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94-2025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技术规程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80阅读模式

SJG 194-2025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1
SJG
SJG 194 – 2025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2 0 2 5 - 0 4 - 3 0 发布2 0 2 5 - 0 8 - 0 1 实施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hotovoltaics, energy storage,
direct current and flexibility engineering in buildings
2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hotovoltaics, energy storage,
direct current and flexibility engineering in buildings
SJG 194 - 2025
2025 深圳
3
前言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3 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
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
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工程设计;5.工程施工与验收;6.
运行维护。
本规程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建筑
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林梅坳三路29 号建科大楼,
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德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中电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建院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电子院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青岛北方储能电气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郝斌邓志辉陈家杨赵宇明童亦斌
冯威袁茂钦邓梓荃廖昕傅勇平
金庆友沈旺旺袁媛滕伟娄晶
王帮乐陈文波张可男李坤刘兆勇
4
林常青代洪兵陈小青赵光华陆元元
张伟张哲旭李天云张志聪汪道玲
王慧龙张保张强刘相前刘俊跃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王盛卫甘胜保孙逊周名嘉李琼
张凡刘刚
5
目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 3
4 工程设计....................................................................................................................................................... 4
4.1 一般规定............................................................................................................................................... 4
4.2 柔性设计与负荷计算..............................................................................................................................5
4.3 建筑光伏设计........................................................................................................................................5
4.4 建筑储能设计........................................................................................................................................5
4.5 直流配电设计........................................................................................................................................6
4.6 监测与控制设计.................................................................................................................................... 8
5 工程施工与验收.......................................................................................................................................... 9
5.1 一般规定............................................................................................................................................... 9
5.2 工程施工............................................................................................................................................... 9
5.3 竣工验收............................................................................................................................................... 9
