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45492-2025 标准化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及应用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5阅读模式
GB/Z 45492-2025 标准化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及应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ICS 03.180
CCS A 18
GB/Z 45492—2025
标准化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及应用
Course development guide for education about standardization—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2025⁃03⁃28 发布2025⁃03⁃28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GB/Z 45492—2025
目  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1
3.1 术语和定义········································································································1
3.2 符号和缩略语·····································································································3
4 总体原则·················································································································3
4.1 系统性··············································································································3
4.2 实践性··············································································································4
4.3 专业性··············································································································4
4.4 多样性··············································································································4
4.5 持续改进···········································································································4
5 课程设计·················································································································4
5.1 课程目标···········································································································4
5.2 课程设计框架·····································································································5
5.3 课程基本信息·····································································································5
5.4 课程内容···········································································································5
5.5 课程资源···········································································································7
6 课程制作·················································································································7
6.1 课件制作···········································································································7
6.2 试题文件制作·····································································································7
6.3 课内实践制作·····································································································8
6.4 课外实践制作·····································································································8
6.5 内容审核与修改··································································································8
6.6 课程交付···········································································································8
7 课程实施·················································································································8
7.1 课程团队···········································································································8
7.2 教学实施···········································································································9
7.3 考核方式··········································································································10
8 课程评价与改进······································································································10
8.1 评价原则··········································································································10
8.2 评价内容··········································································································10

8.3 评价方式··········································································································10
8.4 改进调整··········································································································11
附录A(资料性) 课程知识点·························································································12
附录B(资料性)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的课程知识点·····················································20
附录C(资料性) 教学大纲要点示例················································································26
附录D(资料性) 实践教学活动示例················································································32
参考文献····················································································································34

引  言
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于2002 年首次提出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
ture, NQI)的概念,联合国贸易中心(ITC)于2005 年发布《出口战略创新》报告,提出NQI 的理念;联
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6 年提出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是未来经
