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CEM 123-2024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26阅读模式
T/ACCEM 123-2024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13.020.99
CCS Z 05
团体标准
T/ACCEM 123—2024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iparian zone
2024 - 10 - 24 发布2024 - 11 - 23 实施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2
5 通则................................................................................ 2
6 现状调查与分析...................................................................... 3
7 生态修复设计........................................................................ 7
8 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8
9 监测与评估......................................................................... 11
10 管理.............................................................................. 12
11 维护措施.......................................................................... 12
附录A(资料性) 河道水质净化技术.....................................................14
参考文献.............................................................................. 15
T/ACCEM 123—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黄河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黄河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立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
水文水资源局、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有限公司、河南黄河河务局经济发展管理局、河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黄河河务局人才资源开发中心、郑州黄河河务局中牟
黄河河务局、洛阳恒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斯派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河南耿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毅、刘艳、焦昆、朱锐、张楠、赵敏闵、刘一岩、孙煜林、韦佑科、刘晓华、
邵元宾、来亮、徐华芳、张莹滢、李锡川、王莉、肖会范、刘林楠、葛洁、王丽、蒋丹枫、庞竞、刘朋
朋、董亚斌、兰磊、宗美山、回军领、赵永利。
T/ACCEM 123—2024
1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岸带生态修复的术语和定义、通则、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态修复设计、生态修复技
术措施、监测与评估、管理、维护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河岸带的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 50707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HJ 624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 710.7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8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柱动物
LY/T 2639 华北地区河溪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T 793 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令2022年第4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河岸带riparian zone
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和过渡区,包括从河水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向陆域延
伸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协助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
T/ACCEM 123—2024
2
水位变幅区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
近20 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近20 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
陆域缓冲区land buffer zone
由近20 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伸一定范围的岸带空间,具体宽度根据河岸带类型确定。
基底bese
支持生物的载体,是植物扎根的基础和重要的营养源,是微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附着介质和栖息场所。
4 缩略语
以下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5 通则
基本原则
5.1.1 整体布局、协调统一
