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912-2025 中医药戒毒技术规范 ,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912—2025
中医药戒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rug rehabilitation
2025 - 09 - 15发布
2025 - 10 - 1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1
5 脱毒期 ............................................................................. 1 急性戒断症状 ................................................................... 1
纳入条件 ....................................................................... 2
治则 ........................................................................... 2
技术方法 ....................................................................... 2
6 康复期 ............................................................................. 3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 ............................................................... 3
健忘伴眠差 ..................................................................... 3
口腔溃疡 ....................................................................... 5
便秘 ........................................................................... 6
月经不调 ....................................................................... 7
附录A(资料性) 常用穴位定位及图示 ................................................... 8
A.1 百会 ........................................................................... 8
A.2 四神聪 ......................................................................... 8
A.3 神门 ........................................................................... 8
A.4 内关 ........................................................................... 9
A.5 水沟 ........................................................................... 9
A.6 曲池 ........................................................................... 9
A.7 丰隆 .......................................................................... 10
A.8 太冲 .......................................................................... 10
A.9 行间 .......................................................................... 10
A.10 太溪 ......................................................................... 11
A.11 胃俞 ......................................................................... 11
A.12 渊腋 ......................................................................... 11
A.13 悬钟 ......................................................................... 12
A.14 三阴交 ....................................................................... 12
A.15 头维 ......................................................................... 12
A.16 率谷 ......................................................................... 13
A.17 玉枕 ......................................................................... 13
A.18 翳风 ......................................................................... 13
A.19 申脉 ......................................................................... 14
A.20 照海 ......................................................................... 14
DB37/T 4912—2025
II
A.21 合谷 ......................................................................... 14
A.22 足三里 ....................................................................... 15
A.23 中脘 ......................................................................... 15
A.24 风池 ......................................................................... 15
A.25 水分 ......................................................................... 16