6 运行维护..................................................................................................................................................... 11
附录A 光储直柔能量平衡动态计算..........................................................................................................12
附录B 光储直柔工程验收记录表.............................................................................................................. 16
本标准用词说明...............................................................................................................................................19
引用标准名录................................................................................................................................................... 20
附:条文说明................................................................................................................................................... 21
6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Basic Regulations......................................................................................................................................... 3
4 Engineering Design...................................................................................................................................... 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4
4.2 Flexibility Design and Load Calculation................................................................................................... 5
4.3 Building Photovoltaics Design................................................................................................................. 5
4.4 Building Energy Storage Design...............................................................................................................5
4.5 Direct Current Power Distribution Design.................................................................................................6
4.6 Monitoring and Control.......................................................................................................................... 8
5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9
5.1 General Requirements.............................................................................................................................9
5.2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9
5.3 Engineering Acceptance..........................................................................................................................9
6 Operations Maintenance............................................................................................................................ 11
Appendix A Dynamic Calculation................................................................................................................ 12
Appendix B Engineering Acceptance Record Sheet................................................................................... 1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1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20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21
1
1 总则
1.0.1 为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降低建筑碳排放强度,助力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推广建筑光储直柔技术,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光储直柔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
1.0.3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广东省、深圳市有关标准的
