台水泵功率较大时,经技术和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运行管理可靠的前提
15
下,空调冷水可采用冷水机组变流量的一级泵变流量系统,且应保证冷水机组流量不低于允许的
最低流量,一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6 系统作用半径较大、设计水流阻力较高的大型工程或各环路运行时间有明显区别的大型
工程(如酒店、办公),空调冷水宜采用二级泵变流量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计水
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
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别设置二级泵。二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7 冷源设备集中设置且用户分散的区域供冷等大规模空调冷水系统,当二级泵的输送距离
较远且各用户管路阻力相差较大,或者水温(温差)要求不同时,可采用多级泵系统,且二级泵
等负荷侧各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8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
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
9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
10 采用集中冷却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冷却水泵宜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
调节方式;
11 采用水/水或汽/水热交换器间接供冷供热的循环水系统,负荷侧的二次水循环泵宜根据
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
12 应通过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并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合理选用水管管径,减少各
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相对差额大于15%时,应在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平
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不宜采用增加平衡阀等辅助设备作为水力平衡的主要手段。
5.3.2 选择两管制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冷水循环水泵和热水循环水泵应分别设置。
5.3.3 空调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
2 冷却塔补水总管上应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
3 当在室内设置冷却水集水箱时,冷却塔布水器与集水箱设计水位之间的高差不应超过
8m;
4 制冷机组的冷凝器水侧宜采用在线清洗装置。
5.3.4 在选配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 应计算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 热) 比
[EC(H)R-a],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应按照本标
准附录E 进行计算。
5.3.5 空气调节内、外区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
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空调系统。
5.3.6 当一个空调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 = ? / ?1 + ? ? ?t (5.3.6-1)
? = 潀?u /潀?u (5.3.6-2)
? = 潀?訠/潀?u (5.3.6-3)
? = 潀?t /潀?t (5.3.6-4)
式中:
16
Y ——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Vot ——修正后的总新风量(m3/h);
Vst ——总送风量,即系统中所有房间送风量之和(m3/h);
X ——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
Von ——系统中所有房间的新风量之和(m3/h);
Z ——新风比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
Voc ——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量(m3/h);
Vsc ——需求最大的房间的送风量(m3/h)。
5.3.7 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调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采用室
外空气进行预冷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
5.3.8 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区(房间),宜在各空调区(房间)
分别安装双向换气装置。
5.3.9 空气过滤器的设计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空气过滤器的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GB/T 14295 的相关规定;
2 宜设置过滤器阻力监测、报警装置,并应具备更换条件;
3 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需要,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50%。
5.3.10 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个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同时有加热和冷却过程。
5.3.11 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风量大于10000m3/h 时,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
应大于表5.3.11 的规定。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
?? / لمح = ?36�� × ??? × ??t (5.3.11)
式中:
Ws ——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
P ——空调机组的余压或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Pa);
? CD ——电机及传动效率(%),? CD 取0.855;
? F ——风机效率(%),按照设计图中标注的效率选择。
表5.3.11 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
系统形式Ws 限值[W/(m3/h)]
机械通风系统0.27
新风系统0.24
办公建筑定风量系统0.27
办公建筑变风量系统0.29
商业、酒店建筑全空气系统0.30
5.3.12 空调风系统不应设计土建风道作为空调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后的新风送
风道。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绝热材料应选用吸水性小
的产品。
5.3.13 风机和水泵选型时,风机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1 规定的通风机能效等级的2 级。循环水泵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
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2 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5.3.14 当所输送介质温度相对环境温度较高或较低,且不允许所输送介质的温度有较显著升
高或降低时,管道与设备应采取保温保冷措施;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 中经济厚度计算
方法进行计算;
17
2 供冷或冷热共用时,保冷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 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结露的保冷层厚度方法进行计算,并取大值;
3 管道与设备绝热厚度及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可按本标准附录J 的规定选用;
4 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热桥”或“冷桥”的措施;
5 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
层和保护层;
6 采用闭孔橡塑材料保温保冷时,其外表面应设置保护层,宜采用自带防护功能的复合橡
塑绝热材料。
5.4 末端系统
5.4.1 商场、影剧院、营业式餐厅、展厅、候机(车)楼、多功能厅、体育馆等公共建筑中的
主要功能房间,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
5.4.2 下列全空气空调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
1 服务于单个空调区,且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时,宜采用单区域变风量空调系统;
2 服务于多个空调区,且各区负荷变化相差大、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并要求温度独立
控制时,宜采用带末端装置的变风量空调系统。
5.4.3 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
中标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
