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2068-2025 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27.200
CCS J 73
GB/T 22068—2025
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 代替GB/T 22068—2018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 assembly for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2025⁃01⁃24 发布2025⁃08⁃01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 布
GB/T 22068—2025
目 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型式和基本参数········································································································2
5 技术要求·················································································································3
6 试验方法···············································································································10
7 检验规则···············································································································20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22
Ⅰ
GB/T 22068—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 22068—2018《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与GB/T 22068—2018 相比,除结
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适用范围(见第1 章,2018 年版的第1 章);
b) 更改了术语“电动压缩机总成”的定义(见3.1,2018 年版的3.1);
c) 增加了“连续带液耐久性试验”术语及其定义(见3.5);
d) 增加了“启动液击耐久性试验”术语及其定义(见3.6);
e) 更改了压缩机产品的功能划分类型(见4.1,2018 年版的4.1);
f) 更改了压缩机使用制冷剂的范围(见4.2,2018 年版的4.2);
g) 更改了压缩机名义工况(见4.3,2018 年版的4.3);
h) 更改了电动压缩机的一般要求,增加了对整体式压缩机的要求(见5.1.2,2018 年版的5.1);
i) 更改了压缩机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限定值(见5.3,2018 年版的5.3);
j) 增加了噪声、压力脉动和振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4 和6.4);
k) 更改了压缩机本体内部清洁度、含水率的要求和测定方法(见5.6.1、5.6.2、6.6.1、6.6.2,2018
年版的5.6.1、5.6.2、6.6.1、6.6.2);
l) 更改了压缩机本体耐腐蚀性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见5.6.8、6.6.8,2018 年版的
5.6.8、6.6.8);
m) 更改了外壳防护等级的要求(见5.6.11、5.7.4,2018 年版的5.6.11、5.7.4);
n) 更改了压缩机的耐久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8、6.8,2018 年版的5.8、6.8);
o) 更改了耐腐蚀性试验要求(见6.6.8,2018 年版的6.6.8);
p) 更改了型式检验规则(见7.3,2018 年版的7.3);
q) 删除了驱动控制器温升技术要求与试验(见2018 年版的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机通用机械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冰山松洋压缩机(大连)有限公司、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合肥原子创新
能源有限公司、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合肥安信瑞德精密制
造有限公司、浙江新奥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湖南贝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金涛、陈祥吉、周全、闫伟国、林剑、吴青青、文茂华、方益、梅先松、庹明慧、
潘煜、刘晓红、陈焕新、马骏、刘爱军、郎贤明、王汝金、岳峥、张秀平、陆磊、丁辉。
本文件于2008 年首次发布,2018 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Ⅲ
GB/T 22068—2025
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型式、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描述
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电动压缩机总成的制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423.17 环境试验 第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
GB/T 2423.34 环境试验 第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T 4214.1—2017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测试方法 通用要求
GB/T 5773 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9237—2017 制冷系统及热泵 安全与环境要求
GB/T 13306 标牌
GB/T 15765—2021 房间空气调节器用全封闭型电动机⁃压缩机
GB/T 17619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8429—2018 全封闭涡旋式制冷剂压缩机
GB/T 18488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GB/T 18655 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骚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9951—2019 道路车辆 电气/电子部件对静电放电抗扰性的试验方法
