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95-202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6阅读模式

SJG 195-202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SJG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SJG 195 – 2025
2 0 2 5 - 0 4 - 2 9 发布2 0 2 5 - 0 8 - 0 1 实施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the design of the city’s sixth facade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
2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the design of the city’s sixth facade
SJG 195 - 2025
2025 深圳
3
前言
为提升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质量,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规范本市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
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相关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依据或参考有关技术标准,结合
深圳市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俯瞰点设计;5.建筑屋顶设计;6.
城市底板设计。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
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
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创智云城A4 栋10 楼,邮编:518055),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市鑫明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翠箓科技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金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领为屋顶绿化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单樑陈日飙张才勇藏勇陈竹
蓝俏俏黄源郭洁缪洁裘文博
史珂娟陈蓉刘畅徐悦熊健
杨晓峰王相萍李枫陆燕妮曾少珍
邓立周慧敏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李朝晖郑文国彭建虹古海波梅欣
孙逊袁小宜
4
目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 3
4 俯瞰点设计................................................................................................................................................... 4
4.1 一般规定................................................................................................................................................ 4
4.2 建筑俯瞰点.............................................................................................................................................4
4.3 山体俯瞰点.............................................................................................................................................4
5 建筑屋顶设计...............................................................................................................................................6
5.1 一般规定................................................................................................................................................ 6
5.2 屋顶形态设计.........................................................................................................................................7
5.3 屋顶空间布置.........................................................................................................................................7
5.4 屋顶活动用途.........................................................................................................................................8
5.5 屋顶绿化设计.......................................................................................................................................10
5.6 屋顶光伏系统.......................................................................................................................................11
5.7 屋顶设备设施.......................................................................................................................................11
5.8 屋顶色彩材质.......................................................................................................................................12
6 城市底板设计.............................................................................................................................................13
本标准用词说明...............................................................................................................................................15
引用标准名录................................................................................................................................................... 16
附: 条文说明.................................................................................................................................................. 17
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Overlooking Place Design........................................................................................................................... 4
4.1 General Provisions...................................................................................................................................4
