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4174-2025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4174—2025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 for healthy retrofitting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
2025—08—30 发布2025—09—30 实施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
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施行日期:2025 年09 月30 日
前言
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2 年度辽宁省工程建设地方标
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辽住建科〔2022〕11 号)的要求,辽宁省土木建筑学
会、沈阳建筑大学协同有关单位,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及国内外其他标准,在广泛征求意
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10 章,主要技术内容为:1 总则、2 术语、3 园区环境、4 室内
公共空间、5 套内物理环境、6 围护系统、7 建筑结构、8 管网设备、9 施工与
验收、10 运行管理等。
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
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由辽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负责具
体技术内容解释。
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均可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归口管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 号,邮编:110001,联系电话:024 - 23448611。
主要起草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
浑南东路9 号,邮编:110168,联系电话:024 - 24694839〕。
本规程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
2
本规程参编单位:东北大学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沈阳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山如黛张雅婷周诗文初亚奇石羽徐向飞
樊现超菅宏潘城乡任长春吴晓平赵威
宋玉岭张九红李绥丛阳计增龙姜丰洋
孙玮晨何金星梁晶晶马晶椿李明洪宇
孙庆巍路沙沙范鹤王丹菲李坤郝晓宇
李一婷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庞光辉刘庆武于永彬孙胜进赵立高国瑞
王兵
3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改造前评估............................................................................................................... 3
3.1 一般规定........................................................................................................ 3
3.2 室外公共空间................................................................................................ 3
3.3 室内公共空间................................................................................................ 4
3.4 套内物理环境................................................................................................ 4
3.5 围护系统........................................................................................................ 4
3.6 居民需求与反馈............................................................................................ 5
4 室外公共空间........................................................................................................... 6
4.1 一般规定........................................................................................................ 6
4.2 绿化与景观.................................................................................................... 6
4.3 地面铺装........................................................................................................ 7
4.4 照明系统........................................................................................................ 8
4.5 交通与停车.................................................................................................... 8
4.6 无障碍设施.................................................................................................... 8
4.7 步行系统........................................................................................................ 9
5 室内公共空间......................................................................................................... 10
5.1 一般规定...................................................................................................... 10
5.2 走廊、门厅、单元出入口.......................................................................... 10
4
5.3 楼梯.............................................................................................................. 11
5.4 电梯.............................................................................................................. 11
6 套内物理环境......................................................................................................... 13
6.1 一般规定...................................................................................................... 13
