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2344-2025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豇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代替NY/T2344—2013
NY/T2344—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代替NY/T2344—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长豇豆»,与NY/T
2344—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豆荚:荚型”“豆荚:荚果形状”共2个性状;
———删除了“仅适于矮生品种:植株:顶芽类型”“豆荚:单荚重”“豆荚:厚度”“豆荚:次色”“豆荚:盘曲”
“豆荚:横切面形状”“种子:表面凹陷”“种子:种脐环颜色”共8个性状;
———将“植株:下胚轴花青甙显色”更改为“∗幼苗:幼茎花青苷显色”、将“仅适用于矮生品种:植株:花
序位置”更改为“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花序相对于叶丛位置”、将“仅适用于矮生品种:植株高
度”更改为“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高度”、将“植株:分枝数”更改为“植株:主茎分枝数”、将“叶:
顶生小叶形状”更改为“叶:小叶叶片形状”、将“叶:顶生小叶长度”更改为“叶:小叶叶片长度”、将
“叶:顶生小叶宽度”更改为“叶:小叶叶片宽度”、将“花:花瓣色”更改为“∗花:旗瓣颜色”和“∗
花:翼瓣颜色”、将“花序:花序梗长短”更改为“花序:花序梗长度”、将“豆荚:长度”更改为“∗仅适
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长度”和“∗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豆荚:长度”、将“豆荚:宽度”更改为
“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宽度和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豆荚:宽度”、将“豆荚:花青甙显色”更
改为“∗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将“仅适用于豆荚无花青甙显色的品种:豆荚:绿色深浅”更改为
“仅适用于豆荚无花青苷显色的品种:豆荚:绿色程度”、将“仅适用于豆荚有花青甙显色的品种:
豆荚:花青甙显色程度”更改为“仅适用于豆荚花青苷显色为均匀分布的品种:豆荚:花青苷显色
强度”、将“豆荚:缝线颜色”更改为“豆荚:缝合线与豆荚颜色比较”、将“豆荚:单荚种子粒数”更改
为“豆荚:单荚粒数”、将“种子:长度/宽度之比”更改为“种子:长宽比”、将“种子:次色有无”更改
为“∗种子:种皮次色有无”、将“种子:种皮次色”更改为“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
种皮次色”、将“种子:次色分布”更改为“∗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种皮次色分
布”;
———更改了“植株:生长类型”“花:花蕾色”“豆荚:单荚粒数”共3个性状的观测时期;
———更改了“花:旗瓣颜色”“花:翼瓣颜色”“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豆荚:缝合线与豆荚颜色比较”
“种子:百粒重”“种子:形状”“种子:种皮主色”“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种皮次
色”共8个性状的表达状态;
———更改了“植株:主茎分枝数”“叶柄:长度”“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宽度”“仅适用于软荚型品
种:豆荚:宽度”“∗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豆荚:单荚粒数”“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
长宽比”共9个性状的代码分级;
更改了“∗豆荚:扭曲”共1个性状的表达类型.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
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付深造、于晋、陈红霖、杨坤、任君、焦雄飞、王丽侠、汪宝根、吴新义、徐东辉、黄晓
冬、张秀杰、韩瑞玺、张凯淅、王宁宁、房建.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NY/T2344—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Ⅱ
NY/T2344—2025
Ⅲ
NY/T2344—2025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豇豆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豇豆种中长豇豆[Vignaunguiculata ssp?sesquipedalis (L?)Verdc?]和普通豇豆
[Vignaunguiculatassp?unguiculata (L?)Verdc?]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方法和结果判定
的一般原则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长豇豆和普通豇豆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和结果判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1955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
NY2619—2014 瓜菜作物种子 豆类(菜豆、长豇豆、豌豆)
3 术语和定义
GB/T1955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群体测量 groupmeasurement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测量,获得一个群体记录.
3?2
个体测量 singlemeasurement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逐个测量,获得一组个体记录.
3?3
群体目测 groupvisualobservation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目测,获得一个群体记录.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MG:群体测量.
MS:个体测量.
PQ:假质量性状.
QL:质量性状.
QN:数量性状.
VG:群体目测.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用于统一品种描述所需要的重要性状,除非受环境条件限制性
状的表达状态无法测试,所有UPOV 成员都应使用这些性状.
5 繁殖材料需满足的条件
5?1 繁殖材料以种子形式提供,提交的种子数量不少于3000粒.
