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345-2024 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345—2024
代替LY/T1345—1999,LY/T2427—2015等
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theestablishmentofforestseedproductionbase
2024-12-1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矮化种子园………………………………………………………………………………………… 1
3.2 动态更替…………………………………………………………………………………………… 1
4 营建技术………………………………………………………………………………………………… 1
4.1 种子园……………………………………………………………………………………………… 1
4.2 母树林……………………………………………………………………………………………… 4
4.3 采种基地…………………………………………………………………………………………… 5
4.4 采穗圃……………………………………………………………………………………………… 5
5 经营管理技术…………………………………………………………………………………………… 7
5.1 种子园……………………………………………………………………………………………… 7
5.2 母树林……………………………………………………………………………………………… 8
5.3 采种基地…………………………………………………………………………………………… 9
5.4 采穗圃……………………………………………………………………………………………… 9
5.5 病虫害防治………………………………………………………………………………………… 10
5.6 其他经营管理措施………………………………………………………………………………… 10
6 档案管理………………………………………………………………………………………………… 11
6.1 归档内容…………………………………………………………………………………………… 11
6.2 档案管理要求……………………………………………………………………………………… 11
Ⅰ
LY/T1345—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代替LY/T 1345—1999、LY/T 2427—2015、LY/T 3109—2019、LY/T 2542—2015、
LY/T2638—2016、GB/T16621—1996、LY/T2783—2016、LY/T2433—2015、LY/T2308—2014、
LY/T2431—2015、LY/T1936—2011和LY/T3062—2018等国家和林业行业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与
被整合的标准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营建技术内容。(见第4章。见GB/T16621—1996的第4章;LY/T1345—1999的第4章;
LY/T1936—2011的第5章,第6章和第7章;LY/T2308—2014的第3章,第4章和第5章;
LY/T2427—2015的第4 章,第5 章和第6 章;LY/T2431—2015 的第4 章和第5 章;
LY/T2433—2015的第4章和第5章;LY/T2542—2015的第5章和第6章;LY/T2638—
2016的第5章;LY/T2783—2016的第5章;LY/T3062—2018的第4章;LY/T3109—2019
的第4章和第5章。)
b) 更改了经营管理技术内容。(见第5章。见GB/T16621—1996的第5章;LY/T1345—1999
的第5章;LY/T1936—2011的第6章和第7章;LY/T2308—2014的第7章和第8 章;
LY/T2427—2015 的第7 章;LY/T2431—2015 的第6 章;LY/T2433—2015 的第6 章;
LY/T2542—2015 的第7 章;LY/T2638—2016 的第6 章;LY/T2783—2016 的第6 章;
LY/T3062—2018的第5章;LY/T3109—2019的第6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林草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
