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TAS 148-202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93.080.20
CCS P 66
团体标准
T/CCTAS 148—202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技术规范
Technology guide for anti-rutting grouting composite pavement
2024 - 10 - 30 发布2024 - 10 - 30 实施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布
T/CCTAS 148-2024
1
目次
前言................................................................................... Ⅱ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典型结构组合......................................................................... 4
5 原材料.............................................................................. 5
5.1 粗集料..........................................................................5
5.2 细集料..........................................................................5
5.3 填料............................................................................5
5.4 沥青............................................................................5
5.6 灌浆料..........................................................................6
5.7 水..............................................................................7
6 灌浆复合混合料设计.................................................................. 7
6.1 一般规定........................................................................7
6.2 混合料设计......................................................................7
6.3 灌浆复合混合料技术要求..........................................................8
7 施工................................................................................ 8
7.1 施工前准备......................................................................8
7.2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9
7.3 灌浆料浆体灌注施工.............................................................10
8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 10
8.1 一般规定.......................................................................10
8.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0
8.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质量检验标准................................................. 11
附录A(规范性)灌浆饱满度检验方法................................................. 12
附录B(规范性)灌浆复合沥青混合料室内成型方法..................................... 14
附录C(规范性)灌浆料浆体流动度试验............................................... 15
T/CCTAS 148-2024
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工程设施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兴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滨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宜
宾)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联洁达公路养护工
程有限公司、山东金衢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江苏启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宁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唐中、蔡广楠、张洪刚、李佩宁、韦金城、许银行、周建华、吴辉本、陈杰、
周俊、文良东、尹红亮、张守昆、姜韶威、乐海淳、牛晓伟、吴立强、孙强、张小强、刘芳、邱川、姜
伟、杨强、徐鹏威、胡敏舒、诸定军。
T/CCTAS 148-2024
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典型结构组合、原材料、灌浆复合混合料设计、施工、施工质
量控制与检验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养护及新建、改建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19-2005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CJJ 169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T 98-201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T/T 533 沥青路面用纤维
JTG 342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灌浆料grouting material
由水泥、掺合料、砂和外加剂以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粉状材料。
3.2
灌浆料浆体grouting slurry
由灌浆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稀浆材料。
3.3
基体沥青混合料matrix asphalt mixture
用于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空隙率为20%~28%的沥青混合料。
3.4
T/CCTAS 148-2024
4
灌浆复合混合料grouting composite mixture(GCM)
在基体沥青混合料内灌注灌浆料浆体形成的混合料。
3.5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anti-rutting grouting composite pavement
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中灌入灌浆料浆体材料形成的具有较强抗车辙性能的路面。
3.6
