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872-2025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规范 ,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重庆市地方标准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规范
2025-08-15发布
2025-11-15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晓瑜、李萍、林勇刚、蔡建军、周珉羽、李爱迪、李伟、程小于、钱深华、谭淼、包义超、张晋铮、陈方鑫、杨聪、左松、孙芬、李彦海、杨丽娜、邓杨琼、胡莉、杜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边坡分类、一般要求、基本原则、基础工程技术、植被培育技术、维护管理技术、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建设工程开挖、回填形成的岩质、土质、土石质等各类边坡的生态修复。因自然因素导致的滑坡、崩塌等边坡,工程治理形成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等硬化边坡的生态修复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6141 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6142 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9 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无负荷时垂直渗透特性的测定
GB/T 164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T 17639 土工合成材料 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GB/T 17689 土工合成材料 塑料土工格栅
GB T 18744 土工合成材料 塑料三维土工网垫
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T 44347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GB/T 500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B 5043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标准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CJJ/T 236 垂直绿化工程技术规程
CJ/T 340 绿化种植土壤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NB/T 35082 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SL 386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TB 10001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D/T 1048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DB50/T 1872—2025
2
YB/T 4190 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YB/T 5294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DBJ50/T—044 园林种植土壤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程边坡 engineering slope
由于建设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边坡。根据边坡的形成,分为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
[来源:GB 50330—2013,2.1.1,有修改]
3.2
乡土植物 indigenous plant
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植物,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已完全适应于本地区气候和环境且生长良
好的植物。
[来源:GB/T 44347—2024,3.2]
3.3
喷播 spray seeding
用工程机械将种子基质或覆盖物等喷射到坡面上建植植被的技术。
[来源:GB/T 38360—2019,3.8]
3.4
植被混凝土 vegetation concrete
由种植土、水泥、生境基材有机料、生境基材改良剂、植物种子和水混合而成的拌合物,具有抗冲
刷性强、肥力高以及固液气三相分布合理的特性,是一种典型的生境基材。
[来源:NB/T 35082—2016,2.0.1]
3.5
垂直绿化 vertical greening
利用植物材料对边坡或其他构建筑物表面采用攀附、固定、贴植、垂吊等方式进行绿化和美化。
[来源:CJJ/T 236—2015,2.0.1,有修改]
3.6
雷诺护垫 reno mattress
用间隔网分隔成的多格笼体,高度一般小于40 cm。
3.7
竹木梯框格梁 bamboo (wood) ladder frame beam
由竹木格构以错台形式搭接成的一种框格梁结构。
4 工程边坡分类
根据工程边坡的形成、坡度和坡质,工程边坡分类见表1。
DB50/T 1872—2025
3
表1 工程边坡分类
类型
坡质
坡度
缓坡
陡坡段
崖坡段
陡坡
急坡
险坡
崖坡
陡崖
崖壁
≤25 °
25 °~ 35 °
35 °~ 45 °
45 °~ 55 °
55 °~ 65 °
65 °~ 75 °
>75 °
挖方边坡
土质
松软土
松软土缓坡
松软土陡坡
×
×
×
×
×
砂土
砂土缓坡
砂土陡坡
砂土急坡
×
×
×
×
黏土
黏土缓坡
黏土陡坡
黏土急坡
×
×
×
×
土石
砂砾土
砂砾土缓坡
砂砾土陡坡
×
×
×
×
×
砾石土
(极软岩)
砾石土缓坡
砾石土陡坡
砾石土急坡
×
×
×
×
巨砾土
(软岩)
巨砾土缓坡
巨砾土陡坡
巨砾土急坡
巨砾土险坡
×
×
×
岩质
较软岩
较软岩缓坡
较软岩陡坡
较软岩急坡
较软岩险坡
较软岩崖坡
×
×
较坚硬岩
较坚岩缓坡
较坚岩陡坡
较坚岩急坡
较坚岩险坡
较坚岩崖坡
较坚岩陡崖
×
坚硬岩
坚岩缓坡
坚岩陡坡
坚岩急坡
坚岩险坡
坚岩崖坡
坚岩陡崖
坚岩崖壁
填方边坡
土质
松软土
松软土缓坡
松软土陡坡
×
×
×
×
×
砂土
砂土缓坡
砂土陡坡
×
×
×
×
×
土石
砂砾土
砂砾土缓坡
砂砾土陡坡
×
×
×
×
×
砾石土
砾石土缓坡
砾石土陡坡
×
×
×
×
×
巨砾土
巨砾土缓坡
巨砾土陡坡
×
×
×
×
×
注1:坡质、坡度参照GB/T 38360裸露坡面分类设置。
注2:表中简要列出了10 m高度地质安全允许坡度范围内不同坡质、坡度的典型坡面;“×”号代表工程设计限制区。
注3:黏土特指稳固密实的母质土层,如红黏土。