大学。
本 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志春、张振、刘青华、张含国、李伟、边黎明、金国庆、张蕊、王斌、栾启福。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LY/T1345—1999、LY/T2427—2015、LY/T3109—2019、LY/T2542—2015、LY/T2638—
2016、GB/T 16621—1996、LY/T 2783—2016、LY/T 2433—2015、LY/T 2308—2014、
LY/T2431—2015、LY/T1936—2011、LY/T3062—2018。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种子生产基地,包括种子园、母树林、采种基地和采穗圃等的营建
和经营管理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6001 育苗技术规程
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16619 林木采种技术
LY/T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2280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矮化种子园 dwarfedseedorchard
通过截干、摘梢、修枝和拉枝等矮化技术措施进行管理的种子园。
3.2
动态更替 dynamicreplacementofparents
通过不断替换补植一般配合力高、开花结实量多的优良无性系或植株,使种子园种子持续高产稳
产,从而延长种子园生产经营期的一种措施。
4 营建技术
4.1 种子园
4.1.1 园址设计
4.1.1.1 园址选择
应在树种的适宜生长区域建园。不同生态区造林应建立相应的种子园。在有检疫性病虫害发生的
地区不应建园。应选择适宜树种结实的地块,应选在土地权属明确、交通方便、水源、劳动力充足或者易
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区域。应建在海拔适宜、坡度小于25°、光照充足、土壤肥力中等的连片缓坡地或平
1
LY/T1345—2024
地。土壤的质地和酸碱度应符合树种特性。在干旱地区,应有相应的灌溉条件。种子园用地具有扩建
余地。
4.1.1.2 建园规模
应按种子园供种范围的用种量、单位面积产种量和种子播种品质等确定建设规模,每树种的种子园
连片生产区面积应在3.3hm2(50亩)以上。
4.1.1.3 规划设计
应包括种子生产区、优树资源收集区、子代遗传测定区和良种示范区等内容。
4.1.2 建园亲本材料
4.1.2.1 无性系种子园
结合种子园类型选择。
———多系种子园应选择生长量、材质、干形和抗性等目标性状遗传品质优良、雌雄花花期同步、亲缘
关系较远和结实产量较高的优良无性系。
———双系种子园应为正反交特殊配合力高、自交不育或育性差的优良无性系。
———种间杂交种子园应为遗传基础不同、杂种优势超亲的优良无性系。
4.1.2.2 实生种子园
选用优树单亲或双亲子代的超级苗,适宜童期短、嫁接困难的树种。
4.1.3 建园技术
4.1.3.1 种子园区划
种子园生产区应区划为若干大区,大区下设置若干小区。
———大区沿山脊、山沟和道路等区划,面积不小于2hm2。大区间设立道路或防火道,道路宽度为
3m~6m,防火道宽度为8m~10m。
———小区按坡向、坡位和山脊等区划,面积不小于0.3hm2。小区间可设置2m~4m 宽的作业道。
———平地林道与作业道两侧开设排水沟。
———种子园四周应设置花粉污染隔离带。
4.1.3.2 建园方式
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建园。
———先在圃地集中培育建园无性系嫁接苗,然后一次性定植的建园方式,其建园步骤为:砧木苗培
育→嫁接苗培育→整地→栽植。
———直接在种子园定砧后嫁接的建园方式,适宜嫁接易成活的树种,其建园步骤为:整地→栽植砧
木苗→嫁接。
4.1.3.3 整地与施肥
4.1.3.3.1 整地
宜在定植前3个月或前一年秋、冬季完成,应对林地进行全面清理。
———平坦林地、平坡(坡度<5°)可采用机耕,翻耕深度为30cm~50cm,局部土墩或低洼地宜
2
LY/T1345—2024
整平。
———缓坡(坡度为6°~15°)山地宜全面或带状整地。采用“两带一沟”的整地方式,即挖土填方,修
筑水平栽植条带,带面宽为2m~3m,带间距为3m~6m,带间坡面采用劈抚不动土,在条带
内侧挖设竹节沟。
4.1.3.3.2 挖穴