应充分考虑河岸带周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周边自然环境、景观的协调性,同时突出地域特色,保
持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连通性和多样性。
5.1.2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应充分发挥河岸带原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善、自我适应和自我恢复的潜力,以自然恢复
为主,匹配人工修复措施,设计具体修复方案,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性的提升。
5.1.3 因地制宜、分类治理
应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遵循河岸带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因地制宜、分单元划分和实施治理。
修复工作范围
河岸带的修复工作范围由水位变幅区和陆域缓冲区两部分构成。河岸带类型见表1。
表1 河岸带类型
类型说明
堤防型具有防洪堤且堤顶高于陆域区的河岸带
农田型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或园地的河岸带
村落型土地利用类型为农村住宅用地的河岸带
养殖塘型土地利用类型为水产养殖塘的河岸带
城镇型
土地利用类型为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
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路、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的河岸带
河口型有出入河流,且生态退化的河岸带
复合型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河岸带
技术路线
T/ACCEM 123—2024
3
在开展河岸带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问题诊断的基础上,确定污染源控制目标,按照“污染源控
制-河道形态规整-基底修复-生态护坡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的思路,首先实施污染负荷控制,再
通过水质保障、河道形态规整、河岸带修复等措施,改善生境,然后以土著生物资源为基础,配置水生
动植物群落,注重外来物种防控,通过科学运维管理,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河岸带生态系统功能
的恢复。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
6 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范围
河岸带的调查范围为水位变幅区及近20 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伸500 m,如图2 所示,包
括河道水面及左右河岸线。
T/ACCEM 123—2024
4
图2 河岸带调查范围
调查方法
6.2.1 资料调研
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至少以下信息:
a) 河流基本信息,包括流域水系分布、干流及主要支流长度等;
b) 河流水质监测数据、水功能区与水质目标要求等,无水质监测资料的河流应开展必要的补充
监测;
c) 河流水文资料,包括近20 年平均最高水位、平均最低水位和常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变化
规律;
d) 河岸带水域、陆域植物群落组成及分布情况;
e) 河流两岸500 m 区域内遥感影像(分辨率不低于30 m)、土地利用调查基础数据、植被类型
分布、土壤质地及类型、区域DEM 高程数据;
f) 河岸带水土流失情况、入河排污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面源污染情况;
g) 目标河流是否属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重要湿地、鱼类“三场”(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及洄游通道等特殊保护区域,是否满
足独特的本地物种、珍稀物种及保护物种所需生境条件;
h) 目标河流的保护规划、城市蓝线规划、治理方案及相关研究报告,河流管理范围及相关防洪
工程资料、河道养护资料等。
6.2.2 现场调查
6.2.2.1 自然状况调查
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在河流调查断面,针对河岸带自然状况开展勘测调查。
b) 深泓水深小于5 m 的河流(小河)河岸带调查范围:纵向以调查断面为中心沿河流上下游各
延伸5 m,横向在河岸线范围内选取10 m 长度(不足10 m 的向陆向外延),在左右岸各
形成10 m×10 m 的调查样方区,见图3。
T/ACCEM 123—2024
5
图3 小河河岸带调查范围
c) 深泓水深不小于5 m 的河流(大河)河岸带调查范围:监测点断面上、下游调查断面中选择
3~5 个作为调查断面。调查断面以调查断面为中心沿河流上下游各延伸5 m,在横向河岸线
向陆向外延30 m,在左右岸各形成10 m×30 m 的调查样方区,见图4。
图4 大河河岸带调查范围
6.2.2.2 水质调查
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根据常规水质调查断面监测水质指标;
b) 没有常规水质调查断面(点位)的,或常规监测数据不满足评估要求的,应在评估河段或调
查点位开展水质补充调查,调查项目、频次及取样分析应符合SL 219 的规定。
6.2.2.3 鱼类状况调查
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深泓水深小于2 m 的小河,在调查河段长度小于100 m 的调查点位,调查河段长度取100 m;
调查河段长度大于100 m 且小于500 m 的调查点位,可按照调查河段长度为40 倍河宽的
要求,确定调查河长;对于调查河段长度大于500 m 的调查点位,取最大500 m 作为调查
河长;调查时采样范围宜覆盖全部河段,并在采样区域两侧设置隔离网,防止采样时鱼类从
采样区逃离;
b) 深泓水深大于2 m 小于5 m 的小河,在调查河段长度小于500 m 的调查点位,宜设置为500
m;对于调查河段长度大于500 m 的调查点位,可按照调查河段长度为40 倍河宽的要求,
T/ACCEM 123—2024
6
确定调查河长,但取样范围最大不宜超过1 km;取样布点可按照左岸、中央和右岸等划分区
域进行取样,宜覆盖河段中所有生境类型;
c) 深泓水深大于5 m 的大河,根据河道内生境的差异兼顾急流区、缓流区和深水区,取样范围
不少于1 km;取样布点可按照左岸、中央和右岸等划分区域进行取样,宜覆盖河段中所有生
境类型;