4.2 Architectural Viewing Deck...................................................................................................................... 4
4.3 Mountain Viewing Platform...................................................................................................................... 4
5 Building Roof Design.................................................................................................................................. 6
5.1 General Provisions...................................................................................................................................6
5.2 Roof Form Design................................................................................................................................... 7
5.3 Roof Function Layout.............................................................................................................................. 7
5.4 Roof Usage for Activities........................................................................................................................ 8
5.5 Roof Greening Design........................................................................................................................... 10
5.6 Roof Photovoltaic System....................................................................................................................... 11
5.7 Roof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11
5.8 Roof Color and Materials.......................................................................................................................12
6 Urban Plan Base Design............................................................................................................................ 1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1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6
Addic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7
1
1 总则
1.0.1 为提升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质量,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营造俯瞰视角下的城市风貌,
规范本市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设计中涉及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各类俯瞰点、建筑屋
顶及城市底板的设计。
1.0.3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2
2 术语
2.0.1 俯瞰点overlooking place
市民可安全便捷到达且公共开放、可清晰俯瞰城市的城市制高点,包括山体俯瞰点、城市或
区域地标性超高层公共建筑俯瞰点等多类观景建(构)筑物及飞机起降区。其中,飞机起降区指
沿宝安国际机场飞机起降航线飞行高度低于400m 时的飞机起飞和着陆区域。
2.0.2 建筑屋顶building roof
建筑顶部的整体形象,由建筑屋顶的形态、空间布置、活动用途、绿化、光伏系统、设备设
施及色彩材质等设计内容共同构成。
2.0.3 街道street
在城市范围内,全部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
道路。
2.0.4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具有一定规模、面向所有市民24 小时开放并提供休闲活动设施的公共场所,城市第六立面
所涉及的公共空间指露天室外空间。
2.0.5 城市第六立面the city’s sixth facade
市民在可到达的山体、城市或区域地标性超高层公共建筑及飞机起降区等俯瞰城市时可感知
的整体城市形象和空间场所。包括俯瞰点、建筑屋顶、建筑立面、街道、公共空间等城市空间元
素。
2.0.6 城市底板urban plan base
俯瞰视角下除建筑屋顶外,其它地上可见的城市空间元素。
2.0.7 花园式屋顶绿化intensive green roof
在屋顶区域种植小型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并设置园路、座椅、园林小品等休憩游览设施
的绿化形式。
2.0.8 简单式屋顶绿化extensive green roof
在屋顶区域仅种植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的绿化形式。
3
3 基本规定
3.0.1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应包括俯瞰点设计、建筑屋顶设计和城市底板设计三部分内容。
3.0.2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经济、美观实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及突
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3.0.3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应严格落实相关城市规划,应与城市风貌相协调。
3.0.4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宜与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城市建筑及市政设施等开展一
体化设计。
3.0.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中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俯瞰点、建筑屋顶及城市底板的各类空间,
应考虑开放性及可达性。
3.0.6 城市第六立面在前期应进行相关策划定位、可行性研究分析等工作。在设计和实施过程
中均应考虑建设成果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4
4 俯瞰点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俯瞰点设计应包括建筑俯瞰点设计与山体俯瞰点设计。
4.1.2 俯瞰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开放性及可达性;
2 应提供可俯瞰城市的空间场所,且该场所应设有休憩等服务设施;
3 应保证面向重要景观资源的视线通透。
4.1.3 俯瞰点设计应满足人员活动安全、消防疏散和紧急救援等相关标准规定。
4.2 建筑俯瞰点
4.2.1 建筑俯瞰点宜包括建筑室内观景区、室外观景平台、屋顶设置直升机或电动垂直起降航
空器eVTOL 的起降场。
4.2.2 建筑俯瞰点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面向景观条件优越的区域,可俯瞰滨海区域、临山水廊道、大型公园、广场、城市
特色风貌区等景观;
2 应保证视野开阔性和俯瞰景观的完整性;
3 建筑俯瞰点选址高度不宜低于150m。
4.2.3 建筑俯瞰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结合建筑的整体造型、使用功能、屋顶绿化、屋顶设备设施等进行一体化设计;
2 应设计良好视野的观景区,观景水平视野范围不宜低于180°;
3 观景区内宜设置向公众开放的活动空间以及相关服务配套空间;
4 应结合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统筹设计人员安全便捷到达建筑俯瞰点的路径,并应满足无障
碍设计相关规定;
5 室外观景平台应设置坚固耐用的临空防护设施,并应具有防攀爬、防坠落措施;
6 室外观景平台地面应采用防滑设计;
7 当既有建筑屋顶上增设观景平台时,观景平台的高度不应超过原规划限高要求。
