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JHQ 0002-2024 低碳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与评价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34阅读模式

T/ZJHQ 0002-2024 低碳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与评价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13.020
CCS Z59
团体标准
T/ZJHQ 0002—2024
低碳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与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low carbon schoo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24- 12- 27 发布2025- 01 - 01 实施
浙江省教育后勤基建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基本原则............................................................................ 4
4.1 统筹性.......................................................................... 4
4.2 全员性.......................................................................... 4
4.3 持续性.......................................................................... 4
5 建设要求............................................................................ 4
5.1 基本要求........................................................................ 4
5.2 管理机制........................................................................ 4
5.3 低碳育人与创新.................................................................. 5
5.4 基础设施建设.................................................................... 5
5.5 能源与资源管理.................................................................. 6
5.6 碳排放与碳中和管理.............................................................. 6
6 评价要求............................................................................ 8
6.1 评价方式与原则.................................................................. 8
6.2 评价内容........................................................................ 8
6.3 评价流程........................................................................ 8
6.4 评价结果........................................................................ 8
附录A(规范性) 绩效指标计算方法......................................................9
A.1 碳排放量........................................................................ 9
A.2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9
A.3 人均碳排放量.................................................................... 9
A.4 碳中和率....................................................................... 10
A.5 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用率..................................................... 10
附录B(规范性) 低碳学校评价要素和内容...............................................11
B.1 低碳学校基本要求评价........................................................... 11
B.2 低碳学校管理水平评价........................................................... 11
B.3 低碳学校等级确定............................................................... 12
附录C(资料性) 碳排放因子缺省值.....................................................13
参考文献.............................................................................. 14
T/ZJHQ 0002—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浙江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国家标
准化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
本文件由浙江省教育后勤基建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大学、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宁波工程学
院、浙江万里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立民、张引龙、黄兆林、王跃光、黄刚、周领、姚辉、王志仿、陈建新、李
俊、王晟康、余松骏、谢金鹏、熊小芳。
T/ZJHQ 0002—2024
3
低碳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与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碳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与评价的基本原则、建设要求、评价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低碳建设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2478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14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DB33/T 737 普通高等院校能耗定额及计算方法
DB33/1092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33/T 2157 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DB33/T 2284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南
DB33/T 2422 公共机构绿色食堂建设与管理规范
DB33/T 2515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
DB33/103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低碳学校low carbon school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多种主动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减少资源与能源投入,建立低碳管理体系,建设绿色低碳的校园文化,开展低碳创新研究,建立低碳保
障机制,定期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持续推进学校减碳工作,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普通高等
学校。
3.2
碳排放量carbon emissions
一定时期内,核算边界内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来源:DB33/T 2515—2022,3.4]
