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SA 229-2024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技术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43阅读模式
T/ZSA 229-2024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35.240
CCS L 70
团体标准
T/ZSA 229—2024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2024 - 05 - 07 发布2024 - 05 - 08 实施
中关村标准化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术语和定义...................................................................... 1
缩略语.......................................................................... 1
4 总体架构............................................................................ 1
5 总体要求............................................................................ 2
6 平台功能要求........................................................................ 3
运行时.......................................................................... 3
系统管理中心.................................................................... 3
运行监控中心.................................................................... 4
消息中心........................................................................ 4
个人中心........................................................................ 4
数字孪生基座.................................................................... 4
业务建模中心.................................................................... 5
插件管理中心.................................................................... 5
应用配置中心.................................................................... 5
7 平台性能要求........................................................................ 8
界面............................................................................ 8
实时性.......................................................................... 8
8 安全要求............................................................................ 8
9 验证................................................................................ 8
验证方法........................................................................ 8
运行时功能测试.................................................................. 8
系统管理中心功能测试............................................................ 9
运行监控中心功能测试............................................................ 9
消息中心功能测试............................................................... 10
个人中心功能测试............................................................... 10
数字孪生基座功能测试........................................................... 10
业务建模中心功能测试........................................................... 11
插件管理中心功能测试........................................................... 11
应用配置中心功能测试.......................................................... 12
平台性能测试.................................................................. 14
测试结论...................................................................... 14
改进.......................................................................... 14
T/ZSA 229—2024
II
附录A(规范性) 配置文件要求.........................................................15
A.1 子系统......................................................................... 15
A.2 应用........................................................................... 15
A.3 菜单........................................................................... 15
A.4 数据字典....................................................................... 15
A.5 组件........................................................................... 15
A.6 数据关联....................................................................... 16
A.7 数据填充....................................................................... 16
参考文献.............................................................................. 17
T/ZSA 229—2024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关村标准化协会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中盈安信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当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新兴
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广州海格星航信息
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赛易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飞渡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北京数元创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精航伟泰孪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中