栽植穴规格(50cm~60cm)×(50cm~60cm)×(40cm~50cm)。
4.1.3.3.3 施肥
定植前穴内施用基肥,每穴宜施饼肥1000g~1500g或栏肥10000g。根据土壤酸碱度,每穴宜
加施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250g~1000g。施肥后穴内回填表土。
4.1.3.4 定植密度
宜采用宽行窄株、等株行距或梅花状的定植方式,未经遗传测定的建园无性系初植密度为(3m~
4m)×(5m~6m),经过遗传测定的建园无性系初植密度为(5m~7m)×(6m~8m)。一般高大乔
木树种的定植株行距应大于中小乔木和灌木,阔叶树种的定植株行距宜适当大于针叶树种,速生树种株
行距应大于慢生树种。
4.1.3.5 无性系/家系数量与配置
4.1.3.5.1 无性系/家系数量
按照种子园类型选择。
———第1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数量宜为40个~60个,高世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数量宜为30个~
40个。
———双系种子园建园无性系为2个。
———实生种子园建园家系数40个~60个。
4.1.3.5.2 系号配置
(a) 配置原则
亲缘关系远且花期同步的系号,应配置在同一生产小区。
———同一无性系分株间最小间距应大于20m,避免各无性系间的固定搭配。
———同一家系苗木之间应彼此隔开,间距应大于20m,单株小区。
(b) 配置方式
可采用多种配置方式,常用的有完全随机排列、分组随机排列、顺序错位排列、分组复错位和计算机
优化配置设计等。
———不同分组系号可在不同生产小区相间排列,小区内各系号的分株数不要求完全相等,少数特别
优良的系号株数可适当多配置些。
———双系种子园、种间杂交种子园和雌雄异株种子园宜行间排列或株间排列。
———雌雄异株种子园的雌、雄株数配比依树种特性和散粉期天气等宜为(5~10)∶1。
4.1.3.6 定植与补植
4.1.3.6.1 定植
应根据系号配置要求进行。对于采用圃地嫁接苗一次性定植的建园方式,定植前需对嫁接苗进行
3
LY/T1345—2024
系号核对并挂牌。栽植时间同一般造林。容器嫁接苗应脱袋栽植,大田嫁接苗应带土球栽植,栽植方法
按GB/T15776执行。
4.1.3.6.2 补植
死亡和生长不良植株应在定植当年雨季或秋季至次年春季用相同系号的苗木补植。
4.1.3.7 登记与绘图
定植后,应在现场及时登记和绘制种子园定植图,有条件的利用定植后的无人机航拍图标记系
号,最后应形成纸质和电子档案。
4.1.3.8 辅助设施
4.1.3.8.1 隔离带设置
种子园四周花粉隔离带宽度应保持在100m 以上。风媒花树种在开花季节主风方向200m 内不
应分布有同树种或可以与之交配的近缘树种,或营建不同树种的种子园以相互隔离。
4.1.3.8.2 灌溉设施
种子园宜安装灌溉设施和智能管理系统。干旱地区种子园应建设喷灌或滴灌系统。
4.2 母树林
4.2.1 树种确定
应选择尚未有种子园良种,但生产上急需经过一定程度遗传改良的大量用种的树种。
4.2.2 改建母树林
4.2.2.1 位置选择
应在优良种源区内,其气候生态条件与用种区相近的地区。选择地形相对平缓、肥力中等、背风向
阳、光照充足、不易受冻害的开旷林地,应排水良好、海拔适宜、交通方便。天然林在7hm2 以上,人工
林4hm2 以上,周围100m 内没有同树种的劣等林分,面积相对集中。
4.2.2.2 林分选择
应在优良天然林或起源清楚的实生优良人工林中,选择即将或已经进入结实盛期的纯林或混交林。
异龄林中林木年龄相差应小于2个龄级,林分郁闭度应不小于0.6。在混交林中目的树种为针叶树
的,其比例不少于70%;目的树种为阔叶树的,其比例不少于50%。
4.2.2.3 规划设计
4.2.2.3.1 实地踏查
应实地全面勘查林分面积、土壤肥力、树种组成、林龄、生长结实、病虫害、自然灾害和周围交通等
情况。
4.2.2.3.2 标准地调查
林分内选取代表性地块,采用标准地法进行调查。标准地面积为400m2~600m2,正方形或长方
形,其总面积不低于采种林分的3%~4%。林相整齐和地形变化不大的林分,调查面积可减少至
4
LY/T1345—2024
1%~2%。
4.2.2.3.3 区划与设置
面积10hm2 以上的母树林应区划经营区,每个经营区的面积控制在4hm2~10hm2。根据地形和
林分特征规划作业道,绘制1∶500的区划图。确定基地范围后,在母树林的四周,用水泥桩固定东、南、
西、北4个方向的边点,在地形图或航拍图上标定基地界限。
4.2.3 新建母树林
4.2.3.1 立地选择
应选在树种适生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大量结实的地区。应选择海拔适宜、地势平缓、交通方
