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NEIA 11-2024 橇装式液氢储氢加注系统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T/SNEIA 11-2024 橇装式液氢储氢加注系统技术规范》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规范橇装式液氢储氢加注系统(以下简称“液氢加注系统”)的设计、制造、布置、安全、操作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要求,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适用范围:
- 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橇装式液氢储氢加注系统。
- 液氢储罐容积 不大于 20 m³。
- 主要针对气氢加注场景(如燃料电池汽车),但内燃机、低空飞行器、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可参照使用。
系统定义 (橇装式液氢储氢加注系统):
- 用于液氢储氢并为用氢设备加注气氢的组合体。
- 主要包含:液氢储罐、液氢增压装置、气化器、氢气储气瓶组、加氢装置等。
- 橇装式: 主要设备(液氢增压装置、气化器、氢气储罐、液氢储罐、控制系统)容纳在一个可开启式箱体内,底橇满足承重需求。
基本规定:
- 可作为独立站运营,或设在加油站、CNG加气站、LNG站、加氢站的规定区域内。
- 必须与 站控中心 实时保持通讯。
- 仅限室外使用,安装场所需充分考虑通风和消防措施。
液氢加注系统一般要求:
- 额定增压能力分级 (表1): 根据额定供液压力分为三级:一级(90 MPa)、二级(45 MPa)、三级(22 MPa)。额定进液压力均为0.3-1 MPa。
- 增压装置分类:
- 内置式: 外部带绝热泵池,确保吸入端液氢温度,需进行氮气密封试验(1.2倍最大工作压力)。
- 外置式: 入口及管路需良好绝热,入口设过滤器(精度≤5μm)。
- 噪音限值 (表2): 按额定供液压力等级规定声压级上限(22MPa: ≤70 dBA; 45MPa: ≤80 dBA; 90MPa: ≤85 dBA)。
- 易损件寿命 (表3): 关键易损件(油封、O型圈、导向带、活塞环、阀门、垫片、过滤器等)寿命 ≥ 8600小时 或 1年。
- 系统过滤: 液氢增压装置进液口前设可拆卸过滤器(精度≤5μm),两端有检修阀。
- 输送管路:
- 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保冷。
- 所有接触介质表面需严格脱脂清洁(油脂杂质≤125mg/m²)。
- 按温度压力分区(低温低压/低温高压/常温高压)进行压力、气密、泄漏试验。
- 高低压管段交汇处设分隔阀以便分区试验。
系统布置及安全设计:
- 布置原则:
- 除加氢岛外,设防护隔离措施(防火≥3级、厚度≥40mm夹心板)。
- 宜为独立建筑或构筑物,布置在工厂/混建站最小频率风向下风侧,远离明火。
- 防爆风机须与橇内氢气探测器联动(自动调速/启停),并防水。
- 距围挡5米内禁人行/非机动车道,10米内禁大型商业中心,20米内禁明火作业。
- 安全设计:
- 强制通风: 顶棚设检修口和防爆风机,防止氢气聚集。
- 安全间距 (表5):
- 围挡与液氢储罐≥2m,与加氢装置≥3.5m。
- 加氢装置与液氢储罐≥8.5m,与围挡≥3m。
- 液氢储罐与站房≥10m,与其他油/气站≥6m,与商业设施≥10m,与地下储罐/水池≥8m。
- 围挡要求: 设防护栏,高度及间距按表5。需耐低温、防拆。与设备间距按表6(液氢储罐C≥2m, 橇箱D≥2m, 加氢装置Y≥4m, 高度H≥2m)。
- 危险区域标识: 距围挡及设备最高点五轴方向40米范围为禁飞区和禁燃区(图3)。
- 视频监控: 至少2个高清防爆摄像头(覆盖加气车辆/人员、橇内设备、液氢储罐周边),联网至站控中心和消防。
- 卸车区: 设在下风口,张贴安全须知和操作规程。
- 供电: 容量≥1.2倍总电气容量,设备距围挡≥5m。
- 安全泄放: 系统各风险点(储罐、增压装置、气化器、储气瓶组、加氢装置)设安全阀,排放汇集至统一放散管。
加氢岛及加氢装置技术要求:
- 加氢岛: 按规范建设高度宽度,设稳固遮阳挡雨设施。
- 加氢装置安装: 按GB/T 31138检查管路、阀门、电气连接,确保安全可靠。
- 操作说明与标识: 图示化操作说明醒目张贴,设紧急停机和消除静电标识。
- 加注控制: 加氢速率、斜率、压力应自动判断(基于环境温度、储氢容量等),禁止人为干预 (参照GB/T 42855)。
- 状态显示: 加氢岛设系统状态指示屏。
- 安全区域: 划设车辆停车线及人员操作安全区。
爆炸危险区域及防爆技术要求 (第8章):
- 风险等级划分 (表7):
- A级(严重风险):加氢装置内部、液氢储罐/放空管附近区域。
- B级(一般风险):橇箱内部(强制通风)。
