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666-2025 分析化学术语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G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666—2025
代替GB/T14666—2003
分析化学术语
Termsforanalyticalchemistry
2025-01-24发布2025-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基础化学………………………………………………………………………………………………… 1
4 抽样与预处理…………………………………………………………………………………………… 6
5 化学分析………………………………………………………………………………………………… 11
6 电化学分析……………………………………………………………………………………………… 18
7 光谱分析………………………………………………………………………………………………… 32
8 色谱分析………………………………………………………………………………………………… 44
9 质谱分析………………………………………………………………………………………………… 54
10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63
11 热分析………………………………………………………………………………………………… 69
12 数据处理……………………………………………………………………………………………… 76
参考文献…………………………………………………………………………………………………… 81
索引………………………………………………………………………………………………………… 82
Ⅰ
GB/T14666—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 文件代替GB/T14666—2003《分析化学术语》,与GB/T14666—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
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范围的描述(见第1章,2003年版的第1章);
b) 增加了“基础化学”一章(见第3章),将2003年版“化学分析”一章中部分术语调整至该章
中,同时增加了“基体”(见3.3)、“有证标准物质”(见3.6.3)、“基准试剂”(见3.6.4)、“电化学分
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热分析”、“结构分析”(见
3.27~3.32、3.37)术语和定义;更改了“化学试剂”(见3.4,2003年版的2.3.1)、“常量分析”(见
3.34.1,2003年版的2.2.5)术语定义;
c) 增加了“抽样与预处理”一章(见第4章),将2003年版“化学分析”一章中部分术语调整至该章
中,同时增加了“抽样方案”、“抽样计划”、“抽样系统”、“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
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单位产品”、“批”、“批量”、“样本”、“样本量”、“缩分”、“缩分
样”(见4.2~4.16)、“计数检验”、“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复验”、“复检”、“复查”、“样品预处
理”、“溶解”、“稀释”、“消解”、“湿法消解”、“干法消解”、“微波消解”(见4.18~4.27.3)、“离
心”、“微孔过滤”、“沥出”、“衍生化法”、“富集”、“萃取”、“预浓缩(萃取中)”、“萃取蒸馏”、“索氏
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加压液体萃
取[法]”、“逆流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膜萃取[法]”、“吹扫捕集
[法]”(见4.33~4.50)术语和定义;更改了“采样”(见4.1,2003年版的2.1.1)术语定义;
d) 第5章化学分析中增加了“游离酸”(见5.1.17)、“游离碱”(见5.1.19)、“溴指数”(见5.1.24)、
“羟值”(见5.1.26)、“加热减量”(见5.1.27)、“灼烧减量”(见5.1.28)、“砷斑法”(见5.2.8)、“蒸
馏试验”(见5.2.10)、“标准滴定溶液”(见5.3.1)、“显色剂”(见5.3.7)、“萃取剂”(见5.3.8)、“通
用指示剂”(见5.3.9.5)、“烧瓶”(见5.4.7)、“试管”(见5.4.8)、“比色管”(见5.4.9)、“移液器”(见
5.4.12)、“漏斗”(见5.4.13)、“分液漏斗”(见5.4.13.1)、“古氏坩埚”(见5.4.16)、“滤膜”(见
5.4.20)术语和定义;
e) 第5章化学分析中更改了“熔融”(见5.1.11,2003年版的2.1.18)、“酯值”(见5.1.22,2003年版
的2.1.46)、“重铬酸钾滴定[法]”(见5.2.3.2,2003年版的2.2.20.2)、“非水滴定[法]”(见
5.2.5,2003年版的2.2.22)、“储备溶液”(见5.3.2,2003年版的2.3.5)、“分析天平”(见5.4.1,
2003年版的2.4.1)、“砝码”(见5.4.2,2003年版的2.4.2)术语定义;
f) 第5章化学分析中删除了“化学计量点”、“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痕量分
析”、“超痕量分析”、“干法”、“湿法”、“气体分析”、“吹管试验”(见2003年版的2.1.24、2.2.6~
2.2.12、2.2.18、2.2.28)术语和定义;
g) 第6章电化学分析中增加了“电解质”(见6.1.2)、“电活性物质”(见6.1.4)、“界面”(见6.1.5)、
“双电层”、“扩散”、“电迁移”、“电渗析”(见6.1.10~6.1.13)、“电流-电位曲线”(见6.1.15)、“安
培法”(见6.2.1)、“计时安培法”(见6.2.1.2)、“恒电位安培滴定法”(见6.2.1.3)、“电位法”(见
6.2.2)、“计时电位法”(见6.2.2.2)、“电导法”(见6.2.3)、“计时库仑法”(见6.2.4.3)、“电解法”
(见6.2.5)、“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见6.2.8.1、6.2.8.2)、“吸附溶出伏安法”(见6.2.8.5)、“电
化学阻抗谱”(见6.2.12)、“电化学池”(见6.3.1)、“原电池”(见6.3.2)、“三电极电池”(见6.3.4)、
Ⅲ
GB/T14666—2025
“阳极”(见6.3.7)、“阴极”(见6.3.8)、“工作电极”(见6.3.12)、“辅助电极”(见6.3.13)、“金属电
极”(见6.3.18)、“碳电极”、“玻碳电极”、“碳纤维电极”、“复合电极”、“组(复)合电极”“微电
极”、“纳米电极”、“酶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见6.3.19、6.3.19.1、
6.3.19.3、6.3.20~6.3.26)、“电量”(见6.4.1)、“电子转移数”、“表观电子转移数”(见6.4.4、
6.4.5)、“极限扩散电流”(见6.4.16)、“双层充电电流”、“瞬时电流”、“方波电流”、“电极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外加电位”(见6.4.18~6.4.23)、“平衡[电极]电势”(见6.4.25)、“电极表面
积”、“滴下时间”、“扫描速率”(见6.4.34~6.4.36)术语和定义;
h) 第6章电化学分析中更改了“支持电解质”(见6.1.3,2003年版的3.4.3)、“底液”(见6.1.6,
2003年版的3.4.2)、“离子迁移率”(见6.1.14,2003 年版的3.1.13)、“安培滴定[法]”(见
6.2.1.1,2003年版的3.2.1“电流滴定[法]”)、“库仑法”(见6.2.4,2003年版的3.2.5)、“库仑滴
定法”(见6.2.4.1,2003年版的3.2.5.1)、“控制电位库仑法”(见6.2.4.2,2003年版的3.2.5.1.1)、“阳
极溶出伏安法”(见6.2.8.3,2003年版的3.2.10.1)、“阴极溶出伏安法”(见6.2.8.4,2003年版的
3.2.10.2)、“永停滴定[法]”(见6.2.9,2003 年版的3.2.3“永停终点[法]”)、“电解池”(见
6.3.3,2003年版的3.3.5)、“电导池”(见6.3.5,2003年版的3.3.6)、“可极化电极”(见6.3.9,
2003年版的3.3.7.1“极化电极”)、“不可极化电极”(见6.3.10,2003年版的3.3.7.2“去极化电
极”)、“指示电极”(见6.3.11,2003年版的3.3.9)、“参比电极”(见6.3.14,2003年版的3.3.8)、
“标准氢电极”(见6.3.15,2003 年版的3.3.9.1.1)、“玻璃电极”(见6.3.17.1,2003 年版的
3.3.9.2.1)、“高定向热解石墨电极”(见6.3.19.2,2003年版的3.3.9.8“热解石墨电极”)、“电导
率仪”(见6.3.27,2003年版的3.3.2“电导仪”)、“极谱仪”(见6.3.30,2003年版的3.3.4)、“阴极
电流”(见6.4.8,2003年版的3.4.9)、“阳极电流”(见6.4.9,2003年版的3.4.10)、“动力电流”
(见6.4.11,2003年版的3.4.12)、“峰电流”(见6.4.13,2003年版的3.4.14)、“极限电流”(见
6.4.14,2003年版的3.4.15)、“扩散电流”(见6.4.15,2003年版的3.4.16)、“残余电流”(见
6.4.17,2003年版的3.4.17)、“过电位”(见6.4.24,2003年版的3.1.6“过电压”)、“分解电位”(见
6.4.26,2003年版的3.1.7“分解电压”)、“峰电位”(见6.4.30,2003年版的3.4.20)、“不可逆极
谱波”(见6.4.32.1,2003年版的3.4.18.1“不可逆波”)、“可逆极谱波”(见6.4.32.2,2003年版的