注4:波浪线所表示的区间为左开右闭区间。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坡度与工程安全允许坡比对照见附录A。表中列出了不同坡质10 m高度地质安全允许坡比值,其中岩质坡面应是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完整岩体,单级坡高限制范围为8 m~12 m;土质、土石质坡面单级坡高限制范围为5 m~10 m。
5 一般要求
5.1 水土保持
改善边坡植物生长发育条件,快速恢复裸露坡面植被覆盖,有效拦截雨水、固结土壤、减缓径流,发挥稳固坡面、保持水土作用。土质、土石质边坡植被覆盖度不应低于90%;岩质边坡应根据岩石特性、周边植被环境等合理设置植被覆盖度目标,宜采用遮挡式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方式覆盖。
5.2 生物多样性
DB50/T 1872—2025
4
遵循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构建以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通过自然演替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多样性水平的植物群落,避免发展为单一物种组成的高度均质化植被及环境。土质、土石质边坡设计植物种类不应少于3种,其中植被成活率不应低于85%。
5.3 环境改善
培育乔、灌、草、藤有机结合的稳定植物群落,恢复近自然的层次结构和生态功能,提高边坡绿量和固碳能力,明显改善坡面小环境,促进自然与再造环境的融合连通。土质、土石质边坡恢复植被景观宜与邻近自然边坡相似。
5.4 综合统筹
应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整体施策的原则,在主体工程设计阶段同步考虑边坡生态修复方案,生态修复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总投资并确保到位。边坡生态修复措施应与边坡工程治理、水土保持措施等充分衔接、配合使用。
6 基本原则
6.1 安全性
应在边坡整体稳定条件下进行生态修复,边坡应达到GB 50330、SL 386等规定的安全要求,复杂条件边坡宜分解成若干独立单元,整体规划、分别设计、分部施工。应根据边坡荷载能力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技术及措施,防止荷载过量增加影响坡体稳定。基础工程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抗腐蚀能力和荷载,能抵抗自然的腐蚀、破坏,能承受一定时期内植物生长后的重量。边坡植被不应影响主体使用功能,如遮挡视线、标志牌等。
6.2 生态性
应因地制宜,实行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应严格保护受损坡面的原有植被,严禁破坏乔木、灌木植被。应根据工程区域自然环境和边坡类型特点,科学制定生态修复目标和方案,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和可循环使用的环保材料。
6.3 协调性
应弱化人工痕迹,构建与环境融合的坡面植被景观。城区内、高速公路等有绿化美化要求的工程区域,宜以常绿植物为主形成常绿景观,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并突出多样、季相、色相,达到景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6.4 经济性
应综合考虑工程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条件及生态修复目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材料及技术措施,坚持建、养、管并重原则,实行低成本修复、低成本管护。
7 基础工程技术
7.1 主要技术措施
基础工程技术包括截排水、坡面固土、水平拦挡、种植穴槽和土壤改良工程。主要技术措施见附录B。
DB50/T 1872—2025
5
7.2 截排水工程
7.2.1 截排水工程一般分为坡顶截水沟、坡面横向截水沟、坡面纵向排水沟和坡脚排水沟,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排水管(孔)。
7.2.2 截排水工程应根据集水面积、降雨强度、历时和径流方向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布置,在满足截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宜优先采用生态型截排水措施。
7.2.3 截排水措施设计应按照GB 50433、GB 51018、GB/T 16453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7.3 坡面固土工程
7.3.1 平面网
7.3.1.1 金属网
适用于坡度45°~70°的边坡,宜结合厚层基材喷播、团粒喷播、植被混凝土喷播技术使用。宜采用镀锌铁丝网,铁丝直径不宜小于1.8 mm,网孔尺寸可采用5 cm5 cm。坡顶埋压长度不宜小于30 cm,网与网之间纵横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 cm。坡面上宜采用长锚杆和短锚杆自上而下固定,锚杆宜使用直径10 mm~20 mm的螺纹钢制作,长锚杆与短锚杆交错排列,锚杆长度、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镀锌铁丝网材料应符合YB/T 5294的规定。
7.3.1.2 椰纤维网(CF网)
适用于坡度45°以下的边坡,宜结合客土喷播、厚层基材喷播技术使用。椰纤维网(CF网)应具有较低的伸长率和高抗拉强度,线径不宜小于5 mm,网孔尺寸可采用5 cm5 cm,椰纤维材料生物降解时间宜为3年~5年。坡顶埋压长度不宜小于50 cm,网与网之间纵横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 cm。坡面上采用锚钉固定,锚钉宜使用直径8 mm~10 mm的钢筋制作,锚钉长度、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
7.3.1.3 土工格栅
适用于坡度55°以下的土质边坡。宜采用双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栅,纵横向拉伸强度不宜小于 25 kN/m,网孔尺寸可采用4 cm4 cm。坡顶、坡脚埋压长度不宜小于30 cm,纵横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 cm。坡面上采用锚钉固定,锚钉宜使用直径6 mm~10 mm的钢筋制作,锚钉长度、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土工格栅材料应符合GB/T 17689的规定。
7.3.2 立体网
7.3.2.1 三维网
适用于坡度35°以下的土质边坡,宜结合客土喷播技术使用。宜采用五层塑料三维土工网,纵横向拉伸强度不宜小于3.2 kN/m,抗紫外线强度保持率不宜小于80%。坡顶、坡脚埋压长度不宜小于30 cm,纵横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 cm。坡面上采用锚钉固定,锚钉宜使用直径6 mm ~10 mm的钢筋制作,锚钉长度、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三维网材料应符合GB/T 18744的规定。