3.3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一次能源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地球上此类能源可在自然过程中再生。
注:此类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来源:GB/T 32910.4—2021,3.3]
3.4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zation
在核算边界内一定时间内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自身
减排的基础上,剩余部分排放量被核算边界外相应数量的碳信用额度、碳汇量等完全抵消,实现二氧化
碳“零排放”。
T/ZJHQ 0002—2024
4
[来源:DB33/T 2515—2022,3.6]
3.5
碳信用额度carbon credit
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认定程序确认减排量化效果后,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签
发的碳减排指标。1个碳信用额度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
注:签发部门可为国际机构、独立第三方机构、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
[来源:DB33/T 2515—2022,3.7]
3.6
碳中和率carbon neutralization ratio
排放单位购买的碳抵消量与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比值。
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
[来源:DB33/T 2515—2022,3.10]
3.7
绿色电力green power
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发
电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且不消耗化石能源。
注:绿色电力包括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小水电、潮汐发电等。
[来源:DB33/T 2515—2022,3.11]
4 基本原则
4.1 统筹性
由最高管理者全面领导低碳学校的建设,制定综合性建设规划,并明确的阶段性建设目标。
4.2 全员性
学校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营造绿色低碳的文化氛围,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科
研创新、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育人全过程。
4.3 持续性
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低碳学校建设,并持续推进建设工作。
5 建设要求
5.1 基本要求
学校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满足以下要求:
a) 达到《浙江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评价规范》优秀水平;
b) 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
c) 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资源监管平台,且二级监管覆盖校园建筑面积达80%及以上。
5.2 管理机制
5.2.1 最高管理者
应确定低碳学校建设的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由校级领导担任,在低碳学校建设中承担以下职
责:
a) 确定低碳学校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与学校战略发展方向一致;
b) 制定低碳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c) 保障低碳学校建设中必要的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投入;
d) 组建管理组织,明确组织及成员职责;
e) 确保在低碳学校建设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f) 促进低碳学校建设工作的持续改进。
T/ZJHQ 0002—2024
5
5.2.2 运行管理机制
应建立以下运行管理机制:
a) 制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年度目标、阶段性目标,并进行绩效评价;
b)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教育教学、文化传播、知识培训等实施规范;
c) 组织、指导与监督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低碳学校建设的各项活动;
d) 宜根据《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23 年版)》,建立校园碳排放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
机制;
e) 保持低碳学校建设过程纸质、电子台账信息,明确各类台账信息的存档要求。
5.3 低碳育人与创新
5.3.1 低碳教育与教学
围绕绿色低碳育人目标要求,开展低碳教学:
a) 构建绿色低碳育人体系,调整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b) 开展学科融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的通识课;
c)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应纳入教职工的培训课程,推动教职工队伍率先树立绿色低碳理念,
提升传播低碳知识的教学或服务能力。
5.3.2 低碳科研与创新
围绕绿色低碳创新目标要求,开展低碳科研:
a) 应具备厅局级及以上绿色低碳相关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思政示范课、一流课程、重点教
材和教学团队;
b) 宜在国内、国际论文期刊发表绿色低碳相关科研论文;
c) 鼓励学校主导或参与编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标准、技术规范;
d) 宜与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协同;
e) 鼓励师生员工在校外媒体发表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实践创新、示范经验和学习心得。
5.3.3 低碳宣传与文化
围绕绿色低碳校园文化目标要求,开展绿色低碳宣传,传播绿色低碳理念:
a) 应引导绿色低碳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优化绿色低碳育人文化环境;
b) 应组织开展年度绿色低碳教育专题活动,普及绿色低碳知识,主动引导师生员工生活方式向
绿色低碳转型;
c) 应建立绿色低碳文化标识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低碳、环保等主题相关的实习与
社会实践活动;
d) 应组织碳达峰碳中和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引导师生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学习研讨;
e) 应建立以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绿色低碳
管理及服务活动。
5.4 基础设施建设
5.4.1 校园设施
5.4.1.1 新建建筑设计应符合DB33/1092 的要求,不低于GB/T 50378 二星级绿色建筑要求;既有建筑
改造宜符合GB/T 51141 的要求。
5.4.1.2 食堂的建设与管理宜符合DB33/T 2422 的要求,绿色食堂覆盖率应达到15%及以上。
5.4.1.3 数据中心建设与改造宜符合DB33/T 2157 二星级要求。
5.4.1.4 新建建筑光伏覆盖率应达到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50%;既有建筑宜建尽建,光伏覆盖率宜达
到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30%。宜按照校区停车场车位的10%及以上配置新能源充电设施。
5.4.1.5 给水排水系统应优先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宜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并建立绿化
浇灌系统。
5.4.2 校园设备
T/ZJHQ 0002—2024
6
5.4.2.1 应优先采购绿色产品、节能产品、低碳产品。
5.4.2.2 中央空调系统宜按照DB33/1036 进行新建和改建。采暖制冷系统、热水供应系统内通用设备