d) 野外调查时,应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进行采样;
e) 在野外取样的同时,还应通过走访当地渔民、走访当地水产市场和渔政部门等多种方式,全
面收集当地鱼类资料。
6.2.2.4 大型底栖动物、着生藻类状况调查
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对于深泓水深小于2 m 的小河,在调查点位的每一个调查断面,于深泓、深泓与左右水边中
间位置设置3 个取样点,选择其中的1 个取样点取样;
b) 深泓水深大于2 m 小于5 m 的小河在调查点位的每一个调查断面,在深泓与左右水边中间
设置2 个取样点,选择其中的1 个取样点取样;
c) 深泓水深大于5 m 的大河选择调查点断面和上游调查断面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取样
调查断面,在上游调查断面取样条件不适宜时,可采用下游调查断面作为补充,调查区域宜
为水深小于1 m 的近岸浅水区。
调查内容
6.3.1 河流岸线
调查河流岸线类型及占用情况,包括是否具有防洪堤、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硬化、生态护岸)
分布、河滩地分布等。
6.3.2 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
采用卫星遥感数据或航拍数据与现场调查结合的方式,按GB/T 21010 的规定分析河流两岸500 m
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
6.3.3 土壤类型
参考GB/T 33469 调查河岸带土壤,按照土壤颗粒粒径及渗透性,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个主要
类型。
6.3.4 地形坡度
利用DEM 高程数据确定河流两岸500 m 范围内地形坡度,并进行现场踏勘核实,按照坡度等级
将河岸带地形划分表2 中的坡度类型。
表2 地形坡度分类
类型坡度
平原0°~0.5°,<1%
微斜坡0.5°~2°,1%~3.5%
缓斜坡2°~5°,3.5%~9%
斜坡5°~15°,9%~30%
陡坡>15°,>30%
T/ACCEM 123—2024
7
6.3.5 基底
6.3.5.1 调查基底的高程、形态和结构。
6.3.5.2 调查基底表层的主要物理性状(石砾、砂粒、黏粒等) 和化学性质(通过历史数据筛选主要
调查因子,如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有毒有害污染物、盐碱度等)。
6.3.6 水质
利用单因子评价法,根据各监测断面水质指标的原始数据,计算水质指标年均值,参考GB 3838 的
规定确定水质等级。
6.3.7 污染源
污染源调查应包括河岸带所在流域潜在的污染源,重点调查河岸带周边污染源,应查明污染源类型,
空间分布特征,各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排放情况及对河岸带污染负荷的贡献。
6.3.8 河岸带植被和水生生物
6.3.8.1 调查河岸带近20 年平均最低和最高水位之间及陆域50 m 范围内植被(非农作物)覆盖度
及优势物种与群落特征。
6.3.8.2 一般根据水期一年开展两次河岸带水生生物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a) 着生藻类;
b) 大型底栖动物;
c) 鱼类;
d) 土著物种;
e) 浮游植物;
f) 浮游动物;
g) 重点保护水生生物。
问题分析
6.4.1 以识别河岸带退化驱动因子和修复限制条件为主要目的,从河岸带周边生产生活干扰、河岸带
生态空间挤占、生境条件破坏等方面进行问题诊断,从人为干扰、河岸带空间、生境条件、生物状态等
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河岸带宽度确定、修复技术选择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6.4.2 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是否挤占河岸带生态空间;
b) 是否存在污染物直接入河,导致河流水质超标、水功能区不达标或河流水质退化;
c) 明确河岸带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河岸硬化或渠化,导致河流水生态系统退化;
d) 判断河岸带是否存在土质疏松且缺少植被覆盖的区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可能影响河流水
质,导致河流水生态系统退化;
e) 河岸带生物状态分析,明确是否存在河岸带植被物种单一、生物栖息地保护不足、生境遭到
破坏或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7 生态修复设计
应优先选择技术先进适用、生态改善效果良好、建设成本合理、管理运维方便的方案。
T/ACCEM 123—2024
8
应在充分利用现状河岸带的形态、地形、水文等生境条件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修复,物种的选择
及配置以本土种为建群种,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相对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使水生态环境健康可持
续。
8 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污染源控制
8.1.1 总量控制
8.1.1.1 应通过资料数据整理和现场调研,识别水体主要污染源及水质受损原因,分析影响水质达标
的污染源贡献,并分级构建及识别出流域重点控制区域。
8.1.1.2 应以水环境目标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陆域污染物与水体水质之间的联系,并定量计算流域准
许排放负荷。
8.1.1.3 污染源应全面排查,做好污染负荷统计,在分析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
8.1.2 源头控制
8.1.2.1 应对排污口开展排查、监测、溯源等调查工作,分级分类推进排污口整治。排污口整治优先
采取源头雨污分流改造方案,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8.1.2.2 种植业源污染控制应采用测土配方、种植结构调整、生态沟渠改造等措施,增加污染物净化
空间和调蓄空间,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农排水循环利用效率;分散式畜禽养殖源污染控制应因地制宜,
可选择减少饲料中氮磷含量、厌氧发酵、人工湿地、外运集中处置等合适的措施。
8.1.2.3 城市污染源控制应根据屋面、亭院、道路、滨水区等不同下垫面特点以及排水管网和排水泵