水固比water-grouting material ratio
水与灌浆料的质量比。
3.7
灌浆饱满度grouting plumpness
灌浆料浆体占基体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体积百分率。
4 典型结构组合
4.1 一般规定
4.1.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结构组合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气候特点和应用场合等因素。
4.1.2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可采用一层、两层或三层灌浆复合混合料,每层厚度为4cm~12cm。灌
浆复合混合料(简称“GCM”)公称最大粒径与每层厚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灌浆复合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与每层厚度要求
混合料类型灌浆复合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mm) 每层厚度(cm)
GCM-13 13.2 4~12
GCM-16 16 6~12
GCM-20 19 8~12
4.1.3 在养护项目中,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厚度设定可参考原路面结构和铣刨处理深度。
4.1.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层间应设置黏层,其技术指标应满足JTG F40 的要求。
4.2 路面结构推荐组合
应按照JTG D50和CJJ 169的相关规定进行结构组合设计,灌浆路面结构推荐组合如表2所示。
表2 灌浆路面结构组合
结构类型一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
T/CCTAS 148-2024
5
有急转弯
的公路和
城市道路
的交叉口
其他重度
车辙路段
注1:三层结构的中面层使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后,下面层不应使用GCM-20;
注2:当在上面层采用灌浆复合路面时,在货车轮胎转弯产生的揉搓力作用下路表易产生掉料现象;
注3:抗车辙沥青混合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或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
5 原材料
5.1 粗集料
5.1.1 粗集料宜采用轧制碎石。
5.1.2 当灌浆复合混合料用于上面层的时候,宜选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碎石,采用花岗岩等酸性岩石
宜采取抗剥落措施。
5.1.3 当灌浆复合混合料用于中、下面层的时候,可选用石灰岩碎石。粗集料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5.2 细集料
细集料宜采用机制砂、石屑。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5.3 填料
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填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5.4 沥青
5.4.1 当灌浆复合混合料用于上、中面层时,基体沥青混合料(简称“MAM”)宜使用SBS 改性沥
青、橡胶改性沥青或高黏改性沥青。
5.4.2 SBS 改性沥青的标号和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T/CCTAS 148-2024
6
5.4.3 橡胶改性沥青和高黏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分别满足表3 和表4 的要求。
表3 橡胶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30~70 T0604
延度(25℃,100g,5s) cm ≥15 T0605
软化点℃ ≥65 T0606
180℃运动黏度Pa·s 1~4 T0625
离析(48h软化点差) ℃ ≤5.0 T0661
25℃弹性恢复— ≥70 T0662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0.5 T0610
25℃针入度比% ≥65 T0604
5℃残留延度cm ≥5 T0605
表4 高黏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40~70 T0604
延度(5℃,5cm/min) cm ≥30 T0605
软化点℃ ≥80 T0606
60℃运动黏度Pa·s ≥100000 T0620
135℃旋转黏度Pa·s ≤4 T0625
离析(48h软化点差) ℃ ≤2.5 T0661
25℃弹性恢复— ≥60 T0662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0.5 T0610
25℃针入度比% ≥65 T0604
5℃残留延度cm ≥15 T0605
5.5 纤维
纤维可选用木质素纤维、玄武岩纤维或聚合物纤维,各纤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T 533 的相关规
定。
5.6 灌浆料
采用附录B 的方法制备灌浆料浆体,灌浆料浆体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 的要求。
表5 灌浆料浆体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普通型早强型
初始流动度s 10~14 附录C
水固比— 0.25~0.4 —
初凝时间h 3.0~6.0 0.5~1.0 JTG 3420 T0505
自由泌水率
%
≤1 JTG 3420 T0528
28d干缩率≤0.3 ≤0.2 JTG 3420 T0511
抗压强度
3h
MPa
— ≥10
JTG 3420 T0506
1d ≥10 ≥15
T/CCTAS 148-2024
7
7d ≥20 ≥20
抗折强度
3h
MPa
— ≥3.0
1d ≥3.0 ≥4.0 JTG 3420 T0506
7d ≥5.0 ≥5.0
5.7 水
灌浆料浆体用水应符合JGJ 63的要求。
6 灌浆复合混合料设计
6.1 一般规定
应按照交通量、道路等级、气候条件、结构功能特点等因素选择原材料、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和
空隙率。
6.2 混合料设计
6.2.1 设计方法
基体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6.2.2 级配范围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
通过筛孔(方孔筛,mm)百分率(%)
MAM-13 MAM-16 MAM-20
26.5 -- -- 100
19.0 -- 100 70~100
16.0 100 70~100 52~85
13.2 70~100 45~80 35~70
9.5 15~70 12~53 12~53
4.75 7~30
2.36 5~20
1.18 4~14
0.6 3~12
0.3 3~10
0.15 2~8
0.075 1~6
沥青用量(%) 3.0~4.5
注1: 3mm~5mm 档集料不宜使用;
注2: 掺入纤维时,一般为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1%~0.3%。
T/CCTAS 148-2024
8
6.2.3 配合比设计
6.2.3.1 目标配合比设计首先应满足表6 的级配要求,初选粗中细三个级配,选取初试油石比,采用
马歇尔击实仪成型试件,对其进行空隙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确定目标级配。
6.2.3.2 按照初试油石比、初试油石比±0.3%分别成型试件,进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
试验,绘制谢伦堡析漏量、肯塔堡质量损失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由曲线的拐点处得到油石比的上下限,