A.26 阴陵泉 ....................................................................... 16
A.27 少府 ......................................................................... 16
A.28 天枢 ......................................................................... 17
A.29 上巨虚 ....................................................................... 17
A.30 支沟 ......................................................................... 17
A.31 关元 ......................................................................... 18
A.32 血海 ......................................................................... 18
A.33 气海 ......................................................................... 18
A.34 地机 ......................................................................... 18
A.35 中极 ......................................................................... 19
附录B(资料性) 常用耳穴定位及图示 .................................................. 20
DB37/T 4912—2025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司法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DB37/T 4912—2025
1
中医药戒毒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医药技术在戒毒脱毒期和康复期针对不同症状的使用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规范和指导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对戒毒人员吸食甲基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所引起急性戒断症状和稽延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吸食其它毒品或新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类似症状以及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有类似症状的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急性戒断症状 acute withdrawal symptoms
吸毒者使用毒品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毒品,躯体和心理上出现的对毒品的渴求、睡眠障碍、乏力、纳差、焦虑、躁狂甚至幻觉、妄想、自伤自残等一系列反应和表现。
注:
这些反应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使用毒品的种类、剂量、使用方式及个人差异有关。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 rotracted withdrawal syndromes
吸毒者进行脱毒治疗,急性戒断症状缓解后,在3至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仍然存在如失眠健忘、口腔溃疡、便秘、月经不调等身心不适的现象和症状。
注:
症状具有延迟性、多样性和顽固性。
4 总体要求
根据吸毒者在戒毒不同时期、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中医药戒毒方法。
中医药戒毒技术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中医方剂治疗、毫针刺和耳穴贴压、中医康复操、中医食疗、中医情志调养。
中医药戒毒技术由具有中医或中西医从医资质的人员使用。
5 脱毒期 急性戒断症状
5.1.1
主要症状包括:
a)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睡眠过多);
DB37/T 4912—2025
2
b)
对毒品或其他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渴求感;
c)
烦躁、焦虑、易激惹;
d)
精神谵妄;
e)
出现自杀、自伤的念头或行为。
5.1.2
次要症状包括:
a)
心慌、心率加快;
b)
血压增高;
c)
精力减退或疲乏,全身虚弱感;
d)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纳入条件
5.2.1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吸毒者纳入治疗范围:
a)
有滥用甲基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包括其它类毒品或新精神活性物质)史;
b)
符合5.1.1中1项及以上或5.1.2中2项及以上;
c)
年龄在18 周岁~60 周岁;
d)
自愿接受中医药戒毒治疗。
5.2.2
存在以下问题之一的吸毒者排除治疗范围:
a)
不符合5.2.1纳入范围者;
b)
既往或现在存在严重肝肾损害或心血管疾病患者;
c)
器质性精神障碍者;
d)
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e)
严重失语、失识或无法沟通者;
f)
其他不适合采取中医药戒毒者。 治则
宣畅气机,安神定志,宁心除烦。 技术方法
5.4.1 中医方剂治疗
5.4.1.1
可选用柴桂宁心方或经批准用于治疗成瘾的中成药。柴桂宁心方配方为柴胡12 g、桂枝12 g、龙骨18 g(先煎)、牡蛎18 g(先煎)、黄芩9 g、生姜6 片、元胡15 g、代赭石12 g、党参15 g、茯苓12 g、大黄6 g、大枣6 枚。其中:
a)
夹痰热者加胆南星10 g、竹茹6 g或天竺黄10 g;
b)
肝火炽盛者加龙胆草9 g、栀子10 g;
c)
阴虚火旺者去桂枝加知母10 g、黄柏10 g;
d)
胃阴虚者去桂枝加沙参10 g、麦冬10 g;
e)
久病气虚者加黄芪15 g。
5.4.1.2
柴桂宁心方用法用量:龙骨、牡蛎先煎,后加水800 mL煎至400 mL,每次200 mL,每日2 次,早晚各1 次。
5.4.2 毫针刺
DB37/T 4912—2025
3
主穴包括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水沟。痰热者加曲池、丰隆,肝火炽盛者加太冲、行间,阴虚火旺者加太溪,胃阴虚者加胃俞。常用穴位定位及图示见附录A。