7.3.2.2 雷诺护垫
适用于坡体渗水或涌水出现较多的土质边坡。宜采用双隔板雷诺护垫,网垫厚度宜为0.17 m~ 0.3 m,网面钢丝直径宜为2 mm~2.2 mm,网孔尺寸可采用6 cm8 cm。坡面安置时隔板宜平行于水流方向,坡顶宜采用木桩固定,相邻护垫单元宜采用绞合钢丝进行点扎连接。填充石料宜采用天然块石或卵石,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0,粒径宜为80 mm~150 mm,护垫铺设完成后宜撒布细粒腐殖土填充缝隙,
DB50/T 1872—2025
6
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雷诺护垫材料应符合YB/T 4190的规定。
7.3.3 格室
7.3.3.1 土工格室
适用于坡度5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土工格室分为塑料土工格室和增强土工格室两种类型:塑料土工格室的高度一般为5 cm~30 cm,格室片厚度为1.1 mm,焊距为34 cm~80 cm,抗紫外线强度保持率不宜小于80 %,聚乙烯(PE)材质格室片单位宽度断裂拉力不宜小于220 kN/m,聚丙烯(PP)材质格室片单位宽度断裂拉力不宜小于275 kN/m;增强土工格室的高度一般为10 cm~30 cm,格室片厚度为1.5 mm,焊距为40 cm~80 cm,格室片单位宽度断裂拉力不宜小于300 kN/m。土工格室应采用锚杆进行固定,锚杆宜使用直径不小于12 mm的钢筋制作,锚杆长度、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
7.3.3.2 竹木梯框格梁
适用于坡度30°~55°的土质、土石质边坡。竹木格构的尺寸可采用长1.8 m高1.2 m,格构内的菱形网格接头槽口可采用70°~90°交角的斜交接口。坡度45°~55°的坡面,菱形网格尺寸可采用30 cm30 cm;坡度30°~45°的坡面,可采用40 cm40 cm~60 cm60 cm。菱形网格中竹木扁(条)的厚度不应小于10 mm,宽度应大于固土厚度20 mm,纵向肋柱直径不应小于100 mm。相邻格构单元采用尼龙绳或镀锌细铁丝绑扎,纵向每隔10 m~20 m设置一道变形缝或排水槽。坡面上采用竹木桩固定竹木肋柱的上、中、下处,竹木桩直径宜为50 mm~100 mm,长度宜为0.3 m~0.6 m,入土深度宜为0.2 m~0.5 m,框格梁每平方米范围不宜少于3根竹木桩。
7.3.3.3 混凝土空心块
适用于坡度45°以下的土质边坡,宜结合客土喷播、客土铺填技术使用。宜采用预制空心六棱块,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厚度不宜小于8 cm,铺设中根据需要设置浆砌片石或混凝土骨架。
7.3.4 毯垫
7.3.4.1 植生毯(垫)
适用于坡度5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植生毯(垫)抗拉强度不宜小于19 kN/m,椰纤维材料生物降解时间宜为3年~5年,绿化无纺布材料生物降解时间不应小于3个月,规格可采用幅宽2 m,厚度4 mm~15 mm。坡顶埋压长度不宜小于30 cm,纵横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 cm,搭接处、治理区域边沿应采用固定钉固定。固定钉宜采用直径不小于5 mm的大头钢钉,长度、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铺设完成后宜覆土厚度5 mm~10 mm。
7.3.4.2 植生带
适用于坡度45°以下的土质边坡。根据载体材质不同,植生带分为纸质植生带、无纺布植生和纤维棉网植生带。植生带厚度宜为2 mm~3 mm,制作使用的材料应包括载体材料、肥料、种子、添加剂等。坡顶、坡脚采用锚杆固定,坡面上纵横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 cm,并采用U型钉固定,U型钉使用量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
7.3.5 枕袋
7.3.5.1 植生袋
适用于坡度55°以下的边坡,宜结合格构骨架等工程护坡措施使用。植生袋抗拉强度不宜小于19 kN/m,规格可采用60 cm40 cm,装土后尺寸为50 cm30 cm10 cm,填土宜采用种植土、腐殖质、肥
DB50/T 1872—2025
7
料、植物种子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植生袋的码放高度不宜超过2 m,纵横向每隔1 m应设置一根PVC排水管。植生袋制作材料应符合GB/T 15789、GB/T 17639的规定。
7.3.5.2 生态袋
适用于临水坡面或陡坡以上坡段,以及有特殊景观要求的坡面。宜采用聚丙烯(PP)或聚酯纤维(PET)材质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织物袋,抗拉强度不宜小于4.5 kN/m,抗紫外线强度保持率不宜小于70 %。规格可采用81 cm43 cm,装土后尺寸为65 cm35 cm15 cm,填土宜采用种植土、河砂等。袋体之间宜采用三维排水联结扣连接,缓坡坡面宜采用锚钉固定,陡坡、崖坡坡面宜配合锚杆和防护网使用。生态袋制作材料应符合GB/T 15789、GB/T 17639的规定。
7.4 水平拦挡工程
7.4.1 隔挡
生态棒。适用于坡面相对平整的土石质、岩质陡坡,宜结合平面网及喷播等技术使用。生态棒是长条形或圆柱形的生态袋,长度一般应大于1 m,宽度可采用8 cm~12 cm,填充物宜采用植生基质材料,成分以多孔性材料为主,富含有机质、无机矿物质、保水剂等。坡面上宜按0.5 m~2 m间距沿等高线布设,并采用“L型”锚杆固定,锚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 mm,锚杆长度、锚入深度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生态棒材料应符合GB/T 15789、GB/T 17639的规定。
7.4.2 阶台
7.4.2.1 水平阶台
适用于土石质缓坡。宜按3 m~6 m间距沿等高线布设,横向排水坡度宜为2%~3%。一般分为石坎水平阶和土石袋水平阶。石坎水平阶采用片石砌台,高度宜为40 cm~60 cm,宽度宜为30 cm~50 cm。土石袋水平阶采用土石袋堆砌,高度宜为50 cm~80 cm,宽度宜为30 cm~60 cm,土石袋之间采用铅丝连接,坡面上采用钢筋固定。
7.4.2.2 生物栅栏
适用于坡度35°以下的易受侵蚀土质、土石质边坡。宜采用圆木或圆竹制作,填入土壤后形成阶台。圆木或圆竹桩长度宜为1.3 m~1.5 m,直径宜为80 mm~100 mm,埋入深度宜为0.8 m~1.0 m。
7.5 种植穴槽工程
7.5.1 栽植穴
适用于坡度45°以上的土石质、较软岩边坡。宜在坡面上呈“品”字型布设,应根据设计栽植密度合理确定布设间距。岩质坡面宜利用岩石的自然节理,可采用不规则的栽植方式。栽植穴尺寸应根据植物种类、规格和种植方式确定,穴内应填充满足植物生长的客土、肥料、保水剂等。
7.5.2 飘台种植槽