在油石比范围内选择符合目标空隙率的最佳油石比。
6.2.3.3对最佳油石比下的基体沥青混合料应按照表7进行性能验证,经检验合格的目标配合比指导
下一步生产配合比设计。
表7 基体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击实次数次双面50 JTG E20 T0702-2011
空隙率% 20~28 JTG E20 T0708-2011
马歇尔稳定度kN ≥3.0 JTG E20 T0709-2011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 ≤0.3 JTG E20 T0732-2011
肯塔堡飞散试验% ≤30 JTG E20 T0733-2011
6.3 灌浆复合混合料技术要求
按附录B的要求制作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并灌注灌浆料浆体,经自然养生28天后,应满足表8的技
术要求。
表8 灌浆复合混合料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灌浆饱满度% ≥80 附录A
马歇尔稳定度kN ≥9 JTG E20 T0709-2011
性能验证
70℃动稳定度(1.0MPa) 次/mm ≥10000 JTG E20 T0719-2011
残留稳定度比% ≥85 JTG E20 T0709-2011
冻融劈裂强度比% ≥80 JTG E20 T0729-2011
低温小梁破坏应变με ≥1200 JTG E20 T0715-2011
7 施工
7.1 施工前准备
7.1.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施工前应检查基层或下承沥青层的质量,对于裂缝、松散、污染等情况
应处理合格后方可施工。
7.1.2 不应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7.1.3 灌浆料存放应防水防潮,施工前应对材料、设备进行检查。
7.1.4 其主要施工程序如图1 所示。
T/CCTAS 148-2024
9
制浆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封边
灌浆
开放交通、低速行驶抹面
旧路处治黏层施工
静置养生
图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施工程序
7.2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
7.2.1 拌和
7.2.1.1 应采用间歇式沥青拌合楼进行拌和。
7.2.1.2 当加入纤维时,干拌时间应延长5s~10s,湿拌时间应延长10s~15s。
7.2.1.3 拌和温度应符合表9 的要求。
表9 基体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沥青类型沥青加热温度(℃) 矿料加热温度(℃) 出料温度(℃) 混合料废弃温度(℃)
SBS 改性沥青165~170 175~195 170~185 ≥195
橡胶改性沥青175~185 190~220 175~185 ≥195
高黏改性沥青175~185 180~200 170~185 ≥195
7.2.1.4 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
7.2.2 运输
基体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JTG F40 的要求。
7.2.3 摊铺及碾压
7.2.3.1 摊铺前下承层应根据JTG F40的要求洒布黏层油。
7.2.3.2 松铺系数宜控制在1.1~1.2,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m/min ~3m/min。
7.2.3.3 摊铺过程中料车应保持覆盖,摊铺过程中的温度按表10 进行控制。
7.2.3.4 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宜采用11t~13t 的双钢轮压路机静压,初压1~2 遍,复压2~4 遍,
终压1~2 遍。
7.2.3.5 摊铺、碾压温度应符合表10 规定,碾压速度应符合表11 规定。
表10 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温度
施工温度
温度要求
SBS 改性沥青高黏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
摊铺温度(℃) ≥150 ≥155 ≥170
初压温度(℃) ≥140 ≥145 ≥160
复压温度(℃) ≥130 ≥130 ≥140
T/CCTAS 148-2024
10
终压温度(℃) 70~80 70~80 ≥90
进行浆体灌入时的路表温度(℃) ≤50 ≤50 ≤50
表11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
双钢轮压路机2~3 3~4 3~6
7.3 灌浆料浆体灌注施工
7.3.1 灌浆料浆体的制作与灌浆
7.3.1.1 应在现场使用专用的制浆设备制作灌浆料浆体,制浆设备需保证灌浆施工的连续性、稳定
性和高效性。
7.3.1.2 制作灌浆料浆体时,先将水加入专用的制浆设备的搅拌锅内,再加入灌浆料制成灌浆料浆
体。灌浆料浆体制备完成以后应即拌即用,灌浆施工应在浆体初凝前一次性完成。
7.3.1.3 灌浆料浆体灌入前,应按照附录C进行流动度检测,技术指标应满足表8要求。
7.3.1.4 灌浆料浆体灌注前,应对基体沥青混合料进行封边处理,要求无灌浆料浆体外溢。
7.3.1.5 灌浆时基体沥青混合料需冷却至50℃以下,不应采用洒水冷却降温。
7.3.1.6 灌注施工时,应按照先横坡、再纵坡,并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灌注。灌注完成后,应按照
附录A 要求进行灌浆饱满度检测。
7.3.1.7 多层灌浆施工时,宜分次实施,灌浆层间可不喷洒黏层油。
7.3.2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表面处理
灌浆料浆体渗透完毕后,将残余在沥青路面表面上的灌浆料浆体清除干净。
7.3.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养生要求
当使用普通型灌浆料时,养生时间宜不少于2d;当使用早强型灌浆料时,养生时间宜不少于3h。
8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
8.1 一般规定
8.1.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方可使用。
8.1.2 施工过程中应保持原材料稳定。若有更换,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等相关工作。
8.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8.2.1 基体沥青混合料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检验应符合的检查项目、检查方法、检查频率和质量要求列于表12,可
作为施工阶段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验标准。
表12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查标准
项目检查频度质量要求或允许差试验方法
基体沥青混合
料施工温度
混合料出厂温度
每车料一次符合表10 要求温度计测定
运输到现场温度
初压温度
碾压终了温度
基体沥青混合0.075mm 逐盘在线检查±2%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T/CCTAS 148-2024
11
料矿料级配与
生产设计标准
级配的差
≤2.36mm ±5%
≥4.75mm ±6%
0.075mm
每台拌和楼每天
上、下午各一次
±2%
拌和厂取样,用抽取后的矿料筛
分
≤2.36mm ±4%
≥4.75mm ±5%
基体沥青含量(油石比),与生产配合
比设计的差(%)
逐盘在线检测±0.3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逐盘检查,每天汇
总一次,取平均值
评定
±0.1 以每一天作总量检验
每日每机2 次(上、
下午各1 次)
+0.2,0.2 拌和厂取样,抽提法;燃烧法
基体沥青混合
料马歇尔试验
稳定度(k) 每日上、下午各1
次
≥3.0
拌和厂取样,室内成型
空隙率(%) 20~28