科标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俊波、熊锋、李俊杰、施飞、李世磊、杨斌、刘蕊蕊、周永涛、刘武明、朱
延军、罗晓勇、李广超、成波、谢红日、李志辉、温金明、宋彬、朱旭平、郝靖仕、刘广瑜、王志民、
曹新九、李慈女、曾小凡。
T/ZSA 229—2024
IV
引言
数字孪生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需要专业技能和大量时间投入的工作,通常开发一套个性化的软件
系统需要开发人员熟悉多种编程语言和系统架构,掌握数字孪生理论和数据库管理等知识,并且需要花
费大量精力进行代码的编写和调试。对于很多非专业人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代码(零代码)配
置平台是一种创新的开发工具,可使配置人员在不编写代码的情况下按照需求搭建个性化的数字孪生应
用系统。无代码平台通过提供可视化的界面、应用组件和数字孪生组件,使配置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拖拽
和配置组件等方式完成系统搭建。本文件通过对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进行标准化规范,将对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的应用和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6.9.3.1.1与组件切换相关的专利的
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
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
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北京中盈安信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天元港中心B座802室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
任。
T/ZSA 229—2024
1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的总体框架,规定了平台的总体要求、平台功能要求、
平台性能要求、安全要求和配置文件要求,给出了应用平台要求的验证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的构建、运行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36635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监测基本要求与实施指南
GB/T 4147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由物理资产、虚拟镜像和用户界面组成的混合模型。
[来源:GB/T 41723—2022,3.2]
3.1.2
插件plug-in
一种遵循一定规范的应用程序接口编写出来的程序,只能运行在规定程序的系统平台下(可以同时
支持多个平台),而不能脱离指定的平台单独运行。
[来源:GB/T 36096—2018,3.4]
3.1.3 业务应用子系统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
利用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搭建的可以在运行时上运行的满足特定需求的子系统。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Web:万维网(World Wide Web)
4 总体架构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主要由运行时、系统管理中心、运行监控中心、消息中心、个人中
心、数字孪生基座、业务建模中心、插件管理中心、应用配置中心等模块组成,总体架构见图1。
T/ZSA 229—2024
2
图1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总体架构
用户在应用配置中心根据应用配置文件的要求,搭建各种业务应用子系统,形成各个应用子系统的
配置文件,并将其发布到运行时的开发测试环境或生产运行环境。应用解释器将配置文件翻译成业务应
用子系统,业务应用子系统单独或与数字孪生基座集成后在运行时上执行。
应用连接器用于各个业务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应用,使外部系统能够在运行时上与业务应用子系统协
同运行。业务应用子系统的配置文件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各模块基本功能如下:
a) 运行时:作为平台整体运行环境,提供业务应用子系统的基础框架以及整个平台各个模块的
运行时环境,包括运行框架、应用解释器、开发测试环境和生产运行环境、应用链接器等;
b) 系统管理中心:对企业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组织架构管理、角色管理、岗位管理、用
户管理、权限管理、管理员管理等;
c) 运行监控中心:对系统运行以及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包括系统运行监测和用户应用监
测;
d) 消息中心:提供平台各个模块以及业务应用子系统的消息管理,能够展示各种消息并能够直
接通过消息对话的方式执行各个业务子系统的特定功能;
e) 个人中心:提供个人的信息维护以及平台的个性化设置功能,支持账号信息、邮箱信息、手
机号等信息的维护,支持系统导航布局、主题色以及默认首页等个性化配置;
f) 数字孪生基座:具备二、三维一体化基础数据环境,支持对各类外部数据的接入、处理及整
合,按照构建好的数据模型存储,同时提供数据展示、运用的工具,能够为业务应用子系统
提供数字孪生插件;
g) 业务建模中心:以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为基础,通过建立基础模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字孪
生业务实体数据基础模型,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数字孪生业务实体数据库;
h) 插件管理中心:对所有插件进行管理,根据需要进行插件扩展;
i) 应用配置中心:基于可视化的表单设计器、流程设计器、规则设计器、大屏设计器、报表设
计器,配置人员可直观看到各个设计器组件的功能和配置,并通过拖拽配置组件来进行系统
的构建。
5 总体要求
数字孪生基座
个人中心
运行监控中心
系统运行监测
用户应用监测
消息中心
系统管理中心
组织机构管理
角色管理
用户管理
权限管理
管理员管理
岗位管理












运行时
运行框架
开发测试环境生产运行环境
应用解释器
应用连接器
应用配置中心
表单设计器流程设计器
规则设计器大屏设计器
报表设计器子系统配置器
复合应用设计器
T/ZSA 229—2024
3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可视化设计要求:提供可视化的界面,配置人员通过拖拽和配置的方式进行系统搭建,并预
览系统配置效果;
b) 组件化设计要求:提供表单、流程、报表、大屏等一系列预先构建好的组件,并直接拖拽用
于系统的搭建,每个组件具有特定的外观、功能和属性,满足业务需求;
c) 自定义扩展要求:提供自定义应用、自定义按钮、自定义流程及规则、自定义报表、自定义
组件等功能,配置人员按照需求进行自定义扩展,并通过与外部系统建立连接扩展系统功能;
d) 多层级管理要求:通过提供的管理员管理分配机制,在管理范围内对企业的组织机构、用户、
岗位、角色、授权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多层级管理人员共同管理企业功能的需求;
e) 内外用户一体化要求:平台具有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系统以及对外客户服务经营系统的搭建能
力,能够有效管理内部员工用户与外部上下游用户,实现企业内外部用户一体化管理;
f) 大型企业应用系统建设的工程化管理要求:平台提供开发测试环境和生产运行环境,两个环
境数据隔离,提供开发测试到生产运行的无缝切换。
6 平台功能要求
运行时
应提供一系列基础运行服务,以便平台在运行时期间调用服务完成相应的功能。平台功能包括但不
限于:
a) 运行框架:经登录验证后系统应能转入主界面,并提供平台的运行框架,包括系统导航、系
统logo、子系统运行区等;
b) 应用解释器:应能够对配置文件进行解释,将配置文件转译成Web 端应用、移动端应用、服
务端应用以及对应的数据库结构,转译后的应用可以在运行时中执行;
c) 开发测试环境:应用配置人员构建应用后,应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应用的功能测试;