能效等级应达到二级及以上,应优先采用废热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
5.4.2.3 电梯宜采用节能控制及拖动系统。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5.4.2.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使用率应达100%。
5.4.2.5 校园照明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室内外公共区域照明分时分区等智能监控措施覆盖率应达到
80%及以上。除特殊照明需求外,高效节能光源与灯具使用率应达到100%。
5.4.3 校园环境
5.4.3.1 校园绿地率应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宜在2 m2及以上。
5.4.3.2 废水和废气排放、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应满足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必要时,由具备资质的检
测单位定期监测。
5.5 能源与资源管理
5.5.1 能源管理
5.5.1.1 优化用能结构,使用低碳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
5.5.1.2 应充分应用余热、废热回收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5.1.3 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并根据能源审计结果采取改进措施。
5.5.1.4 学校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人均综合能耗应满足DB33/T 737 规定的基准值。
5.5.2 资源管理
5.5.2.1 宜替代或减少使用全球变暖潜势高的物料,减少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5.5.2.2 严格执行限塑及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要求,宜使用再生办公用品,推广无纸化教学与办公。
5.5.2.3 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供水管网漏损率应在7%及以下。
5.5.2.4 学校人均综合水耗达到45 m3/(人·年)及以下。
5.5.2.5 垃圾分类应符合DB33/T 2284 的要求。
5.5.2.6 建立无废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废旧物品、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
5.5.2.7 应建立并实施反食品浪费管理制度。
5.6 碳排放与碳中和管理
5.6.1 碳排放核算
5.6.1.1 核算边界
核算边界为学校整体或含主校区的部分校区。
5.6.1.2 核算范围
5.6.1.2.1 碳排放核算应覆盖学校核算边界内具有控制权的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
5.6.1.2.2 碳排放核算范围为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
放,应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废水处理产生
的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产生的排放。
5.6.1.3 核算数据的监测与获取
5.6.1.3.1 化石燃料消耗量、净购入电力消耗量、净购入热力消耗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处置
量应根据实际测量确定,并由专人负责统计与记录,记录周期宜为固定周期(每日、每周、每月)。宜
采用智能化监测设备进行自动采集与记录。
5.6.1.3.2 应按照以下优先级顺序选取,在之后各个核算年度的获取顺序不应降低:
a) 计量器具固定周期记录的数据;
b) 服务方提供的结算凭证数据。
5.6.1.4 测量仪器
T/ZJHQ 0002—2024
7
应符合GB 17167和GB/T 24789的要求。
5.6.1.5 核算方法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量、净购入电力所对应的排放
量、净购入热力所对应的排放量、外排废水处理过程所对应的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处置过程所对应的排
放量之和,具体核算方法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6.2 碳减排管理
学校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实施碳减排方案。碳减排方案可包括以下内容:
a) 节能降碳和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
b)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措施;
c) 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应用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用率;
d)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
e) 宜推广校园碳普惠机制,实现校园行为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
5.6.3 碳排放绩效
5.6.3.1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包括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按照学校类别分为约束值、基准值
和先进值三个等级,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学校碳排放强度约束值、基准值、先进值
碳排放强度指标约束值基准值先进值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
(kgCO2 /m2)
本科院校38 29 24
专科院校34 25 21
人均碳排放
(kgCO2/人)
本科院校1094 733 621
专科院校723 529 482
5.6.3.2 碳中和率
学校宜采取措施持续提高碳中和率,可采用购买碳信用额度、碳汇、碳普惠等抵消方式,或自主开
发项目抵消。
5.6.3.3 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用率
学校宜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提升可再生
能源利用及绿色电力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绿色电力应符合DB33/T 2515的要求。
5.6.3.4 碳排放披露
应定期向社会公布自身碳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5.6.4 碳中和管理
5.6.4.1 碳中和实施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碳排放量小于等于用以抵消的碳信用额度、碳汇量、碳普惠时,即可判定达
成校园碳中和。
5.6.4.2 碳抵消方式
碳抵消方式应符合DB33/T 2515的要求。
5.6.4.3 大型活动碳中和
宜依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开展大型活动,引导相关方及师生员工树立碳中和理
念。
T/ZJHQ 0002—2024
8
6 评价要求
6.1 评价方式与原则
低碳学校评价采用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客观独立、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专业
严谨的原则。
6.2 评价内容
6.2.1 碳排放绩效指标包括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碳中和率、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
用率,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A 的要求。
6.2.2 低碳学校评价内容包括基本要求、管理机制、低碳育人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资源管
理、碳排放与碳中和管理等六个方面,评价项目、指标、计分要求应符合附录B 的要求。
6.3 评价流程
6.3.1 评价过程包括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确定评价结果四个步骤。
6.3.2 实施评价过程包括基本要求满足情况评定、管理评价打分、加分项评价等环节。
6.3.3 实施评价应查看报告文件、统计报表、原始记录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关人员座谈、实地