GB/T 21360 汽车空调用制冷剂压缩机
GB/T 21437.2 道路车辆 电气/电子部件对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试验方法 第2 部分:沿
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发射和抗扰性
GB/T 21437.3 道路车辆 电气/电子部件对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试验方法 第3 部分:对
耦合到非电源线电瞬态的抗扰性
JB/T 7249 制冷与空调设备 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JB/T 7249 和GB/T 577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动压缩机总成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 assembly
由电动机驱动的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和驱动控制器组成,用于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汽车热管理系
1
GB/T 22068—2025
统用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设备。
注: 分体式电动压缩机总成由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和驱动控制器分开独立安装使用,整体式电动压缩机总成由电
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和驱动控制器集成为一体使用。
3.2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 compressor with direct current motor
由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和电动机组成的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结构。
3.3
驱动控制器 drive controller
与汽车主电源连接,由外界控制信号接口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和功率驱动电路以及保护电路组
成,用于控制直流电源与压缩机电动机之间能量传输和转换的装置。
3.4
激振力 exciting force
由电动压缩机回转不平衡质量及运行气流脉动等作为振动源而产生的周期性简谐振动。
3.5
连续带液耐久性试验 continuous liquid durability test
模拟压缩机在无吸气过热度且吸气口带一定液态制冷剂的情况下,能够连续运行的耐久性试验。
3.6
启动液击耐久性试验 initiation of the liquid shock durability test
模拟压缩机在吸气口带一定液态制冷剂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一定循环启动次数的耐久性试验。
4 型式和基本参数
4.1 型式
4.1.1 电动压缩机总成(以下简称“压缩机”)按功能分为:
——单冷型;
——热泵型(能在-25 ℃蒸发温度下正常运行)。
4.1.2 压缩机按结构型式分为:
——整体式;
——分体式。
4.1.3 压缩机按密封型式分为:
——全封式;
——半封式。
4.1.4 压缩机按适用的车型分为:
——乘用车用;
——客车用。
4.1.5 压缩机按排量范围(排量范围见表1)分为:
——A 类;
——B 类;
——C 类。
4.2 基本参数
压缩机的基本参数见表1。
2
GB/T 22068—2025
表1 压缩机基本参数
部件
电动压缩机本体
部分
驱动控制器
项目
排量/(cm3/r)
使用制冷剂
润滑油
电动机额定电压/V
额定电压/V
A 类
≥8~25
HFC134a、HFC407C、R410A、R454C、HFO1234yf 或按用户要求
按设计或用户要求
按用户要求
B 类
>25~40
C 类
>40
4.3 名义工况
压缩机的名义工况见表2。
表2 压缩机名义工况
试验条件
名义制冷Ⅰ
名义制冷Ⅱ
名义制热Ⅰ
名义制热Ⅱ
超级快充工况a
注: 名义制冷(热)Ⅰ为乘用车用压缩机测试工况;名义制冷(热)Ⅱ为客车用压缩机测试工况。
a 有超级快充测试要求的乘用车用压缩机采用本工况。
电压
V
额定
电压
压缩机转速
r/min
设计名义转速
设计最大转速
蒸发温度
℃
1
7
-15
-15
15
冷凝温度
℃
54.5
54.5
45
45
78
吸气过热度
K
10
11.5
10
10
10
膨胀前温度
℃
50
46
37
37
73
环境温度
℃
—
—
-7±3
—
—
5 技术要求
5.1 通则
5.1.1 压缩机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用户与制造商的协议)制造。制造商应结合压
缩机的适用范围,制定测试方案,开展测试工作,利用测试结果构建产品性能数据库,包括由产品所有
者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性能数据、版本信息等集合而成的计算机输出文档、电子图表或计算机选型
软件。
5.1.2 整体式压缩机统一按照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进行要求和试验。
5.2 外观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及驱动控制器外表面不应有油污、锈蚀、锐边等外观缺陷,导线护套不应破
裂,接插件不应变形或破损。
5.3 制冷(热)量、输入功率、制冷(热)性能系数
5.3.1 压缩机的实测制冷(热)量应不小于名义制冷(热)量的95%。
3
GB/T 22068—2025
5.3.2 压缩机的实测输入功率应不大于名义输入功率的110%。
5.3.3 压缩机的实测制冷(热)性能系数应不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小于表3 规定的限定值。对于不
带驱动控制器的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制冷(热)性能系数应不小于表3 规定限定值的110%。
表3 电动压缩机的制冷(热)性能系数限定值
压缩机型式
乘用车用
客车用
a 乘用车用压缩机设计名义转速为5 000 r/min。
试验电压
V
额定电压
压缩机转速
r/min
设计名义转速a
制冷性能系数
W/W
2.0
2.6
制热性能系数
W/W
2.5
2.5
5.4 噪声、压力脉动、振动
5.4.1 噪声
5.4.1.1 定转速噪声
乘用车用压缩机平均声压级噪声值或声功率噪声值应不大于表4 或表5 规定的限定值,客车用压
缩机的平均声压级噪声值或声功率噪声值应不大于表6 或表7 规定的限定值。
表4 乘用车用压缩机的噪声限定值(声压级)
名义转速/(r/min)
噪声值
dB(A)
注: 本表给出的为刚性连接时的限定值,当采用悬挂法评判时,相应的限定值为表中数据-2 dB(A)。
A 类
B 类
C 类
2 000
49
52
55
5 000
62
65
68
8 000
70
73
76
表5 乘用车用压缩机的噪声限定值(声功率)
名义转速/(r/min)