适用于坡度55°以上的较软岩边坡。高度可采用60 cm,宜在坡面上呈“品”字型布设,布设间距宜为2 m~2.5 m。现浇种植槽板时沿水平方向按一定密度锚入锚杆,锚杆与水平方向呈45°夹角,并加横筋形成种植槽的钢筋骨架。锚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 mm,锚入深度不宜小于0.35 m,横筋直径不宜小于8 mm。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槽板厚度不宜小于6 cm。种植槽底部应设置排水孔,槽内宜填充槽体3/4体积的种植土,成分包括种植壤土、肥料、保水剂、泥炭土等。
DB50/T 1872—2025
8
7.5.3 植生盆
适用于岩石坚硬、岩面不平整、裂隙和微地形充分发育的岩质边坡。应根据坡面地形起伏布设,宜选在凹处构建。植生盆直径、深度宜大于50 cm。利用微凹地形建造植生盆应在微凹口外侧人工开拓平台,采用浆砌石或耐老化材料筑盆。坡面光滑应设置锚杆支撑,锚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 mm,锚入深度不宜小于0.5 m。植生盆内宜填充3/4体积的种植土,成分采用种植壤土、肥料、保水剂、泥炭土相结合。
7.5.4 种植容器
适用于坡度45°以上的土石质、较软岩边坡。为种植植物而特制的装土容器,一般包括无纺布容器、麻袋容器、纤维织物容器等,其中以钉钵苗应用较广泛。钉钵苗在土质、土石质坡面上宜根据设计植物按照一定密度进行布设,在岩质边坡上宜结合微地形与岩石节理缝隙开凿栽植穴,栽植形式为不规则式;在栽植穴内插入钉钵体,依靠体重固牢钉钵体。
7.6 土壤改良工程
7.6.1 土壤贫瘠的土质、土石质缓坡宜采用客土进行改良。
7.6.2 客土土源应无污染,宜优先使用施工用地上采集、保存的表土。表土剥离、运输、存储技术要求应参照TD/T 1048的规定。
7.6.3 客土的质地应为壤土,腐殖质含量不宜小于30%,改良后的土壤应满足CJT 340和DBJ/T50—044的相关要求。
7.6.4 客土铺填工艺分为平面均匀覆土法、圆形点状覆土法、坑状覆土法和带(条)状覆土法,客土量应根据坡面土壤条件、植被种植要求等确定。
8 植被培育技术
8.1 主要技术措施
植被培育技术包括播种工程和种植工程。主要技术措施见附录B。
8.2 播种工程
8.2.1 厚层基材喷播
8.2.1.1 挂网喷播适用于坡度45°~70°的岩质边坡,不挂网喷播适用于坡度45°以下的岩质边坡。
8.2.1.2 喷播基材包括土壤有机质、肥料、粘合剂、保水剂、pH缓冲剂等。喷播基材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总孔隙度宜大于40 %,容重宜为0.8 g/cm³~1.2 g/cm³,有效持水量宜大于40%,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b) 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应根据设计植物的生长需求确定;
c) 基材干固后不应出现明显的收缩和龟裂,不应板结,不应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8.2.1.3 基质材料层喷射厚度宜为8 cm~12 cm,挂网喷播应保证铁丝网上的基质厚度不小于5 cm,植物种子层喷射厚度宜为3 cm~4 cm。
8.2.1.4 应按照人工清坡、布设坡面锚杆、挂镀锌铁丝网、喷射有机基材和植物种子、养护的顺序施工。
8.2.2 客土喷播
8.2.2.1 挂网喷播适用于坡度45°以下的较软岩边坡,不挂网喷播适用于坡度4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
DB50/T 1872—2025
9
边坡。
8.2.2.2 喷播基材包括种植壤土、土壤有机质、复合肥、粘合剂、保水剂等,喷播基材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总孔隙率宜为50%~65%,容重宜为1.3 g/cm³~1.7 g/cm³;
b) 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应根据设计植物的生长需求确定。
8.2.2.3 植物种子层包括植物种子、附着剂、纸纤维、复合肥、保水剂等,宜选用高压泵或喷草机喷播。
8.2.2.4 不挂网客土喷播厚度宜为1 cm~4 cm,挂网客土喷播厚度宜大于8 cm,植物种子层喷播厚度应大于1 cm。
8.2.2.5 应按照人工清坡、坡面覆土、补平顺、挂三维网或椰纤维网(CF网)、喷射客土和植物种子、养护的顺序施工。
8.2.3 团粒喷播
8.2.3.1 适用于坡度60°以下的边坡。
8.2.3.2 喷播基材主要包括种植土、草炭、锯末、稻草纤维或木纤维、复合肥、团粒剂等,喷播基材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种植土宜选择粘性土壤或类土壤基岩,土粒径不宜大于2 cm,含水量不宜大于30%,草炭宜选择低位泥炭,加强基材保水、保肥和透气性,稻草纤维或木纤维直径宜以6 mm为主;
b) 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团粒化度宜大于60%,总孔隙度宜为45%~55%,有效持水量宜大于30%,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c) 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应根据设计植物的生长需求确定。
8.2.3.3 喷播工作宜分3次进行,其中底层基材喷播厚度宜为2 cm~3 cm,中层基材喷播厚度宜为 3 cm~4 cm,植物种子层喷播厚度应大于1 cm。
8.2.3.4 应按照人工清坡、布设坡面锚杆、挂镀锌铁丝网、喷射团粒基材和植物种子、养护的顺序施工。
8.2.4 液压喷播
8.2.4.1 适用于坡度3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
8.2.4.2 喷播材料包括植物种子、木纤维、土壤改良剂、复合肥、水等,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配以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复合肥;
b) 木纤维使用量宜大于200 g/m²。
8.2.4.3 宜采用高压泵或喷草机加压喷射混合浆料,喷播厚度应大于1 cm。
8.2.4.4 应按照人工清坡、坡面覆土、补平顺、喷播植物种子混合材料、养护的顺序施工。
8.2.5 植被混凝土喷播
8.2.5.1 适用于坡度45°~85°的边坡。
8.2.5.2 喷播基材主要包括种植土、水泥、有机料、改良剂等,各材料的理化指标和配比应符合NB/T 35082的规定。
8.2.5.3 基材层喷播厚度依据岩土类型而定,坚硬岩、较坚硬岩边坡喷播厚度宜为8 cm~9 cm,较软岩边坡喷播厚度宜为7 cm~8 cm,土质或土石质边坡喷播厚度宜为5 cm~6 cm。其中,植物种子层喷播厚度宜为2 cm。
8.2.5.4 应按照人工清坡、布设坡面锚杆、挂镀锌铁丝网、喷射植被混凝土和植物种子、养护的顺序施工。
DB50/T 1872—2025
10
8.2.6 点播、撒播或条播种子
8.2.6.1 适用于坡度3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
8.2.6.2 应根据种子类型和生境特征选择播种方式,种子质量应符合GB 6142、GB7908的规定。
8.2.6.3 点播。坡面上宜按穴距30 cm挖穴播种,穴位直径宜为5 cm,深度宜为3 cm~5 cm,播种量宜为每穴5粒~10粒,播种后宜覆土。
8.2.6.4 撒播。将植物种子均匀撒播在坡面上,撒播量宜为30 g/㎡~50 g/㎡,播种后宜覆土。