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验证,确保评价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6.3.4 评价所需的报告文件、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宜采用电子版、数字平台软件等无纸化方式。
6.3.5 评价结果的对外公示宜采用网上公告方式。
6.4 评价结果
6.4.1 低碳学校评价结果根据分值由低到高分为A 级、AA 级、AAA 级三个等级。
6.4.2 低碳学校评价等级根据附录B.4 确定。
T/ZJHQ 0002—2024
9
附录A
(规范性)
绩效指标计算方法
A.1 碳排放量
A.1.1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特殊用能区域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
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所对应的排放、外排废水处理过程所对应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过程所对应的排放,
按照公式(A.1)进行计算。
�?� = �燃料+ �电力+ �热力+ �废水+ �固废
······························· (A.1)
式中: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特殊用能区域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燃料——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电力——净购入电力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热力——净购入热力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废水——外排废水处理过程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固废——固体废弃物处置过程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
厨余垃圾和科研教学危险废物。
A.1.2 计算碳排放因子缺省值见附录C。
A.1.3 特殊用能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学校特殊学科实验实习馆、游泳馆、健身中心、
展览中心和对外经营的宾馆等特殊用能区域。
A.2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特殊用能区域及交通工具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学校核算边界和
范围内的建筑面积,按照公式(A.2)进行计算。
�� = ��
��
······················································ (A.2)
式中:
��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
��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特殊用能区域及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 ——学校统计范围内的建筑面积,单位为㎡。
A.3 人均碳排放量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特殊用能区域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除以统计范围内的用能人数,
按照公式(A.3)进行计算,其中人均废水碳排放量、人均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核算分别按照公式(A.4)
(A.5)进行计算。
�� = �?�

·····················································(A.3)
��(废水) =
�废水

················································· (A.4)
��(固废) =
�固废

·················································(A.5)
式中:
T/ZJHQ 0002—2024
10
�� ——人均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人;
��(废水)——人均废水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人;
��(固废)——人均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人;
�?�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特殊用能区域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废水——外排废水处理过程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固废——固体废弃物处置过程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 ——参照DB33/T 737要求的统计用能人数,包括所有在校人员,单位为人。
A.4 碳中和率
学校用于碳抵消的碳信用额度或碳汇量除以其核算边界和范围内产生的碳排放量,按照公式(A.6)
进行计算。
�? = ?
�?�
····················································· (A.6)
式中:
�? ——碳中和率,单位为%;
? ——学校用于抵消的碳信用额度或碳汇量,单位为tCO2;
�?�——学校核算边界和范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CO2)。
A.5 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用率
A.5.1 学校消耗的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折标煤量,占学校综合能耗折标煤量的比例,按照公式(A.
7)进行计算。
ƞ = �?
��
······················································· (A.7)
式中:
ƞ ——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利用率,单位为%;
�? ——统计期内,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消耗折标煤量,按照当量值折算,单位为tce;
�� ——统计期内,学校综合能耗折标煤量,按照当量值折算,单位为tce。
A.5.2 学校综合能耗计算应符合GB/T 2589、DB33/T 737的规定。
T/ZJHQ 0002—2024
11
附录B
(规范性)
低碳学校评价要素和内容
B.1 低碳学校基本要求评价
低碳学校基本要求按表B.1评价,评价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
表B.1 低碳学校基本要求评价表
序号项目满足不满足
1 应达到《浙江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评价规范》优秀水平
2 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
3 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资源监管平台,且二级监管覆盖校园建筑面积达80%及以上
B.2 低碳学校管理水平评价
低碳学校管理水平评价采用打分法,总分为110分,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评价。
a) 从管理机制、低碳育人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资源管理、碳排放与碳中和管理等方
面进行打分评价,必选要求是低碳学校应达到的基础性要求,可选要求是希望学校努力达到
的提高性要求,总分为100 分,按表B.2 进行评分。
b) 为鼓励学校主动开展绿色低碳育人引领社会发展,设置了加分项,加分项最高得分为10 分,
按表B.3 进行评分。
c) 学校低碳管理水平评价总得分按照公式(B.1)进行计算。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2月26日 14:57: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4007.html
图书

NY/T 1854-2025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1854-2025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NY/T 2467-2025 高粱品种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NY/T 2467-2025 高粱品种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NY/T 289-2025 绿色食品 咖啡

NY/T 289-2025 绿色食品 咖啡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