3.4.18.2“可逆波”)、“极谱催化波”(见6.4.32.3,2003年版的3.4.18.3“催化波”)、“等电点”(见
6.4.33,2003年版的3.4.22)、“扩散电流常数”(见6.4.37,2003年版的3.4.24)术语定义;
i) 第6章电化学分析中删除了“去极化剂”、“[超]微电极”、“能斯特方程式”、“半波电位”、“尤考
维奇方程式”(见2003年版的3.4.4、3.3.9.9、3.4.7、3.4.19、3.4.23)术语和定义;
j) 第7章光谱分析中增加了“激发态”(见7.1.5)、“电子跃迁”(见7.1.7)、“等离子体”、“氢化物发
生”、“荧光淬灭”(见7.1.22~7.1.24)、“吸收光谱法”(见7.2.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见
7.2.5.2)、“原子荧光光谱仪”(见7.3.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干
涉仪”(见7.3.12~7.3.14)、“高压氙灯”、“空心阴极灯”、“能斯特灯”“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
原子化器”、“雾化器”、“单色器”、“电荷耦合器件”、“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管”、“射频发生器”(见
7.3.16~7.3.25)、“光电倍增管”(见7.3.29)、“固态检测器”(见7.3.30)术语和定义;
k) 第7章光谱分析中更改了“[电磁]辐射”(见7.1.1,2003年版的4.1.1)、“基态”(见7.1.4,2003
年版的4.1.4)、“能级”(见7.1.6,2003年版的4.1.5)、“共振能”(见7.1.8,2003年版的4.1.6)、
“激发能”(见7.1.9,2003年版的4.1.7)、“电离能”(见7.1.10,2003年版的4.1.8)、“谱线激发电
位”(见7.1.12,2003年版的4.1.10)、“谱线轮廓”(见7.1.13,2003年版的4.1.11)、“特征线”(见
7.1.14,2003年版的4.1.12)、“离子线”(见7.1.17,2003年版的4.1.15)、“原子发射光谱”(见
7.1.18,2003年版的4.1.16)、“原子吸收光谱”(见7.1.19,2003年版的4.1.17)、[分子]谱带(见
7.1.21,2003年版的4.1.20)、“通带”(见7.1.25,2003年版的4.1.19“带通”)、“波长定位的重复
性”(见7.1.27,2003年版的4.1.22)、“波长定位的准确度”(见7.1.28,2003年版的4.1.23)、“光
Ⅳ
GB/T14666—2025
谱最后线”(见7.1.29,2003年版的4.1.24)、“等吸收点”(见7.1.32,2003年版的4.1.27)、“分辨
率”(见7.1.35,2003年版的4.1.30)、“色散力”(见7.1.37,2003年版的4.1.32)、“线色散率”(见
7.1.38,2003年版的4.1.33)、“杂散辐射”(见7.1.39,2003年版的4.1.34)、“杂散辐射率”(见
7.1.39.1,2003年版的4.1.34.1)、“自蚀”(见7.1.41,2003年版的4.1.36)、“比浊法”(见7.2.2,
2003年版的4.2.2)、“浊度法”(见7.2.3,2003 年版的4.2.3)、“X-射线荧光光谱法”(见
7.2.4.3,2003年版的4.2.12)、“荧光光谱法”(见7.2.4.5,2003年版的4.2.8“荧光分析”)、“磷光
光谱法”(见7.2.4.6,2003年版的4.2.7“磷光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见7.2.5.1,2003年版
的4.2.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见7.2.5.3,2003年版的4.2.10)、“X-射线
吸收光谱法”(见7.2.5.4,2003年版的4.2.13)、“拉曼光谱法”(见7.2.6,2003年版的4.2.11)、
“X-射线衍射法”(见7.2.7,2003年版的4.2.14)、“原子吸收光谱仪”(见7.3.3,2003年版的
4.3.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见7.3.4,2003年版的4.3.4)、“傅里叶变换红外
光谱仪”(见7.3.5,2003 年版的4.3.5“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见
7.3.7,2003年版的4.3.6.1“分光荧光计”)、“X-射线荧光光谱仪”(见7.3.9,2003年版的4.3.7
“X-射线荧光光谱计”)、“火焰光度计”(见7.3.11,2003年版的4.3.9)、“辐射源”(见7.3.15,
2003年版的4.3.10)、“吸收滤光片”(见7.3.26.1.1,2003年版的4.3.11.1.1)、“吸收池”(见
7.3.27,2003年版的4.3.12)、“吸光度”(见7.4.7,2003年版的4.4.7)术语定义;
l) 第8章色谱分析中增加了“基线(色谱)”、“基线漂移”、“基线噪声”、“老化”、“柱流失”(见
8.1.6~8.1.10)、“顶空气相色谱法”(见8.2.3.4)、“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见8.2.3.5)、“正相液
相色谱法”(见8.2.4.3)、“凝胶过滤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见8.2.4.6.1、8.2.4.6.2)、“离子
交换色谱法”、“置换色谱法”、“亲水作用色谱法”、“疏水作用色谱法”(见8.2.4.9~8.2.4.12)、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见8.2.4.15)、“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离子
色谱仪”、“超临界流体色谱仪”、“薄层色谱仪”(见8.3.1.1~8.3.1.6)、“气化室”(见8.3.2)、“分
流器”(见8.3.3)、“氮磷检测器”、“光离子化检测器”、“氦离子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见
8.3.6.5~8.3.6.8)、“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激光]光散射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质谱检测器”(见8.3.6.10~8.3.6.13)、“电雾式检测器”(见8.3.6.17)、“空心柱”(见8.3.8.3)、
“液相色谱整体柱”(见8.3.9)、“[流动相]流速”(见8.4.1)、“滞留时间”、“[总]保留时间”、“调
整保留时间”、“滞留体积”、“[总]保留体积”、“调整保留体积”、“相对保留值”、“响应值”、“灵敏
度(色谱)”、“柱效[能]”、“线性范围”、“校正因子”、“不对称因子”、“拖尾因子”、“分配系数”、
“分离度”、“梯度洗脱”、“程序升温”(见8.4.3~8.4.20)术语和定义;
m) 第8章色谱分析中更改了“载体”(见8.1.1.1,2003年版的5.1.2)、“固定液”(见8.1.1.2,2003年
版的5.1.1.1)、“吸附剂”(见8.1.1.3,2003年版的5.1.1.2)、“离子交换剂”(见8.1.1.6,2003年版
的5.1.1.5)、“洗脱剂”(见8.1.2.1,2003年版的5.4.4)、“改性剂”(见8.1.2.3,2003年版的5.4.6
“减尾剂”)、“色谱图”(见8.1.11,2003年版的5.1.8)、“[色谱]峰”(见8.1.12,2003年版的
5.1.9)、“吸附色谱法”(见8.2.1,2003年版的5.2.1.1)、“分配色谱法”(见8.2.2,2003年版的
5.2.1.2)、“高效液相色谱法”(见8.2.4.5,2003 年版的5.2.1.4.4)、“体积排阻色谱法”(见
8.2.4.6,2003年版的5.2.1.4.5“体积排除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见8.2.4.8,2003年版的
5.2.1.4.8)、“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见8.2.4.17,2003年版的5.2.1.6)、“高压电泳”(见
8.2.5.2.3,2003年版的5.2.2.2.3)、“裂解器”(见8.3.5,2003年版的5.3.3)、“[示差]折光率检测
器”(见8.3.6.14,2003年版的5.3.4.6)、“分流比”(见8.4.2,2003年版的5.4.8)、“色谱仪”(见
8.3.1,2003年版的5.3.1)、“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见8.3.6.9,2003年版的5.3.4.5)术语定义;
n) 第8章色谱分析中删除了“内标物质”、“指纹色谱图”、“斑点”、“硅烷化”、“色谱法”、“假相液相
色谱法”、“戈雷方程式”、“范弟姆特方程式”、“传质阻力”、“纵向扩散”、“涡流扩散”、“分子扩
散”、“渗透性”(见2003年版的5.1.6、5.1.8.1、5.1.14、5.4.7、5.2.1、5.2.1.4.6、5.4.1、5.4.2、
Ⅴ
GB/T14666—2025
5.4.2.1、5.4.2.2、5.4.2.2.1、5.4.2.2.2、5.4.3)术语和定义;
o) 第9章质谱分析中增加了“质量精度”(见9.1.7)、“脉冲延迟引出”、“质量重复性”、“质量准确
性”、“质量稳定性”、“离子丰度”、“相对离子丰度”、“重排离子”、“奇电子离子”、“偶电子离子”、
“多电荷离子”、“同位素离子”、“灵敏度(质谱)”、“信噪比”、“总离子流色谱图”、“提取离子色谱
图”(见9.1.23~9.1.37)、“串联质谱法”(见9.2.1)、“大气压化学电离”(见9.2.21)、“三重四极杆
气质联用仪”(见9.3.1.8)、“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见9.3.1.9)、“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扇