5?2 提交的种子需外观健康,活力高,无病虫侵害.种子的具体质量要求如下:净度≥98?0%,发芽率≥
1
NY/T2344—2025
85%,含水量≤12%.
5?3 提交的种子一般不进行任何影响品种性状正常表达的处理(如种子包衣处理等).如果已处理,需提
供处理的详细说明.
5?4 提交的种子宜符合中国植物检疫的有关规定.
6 测试方法
6?1 测试周期
测试周期通常为2个独立的生长周期.
6?2 测试地点
测试通常在同一个地点进行.如果某些性状在该地点不能正常表达,宜在其他符合条件的地点对其
进行测试.
6?3 田间试验
6?3?1 试验设计
每小区不少于30株,设2个重复.长豇豆行距60cm,株距30cm;普通豇豆行距50cm,株距20cm.
必要时,近似品种与待测品种宜相邻种植.
6?3?2 田间管理
按当地常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
6?4 性状观测
6?4?1 观测时期
性状观测宜按照附录A 中表A?1列出的生育阶段进行.生育阶段描述宜符合附录B中表B?1.
6?4?2 观测方法
性状观测宜按照表A?1规定的观测方法(MG、MS、VG)进行.部分性状观测方法宜符合B?2和
B?3.
6?4?3 观测数量
除非另有说明,个体观测性状(MS)植株取样数量不少于20株,在观测植株的器官或部位时,每个植
株取样数量为1个.群体观测性状(MG、VG)需观测整个小区或规定大小的混合样本.
6?5 附加测试
必要时,宜选用本文件未列出的性状进行附加测试.
7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
7?1 总体原则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定按照GB/T19557?1确定的原则进行.
7?2 特异性的判定
待测品种需明显区别于所有已知品种.在测试中,当待测品种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最为近似的品种
具有明显且可重现的差异时,判定待测品种具备特异性.
7?3 一致性的判定
一致性判定时,采用1%的群体标准和至少95%的接受概率.当样本大小为20株~35株时,最多允
许有1株异型株;当样本大小为36株~82株时,最多允许有2株异型株.
7?4 稳定性的判定
如果一个品种具备一致性,则认为该品种具备稳定性.一般不对稳定性进行测试.
必要时,宜种植该品种的另一批种子,与以前提供的种子相比,若性状表达无明显变化,则判定该品种
具备稳定性.
2
NY/T2344—2025
8 性状表
8?1 概述
根据测试需要,基本性状是测试中需使用的性状.表A?1给出了豇豆基本性状.
性状表列出了性状名称、表达类型、表达状态及相应的代码和标准品种、观测时期和方法等内容.
8?2 表达类型
根据性状表达方式,将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3种类型.
8?3 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
每个性状划分为一系列表达状态,以便于定义性状和规范描述;每个表达状态赋予一个相应的数字代
码,以便于数据记录、处理和品种描述的建立与交流.
8?4 标准品种
性状表中列出了部分性状有关表达状态宜参考的标准品种,以助于确定相关性状的不同表达状态和
校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差异.
9 分组性状
本文件中,品种分组性状如下:
a) 植株:生长类型(表A?1中性状2);
b) 豆荚:荚型(表A?1中性状18);
c) ∗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长度(表A?1中性状19);
d) ∗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豆荚:长度(表A?1中性状20);
e) ∗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表A?1中性状23);
f) ∗种子:种皮主色(表A?1中性状37);
g) ∗种子:种皮次色有无(表A?1中性状38).
10 技术问卷
申请人宜按照附录C填写豇豆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技术问卷.