噪声值
dB(A)
注: 本表给出的为刚性连接时的限定值,当采用悬挂法评判时,相应的限定值为表中数据-2 dB(A)。
A 类
B 类
C 类
2 000
57
60
63
5 000
70
73
76
8 000
78
81
84
表6 客车用压缩机的噪声限定值(声压级)
名义转速/(r/min)
噪声值
dB(A)
注: 噪声值测试时名义转速条件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
B 类
C 类
1 800
72
74
3 600
78
80
7 200
94
96
4
GB/T 22068—2025
表7 客车用压缩机的噪声限定值(声功率)
名义转速/(r/min)
噪声值
dB(A)
注: 噪声值测试时名义转速条件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
B 类
C 类
1 800
77
80
3 600
83
86
7 200
99
102
5.4.1.2 扫频噪声
试验后压缩机扫频噪声值应满足制造商设计要求或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5.4.2 压力脉动
5.4.2.1 定转速压力脉动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脉动允许波动范围应不超过3 kPa;A 类、B 类、C 类压缩机的排气压力脉动允
许波动范围应分别不超过12 kPa、15 kPa 和18 kPa。
5.4.2.2 扫频压力脉动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脉动允许波动范围应不超过3 kPa;A 类、B 类、C 类压缩机的排气压力脉动允
许波动范围应分别不超过14 kPa、17 kPa 和20 kPa。
5.4.3 振动
5.4.3.1 定转速振动加速度
压缩机三个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应满足制造商设计要求或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5.4.3.2 扫频振动加速度
压缩机三个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应满足制造商设计要求或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5.5 激振力
在转速允许范围内,电动压缩机水平前后(X 轴)、水平左右(Y 轴)、垂直(Z 轴)三个方向的实测激
振力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激振力(Fmax)。最大允许激振力按公式(1)计算。
Fmax=k×n …………………………( 1 )
式中:
Fmax ——最大允许激振力,单位为牛(N);
k ——激振系数(取0.02),单位为牛分每转[(N·min)/r];
n ——压缩机转速值,单位为转每分(r/min)。
5.6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
5.6.1 内部清洁度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内部清洁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内部杂质总质量不大于表8 规定的限定值;
5
GB/T 22068—2025
b)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内部金属最大杂质颗粒尺寸不大于0.5 mm×0.5 mm×0.5 mm(长×
宽×高),内部非金属橡胶类软质物杂质的尺寸不大于0.5 mm×0.5 mm×1 mm(长×宽×
高);内部纤维物杂质的长度不大于1 mm。
表8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内部杂质总质量限定值
单位为毫克
压缩机类别
内部杂质总质量
A 类
30
B 类
35
C 类
乘用车用
40
客车用
80
5.6.2 内部含水率
电动压缩机本体装配后24 h 内,按照6.6.2 方法试验,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内部含水率应不大
于500×10-6。
5.6.3 密封性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总泄漏量应不大于14 g/a。
5.6.4 耐压强度
电动压缩机本体壳体及电动机引出线端子应无泄漏和异常变形。
注: 试验中,各橡胶密封件的破损不作为考核要求。
5.6.5 耐振动性
耐振动性试验后,电动压缩机本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内部无损坏,可运转,螺栓无松动和损坏;
b)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泄漏量符合5.6.3 的要求;
c)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符合5.6.9 的要求;
d)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符合5.6.10 的要求;
e) 按表2 规定的工况复测,电动压缩机的实测制冷(热)量不小于耐振动性试验前实测值的
90%,实测制冷(热)性能系数不小于耐振动性试验前实测值的82%;
f) 无异常噪声,电动压缩机的噪声增加不大于3 dB(A);
g) 外壳防护等级符合5.6.11 的要求。
5.6.6 热循环
耐高温、耐低温和温度交变试验后,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泄漏量满足5.6.3 的要求;
b)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满足5.6.9 的要求;
c)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符合5.6.10 的规定;
d) 按表2 规定的工况复测,电动压缩机的实测制冷(热)量不小于热循环试验前实测值的90%,
实测制冷(热)性能系数不小于热循环试验前实测试值的82%;
e) 外壳防护等级满足5.6.11 的要求。
6
GB/T 22068—2025
5.6.7 交变湿热性能
交变湿热性能试验后,封闭吸、排气口的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在交变湿热试验的最后一周期的低温高湿阶段,保持温度为25 ℃±3 ℃、相对湿度为95%~
98% 的条件5 h 后,在该环境下,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热态绝缘电阻大于2 MΩ;
b)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绝缘电阻符合5.6.9 的要求;
c)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符合5.6.10 的规定;
d)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能正常工作;
e) 外壳防护等级符合5.6.11 的要求。
5.6.8 耐腐蚀性
5.6.8.1 乘用车用压缩机耐腐蚀性试验后,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动压缩机本体经表面防腐处理的易锈蚀零件表面无大于其表面积10% 的红锈;