4.2.4 当建筑屋顶设置的直升机起降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 起降场向市民开放运营时,
起降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起降场应结合建筑屋顶形态、起降飞行动态进行整体化设计,且应与城市风貌和周围环
境协调;
2 起降场内宜设置候机区、服务区、观景区或观景平台等公共服务空间,且乘客和非乘客
使用流线不宜交叉;
3 起降场的人流动线设计应与城市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相衔接。
4.3 山体俯瞰点
4.3.1 山体俯瞰点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临近城市,可近距离观赏城市景观的山体观景台、观景建(构)筑物等观景设施;
5
2 山体俯瞰点的相对海拔高度宜高于100m。
4.3.2 山体俯瞰点观景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备观赏城市景观的观景视野,观景水平视野范围不宜低于120°;
2 应结合自然地形,采用低环境影响的设计与建设方式,观景设施的颜色、尺度、造型应与
自然环境相协调;
3 露天观景设施应满足活动安全的要求,临空防护设施应坚固耐用并应采取防攀爬、防坠落
的构造;
4 露天观景设施的地面应采用防滑设计;
5 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照明设计;对位于“暗夜保护区”内的观景设施,照明设计应
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6 宜设置休憩座椅、贩卖机、充电设施等便民服务设施;
7 宜对周边的廊架、遮阳设施、信号发射站等构筑物进行景观化处理;
8 应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安保设施与森林防火设施,宜设置地理信息定位柱和智能报警系统,
并应完善通讯网络,消除手机信号盲点。
6
5 建筑屋顶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建筑屋顶设计宜包括屋顶形态、空间布置、活动用途、绿化、光伏
系统、设备设施及色彩材质等内容。
5.1.2 建筑屋顶设计应满足结构、消防、防护、防水、节能、防雷及设备减振等技术要求及相
关规定。
5.1.3 建筑屋顶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建筑屋顶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的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
2 既有建筑屋顶改造设计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检测鉴定机构,对既有建筑进行
检测鉴定,应根据检测鉴定结果中原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改造施工可行性与技术经济分析等因素,
制定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并应满足结构安全相关要求。
5.1.4 建筑屋顶的消防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建筑屋顶的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相关规
定;
2 既有建筑屋顶改造增加上人活动功能及其它配套设施时,建设单位应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综
合评估。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既有建筑执行原消防技术标准和消防设施现状,目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消防安全性
能;
3)改造所涉及新、旧消防技术标准的差异以及执行现行标准的难度;
4)拟采取改造方案的消防技术措施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5)对后期使用阶段保证消防安全的管理要求。
3 既有建筑改造前消防安全评估如涉及与消防相关的结构鉴定,应依据检测鉴定报告提出结
构加固措施;
4 既有建筑改造后,房屋产权人或使用权人、管理单位等应严格落实评估和改造设计中提出
的有关使用期间的管理措施要求,满足建筑使用消防安全。
5.1.5 上人屋顶应依据屋顶使用功能和人员活动的特点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应采取防攀爬及防
高空坠物的构造。
5.1.6 屋顶防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建筑屋顶应依据工程防水类别和工程防水使用环境类型确定防水等级,并应符合现
行深圳市标准《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 的相关规定;
2 既有建筑屋顶在改造提升时,应对原防水层进行重新评估,对原防水层破损、老化影响
建筑使用、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或原防水设计已到达使用年限的或改造提升时可能造成原防水层破
坏或失效的屋面,应依照屋顶提升设计进行修缮、加强或重新进行防水设计,并应符合现行深圳
市标准《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 的相关规定。
7
5.2 屋顶形态设计
5.2.1 建筑屋顶形态设计应符合建筑工程项目所在片区的定位要求,并应符合所在片区对空间
形态、景观风貌、环境品质等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5.2.2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屋顶形态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
调、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组织与塑造,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应结合其建筑类型以及实际功能,选取屋顶形态、风格、尺度、色彩及体量组合关系,
且宜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协调;
2 重要城市界面控制地段建筑的屋顶形态应与相邻基地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
筑界面等相协调。
5.3 屋顶空间布置
5.3.1 建筑屋顶空间应划分屋顶活动区、屋顶绿化区、屋顶设备区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屋顶宜设计为可上人屋面;
2 建筑屋顶活动可包含休闲游憩、体育活动、商业文娱;
3 建筑屋顶绿化可分为花园式屋顶绿化及简单式屋顶绿化。
5.3.2 建筑屋顶设计应结合建筑功能类型、人员使用需求、屋顶形态特点及屋顶综合效益等进
行屋顶空间布置,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策划应符合表5.3.2 的规定。
表5.3.2 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策划选用表
建筑类型建筑高度
屋顶活动屋顶绿化
屋顶太阳
能系统
休闲
游憩
体育
活动
商业
文娱
花园式屋顶绿化简单式屋顶绿化




居住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高层建筑○ ○ ○ ○ ○




商业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高层建筑○ ○ ○ ○ ○
办公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高层建筑○ ○ ○ ○ ○
医疗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高层建筑○ ○ ○ ○ ○
交通建筑○ ○ ○ ○ ○
体育建筑○ ○ ○ ○ ○
文化建筑○ ○ ○ ○ ○
教育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高层建筑○ ○ ○ ○ ○
注:表中●为宜设置类型,○为可设置类型
8
续表5.3.2
建筑类型建筑高度
屋顶活动屋顶绿化
屋顶太阳
能系统
休闲
游憩
体育
活动
商业
文娱
花园式屋顶绿化简单式屋顶绿化
新型产业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高层建筑○ ○ ○ ○ ○ ○
厂房(仅适用丙、丁、
戊类)
单、多层建筑○ ○ ○ ○ ● ●
高层建筑○ ○ ○ ○ ○ ○
仓库建筑(仅适用丙、
丁、戊类)
○ ○ ○ ○ ● ●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
盖综合开发建筑
○ ○ ○ ○ ● ●
市政设施建筑○ ○ ○ ○ ● ●
注:表中●为宜设置类型,○为可设置类型
5.4 屋顶活动用途
I 一般规定
5.4.1 建筑屋顶空间宜结合建筑的主要使用功能进行拓展,宜规划为具有功能性的公共活动场
所。
5.4.2 建筑屋顶设计为公共活动场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建(构)筑物与配套设施,应与建筑屋顶形式、屋顶绿化、屋顶太阳能系统及其它
设备设施统筹考虑;
2 应设置安全便捷的可达屋顶的垂直交通设施。
5.4.3 既有建筑屋顶结合功能需求增设的建(构)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影响或降低周边已建、在建、或已通过规划报审的待建建筑的日照标准;