规定。
2
2 术语
2.0.1 光储直柔photovoltaics, energy storage, direct current and flexibility (PEDF)
配置建筑光伏和建筑储能,采用直流配电系统,且具备功率主动响应功能的新型建筑能源系
统。
2.0.2 直流微电网direct current microgrid
由分布式发电、储能、用电负荷、监控、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等组成,内部电能采用直流母线
传输,是一个能够基本实现内部电力电量平衡的小型供用电系统。
2.0.3 建筑取电功率power intake from grid
建筑使用过程中由电网输入的电功率。
2.0.4 用电柔性demand flexibility
根据电力交互需求对用电功率和用电量进行调节的能力,分为设备用电柔性和建筑用电柔性。
2.0.5 建筑用电柔性building energy flexibility
通过调整用电设备、储能设备、电源设备,或利用建筑围护结构,实现对建筑取电功率和建
筑取电电量进行调节的能力。
2.0.6 建筑电力交互building grid interaction
以电网指令为约束条件,利用建筑用电柔性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动态平衡的能力。
2.0.7 动态计算dynamic calculation
基于建筑逐时取电功率需求与建筑光伏逐时发电能力,优化配置建筑储能与建筑用电柔性的
过程。
2.0.8 光伏发电自用率self-consumption ratio
就地消纳的建筑光伏年发电量与光伏全年发电总量的比值。
2.0.9 光伏发电自给率self-sufficiency ratio
就地消纳的建筑光伏年发电量与建筑全年用电总量的比值。
2.0.10 电池本征安全intrinsic safety of batteries
电池在充放电等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过量热或爆炸的安全性能。
2.0.11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电池状态的监测系统。
3
3 基本规定
3.0.1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设计和运行应以实现建筑电力交互为目标。
3.0.2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应满足电气安全和用电需求,并应满足兼容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0.3 在光储直柔工程设计、调适和运维等过程中,应采用动态计算方法。
3.0.4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宜采用全直流配电系统。
3.0.5 交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现行标准的有
关规定。
3.0.6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4
4 工程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应包括分布式光伏、储能设施、直流配电设施、直流用电设备和监测
与控制系统,可见图4.1.1。光储直柔的直流微电网应具备扩展能力。
图4.1.1 光储直柔工程示意图
4.1.2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设计应包括柔性设计与负荷计算、建筑光伏设计、建筑储能设计、直
流配电设计等,并应按图4.1.2 的流程进行。
图4.1.2 光储直柔工程设计流程
4.1.3 建筑取电功率应按照经济性最优或给定功率曲线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以经济性最优为目标时,应以分时电价为依据;
2 给定功率曲线宜采用电网指令。
4.1.4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的下列用电负荷宜接入直流配电系统:
5
1 空调;
2 充电桩;
3 照明;
4 储水式电热水器;
5 其它具备直流接入条件的电器和设备。
4.1.5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的直流配电系统宜和交流配电系统之间具备电能双向交互能力。
4.1.6 参与柔性调节的设备应具备设备用电柔性。
4.2 柔性设计与负荷计算
4.2.1 建筑用电负荷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 55024 的有关
规定,三级负荷中的空调系统和充电桩宜作为柔性可调节负荷。
4.2.2 光储直柔工程应支持建筑用电柔性调节,调节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直流母线电压作为柔性调节信号,用电设备应根据直流母线电压变化主动做出响应;
2 用电设备可根据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以通讯方式下达的功率指令做出响应。
4.2.3 建筑全年逐时用电负荷应根据建筑室内外环境参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备功率和设
备作息等进行计算。
4.2.4 柔性用电负荷的调节功率和调节电量宜通过动态计算确定,且动态计算应符合本规程附
录A 的规定。
4.3 建筑光伏设计
4.3.1 建筑光伏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 51368 和深圳市
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
4.3.2 建筑光伏发电应接入直流配电系统,且宜就地消纳,宜利用建筑用电柔性提高光伏发电
自用率和光伏发电自给率。
4.3.3 建筑光伏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顶光伏组件应与城市整体建筑风貌相协调,并应结合屋顶结构形式,实现屋顶光伏安装
容量最大化;
2 立面光伏系统应结合建筑风貌要求,根据采光和遮阳等建筑热工因素、发电效率以及经济
性,进行一体化设计。
4.3.4 建筑光伏方阵同一最大功率跟踪(MPPT)回路中,各光伏组件的电性能参数宜保持一致,
且光伏方阵的最大开路电压不应超过接入直流母线额定电压的105%。
4.3.5 建筑光伏组件的安装应满足组件散热要求。
4.4 建筑储能设计
4.4.1 建筑储能宜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并宜采用电驱动的冰蓄冷、水或相变材料蓄冷/蓄热系统、
充(放)电功率可调节的充电桩,也可采用储能电池。
4.4.2 当采用电驱动的冰蓄冷、水或相变材料蓄冷/蓄热系统作为建筑储能进行调节时,应符合
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宜按等效储能电池方法进行计算,且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
