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4463-2025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鉴定程序、病原物接种体、苗期抗性接种、成株期抗性鉴定、抗
性综合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小麦(包括选育品种/系、地方品种、特殊遗传材料、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DH 群
体)、杂交小麦、其他栽培小麦种、野生小麦、小麦野生近缘种对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的室内和田间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麦茎基腐病 wheatcrownrot
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 O’Donnell& Aoki等侵染茎基部所导致的小麦病害,
可引起小麦茎基部坏死、植株枯萎和枯白穗(学名和形态描述见附录A 中A?1).
4 鉴定程序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程序包括接种体制备、鉴定选择、接种方法、严重度记载及标准、苗期或成株期
抗性评价和抗性评价阶段.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5 病原物接种体
5?1 接种菌株的分离
从发病小麦茎基部发病部位,切取病组织,用70%的乙醇表面消毒30s,1%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
min,置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dextroseagar,PDA)25℃黑暗条件下培养3d~5d后,将类似镰刀菌
属真菌挑出,放到新鲜的PDA 培养上,通过单菌丝纯化分离得到目标菌株.通过分离物纯化、形态学及
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测定,筛选强致病力菌株,0℃~4℃冷藏保存备用.
5?2 接种体制备
接种所用分离物应为致病力强的分离物.接种体分为麦粒接种体和分生孢子接种体2种.麦粒接种
体制备见A?2?1,分生孢子接种体制备见A?2?2.
6 苗期抗病性鉴定
6?1 接种方法
鉴定试验设3次~4次重复,每个处理15株.中抗对照品种如Sunco,感病对照品种如Kennedy.
6?1?1 浸泡法
小麦种子发芽后胚芽鞘长至0?5cm 时,将胚芽鞘长度一致的萌发种子置于小麦茎基腐病菌孢子悬浮
液中浸泡1min后播种于盛有灭菌营养土的幼苗钵内.接种后幼苗置于生长室中100%相对湿度下黑暗
培养48h,需经过(25±3)℃/(15±3)℃(14h/10h)2个循环.取出幼苗,置于相同温度条件、14h光周期
下培养,相对湿度65%/85%(±5%)、光照度500μmol/(m2?s),培养过程中幼苗萎蔫时少量补水,保
持水胁迫,35d后调查.
6?1?2 湿巾法
小麦种子发芽后胚芽鞘长至0?5cm~2?0cm 时,将萌发的种子置于小麦茎基腐病菌孢子悬浮液中
1
NY/T4463—2025
图1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程序流程
浸泡1min后,选择15粒萌发的种子整齐排成一行,播种于湿纸巾(23?5cm×10?5cm)上,卷成纸卷,保
持吸足水分48h,置于25 ℃、相对湿度65 %条件下培养,小麦幼苗表现萎蔫时将纸卷置于水中30s,
7d~14d时即可调查.
6?2 严重度记载及标准
6?2?1 调查方法
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和记载每个幼苗的严重度.
6?2?2 病情分级
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2
NY/T4463—2025
表1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症 状 描 述
0 无明显症状
1 胚芽鞘或第1叶鞘上有明显的坏死斑
2 第1叶鞘及地下茎部分坏死
3 第2叶鞘和地下茎完全坏死、伴有清晰缩短,不超过植株或幼苗高度的1/2
4 第3叶或叶鞘及地下茎部分或完全坏死,伴有严重缩短超过植株或幼苗高度的1/2
5 整个植株严重坏死至完全坏死
6?2?3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与记载
根据6?2?2描述的分级标准记载病情,按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DI).
式中:
DI =Σ(s×n)
N ×S ×100 (1)
DI ———病情指数;
s ———各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n ———各病情级别有植株(叶片)数,单位为株(片);
N ———调查总株(叶片)数,单位为株(片);
S ———最高级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6?3 苗期抗性评价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抗性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抗性评价
DI =0 免疫(Immune,I)
0<DI≤10 抗病(Resistant,R)
10<DI≤20 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
20<DI≤30 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
DI>30 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
7 成株期抗性鉴定
7?1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应设置在小麦茎基腐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的地块.鉴定圃内不施用任何杀菌剂.
7?2 鉴定对照品种
中抗对照品种如Sunco,感病对照品种如矮抗58.
7?3 种植要求
播种时间、土壤肥力水平和耕作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
7?4 接种方法
7?4?1 混播法
将麦粒接种体与待测小麦种子1∶2混匀,出苗后注意保持水分胁迫,植株萎蔫时补充水分.鉴定材
料可采用穴播或条播,每穴播种10粒~15粒待测小麦种子,穴距25cm 或每1?5m 行长播种30粒种子,
行距25cm~30cm.
7?4?2 套管法
鉴定材料采用穴播,穴距25cm,行距25cm~30cm,每50份~100份鉴定材料设1组中抗和感病对
照品种材料.每份鉴定材料种植1穴1.小麦返青时,将麦粒接种体均匀撒于每穴小麦中间,抖动小麦植
3
NY/T4463—2025
株,使麦粒接种体落至茎基部,并套PVC材料圆管(直径11cm,高10cm)保持田间植株茎部湿度,每穴接
种麦粒接种体20粒~30粒.接种后,覆膜保持田间相对湿度100%,48h后揭去塑料薄膜,注意保持水分
胁迫,植株萎蔫时补充水分.
