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 2132-2025 黑鲷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水产行业标准《黑鲷》(SC/T 2132-2025)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
- 适用范围:规定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的种质检测与鉴定标准,涵盖形态、生长、繁殖、遗传学特性及检测方法。
- 引用标准:包括GB/T 18654系列(养殖鱼类种质检验)、GB/T 22213(水产养殖术语)等。
2. 学名与分类
- 学名:黑鲷(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Bleeker, 1854)。
- 分类地位:属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棘鲷属。
3. 形态结构特征
- 外部形态
- 外形:体侧扁长椭圆形,青灰色,具黑色纵带;背鳍棘强(第四棘最长),臀鳍棘强(第二棘最长)。
- 可数性状:
- 鳍式:背鳍X~X-10~13,臀鳍II~II-7~10,腹鳍I-5~6。
- 鳞式:侧线鳞48~57枚,侧线上鳞6~8枚。
- 可量性状:体长/体高=2.0~2.6,体长/头长=2.9~3.9,头长/吻长=1.6~3.4,头长/眼径=3.5~5.5。
- 内部结构
- 脊椎骨数:20~26枚。
- 齿式:臼齿3行以上。
- 鳃耙: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3~7+5~10。
4. 生长与繁殖特性
- 生长
- 体长(L,cm)与体重(W,g)关系式:
W=0.01180 L3.102(R2=0.996)W = 0.01180 \, L^{3.102} \quad (R^2=0.996)W=0.01180L3.102(R2=0.996) - 性成熟年龄:
- 自然海区雄性1龄成熟,雌性3~4龄成熟。
- 雄性2龄后可性逆转为雌性。
- 生物学最小型:雄鱼体长≥170 mm(体重≥145 g),雌鱼体长≥194 mm(体重≥236 g)。
- 繁殖期:
- 黄渤海:4~6月;东海:3~5月;南海:11月至翌年3月。
- 怀卵量:绝对怀卵量3×10^4~15×10^5粒,为多次产卵型。
- 卵特征:圆球形、透明,卵径0.81~1.20 mm,比重略大于海水。
- 体长(L,cm)与体重(W,g)关系式:
5. 遗传学特性
- 细胞遗传学:体细胞染色体数2n=48。
- 分子遗传学:
- 线粒体COI基因:提供655 bp参考序列(见标准原文),种内K2P遗传距离<2%。
- 检测方法:PCR扩增引物(COI-F1/R1),遗传距离计算采用Kimura两参数模型。
6. 检测方法
- 抽样:按GB/T 18654.2执行。
- 形态结构:外部形态(GB/T 18654.3),内部结构通过解剖观察。
- 生长与繁殖:
- 体长、体重测定(GB/T 18654.3);年龄鉴定(鳞片,GB/T 18654.4)。
- 性腺观察确定繁殖期,绝对怀卵量测定(GB/T 18654.6)。
- 遗传学:
- 染色体组型分析(GB/T 18654.12);COI基因测序(附录A)。
7. 判定规则
- 基本判定:符合第5章形态特征即判定为黑鲷。
- 补充检测条件:
- 形态无法判定时,增加遗传学检测(第7、8章)。
- 第三方要求或全项检测时需涵盖生长繁殖特性(第6章)。
8. 修订要点(对比2004版)
- 新增内容:可量性状、分子遗传学特性(COI基因)、形态与繁殖检测方法。
- 删除内容:生化遗传特征及检测方法。
- 调整内容:分类学名更新,补充体长-体重公式,细化繁殖特性(性逆转、生物学最小型)。
9. 附录A(规范性)
- COI基因分析流程:
- DNA提取:肌肉组织蛋白酶K消化后酚-氯仿法或试剂盒提取。
- PCR扩增:引物COI-F1/R1,反应条件(94℃预变性5 min,35循环)。
- 遗传距离计算:基于K2P模型。
总结:该标准系统规范了黑鲷的种质鉴定指标,整合形态、生长、繁殖及遗传学特性,强调分子技术的应用,为水产资源保护、养殖及科研提供技术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