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WB)于2013 年提出建设NQI 的公共干预理论,认为国家质量基础
适用于所有产品和服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认可论坛(IAF)等于
2017 年召开国际会议将市场监督纳入NQI 体系。NQI 有不同的层级概念,包括全球质量基础设施
(G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区域质量基础设施(RQI)、产业质量基础设施(IQI)和企业质量基础
设施(EQI)等,以上概念也可统称质量基础设施(QI)。NQI 的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外延仍在拓展中。
世界发达国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均非常重视NQI 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非常重视NQI 的研究与应用。2014 年1 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项目,该项
目将“质量技术基础战略研究”列为项目专项课题,标志着我国NQI 的整体研究工作正式启动;2014 年
4 月,国家质检总局设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课题研究小组,首次对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集
成建设进行系统性研究;2016 年,我国首次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
应用》重点专项,国拨经费17.83 亿元;2017 年9 月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开展质量提
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将NQI 建设作为该指导意见中的主要目标和总体任务;2020 年11 月13 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指出要“加强质量基
础建设、为企业、产业、区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2021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
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促进标准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
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启动;2023 年2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
出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在国内外NQI 研究与应用发展迅速、实践应用大规模展开的特殊条件下,NQI 的人才培养尤显重
要。本文件致力于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规范NQI 及应用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学习者的
NQI 意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件旨在为普通高等教育的NQI 及应用课程提供具体的建设指导,明确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
标,也可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GB/Z 45492—2025
标准化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及应用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及应用”课程的总体原则、课程设计、课程制作、课程实施
和课程评价与改进的指导,并给出了相关的案例。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NQI 及应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相关课程
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 20000.1—2014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 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GB/T 27000—2023 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GB/T 36642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
GB/T 42411.1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体系 第1 部分:框架与基本要求
GB/Z 43946—2024 标准化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标准化基础知识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 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2016、JJF 1001—2011、GB/T 27000—2023、GB/T 20000.1—2014 以及GB/Z 43946—
202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
建立和实施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支撑及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障安全、贸易和
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和市场监督活动的质量系统。
注: ISO 等NQI 研究组织认为,质量基础设施是公共与私营组织支持与提升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质量、安全和环境
稳健性所需,是由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实践构成的体系,主要依赖于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督等
要素。
3.1.2
质量 quality
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 一个关注质量的组织倡导一种通过满足顾客和其他有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来实现其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
将反映在其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中。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有关相关方的
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受益的感知。
1
GB/Z 45492—2025
注2: 术语“质量”使用形容词来修饰,如差、好或优秀。
注3:“ 固有”(其对应的是“赋予”)是指存在于客体中。
[来源:GB/T 19000—2016,3.6.2,有修改]
3.1.3
质量基础设施效能 quality infrastructure efficacy
质量基础设施在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效率、效益及所达成效果的集合,它衡量了活动目
标设定的恰当性及其达成程度。
注: 质量基础设施的效能评估需考虑三个不同维度:宏观层面关注国家整体的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中观层面聚焦于
特定区域或行业内的质量优化与竞争力增强;微观层面则着重于单个企业或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3.1.4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
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
注1: 标准化活动确立的条款,可形成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
注2: 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预期目的改进它们的适用性,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
[来源:GB/T 20000.1—2014,3.1]
3.1.5
标准 standard
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
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注1: 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注2: 规定的程序指制定标准的机构颁布的标准制定程序。
注3: 诸如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等,由于它们可以公开获得以及必要时通过修正或修订保持与最新技术水
平同步,因此它们被视为构成了公认的技术规则。其他层次上通过的标准,诸如专业协(学)会标准、企业标准
等,在地域上可影响几个国家。
[来源:GB/T 20000.1—2014,5.3]
3.1.6
计量 metrology
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来源:JJF 1001—2011,4.2]
3.1.7