站的类型特点,落实海绵城市理念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滨湖缓冲带、弃流井等措
施。
河道水质净化
参照《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GB 50707、HJ 2005 等进行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的选择,主要包括原位净化技术和异味净化技术,具体内容参见附录A。
河道形态规整
8.3.1 河道形态规整技术或工艺应分析各项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对河道整治的要求,确定整治主要任
务及整治范围,并应符合相关规划及河道整治设计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8.3.2 对应于不同的河道平面形态,在满足河道水利等行业规划断面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
保护需求,根据河道的水位、流量、流速、流态、泥沙等水文要素,结合河道的堤防、护岸及防汛道路
等工程建设方案,合理确定河道的断面设计形式。
8.3.3 针对各种河型、平面形态和河段特点,并根据地区分类及河道流经的不同区段制定针对性技术
措施。典型河道形态规整可参照GB 50707 的规定。
基底修复
8.4.1 水位变幅区
8.4.1.1 参照《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进行基底调查评估,根据调查评估结果,
对于含有污染底泥、重金属、有毒有害垃圾等污染物的基底,应进行生态疏浚、改造或修复,对疏浚底
泥妥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环境。
T/ACCEM 123—2024
9
8.4.1.2 常用的基底修复方法包括:
a) 生态疏浚;
b) 底泥掩蔽;
c) 底泥磷固定;
d) 垃圾清理;
e) 土壤换填等。
8.4.1.3 挺水植物恢复区为增强生境多样性,可适当清理污染底泥及腐殖质堆积区,或采取覆盖、部
分换土的方法进行土质调整;沉水植物恢复区应根据情况适当清除淤泥,加强植物根系固着能力。
8.4.2 陆域缓冲区
8.4.2.1 陆域缓冲区基底地形地貌改造应衔接汇水区域地形,使得径流均匀流入缓冲带区域。
8.4.2.2 在总体坡度控制条件下,允许河岸带的地势起伏及小洼地存在。
8.4.2.3 基底地形地貌改造主要包括:
a) 侵占物拆除;
b) 地形平整和重建。
生态护坡修复
8.5.1 应根据河岸带岸坡坡度、水流特点和岸坡土质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生态型护岸结构型式,主要包
括:
a) 植物护岸;
b) 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岸;
c) 绿化混凝土护岸;
d) 格宾石笼护岸;
e) 机械化叠石护岸;
f) 生态浆砌石护岸;
g) 鱼巢式护岸;
h) 多孔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等。
8.5.2 对已实行硬质护岸的护坡,有条件的应实行生态化改造。在岸坡相对稳定的河岸带, 宜采用植
物措施;在岸坡稳定性较差的河滨岸带,宜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
8.5.3 植物护坡应因地制宜地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护坡防护技术,宜用于岸坡相对较缓、稳定性
较好、土层厚的岸坡。植被物种选择可参考GB/T 38360,华北地区可参考LY/T 2639。
缓冲带构建
8.6.1 缓冲带位置确定应调查河道所属区域的水文特征、洪水泛滥影响等基础资料,宜选择在洪泛区
边缘。从地形的角度,缓冲带设置在下坡位置,与地表径流的方向垂直;对于长坡,可以沿等高线多设
置几道缓冲带以削减水流的能量;溪流和沟谷边缘宜全部设置缓冲带。
8.6.2 植被缓冲区域面积应综合分析确定,缓冲带宽度确定应综合考虑净污效果、受纳水体水质保护
的整体要求,尚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沿河不同分段的设置宽度。
在所保护的河道两侧分布有较大量的农业用地时,缓冲区总面积比例可参照农业用地面积的3%~10%
拟定。
8.6.3 缓冲带由水位变幅区和陆域缓冲区两部分构成。水位变幅区是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多年平均
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陆域缓冲区是由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伸一定范围的岸带空间。
T/ACCEM 123—2024
10
8.6.4 缓冲带种植结构设置应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植物一般由林地、草地、灌木、混合植被和沼泽湿地
等组成,不同植被类型配置应满足河道缓冲带的功能需求,设置规模宜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功效和生产效
益。
生物多样性修复
8.7.1 植物群落
8.7.1.1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修复应结合地形、水文条件等,在遵循本地物种优先、保护当地特有生境、
提高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空间配置和时间配置,可重点种植常绿
植物,提高滩地植物的拦截净化功能,改善河岸生态景观效果。
8.7.1.2 植物群落恢复宜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构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实现植被的
自然演替。
8.7.1.3 水生植物恢复种类如表3 所示,主要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
表3 水生植物种植要点
类型技术要求适用条件限制要素
挺水植物
采用扦插、籽播方式种植,种植
密度根据不同种类控制在10株
/m2 ~25株/m2
配置在水位变动带或浅水处,多数
植物种植水深以0 m~0.4 m 为宜
具有较强无性繁殖能力的物种宜
采取定植措施加以控制
浮叶植物
采用扦插、穴埋方式种植,种植
密度根据不同种类控制在1 株
/m2~10 株/m2
配置在水深0.5 m~1.5 m 的静水
或缓流水域
易蔓延物种宜采取定植措施加以
控制
沉水植物
采用扦插、籽播或芽体定投方式
种植,种植密度根据不同种类控
制在15 丛/m2~35 丛/m2
配置在水深不低于0.5 m~2.5 m
的静水或缓流水域
水体透明度较低、流速较快、水深
较浅时不宜配置
8.7.1.4 陆生植物应选择根系发达、耐水湿、固持土壤、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不同区域植物