2 不得超过屋面的结构设计荷载,影响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
3 临时建(构)筑物宜采用具备拆装快、灵活可变、可循环利用等特点的轻型装配式结构
形式,且宜选择环保型材料;
4 严禁搭建采用彩钢棚、石棉瓦等影响安全和整体美观的设施;
5 不宜改变原建筑的建筑高度、层数。
5.4.4 建筑屋顶结合功能活动需求设置的户外家具、装置、展品等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且
应与屋面进行可靠连接和做防风措施。
5.4.5 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可设置在符合要求的医院、学校、体育场、高层建筑、交通枢纽点等
建筑屋顶。
II 休闲游憩
5.4.6 建筑可上人屋面宜设置休憩、观景等功能区。
5.4.7 建筑屋顶设置儿童游戏场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儿童游戏场地应满足儿童活动安全的要求,且不应贴临屋顶临空面布置;
9
2 场地地面应采用具有缓冲性能的弹性材料;
3 场地周边竖向构筑物应作防撞处理;
4 沿儿童游戏场地边界宜设置防攀爬防护网或绿化隔离带,场地内的可攀爬游戏设施不宜贴
临防护网或绿化隔离带布置。
III 体育活动
5.4.8 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宜设置开放共享的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的色彩宜丰富,并应与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2 屋顶设置健身跑道、户外健身综合场地时,应采用能够缓冲冲击的弹性地面材料;
3 体育活动场地不应设置在住宅居室、酒店客房、病房、老年人照料设施等对隔声、隔振
有要求的房间上方,当设置在办公用房、教学用房上方时应采取隔声减振措施,并应满足有关隔
声、减振技术标准要求;
4 当教育建筑屋顶设置体育活动场地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深圳市标准《中小学校项目规范》SJG 120 的相关规定;
5 体育活动场地规格、缓冲空间、场地面层材质、场地排水坡度等应满足体育活动的使用
要求。
5.4.9 建筑屋顶设置球类运动场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临空处应设置围挡(网),围挡(网)立柱尺寸及间距应结合风力、建筑高度等相关因素
综合设计,各类围挡设施应作美化设计,且宜与建筑屋顶整体协调;
2 屋顶高度大于15m 时应在场地缓冲空间外设置封闭式围挡(网),不同围挡(网)最小
高度应符合表5.4.9 的规定。
表5.4.9 不同围挡(网)的最小高度
围挡(网)名称网球足球篮球排球
最小高度(m) 6 4 4 4
5.4.10 屋顶设置极限运动场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屋顶;
2 运动场地不应贴临屋顶临空面布置;
3 屋顶轮滑、滑板等极限运动场地应充分考虑该运动的极限冲撞力、极限跃起高度、人员的
主要运动轨迹等,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4 攀岩等极限运动场地宜利用退台侧墙、屋顶机房或楼梯间侧墙等现有垂直墙体布置,沿场
地边界应设置防护网,防护网的高度应高于攀岩可达最高点且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
5.4.11 屋面设置固定座椅的看台时,应按实际座位数的1.1 倍计算疏散人数,按相关规定进行
消防设计。
IV 商业文娱
5.4.12 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商业综合体、商业建筑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宜设置商业文娱场
地。
5.4.13 建筑屋顶设置商业文娱场地应以开放式露天外摆为主,可设置露天餐饮区、市集零售区、
演艺观演区及文化展览区等区域。
5.4.14 建筑屋顶设置餐饮功能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以少油少烟的轻餐饮为主;
2 烹饪区油烟排放高度及排放标准,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83、
10
《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 的相关规定;
3 在既有建筑屋顶上增设餐饮功能区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考虑烹饪区油烟排放条件,需增设排油烟设施时,其设计应减少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
2)排水隔油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 的相关规定,不
得对环境及公共卫生造成不利影响。
5.5 屋顶绿化设计
5.5.1 应根据建筑屋顶用途、功能布局,结合建筑物高度及屋顶形态等条件,进行屋顶绿化设
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顶绿化设计宜与建筑整体同步设计;
2 建筑屋顶应满足绿化对荷载、防水、排水、防腐等要求,且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标
准的有关规定;
3 屋顶绿化的风格应考虑与建筑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4 屋顶绿化应与屋顶的其他设备设施相协调,宜为室外风机、冷却塔等设备预留维修通道和
通风通道。
5.5.2 屋顶绿化可分为简单式屋顶绿化和花园式屋顶绿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屋顶坡度为10%~30%时宜选用简单式屋顶绿化;
2 当屋顶坡度为2%~10%时可选用花园式屋顶绿化或简单式屋顶绿化;
3 屋顶绿化设计比例要求宜符合表5.5.2 的要求。
表5.5.2 屋顶绿化设计比例
屋顶绿化类型设计比例数值
花园式屋顶绿化
绿化种植面积占屋顶绿化总面积的比例≥85%
铺装园路面积占屋顶绿化总面积的比例≤12%
园林小品等构筑物占屋顶绿化总面积的比例≤3%
简单式屋顶绿化绿化种植面积占屋顶绿化总面积比例≥90%
5.5.3 既有建筑屋顶设计屋顶绿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结合绿化设计方案对建筑及屋面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评估,并应根据检测评估结果确定
屋顶绿化类型、构造做法和种植形式;
2 绿化荷载不应超过屋面结构原有荷载设计值,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 的有关规定,当原建筑结构不能满足绿化荷载要求时,应对结构进行加固;
3 既有建筑屋顶绿化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和防水、排水等设施;
4 既有建筑屋顶绿化不应影响建筑原有的防雷功能。
5.5.4 屋顶绿化设计的安全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物高度、位置、植物高度和园林设施体量,进行防风、防汛设计;
2 植物和园林设施位置与屋顶边缘的距离应大于植物和设施的高度;
3 屋顶绿化中不宜密植乔木;
4 当种植屋面坡度大于20%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
5.5.5 屋顶绿化设计的植物选择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低矮小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等为主,当种植乔木时,乔木高度不
宜大于5m;
11
2 应选择生长较慢、耐修剪、抗风、耐旱、耐高温的植物;
3 应选择须根发达的植物,不宜选用深根性或根系穿刺性强的乔、灌木品种;
4 宜种植诱鸟和与昆虫共生的植物,不宜选用容易自播繁殖的植物;
5 花园式屋顶绿化的植物搭配宜以复层结构为主,宜利用植物枝、叶、花、果的色彩和芬芳,
丰富景观效果。
5.5.6 屋顶绿化照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照明系统应结合屋顶绿化功能需求进行设置;
2 照明系统宜采用节能灯具或太阳能灯具;
3 照明系统应采取防水、防漏电措施。
5.6 屋顶光伏系统
5.6.1 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时宜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5.6.2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结合屋顶功能布局、屋顶造型、屋顶绿化及其它屋顶设备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集约化
利用屋顶空间;
2 光伏组件的形态尺寸、色彩搭配和点位布置应与建筑整体风格、周边环境及城市风貌相协
调,并宜通过光伏组件的模块化组合形成具有美学价值的屋顶造型要素;
3 光伏组件宜架空集中铺设,铺设高度应符合深圳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且不应突破建筑
限高要求和不应影响人员通行、活动及其他功能使用;
4 当光伏设施对周围已建、在建或已通过方案设计核查待建的具有日照需求的建筑,产生日
照遮挡影响时,应进行日照影响分析,并应满足日照需求建筑的日照标准要求;