d) 生产运行环境:经测试的应用应能够正式发布到生产运行环境,且与开发测试环境数据隔离;
e) 应用链接器:用于平台与第三方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传输,应支持关联第三方应用,实
现数据、服务以及应用界面三个层次的集成,确保第三方应用系统能够在运行时上执行。
系统管理中心
6.2.1 组织机构管理
应具备对组织机构信息的维护功能,组织机构信息包括组织机构名称、编号以及类型(单位或部门)。
组织机构应能够区分机关部门及业务单位,其目的是用于处理业务数据的权限范围。
6.2.2 角色管理
角色管理的权限可用于控制系统管理中心、应用配置中心以及业务应用子系统等模块的权限,角色
可根据实际需求新增、修改和删除平台角色。平台默认角色包括租户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配置员。租
户管理员为平台的超级管理员,用于维护企业信息以及指定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具有系统管理中心
权限。配置人员具有应用配置中心权限。
6.2.3 岗位管理
应对用户的岗位信息进行维护,岗位信息包括岗位名称、岗位编码、所属组织机构等。
6.2.4 用户管理
应具备组织内部用户的管理功能,能够对用户的用户名、性别、手机号、邮箱等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并对用户进行密码重置、冻结以及关联角色等操作。
6.2.5 权限管理
T/ZSA 229—2024
4
权限管理分为功能权限管理、数据权限管理和字段权限管理。对于内部人员分配权限应根据角色、
岗位、组织机构进行分配。对于外部人员分配权限应根据业务应用数据设定用户筛选规则,通过设定的
规则选定用户组,并对用户组分配相应权限。
6.2.6 管理员管理
指定系统的子管理员,为子管理员指定管理的组织机构范围,实现多层级的系统管理方式。
运行监控中心
6.3.1 登录日志
应能够查看用户的登录信息,包括登录时间、退出时间、登录终端、登录IP等。
6.3.2 操作日志
应能够查看用户的操作信息,包括子系统、应用、功能、业务数据等。
6.3.3 在线用户
应能够查看当前在线的用户信息。
6.3.4 服务监控
应能够查看平台后台服务的运行情况。
6.3.5 流程监控
应能够查看各个子系统内流程的运转情况。
消息中心
应提供平台各个模块以及业务应用子系统的消息管理,能够展示各种消息并能够直接通过消息对话
的方式执行各个业务子系统的特定功能。
个人中心
应提供个人的信息维护以及平台的个性化设置功能,支持账号信息、邮箱信息、手机号等信息的维
护,支持系统导航布局、主题色以及默认首页等个性化配置。
数字孪生基座
6.6.1 数据接入设置
应支持物联网、专题图、图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维模型及空间数据等数据的接入,支
持通过协议、导入等多种方式将数据接入到平台中的功能。
6.6.2 三维底图设置
应具备支持接入基于经纬度划分的Web地图瓦片服务(XYZ)、基于开源的全球地图(OSM)、基于
网络的地图服务(WMS)的影像图、地形图、电子图的功能,并支持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数据。
6.6.3 素材库
应具备支持标注、文字、图片、语言、视频、文档、特效、模型、工具等素材的管理的功能,并支
持将素材运用到三维场景中。
6.6.4 图层配置
应具备支持图层服务的发布及管理,能够将图层叠加到三维场景中展示的功能。
6.6.5 工具栏配置
应具备基于三维场景可视化选择三维内置的工具栏,并可对工具栏进行分类的功能。
T/ZSA 229—2024
5
6.6.6 三维脚本设置
应能够提供可视化的设计界面,通过拖拽和配置的方式进行各类要素动画的创建和编排,并可结合
镜头实现动画的镜头切换的功能。
6.6.7 二维应用
应具备支持在无代码平台中基于二维地图展示各种图层和数据,并可配置点、线、面数据的图例、
简介信息及展示地图比例尺的功能。
6.6.8 逻辑图
应能够提供可视化的设计界面,通过拖拽和配置的方式进行逻辑图的构建,同时支持逻辑图与三维
设备模型的位置联动及数据联动。
业务建模中心
6.7.1 基本要求
应提供可视化的模型设计工具,将模型的内在约束关系隐藏在工具背后,实现设计者只需关注业务
逻辑本身,尽可能降低对模型的约束的理解要求。
6.7.2 模型的组成要求
6.7.2.1 模型的抽象类型
用于定义模型中最原始的、顶层的抽象类。为具体业务类型的定义提供抽象描述,并约束抽象类型
之间的关联关系。抽象类型的定义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平台提供基本的抽象类型如资产层次结构、元数据等;
b) 平台提供抽象类型的组合封装功能,实现自定义的抽象类型。
6.7.2.2 模型的元数据
用于描述通用非空间元素模型的结构和内容的规则,元数据包括表格、模块、图层的结构和内容、
模型版本和参考规则等。
6.7.2.3 模型的分组
应具备模型分组功能,用于对业务模型实体类进行分类组织,平台应提供无限级的分组功能。
6.7.2.4 固化的空间关系
应能够通过各个模型要素位置描述及关系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平台应提供线性参考计算和网络拓扑
分析工具,用于构建和分析线性基础数据和网络拓扑数据。
6.7.2.5 固化的历史关系
抽象模型中固化的用于记录模型数据时间和版本的属性,实现抽象模型的实现类继承抽象模型字段,
实现模型历史数据记录及版本控制。
插件管理中心
插件管理中心应能够对插件进行管理,实现插件的发布、删除等功能。插件发布后,应用配置工具
即可利用插件进行应用的搭建。
应用配置中心
6.9.1 创建子系统
创建子系统功能应包括:
a) 创建空白子系统:应具备输入子系统名称、描述,选择子系统图标、子系统类型(内部系统、
外链系统)的功能,如为外链系统应输入链接系统URL 地址;
T/ZSA 229—2024
6
b) 选择模板创建子系统:应具有基于平台预先构建好的系统模板库,从中选择一个模板后会将
系统模板导入到新建系统,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6.9.2 子系统发布
应支持开发测试环境与生产运行环境隔离,配置人员在开发测试环境构建并验证系统后,通过子系
统发布将子系统配置的应用数据、流程数据、规则数据、数据字典等内容同步到生产运行环境。
6.9.3 创建流程表单应用
6.9.3.1 表单配置
6.9.3.1.1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包括:
a) 表单配置应支持树状结构表单的构建;
b) 表单配置应支持自定义按钮设置,自定义按钮能够设置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API)、自动数
据处理等操作;
c) 表单配置应支持关联其他表单的视图,关联后在表单详细页面可以关联查看相关视图;
d) 表单配置应支持时间触发的自动任务调动功能,可以实现根据表单的时间字段或任意时间点
自动执行自动数据处理等操作;
e) 表单的选择输入组件应支持数据填充和数据关联操作,数据填充指数据来源于其他表单,用
其他表单的指定字段的数据复制填充到当前表单的字段,源表单数据发生变化时,当前表单
数据不跟随变化。关联指数据来源于其他表单,将其他表单的指定字段的数据关联到当前表
单字段,源表单数据发生变化时,当前表单数据自动跟随变化;
f) 表单配置应支持列表视图、树形视图、日历视图、甘特视图、地图视图、三维视图、统计视
图、看板视图等多种视图的设置;
g) 表单配置需支持单行文字、多行文字、单选框、下拉单选、多选框、下拉多选等组件之间的
切换。
6.9.3.1.2 输入组件
输入组件功能要求包括:
a) 基础输入组件:
1) 单行文本:应具备收集文字、数字、编号等信息的功能;
2) 多行文本:应具备收集文字较多的场景,可录入内容较长的文本类信息的功能;
3) 数字:应具备用于记录数字类型的数据信息,如金额、年龄、数量等,数字字段录入的
数字,可进行计算、统计、汇总等的功能;
4) 日期时间:应具备用于记录时间信息,支持自动获取访问时间或者自定义填写其他时间
的功能;
5) 流水号:应具备在表单中设置固定规律序列号的功能,可按照表单提交顺序自动递增。
b) 选择输入组件:
1) 下拉单选:应具备用于选项较多场景,通过下拉框选择事项类型的功能;
2) 下拉多选:应具备用于选项较多场景,通过下拉框复选多个事项类型的功能;
3) 单选框:应具备用于单选且选项较少的场景的功能;
4) 多选框:应具备用于多选且选项较多的场景的功能;
5) 单选下拉树:应具备用于选项层级较多的场景的功能;
6) 弹窗单选:应具备实现页面弹窗插件的功能,且当用户在当前表单时,可关联到其他表
单,在填写页面以弹窗的形式打开对应表单字段的链接内容,可在数据关联时选中表单
数据内容;
7) 弹窗多选:应具备实现页面弹窗插件的功能,当用户在当前表单时,可关联到其他表单,
在填写页面以弹窗的形式打开对应表单字段的链接内容,可在数据关联时同时选中多条
表单数据内容。
c) 高级输入组件:
T/ZSA 229—2024
7
1) 上传图片:应具备用于上传图片信息的功能,上传的图片格式包括但不限于jpg、jpeg、
png、bmp、gif、psd 等格式;