8.2.6.5 条播。坡面上宜按15 cm~20 cm行距开沟播种,播幅宽度宜为5 cm~10 cm,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粒径决定,播种后宜覆土。
8.2.6.6 应按照人工清坡、点播灌木种子、撒播草种、覆土、养护的顺序施工。
8.3 种植工程
8.3.1 种植藤本植物垂直绿化
8.3.1.1 适用于岩质崖坡以及混凝土、浆砌片石坡面。
8.3.1.2 应在边坡碎落台和顶部开挖种植坑,间距宜为30 cm~50 cm,尺寸可采用40 cm40 cm30 cm。
8.3.1.3 种植客土宜选用壤土或轻粘土,质地疏松,容重不宜高于1.3 g/cm³,pH值宜为6.5~7.5,坑内宜施生根剂、复合肥和保水剂以利苗木成活。
8.3.1.4 应铺设塑钢植物攀爬网,坡顶埋压长度不宜小于30 cm,网孔尺寸可采用10 cm10 cm、20 cm20 cm,坡面上采用U型钉固定。铺设过程中应通过垫块、提拉等方式,确保网片与边坡之间保持一定植物生长距离,攀援植物栽植后应牵引固定。
8.3.1.5 碎落台具有一定宽度(2 m~5 m)时,宜通过合理搭配乔灌草植物,加强裸露坡面遮挡的效果。
8.3.1.6 应按照人工清坡、挂植物攀爬网、定点挖坑植苗、回填种植土、幼苗管护的顺序施工,具体参照CJJ/T 236执行。
8.3.2 种植乔灌木裸根苗或容器苗
8.3.2.1 适用于土质、土石质缓坡或陡坡,以及已采取穴槽工程措施的岩质陡坡。
8.3.2.2 乔木裸根苗选择应按GB 6000执行,容器苗应采用1年~2年生苗木。
8.3.2.3 乔木种植密度应按照GB/T 15776执行,在坡面上以“品”字型定点挖坑,灌木宜按3株/㎡定点挖坑。种植坑尺寸宜根据苗木规格、容器苗土球大小和地形确定,坑内应施复合肥和保水剂以利苗木成活。
8.3.2.4 苗木种植后填土宜高于苗木原根颈线1 cm~2 cm。
8.3.2.5 应按照人工清坡、定点挖坑植苗、回填种植土、幼苗管护的顺序施工。
8.3.3 种草
8.3.3.1 种草。适用于土质、土石质缓坡或陡坡。成丛移植的草本植物应多保留根系,在坡面上宜呈“品”字形定点挖坑,坑内回填种植土、复合肥和保水剂,种植坑尺寸、间距应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设置。应按照人工清坡、草本植物采集、定点挖坑植草、回填种植土、养护的顺序施工。
8.3.3.2 人工草皮。适用于城市内重要节点、快速路、景观路两侧的土质缓坡。草皮规格可采用30 cm 50 cm、35 cm50 cm、30 cm60 cm,带土厚度宜为1.5 cm~2 cm。坡面土层厚度不宜小于30 cm,种植草皮前应铺设2 cm~3 cm厚的细沙。应按照人工清坡、土壤改良、铺填细沙、铺设草皮、养护的顺序施工。
DB50/T 1872—2025
11
9 维护管理技术
9.1 主要技术措施
维护管理技术包括光热调控、水肥调控、种群调控、植物保护和设施维护。主要技术措施见附录B。
9.2 光热调控
9.2.1 播种后应及时进行坡面遮盖,遮盖材料宜采用生态环保材料。
9.2.2 以保湿为主的遮盖材料宜选用草帘、无纺布等,以遮阳、防冲刷为主的遮盖材料宜选用无纺布、遮阳网等。
9.2.3 应定期观察植物发芽和生长状况,视情况及时揭除遮盖物。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及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可降解遮盖材料可予以保留。
9.3 水肥调控
9.3.1 施肥
9.3.1.1 基肥应使用有机肥,宜在秋季植物落叶后或春季发芽前进行。
9.3.1.2 宜在施工后1年~2年内根据植物生长情况进行追肥,追肥应在春季发芽后至当年秋季进行。
9.3.1.3 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植被的需肥特点进行施肥。
9.3.1.4 使用有机肥时必须经过腐熟,使用化肥时必须粉碎、施匀。
9.3.1.5 施肥宜结合灌溉进行,在降雨前或灌溉前也可进行人工撒施。
9.3.2 灌溉
9.3.2.1 根据种植坡面的坡度和立地条件可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方式,在坡度较大和土壤粘性较大的坡面,宜采用滴灌和微灌。
9.3.2.2 喷灌工程设计应符合GB/T 50363和GB/T 50085的规定,微灌工程设计应符合GB/T 50485的规定,水质应符合GB/T 18920中城市绿化杂用水的相关规定。
9.3.2.3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观察坡面土壤墒情,及时补水,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坡面灌溉应避开日光暴晒及高温时段。
9.3.2.4 藤本植物根系浅、占地面积少,在土壤保水力差或天气干旱季节应适当增加灌溉次数和灌溉量。
9.4 种群调控
9.4.1 刈割
9.4.1.1 刈割应选择在杂草严重影响植物生长以及边坡植被出现人为难以控制的病虫害情况时进行。
9.4.1.2 以控制杂草为目的,刈割高度以低于灌木为宜;以控制病虫害为目的,以全部割除植物地上部分为宜。
9.4.2 修剪与平茬
9.4.2.1 应及时排查和处理影响坡面稳定性的植株,疏剪乔灌木弱枝和病枯枝,短截徒长枝。
9.4.2.2 宜在植物休眠期通过修剪或平茬调控植株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
9.4.2.3 有美观性要求的边坡也可在任何季节按需修剪,对观花的种类,应在落花之后进行。
9.4.3 补播(栽)
DB50/T 1872—2025
12
9.4.3.1 当坡面裸露较多或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补播(栽)进行调配。
9.4.3.2 补播(栽)宜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9.4.3.3 补栽苗宜选用容器苗,栽植前应去除包装,并进行断根和整形修枝处理。
9.5 植物保护
9.5.1 应进行边坡植被有害生物防控,配置必要的有害生物防治设施和设备。
9.5.2 应及时清理病虫、入侵植物等,消灭病源、虫源,防止病虫扩散、蔓延。
9.5.3 防治方法应因地制宜,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方法,具体措施按照GB/T 15776的规定执行。
9.6 设施维护
9.6.1 应按照相关规定对边坡生态修复所有基础工程构件与连接固定构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超出有效期的应及时更换。
9.6.2 应不定期检查灌排系统,及时清除落叶、垃圾,保证边坡排水畅通。
9.6.3 应对灌溉系统定期进行维护保养,防止发生堵、滴、漏、渗等现象。
10 植物选择与配置
10.1 一般规定
10.1.1 植物种选择应以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乡土物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长期适应驯化已野生化的外来物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和坡面立地条件优先选择覆盖能力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乡土物种,以低矮灌木、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为主,不宜采用大型乔木,不应采用环境适应能力和扩散能力极强的入侵物种;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应适当考虑食源性植物,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应严禁外来物种;根据特殊边坡的功能性需要,可选择具有耐水淹、污染物耐性或富集能力等特性的植物;