3
NY/T2344—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豇豆性状
A?1 豇豆基本性状
豇豆基本性状宜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 豇豆基本性状
序号性状观测时期和方法表达状态标准品种代码
1 ∗幼苗:幼茎花青苷显色
QL
11
VG
无之豇矮蔓1号1
有红豇豆9
2
植株:生长类型
QL
(+)
75~79
VG
直立之豇矮蔓1号1
半蔓生豇小豆2
蔓生黑眉3
3
仅适用于半蔓生、蔓生品种:植
株:抽蔓期
QN
(+)
25
MG
极早1
极早到早2
早五月红地豆角3
早到中4
中桂豇豆2013G171 5
中到晚6
晚IT83SG911 7
晚到极晚8
极晚9
4
植株:第一花序节位
QN
59
MS
极低1
极低到低2
低六寸豆3
低到中4
中IT83SG871 5
中到高6
高菲7 7
高到极高8
极高9
5
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花序
相对于叶丛位置
QN (+)
59~75
VG
部分于叶丛中架菜豆1
叶丛上之豇矮蔓1号2
6
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高度
QN
(+)
55
MS
极矮1
极矮到矮2
矮IT82E-9 3
矮到中4
中架菜豆5
中到高6
高之豇矮蔓1号7
高到极高8
极高9
4
NY/T2344—2025
表A?1 (续)
序号性状观测时期和方法表达状态标准品种代码
7
植株:主茎分枝数
QN
(+)
55
MS
极少银豇1号1
少2
中北京红豇豆3
多4
极多天豇5
8
叶片:绿色程度
QN
55
VG
极浅1
极浅到浅2
浅IT83SG911 3
浅到中4
中豇小豆5
中到深6
深华赣1870 7
深到极深8
极深9
9
叶:小叶叶片形状
PQ
(a)
(+)
55
VG
戟形菲7 1
三角形之豇矮蔓1号2
菱形天豇3
10
叶:小叶叶片长度
QN
(a)
(+)
55
MS
极短1
极短到短2
短豇小豆3
短到中4
中五月红地豆角5
中到长6
长IT83SG911 7
长到极长8
极长9
11
叶:小叶叶片宽度
QN
(a)
(+)
55
MS
极窄1
极窄到窄2
窄银豇2116 3
窄到中4
中架菜豆5
中到宽6
宽华赣1870 7
宽到极宽8
极宽9
12
叶柄:长度
QN
55
MS
极短银豇2116 1
短2
中薄茨瓦纳豇豆3
长4
极长天豇5
13
∗始花期
QN
(+)
55
MG
极早1
极早到早2
早六寸豆3
早到中4
中桂豇豆2013G171 5
中到晚6
晚春秋红紫皮长豇豆7
晚到极晚8
极晚9
5
NY/T2344—2025
表A?1 (续)
序号性状观测时期和方法表达状态标准品种代码
14
花:花蕾色
PQ
(+)
55
VG
黄白色IT83SG911 1
浅绿色六寸豆2
绿色潍科2号3
15
∗花:旗瓣颜色
PQ
(+)
55
VG
白色桂豇豆2013G171 1
浅紫色I1938 2
中等紫色豇小豆3
深紫色之豇矮蔓1号4
16
∗花:翼瓣颜色
PQ
(+)
55
VG
白色桂豇豆2013G171 1
浅紫色I1938 2
中等紫色豇小豆3
深紫色之豇矮蔓1号4
17
花序:花序梗长度
QN
79
MS
极短1
极短到短2
短架菜豆3
短到中4
中六寸豆5
中到长6
长桂豇豆2013G171 7
长到极长8
极长9
18
豆荚:荚型
QL
75~79
VG
硬荚型架菜豆1
软荚型银豇2116 2
19
∗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
长度
QN
79~98
MS
极短1
极短到短2
短豇小豆3
短到中4
中桂豇豆2013G171 5
中到长6
长IT83SG871 7
长到极长8
极长9
20
∗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豆荚:
长度
QN
79
MS
极短1
极短到短2
短之豇矮蔓1号3
短到中4
中矮豇321 5
中到长6
长春秋红紫皮长豇豆7
长到极长8
极长9
21
∗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
宽度
QN
(+)
79~98
MS
极窄蒲圻白饭豆1
窄I1938 2
中薄茨瓦纳豇豆3
宽北京红豇豆4
极宽5
22
∗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
豆荚:宽度
QN
(+)
79
MS
极窄五月红地豆角1
窄新杂15号2