2) 上传文件:应具备用于上传文件信息,且支持多种文件类型,满足表单中具有广泛的应
用的功能;
3) 富文本:应具备用于收集文本、表格、图片、视频等信息,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排版、
设置标题、调整字体、设置样式等的功能;
4) 开关:应具备用于类似流程的开启关闭,包括打开与关闭两种状态的功能;
5) 评分:应具备用于根据分数来评定星级的功能,且主要适用于对员工工作水平的评定、
考试结果等评级的场景;
6) 地址:应具备用于录入地址的功能,并可直接选择省、市、区;
7) 坐标:应具备用于定位二维、三维地图的精确位置的功能,并可通过经度纬度值坐标显
示或者详细地址信息显示,解决一地多名、地址识别、地址真伪辨别等多种问题,为用
户提供地址数据清洗、地址标准化能力;
8) 子表单:应具备用于添加多个子字段的功能,且支持录入多条数据。适用于录入字段格
式一定,录入条数不定的情况。
6.9.3.1.3 布局组件
布局组件功能要求包括:
a) 分割线:应具备将表单分成不同的部分,使得结构更加清晰的功能;也可展示为文本,用于
对下文做出说明、解释;
a) 描述文字:应具备用于对下文做出说明、解释的功能;
b) 折叠布局:应具备对表单的字段排列、标题样式、输入框宽度等进行自定义设置的功能;
c) 标签页:应具备在一张表单中,添加多个标签页面,且在不同标签页中查看不同字段的功能。
并通过多标签的布局方式,让表单的数据结构更加分明,便于成员查看。
6.9.3.1.4 部门成员组件
部门成员组件功能要求包括:
a) 成员单选:应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一个成员的功能;
b) 成员多选:应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多个成员的功能;
c) 部门单选:应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一个部门的功能;
d) 部门多选:应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多个部门的功能;
e) 外联成员:应具备将企业外部人员账号关联到应用中,实现上下游用户管理的功能;
f) 外联企业:应具备将外部企业账号关联到应用中,实现上下游客户管理的功能。
6.9.3.2 流程配置
应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拖拽流程节点构建流程图的功能。流程节点包括流程审批节点和
流程规则节点。流程审批节点配置内容包括审批人员、审批方式、审批限时提醒、审批自定义按钮、审
批数据权限等配置。流程规则节点配置内容包括规则条件、规则执行动作。
6.9.3.3 业务规则配置
应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拖拽规则节点构建业务规则的功能。规则节点配置内容包括规则
执行条件,规则执行动作。执行条件可根据函数计算判断,执行动作包括新增数据、更新数据、发送消
息、发起流程及自定义动作,自定义动作支持用户通过在线编辑脚本代码的方式自定义执行动作。
6.9.3.4 报表配置
应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自定义报表格式,自定义数据源或者选择已有表单数据配置报表
字段数据的功能。并应支持报表导出。
6.9.4 创建复合应用
T/ZSA 229—2024
8
应支持用户基于平台提供的组件自定义组合组件构建复合应用的功能,且组件内容包括容器组件、
树形组件、二维地图组件、三维地图组件、视图组件、统计图组件、文本组件、图片组件、轮播组件、
日历组件、甘特图组件、链接组件、筛选组件等,并配置各类组件自身事件及响应事件,通过消息通信
机制实现组件间的联动交互。
6.9.5 创建大屏应用
应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拖拽及配置大屏组件构建可视化大屏应用的功能。且大屏组件的
数据源支持自定义数据、链接数据库、选择已有表单数据等。同时支持配置各个组件的响应事件,通过
消息通信机制实现大屏组件间的联动交互。
7 平台性能要求
界面
平台的界面应具备可辨识性、易学性及兼容性的特征。
实时性
Web发布及移动应用的实时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单值实时类数据刷新时间不大于5 s;
b) 单值非实时类数据刷新时间不大于1 min;
c) 调用页面的响应时间不大于5 s。
8 安全要求
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应符合GB/T 22239的基本要求,宜采用第二级安
全保护能力等级,重要信息系统可采用第三级安全保护能力等级。还宜满足GB/T 41479、GB/T 36635
的相关安全规定中软件平台部分的要求。
9 验证
验证方法
对无代码配置型数字孪生应用平台相关技术资料、平台功能和性能进行专家审查或软件测试的方法
进行验证,以判定平台特性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关于平台的架构、总体要求以及功能要求中的基本要
求等条款,宜采用专家审查法验证,平台的具体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宜采用软件测试的方法验证。
运行时功能测试
9.2.1 测试内容
运行时功能测试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运行时功能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验证要求
6.1 运行时
运行框架
a) 用户登录验证后系统能转入主界面;
b) 用户查看平台主界面时包括系统导航、系统logo、子系统运行区
等模块。
应用解释器
a) 应用解释器能够对配置文件进行解释,将配置文件转译成Web 端
应用、移动端应用、服务端应用以及对应的数据库结构;
b) 转译后的应用可以在运行时中执行。
开发测试环境
开发测试环境中配置人员配置应用后,能够直接在应用中进行功能测
试。
生产运行环境
生产运行环境经测试的应用能够正式发布到生产运行环境,且与开发测
试环境数据隔离。
T/ZSA 229—2024
9
应用链接器
a) 平台支持与第三方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讯传输;
b) 平台支持关联第三方应用,实现数据、服务以及应用界面三个层
次的集成,确保第三方应用系统能够在运行时上执行。
9.2.2 测试结果
符合表1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系统管理中心功能测试
9.3.1 测试内容
系统管理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2.1 组织机构管

组织机构信息的数据管理
a) 具有对组织机构进行新增、删除、修改和查询的操作权限;
b) 组织机构主要信息包括机构名称、编号、类型(部门/单位);
c) 组织内部人员能够查看其所处单位、部门信息。
6.2.2 角色管理
角色信息的数据管理
租户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具有对角色进行新增、修改、删除和查询的操
作权限。
角色配置的权限范围
a) 角色管理中默认存在角色:租户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配置员;
b) 租户管理员默认拥有查看系统管理中心和应用配置中心权限,系
统管理员默认拥有系统管理中心权限,配置员默认拥有配置中心
权限。
6.2.3 岗位管理岗位信息的数据管理
租户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具有对岗位信息(名称、编码、所属机构)进行
新增、编辑、删除和查看的操作权限。
6.2.4 用户管理
用户基本信息的数据管理
租户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具有对组织内部用户信息(户名、性别、手机
号、邮箱等基本信息)进行新增、编辑、删除的操作权限。
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
租户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具有对组织内部用户进行密码重置、冻结、关
联角色、岗位的操作权限。
6.2.5 权限管理
管理人员对角色、岗位、组织
机构的权限分配
a) 租户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可通过角色、岗位、组织机构来给组织
内部人员分配权限;
b) 被分配权限的组织内部人员在系统中具备相应的功能权限、数据
权限和字段权限。
外部人员的权限分配
a) 租户管理员可通过用户筛选规则和配置分配外部人员的操作权
限;
b) 被分配权限的外部人员在外联企业中具备相应的功能权限、数据
权限和字段权限。
6.2.6 管理员管理
子管理员权限的配置
a) 租户管理员具有对系统的子管理员信息可进行新增、删除、修改
和查询的操作权限;
b) 租户管理员具有对系统的子管理员分配或取消其权限配置和组织