形磁场质谱仪”、“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见9.3.1.13~9.3.1.16)、“基质
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见9.3.1.18)、“离子淌度质谱仪”(见9.3.2)、“碰撞气”、“干燥
气”、“全扫描”、“选择离子监测”、“子离子扫描”、“母离子扫描”、“中性丢失扫描”、“多反应监
测”、“电晕放电”、“基质效应”、“氮规则”、“瑞利极限”、“空间串联质谱”、“时间串联质谱”、“α-
裂解”、“β-裂解”(见9.4.6~9.4.21)术语和定义;
p) 第9章质谱分析中更改了“质量范围”(见9.1.6,2003年版的6.1.6)、“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见9.2.19,2003年版的6.2.20)术语定义;
q) 第10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增加了“磁场强度”、“锁场”、“调谐”、“匹配”、“匀场”、“自旋体系”、
“自旋去偶”、“傅里叶变换”、“魔角旋转”、“化学等价”、“磁等价”(见10.1.21~10.1.31)、“一维
谱”(10.2.2)、“杂核共振”、“高功率去偶”、“宽带去偶”(见10.2.6~10.2.8)、“超导磁体”、“探
头”、“脉冲梯度场”、“射频单元”、“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压缩气体和气路系统”(见
10.3.1.1~10.3.1.6)、“脉冲”(见10.4.12)、“脉冲翻转角”(见10.4.13)术语和定义;
r) 第10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中更改了“核磁矩”(见10.1.1,2003年版的7.1.1)、“进动”(见
10.1.4,2003年版的7.1.4)、“一级谱图”(见10.1.8,2003年版的7.1.10)、“二级谱图”(见
10.1.9,2003年版的7.1.11)、“核欧沃豪斯效应”(见10.1.20,2003年版的7.1.22)、“二维谱”(见
10.2.3,2003年版的7.2.2)、“釆样时间”(见10.4.7,2003年版的7.4.7“取数时间”)、“驻留时间”
(见10.4.8,2003年版的7.4.8“釆样时间”)术语定义;
s) 第10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中删除了“内锁”、“外锁”、“内标”、“外标”(见2003年版的7.1.8、
7.1.9、7.1.14.1、7.1.14.2)术语和定义;
t) 增加了“热分析”一章(见第11章),增加了“程序控温”、“玻璃化”、“玻璃化温度”、“热焓松弛”、
“结晶”、“结晶焓”、“熔化”、“熔化焓”、“相”、“相变温度”、“相变焓”、“比热容”、“自热”、“反应
热”、“始点温度”、“终点温度”、“理想绝热温升”、“实测绝热温升”、“热惯性因子”、“热失控反
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吸热效应”、“放热效
应”、“线膨胀系数”、“平均线膨胀系数”、“联用技术”(见11.1.1~11.1.27)、“热重法”、“差热分
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功率补偿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热流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热机械分
析”、“动态(热)机械分析”(见11.2.1~11.2.7)、“热天平”、“差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
“功率补偿式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通量式差示扫描量热仪”、“热机械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
析仪”、“绝热量热仪”、“绝热加速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见11.3.1~11.3.10)、“基线”(见
11.4.1)、“仪器基线”、“试样基线”、“准基线”(见11.4.1.1~11.4.1.3)、“漂移”、“绝热条件”、“绝
热温升”、“热导率”、“峰”(见11.4.2~11.4.6)、“吸热峰”、“放热峰”、“峰高”、“峰宽”、“峰面积”
(见11.4.6.1~11.4.6.5)、“峰值温度”、“外推起始温度”、“热分析曲线”(见11.4.7~11.4.9)、“热
重曲线”、“差热分析曲线”、“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动态热机械分析曲线”、“微商曲线”(见
11.4.9.1~11.4.9.5)、“热流速率”(见11.4.10)、“氧化诱导期”(见11.4.11)术语和定义;
u) 第12章数据处理中增加了“修正”(见12.3)、“测量偏移”(见12.4)、“极差”(见12.6)、“重复性
临界极差”(见12.7)、“加标”(见12.11)、“回收率”(见12.13)、“正确度”(见12.14)、“标准[测
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合成标准[测
量]不确定度”、“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扩展[测量]不确定度”(见12.16~12.21)、“重复
Ⅵ
GB/T14666—2025
性条件”(见12.24)、“再现性条件”、“检出限”、“方法检出限”、“仪器检出限”、“灵敏度”、“定量
限”、“选择性”、“线性”、“稳健度”、“验证”、“确认”、“实验室间比对”、“实验室内比对”(见
12.26~12.38)术语和定义;
v) 第12章数据处理中更改了“准确度”(见12.12,2003年版的8.4)、“精密度”(见12.22,2003年
版的8.6)术语定义;
w) 第12章数据处理中删除了“[量的]真值”、“[测量]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随机误
差”、“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仪器误差”、“操作误差”、“显著性检验”、“因子分析”、“化学模
式识别”、“人工智能”、“优化与实验设计”、“分析信号处理”(见2003年版的8.1、8.9、8.9.1~
8.9.7、8.11、8.13~8.17)术语和定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中检科健(天津)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
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宁波中钦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
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方路、孙海、郝媛、冯宇杰、庞雯斐、郭永欣、田烨玮、张娟、陈会明、孙卫萍、
方文杰、王高升、于峰、杨一、全灿、李琳、周丽丽、孙文丹、王鑫、叶佳楣、王龙鑫。
本文件于1993年首次发布,2003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分析化学中基础化学、抽样与前处理、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
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热分析、数据处理类的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分析化学标准、技术文件、书刊的编写与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基础化学
3.1
试样 sample
用于进行分析以便提供代表该总体特性量值的少量物质。
3.2
试液 testsolution
用试样配成的溶液或为分析而取得的溶液。
3.3
基体 basalbody
试样中除被测元素(组分)之外的其他组分。
3.4
化学试剂 chemicalreagents
在化学试验、分析、研究中使用,具有高纯度,并且用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或试验过程的化学物质。
3.5
标准溶液 standardsolution
由用于制备该溶液的物质而准确知道某种元素、离子、化合物或基团浓度的溶液。
3.6
参考物质 referencematerial;RM
标准物质
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性,且其特性被证实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的物质。
3.6.1
一级标准物质 primaryreferencematerial
其特性量值采用绝对测量方法或其他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测量准确度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并附有
证书,由国家最高计量行政部门批准、颁布并授权生产的标准物质。
3.6.2
二级标准物质 secondaryreferencematerial
其特性量值采用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或直接与一级标准物质相比较的测量方法,测量准确度满足
1
GB/T14666—2025
测量的需要并附有证书,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授权生产的标准物质。
3.6.3
有证标准物质 certifiedreferencematerial;CRM