7?5 小麦茎基腐病成株期严重度记载及标准
7?5?1 调查方法
7?5?1?1 穴播调查方法:调查每穴全部植株.调查时间为灌浆后期,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和记载每株
(含分蘖)的严重度.
7?5?1?2 条播调查方法:成株期每个品种每个重复调查30茎.调查时间为灌浆后期,根据病害症状描
述,调查和记载每株(含分蘖)的严重度.
7?5?2 病情分级
小麦茎基腐病成株期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见表3.
表3 小麦茎基腐病成株期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症 状 描 述
0 无症状
1 第1节间部分褐枯
2 第1节间完全褐枯或第1节和第2节间的茎节明显病变
3 第1节间完全褐枯,第2节间部分褐枯
4 第1节间和第2节间完全褐枯或第2节和第3节间的茎节明显病变
5 第1节间和第2节间完全褐枯或第2节和第3节间的茎节明显病变,第3节间部分褐枯
6 第1、2、3节间完全褐枯
7?5?3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与记载
根据6?2?2描述的分级标准记载病情,按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DI).
7?6 成株期抗性评价
当鉴定圃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该批次抗茎基腐鉴定视为有效.依据鉴定材料的病情
指数DI 确定其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4.
表4 小麦对茎基腐病成株期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抗性评价
DI =0 免疫(I)
0<DI≤10 抗病(R)
10<DI≤20 中抗(MR)
20<DI≤30 中感(MS)
30<DI≤40 感病(S)
DI>40 高感(HS)
8 抗性评价
8?1 抗性水平确定
依据鉴定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程度综合确定其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通常以最高级别(病情指数
DI)为准.
8?2 重复鉴定
初次鉴定表现为抗、中抗的材料,翌年用相同的病原菌进行重复鉴定.当2年抗性鉴定结果不一致
时,以记载的最高病情级别(病情指数DI)为准.
8?3 鉴定记载表格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见表5.
4
NY/T4463—2025
表5 年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原始记录及结果记载表
编
号
品种
名称
来源
苗期接种
病情严重度
0级1级2级3级4级5级
茎腐
指数
DI
抗性
评价
成株期接种
病情严重度
0级1级2级3级4级5级6级
茎腐
指数
DI
抗性
评价
抗性
总评
注1:鉴定地点 地势
注2: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注3:接种日期 调查日期
注4:播种日期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9 追溯方法
9?1 标记方法
在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材料准备阶段需要对所用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标记,标记内容包括:
a) 品种名称;
b) 标记的编号;
c) 做标记的试验人员姓名;
d) 标记的时间;
其他.
9?2 过程记录
在执行第6章、第7章和第8章所规定的各个阶段的程序批示过程中,记录并保留以下内容:
a) 执行各个阶段程序批示的人员姓名;
b) 时间;
c) 地点;
e) 具体操作内容;
f) 操作的结果;
g) 其他.
5
NY/T4463—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
A?1 学名和形态描述
假禾谷镰孢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 Aoki& O’Donnell属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G
mycotina)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亚纲(Hypocreomycetidae)肉座
菌目(Hypocreales)丛赤壳科(Nect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 )真菌.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
速度不同,在PDA 上菌落呈红色、淡红色、深红色、红白色、棕灰色、棕橙色、棕黄色、至白色.其大型分生
孢子镰刀形至纺锤形,有隔膜3个~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
A?2 接种体的制备
A?2?1 麦粒接种体制备
将麦粒(亦可用1∶1的小麦粒和大麦粒)和在室温下浸泡12h,沥干后,装入三角瓶中,在121℃下灭
菌30min,翌日混匀后再灭菌1次,冷却后即制成麦粒培养基.将经PDA 培养基平板活化培养的小麦茎
基腐病菌接种于经2次高压灭菌的麦粒培养基,在23℃~25℃下黑暗培养20d~25d,菌丝布满麦粒后
备用.
A?2?2 分生孢子接种体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绿豆,按绿豆∶水=6∶100比例加入水,加热煮沸,换小火继续加热10min,分装至三
角瓶中,在121℃下灭菌30min,冷却后即制成绿豆培养液.将PDA 培养基平板活化培养的病菌接种于
经高压灭菌的绿豆培养液中,在20℃~25℃下振荡培养(150r/min),4d~5d后进行镜检,确认大量产
生分生孢子后,配制接种悬浮液.悬浮液中分生孢子浓度调至1×106个/mL~5×106个/mL.若暂时不接
种,可将接种悬浮液置于4℃冰箱中冷藏保存1d~3d,或分装成小份后-80 ℃~-40 ℃冰箱中保存2
个月.
A?3 接种病原菌的选择
小麦茎基病病原菌应为假禾谷镰孢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 (Fp)Aoki& O’Donnell.
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