管理范围的操作权限。
子管理员管理的组织架构范围
权限
系统的子管理员可对管理范围内的组织机构和权限配置进行新增、删
除、修改、查询和授权。
9.3.2 测试结论
符合表2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运行监控中心功能测试
9.4.1 测试内容
运行监控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3要求。
T/ZSA 229—2024
10
表3 运行监控中心功能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3.1 登录日志查看登录日志信息
支持查看用户的登录信息,包括登录时间、退出时间、登录终端、登录
IP等。
6.3.1 操作日志查看操作日志信息支持查看用户的操作信息,包括子系统、应用、功能、业务数据等。
6.3.3 在线用户查看当前在线用户信息支持查看当前在线的用户信息。
6.3.4 服务监控
查看平台后台服务的运行
情况
支持查看平台后台服务的运行情况。
6.3.5 流程监控
查看各个子系统内流程的
运转情况。
支持查看各个子系统内流程的运转情况。
9.4.2 测试结果
符合表3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运行时功能测试,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消息中心功能测试
9.5.1 测试内容测试
消息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4要求。
表4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4 消息中心
消息展示支持提供对平台各模块以及平台各业务应用子系统消息展示功能
消息与业务应用的交互
直接通过消息对话的方式链接各个业务子系统相关应用的特定功
能。
9.5.2 测试结果
符合表4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个人中心功能测试
9.6.1 测试内容
个人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5要求。
表5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5 个人中心
用户信息维护支持对平台个人信息进行信息的维护(查看、修改等操作)。
个性化配置验证支持对平台系统导航布局、主题色以及默认首页等个性化配置。
9.6.2 测试结果
符合表5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数字孪生基座功能测试
9.7.1 测试内容
数字孪生基座功能测试应符合表6要求。
表6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6.1 数据接入设

数据接入的要求
支持物联网、专题图、图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及空间数
据等数据的接入。
支持通过协议、导入等多种方式将数据接入到平台中的功能。
T/ZSA 229—2024
11
6.6.2 三维底图设

支持接入地图的类型
支持接入基于经纬度划分的Web地图瓦片服务(XYZ)、基于开源的全球
地图(OSM)、基于网络的地图服务(WMS)的影像图、地形图、电子图
的功能。
支持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数据。
6.6.3 素材库支持接入素材的类型
支持标注、文字、图片、语言、视频、文档、特效、模型、工具等素材
的管理的功能。
支持将素材运用到三维场景中。
6.6.4 图层配置图层配置
支持图层服务的发布及管理,能够将图层叠加到三维场景中展示的功
能。
6.6.5 工具栏配置工具栏配置
具备基于三维场景可视化选择三维内置的工具栏,并可对工具栏进行分
类的功能。
6.6.6 三维脚本设

脚本配置
支持可视化的设计界面,通过拖拽和配置的方式进行各类要素动画的创
建和编排。
支持结合镜头实现动画的镜头切换的功能。
6.6.7 二维应用二维应用配置
a) 支持在无代码平台中基于二维地图展示各种图层和数据;
b) 支持配置点、线、面数据的图例、简介信息及展示地图比例尺的
功能。
6.6.8 逻辑图
逻辑图基础要求
具备提供可视化的设计界面,通过拖拽和配置的方式进行逻辑图的构
建。
数据联动支持支持逻辑图与三维设备模型的位置联动及数据联动。
9.7.2 测试结果
符合表6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业务建模中心功能测试
9.8.1 测试内容
业务建模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7要求。
表7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7.2.1 模型的抽象类

抽象类型的验证
a) 平台提供基本的抽象类型如资产层次结构、元数据等;
b) 平台提供抽象类型的组合封装功能,可实现自定义的抽象类型。
6.7.2.2 模型的元数据
非空间元素模型的结构和内容
的规则
元数据应包括表格、模块、图层的结构和内容、模型版本和参考规则
等。
6.7.2.3 模型的分组模型分组功能模型支持对业务模型实体类进行分类组织,提供无限级的分组。
6.7.2.4 固化的空间关

空间关系的验证
a) 模型能够通过各个模型要素位置描述及关系进行网络拓扑分析;
b) 平台能提供线性参考计算和网络拓扑分析工具,用于构建和分析
线性基础数据和网络拓扑数据。
6.7.2.5 固化的历史关

历史关系的验证
a) 抽象模型中具有固化的用于记录模型数据时间和版本的属性;
b) 实现抽象模型的实现类能继承抽象模型字段,以及实现模型历史
数据记录与版本控制。
9.8.2 测试结果
符合表7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插件管理中心功能测试
9.9.1 测试内容
插件管理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8要求。
表8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8 插件管理中心插件基础功能插件管理中心能够对插件进行管理,支
T/ZSA 229—2024
12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持插件的发布、删除等功能。
插件发布后交互
插件发布后,应用配置工具可利用插件
进行应用的搭建。
9.9.2 测试结果
符合表8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应用配置中心功能测试
9.10.1 测试内容
应用配置中心功能测试应符合表9要求。
表9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6.9.1 创建子系统
创建空白子系统配置
创建空白子系统应具备输入子系统名称、描述,选择子系统图标、子系
统类型(内部系统、外链系统)的功能。
选择模板创建子系统配置
a) 平台支持预先构建系统模板配置维护于系统模板库;
b) 选择模板创建子系统具有基于平台预先构建好的系统模板库,从
中选择一个模板后会将系统模板导入到新建系统,并可在此基础
上进行调整。
6.9.2 子系统发布
支持开发测试环境与生产运行
环境隔离
配置人员在开发测试环境构建并验证系统后,通过子系统发布将子系统
配置的应用数据、流程数据、规则数据、数据字典等内容同步到生产运
行环境。
6.9.3.1.2 输入组

基础输入组件
单行文本:具备收集文字、数字、编号等信息的功能。
多行文本:具备收集文字较多的场景,可录入内容较长的文本类信息的
功能。
数字:具备用于记录数字类型的数据信息,如金额、年龄、数量等,数
字字段录入的数字,可进行计算、统计、汇总等的功能。
日期时间:具备用于记录时间信息,支持自动获取访问时间或者自定义
填写其他时间的功能。
流水号:具备在表单中设置固定规律序列号的功能,可按照表单提交顺
序自动递增。
选择输入组件
下拉单选:具备用于选项较多场景,通过下拉框选择事项类型的功能。
下拉多选:具备用于选项较多场景,通过下拉框复选多个事项类型的功
能。
单选框:具备用于单选且选项较少的场景的功能。
多选框:具备用于多选且选项较多的场景的功能。
单选下拉树:具备用于选项层级较多的场景的功能。
弹窗单选:具备实现页面弹窗插件的功能,且当用户在当前表单时,可
关联到其他表单,在填写页面以弹窗的形式打开对应表单字段的链接内
容,可在数据关联时选中表单数据内容。
弹窗多选:具备实现页面弹窗插件的功能,当用户在当前表单时,可关
联到其他表单,在填写页面以弹窗的形式打开对应表单字段的链接内
容,可在数据关联时同时选中多条表单数据内容。
高级输入组件
上传图片:具备用于上传图片信息的功能,上传的图片格式包括但不限
于jpg、jpeg、png、bmp、gif、psd等格式。
上传文件:具备用于上传文件信息,且支持多种文件类型,满足表单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的功能。
富文本:具备用于收集文本、表格、图片、视频等信息,能够对这些信
息进行排版、设置标题、调整字体、设置样式等的功能。