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特性
量值的标准物质。
3.6.4
基准试剂 primaryreagent
纯度高、杂质少、稳定性好、化学组分恒定,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的化合物。
3.7
测定 determination
取得物质特性量值的操作。
3.8
平行测定 paralleldetermination
取几份同一试样,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对其进行的测定。
3.9
空白试验 blanktest
不加试样,但用与有试样时同样的操作进行的试验。
3.10
鉴定 identification
未知物通过比较试验或用其他方法试验后,确认某种特定物质的操作。
3.11
纯度 purity
化学物质中,主成分在该物质中所占的分数。
注:以百分数(%)表示。
3.12
含量 content
某物质中所含某种组分的分数。
注:以质量分数、摩尔分数、体积分数表示。
3.13
量值 valueofaquantity
由一个数和一个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的量。
3.14
物质的量 amountofsubstance
n
与基本单元粒子数成正比,描述一系统中给定基本单元的量。
注1:为国际单位制基本量,单位为摩尔(mol)。
注2:使用物质的量时,一般指明基本单元。
注3:物质B的物质的量,常用nB 或n(B)表示。
注4:一般粒子的物质的量,常用括弧给出,如n(1/2H2SO4)。
3.15
基本单元 elementaryentity
组成物质的任何自然存在的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光子等一切物质的粒子,或按需要人为地将它
2
GB/T14666—2025
们进行分割或组合、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体或单元。
注:例如1/2H2SO4、1/5KMnO4。
3.16
摩尔 mol
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碳-12原子数目相等的系统的物质的量。
注1: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注2:使用摩尔时,指明基本单元。
3.17
摩尔质量 molarmass
M
一系统中某给定基本单元的总质量与其物质的量之比,见公式(1)。
M =m
n ……………………(1)
式中:
M ———给定基本单元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千克每摩尔(kg/mol);
m ———给定基本单元的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n ———给定基本单元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
注:常用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3.18
摩尔体积 molarvolume
Vm
系统的体积与其中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见公式(2)。
Vm =Vn
……………………(2)
式中:
Vm———摩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每摩尔(m3/mol);
V ———系统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n ———粒子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
注:常用单位为升每摩尔(L/mol)。
3.19
物质的量浓度 amountofsubstanceconcentration
c
物质B的物质的量与相应混合物的体积之比,见公式(3)。
cB =
nB
V ……………………(3)
式中:
cB———物质B的量浓度,单位为摩尔每立方米(mol/m3);
nB———物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
V ———混合物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注1:简称为浓度(concentration)。
注2:常用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注3:物质B作为溶质时,物质B的浓度为溶质的物质的量(nB)与溶液的体积(V )之比。其浓度也能用符号[B]
表示。
3
GB/T14666—2025
3.20
质量摩尔浓度 molality
b
作为溶质的物质B的物质的量与溶剂A 的质量之比,见公式(4)。
bB =
nB
mA ……………………(4)
式中:
bB ———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千克(mol/kg);
nB ———物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
mA ———溶剂A 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注:常用单位为毫摩尔每千克(mmol/kg)。
3.21
质量浓度 massconcentration
ρ
物质B的质量与相应混合物的体积(包括物质B的体积)之比,见公式(5)。
ρB =
mB
V ……………………(5)
式中:
ρB ———物质B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
mB ———物质B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V ———混合物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注:常用单位为克每升(g/L)。
3.22
称量因子 gravimetricfactor
具有一定组成称量形式的物质与其中某元素或某一元素的化合物相互之间换算的系数。
3.23
化学分析 chemicalanalysis
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3.24
重量分析[法] weightanalysis
通过称量操作,测定试样中待测组分的质量,以确定其含量的分析方法。
注:术语中方括号内的字表示可省略的字,下同。
3.25
滴定分析[法] titrimetricanalysis
通过滴定操作,根据所需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以确定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注:此术语曾命名为容量分析[法](volumetricanalysis)。
3.26
仪器分析 instrumentalanalysis
使用光、电、电磁、热、放射能等测量仪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4
GB/T14666—2025
3.27
电化学分析 electrochemicalanalysis
利用电化学原理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方法。
3.28
光谱分析 spectralanalysis
基于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使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能级之间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
波长和强度的分析方法。
3.29
色谱分析 chromatographicanalysis
基于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分析方法。
3.30
质谱分析 massspectrometryanalysis
通过将待测物质离子化,并按离子的质荷比分离,然后测量各种离子的质谱特征及谱峰强度的分析
方法。
3.3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analysis
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测定物质结构的分析方法。
3.32
热分析 thermalanalysis
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技术。
3.33
定性分析 qualitativeanalysis
识别和鉴定纯物质或物料中组分的分析方法。
注:组分常指元素、无机离子和有机官能团、化合物,有时也指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质的一个物相。
3.34
定量分析 quantitativeanalysis
为测定物质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进行的分析。
3.34.1
常量分析 macroanalysis
对待测组分的质量分数大于1%的分析。
3.35
系统分析 systematicanalysis
在定性分析中,根据物质的性质对试样先进行分组,再对各组中离子、元素、官能团等逐个检出的
分析。
3.36
元素分析 elementaryanalysis
对试样中所含元素进行检测或测定的分析。
3.37
结构分析 structuralanalysis
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的方法。
5
GB/T14666—2025
4 抽样与预处理
4.1
抽样 sampling
采样
从总体中取出有代表性试样的操作。
注1:采样通常指的是从大量样品或某个整体中采集若干份,例如河水采样、土壤采样等。这种采样是为了获取具