基体沥青现场空隙率(%)
非交叉口路段1 次
/200m 20~28 体积法
交叉口1 次/处50m
8.2.2 灌浆料浆体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3 的要求。
表13 灌浆料浆体技术要求
检查项目检查频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外观随时无离析、分层现象目测
流动度每个路段2次10s~14s 附录C
8.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质量检验标准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施工完成后,质量检验指标应满足表14 的要求。
表1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检验质量要求
检查项目检查频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
结构层厚度
正常路段:1 次/200m/车道,交
叉口:1 次/50m/车道
偏差设计值-5% JTG 3450T0912
灌浆饱满度(%) ≥80 附录A
渗水系数(ml/min) ≤60 JTG 3450T0971
构造深度(mm) ≥0.55 JTG 3450T0961
摩擦系数每200 m 测1 处满足设计要求摆式仪测定
平整度(mm) 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σ≤1.2
按每100m 计算标准差
其他公路
σ≤2.5
注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用于表面层时,应进行构造深度和平整度检测,用作其他层位时,可不做要求;
注2: 构造深度检测是对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表面层抗滑性能的表征;
注3: 表中σ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差;
注4: 灌浆饱满度的指标在需要时可在路面开放交通前钻芯,每一工程不少于一组3 点,按公式A.5 进行计算,具
体试验过程见附录A。
T/CCTAS 148-2024
12
附录A
(规范性)
灌浆饱满度检验方法
A.1 测试仪器
A.1.1 电子天平:最大称量在3kg以下时,感量不大于0.1g;最大称量在3kg以上时,感量不大于0.5g。
A.1.2 游标卡尺。
A.2 测试方法
A.2.1 室内试件的灌浆饱满度测试方法
A.2.1.1 对试模进行称重,得出试模质量0 m 。
A.2.1.2 按JTG E20(T 0702)成型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并称量灌浆前试件连同试模的质量3 m ,
同时测出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t
。
A.2.1.3 采用游标卡尺量测试件的高度和直径,计算出试件的体积V 和空隙率V V 。
A.2.1.4 按附录B的试验方法对试件进行灌浆操作,称量灌浆后试件连同试模的质量4 m 。
A.2.1.5 通过式(A.1)计算出室内试件灌浆饱满度。
室内试件灌浆饱满度g V 按下式(A.1)计算。
( ) / 100 2 1
V
g
V V
V m m
...............................................................(A.1)
式中: g V ——灌浆饱满度,%;
1 m ——灌浆前试件质量,g;
2 m ——灌浆后试件质量,g;
——灌浆料密度,g/cm3;
V ——试件体积,cm3;
V V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其中1 m 、2 m 的计算公式如下:
1 3 0 m m m .............................................................................(A.2)
2 4 0 m m m .............................................................................(A.3)
式中: 3 m ——灌浆前试件连试模质量,g;
4 m ——灌浆后试件连试模质量,g;
0 m ——试模质量,g。
灌浆料密度 按JGJ/T98-2010 第5.3.5 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A.2.2 芯样灌浆饱满度试验方法
(1) 对铺设好的基体沥青路面按规定频率进行取芯,采用体积法测出芯样空隙率,并取各芯样空隙
率平均值为基体沥青空隙率'
V V 。
T/CCTAS 148-2024
13
(2) 灌浆复合路面施工结束后,待灌浆料浆体硬化后进行芯样取芯,并称量芯样质量'
2 m 。
(3) 采用游标卡尺量测芯样的高度和直径,计算出芯样的体积V ',根据式A.4 得出芯样体积下基体
沥青质量'
1m 。
'
1 m 的计算公式如下:
) 1 ( ' ' '
1 t V m V V .....................................................................(A.4)
式中: t
——基体沥青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g/cm3。
(4) 通过式(A.5)计算出芯样灌浆饱满度。
芯样灌浆饱满度'
g V 按下式(A.5)计算
( ) / 100
' '
'1
'2
'
V
g V V
V m m
..................................................................(A.5)
式中: '
g V ——芯样灌浆饱满度,%;
'1
m ——芯样体积下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g;
'
2 m ——芯样质量,g;
——灌浆料密度,g/cm3;
V '——芯样体积,cm3;
'
V V ——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T/CCTAS 148-2024
14
附录B
(规范性)
灌浆复合沥青混合料室内成型方法
B.1 试验仪器
B.1.1 高速搅拌锅:转速100 r/min-2000r/min。
B.1.2 刮刀或毛刷:一个。
B.1.3 标准养护箱。
B.2 灌浆复合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与养护方法
B.2.1 依据JTG E20-2011中T 0702-2011的要求成型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
B.2.2 静置至试件完全冷却,采用体积法测试混合料试件空隙率,试件连同试模一起准备进行灌浆
试验。
B.2.3 用湿布擦拭搅拌锅和搅拌叶,搅拌锅内不能留存有明水。按照灌浆料的配比将1/2水倒入搅拌
锅中,再依次加入灌浆料,以200r/min的速度搅拌30s后加入剩余的水,再采用1000r/min的速度搅拌5min
后停止。
B.2.4 将试件连同试模置于振动台上,将灌浆料浆体按照先中间后周边的原则倒入试件上,倒入的
灌浆料浆体高度与试模边齐平为止,开启振动台30s进行振动灌浆,振动后重新倒入灌浆料浆体重复振
动灌浆过程,直至灌浆料浆体无明显高度变化为止。
B.2.5 用刮刀或毛刷刮除试件表面多余的灌浆料浆体后,称量试件灌入前后质量变化,按附录A的
计算方法算出试件的灌浆饱满度,对灌浆饱满度不合格的试件将作废处理。
B.2.6 满足相关要求的试件需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温度20±1℃,湿度90%)养护28天方可进行相关
性能试验。
T/CCTAS 148-2024
15
附录C
(规范性)
灌浆料浆体流动度试验
C.1 试验仪器
C.1.1 流动度仪:仪器上端内径178cm,下端内径13cm,流出管长38cm,内容量为1725ml。
C.1.2 电子天平:量程5kg,感量0.1g。
C.1.3 秒表:精确至0.1s。
C.2 试验步骤
C.2.1 测定前需按照GB/T 2419-2005中规定对流动度仪进行标定,并对仪器内壁进行冲洗。
C.2.2 按照附录B制作灌浆料浆体。
C.2.3 将制作好的灌浆料浆体,倒入流动度仪内,并先让适量灌浆料浆体从流出管流出,然后关闭
开关,再向漏斗内注入灌浆料浆体,直至浆体表面达到规定(1725ml)刻度线为止。
C.2.4 释放开关,从灌浆料浆体流出的同时开始计时,直至连续流出的灌浆料浆体完全流出瞬间计