6.2 室内热环境.................................................................................................. 13
6.3 室内空气质量.............................................................................................. 13
6.4 室内声环境.................................................................................................. 14
6.5 室内光环境.................................................................................................. 15
7 围护系统................................................................................................................. 18
7.1 一般规定...................................................................................................... 18
7.2 改造设计...................................................................................................... 18
7.3 气密性.......................................................................................................... 20
7.4 热桥.............................................................................................................. 21
8 施工与验收............................................................................................................. 23
8.1 一般规定...................................................................................................... 23
8.2 保温系统施工.............................................................................................. 23
8.3 门窗安装...................................................................................................... 24
8.4 气密性控制.................................................................................................. 24
8.5 热桥施工...................................................................................................... 25
8.6 质量控制...................................................................................................... 26
附录A 围护系统常见保温材料物理性能参数要求及技术要求...........................27
5
附录B 部分常见外窗热工性能参考....................................................................... 28
附录C 常见构造节点图........................................................................................... 32
本规程用词说明......................................................................................................... 42
条文说明..................................................................................................................... 45
引用标准名录............................................................................................................. 38
编制说明..................................................................................................................... 40
1
1 总则
1.0.1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引导既有住区健康改造,实现既有住区健康性能提
升,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既有住区的健康改造。
1.0.3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以“健康、舒适、适老、低碳”为目标,以“易施工、
易维护、经济性”为原则。
1.0.4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
规范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既有住区
城镇中已建成的小区,本规程中特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建
造的、需要改造的居住小区。
2.0.2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
以提升既有住区健康性能为目标的更新、改造和维护活动。
2.0.3 性能化设计
以提升建筑性能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即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为
性能目标,利用模拟计算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的
设计手段。
2.0.4 建筑气密性
建筑物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漏的能力。
2.0.5 气密性材料
用于密封建筑围护系统构造缝隙以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
2.0.6 防水透气材料
对建筑物围护系统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能够透出水蒸气的防水材料。
2.0.7 防水隔汽材料
3
对建筑物围护系统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室内水蒸气渗入保温层的
材料。
2.0.8 热桥
指建筑围护系统中的某一区域或部件,其导热率高于周围材料,形成传热
阻力最小的路程,也称之为冷桥或热通路。
2.0.9 全龄化
针对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等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人性化
设计与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出行、健身、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3 改造前评估
3.1 一般规定
3.1.1 本规程中的改造前评估主要包括室外公共空间、室内公共空间、套内物理
环境、围护系统、居民需求与反馈的综合性评估。
3.2 室外公共空间
