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65.020.20
CCS
B 05 DB 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925—2025
代替 DB63/T 925-2019
绿色食品 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2025 - 06 - 30发布
2025 - 08 - 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63/T 925—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63/T 925-2019《绿色食品 油菜生产技术规程》,与DB63/T 925-2019相比,除结构性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范围”的描述、内容及本标准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9年版的第1章);
b)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和文件清单(见第2章,2019年版的第2章);
c) 增加“油菜生产技术流程图”(见第5章);
d) 将“产量指标”内容调整至“品种选择”中,并更改相关内容(见6.1,2019年版的4、5.1);
e) 更改“生产技术”为“播前准备”(见第6章,2019年版的第5章);
f) 在“选地”中更改了油菜连作要求(见6.2,2019年版的5.2);
g) 更改“播前准备”为“播前整地”,并修改相关内容(见6.3,6.4,6.5,2019年版的5.3.1,5.3.2,5.4.1);
h) 删除“药剂灭草”(2019年版的5.5);
i) 修改“播种技术”相关内容(见第7章,2019年版的5.6);
j) 更改“播种技术”为“播种”,播种内容为“播期、播量、播种方式、追肥”(见第7章,2019年版的5.6);
k) 更改“除草”,增加了药剂除草等内容(见8.1,2019年版的6.1);
l) 更改“病虫害防治”中病虫害名称(见9.1,2019年版的7.1);
m) 更改“农业防治”中杂草名称(见9.2,2019年版的7.2);
n) 更改“物理防治”中黄蓝板使用要求(见9.3,2019年版的7.3);
o) 增加“生物防治”(见9.5);
p) 更改“适时收获”相关内容(见10.1,2019年版的8.1);
q) 更改“贮藏”为“储藏”(见10.2,2019年版的8.2);
r) 增加“生产档案”(见第11章);
s) 更改“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见附录A,2019年版的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祁元玲、孙民、余兴邦、马祖力亥、张迎春、马秀珍、武占秀、苟文均、陈梦雨、崔英、李武秀、王蓉。
本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文件2010年首次发布,2019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DB 63/T 925—2025
1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 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绿色食品油菜的生产程序,规定了油菜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流程、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和储藏、生产档案的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油菜标准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7.2 经济作物种子 油料类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储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油菜生产技术流程
油菜生产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DB 63/T 925—2025
2
图1 油菜生产技术流程图
5 产地环境
符合NY/T 391的规定。
6 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品种持续更新:
—— 中晚熟油菜品种在海拔2000 m~2780 m以下地区产量指标:3.750 t/hm2~4.500 t/hm2(250 .00 kg/667 ㎡~300.00 kg/667 ㎡);
—— 早熟油菜品种在海拔2780 m~2900 m地区产量指标:3.000 t/hm2~3.750 t/hm2(200.00 kg/667 ㎡~250.00 kg/667 ㎡);
—— 特早熟油菜品种在海拔2900 m~3100 m地区产量指标:2.250 t/hm2~3.000 t/hm2(150 .00 kg/667 ㎡~170.00 kg/667 ㎡)。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地块,忌前茬为十字花科类作物。 播前整地