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针具选用φ0.30 mm×40 mm毫针;百会、四神聪平刺0.5 寸~0.8 寸,神门、内关直刺0.3 寸~1 寸,水沟向上斜刺0.3 寸~0.5 寸,留针20 min~30 min;出针时轻捻针柄后缓慢退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治疗时可配合电针提高疗效。
5.4.3 耳穴贴压
穴位包括肺、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肝、内分泌、肾。常用耳穴定位及图示见附录B。
患者采取坐位,用75%酒精对耳部进行消毒;用镊子夹取耳穴贴,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在选定耳穴点上轻轻按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贴压后患者每日对耳穴贴进行按压,每次3 s~5 s后松开,重复操作,一般每穴5 次~10 次,每天按压3 次~5 次。耳穴贴压保留3 d~5 d。
5.4.4 中医食疗
百合莲子红枣粥:大米200 g、黑米100 g、百合10 g、红枣10 个、莲子15 g。将所有材料洗净,浸泡(除红枣外)6 h;放砂锅内加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1 h左右,关火焖15 min即可。
5.4.5 中医康复操
5.4.5.1
穴位按摩操操作步骤如下:
a)
双臂沿身体两侧抬高,大拇指按揉、点压渊腋穴位30 s;
b)
双手掌大鱼际沿胆经循行,走“之”字形,自身体两侧逐渐按揉至身体前侧,再折回腰部;
c)
双手握拳,沿大腿外侧胆经循行捶打,至“悬钟”穴;
d)
五指分开,大拇指按住“三阴交”,中指按住“悬钟”穴,按揉30 s~50 s;
e)
闭目安神,四指并拢,用中指按摩额头两侧头维穴30 s;
f)
四指沿胆经循行,自耳廓后按摩,经过率谷穴、玉枕穴,最后至翳风穴,时间3 min~5 min。
5.4.5.2
完成生理脱毒治疗后,在转入康复期之前,康复操以太极拳教学和训练为主。每周四天,每天半小时。
6 康复期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
吸毒者在康复期的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主要有健忘伴眠差、口腔溃疡、便秘、月经不调四种。 健忘伴眠差
6.2.1 症状
健忘、记忆力下降,入睡困难或多梦,晨醒后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6.2.2 治则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6.2.3 技术方法
6.2.3.1 中医方剂治疗
DB37/T 4912—2025
4
酸枣仁汤加减:炒酸枣仁15 g、茯苓12 g、知母12 g、川芎6 g、炙甘草6 g、炙远志6 g、石菖蒲9 g、龟板(先煎)12 g、生龙骨(先煎)18 g。
用法用量:龟板、龙骨先煎,后加水800 mL煎至400 mL,每次服用200 mL,每日2 次,早晚各1 次。
6.2.3.2 毫针刺
穴位包括申脉、照海、合谷、太冲、足三里、中脘、风池。
患者采取坐位,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针具选用φ0.30 mm×40 mm毫针,申脉、照海、合谷、太冲直刺0.3 寸~1 寸,足三里、中脘直刺1 寸~2 寸,风池穴针尖向下,向鼻尖斜刺0.8 寸~1 寸。留针20 min~30 min;出针时轻捻针柄后缓慢退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睡前2 h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下为佳。针刺治疗时可配合电针提高疗效。
6.2.3.3 耳穴贴压
穴位包括神门、皮质下、心、交感、肾。
患者采取坐位,用75%酒精对耳部进行消毒;用镊子夹取耳穴贴,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在选定耳穴点上轻轻按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贴压后患者每日对耳穴贴进行按压,每次3 s~5 s后松开,重复操作,一般每穴5 次~10 次,每天按压3 次~5 次。耳穴贴压保留3 d~5 d。
6.2.3.4 中医食疗
松子芡实红枣粥:大米200 g、黑米100 g、松子10 g、红枣10 个、芡实15 g。将所有材料洗净,浸泡(除红枣外)6 h;放沙锅内加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1 h左右,关火焖15 min即可。
6.2.3.5 中医康复操
以八段锦和五禽戏训练为主,有氧健身操为辅,每次训练总时间为50 min。随着周次的增加,有氧健身操的运动时间逐步增加,八段锦和五禽戏训练时间相对逐步减少。每次运动前进行弓步拉伸、关节活动、小步慢跑等热身运动5 min;运动后进行放松拉伸练习5 min。
6.2.3.6 中医情志调养
6.2.3.6.1 移情易性法
培养健康爱好取代成瘾行为,鼓励患者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如阅读、书法、陶艺、跳舞、八段锦等。
6.2.3.6.2 五音疗法
出现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的肝实证时选择角音,乐曲宜选《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辅助搭配徵音,乐曲宜选《紫竹调》。出现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的肝虚证时选择角音,乐曲宜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辅助搭配羽音,乐曲宜选《寒鸦戏水》。
6.2.3.6.3 “吐故纳新”呼吸法
平卧位,全身肌肉放松,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鼻吸口呼,松静自然。吸气时闭口以鼻吸气,将气缓缓引至丹田(小腹随着吸气慢慢隆起),稍作停顿,口齿微开,以口吐气,动作和缓、细长。循环往复15 min,每天练习两次为宜。
6.2.3.6.4 “六字诀”呼吸法
DB37/T 4912—2025
5
“六字诀”呼吸法技巧如下。
a)
嘘(xu):唇齿微开,唇角后引,牙齿上下平对,牙齿间留有缝隙,舌头放平。发音呼气时气从齿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呼气时发声,一字念6 遍。
b)
呵(he):半张嘴,能插入拇指即可,两腮后拉,舌贴下颚,舌尖顶下齿,口部放松,发音。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呼气时发声,一字念6 遍。
c)
呼(hu):口作管状,舌头放平,用力前伸,发音。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呼气时发声,一字念6 遍。
d)
泗(si):两唇向后微微收紧,上下牙齿咬合,舌尖顶住牙齿,发音。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呼气时发声,一字念6 遍。
e)