种类选择见表4。植被物种选择可参考GB/T 38360,华北地区可参考LY/T 2639。
表4 陆生植物选择
区域植物种类
邻水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固土力强、耐水湿水淹的乔灌树种
中间过渡区
根量多、根系分布广、改良土壤作用强,生长量大、生长稳定、抗逆性强的乔灌树种和
草本植物
近陆区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固土力强、氮磷营养物质吸收能力强的草本植物
8.7.2 水生动物群落
8.7.2.1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修复应符合《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的规定。
8.7.2.2 水体生态水生动物的修复应当遵循从低等向高等的进化缩影修复原则去进行,避免系统不稳
定性。当水体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和多样性恢复后,开展水系现存物种调查,首先选择修复水生昆虫、螺
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待群落稳定后,引入本地肉食性的凶猛鱼类。
8.7.3 外来物种防控
T/ACCEM 123—2024
11
8.7.3.1 对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应按HJ 624 的规定进行风险评估,从生态位适应性、早期生活史
存活、适宜栖息生境的可获得性等出发,分析外来物种在湖库栖息生存的种群维系条件,评估其种群扩
散的可能性和生态危害的程度。
8.7.3.2 对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明显生态风险的外来物种,应按《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
规定进行治理和修复。
8.7.3.3 应加强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科普宣传。
人工引导自然恢复
8.8.1 自然恢复模式的单元,宜采取封育等人工手段,引导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提高林草质量。
8.8.2 封育的方式、年限、措施、作业设计、质量和成效按GB/T 15163 的有关规定执行。
9 监测与评估
修复效果评估
9.1.1 评估内容
参照SL/T 793 的规定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岸线自然状况、水质状况、鱼类状
况和公众满意度,指标权重见表5。
表5 修复效果评估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
岸线自然状况0.2
水质状况0.3
鱼类状况0.2
公众满意度0.3
9.1.2 评估流程
可参照SL/T 793 的规定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和报告编制。
9.1.3 评估结果
经生态修复后的河岸带健康状况应达到SL/T 793 中规定的良好等级。
生态修复监测
9.2.1 修复面积监测
应监测河岸带的总修复面积,包括水下及陆上修复面积。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1 次。
9.2.2 植被覆盖率监测
河岸带植被覆盖度,宜采用评估年3~10月中植物生长最旺盛月份的调查数据,可采用遥感监测或
航拍方式获取整个监测区域的数据,计算河岸带植被的总植被覆盖率。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1 次。
9.2.3 基底监测
9.2.3.1 基底监测包括:
a) 总氮、总磷、有机质等基底化学性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1 次;
T/ACCEM 123—2024
12
b) 防止岸带崩塌、抗风浪侵蚀能力等基底稳定性监测,监测频率不少于每2 年1 次。
9.2.4 生物完整性监测
监测时期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浮游植物密度及浮游动物生物损失指数,根据评估年在水质监测点位或营养状态监测点位同
步取样监测数据确定,浮游植物监测时期应包括藻类生长旺盛季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评
估年内监测次数不小于2 次;
b)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采用评估年3~10 月中植物生长最旺盛月份的调查数据;
c)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的监测参照HJ 710.8 的规定进行,监测时期与其他生物类群同期开展,
评估年内监测次数不小于2 次;
d) 鱼类监测参照HJ 710.7 的规定进行,监测时期可依据本地区主要鱼类繁殖期确定,评估年内
监测次数不小于1 次;
e) 鸟类的监测参照HJ 710.4 的规定进行。
9.2.5 公众满意度监测
宜与生物完整性监测同步进行,评估年总调查人数不宜少于100 人。
10 管理
信息化管理
10.1.1 鼓励有条件的河岸带运维管理单位应用数据库与信息技术,对河岸带的运行维护管理过程和维
护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升河岸带运行维护的科学性。
10.1.2 可对河岸带的日常巡查、常规与应急运行维护过程与结果纳入智慧水务监管,积极运用无人机、
遥感等现代技术对河岸带生态实行动态监管。
10.1.3 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河岸带生态的长效运维评估和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档案管理
10.2.1 河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项目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施工日
志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资料应分类建档保存,归档文件应完整、真实和准确。
10.2.2 河岸带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成果应建档保存,包括但不限于:
a) 实施方案及其附件;
b) 工程实施中涉及的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关材料,验收报告等;
c) 监测监管、风险管控、绩效管理和适应性管理的相关资料等;