便、土壤肥力中等、光照充足、周围100m 范围内无同种树的劣等林分或近缘种林分的地段。
4.2.3.2 苗木培育
在优良种源区内的优良林分中选择优势木采种育苗。同一林分优势木间距应在50m 以上。宜选
择多个林分采种,采种母树的株数不少于50 株。裸根苗培育按GB/T6001 执行,容器苗培育按
LY/T1000执行。
4.2.3.3 植苗造林
宜选用超级苗造林。初植株行距应大于一般造林,整地和栽植要求参照GB/T15776执行。
4.3 采种基地
4.3.1 树种选择
生产急需大量用种,但种子园、母树林或其他良种种子不能满足需求的树种。
4.3.2 位置选择
基地应设在地势相对平缓、交通方便的林分中,地形因子宜利于林木的结实和采种。树种资源丰富
的,面积不小于10hm2;树种资源较少的,面积不小于4hm2。在有检疫性病虫害的疫区内不应设立采
种基地。
4.3.3 林分选择
选择即将或已经进入结实盛期的纯林或混交林。异龄林中母树年龄相差应小于2个龄级,林分郁
闭度应不小于0.6。在混交林中营建采种基地,目的树种为针叶树的,其比例不少于70%;目的树种为
阔叶树的,其比例不少于50%。优势木和亚优势木比例应占60%以上。采种母树要求生长良好、结实
正常、无严重病虫害。
4.3.4 规划设计
参照4.2.2.3。
4.4 采穗圃
4.4.1 园址设计
4.4.1.1 圃址选择
采穗圃应建在该树种的适宜生长区域。应选择土地权属明确、交通方便、水源和劳动力供应充足且
5
LY/T1345—2024
易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地块。应建在海拔适宜、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壤的质地和酸碱度应符合树种特
性,宜选择土层深厚、湿润肥沃。在干旱地区,应有相应的灌溉条件。
4.4.1.2 建圃规模
根据建圃地区今后的穗条需求量,及建圃树种单位面积年产穗条数量等情况确定采穗圃建设规模。
对于扦插繁育和嫁接繁育的采穗圃,可分年度营建和动态更替。
4.4.1.3 规划设计
对品种需求量较大的采穗圃,应按树种分区,按品种分小区,并按计划分年度实施。用于无性系种
子园扩建的采穗圃可结合林木种质资源异地库营建。
4.4.2 建圃材料
4.4.2.1 品种选择
应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林木品种审(认)定的优良品种。
4.4.2.2 苗木培育
按GB/T6001执行。
4.4.3 建圃技术
4.4.3.1 整地与施肥
4.4.3.1.1 整地
宜在定植前3个月内或前一年秋季完成,应对土地进行全面清理。整地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全垦或
水平带状整地。
4.4.3.1.2 施肥
栽植前施用基肥,宜结合整地时均匀翻入有机肥,用量因树种和栽植密度而异。
4.4.3.2 栽植方式
可栽成单株状、丛状和篱笆状等。
4.4.3.3 栽植密度
应按照采穗圃用途设置。
———嫁接用采穗圃,株行距为(0.5m~1.0m)×(1.0m~2.0m)。
———扦插用采穗圃,株行距为(0.5m~0.8m)×(0.6m~1.0m)。
4.4.3.4 栽植与补植
按GB/T15776执行。对死亡植株及时补植。
4.4.3.5 登记与绘图
采穗圃定植后,应在现场及时登记和绘制品种定植图,最后形成纸质和电子档案。
6
LY/T1345—2024
4.4.3.6 培管设施
采穗圃宜安装灌溉设施和智能管理系统。干旱地区应建设喷灌或滴灌系统。
5 经营管理技术
5.1 种子园
5.1.1 树体管理
5.1.1.1 初期管理
建园初期,清除萌条及砧木枝条,促进树体生长。
5.1.1.2 定干与控高
应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树干截干高度与控高高度,首次截干高度为0.8m~1.5m,分枝少、
生长慢的树种定干高度可适当提高,结实母树最终控高高度一般在2.0m~5.0m。
5.1.1.3 树形培养
应根据树种枝芽生长发育习性,可培养成开心形、半球形、宽卵形、分层形等冠形。采用截干、拉枝
和修枝等整形修剪技术措施培养树形。
5.1.1.4 整形修剪
首次修枝结合定干和拉枝同时进行。主要是将竞争枝、过密枝、细弱枝、阴生枝、重叠枝、直立枝、下
垂枝、病虫枝和枯死枝等从基部剪去,并对树冠空缺处与枝条稀疏处的徒长枝剪顶选留。修剪应根据树
种生长特性1年~2年进行一次,宜在采种结束后的冬季休眠期进行。及时将截干和修枝的枝条清理
出种子园或园内集中无害处理。
5.1.2 园地管理
5.1.2.1 松土除草
