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WEC 37-2023 着生藻类监测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Z06
团体标准
T/CWEC37—2023
着生藻类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monitoringofperiphyticalgae
2023-01-12发布2023-02-01实施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监测准备………………………………………………………………………………………………… 1
4.1 监测人员要求………………………………………………………………………………………… 1
4.2 前期调研……………………………………………………………………………………………… 2
4.3 器具及试剂…………………………………………………………………………………………… 2
4.4 监测频率与采样时间…………………………………………………………………………………… 2
5 采样点…………………………………………………………………………………………………… 2
5.1 采样点布设原则……………………………………………………………………………………… 2
5.2 河流采样点选择方法…………………………………………………………………………………… 2
5.3 湖泊(水库)采样点选择方法………………………………………………………………………… 3
6 样品采集与保存………………………………………………………………………………………… 3
6.1 采样基质的选择……………………………………………………………………………………… 3
6.2 样品采集……………………………………………………………………………………………… 4
6.3 样品保存及运输……………………………………………………………………………………… 4
6.4 现场信息记录………………………………………………………………………………………… 4
7 样品处理………………………………………………………………………………………………… 4
7.1 非硅藻样品处理……………………………………………………………………………………… 4
7.2 硅藻样品处理………………………………………………………………………………………… 5
8 实验室分析……………………………………………………………………………………………… 5
8.1 种类鉴定……………………………………………………………………………………………… 5
8.2 叶绿素a分析………………………………………………………………………………………… 6
8.3 无灰干重分析………………………………………………………………………………………… 6
8.4 密度计算……………………………………………………………………………………………… 6
9 资料整理………………………………………………………………………………………………… 7
1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
10.1 样品采集…………………………………………………………………………………………… 8
10.2 样品保存及运输……………………………………………………………………………………… 8
10.3 样品处理及分析……………………………………………………………………………………… 8
10.4 人员比对…………………………………………………………………………………………… 8
附录A (资料性) 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样…………………………………………………………… 9
附录B (资料性) 着生藻类定性鉴定结果表样……………………………………………………… 10
附录C (资料性) 着生藻类定量检测结果表样……………………………………………………… 11
Ⅲ
T/CWEC37—202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南水北
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南昌工程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杨、葛金金、马沛明、渠晓东、黄迎艳、陈威、王树磊、张敏、赵汗青、
霍炜洁、张海萍、解莹、付莎莎、邓燕青、计勇、杨恒。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Ⅴ
T/CWEC37—2023