录A 的有关规定。
4.4.3 当采用充(放)电功率可调节的充电桩作为建筑储能进行调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 充电桩应具备远程限制充电功率的功能,且功率限制指令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3s;
2 充电桩宜具备双向充放电和功率调节功能。
4.4.4 当采用储能电池作为建筑储能进行调节时,安装在建筑物内的储能电池的设计应符合国
家、地方现行相关标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能电池应具备电池本征安全;
2 储能电池宜配备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应接入光储直柔监控系统;
3 单套储能设施的功率/容量不宜超过500kW/500kWh;
4 储能设施应配置紧急停止开关。
4.4.5 建筑储能容量及功率参数的设计应分析建筑取电要求、建筑光伏发电特征、建筑用电负
荷和可调节电量及安装条件等因素,并应按照经济性来确定。
4.5 直流配电设计
I 配电系统
4.5.1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电压等级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单极结构;
2 宜采用DC750V、DC375V;
3 宜根据主要用电设备确定主母线电压等级。
4.5.2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宜采用IT 接地型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隔离型交直变换器;
2 当交直变换器为非隔离时,应通过隔离变压器与交流配电系统连接;
3 DC750V 和DC375V 直流母线宜通过高阻接地,接地电阻阻值应根据直流母线电压等级选
择,且不应小于100Ω/V。
4.5.3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电力电子设备和模块应支持在线检修。
4.5.4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稳态电压应在85%~105%标称电压范围内;
2 在大功率负荷大幅度快速波动情况下,系统暂态电压波动应在70%~105%标称电压范围内,
且波动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0ms;
3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电压纹波峰峰值系数和有效值系数应分别小于1.5%和1.0%。
4.5.5 直流配电房及储能设备房应满足设备的环境工作要求,且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城市
地下空间防涝设计导则》SJG 162 的有关规定。
Ⅱ 变换器
4.5.6 变换器选型应以直流母线侧的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作为依据,且变换器的技
术资料中应包含下列信息:
1 不同直流母线电压下的电流和功率限制;
2 0~100%额定功率时的效率或损耗;
3 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和欠压保护参数,包括动作阈值、动作时间和动作类型;
4 变换器故障信息表。
4.5.7 选用的变换器加权效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电网接口变换器、储能变换器、直流电压变换器、直流功率变换器时,非隔离型变
换器加权效率不应低于95%,单向隔离型变换器加权效率不应低于93%,双向隔离型变换器加权
效率不应低于91.5%;
7
2 当采用光伏变换器时,非隔离型变换器加权效率不应低于97%,隔离型变换器加权效率
不应低于95%。
4.5.8 变换器宜采用模块化设计,并宜具备并联使用、模块故障自动切出功能。
4.5.9 变换器宜具备根据直流母线电压变化自动调整运行状态和稳态功率,或根据功率调节目
标自动改变直流母线稳态电压的功能。
4.5.10 电网接口变换器应采用三相交流供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备直流稳压功能,并可根据指令调整直流电压;
2 当交流电压在允许范围内、直流电流在0~100%额定电流范围内变化,且直流电压设定在
90%~105%额定电压范围内任意值时,直流电压稳态偏差允许范围应为±1.5%额定电压;
3 功率因数等技术性能应满足交流电网接入要求;
4 宜具备计划及非计划离网运行模式切换功能。
4.5.11 光伏变换器宜采用非隔离型直直变换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变换器的光伏侧应设置隔离开关;
2 允许的最大直流输入电压和功率不应小于其对应光伏方阵的最大开路电压和最大输出功
率;
3 应具备最大功率点跟踪和过电压自动限压功能,并宜具备稳压功能;
4 当直流母线电压低于70%额定电压且持续时间超过1s,或有外部指令要求时,光伏变换
器应能通过内部可控开关主动从直流母线断开。
Ⅲ 安全与保护
4.5.12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能够识别常见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方式,且当外部交流电压窜入时,应能识别并报警;
2 应简单可靠,对同一类型故障不宜设置多重保护;
3 应具备过流保护功能;
4 配电线路应装设多极非自复型短路保护装置;
5 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电器,应在短路电流对导体和连接处产生的热作用和机械作用造成危
害之前切断电源。
4.5.13 DC750V 或DC375V 的直流母线与设备之间应设置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多极隔离电
器,且隔离电器宜采用具备隔离功能的直流断路器或隔离开关。
4.5.14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应具备人员安全防护能力。当采用DC375V 和DC750V 时,建筑直流
配电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配电回路从直流母线断开后,配电回路上的电源设备应在2s 内停止运行,且应从配电
回路断开;
2 在系统断电停止运行后30s 内,系统不同极之间、各极对地之间的残压应下降到30V 以
下;
3 应配置极间电压和对地电压监测装置。
4.5.15 当采用IT 接地方式时,直流配电绝缘监测装置(IMD)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备本地参数设置和状态显示功能,且在异常情况下应能通过声光方式报警,并采用无
源节点或通信等方式提供远程保护;
2 应能对各极线路同时进行监测,且应允许对各极线路分别设置保护动作和阈值;