时,读出该瞬间的时间,精确至0.1s,即为该材料的流动度。
C.2.5 同一配合比的灌浆料浆体进行平行试验3次,取其算术平均值即为最后结果。
CCS P 66
团体标准
T/CCTAS 148—202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技术规范
Technology guide for anti-rutting grouting composite pavement
2024 - 10 - 30 发布2024 - 10 - 30 实施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布
T/CCTAS 148-2024
1
目次
前言................................................................................... Ⅱ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典型结构组合......................................................................... 4
5 原材料.............................................................................. 5
5.1 粗集料..........................................................................5
5.2 细集料..........................................................................5
5.3 填料............................................................................5
5.4 沥青............................................................................5
5.6 灌浆料..........................................................................6
5.7 水..............................................................................7
6 灌浆复合混合料设计.................................................................. 7
6.1 一般规定........................................................................7
6.2 混合料设计......................................................................7
6.3 灌浆复合混合料技术要求..........................................................8
7 施工................................................................................ 8
7.1 施工前准备......................................................................8
7.2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9
7.3 灌浆料浆体灌注施工.............................................................10
8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 10
8.1 一般规定.......................................................................10
8.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0
8.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质量检验标准................................................. 11
附录A(规范性)灌浆饱满度检验方法................................................. 12
附录B(规范性)灌浆复合沥青混合料室内成型方法..................................... 14
附录C(规范性)灌浆料浆体流动度试验............................................... 15
T/CCTAS 148-2024
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工程设施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兴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滨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宜
宾)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联洁达公路养护工
程有限公司、山东金衢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江苏启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宁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唐中、蔡广楠、张洪刚、李佩宁、韦金城、许银行、周建华、吴辉本、陈杰、
周俊、文良东、尹红亮、张守昆、姜韶威、乐海淳、牛晓伟、吴立强、孙强、张小强、刘芳、邱川、姜
伟、杨强、徐鹏威、胡敏舒、诸定军。
T/CCTAS 148-2024
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典型结构组合、原材料、灌浆复合混合料设计、施工、施工质
量控制与检验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养护及新建、改建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19-2005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CJJ 169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T 98-201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T/T 533 沥青路面用纤维
JTG 342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灌浆料grouting material
由水泥、掺合料、砂和外加剂以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粉状材料。
3.2
灌浆料浆体grouting slurry
由灌浆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稀浆材料。
3.3
基体沥青混合料matrix asphalt mixture
用于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空隙率为20%~28%的沥青混合料。
3.4
T/CCTAS 148-2024
4
灌浆复合混合料grouting composite mixture(GCM)
在基体沥青混合料内灌注灌浆料浆体形成的混合料。
3.5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anti-rutting grouting composite pavement
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中灌入灌浆料浆体材料形成的具有较强抗车辙性能的路面。
3.6
水固比water-grouting material ratio
水与灌浆料的质量比。