计量学 metrology
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
注: 计量学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及其不论其测量不确定度大小的所有应用领域。
[来源:JJF 1001—2011,4.3]
3.1.8
检验 inspection
对合格评定对象的审查,并确定其与具体要求的符合性,或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其与通用要
求的符合性。
[来源:GB/T 27000—2023,5.3,有修改]
3.1.9
检测 testing
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
[来源:GB/T 27000—2023,5.2,有修改]
2
GB/Z 45492—2025
3.1.10
认证 certification
与合格评定对象有关的第三方证明,认可除外。
[来源:GB/T 27000—2023,6.6]
3.1.11
认可 accreditation
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活动的能力、公正性和一致运作的第三方证明。
[来源:GB/T 27000—2023,6.7]
3.1.12
市场监督 market surveillance
由相关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监督产品、过程和服务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活动。
注1: 包括对市场交易与竞争相关主体、要素、环境、领域、行为、商品和服务等进行的综合性监督。
注2: 包括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社会、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相关方对市场的监督。
注3: 狭义的市场监督专指特定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基于激发市场活力、市场秩序维护、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
保护、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等。
注4: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认为市场监督通常指由政府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的、验证国内市场上的产品和
服务是否符合适用法规的活动,而这些法规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不会危害健康、安全和环境,并加强企
业与其客户之间的信任,也指制造商采取的行动,收集和回顾其产品从市场使用中获取的经验,包括确定可能
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问题。
3.2 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N:批量
n:样本量
Ac:接收数
Re:拒收数
AQL: 接收质量限(Acceptable Quality Limit)
IL:检验水平(Inspection Level)
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
ment)
CMA: 中国计量认证(China Metrology Accredidation)
CAL: 中国考核合格检验实验室(China Accredited Laboratory)
PDCA:PDCA 管理循环,也称戴明环(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包括四个关键阶段。Plan(计划):制定目标和计划,明确所需资源和步骤;Do(执行):按照计划实施活
动,收集相关数据;Check(检查):评估执行结果,对比目标与实际成果,识别问题;Act(处理):采取措施
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进入下一个循环。通过不断循环这四个阶段,实现持续改进和优化。
4 总体原则
4.1 系统性
满足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需求,同时兼顾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服务需求,确保课程内容及学
科专业的系统性;课程设计需结合教学资源配置,从整体上考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
准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宜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充分整合计量、标
3
GB/Z 45492—2025
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市场监督等要素与NQI 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逻辑关联。
4.2 实践性
以社会实践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基础设施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激
发学习者的热情和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通过小
组竞赛等教学方式培养责任感、价值观及领导力。
4.3 专业性
结合各学科本身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促进质量基础设施理论与专业学科知识的融
合发展。
4.4 多样性
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类型、学习者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为
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其潜能
和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4.5 持续改进
适应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密切关注质量基础设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将质量基础设施前
沿成果融入课程,同步优化教学方法,确保学习者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和社会
变迁。
5 课程设计
5.1 课程目标
5.1.1 知识目标
引导学习者掌握NQI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了解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管理
体制。熟悉NQI 依赖的五大要素: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市场监督,NQI 的需求视角,NQI
集成应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NQI 集成应用的方法论;理解NQI 各要素的作用机理及机理模型、NQI
各要素的逻辑关联及要素模型、产业产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NQI 需求特性;理解NQI 的效能及评估,
能够充分理解质量基础设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及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5.1.2 技能目标
引导学习者应用NQI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开展各类NQI 工作实践,包括参与制定相关领域的标
准和标准体系、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NQI 多要素的集成应用以及质量管理等,使学习者掌握
NQI 应用的技能。
5.1.3 素质目标
引导学习者充分理解NQI 在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其爱国敬业的品质。初步具备应
用NQI 角度和思维分析问题的科学素养,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培养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能够就NQI 领域的实际问题与团队成员、协作单位有效
沟通;具有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包
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4
GB/Z 45492—2025
5.2 课程设计框架
5.2.1 课程设计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a) 明确课程目标:分析用人单位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确定课程的教学目
标,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b) 明确课程基本信息:根据课程目标与适用对象,确定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学
分、课程学时;
c) 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知识点、教学方法、考核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活动;
d) 匹配课程资源:选用教材或编写讲义,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对接课程资源库,根
据课程知识点与实践教学活动要求,配置相应资源。
5.2.2 课程设计宜与课程实施、评价、改进保持一致性,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学习者需求保持同步,