b) 表面无气泡、蠕变、黏着,电动压缩机能正常工作;
c) 密封性符合5.6.3 的要求;
d)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符合5.6.9 的要求;
e)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符合5.6.10 的要求;
f) 外壳防护等级符合5.6.11 的要求。
5.6.8.2 客车用压缩机耐腐蚀性试验后,应满足制造商设计要求或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5.6.9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清空电动压缩机本体内部的冷冻机油后,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大于50 MΩ;
b) 向电动压缩机本体内充入冷冻油(按压缩机图纸规定的冷冻油加注)和制冷剂(压缩机制冷剂
的充注量按允许的最大充注量)后,首次充注制冷剂后运转不少于5 min,电动机定子绕组对
外壳的绝缘电阻大于10 MΩ。
5.6.10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应能承受表9 规定的试验电压,绝缘应无击穿、闪络和飞弧,漏电流
应符合表9 的规定。
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时,电压持续时间可从60 s 调整为1 s,但试验电压值应升高至表9 规定试验
电压的120%。
表9 试验电压与漏电流
额定电压UN
V
≤60
>60~125
>125~250
>250~500
>500
试验电压(有效值)V
500
1 000
1 500
2 000
1 000+2UN
电源功率
kVA
1
电源频率
Hz
50~60
正弦波
电压持续时间
s
60
漏电流
mA
≤5
≤10
≤20
≤25
7
GB/T 22068—2025
5.6.11 外壳防护等级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防护等级为IP67。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后,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电动机定
子绕组对外壳耐电压性能应满足5.6.10 的要求。
5.7 驱动控制器
5.7.1 机械强度
按6.7.1 的规定进行试验时,驱动控制器的壳体不应发生变形。
5.7.2 绝缘电阻
驱动控制器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0 MΩ。
5.7.3 耐电压
驱动控制器的耐电压应能承受表10 规定的试验电压,绝缘应无击穿、闪络和飞弧,漏电流应符合
表10 的规定。
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时,电压持续试验时间可从60 s 调整为1 s,但试验电压值应升高至表10 规
定试验电压的120%。
表10 试验电压与漏电流
额定电压UN
V
≤60
>60~125
>125~250
>250~500
>500
试验电压(直流电压)
V
700
1 400
2 200
2 800
1 400+2.8UN
电源功率
kVA
1
电压持续时间
s
60
漏电流
mA
≤1
≤2
≤4
≤5
5.7.4 外壳防护等级
驱动控制器的防护等级分体型为IP67,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后,驱动控制器的绝缘电阻和耐电压应
分别满足5.7.2、5.7.3 的要求。
5.7.5 耐振动性
耐振动性试验后,驱动控制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螺栓无松动和损坏,内部接线无断裂,元器件无松动;
b) 绝缘电阻满足5.7.2 的要求;
c) 耐电压满足5.7.3 的要求;
d) 驱动控制器能正常工作;
e) 外壳防护等级满足5.7.4 的要求。
5.7.6 热循环
热循环试验后,驱动控制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8
GB/T 22068—2025
a) 绝缘电阻满足5.7.2 的要求;
b) 耐电压满足5.7.3 的要求;
c) 驱动控制器能正常工作;
d) 外壳防护等级满足5.7.4 的要求。
5.7.7 交变湿热
交变湿热试验后,驱动控制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绝缘电阻满足5.7.2 的要求;
b) 耐电压满足5.7.3 的要求;
c) 驱动控制器能正常工作;
d) 外壳防护等级满足5.7.4 的要求。
5.7.8 耐腐蚀性
耐腐蚀性试验后,驱动控制器经表面防腐处理的钢件表面不应有大于其表面积10% 的红锈,且表
面无气泡、蠕变、黏着,驱动控制器应能正常工作。并且,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5.7.4 的要求。
5.8 耐久性
5.8.1 乘用车用压缩机或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耐久性试验后应无异常,试验后压缩机应满足以下
要求:
a) 外部各面无裂纹和损坏,螺栓无松动和损坏;
b) 压缩机的总泄漏量不大于14 g/a;
c)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满足5.6.9 的要求;
d)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满足5.6.10 的要求;
e) 按表2 规定的工况复测,压缩机的实测制冷(热)量不小于耐久性试验前实测值的90%,实测
制冷(热)性能系数不小于耐久性试验前实测试值的82%;
f) 无异常噪声,压缩机的噪声增加不大于3 dB(A);
g) 外壳防护等级满足5.6.11 的要求。
5.8.2 客车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耐久性试验后,应满足GB/T 18429—2018 中5.3.9 和5.3.10 的要
求。客车用全封闭转子式压缩机耐久性试验后,应满足GB/T 15765—2021 中5.3.9 和5.3.10 的要求。
5.9 耐电压波动
耐电压波动试验后,电动压缩机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制冷(热)性能系数满足5.3.3 的要求;
b)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满足5.6.10 的要求;
c) 驱动控制器绝缘电阻满足5.7.2 的要求;
d) 驱动控制器的耐电压满足5.7.3 的要求。
5.10 电磁兼容性
5.10.1 电磁抗扰性
5.10.1.1 电磁辐射抗扰性
在GB/T 17619 规定的抗扰性限值下,电动压缩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9
GB/T 22068—2025
5.10.1.2 电瞬变传导抗扰性
在GB/T 21437.2 和GB/T 21437.3 中规定的脉冲种类和Ⅲ级抗扰性限值下,或按与用户协商后
双方认可的方法进行试验,电动压缩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5.10.1.3 静电放电抗扰性