- C级(低风险):气化器区域。
- 防爆要求:
- 皮带传动需满足GB/T 10715抗静电要求。
- 电气仪表级别不低于IIC级 (表8),表面温度组别满足T5/T6 (表9)。
- 电气设计、设备选型(隔爆型d / 本安型i)、线路接地等严格按GB 50058、GB 50177执行。
- 电缆敷设及保护钢管隔离密封按GB 50217执行。
- 放空管危险区 (图4): 放空管口上方≥7.5m、向下半径4.5m、管口圆周4.5m范围为A类危险区。
卸车操作要求 (第9章):
- 安全准备: 人体/管路放静电,罐车接地线连接站接地,操作员穿戴专用护具防护服。
- 置换流程 (表11): 连接管路后必须严格置换:
- 置换1 (氮气): 0.6-0.8 MPa,3-5次,氧含量≤3ppm。
- 置换2 (氢气): 0.6-0.8 MPa,3-5次,氧含量≤3ppm。
- 卸液操作: 开罐车切断阀传输,罐车压力达0.1MPa时关闭切断阀。
- 工具要求: 必须使用铜制工具或防爆工具,禁用非防爆金属工具。
消防与安全设施 (第10章):
- 消防器材配置:
- 加氢岛: 每台加氢装置旁≥1个干粉灭火器,每岛≥2个。
- 橇外: ≥2个干粉灭火器。
- 橇内上方 (图5): 安装4个自动灭火装置,覆盖易燃区域。
- 安全控制系统: 必须具备完善自动控制功能,包含:
- 探测器:氢气探测器、火焰探测器。
- 监测:压力、温度、流量、转速等。
- 功能:异常预警、停机、切断管路、强制通风、启动自动灭火。
- 站控中心: 监控所有加注装置,紧急时可远程切断所有加注。
关键零部件技术要求 (第11章):
- 液氢储罐:
- 设计温度≤-253℃,工作压力范围通常0.10-0.98MPa。
- 额定充满率:立式≤90%,卧式≤88% (表12)。
- 绝热性能: 高真空多层绝热,静态蒸发率、日升压速率限值 (表13)。
- 真空夹层漏气速率: ≤1x10 Pa·m³/s (表14)。
- 安全阀: 内容器设≥2个全启式安全阀(1备用),整定压力≤1.08MPa。安全阀与罐间设铅封开启的切断阀或三通切换阀。
- 阀门与仪表: 设远程紧急切断阀、泄压管道及阀。设压力、液位指示仪表及报警联锁(超压报警0.95倍整定压力、液位高高报警联锁关进液阀)。
- 基础耐火: 基础≥3.0h,支座≥2.0h。
- 风险评估: 设计单位必须编写详细风险评估报告。
- 气化器:
- 适应冬季气温,设计压力≥1.2倍最大工作压力。
- 出口气体温度满足储氢要求。
- 出口设温度压力检测并参与增压装置联锁。
- 箱体:
- 主箱体容纳主要设备,侧板/箱顶利于氢气扩散。
- 强制通风符合标准要求。
- 材料:非可燃金属材料。
- 液氢/低温氢管道:
- 设计压力≥1.2倍最大工作压力且≥连接设备设计压力+压升,设计温度≤-253℃。
- 材质:奥氏体不锈钢。
- 连接:焊接、卡套或真空法兰(焊接需全焊透无垫板),增压装置后宜用卡套。
- 安全泄放:可能存留液氢/冷氢的封闭管道设安全阀(整定压力高于内容器安全阀但≤管道设计压力)。
- 保冷间距:冷管道与常温构件间距≥300mm,低温排放口下方设滴液盘。
- 绝热:真空绝热,性能设计按GB 50264、GB/T 8175。
- 阀门:
- 连接方式同管道(焊接/卡套/真空法兰)。
- 远程控制阀需具手动功能。
- 放空管:
- 液氢放空管与高压氢气放空管分开设置。
- 管口高度:高出储罐及12m半径内建筑物顶/平台≥2m,且距地面≥5m。
- 管道压降:≤0.1MPa。
- 设计压力:≥1.6MPa。
- 液氢增压系统:
- 推荐液氢增压装置+高压气化器增压。
- 增压装置需防爆设计,进/出口及传输管道保冷。
- 泵出口设止回阀和安全阀。
- 泵出口设压力温度传感器及报警联锁。
影像监控系统 (第12章):
- 覆盖范围: 加注区域(清晰显示面板/加氢枪/操作过程)、液氢增压区(设备状态)、卸车区(操作过程)、入口/出口(人脸/车牌抓拍)。
- 功能:
- 操作对比、预警、违法操作抓拍、连锁停机。
- 存储期限:≥15天。
- 无线传输至后台。
- 安装要求:
- 安全防护内(A/B级危险区): 防爆型摄像头,安装高度≥2.5m。
- 安全防护外且距设备≥4m: 可不防爆,安装高度≥3.5m。
- 防护: 防雷击、可靠接地、防水、防尘。
- 自助加氢岛: 必须配备违规行为抓拍、警告、报警、连锁停加氢功能。
其他信息:
- 归口与起草单位: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多家氢能技术公司、研究院所和标准化机构。
- 首次发布。
- 涉及专利声明。
- 引用标准: 规范引用了大量国标和行标(如GB 50156, GB 50177, GB 50516, GB/T 31138等)作为基础依据。
这份总结力求全面覆盖标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细节,特别是安全设计、技术要求、操作规范和监控要求等方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