开关:具备用于类似流程的开启关闭,包括打开与关闭两种状态的功能。
评分:具备用于根据分数来评定星级的功能,且主要适用于对员工工作
水平的评定、考试结果等评级的场景。
T/ZSA 229—2024
13
地址:具备用于录入地址的功能,并可直接选择省、市、区。
坐标:具备用于定位二维、三维地图的精确位置的功能,并可通过经度
纬度值坐标显示或者详细地址信息显示,解决一地多名、地址识别、地
址真伪辨别等多种问题,为用户提供地址数据清洗、地址标准化能力。
子表单:具备用于添加多个子字段的功能,且支持录入多条数据。适用
于录入字段格式一定,录入条数不定的情况。
6.9.3.1.3 布局组

布局组件功能要求
分割线:具备将表单分成不同的部分,使得结构更加清晰的功能;也可
展示为文本,用于对下文做出说明、解释。
描述文字:具备用于对下文做出说明、解释的功能。
折叠布局:具备对表单的字段排列、标题样式、输入框宽度等进行自定
义设置的功能。
标签页:具备在一张表单中,添加多个标签页面,且在不同标签页中查
看不同字段的功能。可通过多标签的布局方式,让表单的数据结构更加
分明,便于成员查看。
6.9.3.1.4 部门成
员组件
部门成员组件的功能要求
成员单选: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一个成
员的功能。
成员多选: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多个成
员的功能。
部门单选: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一个部
门的功能。
部门多选:具备直接获取通讯录中的成员,根据可选范围,选择多个部
门的功能。
外联成员:具备将企业外部人员账号关联到应用中,实现上下游用户管
理的功能。
外联企业:具备将外部企业账号关联到应用中,实现上下游客户管理的
功能。
6.9.3.2 流程配置
流程的基础配置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拖拽流程节点构建流程图。
流程节点的分类
a) 流程节点包括流程审批节点和流程规则节点;
b) 流程审批节点配置内容包括审批人员、审批方式、审批限时提醒、
审批自定义按钮、审批数据权限等配置;
c) 流程规则节点配置内容包括规则条件、规则执行动作。
6.9.3.3 业务规则
配置
流程规则的基础配置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拖拽规则节点构建业务规则的功能。
流程规则节点的配置
a) 规则节点配置内容包括规则执行条件,规则执行动作;
b) 执行条件可根据函数计算判断,执行动作包括新增数据、更新数
据、发送消息、发起流程及自定义动作;
c) 自定义动作支持用户通过在线编辑脚本代码的方式自定义执行动
作。
6.9.3.4 报表配置
报表的基础配置
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自定义报表格式,自定义数据源或者选
择已有表单数据配置报表字段数据的功能。
报表的导出支持报表导出功能。
6.9.4 创建复合应

复合应用的基础配置应支持用户基于平台提供的组件自定义组合组件构建复合应用的功能。
复合应用支持的组件
组件内容包括容器组件、树形组件、二维地图组件、三维地图组件、视
图组件、统计图组件、文本组件、图片组件、轮播组件、日历组件、甘
特图组件、链接组件、筛选组件。
复合应用的交互
a) 支持配置各类组件自身事件及响应事件;
b) 支持通过消息通信机制实现组件间的联动交互。
6.9.5 创建大屏应
用汇
大屏的基础配置
支持用户基于可视化设计界面,拖拽及配置大屏组件构建可视化大屏应
用的功能。
大屏数据及交互
a) 大屏组件的数据源支持自定义数据、链接数据库、选择已有表单
数据等;
b) 支持配置各个组件的响应事件,通过消息通信机制实现大屏组件
间的联动交互。
9.10.2 测试结果
符合表9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T/ZSA 229—2024
14
平台性能测试
9.11.1 测试内容
平台性能测试应符合表10要求。
表10 测试内容和测试要求
功能要求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7.1 界面界面兼容性测试
a) 确保平台的设备兼容性,支持在电脑、平板、手机以及各屏幕尺
寸和分辨率下都能正常显示和操作。
b) 确保平台的浏览器兼容性,支持在主流浏览器如Chrome、Firefox、
Safari、Edge 上的兼容性,确保在不同浏览器中都能够正常工作。
7.2 实时性
单值实时类数据刷新时间不大
于5 s
测量单值实时类数据刷新的响应时间,数据刷新时间不大于5 s。
单值非实时类数据刷新时间不
大于1 min
测量单值非实时类数据刷新时间,刷新时间不大于1min。
调用页面的响应时间不大于5 s 测量调用页面响应时间,响应时间不大于5 s。
9.11.2 测试结果
符合表10中测试要求时测试结果为“通过”,有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测试结果为“不通过”。
测试结论
9.2~9.11中测试结果全部为“通过”时,给出“通过”结论,否则为“不通过”。
改进
测试结论为“不通过”时,针对9.2~9.11中测试结果为“不通过”项进行改进,并重新对该项进
行测试,并依据9.12要求给出测试结论。
T/ZSA 229—2024
15
附录A
(规范性)
配置文件要求
A.1 子系统
子系统结构定义内容包括子系统名称、子系统图标、子系统描述、子系统的主题颜色、子系统的类
型(内联/外联)、子系统的地址(当子系统类型为外联时填写)、子系统发布状态、所属租户、子系
统创建时间、创建人员、更新时间、更新人员。
A.2 应用
应用结构定义内容包括应用名称、应用图标、应用图标颜色、父应用名称、应用类型(表单应用/
复合应用)。
A.3 菜单
支持将应用同步为菜单,也支持自定义创建菜单。菜单结构定义内容包括菜单名称、菜单图标、菜
单图标颜色、父菜单、菜单关联应用、菜单创建时间、创建人员、更新时间、更新人员。
A.4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结构定义内容包括字典名称、字典描述、字典排序、字典所属子系统、字典所属租户,字
典创建时间、创建人员、更新时间、更新人员。
A.5 组件
A.5.1 输入方式
组件输入方式分为直接输入、下拉选、框选、弹框选等。
A.5.2 数据展示格式
数据展示格式分为文本(电话)、数字(百分比、千分位、金额)、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地址
(省市区+详细描述)等。
A.5.3 布局
组件布局分为组件高度、宽度、跨行数设置。
A.5.4 数据来源
组件数据来源分为自定义、关联已有数据、数据填充、函数。功能要求包括:
a) 自定义:输入或选择固定值作为组件数据源;
a) 关联已有数据:选择已有表单数据,将数据关联到当前组件中,当源数据发生变化,关联数
据也随之变化;
b) 数据填充:选择填充表单,将数据填充到当前组件中,当源数据发生变化,填充数据不随之
变化;
c) 函数:将通过函数计算后值作为组件的数据源。
A.5.5 存储方式
组件存储方式包括:
a) 1:n 通过下拉多选、多选框、弹窗多选、子表单、关联视图组件实现本应用与主应用的多条
数据关联;
b) n:1 通过下拉单选、单选框、弹窗单选建立本应用与主应用的关联。
A.5.6 数据存储类型
T/ZSA 229—2024
16
组件数据存储类型分为文本、数字、时间、坐标、文件。为实现组件间的切换,一个组件会对应多
个存储字段。
A.6 数据关联
支持将表单的数据关联到其他表单,当源表单数据发生变化时,关联表单的数据也随之变化。
A.7 数据填充
支持将表单的数据填充到其他表单,当源表单数据发生变化时,填充表单的数据不随之变化。
T/ZSA 229—2024
17
参考文献
[1] GB/T 8566 系统与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2] GB/T 14394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3] GB/T 15532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
[4] GB/T 36096—2018 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虚拟实验构件服务接口
[5] GB/T 41723—2022 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复杂产品数字孪生体系架构
ICS 35.240
CCS
L 70
Assosication standard
T/ZSA 229—2024
Technical specifi cation for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Issue Date 05-07-2024 Implemention Date 05-08-2024
Issued by Zhongguancun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
T/ZSA 229—2024
I
C o n t e n t s