与教学方法相适应。课程设计可通过PDCA 管理循环(Plan⁃Do⁃Check⁃Act)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
结果并采取行动进行改进,实现对课程的改进和增值。
5.3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基本信息如下。
——课程代码:由各教学组织单位自行编码。
——课程名称:可称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及应用、NQI 及应用、质量基础设施概论、质量基础设施
的理论与实践、质量基础设施的起源发展与应用、质量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等。
——课程性质:可为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培训类课程等。
——课程学分:宜为2 学分,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分或调整为培训类课时。
——课程学时:宜为36 学时(其中实践学时宜不低于30%),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课程适用对象:普通高等教育学习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习者。
5.4 课程内容
5.4.1 基础内容
5.4.1.1 NQI 要素
5.4.1.1.1 标准
标准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标准制修订(包括原则、依据、基本方法和途径等);标准化的基本概
念、原理、作用及标准的实施(包括措施、方法、途径等);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作用、一般层次结构及相
互关系、明细表等。
5.4.1.1.2 计量
计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5.4.1.1.3 检验检测
检验检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依据,检验与检测的区别,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检验检测在质量控
制中的应用。
5.4.1.1.4 认证认可
认证认可的基本概念,认证与认可的区别,发展历程,功能作用。
5
GB/Z 45492—2025
5.4.1.1.5 市场监督
市场监督的概念,管理体制、重要监督制度、市场监督法律体系,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五
方联动的监督体系。
5.4.1.2 NQI 理论及应用
NQI 的起源、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功能及作用机理,NQI 效能及评估,NQI 匹配产业需求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方法论及典型案例。
5.4.2 增选内容
5.4.2.1 NQI 要素
5.4.2.1.1 标准
标准要素的增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我国标准化(如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方向,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
系,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
——国际标准化(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原则、程序、方法,国际标准与各国标准的
关系,国际标准化与我国标准化的关系);
——国内外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标准、标准化与NQI。
5.4.2.1.2 计量
计量基础知识(量和单位、测量仪器、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量值传递与溯源、计量检定与校准、测
量不确定度概念及使用)、计量法律法规与计量管理体系概述、国内外计量发展趋势简介、计量与NQI,
计量的应用案例等。
5.4.2.1.3 检验检测
检验检测的作用,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抽样的发展历史,抽样检验、全数检验的概念与优缺
点,批、批不合格率的概念,抽样风险,抽样检验方案,N、n、Ac、Re、AQL、IL 的概念,抽样方案确定参数
表格的查找,检验检测与NQI,检验检测应用典型案例等。
5.4.2.1.4 认证认可
认证认可的本质属性,国内外认证认可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框架,认证认可新领域及发展,
认证认可与NQI,认证认可应用典型案例等。
5.4.2.1.5 市场监督
市场监督的起源与发展,国内外市场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框架,市场监督与NQI,市场
监督的典型案例等。
5.4.2.2 NQI 理论及应用
NQI 各要素的作用机理、机理模型和要素模型,NQI 与质量、经济和技术的关系,NQI 在产业产品
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性,NQI 的协同作用,NQI 的集成应用,NQI 的融合发展,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
6
GB/Z 45492—2025
站式服务模式,NQI 应用的典型案例等。
5.4.3 课程知识点
5.4.3.1 课程的知识点,见附录A。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课程的知识点,见附录B。
5.4.3.2 认知水平的指引根据授课对象、课程形式进行调整,若需调整,宜在相邻层次间进行。
注: 认知水平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级。了解是对知识有所认识,是局部、点状、零星的知识;理解是对知识有
系统的认识,能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点连成线,建立因果关系,与自己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能够运用知
识解决部分问题;掌握是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能熟练、自如地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
5.5 课程资源
5.5.1 根据教学组织机构实际情况及需求,收集、整理支撑课程开展的各类课程资源,形成规范化的课
程资源管理与应用程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课程资源的分类、管理与维护。
5.5.2 课程资源的选择宜与知识点、技能、实践环节相匹配,支持课程教学全过程。宜满足以下内容:
——制定对教学大纲(见附录C)、教学计划、课程团队、课程宣传片等整体介绍资料,使学习者对
课程的相关信息、学习内容、考核方式等有整体了解;
——选取适用的教材、教具、案例、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料,有选择性地向学习者推荐、提供在线课
程或资源,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
——提供多类型实践教学资源,选用机构资源以及质量基础设施专家资源,开展参观、实习或讲
座、论坛等实践教学,巩固理论学习,支持课程教学过程。
5.5.3 根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课程资源库,匹配课程与教学方法,保障课程设计与教学的
可行性。资源库内容宜包括以下方面:
——课程文档资源库: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用教材、案例、课件、图书资料、课程音视频等文档资料;
——教学实物资源库:包括但不限于教具、实验用品、模型等实物资源;
——机构资源库:包括但不限于质量基础设施相关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实践基地、试验场地等
机构;
——质量基础设施专家库:包括但不限于高等院校、教育机构、政府、社会、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化、
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市场监督以及质量管理从业者等人员。
6 课程制作
6.1 课件制作
课程制作团队宜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授课形式、课程逻辑结构及文件制作进度与要求,制
作标准化课程课件,形成课程文件。
6.2 试题文件制作
试题文件制作根据教学大纲选取和(或)编制相关的试题或题库,组成课程配套的联系文件和(或)
考试文件的环节。
试题选取和编制宜满足以下内容:
——试题确定宜基于课程内容和附带的参考资料;
——试题宜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涵盖主要知识点。
试题数量及题型格式宜满足以下要求:
——按课程大纲要求和内容重要程度要求确定试题数量,试题数量宜为15 道~20 道;
7
GB/Z 45492—2025
——题型以单选、多选、填空、判断为主,主观论述、分析、计算为辅。
试题内容的表述规范,宜满足以下要求:
——试题的题干宜准确、完善,考查的背景宜给学习者充分的上下文环境,无过多无关信息;
——选择题宜避免题干内容和选项重复及互相提示,填入选项后句子宜完整通顺;
——判断题宜避免有表述歧义性理解的题干。
6.3 课内实践制作
宜设置课内实践环节。学习者通过有效识别典型行业或领域热点事件对质量基础设施的需求,结
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思考其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应用的可行性,为某特定需求制定一套解决方案,掌握
NQI 应用的能力。
课内实践宜满足以下要求:
——制定课内实践程序文件、课程文件、评分表等配套材料;