着生藻类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陆水域着生藻类的样品采集、保存、处理、分析和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着生藻类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明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标准。
SL88 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SL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着生藻类 periphyticalgae
附着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的藻类。
3.2
着生藻类密度 densityofperiphyticalgae
单位面积基质表面着生藻类的数量,以单位面积内细胞数表示。
3.3
优势种 dominantspeciesofperiphyticalgae
群落中数量或生物量占优势地位,且优势度指数大于0.02的物种。
3.4
基质 substratum
浸没在水中具有一定表面积可供生物附着生长的物体。
注:基质一般分为天然基质(如石头、植物等)和人工基质两类。
3.5
硅藻 diatom
一类具有硅质化细胞壁(硅质壳)的真核藻类,细胞单生或由多个细胞连成形态多样的群体。
3.6
壳面 valve
单个硅藻细胞壁包含上、下两个套合的半片,半片中被壳套包围的部分为壳面。
3.7
无灰干重 ashfreedryweight (AFDW)
即干有机质,其值为干重减去灰分。
4 监测准备
4.1 监测人员要求
监测人员要求如下:
1
T/CWEC37—2023
a)采样人员应提前熟悉监测区域着生藻类生长和时空分布状况,便于样品采集。
b)实验室分析人员应经过系统学习与培训,具备着生藻类分类鉴定能力。
4.2 前期调研
可通过现场踏勘、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掌握监测区域下列信息:
a)地理信息:GIS图件、水系图、地形地貌数据。
b)水文信息:水位、水量、流速、流向、换水周期(湖库)及历史水情变化。
c)气象信息:光照、气温、水温、降水量、蒸发量等。
d)水质信息:水质监测断面分布、历史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等。
e)生境信息:水域沿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干扰特征等。
f) 工程信息:涉水工程分布、调度运行方式等。
4.3 器具及试剂
4.3.1 防护工具:救生衣、防水靴、手套、探杆以及创可贴等。
4.3.2 测量仪器:温度计、酸度计、溶解氧测定仪、GPS、测距仪以及透明度盘等。
4.3.3 样品收集及固定工具:剪刀、手术刀、毛刷、长柄刮刀(附带筛绢网兜)、水桶、镊子、钢卷尺、
米尺、样品瓶、固定液、洗瓶等;硅藻计、聚酯薄膜采样器(规格:4cm×40cm,一端打孔,拴绳)。
4.3.4 照相器具:照相机、摄像机等。
4.3.5 记录工具:记录纸、防水笔等。
4.3.6 前处理设备:微波消解仪、干燥器、烘箱、马弗炉及相关实验室常用材料。
4.3.7 分析器具:光学生物显微镜(配备10×、20×、40×、100×物镜及10×、15×目镜,建议
配备DIC 微分干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生物计数框
(0.1mL)、紫外分光光度计、水浴锅。
4.3.8 主要试剂:鲁哥氏液(60g碘化钾溶于少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0g碘,摇动至碘完
全溶解,加蒸馏水定容到1000mL,贮存于磨口棕色试剂瓶中)、甲醛溶液(浓度为37%~40%)、浓
硫酸(浓度为98%)、浓硝酸(浓度为65%~68%)、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为30%)、重铬酸钾饱和
溶液、盐酸溶液(浓度为37%)、无水乙醇溶液、Naphrax树胶。
4.4 监测频率与采样时间
4.4.1 着生藻类常规监测频次宜每年4次,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监测,时间间隔宜保持
一致;水温季节变化不显著的河流可减少监测频次,每年应不少于2次,宜选择在春季和秋季监测。
4.4.2 着生藻类的监测采样宜与水质监测采样同步进行。
4.4.3 应避免在洪水期采样,丰水期开展监测时,应在水位至少稳定15天后采样。
4.4.4 应急监测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至少14天后采样。
