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01/T 3228-2025 城市生态网络实施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城市生态网络实施指南》(DB 6101/T 3228-2025)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生态网络实施,涵盖总体原则、空间要素、规划衔接、规划传导、建设管控和监测评估全流程,旨在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促进国土空间协同发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共14项,包括:
- 生态评估:HJ 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HJ 1171-1173(生态格局、质量、服务功能评估)
- 建设标准:GB/T 51255(绿色生态城区)、GB/T 51345(海绵城市)
- 专项规范:TD/T 1068(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GB 3838(水质)、GB 15618/36600(土壤)等。
3. 术语与定义
- 生态网络:由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构成的网络状空间体系,核心功能为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 生态源地:规模大、生态功能关键的区域(如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
- 生态廊道:连接生态源地的带状空间(如河流、交通绿化带)。
- 生态节点:廊道中对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的节点(如河流交汇处、物种迁徙关键点)。
4. 总体原则
- 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协调国土空间要素。
- 层级管控:匹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市域—县区—单元—村庄”四级传导。
- 动态监测:建立五年期评估机制,优化实施内容。
5. 空间要素
- 生态源地
- 范围: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城市绿地。
- 保护要求:禁止开发,修复退化区域,管控人为活动。
- 生态廊道
- 类型:河流生态带(渭河、灞河等)、交通绿化廊道、汉帝陵景观带。
- 宽度控制:河流廊道≥100米,交通廊道≥50米。
- 生态节点
- 关键区域:鸟类栖息地、湿地、河湖交汇处。
- 修复要求:植被恢复、栖息地连通性提升。
6. 规划衔接
- 城市绿地系统:协调绿环、绿廊与生态网络布局,保护鸟类觅食地。
- 自然保护地:衔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管控要求。
- 其他专项规划:
- 通风廊道:保障空间通畅性。
- 水利规划:确保河流生态流量及水源安全。
- 环保规划:将环境重点管控区纳入生态网络。
7. 规划传导
- 市域层面:划定生态网络空间格局,明确管控边界。
- 县区级规划:分解市级任务,以分区、线位、指标形式落实。
- 单元详细规划:
- 细化生态用地布局,设置管控指标(如绿地率≥30%)。
- 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建设鸟类食源性植被。
- 村庄规划:明确生态节点范围,优化农业与生态复合景观。
8. 建设管控
- 工程实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修复,优先修复破碎化区域。
- 分级管控:
- 核心区(生态源地、红线区):禁止开发。
- 缓冲区(廊道周边):限制建设强度。
- 一般控制区:允许低影响开发。
9. 监测评估
- 监测系统:覆盖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等。
- 评估指标(附录A):
- 空间格局:景观破碎度、连通性。
- 生态安全: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
-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濒危物种数量。
- 环境质量:热岛效应、水质达标率、土壤污染修复率。
- 评估周期:五年期综合评估,动态调整管控措施。
附录A:监测评估参考指标
共21项指标,分五类:
- 空间格局(6项):景观丰富度、破碎度、生态系统类型构成。
- 生态安全(5项):生态功能指数、水源涵养量。
- 生物多样性(3项):物种丰富度、旗舰物种变化。
- 环境质量(4项):热岛强度、水质/土壤达标率。
- 游憩功能(2项):景观受益面积、旅游人次。
实施意义
本指南通过系统化的空间管控、规划协同和动态监测,为西安市构建韧性生态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