在GB/T 19951—2019 规定的Ⅲ级抗扰性限值下,电动压缩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5.10.2 电磁骚扰性
5.10.2.1 传导骚扰性
电动压缩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作产生的传导骚扰应符合GB/T 18655 规定的零部件传导骚扰
限值的要求。
5.10.2.2 辐射骚扰性
电动压缩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作产生的辐射骚扰应符合GB/T 18655 规定的零部件辐射骚扰
限值的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通则
试验所用的仪器仪表及准确度,试验工况参数的允许偏差均按GB/T 5773 的规定。
6.2 外观
电动压缩机外观质量和标志用目视法检测。
6.3 制冷(热)量、输入功率、制冷(热)性能系数试验
在表2 规定的名义工况下,按GB/T 5773 的规定进行试验,分别测定电动压缩机的制冷(热)量、
输入功率和制冷(热)性能系数。
6.4 噪声、压力脉动、振动试验
6.4.1 噪声试验
6.4.1.1 定转速噪声试验
对于乘用车用压缩机或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在半消声室(或背景噪声≤20 dB 的全消声室)内,将
压缩机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模态应在300 Hz~800 Hz 范围内)或悬挂柔性安装。压缩机接口和室外制
冷剂管路连接,组成制冷剂回路。压缩机接上规定的电源,并启动运行,使压缩机噪声测试系统达到表11
规定的工况。压缩机噪声测试采用10 点半球法测试声功率,其中麦克风的布置应符合GB/T 4214.1—
2017 的规定,分别记录10 点噪声值。
对于客车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按GB/T 18429—2018 中6.2.6 规定的噪声测试方法进行试验。
对于客车用全封闭转子式压缩机,按GB/T 15765—2021 中6.5 规定的噪声测试方法进行试验。
10
GB/T 22068—2025
表11 乘用车用压缩机的噪声和压力脉动试验工况
电压
V
额定电压
压缩机转速
r/min
设计名义转速
冷凝温度
℃
54.5±0.5
蒸发温度
℃
1±0.5
过热度
K
10±1
6.4.1.2 扫频噪声试验
按6.4.1.1 规定的方法,压缩机在额定转速条件下运行,当系统达到噪声测试规定的工况,将压缩
机转速降至最低转速,然后从最低转速升至最高转速(降速和升速的速率为60r/s),记录噪声数据。
6.4.2 压力脉动试验
6.4.2.1 定转速压力脉动试验
在表11 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将压力脉动传感器布置在制冷剂管路上,距离压缩机吸、排气口200 mm~
250 mm,管路弯曲半径R>50 mm,传感器后保证150 mm~200 mm 的直管段(见图1),读取并记录压
缩机吸气、排气压力脉动数据。
图1 压缩机压力脉动传感器布置图
6.4.2.2 扫频压力脉动试验
按6.4.2.1 规定的方法,压缩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行,当系统达到脉动测试规定的工况,将压缩机转
速降至最低转速,然后从最低转速升至最高转速(降速和升速速率为60 r/s),读取并记录压缩机吸气、
排气压力脉动数据。
6.4.3 振动试验
6.4.3.1 定转速振动试验
在进行定转速噪声测试的同时,将振动传感器布置在压缩机的吸气端、排气端和中心点侧面点(靠
近压缩机中心点)三个位置,读取并记录压缩机振动数据。
6.4.3.2 扫频振动试验
在进行扫频噪声测试的同时,将振动传感器布置在压缩机的吸气端、排气端和中心点侧面点(靠近
11
GB/T 22068—2025
压缩机中心点)三个位置,读取并记录压缩机振动数据。
6.5 激振力试验
将压缩机通过钢过渡支架固定在带有三轴向力传感器的激振力测试台上,钢过渡支架的质量应不
大于2 kg。
压缩机安装方向与实车相同,如图2 所示。三轴向支座平面应垂直于压缩机安装方向。垂直方向
为Z 轴,压缩机轴线方向为Y 轴,垂直于压缩机轴向的方向为X 轴。
将压缩机连接到制冷系统上,并启动运行,当压缩机达到表11 规定的工况时,记录激振力数据。
图2 压缩机激振力测量安装方式
6.6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
6.6.1 内部清洁度
6.6.1.1 乘用车用压缩机和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按GB/T 21360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1.2 客车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按GB/T 18429—2018 中6.2.4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客车用全
封闭转子式压缩机按GB/T 15765—2021 中6.9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2 内部含水率
6.6.2.1 乘用车用压缩机和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按GB/T 21360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2.2 客车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按GB/T 18429—2018 中6.2.5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客车用全
封闭转子式压缩机按GB/T 15765—2021 中6.8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3 密封性试验
6.6.3.1 乘用车用压缩机和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按GB/T 21360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3.2 客车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按GB/T 18429—2018 中6.2.1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客车用全
封闭转子式压缩机按GB/T 15765—2021 中6.7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4 耐压强度试验
6.6.4.1 乘用车用压缩机和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按GB/T 21360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12
GB/T 22068—2025
6.6.4.2 客车用全封闭式压缩机按GB/T 9237—2017 中9.4.2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5 耐振动性试验