——学习者组成若干小组,选取特定行业或领域的质量难点,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并作开题汇报;
——学习者分组对应用质量基础设施解决特定行业或领域的质量难点方案进行中期讨论,介绍应
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市场监督单要素或多要素集成应用的进展情况,导师根
据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与指导;
——学习者分享本组应用质量基础设施解决特定行业或领域的质量难点的应用方案,校方组织评
审专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审。
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示例见附录D。
6.4 课外实践制作
宜在课程中设置 2 次~3 次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者前往质量基础设施应用方面表现突出的生
产企业或质量技术机构调研学习,使学习者加深了解质量基础设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且与企业加
强合作,增加项目实践。
课外实践宜按以下要求:
——制定课外实践方案,提前联系相关机构;
——现场参观时间不少于30 min;
——现场授课时间不少于50 min,现场授课人员为企业相关专家;
——现场授课内容包括机构介绍、质量基础设施在行业应用情况等;
——答疑时间不少于15 min。
6.5 内容审核与修改
在课程文件形成后,由审核人员对课程内容及配套的课程文件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课程制
作团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课程制作团队宜根据审改意见进行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
6.6 课程交付
根据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形成课程文件,交付办学机构。
7 课程实施
7.1 课程团队
7.1.1 师资条件
7.1.1.1 课程团队宜由高校专任教师以及质量基础设施专家组成,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
8
GB/Z 45492—2025
理、专兼结合。团队成员宜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并热爱教育事业。
7.1.1.2 课程负责人由学术造诣较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
教师担任。
7.1.2 主要职责
课程团队的主要职责依据GB/Z 43946 作出规定。
7.2 教学实施
7.2.1 教学场所
7.2.1.1 校内线下课堂
教室宜满足多媒体播放、学习者分组活动等教学需求,实验教学的教室还需要满足实验活动教学
需求。
7.2.1.2 校外企业课堂
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宜选择权威技术机构、行业龙头企业或具有丰富标准化经验的企业。
7.2.1.3 线上课堂
在线课堂宜满足GB/T 36642 的信息模型和GB/T 42411.1 的课程体系框架。
7.2.2 教学方式
7.2.2.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让学习者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上,教师可以介绍案例,
然后让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在课下,学习者可以继续进行案例分析,并记录分析和解决方案。
7.2.2.2 实验式教学
通过让学习者进行实验和操作来加深对标准、质量技术参数与作业程序制作的理解,且针对实验
目的和时间不同可分为小组实验和个别独立实验。课上,教师可演示实验步骤,然后让学习者进行实
践操作;课下,学习者可继续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
7.2.2.3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通过让学习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课上,教师可以介绍项目
的要求和步骤,然后让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同时设置问题难点,引导解决。在课下,学习
者可以继续进行项目,并记录项目进展和结果,进行项目汇报和展示。
7.2.2.4 互动教学
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学习者参与互动活动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互动
游戏、问答环节等互动活动,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课下,学习者可以继续进行互动活动,并记录活动
情况和感受。
7.2.2.5 小组活动教学
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可包含收集资料,开展调研与访谈,分析资料及
9
GB/Z 45492—2025
数据,感悟“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标准,什么是质量基础设施”“身边的NQI”等。
7.2.2.6 企业现场教学
通过参观企业或技术机构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产业工作流程、标准化、质量管理等开展现
场教学活动。
7.2.2.7 专家讲座
邀请企事业单位从事质量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管理、科研、生产、服务等工作岗位的专家以讲座
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7.3 考核方式
7.3.1 考核体系构建
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促进学习者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全方
面发展与提高,宜以学校教师、学习者、企业导师三方为考核主体,以素质、知识和技能三方面为考核维
度,结合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构建课程考核体系。
7.3.2 考核内容与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设置满分100 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
8 课程评价与改进
8.1 评价原则
8.1.1 全面性原则
对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性的评价。
8.1.2 过程性原则
对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程实践、课后交流、课程调整、课程
考核等全过程进行评价。
8.2 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内容宜参考GB/Z 43946 规定的评价内容。
8.3 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方式根据课程开展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宜采用以教学督导为主、学习者评教为辅的
评价方式。课程评价流程如图1 所示。
10
GB/Z 45492—2025
图1 课程评价流程
8.4 改进调整
课程的质量提升和优化依据GB/Z 43946 规定的课程改进内容。
11
GB/Z 45492—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课程知识点
在对模块种类的认知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将其认知水平的要求由“理解”调整为“掌握”;反之,可
调整为“了解”。
标准知识点见表A.1。
表A.1 标准知识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标准化概述
标准化管理
标准制定
标准化发展简史
标准化基本概念
标准的分类
标准化原理
标准化基本方法
标准化的作用
标准体系
我国标准化管理
现有体制
标准制定原则
标准制修订程序
标准制定
有关制度和政策
标准框架的解读
与文件结构
标准信息
主要包括古代标准化、近代标准化、现代标准化的发
展情况,总结各阶段标准化的发展特点
主要包括标准、标准化、标准化对象、标准体系、企业
标准化的概念
主要包括标准的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标准的约束力、
按标准制定的主体、按标准内容功能划分等
主要包括方法原理: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管理原
理: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原理、反馈控
制原理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5月3日 11:10: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6704.html
图书

NY/T 4454-2025 水稻耐冷性鉴定技术规程

NY/T 4454-2025 水稻耐冷性鉴定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NY/T 4461-2025 小麦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NY/T 4461-2025 小麦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图书

NY/T 4462-2025 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NY/T 4462-2025 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