b) 应优先选择苗木或种子容易获取、商品化程度高的植物品种,不应选择森林植物群落偶见物种、珍稀濒危物种,不宜过度使用园艺观赏品种和名贵绿化物种,慎用经济树种、果树、农作物品种;
c) 种植苗木质量应符合GB 6000的要求,植物种子质量应符合GB 6141、GB 6142、GB 7908等的要求;
d)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植物正面清单见附录C。
注:植物负面清单应参照《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公告第567号,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
10.1.2 植物配置模式应参考周边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类型可分为乔灌草型、灌草型、草本型、藤灌草型、藤本型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符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原理,原则上实行乔、灌、草、藤组合配置,合理搭配落叶、常绿乔灌木与喜阳、耐荫的草本植物,避免采用部分有化感作用的植物;
b) 应深根系与浅根系植物相结合、固氮与非固氮品种相结合,草本植物宜一年生与多年生品种相结合;
c) 宜具有多层次、多色彩、多季相的景观特点,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配置一些有花的常绿品种。
10.1.3 根据海拔分区、边坡坡质组合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植物选择参考方案见附
DB50/T 1872—2025
13
录D。
10.2 植物配置
10.2.1 乔灌草型
适用于坡度3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宜采用播种工程或种植工程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初始植物群落,通过维护管理及自然演替,最终形成由小乔木、灌木和草本组成的稳定植物群落。推荐配置物种数:落叶乔木1种、落叶或常绿灌木1种~2种、草本植物2种~3种。
10.2.2 灌草型
适用于坡度5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宜采用播种工程或种植工程构建以灌木为主、草本为辅的初始植物群落,后期依靠维护管理及自然演替,最终形成由优势种灌木和草本组成的稳定植物群落。推荐配置物种数:落叶或常绿灌木1种~3种、草本植物2种~3种。
10.2.3 草本型
适用于坡度55°以下的土质、土石质边坡,岩质边坡宜结合厚层基材喷播、团粒喷播、植被混凝土喷播等播种工程使用。宜采用播种工程构建以多种乡土草本植物为主的初始植物群落,快速恢复边坡植被覆盖,后期依靠维护管理及自然演替维持群落的稳定性。推荐配置物种数: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3种~5种。
10.2.4 藤灌草型
适用于坡度45°~75°的岩质边坡,宜结合阶台、穴槽等基础工程使用。宜采用人工种植方法,构建以藤本为主的初始植物群落,同时栽植少量适应性强的灌木为藤本植物蔓延提供帮助,并撒播草种。推荐配置物种数:落叶或常绿藤本植物1种~2种、落叶或常绿灌木1种~2种、草本植物1种~3种。
10.2.5 藤本型
适用于坡度45°以上的岩质边坡。宜通过种植上爬下挂的藤本植物,起到快速绿化覆盖目的。推荐配置物种数:落叶或常绿藤本植物1种~2种。
10.2.6 植物配置推荐
结合常见边坡类型和常用坡面防护工程,推荐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和植物配置见附录E。
10.3 种子配比
10.3.1 播种量
10.3.1.1 喷播和人工播种的用种量应综合考虑种子千粒重、发芽率、期望植株密度、发芽势和苗木生长速度等因素,并根据坡面类型确定。
播种量计算公式见式(1)。
W=G×Q/(1000×T×C×D×P×R)………………………………(1)
式中:
W——植物种子的播种量,单位克每平方米(g/m²);
G——期望的植株密度,单位为株每平方米(株/m²);
Q——种子千粒重,单位为克(g);
DB50/T 1872—2025
14
T——含种子层的基质层(土壤)厚度校正率,根据含种子的基质层(土壤)厚度对种子发芽和成苗的影响而确定的校正率。基质层(土壤)厚度2 cm~3 cm的校正率为1,随着基质层(土壤)厚度的增加,校正率相应降低;
C——立地条件校正率,根据坡面土质、坡率、坡向等立地条件对种子发芽和成苗的影响而确定的校正率。坡度大于45°校正率为0.7~0.9,阳坡校正率为0.7~0.9,岩质坡面校正率为0.8~0.9。
D——施工期校正率,根据施工时间对种子发芽和成苗的影响而确定的校正率。非季节施工期植物校正率为0.7~0.9;
P——种子纯度,%;
R——种子发芽率,%。
10.3.1.2 采用植生袋、植生毯播种时,播种量应根据现场立地条件和配置植被等确定。
10.3.2 种子配比
10.3.2.1 采用乔灌草型植物配置时,种子配比中乔木比例应小于30%。
10.3.2.2 采用藤灌草型、灌草型植物配置时,种子配比中草本植物比例应小于30%。
DB50/T 1872—2025
15
A
A 附录A (规范性) 生态修复坡度与工程安全允许坡比对照表
生态修复坡度与工程安全允许坡比对照表见表A.1。
表A.1 生态修复坡度与工程安全允许坡比对照表
类型
坡质
坡度
缓坡段
陡坡段
崖坡段
陡坡
急坡
险坡
崖坡
陡崖
崖壁
≤25°
25°~35°
35°~45°
45°~55°
55°~65°
65°~75°
>75°
挖方边坡
土质
松软土
—
1:1.5
×
×
×
×
×
砂土
—
—
1:1.25
×
×
×
×
黏土
—
—
1:1
×
×
×
×
土石
砂砾土
—
1:1.5
×
×
×
×
×
砾石土
(极软岩)
—
—
1:1
×
×
×
×
巨砾土
(软岩)
—
—
—
1:0.75
×
×
×
岩质
较软岩
—
—
—
—
1:0.5
×
×
较坚硬岩
—
—
—
—
1:0.5
1:0.3
×
坚硬岩
—
—
—
—
—
—
1:0.2
填方边坡
土质
松软土
—
1:1.5
×
×
×
×
×
砂土
—
1:1.5
×
×
×
×
×
土石
砂砾土
—
1:1.5
×
×
×
×
×
砾石土
—
1:1.5
×
×
×
×
×
巨砾土
—
1:1.5
×
×
×
×
×
注1:黏土特指稳固密实的母质土层,如红黏土。
注2:“×”表示工程设计安全限制坡面,“—”表示临界坡比范围内任意坡比。
注3:波浪线所表示的区间为左开右闭区间。
DB50/T 1872—2025
16
附录B (资料性)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表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表见表B.1。