中春秋红紫皮长豇豆3
宽六寸豆4
极宽5
6
NY/T2344—2025
表A?1 (续)
序号性状观测时期和方法表达状态标准品种代码
23
∗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
QL
(+)
79
VG
无之豇矮蔓1号1
斑纹分布利川豇豆2
均匀分布六寸豆3
24
仅适用于豆荚无花青苷显色的
品种:豆荚:绿色程度
QN
(+)
79
VG
无或极浅1
极浅到浅2
浅矮豇294 3
浅到中4
中新杂15号5
中到深6
深I1938 7
深到极深8
极深9
25
仅适用于豆荚花青苷显色为均
匀分布的品种:豆荚:花青苷显
色强度
QN
(+)
79
VG
极弱1
极弱到弱2
弱六寸豆3
弱到中4
中黔豇紫喜5
中到强6
强春秋红紫皮长豇豆7
强到极强8
极强9
26
豆荚:缝合线与豆荚颜色比较
QL
(+)
79
VG
相同之豇矮蔓1号1
不同阜阳紫豇豆2
27
∗豆荚:扭曲
QL
(+)
79
VG
无五月红地豆角1
有之豇矮蔓1号9
28
豆荚:荚果形状
PQ
(+)
79
VG
直条形I1938 1
弓形北京红豇豆2
盘曲形盘香豇3
29
豆荚:喙颜色
PQ
(+)
79
VG
黄绿色银豇1号1
绿色架菜豆2
红色薄茨瓦纳豇豆3
30
豆荚:荚面光滑度
QN
79
VG
光滑五月红地豆角1
中等之豇矮蔓1号2
粗糙桂豇豆2013G171 3
31
豆荚:单荚粒数
QN
79~98
MS
极少中宁豇豆1
少2
中I1938 3
多4
极多银豇2116 5
32
种子:百粒重
QN
(b)
95~98
MG
极低1
极低到低2
低五月红地豆角3
低到中4
中黑眉5
中到高6
高北京红豇豆7
高到极高8
极高9
7
NY/T2344—2025
表A?1 (续)
序号性状观测时期和方法表达状态标准品种代码
33
∗种子:长度
QN
(b)
(+)
95~98
MS
极短蒲圻白饭豆1
短2
中五月红地豆角3
长4
极长矮豇321 5
34
种子:宽度
QN
(b)
(+)
95~98
MS
极窄蒲圻白饭豆1
窄2
中五月红地豆角3
宽4
极宽菲7 5
35
种子:长宽比
QN
(b)
95~98
MS
极小菲7 1
小2
中五月红地豆角3
大4
极大华赣1870 5
36
∗种子:形状
PQ
(b)
(+)
95~98
VG
椭圆形北京红豇豆1
矩圆形天豇2
球形菲7 3
肾形华赣1870 4
弯曲5
37
∗种子:种皮主色
PQ
(b)
(+)
95~98
VG
白色薄茨瓦纳豇豆1
绿色PGCPG13 2
浅黄色五月红地豆角3
黄棕色天豇4
棕色银豇1号5
红棕色中豇5号6
紫棕色VAVG3716GE 7
黑色黑眉8
38
∗种子:种皮次色有无
QL
(b)
(+)
95~98
VG
无黑眉1
有五月红地豆角9
39
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
种:种子:种皮次色
PQ
(b)
(+)
95~98
VG
白色IT83SG911 1
棕色五月红地豆角2
红棕色新杂15号3
紫棕色华赣1870 4
黑色薄茨瓦纳豇豆5
40
∗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
品种:种子:种皮次色分布
PQ
(b)
(+)
95~98
VG
种脐周围五月红地豆角1
条斑郑豇0158 2
一端IT83SG911 3
散布架菜豆4
注1:(a)~(b)标注内容在B?2中进行了详细解释.
注2:(+)标注内容在B?3中进行了详细解释.
8
NY/T2344—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豇豆性状表的解释
B?1 豇豆生育阶段
豇豆生育阶段宜符合表B?1的规定.
表B?1 豇豆生育阶段表
生育阶段代码生育阶段名称描述
11 幼苗期第一对真叶平展,三出复叶尚未抽出
25 抽蔓期50%植株开始抽蔓
55 始花期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
59 盛花期所有的植株均有花开放
65 结荚始期50%植株开始结荚
69 结荚盛期所有的植株开始结荚
75 嫩荚采收始期50%植株有嫩荚可采收
79 嫩荚采收盛期植株嫩荚采收盛期
95 豆荚成熟始期所有植株有50%荚果呈现成熟色,豆粒干而硬
98 豆荚成熟盛期所有植株有80%荚果呈现成熟色,豆粒干而硬
B?2 涉及多个性状的解释
B?2?1 符号(a):植株中部复叶的顶生小叶.
B?2?2 符号(b):所有有关种子的指标均在豆荚成熟并收获晒干后进行调查.
B?3 涉及单个性状的解释
B?3?1 性状2 植株:生长类型
在植株生长至嫩荚采收期对生长类型进行判定.