3.7
灌浆饱满度grouting plumpness
灌浆料浆体占基体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体积百分率。
4 典型结构组合
4.1 一般规定
4.1.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结构组合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气候特点和应用场合等因素。
4.1.2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可采用一层、两层或三层灌浆复合混合料,每层厚度为4cm~12cm。灌
浆复合混合料(简称“GCM”)公称最大粒径与每层厚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灌浆复合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与每层厚度要求
混合料类型灌浆复合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mm) 每层厚度(cm)
GCM-13 13.2 4~12
GCM-16 16 6~12
GCM-20 19 8~12
4.1.3 在养护项目中,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的厚度设定可参考原路面结构和铣刨处理深度。
4.1.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层间应设置黏层,其技术指标应满足JTG F40 的要求。
4.2 路面结构推荐组合
应按照JTG D50和CJJ 169的相关规定进行结构组合设计,灌浆路面结构推荐组合如表2所示。
表2 灌浆路面结构组合
结构类型一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
T/CCTAS 148-2024
5
有急转弯
的公路和
城市道路
的交叉口
其他重度
车辙路段
注1:三层结构的中面层使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后,下面层不应使用GCM-20;
注2:当在上面层采用灌浆复合路面时,在货车轮胎转弯产生的揉搓力作用下路表易产生掉料现象;
注3:抗车辙沥青混合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或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
5 原材料
5.1 粗集料
5.1.1 粗集料宜采用轧制碎石。
5.1.2 当灌浆复合混合料用于上面层的时候,宜选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碎石,采用花岗岩等酸性岩石
宜采取抗剥落措施。
5.1.3 当灌浆复合混合料用于中、下面层的时候,可选用石灰岩碎石。粗集料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5.2 细集料
细集料宜采用机制砂、石屑。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5.3 填料
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填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5.4 沥青
5.4.1 当灌浆复合混合料用于上、中面层时,基体沥青混合料(简称“MAM”)宜使用SBS 改性沥
青、橡胶改性沥青或高黏改性沥青。
5.4.2 SBS 改性沥青的标号和技术指标应符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
T/CCTAS 148-2024
6
5.4.3 橡胶改性沥青和高黏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分别满足表3 和表4 的要求。
表3 橡胶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30~70 T0604
延度(25℃,100g,5s) cm ≥15 T0605
软化点℃ ≥65 T0606
180℃运动黏度Pa·s 1~4 T0625
离析(48h软化点差) ℃ ≤5.0 T0661
25℃弹性恢复— ≥70 T0662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0.5 T0610
25℃针入度比% ≥65 T0604
5℃残留延度cm ≥5 T0605
表4 高黏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40~70 T0604
延度(5℃,5cm/min) cm ≥30 T0605
软化点℃ ≥80 T0606
60℃运动黏度Pa·s ≥100000 T0620
135℃旋转黏度Pa·s ≤4 T0625
离析(48h软化点差) ℃ ≤2.5 T0661
25℃弹性恢复— ≥60 T0662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0.5 T0610
25℃针入度比% ≥65 T0604
5℃残留延度cm ≥15 T0605
5.5 纤维
纤维可选用木质素纤维、玄武岩纤维或聚合物纤维,各纤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T 533 的相关规
定。
5.6 灌浆料
采用附录B 的方法制备灌浆料浆体,灌浆料浆体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 的要求。
表5 灌浆料浆体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普通型早强型
初始流动度s 10~14 附录C
水固比— 0.25~0.4 —
初凝时间h 3.0~6.0 0.5~1.0 JTG 3420 T0505
自由泌水率
%
≤1 JTG 3420 T0528
28d干缩率≤0.3 ≤0.2 JTG 3420 T0511
抗压强度
3h
MPa
— ≥10
JTG 3420 T0506
1d ≥10 ≥15
T/CCTAS 148-2024
7
7d ≥20 ≥20
抗折强度
3h
MPa
— ≥3.0
1d ≥3.0 ≥4.0 JTG 3420 T0506
7d ≥5.0 ≥5.0
5.7 水
灌浆料浆体用水应符合JGJ 63的要求。
6 灌浆复合混合料设计
6.1 一般规定
应按照交通量、道路等级、气候条件、结构功能特点等因素选择原材料、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和
空隙率。
6.2 混合料设计
6.2.1 设计方法
基体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6.2.2 级配范围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
通过筛孔(方孔筛,mm)百分率(%)
MAM-13 MAM-16 MAM-20
26.5 -- -- 100
19.0 -- 100 70~100
16.0 100 70~100 52~85
13.2 70~100 45~80 35~70
9.5 15~70 12~53 12~53
4.75 7~30
2.36 5~20
1.18 4~14
0.6 3~12
0.3 3~10
0.15 2~8
0.075 1~6
沥青用量(%) 3.0~4.5
注1: 3mm~5mm 档集料不宜使用;
注2: 掺入纤维时,一般为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1%~0.3%。
T/CCTAS 148-2024
8
6.2.3 配合比设计
6.2.3.1 目标配合比设计首先应满足表6 的级配要求,初选粗中细三个级配,选取初试油石比,采用
马歇尔击实仪成型试件,对其进行空隙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确定目标级配。
6.2.3.2 按照初试油石比、初试油石比±0.3%分别成型试件,进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
试验,绘制谢伦堡析漏量、肯塔堡质量损失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由曲线的拐点处得到油石比的上下限,
在油石比范围内选择符合目标空隙率的最佳油石比。