有代表性的样品,以便进行检验或其他分析。
注2:抽样则是指从已经采集的样品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检测用样品。抽样是为了减少数据量和计算复杂度,或者为
了代表总样本的情况。
4.2
抽样方案 samplingplan
为实施抽样检查而确定的方案。
注:包括抽取样本的方式、样本大小以及判定批合格与否的标准等。
4.3
抽样计划 samplingscheme
抽样方案和从一个抽样方案改变到另一个抽样方案的规则的组合,是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制定的
一套详细的抽样方法和程序。
注:抽样计划是为了从一个较大的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个体(即样本),以便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推断总体的特征和
行为。
4.4
抽样系统 samplingsystem
抽样方案或抽样计划及抽样程序的集合。
注:其中,抽样计划带有改变抽样方案的规则,而抽样程序则包括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案或抽样计划的准则。
4.5
简单随机抽样 simplerandomsampling
从总体N 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 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
方式。
注:亦称为单纯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SRS抽样。
4.6
分层抽样 strataifiedsampling
将待抽样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取样品(个体)的方法。
注:亦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
4.7
多阶段抽样 multi-stagesampling
分阶段抽取样本,每个阶段的抽样单位都是从前一阶段选取的较大抽样单位的子单位中选取的。
注:亦称为多级抽样。
4.8
系统抽样 systematicsampling
抽样单位的间距是均匀的抽样程序。
注:亦称等距抽样。
6
GB/T14666—2025
4.9
整群抽样 clustersampling
整群地抽选样本单位,取样单位由一组子单位组成,对取样集群的所有子单位进行测量。
4.10
单位产品 item
为实施抽样检验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单位。
示例:单件产品,一对产品,一组产品,一个部件,或一定长度、一定面积、一定体积、一定质量的产品。其与采购、销
售、生产和装运所规定的单位产品能够一致,也能够不一致。
4.11
批 lot
汇集在一起的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材料或服务。
注:特指提交检验的批,由几个生产批或生产批的一部分组成。
4.12
批量 lotsize
批中包含的单位产品的个数。
4.13
样本 sample
取自一个批并且能提供该批信息的一个或一组产品。
4.14
样本量 samplesize
样本中所包含的单位产品的个数。
4.15
缩分 sampledivision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法减少样品量,同时保留样品中的一部分,舍弃剩余部分的操作。
注:这个过程旨在减少样品的总量,而不改变其原有的组成比例,以便于后续的分析或试验。缩分能手工进行,也
能使用机械缩分器完成。
4.16
缩分样 dividedsample
原始样品经过缩分处理后,所得的保持原始样品代表性,用于分析或试验的样品。
4.17
四分法 quartering
从总体中取得试样后,采用圆锥四等分任意取对角二份试样,弃去剩余部分,以缩减试样量的操作。
4.18
计数检验 inspectionbyattributes
根据产品技术标准规定的一组或一项技术要求,确定单位产品是合格品或不合格品,或者计算单位
产品的不合格数的检验。
4.19
出厂检验 batchrelease
生产企业对正式生产的产品在出厂(入库)前所进行的常规检验。
4.20
型式检验 type-testing
对产品各项指标全面检验,用于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特定的标准或规范要求的标准化产品的检验。
7
GB/T14666—2025
4.21
复验 repeattest
对原样品进行重复性或再现性的测试。
4.22
复检 repeatinspection
在原核查总体中再次抽取样本进行检验,并决定核查总体是否合格的检验。
4.23
复查 repeattestorinspection
复检和复验的统称。
4.24
样品预处理 samplepre-treatment
为便于进行后续化学分析或长期储存,将样品调节到规定状态的程序。
注:样品预处理包括混合、分割、干燥、粉碎、稳定、溶解、提取、稀释、沉淀和衍生等步骤。
4.25
溶解 dissolution
将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而成为一个分子混合状态的溶液的过程。
4.26
稀释 dilution
在溶液中加入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的操作。
4.27
消解 digestion
为便于进行后续的分析测定,将样品中的固体物质或复杂的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简单形式
的过程。
4.27.1
湿法消解 wetdigestion
使用酸或混合酸或过氧化氢或其他氧化剂的混合液作为消解剂,通过加热将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样
品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可测定形态的方法。
注1:亦称酸消化法。
注2:湿法消解常用的酸有硝酸、盐酸、硫酸等。
注3:通常在开放的容器中进行湿法消解,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样品完全消解。
4.27.2
干法消解 drydigestion
不使用酸进行消解,而是通过高温燃烧或加热的方式将样品中的有机物质氧化为灰分的方法。
注:适用于某些如含有较多有机物等特定类型的样品。
4.27.3
微波消解 microwavedigestion
使用微波能量加热消解剂,在密闭容器中对样品进行消解的方法。
注:消解剂通常是酸。
4.28
分步沉淀 fractionalprecipitation
利用两种以上的共存离子与同一沉淀剂所生成沉淀的溶度积之差进行的分离。
8
GB/T14666—2025
4.29
共沉淀 coprecipitation
某种可溶性组分伴随难溶组分沉淀的现象。
4.30
后沉淀 postprecipitation
一种组分沉淀以后,另一种可溶或微溶组分经放置而从溶液中析出沉淀的现象。
4.31
陈化 aging
沉淀生成后,为减少吸附的和夹带的杂质离子,经放置或加热到易于过滤的粗颗粒沉淀的操作。
4.32
倾析 decantation
容器中上层澄清液和沉淀共存时,使容器倾斜流出澄清液以分离沉淀的操作。
4.33
离心 centrifugation
利用物质的密度等方面的差异,用旋转所产生背向旋转轴方向的离心运动力使颗粒或溶质发生沉
降而将其分离、浓缩、提纯和鉴定的方法。
注:物质的沉淀与离心力大小相关,而离心力取决于离心速度和旋转半径。一般按旋转速度分为低速离心、高速离
心和超速离心。
4.34
微孔过滤 microporousfiltration
通过施加液压,只迫使不含颗粒的基质流经微孔膜,从而去除样品中的颗粒的分离过程。
注:膜的孔径通常小到0.1μm。
4.35
沥出 leaching
用液体选择性地溶解固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使之与固体中不溶解的组分分离的过程。
注:亦称浸出或浸取。
4.36
衍生化法 derivatizationmethods
通过化学反应将样品中难于分析检测的目标化合物定量地转化成另一易于分析检测的化合物,通
过后者的分析检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和(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4.37
富集 concentration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待测组分在体系中浓度增大的操作。
4.38
萃取 extraction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内
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注:亦称溶剂萃取、液液萃取、抽提。
4.39
预浓缩(萃取中) preconcentration (inextraction)
萃取前提高分析物和/或样品浓度的操作。
9
GB/T14666—2025
4.40
萃取蒸馏 extractivedistillation
在低挥发性溶剂或盐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分馏分离沸点较低的液体的过程。
注1:这种溶剂或盐能够选择性地与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发生作用,从而增加样品成分的蒸气压差。
注2:如果分离溶剂与一种或多种样品成分形成共沸物,则该过程称为“共沸蒸馏”。
4.41
索氏提取[法] soxhletextraction
利用溶剂的回流和液体虹吸原理,使得固体中待提取物连续不断地被溶剂萃取的过程。
4.42
微波辅助萃取[法] 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MAE
用微波能加热与样品相接触的溶剂,将所需化合物从样品基体中分离出来并进入溶剂而强化提取