5 光伏组件的布置应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建筑造成光污染;
6 光伏发电系统的设置应便于运行维护。
5.6.3 既有建筑屋顶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设施时,应进行建筑结构、消防、电气的安全复核并
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的技术要求。
5.6.4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设施与屋顶其他部件或设备毗连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光伏设施应避开厨房排油烟口、排风道、排烟道、通气管、空调系统等设施布置,宜设
置在排油烟风机及烟囱的上风向;
2 光伏设施宜布置在突出屋面的各类功能设施的南侧;
3 有通风散热要求的设备机组上方空间高度不够或无法改变通风散热方向时,不应在设备
机组通风散热的风口上方布置光伏设施。
5.6.5 对于屋顶具有复杂造型和结构的建筑,光伏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根据屋顶造型定制光伏设施和支撑屋面板或支架;
2 光伏设施宜根据屋顶的形状和面积设计其排列方式,并应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
5.7 屋顶设备设施
5.7.1 屋顶设备与屋面相关附属设施应结合屋顶功能布局、屋顶造型、屋顶绿化进行整体设计,
在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设备布置应规范、整齐、有序,且不宜影响建筑整体风格。
5.7.2 建筑屋顶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顶设备及设备水平管线的布置不应影响屋顶人员日常活动及应急疏散;
12
2 屋顶设置的风机房、排风井、空调室外机、冷却塔、排油烟井等,应避开屋面人员活动区
域;无法避免时宜设置景观隔离带;
3 屋顶设备、设施、管线不宜贴临墙面布置;
4 屋顶管线沿女儿墙布置时应满足女儿墙的有效防护高度和防攀爬要求;
5 不宜将空调室外机、冷却塔、屋顶水箱、电视天线等设施架设在临重要街道一侧的屋顶,
宜将设备布置于地面视线不易见位置;
6 当临近女儿墙的屋顶设备高度高于女儿墙时,应设置与建筑立面相协调的有效围挡或遮
蔽。
5.7.3 建筑屋顶设备的遮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历史风貌区建筑屋顶设备布置或遮蔽应与周边风貌整体相协调;
2 围蔽界面透空率不应影响屋顶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用;
3 当对设备四周或顶部进行遮蔽时,遮蔽构件高度不应低于设备,且不宜高于建筑限高;
4 遮蔽界面宜为格栅、百叶、穿孔板等镂空形式,可作图案化处理,并与建筑整体协调;
5 遮蔽构件宜结合屋顶构架或屋顶绿化作整体设计;
6 遮蔽构件的构造、材料应安全耐用;
7 遮蔽构件应满足防护强度要求,并应做防风措施。
5.7.4 建筑屋顶设备应采取减振降噪措施。
5.8 屋顶色彩材质
5.8.1 建筑屋顶的材质与色彩应进行统筹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遵循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
2 应符合建筑所处区域的整体风貌特征、地理环境、历史特征、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 应结合建筑功能、建筑风格等因素,塑造总体和谐、局部丰富、层次分明的色彩风貌。
5.8.2 建筑屋顶的色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屋面色彩宜与屋顶附加物、设备、管线及其遮蔽构件的色彩统筹设计;
2 不宜大面积选用高饱和度或高纯度色彩。
5.8.3 建筑屋顶的材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用安全、环保、节能、耐久的建筑材料;
2 应符合屋顶形态特点,满足屋顶使用功能要求;
3 屋顶女儿墙、楼梯间、设备间及其他建(构)筑物墙面材质应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
4 单、多层建筑屋面不宜大面积选用高反射性或高反光材质;
5 上人屋面的地面铺装材质应表面平整、防滑、耐磨;
6 不上人屋面,可采用喷刷涂料、铺装板材等方式进行设计。
13
6 城市底板设计
6.0.1 城市底板设计宜包括建筑立面设计、街道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和夜景照明设计等。
6.0.2 城市底板设计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以俯瞰点1000m 为半径,可满足市民在俯瞰点观赏城市时人眼清晰感知;
2 可结合实际观景视野、地块权属边界、道路、河流等划定具体范围。
6.0.3 城市底板设计应强化特色塑造、践行城市美学,彰显岭南文化、鼓励绿色发展、形成兼
具国际先锋城市精神和在地文化内涵的深圳独特景观风貌。城市底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建筑集中区域,应改造消极低效的公共空间,增加公共绿化,优化街道景观,提升
商业氛围;
2 居住建筑集中区域,应修缮翻新陈旧的居住建筑立面,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建设街
旁口袋公园,增补公共活动场地及设施;
3 厂房、仓库建筑集中区域,应增加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园区景观环境品质;
4 历史风貌区及滨海区域等特殊区域,应保护传统风貌特色,保育山海生态资源。
6.0.4 建筑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立面几何关系设计和材料色彩运用应与临近建筑及周边整体风貌和谐协调;
2 位于历史风貌区内及周边的建筑立面改造提升,宜采用与历史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和谐
协调的材料和色彩;
3 鸟类保护区及周边的建筑外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且4 层或16m 高度以下不应采用玻璃幕墙;
2)无法规避采用玻璃幕墙的,可进行遮挡、分隔或标识,且防撞视标不得使用树木、花草
图案;
3)24m 以下的建筑裙房外立面玻璃、栏杆玻璃应采用反射率低、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
4 新建建筑立面设计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组件、垂直绿化、绿色环保材料等。
5 既有建筑立面外挂设施应作隐蔽化处理,外挂设施的安装位置及遮蔽材质、样式、色调
应与主体建筑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6.0.5 街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街道设计应结合道路等级、尺度、形态及沿街建筑功能等要素采取多样化、特色化的植
物搭配;
2 地下通道出入口、风井等附属设施的形态、材质、色彩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街道设计宜使用低碳、环保、安全为主的铺装和设施,宜采用海绵设施设计,宜满足无
障碍设计要求。
6.0.6 公共空间设计应与公园城市、碧道、绿道等协同设计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协同公园城市“生态筑城行动”建设时,应修复城市海岸、河涌、湿地及红树林生态环
境,开展海堤生态化设计或改造;
2 协同公园城市“公园融城行动”建设时,应挖潜城市闲置空间,设计口袋公园、小游园、
小广场等小微公共空间;
3 协同城市碧道建设时,应通过设计亲水游憩空间和滨水休闲步道等方式推进河道及硬化
护岸生态化设计或改造;
4 协同城市绿道网建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4
1)对经过山脊、山谷等自然山体地形起伏地区,或经过林地、农田、自然郊野公园等城市
绿道,宜在设计中提供野外徒步、休闲运动、科普教育等功能;
2)对沿海岸、河流、湖泊、水库、溪谷等自然或人工水体岸线,或经过滨河绿地、滩涂湿
地等城市绿道,宜在设计中增强滨海滨水生态景观体验及亲水体验;
3)对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的城市绿道,宜结合绿道旁的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为市
民提供休闲、游憩、健身等功能。
5 公共空间设计应挖掘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色,并应在设计中融入可提升俯瞰视角下场
所独特性和标识性的地面铺装、休憩设施、公共艺术品。
6.0.7 夜景照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景观照明设计建设的对象与范围宜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城市重要夜景轴线、界面及廊道,且载体条件良好的商业、商务、文化、体育等
公共建筑集中区域;
2)载体条件良好的建筑及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和广场;
3)居住建筑集中区域的居住区出入口、重要公共空间、商业空间、载体条件良好的住宅
建筑,以及社区公共配套建筑;
4)结合区域公众夜间活动需求的厂房、仓库建筑集中的区域。