Foreword ............................................................................ III
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Range ............................................................................... 1
2. Normative references to the reference standards .................................... 1
3 Terms, definitions, and abbreviations ............................................... 1
3.1 Terms and definitions ........................................................... 1
........................................................ 1
4. Overall architecture ............................................................... 2
5. General requirements ............................................................... 3
6. Platform function requirements ..................................................... 4
................................................................ 4
6.2 System Management Center ........................................................ 4
6.3 Operation and monitoring center ................................................. 5
6.4 Messaging Center ................................................................ 5
6.5 Personal Center ................................................................. 5
6.6 Digital twin base ............................................................... 6
6.7 Business Modeling Center ........................................................ 6
6.8 Plug-in Management Center ....................................................... 7
6.9 The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Center ............................................ 7
7 Platform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 11
...................................................................... 11
............................................................. 11
8. Safety requirements ............................................................... 11
9 Validation ......................................................................... 11
9.1 Verification method ............................................................ 11
9.2 Runtime functional test ........................................................ 11
9.3 Functional test of the System Management Center ................................ 12
9.4 Functional test of the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 ............................. 13
9.5 Message center function test ................................................... 14
9.6 Personal center functional test ................................................ 14
9.7 Digital twin base function test ................................................ 14
9.8 Functional test of the business modeling center ................................ 15
9.9 Add-in management Center function test ......................................... 16
9.10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Center function test ................................ 16
9.11 Platform performance test ..................................................... 19
.............................................................. 20
.................................................................. 20
T/ZSA 229—2024
II
Appendix A (Normative) configuration standard requirements ........................... 21
A.1 The subsystem .................................................................. 21
A.2 Application .................................................................... 21
A.3 Menu ........................................................................... 21
A.4. Data dictionary ............................................................... 21
A.5 Components ..................................................................... 21
A.6 Data association ............................................................... 22
A.7 Data fill ...................................................................... 22
reference standardation .............................................................. 23
T/ZSA 229—2024
III
F o r e w o r d
This standard is draf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GB / T 1.1- -2020,
Guidelines for Standardization Work- -Part 1: Structure and Drafting Rules of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s.