3.2.1 评估现有绿化覆盖率、植被种类及分布,分析其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
3.2.2 检查地面材料是否透水、防滑,评估其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3.2.3 评估公共区域照明设施的能效和光照均匀度,是否存在过度照明或照明不
足。
3.2.4 分析交通流线是否合理,停车位是否充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4
3.2.5 检查无障碍通道、坡道等设施是否完善,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3.3 室内公共空间
3.3.1 应对楼梯的宽度、坡度、照明及扶手安全性进行评估;同时检查电梯的运
行状况、能效及无障碍设计。
3.3.2 评估通风、采光条件,检查地面材料是否防滑、耐磨。
3.3.3 检查消防通道、灭火器、应急照明等设施是否齐全且符合相关规范。
3.3.4 评估通风系统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异味或污染物积聚。
3.4 套内物理环境
3.4.1 应评估房间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是否存在暗房或通风不良问题。
3.4.2 应检查墙体、楼板、门窗的隔音效果,是否存在噪音干扰。
3.4.3 改造前应评估室内温度、湿度是否适宜,是否存在冬季过冷或夏季过热现
象。
3.4.4 改造前应检测室内甲醛、TVOC 等污染物浓度,评估通风换气效果。
3.5 围护系统
3.5.1 评估外墙保温材料的性能及老化程度,是否存在开裂、脱落等问题。
3.5.2 检查屋顶防水、保温性能,评估是否存在渗漏或隔热不足。
3.5.3 评估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保温性能,是否存在漏风、漏雨或结露现象。
5
3.5.4 检查建筑基础及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是否存在裂缝、沉降等问题。
3.6 居民需求与反馈
3.6.1 改造前应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居民对现有环境的满意度及改造需求。
3.6.2 应关注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居住需求。
6
4 室外公共空间
4.1 一般规定
4.1.1 本规程所界定的室外公共空间涵盖既有住区内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公
共活动场地及其配套设施。
4.1.2 既有住区内的人行步道、公共活动场地、建筑出入口、停车场等区域应实
施无障碍改造,改造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及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 的相关规定。住区内无障碍设施
应形成完整的无障碍系统,并与城市无障碍系统有效衔接。
4.1.3 既有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应进行合理优化,以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包
括但不限于休闲娱乐、健身运动及社交互动等功能。
4.1.4 空间利用效率应最大化,避免空间闲置或低效利用。对存在闲置或低效利
用的空间,应进行改造潜力评估。
4.1.5 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应得到保障,包括但不限于夜间照明系统、视频监控设
施及紧急疏散通道的设置。
4.2 绿化与景观
4.2.1 绿化覆盖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出现绿化不足或地面过度硬化的现
象。
4.2.2 绿化植被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优先选用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的
植被,如降尘、降噪、遮阳等功能性植物。
7
4.2.3 绿化设计应注重调节住区微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区域通风条件。
4.2.4 景观设计应兼顾美观性与实用性,充分考虑居民活动需求,合理设置遮阳
座椅、儿童游乐区等功能性设施。
4.2.5 针对老年居民需求,宜增设休息区、遮阳棚等适老化设施,提升居住环境
的适老性。
4.2.6 儿童活动区应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及趣味性,所有设施应符合儿童使用标准
及相关规范要求。
4.2.7 既有住区内的绿地应进行整治,恢复被占用的绿地面积,并适当增加公共
绿地、宅旁绿地及配套公建所属绿地。绿地面积宜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
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及《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 的相关要求。确
有困难时,可适当降低标准,但不得减少原有绿地面积。
4.2.8 宜根据既有住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
市建设技术途径,采取适宜的海绵城市措施,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
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 的相关规定。
4.3 地面铺装
4.3.1 依据场地功能分区(步行区、健身区、停车区等)的技术要求,选用相应
性能指标的铺装材料。
4.3.2 地面铺装材料应满足透水、防滑、耐磨等相关技术指标,同时应符合《绿
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的环保要求。
8
4.3.3 应优先选用低热容材料(如透水砖、植草砖等),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4.3.4 地面铺装坡度应控制在0.5% - 2.0%之间,确保排水顺畅,无积水现象。
排水设施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要求。
4.4 照明系统
4.4.1 现有照明设施的能效水平应满足节能指标。
4.4.2 公共区域应光照均匀,不应存在照明死角或过度照明。
4.4.3 照明不应对居民生活造成光污染,不应影响夜间休息。
4.4.4 宜引入智能照明系统(如光控、时控、感应控制)以节约能源。
4.5 交通与停车
4.5.1 小区内部交通流线应实现人车分流,确保动线组织合理,通行效率满足《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要求,避免交通拥堵。
4.5.2 按照住区人口数量增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保证停车位数量充足。
设置充电停车位。
4.5.3 交通标志、减速带等设施应完善,不存在安全隐患。
4.5.4 应限制交通及机动车噪声并采取控制措施。
4.6 无障碍设施
4.6.1 无障碍通道应连续、畅通,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4.6.2 坡道的坡度、宽度及扶手设置应合理。
9
4.6.3 无障碍标识应清晰、醒目,便于特殊群体识别。
4.6.4 公共活动空间(如广场、健身区)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4.7 步行系统
4.7.1 步行系统布局应结构清晰、分级明确。宜根据出行的实际需要重新梳理,
提升出行的便利性,同时应满足基本救护和消防要求。
4.7.2 保障既有住区居民步行环境的安全性。
4.7.3 除常规的路灯照明设施以外,应在坡道、转弯、台阶、公共活动场地等设
置照明设施。照明灯光宜选用柔和漫射的光源,同时应做好遮光、控光设计,
避免产生光污染。照明设施宜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
排。
10
5 室内公共空间
5.1 一般规定
5.1.1 本规程中的室内公共空间包括住宅的走廊、门厅、单元出入口、楼梯间、
电梯等部分。
5.1.2 既有住区室内公共空间应满足日常通行、紧急疏散、担架通行及驻足休憩
等需求,且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5.1.3 既有住区室内公共空间应功能布局应合理、空间利用率高,不存在空间浪