的过程。
4.43
超声辅助提取[法] ultrasound-assistedextraction;UAE
通过增加样品和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有效搅拌,利用超声波能量提高萃取率的过程。
4.4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SFE
利用超临界流体,即处于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压力高于临界压力的热力学状态的流体作为萃取
剂,从液体或固体样品中提取分析物的过程。
注:最常用的超临界萃取流体是二氧化碳(临界温度为39.9 ℃,临界压力为7.38 MPa)。通过改变其密度(温度和
压力)或添加极性有机溶剂,能改变其萃取特性。
4.45
加压液体萃取[法] pressurizedliquidextraction;PLE
加速溶剂萃取[法] acceleratedsolventextraction;ASE
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有机溶剂对固体或半固体样品进行快速萃取的方法。
4.46
逆流萃取[法] counter-currentextraction
通过多次重复的萃取循环,利用两种不相混合的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分离目标化合物的方法。
4.47
固相萃取[法] solid-phaseextraction;SPE
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液体或流体样品中目标化合物吸附萃取分析物的过程。
注:固相萃取的典型用途包括分离、浓缩、溶剂置换和净化基体。
4.48
固相微萃取[法]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基于微量被分析物在活性固体表面吸附而实现萃取分离、富集的方法。
4.49
膜萃取[法] membraneextraction
通过膜渗透从样品中提取分析物的方法。
4.50
吹扫捕集[法] purgeandcapturetechnique
用流动气体连续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带入吸附剂或冷阱中捕集的方法。
10
GB/T14666—2025
5 化学分析
5.1 一般术语
5.1.1
标定 standardization
确定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的操作。
5.1.2
滴定 titration
将滴定剂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试样溶液中,与待测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根据所需
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的操作。
5.1.3
变色域 transitioninterval
与指示剂开始变色至变色终了相对应的有关特定值(如pH 值)的变化范围。
5.1.4
滴定终点 endpoint
用指示剂或终点指示器判断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终了时的点。
5.1.5
滴定度 titer
1mL标准溶液相当于待测组分的质量。
5.1.6
滴定曲线 titrationcurve
以横坐标代表滴定剂的体积或浓度,纵坐标代表待测组分的特性量值的关系曲线。
5.1.7
掩蔽 masking
使干扰物质转变为稳定的络合物、沉淀或发生价态变化等,使之不干扰测定的作用。
5.1.8
解蔽 demasking
被掩蔽的物质由其被掩蔽的形式恢复到初始状态的作用。
5.1.9
封闭 blocking
在络合滴定过程中,到达终点时,滴定剂不能从指示剂-金属离子有色络合物中夺取金属离子,造成
指示剂无颜色变化的现象。
5.1.10
同离子效应 commonioneffect
由于共同离子的存在而使反应向特定方向进行的效应。
5.1.11
熔融 fusion
常压下使固体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后熔化成为液态的过程。
5.1.12
灼烧 ignition
在称量分析中,沉淀在高温下加热,使沉淀转化为组成固定的称量形式的过程。
11
GB/T14666—2025
5.1.13
灰分 ash
试样在规定条件下,经灼烧后,剩余物质的质量。
5.1.14
恒重 constantweight
在同样条件下,对物质重复进行干燥、加热或灼烧,直到两次质量差不超过规定值的范围的操作。
5.1.15
酸值 acidvalue
在规定条件下,中和1g试样中的酸性物质所消耗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5.1.16
酸度 acidity
在规定条件下,与中和100g试样中的酸性物质所消耗的碱性物质相当的氢离子的量。
5.1.17
游离酸 freeacid
在溶液中未与其他物质结合的酸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释放质子(H+ )的能力。
5.1.18
碱度 alkalinity
在规定条件下,与中和100g试样中的碱性物质所消耗的酸性物质相当的氢氧根离子的量。
5.1.19
游离碱 freebase
在溶液中未与其他物质结合的碱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接受质子(H+ )的能力。
5.1.20
pH 值 pHvalue
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值。
5.1.21
皂化值 saponificationnumber
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并皂化1g试样所消耗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5.1.22
酯值 estervalue
在规定条件下,1g试样中的酯水解时所消耗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注:等于皂化值减去酸值。
5.1.23
溴值 brominevalue
溴价 bromineprice
在规定条件下,100g试样消耗以克计的溴的质量。
注:用以表示物质不饱和度的量度。
5.1.24
溴指数 bromineindex
在规定条件下,100g试样消耗以毫克计的溴的质量。
5.1.25
碘值 iodinevalue
在规定条件下,100g试样消耗的以克计的碘的质量。
12
GB/T14666—2025
注:用以表示物质不饱和度的量度。
5.1.26
羟值 hydroxylvalue
在规定条件下,1g试样中的羟基所相当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5.1.27
加热减量 weightlossonheating
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试样失去水分或易挥发分的量。
注:以百分含量表示。
5.1.28
灼烧减量 weightlossonignition
样品在高温下灼烧后质量减少的量。
注1:以百分含量表示。
注2:灼烧后减少的物质包括水分、有机物质或其他易挥发组分。
5.1.29
残渣 residue
试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发、灼烧或经规定的溶剂提取后所得的残留物。
5.2 方法
5.2.1
斑点试验 spottest
在点滴板或滤纸上用大约一滴试样通过颜色反应进行的分析。
5.2.2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titration
利用酸、碱之间质子传递反应进行的滴定。
5.2.3
氧化还原滴定[法] redoxtitration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滴定。
5.2.3.1
高锰酸钾滴定[法] permanganatetitration
利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的滴定。
5.2.3.2
重铬酸钾滴定[法] dichromatetitration
利用重铬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的滴定。
5.2.3.3
溴量法 bromometry
利用溴酸盐标准滴定溶液进行的滴定。
5.2.3.4
碘量法 iodimetry
利用碘的氧化作用或碘离子的还原作用进行的滴定。
注:一般使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
13
GB/T14666—2025
5.2.4
沉淀滴定[法] precipitationtitration
利用沉淀的产生或消失进行的滴定。
5.2.5
非水滴定[法] non-aqueoustitration
除水以外的溶剂作为滴定介质进行的滴定。
5.2.5.1
卡尔·费休滴定[法] KarlFischertitration
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含有碘、二氧化硫、一种碱性物质的溶液,以碘量法测定试样中水分的方法。
5.2.6
返滴定[法] backtitration
在试样溶液中加过量的标准溶液与组分反应,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过量部分,从而求出组分含
量的滴定。
5.2.7
络合滴定[法] compleximetry
利用络合物的形成及解离反应进行的滴定。
5.2.8
砷斑法 gutzeitmethod
利用砷化氢与溴化汞反应生成黄色至黑色化合物原理,检测样品中含砷量的半定量测定法。
5.2.9
凯氏定氮法 Kjeldahldetermination
试样经浓硫酸、硫酸钾和催化剂蒸煮转化成铵盐,从而测定有机物中氮的含量的方法。
5.2.10
蒸馏试验 distillationtest