植株无抽蔓或抽蔓极少的,判定为直立;植株下部豆荚较少、整体抽蔓较短且较弱的,判定为半蔓生;
植株下部豆荚少、整体抽蔓长、整齐一致、生长旺盛且花序节位节节升高的,判定为蔓生.
B?3?2 性状3 仅适用于半蔓生、蔓生品种:植株:抽蔓期
记录播种当天至50%植株抽蔓的天数.
B?3?3 性状5 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花序相对于叶丛位置
见图B?1.
B?3?4 性状6 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高度
植株高度应观测从地面到植株最高点的距离.
B?3?5 性状7 植株:主茎分枝数
观测植株主茎上具有2节以上的一级分枝数.
B?3?6 性状9 叶:小叶叶片形状
见图B?2.
9
NY/T2344—2025
图B?1 仅适用于直立品种:植株:花序相对于叶丛位置
图B?2 叶:小叶叶片形状
B?3?7 性状10 叶:小叶叶片长度
见图B?3.
B?3?8 性状11 叶:小叶叶片宽度
见图B?3.
标引符号说明:
l1—叶:小叶叶片长度
l2—叶:小叶叶片宽度
图B?3 叶:小叶叶片长度、叶:小叶叶片宽度
B?3?9 性状13 ∗始花期
记录播种当天至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的天数.
B?3?10 性状14 花:花蕾色
10
NY/T2344—2025
在花朵开放的前一天观测花蕾,见图B?4.
图B?4 花:花蕾色
B?3?11 性状15 ∗花:旗瓣颜色
在花朵开放的当天早晨观测花的旗瓣,见图B?5.
图B?5 ∗花:旗瓣颜色
B?3?12 性状16 ∗花:翼瓣颜色
在花朵开放的当天早晨观测花的翼瓣,见图B?6.
图B?6 ∗花:翼瓣颜色
B?3?13 性状21 ∗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宽度
用游标卡尺测量豆荚两条缝合线之间的距离,见图B?7.
B?3?14 性状22 ∗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豆荚:宽度
用游标卡尺测量豆荚两条缝合线之间的距离,见图B?7.
B?3?15 性状23 ∗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
见图B?8.
B?3?16 性状24 仅适用于豆荚无花青苷显色的品种:豆荚:绿色程度
见图B?9.
11
NY/T2344—2025
标引序号说明:
l1———豆荚:宽度.
图B?7 豆荚:宽度
图B?8 ∗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
图B?9 仅适用于豆荚无花青苷显色的品种:豆荚:绿色程度
B?3?17 性状25 仅适用于豆荚花青苷显色为均匀分布的品种:豆荚:花青苷显色强度
见图B?10.
图B?10 仅适用于豆荚花青苷显色为均匀分布的品种:豆荚:花青苷显色强度
12
NY/T2344—2025
B?3?18 性状26 豆荚:缝合线与豆荚颜色比较
见图B?11.
图B?11 豆荚:缝合线与豆荚颜色比较
B?3?19 性状27 ∗豆荚:扭曲
见图B?12.
图B?12 ∗豆荚:扭曲
B?3?20 性状28 豆荚:荚果形状
见图B?13.
图B?13 豆荚:荚果形状
B?3?21 性状29 豆荚:喙颜色
见图B?14.
图B?14 豆荚:喙颜色
B?3?22 性状33 ∗种子:长度
见图B?15.
13
NY/T2344—2025
B?3?23 性状34 种子:宽度
见图B?15.
标引序号说明:
l1———种子:长度;
l2———种子:宽度.
图B?15 ∗种子:长度、种子:宽度
B?3?24 性状36 ∗种子:形状
见图B?16.
图B?16 ∗种子:形状
B?3?25 性状37 ∗种子:种皮主色
见图B?17.
图B?17 ∗种子:种皮主色
B?3?26 性状38 ∗种子:种皮次色有无
见图B?18.
B?3?27 性状39 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种皮次色
次色是指除主色以外具有第二大表面积的颜色.如果主色和次色面积非常相近,较浅的颜色被认为
是次色.如果次色和第三色面积非常相近,较深的颜色被认为是次色.见图B?19.
B?3?28 性状40 ∗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种皮次色分布
见图B?20.