3 当IMD 的保护装置发生第一次故障会断开时,应在每个配电支路的末端安装断开装置。
4.5.16 当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进行保护时,应在每个配电支路的末端安装RCD,并
与短路保护装置配合使用,且RCD 应符合下列规定:
8
1 应具备直流剩余电流监测和保护功能;
2 宜具备交流剩余电流监测和保护功能。
Ⅳ 线缆与插头插座
4.5.17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线缆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缆耐压等级应按系统额定电压选择;
2 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条件下,线路压降不应大于5%额定电压;
3 直流导线与交流导线颜色应予以区分。当采用单极系统时,正极、负极应分别采用红(L+)、
白(L-)颜色;当采用双极系统时,正极、中间极、负极应分别采用红(L+)、蓝(M)、白(L-)
颜色;接地线采用黄绿双色,L+、L-、M 应采用永久标识;
4 直流电缆应采用L+(正极)、L-(负极)、M(中间极)永久标识区分芯线所接极性;
5 宜采用低烟无卤型线缆。
4.5.18 直流插头和插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直流插头插座第1 部分:通用要
求》GB/T 42710.1 和《家用和类似用途直流插头插座第2 部分:型式尺寸》GB/T 42710.2 的有
关规定。
4.6 监测与控制设计
4.6.1 建筑光储直柔监测与控制系统宜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统筹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实时采集电源设备、主要用电设备和配电设备的电流、电压、功率、电量和运行状态等
信息。以柔性能源调度和管理为目标时,采集间隔不宜大于5min;以系统控制为目标时,采集间
隔不宜大于10s;
2 应具备对电源设备、主要用电设备和配电设备进行远程和本地监控的功能;
3 应具备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模式,并配备软件急停和硬件急停的功能;
4 应具备根据电价、电网指令或预设运行目标切换运行模式的功能;
5 应具备故障报警功能;
6 应具备能源管理与优化决策功能;
7 应存储不少于3 年的历史运行数据和故障记录;
8 应具备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与监测显示界面。
4.6.2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并离网工况的切换应有手动、自动选择功能。
4.6.3 建筑光储直柔监测与控制系统宜采用同一种通信协议和接口,并应采用通用的开放性标
准协议,满足建筑电力交互的要求。
9
5 工程施工与验收
5.1 一般规定
5.1.1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 51368、《建
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建
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等标准的有关规定。
5.1.2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设备和材料应有检测报告,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应进行进场复验。
5.1.3 项目施工前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组织承包商、施工单位、监理等进行光储直柔工
程技术专项培训及技术交底。
5.2 工程施工
5.2.1 当建筑光伏安装采用不同金属材料时,应在不同金属材料间增加绝缘垫。
5.2.2 储能电池的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池在运输过程中,应轻搬轻放,不得有强烈冲击和振动,不得侧放倒置、重压和日晒雨
淋;
2 电池应存放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内,并应避免阳光直射,受潮、积灰;存放时,
严禁短路;
3 电池从出厂之日起到安装后的初始充电时间超过六个月时,应对可独立充电的最小单元进
行充电,充满后方可集成运行;
4 接线时,施工人员应穿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靴,并应断开电池和母线侧的隔离开关。
5.2.3 直流线缆标识应清晰、不褪色、不易损毁;直流线缆和交流线缆应分管(槽)敷设,可
敷设在同一竖井内。
5.3 竣工验收
5.3.1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应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应包括初验、通电和调试,并应按图5.3.1 的流
程进行。
图5.3.1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验收流程
10
5.3.2 初验环节应检查工程基础质量情况,并应符合表5.3.2 的规定。
表5.3.2 初验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
设备检查
铭牌参数与设计图一致,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查看
使用环境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符合设备规格书要求现场查看
检修通道满足要求,无杂物堆积现场查看
安全标识标识放置位置醒目、清晰、牢固现场查看
电线连接点导线无裸露、无损伤、连接点牢固、螺丝无松动现场查看
接地线所有接地线都可靠接地,无腐蚀现场查看
线缆
线缆标识牌清晰、不能用酒精擦除现场查看
安装整齐规范,交、直流线缆分管(槽)敷设现场查看
电线颜色及标识符号符合规程要求现场查看
开关(不通电)
可正常手动分/合,位置指示与实际运行位置相符现场检测
无短路现场检测
有极性开关的正负极接线正确现场查看
监测与控制设备
电源电压符合设备要求,正负接线正确现场查看
通讯线接线正确,接插件无松动现场查看
绝缘电阻系统绝缘电阻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检测
5.3.3 通电环节宜按下列步骤执行:
1 所有开关分闸,确认直流母线无短路;
2 光伏回路开关合闸,确认光伏系统的输出电压在直流母线电压要求范围内;
3 监测与控制系统回路开关合闸,确认系统工作正常;
4 各负荷回路开关逐一合闸,确认直流母线电压正常;
5 储能回路开关合闸,确认直流母线电压正常;
6 光伏回路、储能回路、负荷回路等所有开关分闸,电网接口变换器开关合闸并启动,确认
直流母线电压范围符合设计要求。
5.3.4 调试环节宜按下列步骤执行:
1 各负荷回路开关逐一合闸,确认直流母线电压正常;