5 采样点
5.1 采样点布设原则
5.1.1 应与现有的水质、水文和水生生物监测点结合。
5.1.2 布设范围和密度应根据各监测水体类型及监测目的确定。
5.1.3 应选择监测水域水质、生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点位。
5.2 河流采样点选择方法
5.2.1 应根据监测目的,结合河流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常规例行监测的采样点应覆盖整个
2
T/CWEC37—2023
监测水域范围内水文、地貌、生境、水质和生物群落等特征差异明显的各个河段,其采样点位置和数
量的选择应依据SL219的相关要求确定。评估人类活动或者污染事故影响的监测,应在干扰发生区
域的上游设置对照区,在干扰发生区域及干扰可能影响的下游区域,依据其水域特征及污染特征布设
若干采样点。
5.2.2 对溪流(可涉水河流)的监测,以采样点为中心,其上、下游各100m 的范围内为采样区域;
对不可涉水河流的监测,以采样点为中心,其上、下游各500m 或者上、下游各20倍河宽的范围设
为采样区域,并对区域内左、右岸分别进行采样。
5.2.3 在采样区域内应选择满足下列条件的微生境进行采样:
a)光照条件良好,避免重、阴影区域。如无法避免,应记录说明。
b)水深50cm 以内的河滨带区域。
c)流速大于20cm/s,避免基质上覆盖淤泥和其他碎屑。
5.3 湖泊(水库)采样点选择方法
5.3.1 应根据监测目的,结合湖泊(水库)形态、水文、生境、水质和生物群落等特征,确定采样
点。采样点位置和数量的选择应依据SL219中湖(库)岸带监测点位布设的相关要求来确定。采样
点数量可根据前期监测结果进行适当优化调整。
5.3.2 湖泊(水库)中的采样点应布设在沿岸浅水区,以采样点为中心,其左右各100m 的范围内
为采样区域。
5.3.3 河道型或狭长型湖泊(水库)采样点选择可执行5.2的规定。
6 样品采集与保存
6.1 采样基质的选择
6.1.1 基质选择原则
基质选择原则如下:
a)常规监测建议采用单一生境法,即每个采样点位尽量采集相同基质类型的样品,保证各点位
间监测结果可比性。也可根据监测目的,采用多生境法,即在同一采样点采集各种生境和基
质上的样品,混合后用以代表该采样点的着生藻类群落。
b)优先选择天然基质。当调查区域无法采集到符合条件的天然基质时,可选择投放人工基质。
6.1.2 天然基质的选择
天然基质的选择要求如下:
a)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河床或湖泊(水库)沿岸带区域的基质。随机择取5~10块
处于自然状态下、直径为60~250mm 可移动硬质基质(鹅卵石或石块),采样总面积(S)
至少应达到100cm2。若未达到上述面积要求,应记录采集着生藻类基质的数量及面积缺少的
原因。
b)若监测区域无天然可移动基质或其数量不能达到6.1.2a)要求,可选择码头、堤岸或桥墩等
稳定的人造基质的水下垂直面进行采样,也可选择其他的可移动硬质基质(瓷砖、砖块或人
造石板),采样总面积(S)至少应达到100cm2。
c)若采样区域无法满足6.1.2a)和满足6.1.2b)中所述要求,可选择在沉水植物上采集着生
藻类,并尽可能覆盖采样区域内分布的主要沉水植物种类。
d)所选择的基质应浸没在水中14天以上,在浸没期间不应露出水面。
3
T/CWEC37—2023
6.1.3 人工基质的投放
人工基质应提前14天以上放置在监测水域,放置地点应避开急流、漩涡和短期内水位变化较大
水域,应避开河流航道。放置时应将其固定在水面下0.3m 处,宜将其与水下构筑物相连。每个采样
区域应放置不少于3个人工基质。
6.2 样品采集
6.2.1 可移动的天然基质上的样品采集操作步骤如下:
a)将基质从水中取出并放置于托盘,尽可能避免对基质表面造成扰动。在单块基质表面量取
10cm2 以上的取样区域,使用刀片或刷子将取样区着生藻类刮下,边刮边用洗瓶冲洗基质表
面,并用搪瓷盘收集获得的混合液,完成后将其转入样品瓶中,在样品瓶表面贴好标签。
b)若无法获取硬质基质,可剪取3~5根高等水生植物的水下茎段,清除附着在其表面的污染物
后,将其放入样品瓶中,加蒸馏水充分振荡使着生藻类脱落后将高等水生植物水下茎段从瓶
中取出。也可使用软刷刷取或通过超声波振荡使着生藻类脱落。采用植物水下茎段提取着生
藻类,应测量该茎段长度和植物茎直径,计算采样总面积(S),做好记录。
c)同一采样点不同基质上采集的样品应混合为一个样品,在样品瓶表面贴好标签。
6.2.2 不可移动的天然基质上的样品采集操作步骤如下:
a)采样前先用刮刀搅动采样面附近水体,以清除松散附着的表面污染物(如泥沙、有机碎屑和
死亡生物个体)。
b)再用刮刀反复刮擦在水深0.3m 处的基质表面,将所刮下的附着物捞入筛绢网兜。
c)样品采集完成后,应用洗瓶冲洗黏附在刀刃上和网兜内的附着物,并将托盘中的混合液全部
装入样品瓶中,在样品瓶表面贴好标签。