表B.1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表
分部
分类
分项
常用技术
基础工程技术
截排水
截水措施
截水沟
排水措施
排水沟、管(孔)
坡面固土
平面网
金属网、椰纤维( CF 网)、土工格栅 网)、土工格栅
立体网
三维网、雷诺护 垫
格室
土工格室、竹木梯框梁混凝空心块
毯垫
植生毯(垫)、带
枕袋
植生袋
、态水平拦挡
隔挡
生态棒
阶台
水平阶(台)、生物栅栏
种植穴槽
穴槽
栽植穴、飘台种槽生盆容器
土壤改良
客土
客土铺填
植被培育技术
播种
喷播
液压喷播、客土 厚层基材团粒植被混凝液压喷播、客土 厚层基材团粒植被混凝液压喷播、客土 厚层基材团粒植被混凝液压喷播、客土 厚层基材团粒植被混凝液压喷播、客土 厚层基材团粒植被混凝喷播
人工播种
点播
、条撒种植
苗木种植
裸根苗种植
、容器营养体种植
种草
维护管理技术
光热调控
遮盖
无纺布、草帘遮阳网
水肥调控
施肥、灌溉
撒施、喷灌
滴微种群调控
限控、调配
刈割、修剪与平茬补播(栽)
植物保护
有害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生综合设施维护
—
—
DB50/T 1872—2025
17
B
B 附录C (资料性)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植物正面清单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植物正面清单见表C.1。
表C.1 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植物正面清单
序号
物种信息
生活型
说 明
1
青榨槭 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Acer davidii 槭树科 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Aceraceae,槭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上。 物 种类别:乡土植生境特征:常生于海拔 1 000 m1 000 m1 000 m1 000 m1 000 m1 000 m1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的混生林中。
植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人工播2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Rhus chinensis 漆树科 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Anacardiaceae,盐肤木属 ,盐肤木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 种类别:乡土植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100 m100 m100 m100 m1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的山坡(跨度较大)、杂木林或灌 的山坡(跨度较大)、杂木林或灌 丛。
植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人工播3
亮叶桦
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Betula luminifera
桦木科 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Betulaceae,桦木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上。 物
种类别:乡土植生境特征:常于阳坡杂木林内。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4
乌桕 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Triadica sebifera 大戟科 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Euphorbiaceae,乌桕属 ,乌桕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耐水淹。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500 m500 m500 m500 m500 m以下的荒野或疏林中。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5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Robinia pseudoacacia 豆科 FabaceaeFabaceaeFabaceaeFabaceaeFabaceaeFabaceaeFabaceaeFabaceae,刺槐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 别:乡土植物 生境特征: —
植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人工播6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Pterocarya stenoptera 胡桃科 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aceaeJuglandceaeJuglandaceae,枫杨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耐水淹。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的河滩或山坡林中。
植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人工播7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Lagerstroemia indica 千屈菜科 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Lythraceae,紫薇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 土植物,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1 100 m1 100 m1 100 m1 100 m1 100 m1 100 m1 1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2 800 m的开阔林中、路边或栽培。 的开阔林中、路边或栽培。
植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人工播8