春季解冻后耕翻,耙平、磨细。 拌种
DB 63/T 925—2025
3
种子质量符合GB 4407.2要求;种子包衣符合NY/T 393要求。未包衣的种子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进行拌种,药剂符合NY/T 393的规定。 基肥
春播前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5.000 t/hm2~30.000 t/hm2(1000.00 kg/667 ㎡~2000.00 kg/667 ㎡)或商品有机肥(N、P、K总含量≥4%)3.000 t/hm2~4.500 t/hm2(200.00 kg/667 ㎡~300.00 kg/667 ㎡);纯N 0.144 t/hm2(9.60 kg/667 ㎡)、P2O5 0.095 t/hm2(6.30 kg/667 ㎡)、K2O 0.095 t/hm2(6.30 kg/667 ㎡)或油菜配方肥(N:P:K=15:15:5)0.675t/hm2~0.900 t/hm2(45.00 kg/667㎡~60.00 kg/667 ㎡),结合整地,翻混均匀,施肥符合NY/T 394要求。
7 播种 播期
以当地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 ℃~2 ℃, 土层消冻10 cm时播种。即:海拔2000 m~2780 m以下三月下旬、海拔2780 m~2900 m四月上旬、海拔2900 m~3100 m于四月下旬播种。 播量
0.20 kg/667 ㎡~0.40 kg/667 ㎡ 播种方式
采用播种机条播,播种行距20 cm~25 cm,播种深度1 cm~2 cm。 追肥
幼苗长到2片~3片真叶时,结合中耕除草、苗情根外追施纯N2.50 kg/667 ㎡~5.00 kg/667 ㎡。5叶~6叶期,用含有(B、P、K)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
8 田间管理 除草
幼苗长到2片~3片真叶时,结合中耕第一次除草;幼苗长到3片~4片真叶时,结合中耕第二次除草。使用的药剂及使用方法见附录A,并符合NY/T 393的要求。 定苗
幼苗长到3片~4片真叶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定苗:
——海拔2000 m~2780 m以下地区保苗15万株~30万株/公顷(1万株~2万株/667 ㎡);
——海拔2780 m~2900 m地区保苗37.5万株~45万株/公顷(2.5万株~3万株/667 ㎡);
——海拔2900 m~3100 m的地区保苗45万株~52.5万株/公顷(3万株~3.5万株/667 ㎡)。 灌溉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在定苗后、蕾苔期、角果期各灌水一次。
9 病虫害防治
DB 63/T 925—2025
4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虫害有菌核病、黄条跳甲、茎象甲、露尾甲、蚜虫、小菜蛾、角野螟。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残枝枯叶,尽早秋深翻,消灭虫源。 物理防治
使用黄(蓝)板诱杀,规格 40 cm×25 ㎝,每亩用20张左右;25 cm×20 ㎝,每亩用30张左右;15 cm×25 ㎝,每亩用40张左右,采用“Z”字型分布或棋盘式均匀分布,东西向放置,放置高度为高出油菜顶端20 cm~40 cm左右。黄板在2叶~3叶期放置,防治茎象甲、黄条跳甲、角野螟;蓝板在花蕾期放置,防治露尾甲。 化学防治
药剂及使用方法见附录A,并符合NY/T 393的要求。 生物防治
小菜蛾性引诱剂。重视利用油菜大田中现有的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等。
10 收获和储藏 适时收获
在全田油菜角果80%左右呈现黄色时,人工或机械收获。 储藏
油籽经晒干或烘干,水分含量低于9%时储藏。产品储藏符合NY/T 1056要求。
11 生产档案
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绿色食品油菜生产档案,生产档案保存期限3年以上,做到绿色生产可追溯。
DB 63/T 925—2025
5
A
A 附录A (资料性)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见表A.1。
表A.1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防止对象
防治方法
阔叶杂草
杂草3~5叶期,二氯吡啶酸可溶粒剂或烯和定均匀茎叶喷雾。
禾本科杂草
杂草3~5叶期,烯草酮乳油或精喹禾灵或禾灵草均匀喷雾。
蚜虫
发病初期使用,噻虫嗪或印棟素均匀喷雾。
菌核病
作物病害发病初期多菌灵均匀喷雾;花期施异菌脲第一次药,在盛花期进行第二次施药;在菌核病发病初期施三唑酮,预防处理,发病初期用啶酰菌胺药;发病初期喷施腐霉利。
小菜蛾
低龄幼虫盛发期均匀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噻虫嗪喷施。
茎象甲、黄条跳甲
播种前噻虫嗪种子拌种处理,将药剂用水稀释后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或噻虫嗪均匀喷雾。
露尾甲、角野螟
花蕾期,噻虫嗪或高效氯氰菊酯均匀喷雾。
注:农药使用符合NY/T 393的要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