将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通过支架夹具安装到振动试验台上,按表12 的试验工况进行耐振动性试
验。试验后,按6.3、6.4.1、6.6.3、6.6.9、6.6.10、6.6.11 的规定,分别进行压缩机的制冷(热)量、输入功率、
噪声、密封性、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和耐电压、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并比较耐振动性试验
前后压缩机制冷量、输入功率和噪声的试验结果。
表12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的耐振动性试验工况
试验条件
振动频率
Hz
周期(1 个扫频)
min
振动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g)
振动时间
h
振动方向和振动指标
上下
50~250
2
30
10
前后
10
左右
10
6.6.6 热循环试验
6.6.6.1 耐高温试验
在电动压缩机本体内充入0.80 MPa±0.05 MPa 氮气,放在120 ℃环境中96 h±2 h 后,再在常温
下放置2 h。试验后,对压缩机本体进行零部件外观检查,并按6.6.3 的规定,进行密封性试验。
6.6.6.2 耐低温试验
在电动压缩机本体内充入0.80 MPa±0.05 MPa 氮气,放在-35 ℃环境中72 h±2 h 后,再在常温
下放置2 h。试验后,对压缩机本体进行零部件外观检查,并按6.6.3 的规定,进行密封性试验。
6.6.6.3 温度交变试验
在电动压缩机本体内充入0.80 MPa±0.05 MPa 氮气,在图3 所示运行周期内循环试验5 次。试
验后,对压缩机本体进行零部件外观检查,并按6.6.3 的规定,进行密封性试验。
热循环试验后,按6.3、6.6.9、6.6.10、6.6.11 的规定,分别进行压缩机的制冷(热)量、输入功率、电动
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和耐电压、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并比较热循环试验前后压缩机制冷量
和输入功率的试验结果。
13
GB/T 22068—2025
图3 热循环性能试验(1 次循环)
6.6.7 交变湿热试验
将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放入恒温恒湿箱中,按GB/T 2423.34 规定的方法,进行10 个循环的温度/
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每个循环为24 h)。
在交变湿热试验的最后一个循环周期的低温高湿阶段,保持温度为25 ℃ ±3 ℃ 、相对湿度为
95%~98% 的条件5 h 后,按6.6.9 的规定,进行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热态绝缘电阻试验。
在交变湿热试验后,按6.6.9、6.6.10、6.6.11 的规定,分别进行压缩机的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
绝缘电阻和耐电压、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6.6.8 耐腐蚀性试验
将封闭吸、排气口的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或整体式压缩机放入盐雾箱中,按GB/T 2423.17 规定的
方法试验。其中,乘用车用压缩机试验时间为720 h,客车用压缩机试验时间为72 h。
在耐腐蚀性试验后,目视检查压缩机表面(如有腐蚀,测量腐蚀面积),按6.6.3、6.6.9、6.6.10、6.6.11
的规定,分别进行压缩机的密封性、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绝缘电阻和耐电压、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6.6.9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试验
采用兆欧表或专用绝缘电阻测量仪测量电动压缩机本体的电动机定子绕组每个出线端对外壳的
绝缘电阻,根据被测定子绕组的额定电压选择兆欧表或专用绝缘电阻测量仪的电压值,应符合表13 的
规定。绝缘电阻试验后,被测定子绕组应对地充分放电。
表13 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测定电压值
单位为伏特
额定电压值
≤250
>250~500
>500~1 000
兆欧表的电压值
250
500
1 000
6.6.10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试验
按GB/T 18488 的规定,进行电动压缩机本体的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试验。试验时应
先将定子绕组三相线出线端互相短接,根据被测定子绕组的额定电压选择符合表13 规定的试验电压。
测量电压的有效值应在规定值的±5% 范围内。试验不应重复进行,如用户提出要求,允许在安装后
14
GB/T 22068—2025
开始运行前进行一次试验,其试验电压值应不大于表13 规定的额定电压值的80%。
6.6.11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将电动压缩机本体安装于与实际工作状态相似的工装中,按GB/T 4208 的规定,进行外壳防护等
级试验。试验后,按6.6.10 的规定,进行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耐电压试验。
6.7 驱动控制器
6.7.1 机械强度
将10 cm×10 cm 面积大小、质量为20 kg 的重物放置在驱动控制器外壳上,检查驱动控制器壳体
的变形情况。
6.7.2 绝缘电阻
采用兆欧表或专用绝缘电阻测量仪测量驱动控制器各出线端对外壳的绝缘电阻。试验时驱动控
制器内的电源开关和接触器应置于接通状态,对于不能承受兆欧表高压冲击的电器元件(如浪涌抑制
器、半导体元件及电容器等)应将其短接或断开。根据被测线路的额定电压选择兆欧表或专用绝缘电
阻测量仪的电压值,应符合表13 的规定。绝缘电阻试验后,被测线路应对地充分放电。
6.7.3 耐电压
按GB/T 18488 的规定,进行驱动控制器耐电压试验。测量时并联短接后的高压端对外壳、并联
短接后的低压端对外壳分别测量。
根据被测线路额定电压选择符合表10 规定的试验电压,试验电压的有效值应在规定值的±5%
范围内。
试验不应重复进行。如用户提出要求,允许在安装以后开始运行之前进行一次试验,其试验电压
值应不大于表10 规定电压的80%。
6.7.4 外壳防护等级
将驱动控制器、接插件及对接件安装于与实际工作状态相似的工装中,按GB/T 4208 的规定,进
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试验后,按6.7.2、6.7.3 的规定,分别进行绝缘电阻和耐电压试验。
6.7.5 耐振动性
将驱动控制器、接插件及对接件安装于与实际工作状态相似的工装中,将工装安装在振动试验台
的平台上,工作和驱动控制器的重心应在振动的中心轴上,按表14 规定的工况进行振动试验。试验
后,对驱动控制器的螺栓、接线、元器件和功能等进行检查,并按6.7.2、6.7.3、6.7.4 的规定,分别进行绝