吹(chui):口作管状,舌尖微微上翘,发音。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呼气时发声,一字念6 遍。
f)
嘻(xi):牙齿轻轻咬合,舌尖轻抵下齿,嘴角微微上翘,发音呼气时,气从齿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呼气时发声,一字念6 遍。 口腔溃疡
6.3.1 症状
口舌生疮,口渴面赤,或伴小便刺痛,舌红,脉数。
6.3.2 治则
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6.3.3 技术方法
6.3.3.1 中医方剂治疗
导赤散加减:生地12 g、生甘草9 g、淡竹叶6 g、清半夏5 g、黄芩3 g、黄连3 g、干姜3 g、大枣3 枚。脾胃有浮火者服用泻黄散加减。
用法用量:以水800 mL,煎至400 mL,每日2 次,早晚各1 次,每次200 mL。
6.3.3.2 毫针刺
穴位包括水分、阴陵泉、合谷、太冲、足三里、中脘、少府。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75%酒精对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选用φ0.30 mm×40 mm毫针,水分、中脘直刺1 寸~1.5 寸,阴陵泉、足三里直刺1 寸~2 寸,合谷、太冲直刺0.5 寸~1.5 寸,少府直刺0.5 寸~1.5 寸,留针20 min~30 min。出针时先轻轻捻转针柄,后缓慢地将针拔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治疗时可配合电针提高疗效。
6.3.3.3 耳穴贴压
穴位包括心、脾、胃、大肠、耳尖、内分泌、口、肾上腺。
患者取坐位,用75%酒精对耳部进行消毒;用镊子夹取耳穴贴,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在选定耳穴点上轻轻按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贴压后患者每日对耳穴贴进行按压,每次3 s~5 s后松开,重复操作,一般每穴5 次~10 次,每天按压3 次~5 次。耳穴贴压保留3 d~5 d。
DB37/T 4912—2025
6
6.3.3.4 中医食疗
鲜藕萝卜饮:白萝卜500 g、鲜藕500 g,将二者洗净后捣烂,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汁液以冰箱冷藏,每日用汁液漱口5 次~6 次。
6.3.3.5 中医康复操
见6.2.3.5。
6.3.3.6 中医情志调养
见6.2.3.6。 便秘
6.4.1 症状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或多日行大便一次,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6.4.2 治则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6.4.3 技术方法
6.4.3.1 中医方剂治疗
麻子仁汤/丸:麻子仁20 g、炒杏仁6 g、白芍9 g、大黄12 g、枳实9 g、厚朴9 g。
用法用量:加水800 mL,煎取400 mL,每次200 mL,每日2 次,早晚各1 次。亦可作丸剂,药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 g,每日1 次~2 次,温开水送服。
6.4.3.2 毫针刺
穴位包括天枢、上巨虚、合谷、太冲、足三里、中脘、支沟。
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对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选用φ0.30 mm×40 mm毫针,合谷、太冲、支沟直刺0.5 寸~1 寸,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直刺1 寸~2 寸,留针20 min~30 min;出针时先轻轻捻转针柄,然后缓慢地将针拔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治疗时可配合电针提高疗效。
6.4.3.3 耳穴贴压
穴位包括大肠、腹、直肠、皮质下、交感。
患者取坐位,用75%酒精对耳部进行消毒;用镊子夹取耳穴贴,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在选定耳穴点上轻轻按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贴压后患者每日对耳穴贴进行按压,每次3 s~5 s后松开,重复操作,一般每穴5 次~10 次,每天按压3 次~5 次。耳穴贴压保留3 d~5 d。
6.4.3.4 中医食疗
香蕉、火龙果、白萝卜、各种蔬菜、燕麦以及含有益生菌的酸奶。香蕉、火龙果洗净去皮后食用;白萝卜和各种蔬菜烹饪后食用;燕麦煲粥;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可直接口服,亦可搭配香蕉、火龙果、燕麦食用。
6.4.3.5 中医康复操
DB37/T 4912—2025
7
见6.2.3.5。
6.4.3.6 中医情志调养
见6.2.3.6。 月经不调
6.5.1 症状
月经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少,色淡,痛经,舌淡苔白,脉细弱。
6.5.2 治则
调经活血,养血安神。
6.5.3 技术方法
6.5.3.1 中医方剂治疗
归脾汤加减:人参9 g、白术18 g、黄芪18 g、茯神18 g、龙眼肉18 g、炒酸枣仁18 g、当归15 g、蜜远志9 g、木香9 g、炙甘草6 g、生姜3 片、大枣5 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煎取400 mL,每次200 mL,每日2 次,早晚各1 次。
6.5.3.2 毫针刺
穴位包括关元、三阴交、血海、气海、足三里、地机、中极。
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对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选用φ0.30 mm×40 mm毫针,直刺1 寸~1.5 寸。留针20 min~30 min;出针时先轻轻捻转针柄,然后缓慢地将针拔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治疗时可配合电针提高疗效。
6.5.3.3 耳穴贴压
穴位包括内生殖器、皮质下、肝、肾、内分泌。
患者取坐位,用75%酒精对耳部进行消毒;用镊子夹取耳穴贴,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在选定耳穴点上轻轻按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贴压后患者每日对耳穴贴进行按压,每次3 s~5 s,后松开,重复操作,一般每穴5次~10次,每天按压3次~5次。耳穴贴压保留3 d~5 d。
6.5.3.4 中医食疗
参芪乌鸡汤:乌骨鸡1只、黄芪20 g、党参15 g、当归15 g,调料少许,将黄芪、党参、茯苓洗净后放入宰杀处理干净的乌鸡腹内,以线缝合,砂锅旺火煮沸转小火慢炖,煮烂,去药渣,调味后食肉喝汤。
6.5.3.5 中医康复操
见6.2.3.5。
6.5.3.6 中医情志调养
见6.2.3.6。
DB37/T 4912—2025
8
A
A
附录A (资料性) 常用穴位定位及图示