在规定条件下蒸馏挥发性有机液体试样,测定其沸程、馏程、初馏点、沸点、干点等有关特性的试验。
5.2.11
熔珠试验 beadtest
将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与硼砂、磷酸氢铵钠等一起加热,生成具有金属特有颜色玻璃状硼酸盐、磷酸
盐等融珠的操作。
5.2.12
焰色试验 flametest
将试样置于火焰中,使火焰发出所含组分特有颜色的操作。
5.3 试剂和溶液
5.3.1
标准滴定溶液 standardvolumetricsolution
已知准确浓度的用于滴定分析的溶液。
5.3.2
储备溶液 stocksolution
比使用浓度高的使用前需要稀释的储存待用的溶液。
14
GB/T14666—2025
5.3.3
缓冲溶液 buffersolution
加入溶液中能控制pH 值或氧化还原电位等仅发生允许的变化的溶液。
5.3.4
络合剂 complexingagent
具有自由电子对并能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试剂。
5.3.5
滴定剂 titrant
用于滴定而配制的具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5.3.6
沉淀剂 precipitant
用于引起沉淀反应的试剂。
5.3.7
显色剂 chromogenicreagent
与试样待测组分发生反应产生颜色的试剂。
5.3.8
萃取剂 extractor
用于进行萃取的溶剂,与待测组分所在的物相不相混溶、且能将待测组分从其所在相中抽提出来的
试剂。
5.3.9
指示剂 indicator
在滴定分析中,为判断试样的化学反应程度时本身能改变颜色或其他性质的试剂。
5.3.9.1
酸碱指示剂 acid-baseindicator
酸碱滴定用的指示剂。
5.3.9.2
氧化还原指示剂 redoxindicator
氧化还原滴定用的指示剂。
5.3.9.3
金属指示剂 metalindicator
络合滴定用的指示剂。
5.3.9.4
吸附指示剂 adsorptionindicator
沉淀滴定时,能被沉淀物吸附并改变颜色从而判断终点的指示剂。
5.3.9.5
通用指示剂 universalindicator
将多种酸碱指示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所形成的,能在较宽pH 值范围介质中应用的指示剂。
5.3.9.6
混合指示剂 midindicator
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或一种指示剂与一种染料混合而成的指示剂。
15
GB/T14666—2025
5.3.10
外[用]指示剂externalindicator
滴定时,取出少量被滴定的溶液,在外部与之反应的指示剂。
5.3.11
内指示剂 internalindicator
滴定时,加到被滴定的溶液中,与之反应的指示剂。
5.4 仪器
5.4.1
分析天平 analyticalbalance
分度值在1mg以下,直接测量物质质量的仪器。
注:分为机械类和电子类分析天平。机械类分析天平利用杠杆原理;电子类分析天平多采用电磁平衡方式,因称出
的是重量,需要通过校准消除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5.4.2
砝码 weights
质量量值传递的标准量具。
注1:质量量值以保存在法国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合金千克原器实物为唯一基准器。
注2:各国均将砝码分为国家千克基准、国家千克副基准、千克工作基准以及由千克的倍量和分量构成的工作基准
组和各等工作标准砝码。国家千克基准各国均只有1个。
注3:我国的国家千克基准是1965年由国际计量局检定、编号为60的铂铱合金千克基准砝码。
5.4.3
称量瓶 weighingbottle
用以称取试样的具盖的圆筒形玻璃器具。
5.4.4
容量瓶 volumetricflask
用以配制溶液,颈细长有精确体积刻度线的具塞玻璃容器。
5.4.5
锥形瓶 erlenmeyerflask
平底的圆锥形玻璃器具。
5.4.6
碘瓶 iodineflask
具有磨口塞的,且能对塞口进行液封的锥形瓶。
5.4.7
烧瓶 flask
用于加热、混合、溶解、蒸馏等化学试验操作,通常配有磨砂玻璃塞或橡胶塞的圆底或平底、长颈的
玻璃容器。
5.4.8
试管 testtube
用于容纳少量的化学试剂,进行加热、混合或观察化学反应的细长透明玻璃或塑料管形容器。
5.4.9
比色管 colorimetrictube
用于试样的目视比色分析,粗略反映溶液浓度的,内径、管壁厚度、透光度、色差及折光度一致的玻
16
GB/T14666—2025
璃管。
5.4.10
滴定管 buret
用于滴定分析的、具有精确容积刻度、下端具活栓或嵌有玻璃珠的橡胶管的管状玻璃器具。
5.4.11
移液管 pipet
转移液体用的、具有一定精确容积刻度的玻璃管状器具。
5.4.12
移液器 locomotivepipette
具有一定量程范围,能将液体从容器内吸出,移入另一容器内的计量工具。
注:加液器、加样枪、吸液器等统称为移液器。
5.4.13
漏斗 infundibulum
灌注、过滤或分离液体的器具。
注:通常有一个狭窄的颈部和一个较宽的底部,便于液体通过狭窄部分流入接收容器,同时防止固体颗粒逸出。
5.4.13.1
分液漏斗 separatingfunnel
用于分离两不相混溶液体,具有特殊构造、斗体下口安装三通结构活塞的专用漏斗。
5.4.14
坩埚 crucible
用于高温灼烧的、一般为上大下小的截圆锥体的器具。
5.4.15
玻璃砂坩埚 sintered-glassfiltercrucible
用于过滤的、以烧结玻璃粒子制成的多孔性滤板为底的坩埚。
5.4.16
古氏坩埚 goochcrucible
用于过滤的底部带有若干小孔的瓷制坩埚。
5.4.17
表面皿 watchglass
凹形的圆形玻璃。
5.4.18
干燥器 desiccator
具有磨口顶盖,放干燥剂后能够保持干燥气氛的密封玻璃容器。
5.4.19
滤纸 filterpaper
用于过滤的、不含填料能使水渗透过的质地均匀的多孔性纸。
5.4.20
滤膜 filtermembrane
具有高过滤速率与高截留选择性并易于清洗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
5.4.21
试纸 testpaper
浸有指示剂或特定试剂的干的小纸条。
17
GB/T14666—2025
5.4.22
点滴板 spotplate
带有凹洼的厚玻璃或厚瓷板。
5.4.23
研钵 mortar
和研杵一起用于压碎、研磨或混合物质的器具。
6 电化学分析
6.1 一般术语
6.1.1
电解 electrolysis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质在电极上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6.1.2
电解质 electrolyte
电流流动伴随离子运动的导电介质,溶解在溶剂中或熔化时产生离子的物质。
6.1.3
支持电解质 supportingelectrolyte
其离子在所研究电位范围内为非电活性物质,其离子强度通常远大于同一溶液中电活性物质的浓
度,以提高溶液的电导率。在极谱分析中,用以消除迁移电流的电解质。
6.1.4
电活性物质 electroactivesubstance
在电荷转移反应(电极反应)中发生氧化态、还原态或化学变化的物质。
注1:化学变化指化学键断裂或形成。
注2:如果电活性物质B是由另一种物质C在溶液中或电极表面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则该物质C称为B的前体。
注3:在使用离子选择电极电位法中,被检测离子以及含有或与被检测离子处于离子交换平衡的物质称为电活性
物质。
6.1.5
界面 interface
在电化学池中,两种物相的接触表面。
注:如固体-液体界面、液体-液体界面。
6.1.6
底液 basesolution
不含有待测物质而含有其他全部成分的溶液。
6.1.7
活度 activity
a
溶液中物质的有效浓度。
6.1.8
活度系数 activitycoefficient
溶液中物质的活度与浓度之比。
18
GB/T14666—2025
6.1.9
电流效率 currentefficiency
某一物质在电解过程中,理论所需电量和实际消耗电量之比。
6.1.10
双电层 electricaldoublelayer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存在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层。
6.1.11
扩散 diffusion
溶液中存在浓度梯度时所引起的反应物和产物的运动。
注:在电极反应中,电极表面反应物的浓度低于其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引发反应物自溶液本体向电极表面扩散。
6.1.12
电迁移 electromigration
点电荷的反应物或产物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
注:带正电荷的物质顺电场方向运动,带负电荷的物质逆电场方向运动。
6.1.13
电渗析 electrodialysis
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选择性透过离子交换膜的过程。
6.1.14
离子迁移率 ionmobility
在外加电场下,离子在溶液中运动的速率。
注:亦称离子淌度。
6.1.15
电流-电位曲线current-potentialcurve
电流(I)与外加电位(E)的关系图。
注:在伏安法中,该曲线称为伏安图。
6.1.16
电毛细曲线 electrocapillarycurve
在电解质溶液中,汞的表面张力与极化电极电位间呈抛物线型关系的曲线。
6.1.17
极大抑制剂 maximasuppressor
在极谱过程中,用以消除由于滴汞电极附近溶液的切向对流运动而出现极谱极大的少量有机表面
活性物质。
6.1.18
浓差极化 concentrationpolarization
在电解过程中,由于电极反应在电极表面上发生,因此电极附近溶液中电活性物质的浓度与溶液的