6.2.3 利用人工基质进行监测时,将回收的人工基质按照6.2.1a)进行样品采集。
6.3 样品保存及运输
6.3.1 用于着生藻类叶绿素a含量或无灰干重分析的样品,应在现场定容至50~100mL (V )并充
分混匀,样品应在遮光、0℃冷藏状态下保存,并于采样后24h内带回实验室。样品中若无大型的丝
状藻类,量取5~10mL (V)样品,使用孔径为0.45μm 的玻璃纤维滤膜抽滤,抽滤后将滤膜对半折
叠放入封口袋或离心管中,贴好标签,用于下一步分析检测。样品中若有大型的丝状藻类,应先用搅
拌机打匀后再进行抽滤。
6.3.2 用于着生藻类种类鉴定和密度计算的样品,若无法在采样后24h内带回实验室处理,应在采
样现场按1%~1.5%体积比,使用鲁哥氏液固定后带回实验室。
6.4 现场信息记录
6.4.1 与着生藻类监测相关的现场测试项目,如水深、水温、pH 值、透明度、溶解氧的测定依据
SL219的规定进行。同时记录采样点的生境信息,如经纬度、高程、水域宽度、水域深度、底质类
型、植物覆盖度和阴影遮挡等情况,拍照记录采样点生境状态。
6.4.2 采样完成后应填写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见附录A。
7 样品处理
7.1 非硅藻样品处理
样品置于筒形分液漏斗中,经沉淀、浓缩后,定容至适宜体积(V1),宜为以30mL或50mL。
4
T/CWEC37—2023
7.2 硅藻样品处理
7.2.1 预处理
预处理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a)强酸法,适用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样品。其操作流程如下:
1)通风条件下,吸取7.1样品1~2mL (V3)至10mL玻璃试管内,加入与样品等体积的浓
硫酸,于酒精灯上加热至液体颜色发生变化,并持续产生棕色气体。
2)然后多次缓慢沿试管内壁加入1~2滴浓硝酸,待反应不再剧烈且不产生棕色气体时,加入
与样品等体积的浓硝酸,继续加热至液体透明。
3)待样品冷却沉降后,小心移出试管上层形成的酸液,将底部剩余样品转移至离心管中以
3000r/min转速离心5min,然后吸出上层清液,向离心管中加入2~3滴重铬酸钾饱和溶
液,使样品氧化漂白,离心后吸出上层清液,加入蒸馏水清洗沉淀,再次离心,重复清洗
4~5次,直至上清液呈中性。
b)过氧化氢法,适用于有机质含量较少的样品。其操作流程如下:
1)在通风条件下,吸取7.1样品5~10mL (V3)至玻璃试管内,加入20mL过氧化氢溶液后
置于水浴锅中(90±5)℃加热1~3h,加热完毕后取出。
2)加入数滴盐酸以去除多余过氧化氢和碳酸盐,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试管内壁,在通风橱中
冷却至室温。
3)将试管中所有物质转移至离心管中,以3000r/min转速离心5min,去除上清液,加入去离
子水洗涤沉淀,再次离心,直至上清液呈中性。
c)微波消解法,适用于所有样品。其操作流程如下:
1)吸取7.1样品10~15mL (V3)至离心管内,以3000r/min转速离心5min,将离心管内的
沉淀物转至消解管内。
2)在通风条件下,向消解管内加入10mL浓硝酸,后将消解管置于微波消解仪内,180℃消
解2h。
3)消解完成后,在通风橱内将消解管开启冷却至室温,后将消解液转移到玻璃试管中以3000r/min
转速离心5min后去除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洗涤沉淀,多次离心,直至上清液呈中性。
7.2.2 硅藻悬浮液保存
用移液器移除上清液,然后加入95%乙醇溶液定容至样品初始体积(V4),贴上样品标签保存。
7.2.3 永久封片制作
永久封片制作步骤如下:
a)摇匀7.2.2所得样品,使用移液器迅速吸取40μL (V5)样品,垂直滴在盖玻片中央位置,样
品自动均匀扩散至整个盖玻片表面,待乙醇挥发干燥,或放置于加热板上加热干燥。
b)取树胶溶液40μL,缓慢滴在载玻片中央位置,使用平口镊子将已固定样品的盖玻片反盖在树
胶溶液上,使树胶溶液均匀扩散至盖玻片边缘。如有气泡,可使用镊子按压将气泡挤出,或
使用加热板加热去除气泡。
c)贴上包含样品信息的标签并置于通风处干燥2~3天。
8 实验室分析
8.1 种类鉴定
使用光学生物显微镜(放大倍数400~1000倍)对着生藻类种类进行鉴定,其中着生藻类优势种
5
T/CWEC37—2023
应鉴定到种。光学显微镜下形态特征难以鉴定的种类,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
8.2 叶绿素a分析
用90%丙酮萃取按6.3.1获取的滤膜,在4℃避光静置24h,按照SL88的规定,采用分光光度
法测定浓缩样品叶绿素a浓度ρ0。着生藻类叶绿素a密度ρ 按公式(1)计算:
ρ=ρ0 ×VS
…………………………………………… (1)
式中:
ρ———着生藻类叶绿素a密度,mg/cm2;
ρ0———浓缩样品叶绿素a浓度,mg/mL;
V———样品浓缩体积,mL;
S———采样总面积,cm2。
8.3 无灰干重分析
在105℃下烘干按6.3.1获取的滤膜至恒重m1 (精确至0.1mg),然后在500℃马弗炉中继续加
热氧化1h,最后将滤膜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滤膜质量m2 (精确至0.1mg),无灰干重按
公式(2)计算:
AFDW =
m1 -m2
v ×VS
…………………………………… (2)
式中:
AFDW ———无灰干重,mg/cm2;
m1———滤膜和样品105℃烘干后的质量,mg;
m2———滤膜和样品500℃加热氧化后的质量,mg;
v———过滤样品体积,mL;
V———样品浓缩体积,mL;
S———采样总面积,cm2。
8.4 密度计算
应分别计算非硅藻和硅藻的密度并求和,即着生藻类总密度。计算方法如下:
a)非硅藻密度:充分混匀7.1所得浓缩样品,吸取0.1mL样品加入0.1mL (V2)计数框中,
置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种类并进行细胞计数。视野内宜含有10~20个藻细胞以利于计数和鉴
定,可通过样品稀释或浓缩方式获得适宜的视野内细胞数。将细胞数换算为原基质单位面积
非硅藻细胞数量,按公式(3)计算:
N =
V1Ln
V2RHS …………………………………………… (3)
式中:
N ———单位面积非硅藻细胞数,cells/cm2;
V1———样品定容体积,mL;
L———藻类计数框边长,μm;
n———实际计数所得非硅藻的细胞数,cells;
V2———计数框容积,mL;
R———计数的行数;
H ———视野直径,μm;
6
T/CWEC37—2023
S———采样总面积,cm2。
b)硅藻密度:在7.2获得的永久封片中,计数200~300个硅藻细胞(2个分离的硅藻壳面折算
成1个硅藻细胞),计算每个种类的密度,以此分析群落组成。当硅藻细胞损坏部分超过3/4
以及空无纹饰时不计数。将硅藻细胞数换算为原基质单位面积上硅藻细胞数,按公式(4)
计算:
D =
V1V4Ln
V3V5RHS ………………………………………… (4)
式中:
D ———单位面积所有硅藻细胞数,cells/cm2;
V1———样品定容体积,mL;
V4———乙醇定容体积,mL;
L———藻类计数框边长,μm;
n———实际计数所得非硅藻的细胞数,cells;
V3———酸化样品体积,mL;
V5———制片样品体积,mL;
R———计数的行数;
H ———视野直径,μm;
S———采样总面积,cm2。
9 资料整理
9.1 着生藻类监测资料整理包括下列内容:
a)野外现场记录数据,填写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见附录A)。
b)着生藻类种类组成数据,填写着生藻类定性鉴定结果表(见附录B)。
c)着生藻类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无灰干重检测数据,填写着生藻类定量检测结果表(见附
录C)。
d)监测过程中拍摄的采样点生境、样品采集时的影像资料。
e)监测区域的地理、水文、气象、水质、生境和工程信息。
f) 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标本资料。
9.2 应按分类系统,列出监测区域内各样点的着生藻类种类组成、资料,填写名录表。
9.3 应根据资料数据,列出各采样点着生藻类密度,并列出所有优势种。
9.4 着生藻类监测影像资料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反映每个采样点生境特征的照片至少2张。
b)每个采样点样品照片1~2张。
c)反映着生藻类各种类分类特征的显微镜照片至少1张。
d)着生藻类调查照片清晰,能准确反映采样河段(湖库)环境状况。
e)生境照片包括经纬度信息、海拔信息、拍摄日期与时间。
9.5 着生藻类监测样品标本要求如下:
a)永久玻片应按采样点或水系整理归类后,置于标本室长期保存。
b)永久玻片的标签信息全面准确,可明确识别其特征,例如着生藻类名称、采样点名称、基质
类型等。
c)去除内含物的硅藻悬浮液宜按1%~4%体积比加入甲醛溶液后长期保存,标签信息全面
准确。
7
T/CWEC37—2023
1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1 样品采集
10.1.1 野外现场记录应清晰规范,样品标签应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日期、水域名称、采样点位置以
及采样人姓名等信息。
10.1.2 每次采样后应及时清洗采样设备,防止采样污染。