A.1 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见图A.1。
图
A.1 百会穴图示
A.2 四神聪
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位,见图A.2。
图
A.2 四神聪穴图示
A.3 神门
在腕前区,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见图A.3。
图
A.3 神门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9
A.4 内关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见图A.4。
图
A.4 内关穴图示
A.5 水沟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见图A.5。
图
A.5 水沟穴图示
A.6 曲池
在肘外侧,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见图A.6。
图
A.6 曲池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0
A.7 丰隆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见图A.7。
图
A.7 丰隆穴图示
A.8 太冲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见图A.8。
图
A.8 太冲穴图示
A.9 行间
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A.9。
图
A.9 行间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1
A.10 太溪
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见图A.10。
图
A.10 太溪穴图示
A.11 胃俞
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见图A.11。
图
A.11 胃俞穴图示
A.12 渊腋
在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见图A.12。
图
A.12 渊腋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2
A.13 悬钟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见图A.13。
图
A.13 悬钟穴图示
A.14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见图A.14。
图
A.14 三阴交穴图示
A.15 头维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见图A.15。
图
A.15 头维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3
A.16 率谷
在头部,耳尖直上发际1.5寸,见图A.16。
图
A.16 率谷穴图示
A.17 玉枕
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见图A.17。
图
A.17 玉枕穴图示
A.18 翳风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见图A.18。
图
A.18 翳风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4
A.19 申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见图A.19。
图
A.19 申脉穴图示
A.20 照海
在踝区,内踝尖下一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见图A.20。
图
A.20 照海穴图示
A.21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见图A.21。
图
A.21 合谷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5
A.22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见图A.22。
图
A.22 足三里穴图示
A.23 中脘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见图A.23。
图
A.23 中脘穴图示
A.24 风池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见图A.24。
图
A.24 风池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6
A.25 水分
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见图A.25。
图
A.25 水分穴图示
A.26 阴陵泉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见图A.26。
图
A.26 阴陵泉穴图示
A.27 少府
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见图A.27。
图
A.27 少府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7
A.28 天枢
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见图A.28。
图
A.28 天枢穴图示
A.29 上巨虚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见图A.29。
图
A.29 上巨虚穴图示
A.30 支沟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见图A.30。
图
A.30 支沟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18
A.31 关元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见图A.31。
图
A.31 关元穴图示
A.32 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见图A.32。
图
A.32 血海穴图示
A.33 气海
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见图A.33。
图
A.33 气海穴图示
A.34 地机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见图A.34。
DB37/T 4912—2025
19
图
A.34 地机穴图示
A.35 中极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见图A.35。
图
A.35 中极穴图示
DB37/T 4912—2025
20
B
B
附录B (资料性) 常用耳穴定位及图示
常用耳穴定位及图示见图B.1。
图
B.1 耳穴图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