缘电阻、耐电压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表14 驱动控制器的耐振动性试验工况
振动方向
横向
纵向
垂直
试验持续时间
h
2
4
频率
Hz
33
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g)
4.3
15
GB/T 22068—2025
6.7.6 热循环试验
6.7.6.1 耐高温试验
将驱动控制器、接插件及对接件放在120 ℃环境中96 h±2 h 后,再在常温下放置2 h。
6.7.6.2 耐低温试验
将驱动控制器、接插件及对接件放在-35 ℃环境中72 h±2 h 后,再在常温下放置2 h。
6.7.6.3 温度交变试验
将驱动控制器、接插件及对接件在图3 所示运行周期内循环试验5 次。
热循环试验后,对驱动控制器的功能进行检查,并按6.7.2、6.7.3、6.7.4 的规定,分别进行绝缘电
阻、耐电压和外壳防护等级等试验。
6.7.7 交变湿热试验
将驱动控制器、接插件及对接件放入恒温恒湿箱中,按GB/T 2423.34 的规定,进行10 个循环的温
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每个循环为24 h。
交变湿热试验后,对驱动控制器的功能进行检查,并按6.7.2、6.7.3、6.7.4 的规定,分别进行绝缘电
阻、耐电压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6.7.8 耐腐蚀性
将驱动控制器放入盐雾箱中,按GB/T 2423.17 的规定,进行耐腐蚀性试验,乘用车用压缩机驱动
控制器试验时间为720 h,客车用压缩机驱动控制器试验时间为72 h。
在耐腐蚀性试验后,目视检查驱动控制器表面(如有腐蚀,测量腐蚀面积),检查驱动控制器的功
能,并按6.7.4 的规定,进行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6.8 耐久性
6.8.1 乘用车用压缩机和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的综合耐久性、循环耐久性、带液耐久性试验按GB/T 21360
规定的方法试验,试验工况见表15~表17。
表15 压缩机综合耐久性试验工况
设计最
高转速
5 000
名义最
低转速
设计最
高转速
80
63
39
60.5
9
0.6
0.6
-26.5
20~25
5~10
0~5
100
100
20
-15
额定电压
最高电压(30% 运行时间)
额定电压(60% 运行时间)
最低电压(10% 运行时间)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
200
600
100
100
单
冷
型
—
热
泵
型
转速
r/min
冷凝温度
℃
蒸发温度
℃
过热度
K
环境温度
℃
电压
V
运行时间
h
适用产品
型式
16
GB/T 22068—2025
5 000
1 500
设计最
高转速
55
65.5
83
-26.5
0.6
15 15~20
-15
10
70
最高电压(30% 运行时间)
额定电压(60% 运行时间)
最低电压(10% 运行时间)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
400
100
20
单
冷
型
0~5 —
热
泵
型
表15 压缩机综合耐久性试验工况 (续)
转速
r/min
冷凝温度
℃
蒸发温度
℃
过热度
K
环境温度
℃
电压
V
运行时间
h
适用产品
型式
表16 压缩机循环耐久性试验工况
转速
r/min
0~设计
最高
转速a
a 转速循环试验工况:
a) 在 30 s 内从0 r/min 升到最低转速,最低转速持续 1 min;
b) 在 15 s 内从最低转速升速1 000 r/min,升速后转速持续 1 min;
c) 依次每15 s 内转速升速1 000 r/min,升速后转速持续 1 min,直至最高转速;
d) 在 30 s 内从最高转速降到 0 r/min,停留 30 s 再返回到 a),依此循环。
冷凝
温度℃
80
63
39
60.5
55
65.5
蒸发温度
℃
9
0.6
0.6
-26.5
-26.5
0.6
过热度
K
5~10
环境温度
℃
100
100
20
-15
-15
10
电压
V
额定电压
最高电压(30% 总循环次数)
额定电压(60% 总循环次数)
最低电压(10% 总循环次数)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
最高电压(30% 总循环次数)
额定电压(60% 总循环次数)
最低电压(10% 总循环次数)
额定电压
循环次数
200
600
100
100
400
100
适用产品
型式
单
冷
型
—
热
泵
型
表17 压缩机连续带液耐久性试验工况
转速
r/min
1 500
电压
V
额定电压
蒸发温度
℃
0
冷凝温度
℃
50
吸气干度
%
85~90
环境温度
℃
小于0
运行时间
h
600
6.8.2 启动液击耐久性试验
试验装置原理图如图4 所示,压缩机安装在试验装置系统上,抽真空检漏后加入适量制冷剂。压
缩机依照表18 规定的工况进行启动液击耐久性试验,试验步骤如下:
a) 储液罐集液:截止阀4 和截止阀10 处于打开状态,截止阀7 处于闭合状态,启动压缩机运行
17
GB/T 22068—2025
试验,储液罐5 收集150 mL(液位传感器控制),关闭截止阀4 和截止阀10,压缩机停机;
b) 打开截止阀7,压缩机启动进行启动液击试验,储液罐5 中液体完全被吸入压缩机后,打开截
止阀4 和截止阀10,关闭截止阀7 进行新集液,储液罐5 收集150 mL(液位传感器控制),关
闭截止阀4 和截止阀10,压缩机停机完成一个试验循环;
c) 重复循环步骤b),完成多循环的试验。
乘用车用压缩机和客车用半封闭压缩机可参考本试验方法进行,也可以使用其他能满足表18 规
定工况要求的装置和方法。
标引序号说明:
1 ——压缩机;
2 ——冷凝风机;
3 ——冷凝器;
4 ——截止阀;
5 ——储液罐;
6 ——膨胀阀;
7 ——截止阀;
8 ——鼓风机;
9 ——蒸发器;
10——截止阀。
图4 压缩机启动液击耐久性试验装置原理示意图
表18 压缩机启动液击耐久性试验工况
转速
r/min
额定转速
注: 被试压缩机注入液态制冷剂后,启动运行3 min 后,停机1 min,此为一个循环(频次)。
电压
V
额定电压
带液量
mL
150
循环次数
次
1 000
环境温度
℃
0~5
6.8.3 客车用压缩机的液击耐久性试验,需将压缩机安装在图5 所示的试验台上,试验台上吸气端应
有混合罐和膨胀阀,在表19 规定的工况下进行试验。
按6.8.1、6.8.2 和6.8.3 的规定,进行压缩机耐久性试验后,目视检查压缩机外部表面和螺栓有无
异常,并按6.3、6.4.1、6.6.3、6.6.9、6.6.10、6.6.11 的规定,分别进行压缩机的制冷(热)量、输入功率、噪
声、密封性、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和耐电压、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并比较耐振动性试验前
后压缩机制冷量、输入功率和噪声的试验结果。
6.8.4 客车用全封闭涡旋式压缩机的耐久性试验按GB/T 18429—2018 中6.2.9 和6.2.10 规定的方法执
行。客车用全封闭转子式压缩机的耐久性试验按GB/T 15765—2021 中6.10 和6.11 规定的方法执行。
18
GB/T 22068—2025
图5 压缩机液击耐久性试验台架原理示意图
表19 压缩机液击耐久性试验工况
转速
r/min
额定转速
注: 运转7 min,停机3 min,为一个循环。
电压
V
额定电压
吸气压力
MPa