定植前3年每年宜抚育2次。第一次,4月—6月,锄抚,全面铲除杂草和灌木,树冠下松土,深度
为5cm~10cm。第二次,北方7月—8月,南方9月—10月,刀抚,铲除杂草和灌木。山地种子园带间
劈草后可把草均匀覆盖在种植带面上保墒。之后每年抚育1次。
5.1.2.2 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树种特性和林木生长发育阶段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基肥以生物有机肥
或长效缓释复合肥为主,一般在定植前的1个月施入,每株施用生物有机肥为2000g~2500g,或
1∶1∶1的N、P、K复合肥为150g~250g。追肥每年1次~3次,分别在花芽分化期、幼果发育旺盛期
和籽粒饱满期进行。若仅施1次,应在花芽分化期进行。在种子园投产前,追肥使用1∶1∶1的N、P、
K 复合肥,用量150g/株左右;进入种子投产期,追肥宜使用高磷含量的N、P、K 复合肥,用量
150g/株~250g/株。施肥方式采用树冠外围环状沟施或两侧交替沟施,施后覆土。
5.1.2.3 激素诱导
产量低的松类树种种子园宜在花原基形成期喷施或茎干注射GA4/7等外源激素促进雌球花形成。
7
LY/T1345—2024
5.1.2.4 灌溉
宜安装灌溉设施,建立一定数量的蓄水池。夏季高温干旱时应在早、晚进行喷灌或滴灌抗旱。
5.1.3 遗传管理
5.1.3.1 花粉管理
5.1.3.1.1 风媒传粉的林木种子园
开花结实初期或开花散粉期遇阴雨天气时,应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雌雄异株树种的种子园应
加强人工辅助授粉。辅助授粉所使用的花粉,应为经过人工精选的20 个~30 个优良无性系的混合花
粉,授粉时可加入3倍~5倍的滑石粉稀释,在雌花可授期内的清晨无风时用背负式喷粉器喷施授粉或
用无人机辅助授粉,也可在种子园盛花期的晴天用鼓风机对着花粉树向园内吹风进行辅助授粉。
5.1.3.1.2 虫媒花树种种子园
花期不应喷杀虫剂,同时宜放养蜜蜂来提高雌花授粉。
5.1.3.2 去劣疏伐
种子园开始投产前1年~2年,应清除周围隔离带中已进入开花期的种子园同种成年树,以后每隔
3年~5年定期检查清除剩余的其他同种树。
———无性系种子园在取得子代测定和开花结实习性资料后,及时对子代生长表现差、开花结实量
少、花期过早或过晚、园中分布数量过多并与邻近植株有亲缘关系的无性系分株去劣疏伐。一
般可分1次~2次疏伐,最终保留密度控制在120株·hm-2~300株·hm-2。
———实生种子园应伐去生长表现差的家系和单株。一般可分1 次~2 次疏伐,最终保留密度控制
在180株·hm-2~300株·hm-2。
5.1.4 动态更替
在矮化种子园经营中,当植株结实能力显著下降或具备更高遗传增益建园材料时,应及时选用新的
建园材料无性系,逐渐更替掉生长表现差、结实量少和遗传增益较低无性系,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植株。
5.2 母树林
5.2.1 疏伐
5.2.1.1 原则
留优去劣,分布均匀。雌雄异株树种应保持适宜的雌雄株比例。
5.2.1.2 方法
可选择均匀疏伐、定株环状疏伐或自然式疏伐等。
5.2.1.3 对象
伐除枯立木、风折木、病腐木、被压木,以及形质低劣的不良采种树和非目的树种。
5.2.1.4 强度
疏伐后的保留母树,树冠充分伸展、光照充足,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5。
8
LY/T1345—2024
5.2.1.5 间隔期
可3年~5年疏伐或疏枝1次。
5.2.1.6 树体管理
新建母树林见5.1.1。
5.2.2 抚育
每年宜抚育1次~2次,刀抚、铲除杂草和灌木。第一次,4 月—6 月;第二次,北方7 月—8 月,南
方9月—10月。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抚育及抚育时间。
5.2.3 施肥
见5.1.2.2。
5.2.4 保护
母树林四周应开设防火线,每年及时清除防火线上的杂草和灌木。在交通要道口设置保护母树的
宣传牌。
5.3 采种基地
5.3.1 疏伐
见5.2.1。
5.3.2 林地清理
及时将采伐树木及枝桠等清理出林地或进行集中无害处理。
5.3.3 抚育
见5.2.2。
5.3.4 保护
见5.2.4。
5.4 采穗圃
5.4.1 树体管理
5.4.1.1 定干
建圃初期,及时控制树体高生长。
———嫁接繁殖用采穗圃应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树干定干高度。首次定干高度:南方树种为
0.5m~1.0m,北方树种为1.0m~2.0m。