小蜡 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Ligustrum sinense 木犀科 OleaceaeOleaceaeOleaceaeOleaceaeOleaceaeOleaceaeOleaceaeOleaceae,女贞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200 m200 m200 m200 m2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的山坡、谷林中溪边或路旁。 的山坡、谷林中溪边或路旁。 的山坡、谷林中溪边或路旁。 的山坡、谷林中溪边或路旁。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DB50/T 1872—2025
18
表C.1 (续)
序号
物种信息
生活型
说明
9
西南花楸
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Sorbus rehderianahderianahderianahderianahderianahderianahderianahderiana
蔷薇科 RosaceaeRosaceaeRosaceaeRosaceaeRosaceaeRosaceaeRosaceaeRosaceae,花楸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上。 物 种类别:乡土植生境特征:普遍常于海拔 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2 600 m~4 300 m4 300 m4 300 m4 300 m4 300 m4 300 m4 300 m的山地丛林中。 的山地丛林中。
植被培育技术:苗木种
、人工播10
川柳 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Salix hylonoma 杨柳科 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柳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 种类别:乡土植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3 000 m以下的林中。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11
紫柳 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Salix wilsonii 杨柳科 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Salicaceae,柳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耐水淹。
生境特征:常于平原或河岸边。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12
栾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Koelreuteria paniculata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Sapindaceae,栾树属 ,栾树属
乔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各地广泛栽培。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13
夹竹桃
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Nerium oleander
夹竹桃科 ApocynApocynApocynApocynApocynApocynaceaeaceaeaceaeaceaeaceae,夹竹桃属 ,夹竹桃属
灌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全国各省区有栽培,尤以南方为多常在公园、风景道路旁或河、湖周围栽培。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14
南方六道木 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Zabelia dielsii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Caprifoliaceae,六道木属 ,六道木属 ,六道木属
灌木
适用边坡类型:软质岩、土石,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上。 物种类别:乡土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800 m800 m800 m800 m800 m~3 700 m3 700 m3 700 m3 700 m3 700 m3 700 m3 700 m的灌丛、路边 或林下。 或林下。
植
被培育技术:苗木种15
金丝桃 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Hypericum monogynum 藤黄科 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金丝桃属
灌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下。 物种类别:乡土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200 m200 m200 m200 m2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植被培育技术:喷播、苗木种
人工16
金丝梅 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Hypericum patulum 藤黄科 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Clusiaceae,金丝桃属
灌木
适用边坡类型:土石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上。 物种类别:乡土植 物,具有园林景观价值。 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450 m450 m450 m450 m450 m~2 400 m2 400 m2 400 m2 400 m2 400 m2 400 m2 400 m的山坡、灌丛悬崖开阔林地 的山坡、灌丛悬崖开阔林地 或路边。
植被培育技术:喷播、苗木种
人工17
马桑 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Coriaria nepalensis 马桑科 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aceaeCoriariceaeCoriariaceae,马桑属
灌木
适用边坡类型:岩质,海拔 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1 500 m以上。 物 种类别:乡土植生境特征:常于海拔 200 m200 m200 m200 m200 m~3 200 m3 200 m3 200 m3 200 m3 200 m3 200 m3 200 m的灌丛或山坡。
植被培育技术:喷播、苗木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