设计最大吸气压力
排气压力
MPa
设计最大排气压力
排气过热度
K
≤8
循环次数
次
3 000
6.9 耐电压波动性能
耐电压波动性能试验按以下规定进行:
a) 将压缩机安装到性能测试台上,按表2 规定的名义工况进行运转;
b) 按图6 的输入电压波动曲线进行运转设定,共运转4 h。
耐电压试验后,按6.3、6.6.10、6.7.2、6.7.3 的规定,分别进行压缩机的制冷(热)量、输入功率、电动
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驱动控制器的绝缘电阻和耐电压试验。
19
GB/T 22068—2025
标引符号说明:
Umax——压缩机驱动控制器设计的最高输入电压;
Umin ——压缩机驱动控制器设计的最低输入电压。
图6 耐电压波动曲线
6.10 电磁兼容性
6.10.1 电磁抗扰性
6.10.1.1 电磁辐射抗扰性
按GB/T 17619 的规定,进行压缩机电磁辐射抗扰性试验,可采用自由场法、横电磁波室(TEM)
或大电流注入法,也可按照与用户协商后双方认可的方法进行试验。
6.10.1.2 电瞬变传导抗扰性
按GB/T 21437.2 和GB/T 21437.3 的规定或按与用户协商后双方认可的方法,进行压缩机电瞬
变传导抗扰性试验。
6.10.1.3 静电放电抗扰性
按GB/T 19951—2019 的规定,进行压缩机静电放电抗扰性试验。
6.10.2 电磁骚扰性
6.10.2.1 传导骚扰性
按GB/T 18655 的规定,进行压缩机传导骚扰性试验。
6.10.2.2 辐射骚扰性
按GB/T 18655 的规定,进行压缩机辐射骚扰性试验。
7 检验规则
7.1 出厂检验
7.1.1 每台压缩机应经制造商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
7.1.2 压缩机出厂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按表20 的规定。
20
GB/T 22068—2025
7.2 抽样检验
7.2.1 在出厂检验合格的电动压缩机中按制造商规定的抽样方法和抽样数量进行抽样。
7.2.2 抽样检验的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按表20 的规定。
7.2.3 如抽样不合格时,应以双倍数量重新检验。如仍有一台不合格,该批产品应逐台检验。
7.3 型式检验
7.3.1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b) 相同排量的电动压缩机每两年做一次型式试验;
c) 压缩机停产一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d) 当电动压缩机设计、材料、工艺有重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e) 当产品性能达不到用户的使用目标时。
7.3.2 型式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按表20 的规定。
表20 检验项目
压缩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
14
15
16
17
18
19
外观
制冷(热)量、输入功率、制冷(热)性能
系数
噪声a
压力脉动b
振动c
激振力d
耐久性e
耐电压波动
电磁辐射抗扰性
电瞬变传导抗扰性
静电放电抗扰性
传导骚扰性
辐射骚扰性
内部清洁度
内部含水率
密封性
耐压强度
耐振动性
热循环
5.2
5.3
5.4.1
5.4.2
5.4.3
5.5
5.8
5.9
5.10.1.1
5.10.1.2
5.10.1.3
5.10.2.1
5.10.2.2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6.2
6.3
6.4.1
6.4.2
6.4.3
6.5
6.8
6.9
6.10.1.1
6.10.1.2
6.10.1.3
6.10.2.1
6.10.2.2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
—
—
√
—
√
—
√
—
√
√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出厂检验抽样检验型式检验
21
GB/T 22068—2025
电动压缩机本体部分
20
21
22
23
24
驱动控制器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注1:“ √”为应检项目“,—”为不检项目。
注2: 对于不自带驱动控制器的压缩机产品,驱动控制器相关的试验项目不做考核;对于不自带驱动控制器的客
车用压缩机,序号第9 项~第11 项不做考核。
注3: 对于客车用全封闭压缩机产品,序号第29 项~第31 项不做考核。
a 客车用压缩机不做扫频噪声考核要求。
b 客车用压缩机不做压力脉动考核要求。
c 对于柔性安装的压缩机,做振动考核要求,可不做激振力考核要求。
d 对于刚性安装的压缩机,做激振力考核要求,可不做振动考核要求。
e 对于压缩机的综合耐久、循环耐久、液击耐久、带液耐久四项试验,每项试验各需要一台压缩机进行试验。
交变湿热
耐腐蚀性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绝缘电阻
电动机定子绕组对外壳的耐电压
外壳防护等级
机械强度
绝缘电阻
耐电压
外壳防护等级
耐振动性
热循环
交变湿热
耐腐蚀性
5.6.7
5.6.8
5.6.9 a)
5.6.9 b)
5.6.10
5.6.11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6.6.7
6.6.8
6.6.9
6.6.9
6.6.10
6.6.11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
√
—
√
—
—
√
—
—
—
√
√
—
—
√
—
√
√
表20 检验项目 (续)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出厂检验抽样检验型式检验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1.1 每台压缩机应在显著位置固定永久性铭牌,铭牌应符合GB/T 13306 规定,铭牌内容至少应
包括:
a) 制造商名称;
b) 产品名称和型号;
c) 主要技术参数;
d) 所使用的工质;
e) 生产日期和出厂编号。
22
GB/T 22068—2025
8.1.2 应在适当的地方(如铭牌、产品说明书等)标注产品执行标准的编号。
8.2 包装
8.2.1 压缩机在包装前应进行清洁、干燥、防锈处理,然后充入高于大气压力的干燥氮气或相应的制冷
剂气体(有危险性的除外)。
8.2.2 压缩机包装应符合GB/T 191 的规定。购货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
8.2.3 包装箱内压缩机应固定可靠,并有防潮和防振措施。
8.2.4 包装箱外至少应注明下列内容:
a) 制造商称;
b) 产品名称和型号;
c) 净重、毛重;
d) 包装外形尺寸;
e) 储运注意事项;
f) 生产日期。
8.3 运输与贮存
8.3.1 压缩机在正常运输、装卸中应保证零、部件不受损坏。
8.3.2 压缩机应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下贮存,周围不应有腐蚀性气体存在。
8.3.3 压缩机贮存时不应拔出密封塞,密封塞脱落或松动应及时检查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