6.2.3.3对最佳油石比下的基体沥青混合料应按照表7进行性能验证,经检验合格的目标配合比指导
下一步生产配合比设计。
表7 基体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击实次数次双面50 JTG E20 T0702-2011
空隙率% 20~28 JTG E20 T0708-2011
马歇尔稳定度kN ≥3.0 JTG E20 T0709-2011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 ≤0.3 JTG E20 T0732-2011
肯塔堡飞散试验% ≤30 JTG E20 T0733-2011
6.3 灌浆复合混合料技术要求
按附录B的要求制作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并灌注灌浆料浆体,经自然养生28天后,应满足表8的技
术要求。
表8 灌浆复合混合料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灌浆饱满度% ≥80 附录A
马歇尔稳定度kN ≥9 JTG E20 T0709-2011
性能验证
70℃动稳定度(1.0MPa) 次/mm ≥10000 JTG E20 T0719-2011
残留稳定度比% ≥85 JTG E20 T0709-2011
冻融劈裂强度比% ≥80 JTG E20 T0729-2011
低温小梁破坏应变με ≥1200 JTG E20 T0715-2011
7 施工
7.1 施工前准备
7.1.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施工前应检查基层或下承沥青层的质量,对于裂缝、松散、污染等情况
应处理合格后方可施工。
7.1.2 不应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7.1.3 灌浆料存放应防水防潮,施工前应对材料、设备进行检查。
7.1.4 其主要施工程序如图1 所示。
T/CCTAS 148-2024
9
制浆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封边
灌浆
开放交通、低速行驶抹面
旧路处治黏层施工
静置养生
图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施工程序
7.2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
7.2.1 拌和
7.2.1.1 应采用间歇式沥青拌合楼进行拌和。
7.2.1.2 当加入纤维时,干拌时间应延长5s~10s,湿拌时间应延长10s~15s。
7.2.1.3 拌和温度应符合表9 的要求。
表9 基体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沥青类型沥青加热温度(℃) 矿料加热温度(℃) 出料温度(℃) 混合料废弃温度(℃)
SBS 改性沥青165~170 175~195 170~185 ≥195
橡胶改性沥青175~185 190~220 175~185 ≥195
高黏改性沥青175~185 180~200 170~185 ≥195
7.2.1.4 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
7.2.2 运输
基体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JTG F40 的要求。
7.2.3 摊铺及碾压
7.2.3.1 摊铺前下承层应根据JTG F40的要求洒布黏层油。
7.2.3.2 松铺系数宜控制在1.1~1.2,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m/min ~3m/min。
7.2.3.3 摊铺过程中料车应保持覆盖,摊铺过程中的温度按表10 进行控制。
7.2.3.4 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宜采用11t~13t 的双钢轮压路机静压,初压1~2 遍,复压2~4 遍,
终压1~2 遍。
7.2.3.5 摊铺、碾压温度应符合表10 规定,碾压速度应符合表11 规定。
表10 基体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温度
施工温度
温度要求
SBS 改性沥青高黏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
摊铺温度(℃) ≥150 ≥155 ≥170
初压温度(℃) ≥140 ≥145 ≥160
复压温度(℃) ≥130 ≥130 ≥140
T/CCTAS 148-2024
10
终压温度(℃) 70~80 70~80 ≥90
进行浆体灌入时的路表温度(℃) ≤50 ≤50 ≤50
表11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
双钢轮压路机2~3 3~4 3~6
7.3 灌浆料浆体灌注施工
7.3.1 灌浆料浆体的制作与灌浆
7.3.1.1 应在现场使用专用的制浆设备制作灌浆料浆体,制浆设备需保证灌浆施工的连续性、稳定
性和高效性。
7.3.1.2 制作灌浆料浆体时,先将水加入专用的制浆设备的搅拌锅内,再加入灌浆料制成灌浆料浆
体。灌浆料浆体制备完成以后应即拌即用,灌浆施工应在浆体初凝前一次性完成。
7.3.1.3 灌浆料浆体灌入前,应按照附录C进行流动度检测,技术指标应满足表8要求。
7.3.1.4 灌浆料浆体灌注前,应对基体沥青混合料进行封边处理,要求无灌浆料浆体外溢。
7.3.1.5 灌浆时基体沥青混合料需冷却至50℃以下,不应采用洒水冷却降温。
7.3.1.6 灌注施工时,应按照先横坡、再纵坡,并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灌注。灌注完成后,应按照
附录A 要求进行灌浆饱满度检测。
7.3.1.7 多层灌浆施工时,宜分次实施,灌浆层间可不喷洒黏层油。
7.3.2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表面处理
灌浆料浆体渗透完毕后,将残余在沥青路面表面上的灌浆料浆体清除干净。
7.3.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养生要求
当使用普通型灌浆料时,养生时间宜不少于2d;当使用早强型灌浆料时,养生时间宜不少于3h。
8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
8.1 一般规定
8.1.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方可使用。
8.1.2 施工过程中应保持原材料稳定。若有更换,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等相关工作。
8.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8.2.1 基体沥青混合料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检验应符合的检查项目、检查方法、检查频率和质量要求列于表12,可
作为施工阶段基体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验标准。
表12 基体沥青混合料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查标准
项目检查频度质量要求或允许差试验方法
基体沥青混合
料施工温度
混合料出厂温度
每车料一次符合表10 要求温度计测定
运输到现场温度
初压温度
碾压终了温度
基体沥青混合0.075mm 逐盘在线检查±2%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T/CCTAS 148-2024
11
料矿料级配与
生产设计标准
级配的差
≤2.36mm ±5%
≥4.75mm ±6%
0.075mm
每台拌和楼每天
上、下午各一次
±2%
拌和厂取样,用抽取后的矿料筛
分
≤2.36mm ±4%
≥4.75mm ±5%
基体沥青含量(油石比),与生产配合
比设计的差(%)
逐盘在线检测±0.3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逐盘检查,每天汇
总一次,取平均值
评定
±0.1 以每一天作总量检验
每日每机2 次(上、
下午各1 次)
+0.2,0.2 拌和厂取样,抽提法;燃烧法
基体沥青混合
料马歇尔试验
稳定度(k) 每日上、下午各1
次
≥3.0
拌和厂取样,室内成型
空隙率(%) 20~28
基体沥青现场空隙率(%)
非交叉口路段1 次