10.2 样品保存及运输
10.2.1 着生藻类样品应按照本文件要求及时现场处理并保存,单独分装。
10.2.2 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强光照射及强烈振动。
10.3 样品处理及分析
10.3.1 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处于准确、完好状态。
10.3.2 样品种类鉴定应基于统一的分类系统和相关资料。
10.3.3 分类中的疑难物种,应咨询分类学专家后鉴定,并保存样品和不同侧面及分类特征的显微
照片。
10.3.4 鉴定计数结果记录表应由检测人、校对人同时签字确认。
10.3.5 实验室分析完成后剩余的生物样品应至少保留到监测项目结束。如监测到新物种、新记录种
或特有物种等,应制作长期保存标本。
10.4 人员比对
定期按10%抽检已完成分析的样品,实施实验室内部人员比对、实验室间比对以及与分类鉴定
质控专家比对,以评估该实验室分类鉴定和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定性样品以分类鉴定误差率(Percenttaxonomicdisagreement,简称PTD)来评估分类鉴定结
果的准确性,按公式(5)计算:
PTD = 1-
comppos
max
é
ë êê
ù
û úú (
5) ………………………………………
式中:
PTD ———分类鉴定误差率;
comppos———比对分析结果一致的分类单元个数;
max———比对分析结果中单方所鉴定出的分类单元个数最大值。
定量样品以计数差异率(Percentdifferenceinenumeration,简称PDE)评估计数精密度,按公
式(6)计算:
PDE =|N1 -N2|
N1 +N2
×100% ………………………………… (6)
式中:
PDE———计数误差率;
N1———平行样1测定结果,cells/cm2;
N2———平行样2测定结果,cells/cm2。
根据监测目的制定人员比对质控目标,如PTD ≤40%、PDE≤30%。
8
T/CWEC37—2023
附 录 A
(资料性)
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样
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见表A.1。
表A.1 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
样点名称: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经纬度: 海拔: 记录人:
气温/℃: 水温/℃: 水体颜色:
水质基本信息pH: DO/(mg/L): 气味:
电导率/(μS/cm): 透明度/m:
植被覆盖度: 沉水植物类群:
该样点重复样编号1 2 3 4 5 …
基质类型
采样面积/cm2
距左岸距离/m
水深/cm
流速/(m/s)
样点底质
粒径组成
/g
粒径大小范围
>256mm
>128mm
>64mm
>32mm
>16mm
>8mm
<8mm
样点描述
对样点周围的自然环境,生境特征,可能存在的人为点源、面源污染源进行描述:
样点图形:
9
T/CWEC37—2023
附 录 B
(资料性)
着生藻类定性鉴定结果表样
着生藻类定性鉴定结果表见表B.1。
表B.1 着生藻类定性鉴定结果表
河(湖、库)名称: 采样日期:
门类种类拉丁名
采 样 点
1 2 3 4 5 …
硅藻门
种类1
种类2
︙
绿藻门
种类1
种类2
︙
蓝藻门
种类1
种类2
︙
︙
注:每一门根据着生藻类多少自行添加表格,如硅藻门有10种藻,则后面有10个分格。空格表示不存在, “+”
表示存在,“++”表示常见,“+++”表示多见。
分析日期: 分析人: 校核人:
10
T/CWEC37—2023
附 录 C
(资料性)
着生藻类定量检测结果表样
着生藻类定量检测结果表见表C.1。
表C.1 着生藻类定量检测结果表
河(湖、库)名称: 采样日期:
采样点1 2 3 4 5 …
门类种类着生藻类密度/(cells/cm2)
硅藻门
种类1
种类2
种类3
种类4
︙
绿藻门
种类1
种类2
种类3
种类4
︙
蓝藻门
种类1
种类2
︙
︙
总密度N/(cells/cm2)
优势种1
优势种2
︙
叶绿素a/(mg/cm2)
无灰干重/(mg/cm2)
注1:本表格为最终检测结果的记录表格。
注2:优势种种类及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如多于2种,则可自行添加列。
注3:备注中写明具体优势种的名称,即优势种1为××,优势种2为××等。
分析日期: 分析人: 校核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