2 夜景照明设计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并宜与建筑工程设计同步进行;
3 夜景照明设计应创造舒适和谐的夜间光环境,同时应兼顾白天景观的视觉效果;
4 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的夜景照明设计应整体实施暗夜保护,严禁光污染,景观照明
建设不得对区域内的动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15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的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6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3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
4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
5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83
6 《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
7 《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
8 《中小学校项目规范》SJG 120
17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SJG 195 - 2025
条文说明
18
目次
1 总则..............................................................................................................................................................19
2 术语..............................................................................................................................................................20
3 基本规定..................................................................................................................................................... 21
4 俯瞰点设计.................................................................................................................................................22
4.2 建筑俯瞰点.......................................................................................................................................... 22
4.3 山体俯瞰点.......................................................................................................................................... 22
5 建筑屋顶设计.............................................................................................................................................23
5.1 一般规定.............................................................................................................................................. 23
5.2 屋顶形态设计.......................................................................................................................................23
5.3 屋顶空间布置.......................................................................................................................................23
5.4 屋顶活动用途.......................................................................................................................................24
5.5 屋顶绿化设计.......................................................................................................................................25
5.6 屋顶光伏系统.......................................................................................................................................26
5.7 屋顶设备设施.......................................................................................................................................26
5.8 屋顶色彩材质.......................................................................................................................................26
6 城市底板设计.............................................................................................................................................27
19
1 总则
1.0.1 本条说明了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基于深圳市空间资源紧约束的现实情况,绿色发展和先
行示范要求,以及建设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开展深圳市城市第六
立面提升专项行动,并将其作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创新举措和系统性工程。2022
年8 月15 日经市政府同意由市住房建设局印发《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
《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试点范围划定方案》,要求在全市划定20 个试点片区先行先试,在总
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同步开展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规划和设计导则编制工作,构建完
善的技术指引体系,目前《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设计导则》已完成并印发。为进一步科学指
导城市第六立面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质量开展,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20
2 术语
2.0.1 当飞机飞行高度低于400m 时,在该区域起飞、着陆时市民在飞机上可清晰俯瞰城市景观。
2.0.3 本条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23)中关于“街道”的名词解释。街道在
城市生活中除了承担交通功能外,更主要的功能是可步行的公共场所,强调空间界面的围合和物
质环境的舒适性。
2.0.4 本条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23)中关于“公共空间”的名词解释。
2.0.7 本条参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2013 第2.0.4 条关于“花园式种植屋面”的
术语解释。
2.0.8 本条参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2013 第2.0.3 条关于“简单式种植屋面”的
术语解释。
21
3 基本规定
3.0.4 本条说明在各类新建工程中关于城市第六立面的设计需要结合工程前置考虑,并作为工
程目标之一纳入整体设计及建设实施,以达到更整体协调、美观实用的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效果。