2 启动所有负荷运行到最大功率并持续运行15min,确认直流母线电压正常;
3 大功率负荷回路同时分闸,监测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幅值和持续时间,确认电能质量符合本
规程第4.5.4 条的规定;
4 光伏回路、储能回路开关合闸,通过光储直柔控制系统调节建筑取电功率,确认建筑用电
柔性。
5.3.5 验收文件应包括图纸、主要设备选型依据及设备说明书、设备出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以
及操作手册。
5.3.6 光储直柔工程验收记录表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 的规定。
11
6 运行维护
6.0.1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投入运行后,应根据建筑实际运行状态和建筑取电要求进行调适,并
应确认建筑用电柔性能够适应不同工况需求。
6.0.2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应对设备及设备所在房间予以标识。
6.0.3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编制工程操作手册,操作手册应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
2 应建立管理制度、编写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的关键条款应张贴在醒目位置;
3 应每月对系统设备进行巡查检修,并进行记录;
4 设备维护时,应断开隔离开关,并在显著位置放警示标识,避免误操作;
5 应维持设备检修通道和通风通道通畅;
6 设备停电检修时,应在停电后用电压表等设备确认无电压后再检修。
6.0.4 建筑光伏系统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每年对外观、一致性、接地性能、电流-电压特性、组件内部缺陷、发电效率、连接结
构可靠性进行检测;
2 宜每年对光伏组件进行一次表面清洁维护,并应做好极端天气下的检查及维护。
6.0.5 储能电池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每月对储能电池进行一次巡检,并应对电池外观、表面温度、气味、模组连接等内容进
行检查,如有异常应立即停用和报修;
2 应每月对储能电池运行效率进行监测,当系统运行出现异常时,应立即进行检修。
6.0.6 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每月对配电系统进行一次巡检,并应对配电设备外观、表面温度、气味、模组连接等内
容进行检查;
2 当直流配电部件出现故障时,应检查设备和线路,并应修复或更换故障元件。
12
附录A 光储直柔能量平衡动态计算
A.0.1 光储直柔动态计算应包括建筑光伏和建筑用电负荷的全年逐时负荷计算、逐时柔性负荷
调节量计算、逐时储能设施调节量计算,并宜按图A.0.1 的流程进行:
图A.0.1 光储直柔动态计算流程图
A.0.2 光储直柔动态计算运行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取电功率要求采用经济性最优时,动态计算应以降低运行电费为运行目标;
2 当建筑取电功率要求采用给定功率曲线运行时,动态计算应以给定功率曲线为运行目标。
A.0.3 建筑光伏和建筑用电负荷的全年逐时负荷宜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模拟计算。
A.0.4 建筑柔性负荷和储能的调节宜以日平衡进行计算。
A.0.5 动态计算的能量平衡应按下式计算:
??ุ ? + ?? ? = ?? ? + ??ุ ? + ??폨??
?? ? − ??폨??
??폨 ? + ??폨
?? ? − ??폨
??폨 ?
+ ??폨
?? ? − ??폨
??폨 ? + ?폨th ?
(A.0.5)
式中:
??ุ ? —— t 时刻的光伏发电能力(kW);
?? ? —— t 时刻的建筑取电功率(kW);
?? ? —— t 时刻的建筑(不含电动汽车充电桩)用电功率(kW);
??ุ ? —— t 时刻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用电功率(kW);
??폨??
?? ? —— t 时刻的空调系统等效充电功率(kW),具体指空调系统相较柔性调节前提高
的用电功率;
??폨??
??폨 ? —— t 时刻的空调系统等效放电功率(kW),具体指空调系统相较柔性调节前降低
的用电功率;
13
??폨
?? ? —— t 时刻的蓄冷设施等效充电功率(kW),具体指蓄冷设施工作时,空调系统提
高的用电功率;
??폨
??폨 ? —— t 时刻的蓄冷设施等效放电功率(kW),具体指蓄冷设施工作时,空调系统降
低的用电功率;
??폨
?? ? —— t 时刻的储能电池充电功率(kW);
??폨
??폨 ? —— t 时刻的储能电池放电功率(kW);
?폨th ? —— t 时刻的富余光伏功率(kW)。
A.0.6 建筑取电功率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 ? ≤ ????? (A.0.6)
式中:
?????—— 电网接口变换器(AC/DC)的额定功率(kW)。
A.0.7 当采用充(放)电功率可调节的充电桩进行调节时,宜将接入直流微电网的充电桩作为
整体进行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充电功率可调节的单向充电桩时,其整体充电功率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0 ≤ ??ุ ? ≤ ? ∙ ?????
?? ∙ h?ุ(?) (A.0.7-1)
式中:
?—— 接入建筑配电网的充电桩数量(台);
?????
?? —— 单台充电桩的额定充电功率(kW);
h?ุ(?)—— t 时刻的充电桩运行系数(%),即有接入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数量与设计充电桩
数的比值。
2 当采用充放电功率可调节的双向充电桩时,其整体运行功率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 ? ∙ ?????
??폨 ∙ h?ุ(?) ≤ ??ุ ? ≤ ? ∙ ?????
?? ∙ h?ุ(?) (A.0.7-2)
式中:
?????
??폨 —— 单台充电桩的额定放电功率(kW)。
3 宜对充电桩系统的日充电量进行约束,并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5月12日 14:48: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7053.html
图书

DB14/T 3508-202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指南

DB14/T 3508-202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