d) 过程中调查资料、图件等基础资料及数据库。
10.2.3 管护人员应记录每次管护活动情况和管护数据,并建档保存。
11 维护措施
一般规定
11.1.1 宜编制维护管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及主要职责。
11.1.2 河岸带宜设立明显的边界指示标志,明确河岸带的空间保护边界。
11.1.3 应加强对河岸带生态保护的监管。
T/ACCEM 123—2024
13
日常维护
11.2.1 定期清理河岸带垃圾,防止水面有枯枝败叶和垃圾堆积;清理漂浮物,防止水质恶化。
11.2.2 有藻华暴发风险的河岸带区域,宜根据藻华暴发时段合理设置打捞频次和处理措施,对岸边堆
积藻华应及时打捞清除。为避免藻华暴发产生的负面影响,水生植物修复工作应尽量与藻华暴发期错开,
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11.2.3 河岸带生态修复区的设施管理应满足如下条件:
a) 生态修复区设立标识牌,明确区域范围、责任人和管护内容;
b) 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巡视修复区,保障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行。
工程维护
11.3.1 基底边坡
应定期对基底边坡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维护,确保基底稳定,防护措施和设施有效。
11.3.2 植物维护
11.3.2.1 应根据不同植物生长习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合理制定植物管护方案
与计划。
11.3.2.2 植物管护人员需要熟悉掌握工程区内植物的生长习性,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
11.3.2.3 对于陆生植物,应保持草本植物和乔、灌木比例,宜及时清理、拔除恶性竞争杂草,定期对
植物进行适当修剪,清除枯枝、病残枝、过密枝。
11.3.2.4 对于水生维管束植物,宜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期调节水位,实施生态水位调控,确保水生维
管束植物的繁育生长。挺水植物一般采用地上部分收割的方式进行管理,留下必要的生存根茎,保证翌
年春季的发芽。浮水植物生长迅速、繁殖速率较高时,宜及时收割和清捞,保持一定的植物密度以维持
净化效果。
11.3.3 水生动物维护
应合理构建鱼类、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平衡。
T/ACCEM 123—2024
14
A
A
附录A
(资料性)
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A.1 原位净化技术
主要包括生物膜技术、曝气增氧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等。技术优势和适用参见表A.1。
表A.1 原位净化技术
技术名称优势缺点适用范围
生物膜技术
适应能力强,处理效率高,对河
道影响小
微生物附着表面积小,BOD 容积
负荷小,附着固体表面微生物量
较难控制,操作伸缩性差
有足够的氧供微生物生长,水流
速度较为缓和的河段
曝气增氧技术
占地面积小、设备投资少、运行
简单、机动灵活、安全可靠、见
效快、处理水量大
— 河流中溶解氧含量较少的河段
生态浮床技术
水域面积利用充分,可选择的浮
床植物种类较多,载体材料来源
广,成本低,无污染,且易于制
作和搬运,不受水位限制,不会
造成河道淤积,管理方便
难以标准化推广、机械化操作
困难、生态植物不易补种与清理
水生植物恢复困难的河流
A.2 异位净化技术
A.2.1 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
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指修建在河道周边,利用地势高低或机械动力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系统中,污水
经净化后,再次回到原水体的一种处理方法。该技术投资费用低、处理过程能耗低、处理效果稳定等。
适用于河道周边场地较大的区域。
A.2.2 前置库技术
前置库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的扩展,是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的优势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技
术,具有投资小、高效、低能耗及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工程技术。
A.2.3 砾石床技术
砾石床技术无需动力提升,节省了提升系统的投资;可连续运行,节省管理费用;堵塞风险低。
A.2.4 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精华能力处理污水的生物处理设施,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等。
该技术基建投资低、运行费用较低、可进行综合利用。适用于有较大空闲余地的区域。
A.2.5 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原则是通过特定的技术防止氮、磷、农药、大气颗粒物沉降等面源污染物通
过雨水径流及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河流引起污染,主要技术包括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前置库技术、
砾石床技术和稳定塘技术。
T/ACCEM 123—2024
15
参考文献
[1]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3]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26日 15:29: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420.html
图书

JB/T 9474-2015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JB/T 9474-2015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JB/T 9476-2015 热敏电阻器通用技术条件

JB/T 9476-2015 热敏电阻器通用技术条件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HY/T 209-2016 固体海水

HY/T 209-2016 固体海水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