3.0.5 本条强调城市第六立面设计的最终实施成果是服务于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社交
和文化活动场所,促进城市互动;开放性要求这些空间应对公众开放,避免封闭或限制性设计;
尤其各类俯瞰点、建筑上人活动屋顶更需要考虑可达性设计,让这类空间具备良好的交通连接设
施以便市民安全便捷到达使用,具备条件的需考虑无障碍设计要求。
3.0.6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不仅关注美观性,更需要考虑后期运维管养的经济性与便利性,避免
盲目追求形式主义,造成后期运维成本高难度大导致品质下降,不利长久可持续。
22
4 俯瞰点设计
4.2 建筑俯瞰点
4.2.2 本条说明了建筑俯瞰点的选址要求。
第3 款,建筑俯瞰点选址高度参考《深圳建筑外立面规划设计导则》,重要高层塔楼高度一
般在150m 以上。作为建筑俯瞰点的城市或区域地标性建筑通常为重要高层塔楼。
4.2.3 本条说明了建筑俯瞰点的设计要求。
第3 款,具有良好俯瞰景观资源的既有城市或区域地标性超高层公共建筑需充分挖潜高层区
域具有良好观景视野的室内和室外空间资源,植入观景休憩、文化展览、餐饮酒吧等多样化开放
性功能,通过合理的动线管理,如专设公共电梯、分时限流、预约登记等管理方式,引导高层观
景平台向公众开放,创造更多公共可达、舒适宜人的高层观景区。
4.2.4 本条说明了当建筑屋顶设置的直升机起降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 起降场向市民
开放运营时,起降场的设计要求。
第2 款,直升机起降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 的候机设施设计需强调空间的功能复
合,打造公共客厅和城市目的地,丰富乘客体验。
第3 款,建议通过完善起降场的交通流线与城市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衔接以提升起降场和
大型区域交通枢纽换乘的联系。
4.3 山体俯瞰点
4.3.2 本条说明了山体俯瞰点观景设施的设计要求。
第1 款,山体俯瞰点的观景水平视野范围建议值为两眼重合的视野角度,约为120°。
第2 款,山体俯瞰点的观景设施设计要求参考了《山海连城绿美深圳规划设计导则》中相关
内容。
第5 款,山体俯瞰点的照明设计要求参考了《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的相
关要求,山体俯瞰点通常位于城市“生态保护区”及“生态控制区”内,需要符合“暗夜保护区”
的照明设计要求,该类区域整体应保持暗天空,营造出宁静的暗夜光环境。需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必要的功能照明建设。需结合生态保护及国际暗天空协会相关要求,因地制宜,使用适宜光色
的静态照明,选用截光型灯具。生态保护区内严禁景观照明建设;生态控制区内不建议进行景观
照明建设,如需建设,需要严格控制光污染,景观照明建设不得对区域内的动植物生长产生不利
影响。
第8 款,参考了《深圳市绿道网(“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专项规划(2024-2035
年)》。
23
5 建筑屋顶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3 本条规定了进行建筑屋顶设计时对结构的要求。
第2 款,在既有建筑屋顶的改造过程中,由于建筑物的年限、使用情况、维护水平等因素的
差异性和复杂性,结构检测工作尤为重要。首先,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建筑材料可能会出
现老化、损坏或结构退化的情况,其次,不同建筑的使用情况千差万别,某些建筑可能承受了超
出设计负荷的长期使用,这会导致结构疲劳、变形甚至局部损坏。此外,改造工程可能引入新的
荷载、功能或用途,这对既有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改造后的建筑在安全性、稳定性和
功能性上达到标准,需通过专业的检测鉴定机构对建筑的结构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判断改造是
否可行。
5.1.4 本条规定了进行建筑屋顶设计时对消防的要求。
第2 款,对改造前后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合理确定改造可行性和改造设计方案很
有必要。承担改造设计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和设计人员最为熟悉项目情况,责任尤为重要,需要在
充分调研现状条件的前提下,结合建筑改造要求,发挥其熟悉既有建筑历史变化及现状的专业优
势,以满足建筑物的消防安全为目标,主动、客观地分析风险,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检测鉴定报告包括与消防有关的构件、设备性能检测以及结构鉴定等;工程概况包括:建造
年代、改造范围及内容、既有规划分类和消防分类认定等。
根据建筑改造消防安全评估工作实际需要,建设单位可委托设计单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等
开展消防安全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3 款,建筑改造项目结构鉴定包括结构安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既有建筑消防改造除需要
考虑上述检测鉴定外,尚需考虑消防安全可行性综合评估提出的与消防相关的结构鉴定要求。设
计单位依据所有相关检测鉴定报告的结论,采取相应的结构加固措施,保证满足结构整体安全和
耐火性能的要求。
5.2 屋顶形态设计
5.2.1 由于建筑屋顶既是建筑整体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第六立面效果表现的
主要要素之一,强调对屋顶形态进行创造性设计的同时,也强调其效果要与所处城市空间关系相
协调,并符合上层规划管理要求。
5.2.2 本条强调了在特殊自然山水山海环境、历史传统文化风貌街区等,进行建筑屋顶形态设
计时更需要关注其城市片区对自然环境和与城市风貌的敏感性。
5.3 屋顶空间布置
5.3.1 在高密度城市中,鼓励将具备良好条件的建筑屋顶设计为可上人屋面,主要强调对建筑
屋顶空间的高效复合利用,扩展更多公共活动空间。
5.3.2 建筑屋顶设计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在规划设计中需结合建筑功能类型、人员使用需求、
屋顶形态特点及屋顶综合效益等进行屋顶空间综合利用策划,有利于屋顶空间的高效利用,促进
建筑屋顶空间集约、合理、高效利用。可在充分调研现状条件的前提下,结合建筑屋顶改造提升
24
设置休闲游憩、体育运动、商业文娱等场所,以满足市民日益增加的休闲游憩、体育活动及商业
文娱活动需求,还能提供城市景观绿化资源以及为城市布局可再生能源提供空间场所。因此将屋
顶活动、屋顶绿化及屋顶太阳能系统作为屋顶空间利用的代表性功能,结合不同建筑类型及建筑
高度,对其建筑屋顶空间如何利用做出规定。
表5.3.2 中建筑类型参照现行国家规范《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深
圳市建筑设计规则》2024 版将建筑按使用功能及属性分类;建筑高度参照现行国家规范《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中5.1.1 条作分类,表中单、多层建筑包含高层建筑裙房。实践中,可根据工程具
体情况以宗地、项目、社区或建筑群体为单位作整体策划。表5.3.2 中分类未涵盖的建筑及设施
类型,可根据建筑主体功能需求及屋顶实际条件,参照设计。例如物流建筑按其作用方式不同,
分别对应于厂房或仓库。
表5.3.2 中,“屋顶活动”主要包括“休闲游憩”“体育活动”及“商业文娱”三大类别。
“休闲游憩”主要以休憩会友、散步、轻量健身、儿童游乐等为主,其建筑的屋顶景观设计
中建议结合花园式屋顶绿化提供舒适、绿色生态的休闲游憩场所。通常覆盖居住、办公、新型产
业用房等建筑类型。
“体育活动”主要以中小型球场、健身跑道、户外极限运动设施或其他适合屋顶安全设置运
行的体育活动为主。对于交通建筑、体育建筑、轨道交通车厢基地上盖综合开发建筑等类型,新
建建筑设计中可考虑设计为上人屋顶的可能性,此类建筑体量大,屋顶面积大,如能拓展为体育
运动场地,能弥补我市体育运动场地缺乏的短板。中小学等教育建筑多为高密度建设,建议充分
利用建筑屋顶作为学生体育运动及课间活动的场地,避免用地紧张造成的学生活动空间缺乏。
“商业文娱”可依托屋面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建筑类型,例如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等商业建
筑,利用屋面较大空间,建议积极拓展屋顶空间作为户外商业文化场所,增加特色商业模式,同
时可作媒体发布、学术演讲、户外展览、舞台展演等功能,丰富市民生活体验。
其他常见建筑类型,可结合建筑功能需求,前置规划屋顶空间,为后续公共活动提供空间条
件。医疗建筑屋顶设备设施较多,在高密度医院的屋顶设计中宜争取合理分区、综合高效,尽可
能结合花园式屋顶绿化设置疗愈花园,提高就医体验。
表5.3.2 中“太阳能系统”主要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新型产业建筑、厂房、仓库建筑、
轨道交通车辆上盖综合开发建筑及市政设施建筑的屋顶多为异形大跨度屋顶,综合利用难度大,
但建议积极结合太阳能系统做建筑一体化设计;高层建筑屋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一定的人员活
动,区域地标性超高层公共建筑屋顶建议结合建筑俯瞰点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5.4 屋顶活动用途
I 一般规定