Please note that some elements of this standard may involve patents. The issuing
authority of this standard shall no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dentifying the patents.
The standard was proposed and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Zhongguancun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 - Technical Committee.
This standard was drafted by: Beijing JAS Technical Service Co.,Ltd., Bejing Dangjing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Z-Park Xinx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ial
Alliance, Beijing Jinghang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Pipeline Group Beijing pipeline Co., Ltd., Guangzhou Haig star navig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ngyou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o., Ltd., Shenzhen
SAI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Freedo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 Digital
Meta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JingHangWeiTai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Beijing)Co.,Ltd.,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Beijing Zhongke
Standard Technology Group Co.,Ltd.,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ef drafters of this standard are: Bai Junbo, Xiong Feng, Li Junjie, Shi Fei, Li
Shilei, Yang Bin, Liu Ruirui, Zhou Yongtao, Liu Wuming, Zhu Yanjun, Luo Xiaoyong, Li
Guangchao, Cheng Bo, Xie Hongri, Li Zhihui, Wen Jinming, Song Bin, Zhu Xuping, Hao Jingshi,
Liu Guangyu, Wang Zhimin, Cao Xinji, Li Cinv, Zeng Xiaofan.
T/ZSA 229—2024
IV
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systems is a job that requir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investment. Typically, developing a personalized
software system requires developers to be familiar with multiple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 architectures, master digital twin theory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and spend a lot
of energy on code writing and debugging. It is a huge challenge for many non-professionals.
The no-code (zero-code) configuration platform is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ol that
enables the configuration personnel to build a personalized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without writing the code. The nocode platform provides visual
interfaces, application components, and digital twin components, allowing configuration
personnel to directly build the system through drag and drop and component
configuration.This standard standardizes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which will have a good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appl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it.
The issuing authority of this standard draws attention to how stating compliance with
this standard may involve the use of patents related to component switching in 6.9.3.1.1.
The issuing authority of this standard has no position on the authenticity, validity
and scope of the patent.
The patent holder has promised to the issuing body of this standard that he is willing
to negotiate a patent licensing license with any applicant on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reasonably without discrimination. The statement of the patent holder has been filed with
the issuing authority of this standard.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contact information:
Name of patent holder: Beijing Zhongying Exin Technical Service Co., LTD
Address: Room 802, Block B, Tianyuan Port Center,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lease note that apart from the above patents, some contents of this standard may still
involve patents. The issuing authority of this standard shall no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dentifying the patents.
T/ZSA 229—2024
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1 Scope
This standard describ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specifies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platform, platform
function requirements, platform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ecurity requirements and
configuration standard requirements, and gives the verification method of the application
platform requirements.
This standard is applicable to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2 Normative reference standards
The contents of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constitute essential provisions in this
document. For references, only the version corresponding to that date applies to this
document; for the unspecified referenced document, the latest version (including all
modification orders) applies to this document.
GB / T 22239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network security level protection basic
requirements
GB / T 36635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Basic requir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network security monitoring
GB / T 41479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security
requirements
3 Terms, definitions, and abbreviations
Terms and definitions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definitions shall apply to this standard.
3.1.1
digital twin
A hybrid model consisting of physical assets, virtual mirrors, and a user interface.
[Source: GB / T 41723- -2022,3.2]
3.1.2
plug-in
A program written by an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that follows a certain
specification can only run under the system platform of the specified program (which can
support multiple platforms at one time), and cannot be run separately from the specified
platform.
[Source: GB / T 36096- -2018,3.4]
3.1.3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
A subsystem that build by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and can run at runtime to meet specific needs.
abbreviation
The following abbreviations apply to this standard.
T/ZSA 229—2024
2
CPU: Central process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The Web: The World Wide Web (World Wide Web)
4 Overall architecture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runtime, system management center,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 message center, message
center, personal center, digital twin base, business modeling center, plug-in management
center,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center and other modules.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is
shown in Figure 1.
Figure 1: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digital twin application platform with nocode
configu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files, users build
various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s in the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Center, form the
configuration files of each application subsystem, and publish them to the Development&Test
Environment or Production&Operation Environment at the Runtime. The Application Interpreter
translates profiles into a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 which is executed on Runtime
alone or after integration with a Digital Twin Base.
Application linker are used for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among individual business
subsystems, enabling external systems to cooperate with the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
at Runtime. The profile of the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 sha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Appendix A. Basic functions of each module are as follows:
Digital Twin Base
Personal Center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
System Operation
Monitoring
User Operation
Monitoring
Message Center
System Management
Cente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Role Management
User Management
Authority
Management
Administrator
Management
Post Management
Plug-in Management Center
Business Modeling Center
Runtime
Operation Framework
Develop&Test Environment Production&Operation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Interpreter
Application linker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Center
Form Designer Process Designer
Rule Designer Large screen designer
Report designer Subsystem Configurator
The Composite Application Designer
T/ZSA 229—2024
3
a) Runtime: as the overall oper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platform, it provid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ystem and the runtime environment
of each module of the whole platform, including the Operation Framework,
Application Interpreter, Development&Test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Operation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Linker, etc.;
b) System Management Center: to manage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Role management, Post management,
User management, Authority management, Administrator management, etc.;
c)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 monitor the system operation and users' operation
behavior, including System Operation Monitoring and User Operation Monitoring;
d) Message Center: provides the message management of each module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business application subs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2月26日 10:34: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3977.html
图书

NY/T 1854-2025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1854-2025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NY/T 2467-2025 高粱品种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NY/T 2467-2025 高粱品种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NY/T 289-2025 绿色食品 咖啡

NY/T 289-2025 绿色食品 咖啡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