———扦插繁殖用采穗圃宜在茎干基部为0.05m~0.2m 截干促萌;适宜埋干促萌树种埋干深度为
0.10m~0.20m。
5.4.1.2 修剪
苗木定植后根系生长稳定即可修剪,每年进行1次~2次,宜在冬季休眠期或结合采穗进行。嫁接
9
LY/T1345—2024
繁殖用采穗圃应截干或截枝修剪,促进隐芽萌发;扦插繁殖用采穗圃应不断修剪幼化。
5.4.2 采穗
应选取健壮、半木质化的萌芽条。
5.4.3 圃地管理
5.4.3.1 松土除草
每年应抚育2次以上,具体抚育次数可根据圃地实际情况而定。第一次,4月—6月,锄抚,全面铲
除杂草和灌木,树冠下松土,深度为5cm~10cm。第二次,北方是7月—8月,南方是9月—10月,刀
抚,铲除杂草和灌木。
5.4.3.2 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树种特性以及林木生长情况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
———基肥以生物有机肥或长效缓释复合肥为主,一般在定植前的1个月施入,施用生物有机肥为
1000g/株~2000g/株,或1∶1∶1的N、P、K复合肥50g~100g。
———追肥每年2次~3次,在新芽开始生长后宜第1次追肥,使用氮肥为主,用量为25g/株~
30g/株;间隔一个月左右第2次追肥,使用1∶1∶1的N、P、K 复合肥,用量为30g/株~
50g/株;第3次追肥可结合第二次抚育施用钾肥,用量为25g/株~30g/株。采用株间沟施
法,施后覆土。
5.4.3.3 灌溉
干旱高温时应在早、晚进行喷灌或滴灌。
5.4.4 动态更替
采穗圃母树穗条生产能力下降时,应及时更替。
5.5 病虫害防治
5.5.1 原则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控方针。以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
治,根据林木种子生产基地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安全地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农
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天敌的伤害,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内。加强
检疫,防止把危险性病虫害引入生产基地内。
5.5.2 方法
重点加强种实、蛀干和蛀梢害虫的防控,农药使用按照GB/T8321执行。
5.6 其他经营管理措施
5.6.1 开花结实观察及产量预测
在种子园、母树林、采种基地内设置固定标准地或样株,定期进行物候观测、结实量调查和种子产量
预测预报。结实量调查宜采用平均标准木法。观测种子园、母树林和采种基地中植株雌雄花期物候、种
实产量及其年度变化等,测定植株的球果或果实出籽率和种子播种品质等。
10
LY/T1345—2024
5.6.2 采种
根据种子需求量确定当年种子生产基地的采种面积和采种期,按GB/T16619执行。
5.6.3 种子处理设施和场所
应具有果实堆放、摊晒等场所。
6 档案管理
6.1 归档内容
按技术要求分别建立建设档案、生产档案和科研档案。
———建设档案应包括计划任务书及有关审批文件,规划设计方案及有关图表,优树(无性系原株)登
记表、采穗及嫁接苗培育登记表,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表、立地条件情况表、配置图与栽植登记
表等。
———生产档案应包括各年度作业设计方案,各项抚育管理登记表,采穗、修剪、果实采收等生产作业
登记表。
———科研档案应包括基地气象观测资料,母树的生长、开花和结实及物候调查观测资料,相关科学
试验的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调查登记表及统计分析资料等。
6.2 档案管理要求
档案应由专人负责,集中统一管理,长期保存。
———同步建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做到资料收集完整、记录准确、归档及时、使用方便。
———原始记录保存于建设单位,汇总报告和有关重要内容一式若干份分别存于建设单位、上级主管
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
———档案保管的管理设施、设备及环境应按LY/T2280执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