5.4.2 本条对建筑屋顶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时的设计进行规定:
第1 款,其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公共活动的使用需求,还需统筹兼顾建筑屋顶形式、屋顶绿化、
屋顶太阳能系统及其它设备设施等,做到整体协调、美观实用及复合利用。
第2 款,对公共开放使用的建筑屋顶提出可达性规定。对于新建建筑,规定设计时需要考虑
独立的专用或公用电梯、楼梯等垂直交通设施到达屋面。对于既有建筑,可根据屋顶增设的公共
活动内容、建筑条件、规范要求以及投资运维等条件,确定是否要新增垂直交通设施。若可新增
时,到达屋面条件良好;若新增存在困难时,则可考虑利用现有垂直交通设施并结合物业管控,
改善屋面可达性。
5.4.3 本条对既有建筑屋顶因新增功能而同时增设相关的建(构)筑物做设计规定。
25
第4 款,这类材料和设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且不符合城市建筑整体美观的要求。通过禁止
使用这些材料,确保屋顶建(构)筑物与建筑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提升城市建筑的视觉效果和
安全性。
第5 款,增设建(构)筑物若改变原建筑的建筑高度及层数,可能会改变建筑的消防定性,
影响建筑的消防安全。涉及消防安全的,需征求消防审查部门的意见。
5.4.5 本条参照《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第十四条物理基础设施内容作要求。
II 休闲游憩
5.4.7 建筑屋顶设置儿童游戏场地,需充分考虑安全性。故而规定场地宜与临空面保持距离、
不应设置于风环境复杂的高层屋面、宜设置防护网等要求。
III 体育活动
5.4.8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市面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积极挖潜建筑
屋顶空间潜力,在有条件的公共建筑屋顶设置公共开放的体育运动场地,能有效弥补我市体育场
地缺乏的短板。
第1 款,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的色彩搭配可以增加屋面美观,设计中需充分考虑。
第3 款,鉴于体育运动场地噪声及振动较大,需避免将屋顶体育运动场地直接设置在住宅居
室、酒店客房、病房、老年人照料设施等对室内声环境要求较高房间的正上方;设置在教学用房
上方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议明确使用时间,避免影响教学活动。
第5 款,可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体育场地与设施(一)》08J933-1 的相关要求设计。
5.4.9 围挡(网)主要用于防范运动器具外落造成安全事故,本条参照深圳市标准《中小学校
项目规范》SJG 120-2022 中第6.2.11 条的规定做要求,表格未涵盖的球类运动场地,在满足安全
性要求基础上其封闭式围挡(网)最小高度不小于4m。有条件球类运动场地宜在除场地以外的
其余5 个面均设置围网或围挡,当采用围网时,网格大小需不大于100mm×100mm。围网的高度
需综合考虑安全性、运动需求、场地条件等因素,以确保围网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围网
的安装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其牢固性和稳定性。
5.4.10 由于极限运动的动作、冲撞力及攀爬高度等,为保证人员的安全,故而规定场地应与临
空面保持距离、不应设置于风环境复杂的高层屋面等,同时各类极限运动场地设计中应根据运动
特性作特定安全措施设计,避免造成安全性事故。
5.4.11 本条参照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相关规定做要求。
IV 商业文娱
5.4.12 利用商业、文化建筑等公共建筑屋顶设置商业文娱场地,作为室内商业文娱功能的户外
延伸,可以拓展商业文娱活动的类型,丰富市民的商业文娱体验。
5.5 屋顶绿化设计
5.5.2 根据不同屋顶坡度的使用频率和安全性,对不同坡度屋面适宜的屋顶绿化形式进行了相
应要求。
第3 款,本表中“花园式屋顶绿化”与“简单式屋顶绿化”中绿化种植、铺装园路、园林小
品等占绿化屋顶面积参考国家标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2013 第5.1.3 条的相关规
定做要求。
5.5.3 第1~2 款,建筑荷载涉及建筑结构安全,既有建筑屋面改造成种植屋面,应首先对其原
结构安全性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评估,以确定是否满足绿化种植构造做法和种植形式的需求。屋
顶绿化设计需充分考虑荷载,在荷载能力允许范围内进行屋顶绿化设计和施工。其荷载包括植物
26
材料、种植土、园林小品、设备等静荷载,以及由雨、风、雪等所产生的活荷载。
第4 款,高于屋顶避雷网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屋顶的亭、花架等)均需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
设施,并与屋顶避雷系统连接。
5.5.4 第1~2 款,对于较高的乔木、灌木可采用地上支撑固定法、地上牵引固定法、预埋索固
法和地下锚固法等方式,树木绑扎时,绑扎处应采用衬垫以避免损伤树干。为防止植物和园林设
施倾倒以及植物枝条折断发生安全事故,植物和园林设施位置与屋顶边缘距离需要大于植物和园
林设施的高度。园林设施包括亭、廊、花架、景石、水景等。
5.5.5 植物配置除了满足美观要求,更需要注意适应深圳气候的生长特点。
5.5.6 屋顶绿化需根据景观和使用要求选择照明电器和设施。
5.6 屋顶光伏系统
5.6.2 在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中,需平衡功能需求与建筑美学。通过综合考量规划、建筑
外形、气候及安装条件,并将光伏系统巧妙地融入建筑造型中,而非将光伏系统作为附属,可作
为有特色的立面元素进行整体设计。
第1 款,鼓励集约化利用空间,对于架高铺设的光伏发电系统,在满足不超规范要求的前提
下,可适度利用其高度设置活动空间。
第4 款,日照分析技术要求、日照分析方法及日照分析标准需按《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的
相关规定执行。
第5 款,建筑幕墙光污染是我市光污染主要投诉类型,光伏屋顶和立面的设置、设计、建设
阶段应做好相关光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反射光污染防治,避免产生光污染。
5.6.4 第1 款,为减少突出屋面的各类功能设施对光伏设施的工作影响,需避免烟囱、楼电梯间、
设备间、消防水箱、通信设施等建筑突出物和构筑物布置在光伏设施的南侧形成遮挡。
5.7 屋顶设备设施
5.7.2 本条对屋顶设备、设施、管线的布置进行规定。
第3 款,给墙面翻新改造等预留操作空间。
第6 款,临近女儿墙的屋顶设备高度高于女儿墙时,需要关注地面仰视对建筑整体形象的影
响,因此需要结合建筑整体考虑围蔽措施及围蔽形式。
5.8 屋顶色彩材质
5.8.3 第6 款,对不上人屋面也需要注意其设计,避免遗漏,直接裸露施工面层,影响屋面整体
效果。
27
6 城市底板设计
6.0.4 本条对建筑立面设计进行规定。
第3 款,鸟类保护区域及周边的建筑外立面设计要求参考了《深圳建筑外立面规划设计导则》
中相关内容。遮挡、分隔或标识具体包括挡板、外格栅、鸟类防撞视标等。
第5 款,既有建筑外立面外挂设施设计要求参考了广州市《建筑外挂设施设计指引》。
6.0.6 本条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规定。公园城市、立体绿化、绿道、碧道等建设行动为深圳市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水务局等部门开展的近期建设行动,
对城市公园、立体绿化、绿道、碧道等公共空间要素均出台了相关专项规划或设计导则,提出了
具体建设任务和建设指引要求。
第1 款,参考了《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中“生
态筑城行动”的相关内容,旨在保护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推进海岸带和河流生态修复、保护生
物栖息地,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第2 款,参考了《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中“公
园融城行动”的相关内容,旨在补充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公园服务覆
盖率。
第3 款,参考了《深圳市碧道设计导则(试行)》中相关内容。协同“碧道”建设行动,旨
在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滨水亲水空间体验。
第4 款,参考了《深圳市绿道网(“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专项规划(2024-2035
年)》中相关内容。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5月12日 14:47: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7052.html
图书

JT/T 857-2025 道路运输企业节能低碳评价方法

JT/T 857-2025 道路运输企业节能低碳评价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