/200m 20~28 体积法
交叉口1 次/处50m
8.2.2 灌浆料浆体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3 的要求。
表13 灌浆料浆体技术要求
检查项目检查频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外观随时无离析、分层现象目测
流动度每个路段2次10s~14s 附录C
8.3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质量检验标准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施工完成后,质量检验指标应满足表14 的要求。
表14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检验质量要求
检查项目检查频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
结构层厚度
正常路段:1 次/200m/车道,交
叉口:1 次/50m/车道
偏差设计值-5% JTG 3450T0912
灌浆饱满度(%) ≥80 附录A
渗水系数(ml/min) ≤60 JTG 3450T0971
构造深度(mm) ≥0.55 JTG 3450T0961
摩擦系数每200 m 测1 处满足设计要求摆式仪测定
平整度(mm) 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σ≤1.2
按每100m 计算标准差
其他公路
σ≤2.5
注1: 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用于表面层时,应进行构造深度和平整度检测,用作其他层位时,可不做要求;
注2: 构造深度检测是对抗车辙灌浆复合路面表面层抗滑性能的表征;
注3: 表中σ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差;
注4: 灌浆饱满度的指标在需要时可在路面开放交通前钻芯,每一工程不少于一组3 点,按公式A.5 进行计算,具
体试验过程见附录A。
T/CCTAS 148-2024
12
附录A
(规范性)
灌浆饱满度检验方法
A.1 测试仪器
A.1.1 电子天平:最大称量在3kg以下时,感量不大于0.1g;最大称量在3kg以上时,感量不大于0.5g。
A.1.2 游标卡尺。
A.2 测试方法
A.2.1 室内试件的灌浆饱满度测试方法
A.2.1.1 对试模进行称重,得出试模质量0 m 。
A.2.1.2 按JTG E20(T 0702)成型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并称量灌浆前试件连同试模的质量3 m ,
同时测出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t
。
A.2.1.3 采用游标卡尺量测试件的高度和直径,计算出试件的体积V 和空隙率V V 。
A.2.1.4 按附录B的试验方法对试件进行灌浆操作,称量灌浆后试件连同试模的质量4 m 。
A.2.1.5 通过式(A.1)计算出室内试件灌浆饱满度。
室内试件灌浆饱满度g V 按下式(A.1)计算。
( ) / 100 2 1
V
g
V V
V m m
...............................................................(A.1)
式中: g V ——灌浆饱满度,%;
1 m ——灌浆前试件质量,g;
2 m ——灌浆后试件质量,g;
——灌浆料密度,g/cm3;
V ——试件体积,cm3;
V V ——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其中1 m 、2 m 的计算公式如下:
1 3 0 m m m .............................................................................(A.2)
2 4 0 m m m .............................................................................(A.3)
式中: 3 m ——灌浆前试件连试模质量,g;
4 m ——灌浆后试件连试模质量,g;
0 m ——试模质量,g。
灌浆料密度 按JGJ/T98-2010 第5.3.5 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A.2.2 芯样灌浆饱满度试验方法
(1) 对铺设好的基体沥青路面按规定频率进行取芯,采用体积法测出芯样空隙率,并取各芯样空隙
率平均值为基体沥青空隙率'
V V 。
T/CCTAS 148-2024
13
(2) 灌浆复合路面施工结束后,待灌浆料浆体硬化后进行芯样取芯,并称量芯样质量'
2 m 。
(3) 采用游标卡尺量测芯样的高度和直径,计算出芯样的体积V ',根据式A.4 得出芯样体积下基体
沥青质量'
1m 。
'
1 m 的计算公式如下:
) 1 ( ' ' '
1 t V m V V .....................................................................(A.4)
式中: t
——基体沥青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g/cm3。
(4) 通过式(A.5)计算出芯样灌浆饱满度。
芯样灌浆饱满度'
g V 按下式(A.5)计算
( ) / 100
' '
'1
'2
'
V
g V V
V m m
..................................................................(A.5)
式中: '
g V ——芯样灌浆饱满度,%;
'1
m ——芯样体积下基体沥青混合料质量,g;
'
2 m ——芯样质量,g;
——灌浆料密度,g/cm3;
V '——芯样体积,cm3;
'
V V ——基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T/CCTAS 148-2024
14
附录B
(规范性)
灌浆复合沥青混合料室内成型方法
B.1 试验仪器
B.1.1 高速搅拌锅:转速100 r/min-2000r/min。
B.1.2 刮刀或毛刷:一个。
B.1.3 标准养护箱。
B.2 灌浆复合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与养护方法
B.2.1 依据JTG E20-2011中T 0702-2011的要求成型基体沥青混合料试件。
B.2.2 静置至试件完全冷却,采用体积法测试混合料试件空隙率,试件连同试模一起准备进行灌浆
试验。
B.2.3 用湿布擦拭搅拌锅和搅拌叶,搅拌锅内不能留存有明水。按照灌浆料的配比将1/2水倒入搅拌
锅中,再依次加入灌浆料,以200r/min的速度搅拌30s后加入剩余的水,再采用1000r/min的速度搅拌5min
后停止。
B.2.4 将试件连同试模置于振动台上,将灌浆料浆体按照先中间后周边的原则倒入试件上,倒入的
灌浆料浆体高度与试模边齐平为止,开启振动台30s进行振动灌浆,振动后重新倒入灌浆料浆体重复振
动灌浆过程,直至灌浆料浆体无明显高度变化为止。
B.2.5 用刮刀或毛刷刮除试件表面多余的灌浆料浆体后,称量试件灌入前后质量变化,按附录A的
计算方法算出试件的灌浆饱满度,对灌浆饱满度不合格的试件将作废处理。
B.2.6 满足相关要求的试件需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温度20±1℃,湿度90%)养护28天方可进行相关
性能试验。
T/CCTAS 148-2024
15
附录C
(规范性)
灌浆料浆体流动度试验
C.1 试验仪器
C.1.1 流动度仪:仪器上端内径178cm,下端内径13cm,流出管长38cm,内容量为1725ml。
C.1.2 电子天平:量程5kg,感量0.1g。
C.1.3 秒表:精确至0.1s。
C.2 试验步骤
C.2.1 测定前需按照GB/T 2419-2005中规定对流动度仪进行标定,并对仪器内壁进行冲洗。
C.2.2 按照附录B制作灌浆料浆体。
C.2.3 将制作好的灌浆料浆体,倒入流动度仪内,并先让适量灌浆料浆体从流出管流出,然后关闭
开关,再向漏斗内注入灌浆料浆体,直至浆体表面达到规定(1725ml)刻度线为止。
C.2.4 释放开关,从灌浆料浆体流出的同时开始计时,直至连续流出的灌浆料浆体完全流出瞬间计
时,读出该瞬间的时间,精确至0.1s,即为该材料的流动度。
C.2.5 同一配合比的灌浆料浆体进行平行试验3次,取其算术平均值即为最后结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