本体浓度产生差别,导致电极的极化现象。
6.2 方法
6.2.1
安培法 amperometry
在工作电极上施加恒定或脉冲电位,通过测量目标物质电解产生的电流确定目标物含量的电化学
分析方法。
19
GB/T14666—2025
6.2.1.1
安培滴定[法] amperometrictitration
在一定的外加电压下,待测物质或标准溶液至少有一个能在极化电极上产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在
滴定过程中,根据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极限扩散电流的变化确定终点的方法。
6.2.1.2
计时安培法 chronoamperometry
通过测量外加电位变化后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注:如果电位从无电流流动的电位(即电化学活性物质不发生氧化或还原)到电流受扩散限制的电位(见扩散受限
电流),则电流服从科特雷尔方程。
6.2.1.3
恒电位安培滴定法 amperometrictitrationatconstantpotential
在滴定过程中,通过在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施加恒定电位产生的电流变化确定终点的安培法。
6.2.2
电位法 potentiometry
电化学测量原理,测量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
注:使用离子选择电极进行测量时,测量是在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即宏观电流为零,整个溶液中所有物质的浓度都
是均匀的。指示电极与分析溶液直接接触,而参比电极通常通过盐桥与分析溶液隔开。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之间的电位差通常与溶液中分析物的活度(浓度)的对数成正比(符合能斯特方程)。
6.2.2.1
电位滴定[法] potentiometrictitration
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确定终点的方法。
6.2.2.2
计时电位法 chronopotentiometry
在外加电流发生变化时,电位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注:外加电流的变化通常是阶跃性的,但也能使用循环电流、反向电流或线性增加电流。
6.2.3
电导法 conductometry
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确定被测物质浓度,或直接用溶液电导值表示测量结果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6.2.3.1
电导滴定[法] conductometrictitration
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溶液电导的变化确定终点的方法。
6.2.3.2
高频电导滴定[法] highfrequencyconductometrictitration
将盛有待测溶液的电导池,置于高频振荡的电场内,在滴定过程中,溶液组成的变化使振荡回路的
参数得到改变,并使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发生变化,从而确定终点的电导滴定法。
6.2.4
库仑法 coulometry
在适当条件下测量被测物电解反应所消耗的电量,并根据法拉第定律计算被测物电量的电分析化
学法。
6.2.4.1
库仑滴定法 coulometrictitration
滴定过程中,通过恒定电流或恒定电位以电化学方式产生滴定剂(电生滴定剂),滴定剂与被分析物
20
GB/T14666—2025
发生化学反应,利用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达到终点时所需的电量测定被测物含量的方法。
6.2.4.2
控制电位库仑法 controlledpotentialcoulometry
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使之恒定并只能使所要求的电极反应发生。当待测物质全部被电解后,电流
即下降至背景电流,根据电极反应所消耗的电量,计算待测物质的量的方法。
6.2.4.3
计时库仑法 chronocoulometry
施加电位阶跃后,通过测量电量与时间关系的控制电位库伦法。
6.2.5
电解法 electrolysis
利用电解原理测定溶液中待测物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法。
6.2.5.1
内电解法 internalelectrogravimetry
利用原电池原理,不加外电压的电解法。
6.2.5.2
恒电流电解法 constantcurrentelectrolysis
在电解过程中,控制电流使之恒定的电解法。
6.2.6
电重量法 electrogravimetry
在电解过程中,使待测物质定量地沉积在电极上,根据电极质量的增加测定待测物质的量的方法。
6.2.7
极谱法 polarography
使用滴汞电极为指示电极,根据电解过程中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测定溶液中待测物质的组成和
浓度的方法。
注:一般指经典极谱法。
6.2.7.1
方波极谱法 squarewavepolarography
在直流极谱的外加电压上叠加一个小振幅方波电压,测量方波电压后期通过电解池的交流电流的
极谱法。
6.2.7.2
交流极谱法 alternating-currentpolarography
将低频正弦电压叠加到直流极谱的直流电压上,通过测定电解池的交流电流-外加直流电压的极
谱法。
6.2.7.3
示波极谱法 oscillopolarography
在滴汞电极成长的后期,于电解池的两极加上一快速线性变化电压,根据示波器记录的电流-电压
曲线而进行分析的极谱法。
注:一般指单扫描示波极谱法。
6.2.7.4
示波极谱滴定[法] oseillopolarographictitration
利用交流示波极谱曲线上切口的出现、消失或图形的突然变化指示滴定终点的极谱法。
21
GB/T14666—2025
6.2.7.5
脉冲极谱法 pulsepolarography
在直流电压上,在滴汞电极的每一汞滴生长的末期,叠加一个小振幅的周期性脉冲电压,并在脉冲
电压的后期记录电解电流的极谱法。
6.2.7.6
常规脉冲极谱法 normalpulsepolarography
在给定的直流电压上,在每一汞滴生长的末期施加一个矩形脉冲电压的极谱法。
6.2.7.7
微分脉冲极谱法 differentialpulsepolarography
在线性变化的直流电压上,在每一汞滴生长的末期叠加一个振幅为5mV~100mV,持续时间为
40ms~80ms的矩形脉冲电压的极谱法。
6.2.8
伏安法 voltammetry
使用表面静止的液体或固体为极化电极,根据电解过程中得到的电流-电位曲线,进行定性和定量
的方法。
注:极谱法与伏安法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在于使用的工作电极的不同。
6.2.8.1
循环伏安法 cyclicvoltammetry
在一定电位区间内循环改变电极电位,以恒定的扫描速率记录电流的伏安法。
注1:初始电位通常是周期的负极限或正极限,但也能是这两个电位极限之间的任何值,初始扫描方向也是如此。
电位的极限称为切换电位。
注2:循环伏安法常用于研究电化学/电极反应的机理。能通过模拟电流-电位曲线获得反应机理和电化学参数。
6.2.8.2
溶出伏安法 strippingvoltammetry
通过电解或吸附作用使被测物质富集在电极表面,通过电位扫描使已富集在电极表面的被测物质
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根据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伏安法。
6.2.8.3
阳极溶出伏安法 anodicstrippingvoltammetry
在负电位下对金属离子进行富集,通过正电位扫描进行洗脱,根据洗脱电位对离子进行定性,并根
据电流(电量)对离子进行定量分析的伏安法。
6.2.8.4
阴极溶出伏安法 cathodicstrippingvoltammetry
在正电位下对阴离子等进行富集,通过负电位扫描进行洗脱,根据洗脱电位对离子进行定性测
定,并根据电流(电量)对离子进行定量分析的伏安法。
6.2.8.5
吸附溶出伏安法 adsorptivestrippingvoltammetry
通过吸附作用对离子进行富集,并通过电位扫描进行洗脱,根据洗脱电位对离子进行定性测定,并
根据电流(电量)对离子进行定量分析的伏安法。
注:吸附溶出伏安法通常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或带有有机配体的金属复合物。溶出是通过阳极或阴极伏安扫描
(线性或脉冲)进行的,在扫描过程中吸附的化合物被氧化或还原。
22
GB/T14666—2025
6.2.9
永停滴定[法] dead-stoptitration
在滴定终点时,其中一个电极从极化转为不极化,或从不极化转为极化,流过滴定池的电流相应地
从有到无或从无至有,以此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6.2.10
光谱电化学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将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相结合,在一个电解池内同时进行光谱及电化学测量的联用技术。
注:该方法利用了电化学方法容易控制物质的状态,光谱方法有利于识别物质的特点。
6.2.11
扫描隧道电化学显微技术 scanningelectrochemicalmicroscopy
将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与电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