14
NY/T2344—2025
图B?18 ∗种子:种皮次色有无
图B?19 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种皮次色
图B?20 ∗仅适用于种子有种皮次色的品种:种子:种皮次色分布
15
NY/T2344—2025
附 录 C
(规范性)
豇豆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技术问卷
申请号:
申请日:
(由审批机关填写)
(申请人或代理机构签章)
一、品种暂定名称:
二、申请测试人信息
姓名:
地址:
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 手机号码:
邮箱地址:
育种者姓名(如果与申请测试人不同):
三、植物学分类
在相符的[ ]中打√.
1? 长豇豆 拉丁名:Vignaunguiculatassp?sesquipedalis (L?)Verdc? [ ]
2? 普通豇豆 拉丁名:Vignaunguiculatassp?unguiculata (L?)Verdc? [ ]
四、光周期反应
在相符的[ ]中打√.
1? 不敏感[ ]
2? 敏感[ ]
五、品种来源
在相符的[ ]中打√.
1? 杂交种
(1)双亲已知的杂交种[ ]
(注明杂交种亲本)
(2)部分亲本已知的杂交种[ ]
(注明已知的杂交种亲本)
(3)双亲未知的杂交种[ ]
2? 突变材料[ ]
(注明突变体亲本)
3? 发现和培育[ ]
16
NY/T2344—2025
(注明何时何地发现、繁殖方式)
4? 其他[ ]
(注明品种的来源方式)
六、待测品种的具有代表性彩色照片
(品种照片粘贴处)
(如果照片较多,可另附页提供)
七、品种的选育背景、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包括系谱、培育过程和所使用的亲本或其他繁殖材料来源与名称的详细说明)
八、适于生长的区域或环境以及栽培技术的说明
九、其他有助于辨别待测品种的信息
(如品种用途、品质抗性,请提供详细资料)
十、品种种植或测试是否需要特殊条件
在相符的[ ] 中打√.
是[ ] 否[ ]
(如果回答是,请提供详细资料)
17
NY/T2344—2025
十一、品种繁殖材料保存是否需要特殊条件
在相符的[ ] 中打√.
是[ ] 否[ ]
(如果回答是,请提供详细资料)
十二、待测品种需要指出的性状
在表C?1 相符的代码后[ ]中打√,若有测量值,请填写.
表C?1 待测品种需要指出的性状
序号性状表达状态代码测量值
1 植株:生长类型(性状2)
直立1[ ]
半蔓生2[ ]
蔓生3[ ]
2 ∗始花期(性状13)
极早1[ ]
极早到早2[ ]
早3[ ]
早到中4[ ]
中5[ ]
中到晚6[ ]
晚7[ ]
晚到极晚8[ ]
极晚9[ ]
3 ∗花:旗瓣颜色(性状15)
白色1[ ]
浅紫色2[ ]
中等紫色3[ ]
深紫色4[ ]
4 ∗花:翼瓣颜色(性状16)
白色1[ ]
浅紫色2[ ]
中等紫色3[ ]
深紫色4[ ]
5 豆荚:荚型(性状18) 硬荚型1[ ]
软荚型2[ ]
6 ∗仅适用于硬荚型品种:豆荚:长度(性状
19)
极短1[ ]
极短到短2[ ]
短3[ ]
短到中4[ ]
中5[ ]
中到长6[ ]
长7[ ]
长到极长8[ ]
极长9[ ]
18
NY/T2344—2025
表C?1 (续)
序号性状表达状态代码测量值
7 ∗仅适用于软荚型品种:豆荚:长度(性状
20)
极短1[ ]
极短到短2[ ]
短3[ ]
短到中4[ ]
中5[ ]
中到长6[ ]
长7[ ]
长到极长8[ ]
极长9[ ]
8 ∗豆荚:花青苷显色类型(性状23)
无1[ ]
斑纹分布2[ ]
均匀分布3[ ]
8 ∗种子:种皮主色(性状37)
白色1[ ]
绿色2[ ]
浅黄色3[ ]
黄棕色4[ ]
棕色5[ ]
红棕色6[ ]
紫棕色7[ ]
黑色8[ ]
9 ∗种子:种皮次色有无(性状38) 无1[ ]
有9[ ]
十三、待测品种与近似品种的明显差异性状
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申请人列出待测品种与其显为近似品种的明显差异,填写在表C?2中.
表C?2 待测品种与近似品种的明显差异性状
近似品种名称性状名称近似品种表达状态待测品种表达状态
注:可提供其他有利于特异性审查的信息.
申请人承诺:技术问卷所填写的信息真实.
签名:
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