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 7244-2025 虾类传染性早熟病毒感染诊断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水产行业标准 SC/T 7244-2025《虾类传染性早熟病毒感染诊断方法》主要内容总结
一、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虾类(特别是罗氏沼虾等易感宿主)传染性早熟病毒(IP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检疫及监测,涵盖以下检测方法:
- 组织病理学检测
- 原位杂交检测
- 套式RT-PCR检测
- RT-qPCR检测
- RT-LAMP检测
二、核心检测方法及流程
1. 临床症状
- 典型特征:性腺发育提前(60-80日龄体长5-7cm时出现副性征)、生长迟缓、甲壳硬化、活力下降。
- 具体表现:
- 雌虾:非繁殖期抱卵
- 雄虾:第二步足超体长1.5倍,指节淡黄色/蓝色,外侧带绒毛
2. 样品采集与保存
- 对象:罗氏沼虾等易感虾类
- 组织要求:
- 病理学/原位杂交:优先采集眼柄、头胸甲
- 分子检测:仔虾(完整无眼个体)、幼虾/成虾(去眼球眼柄、脑、鳃等)、亲虾(非致死取步足或眼柄)
- 保存运输:按GB/T 28630.4-2012要求,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或RNA保存液
3. 关键检测技术
(1)组织病理学检测
- 流程: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5μm)→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观察
- 阳性判定:复眼半椭球体、神经节层等部位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图C.1-C.3)
(2)原位杂交检测
- 探针:地高辛标记套式RT-PCR产物(395bp靶序列)
- 流程:切片预处理→蛋白酶K消化→探针杂交→显色(BCIP/NBT)→显微镜观察
- 阳性判定:组织细胞质内出现蓝黑色杂交信号(图D.1-D.3)
(3)套式RT-PCR检测
- 引物设计:
- 外侧引物(IPV-F1/R1):扩增1038bp
- 内侧引物(IPV-F2/R2):扩增395bp
- 流程:RNA提取→cDNA合成→两轮扩增→电泳验证→测序比对
- 阳性判定:扩增出目标条带且序列与IPV参考序列一致性≥95%
(4)RT-qPCR检测
- 引物/探针:
- IPV-F/R:扩增140bp
- 探针IPV-P:FAM-TAMRA标记
- 判定标准:
- Ct≤37且呈S型曲线→阳性
- 37<Ct≤40需复测确认
(5)RT-LAMP检测
- 引物设计:含FIP/BIP/F3/B3/LpF五条引物
- 判定标准:
- Ct≤30且呈S型曲线→阳性
- 30<Ct≤45需复测确认
三、综合判定标准
- 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症状或任一检测方法阳性
- 确诊病例:分子检测阳性且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学特征
- 阴性病例:无典型症状且所有检测阴性
四、支持性内容
- 附录A:试剂配制方法(如DEPC水、预杂交液等)
- 附录B:IPV病原特征(正义单链RNA病毒,直径40-60nm)
- 附录C/D:病理学及原位杂交典型图例
- 附录E:引物在病毒基因组中的位置及产物序列(图E.1-E.3)
五、仪器与试剂要求
- 关键设备:PCR仪、荧光定量PCR仪、电泳系统、组织脱水机、光学显微镜等
- 核心试剂:探针、引物(序列见标准正文)、逆转录酶、Taq聚合酶、显色底物等
六、实施时间
- 发布日期:2025年1月9日
- 实施日期:2025年5月1日
总结:该标准系统规范了IPV感染的诊断流程,整合了传统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强调多方法联合判定,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为虾类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提供了技术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