5.4.4 设计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取下列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设计相
应的排风系统。
1 在系统设计时其新风风道尺寸应能满足最大新风运行的需要,新、回风管上宜设置全自
动的防火调节阀或全自动的多叶调节阀;
2 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50%,允许时宜取更大值;
3 空调机房宜尽量在靠近外墙设置,并预留进(排)风口(百叶);
4 排风系统应与新风量的调节相适应。
5.4.5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内,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
后再送出。
5.4.6 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应直接从吊顶内回
风。
5.4.7 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应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实现根据室内CO2 浓度
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CO2 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5.4.8 空调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气流组织及送风温度要求计算确定。空调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
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
2 送风高度大于5m 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10℃。
5.4.9 建筑空间高度大于等于10m 且体积大于10000m3 时,宜采用分层空调系统。
5.4.10 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送风口选型应复核室内人员活动区风速,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相关规定;
2 应根据空调区的高度及对气流的要求,宜选用扩散性能好的风口;
18
3 高大空间应进行气流组织模拟分析优化送风方式设计,宜采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
或下部送风。
5.4.11 机电设备用房、厨房热加工间等发热量较大的房间的通风设计宜满足下列要求:
1 在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前提下,宜尽量采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机电设备用房夏季室内计
算温度取值不宜低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2 厨房热加工间宜采用补风式油烟排气罩;采用直流式空调送风的区域,夏季室内计算温
度取值不宜低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5.5 监测与控制
5.5.1 集中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对室内环境、能耗、设备状态、冷量、冷冻水供回水温度、
冷却水供回水温度等进行监测与控制。
5.5.2 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应进行能量计量,且能量计量表应具备远程传输功能,能
量计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燃料的消耗量;
2 制冷机(热泵)的耗电量、制冷(热泵)输配系统耗电量及冷却系统耗电量及制冷(热
泵)总耗电量;
3 制冷系统的总供冷量;
4 供热系统的总供热量;
5 补水量。
5.5.3 集中空调系统冷量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区域性冷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入口处,应设置具备远传功能的冷量计量装
置;
2 每台冷水机组均应设置具备远传功能的冷量计量装置;
3 公共建筑内部归属不同的使用单位时,应分别设置具备远传功能的冷量计量装置;
4 冷量计量数据应接入能源管理系统;
5 宜根据使用要求,设置分楼层、分室内区域、分用户或分室的冷量计量装置。
5.5.4 锅炉房和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能进行水泵与阀门等设备连锁控制;
2 供水温度应能根据室外温度、室外相对湿度进行调节;
3 供水流量应能根据末端需求进行调节;
4 宜能根据末端需求进行水泵台数和转速的控制;
5 应能根据需求供热量调节锅炉的投运台数。
5.5.5 集中空调自控系统宜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综合效能调适和性能
验收及运行维护应按照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集中空调自控系统技术规程》SJG 65 的相关规
定执行。
5.5.6 大型公共建筑应设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空调设备运行进行控制调节,在保证设备安全
和设计参数的条件下宜降低能耗,宜采用以全年高效运行为目标的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
应具备下列基础功能:
1 采集和存储系统运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2 监测、管理和控制系统运行,实现运行可视化;
3 节能策略自动分析,控制和调节设备及阀件运行;
19
4 使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运行能效最大化。
5.5.7 当冷热源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等因素进行优化控制,当采用可再生能源
系统时,应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
5.5.8 冷热源系统的控制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能进行冷水(热泵)机组、水泵、阀门、冷却塔等设备的顺序启停和连锁控制;
2 应能与冷水机组自带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进行冷水机组的台数控制,应采用冷量优
化控制方式;
3 应能进行水泵的台数控制及流量优化控制方式;
4 二级泵应能进行自动变速控制,宜根据管道压差控制转速,且压差宜能优化调节;
5 应能进行冷却塔风机的台数控制,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进行变速控制;
6 应能进行冷却塔的自动排污控制;
7 宜能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末端需求进行供水温度的优化调节;
8 宜能按照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的轮换使用;
9 对于装机容量较大、设备台数较多的冷热源机房,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当采用群控方
式时,控制系统应与冷水机组自带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
5.5.9 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室内温度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应不高于人员活动高度,高大空间当不具备条件时室内温度
传感器应不高于4.5m 的空调区域;
2 应能进行风机、风阀和水阀的启停连锁控制;
3 应能按照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
4 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应采用变速控制方式;
5 过渡季宜采用加大新风比的控制方式;
6 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优化调节室内温度设定值;
7 全新风系统送风末端宜采用设置人离延时关闭控制方式。
5.5.10 对末端变水量系统中的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温控阀和调速结合的控制方式,宜设置
常闭式电动通断阀。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能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行限制;
2 应能按照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17日 15:50: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4982.html
图书

JJF 2230-2025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仪校准规范

JJF 2230-2025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仪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JJF 2231-2025 感应式磁传感器校准规范

JJF 2231-2025 感应式磁传感器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JJF 2234-2025 低频电场测量仪校准规范

JJF 2234-2025 低频电场测量仪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JJF 2235-2025 永磁式磁场源校准规范

JJF 2235-2025 永磁式磁场源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
图书

JJF 2236-2025 交流电子负载校准规范

JJF 2236-2025 交流电子负载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
图书

JJF 2237-2025 电容箱校准规范

JJF 2237-2025 电容箱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