费或利用率低的问题。
5.1.4 既有住区室内公共空间应满足安全性要求,包括结构安全、设备安全及使
用安全,并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
5.2 走廊、门厅、单元出入口
5.2.1 走廊及门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要求,确保其满足使用
功能需求。当自然通风或采光不满足要求时,宜增设机械通风设备或照明设施,
以优化室内环境质量。
5.2.2 地面材料应具备防滑、耐磨性能,且无破损、起翘等缺陷。宜优先选用环
保、易清洁的铺装材料。
5.2.3 空间走廊及门厅的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避免出现拥挤现象。宜增设
休息座椅或装饰绿植,以提升空间舒适性及美观性。
11
5.2.4 单元出入口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宜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无障碍坡道或采
取其他无障碍措施,确保便利性与可达性。台阶及坡道应进行防滑处理,确保
使用安全。
5.2.5 单元出入口应设置雨篷,其出挑长度宜覆盖入口平台及台阶。在条件允许
时可适当加大雨篷尺寸,但不得影响底层住户的采光需求。
5.2.6 单元出入口的醒目位置应设置禁烟标识。
5.3 楼梯
5.3.1 楼梯间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设置疏散照明设施及安全标识牌。
5.3.2 应对楼道内的管道、线路、配电箱、表箱、消火栓等突出物进行系统性梳
理,确保不影响楼梯通行,保持视线整洁及环境卫生,并符合消防规范要求。
5.3.3 楼梯宽度及坡度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确保通行便利性。
5.3.4 楼梯间应具备充足的自然采光与通风条件。当自然条件不足时,应增设人
工照明或机械通风设施。
5.3.5 楼梯扶手应安装牢固,高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5.3.6 楼梯踏步应具备防滑性能,必要时增设防滑条或更换防滑材料。
5.4 电梯
5.4.1 对于未设置电梯的既有住宅,宜加装电梯以解决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的垂
直交通问题。
12
5.4.2 电梯无法直通楼层平台的住宅,宜加装升降平台或预留加装升降平台的空
间。
5.4.3 电梯运行应稳定,控制噪音水平,并降低故障频率。
5.4.4 电梯应配备无障碍设施,如盲文按钮、语音提示等,以满足特殊群体使用
需求。
5.4.5 应定期检查电梯维护记录,确保其安全运行,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13
6 套内物理环境
6.1 一般规定
6.1.1 本规程的套内物理环境包括室内热环境、空气质量、室内声环境和室内光
环境四方面内容。既有住区的住宅套内空间改造应以低碳、舒适、健康、适老
为目标,并保持适当的前瞻性。
6.1.2 既有住区的的住宅改造应以室内环境指标为约束性指标,以能耗指标、围
护系统性能参数指标为推荐性指标进行性能化设计。
6.2 室内热环境
6.2.1 建筑室内热环境应全年处于舒适状态,主要房间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当地
规范要求,宜达到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如表6.2.1.1 所示。
表6.2.1.1 建筑室内环境参数
室内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 ≥20 ≤26
相对湿度(%) ≥30 ≤60
新风量(m3/h) ≥30
围护结构非透明部分内表面温差(℃) 3
温度不保证率(%) ≤10
6.2.2 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散热器在房间的设置和分布,确保室内温度均匀,
并应保证不同朝向和功能的房间舒适度。
6.2.3 门窗开启扇的设计应考虑建筑的空间布局,优化自然通风效果,特别是在
过渡季和夏季,通过自然通风有效排除室内多余的热量。
6.3 室内空气质量
14
6.3.1 改造所用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限值应满足现行相关国
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不得使用含有石棉、苯的建筑材料和物品;木器漆、防
火涂料及饰面材料等的铅含量不得超过90 mg/kg;含有异氰酸盐的聚氨酯产品
不得用于室内装饰和现场发泡的保温材料中。
6.3.2 室内天花板、墙壁或地板上没有明显的变色、发霉和返潮现象。
6.3.3 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 的要求,如表6.3.3.1 所示。
表6.3.3.1 居住建筑空气污染物浓度限量要求
污染物I 类民用建筑工程
氡(Bq/m³) ≤150
甲醛(mg/m³) ≤0.07
氨(mg/m³) ≤0.15
苯(mg/m³) ≤0.06
甲苯(mg/m³) ≤0.15
二甲苯(mg/m³) ≤0.20
TVOC(mg/m³) ≤0.45
6.4 室内声环境
6.4.1 主要房间声环境设计标准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的
要求,如表6.4.1.1 所示。
表6.4.1.1 卧室、起居室允许噪声级
房间名称
允许噪声级(A 声级,dB)
昼间夜间
卧室≤45 ≤33
起居室≤45
6.4.2 建筑围护系统的墙体和窗户,设计和施工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118 的要求,如表6.4.2.1 所示。
15
表6.4.2.1 外墙、外窗(包括未封闭阳台的门)的空气声隔声标准
构件名称空气声隔声单值评价量+ 频谱修正量(dB)
外墙计权隔声量+ 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45
交通干线两侧卧室、起居室(厅)的窗计权隔声量+ 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35
其他窗计权隔声量+ 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30
6.4.3 在有条件进行室内改造设计时,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的要求,如表6.4.3.1 所示。
表6.4.3.1 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
构件名称撞击声隔声单值评价量(dB)
卧室、起居室(厅)
的分户楼板
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实验室测量) <70
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现场测量) ≤70
6.5 室内光环境
6.5.1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后,室内天然采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
标准》GB 50033 的相关规定,如表6.5.1.1 所示。
表6.5.1.1 住宅室内天然采光标准值
采光等级场所名称
侧面采光
采光系数
标准值(%)
室内天然光
照度标准值(lx)
IV 卧室、起居室(厅) ≥2.0 ≥300
IV 厨房≥2.0 ≥300
V 卫生间、过道、餐厅≥1.0 ≥150
6.5.2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后,住宅内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窗的颜色透射指数不应低
于80。
6.5.3 对室内照明改造时,室内光环境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T 50034 中相对应场所基本要求,室内具有良好的舒适照度,按照表6.5.3.1
16
中的要求进行设计,如表6.5.3.1 所示。
表6.5.3.1 照明舒适度
房间或场所参考平面高度舒适照度(lx)
起居室
一般活动0.75 m 水平面125 ± 10%
书写阅读0.75 m 水平面500 ± 10%
显示作业0.75 m 水平面450 ± 10%
卧室
一般活动0.75 m 水平面100 ± 10%
床头阅读(书籍) 0.75 m 水平面500 ± 10%
床头阅读(显示) 0.75 m 水平面200 ± 10%
餐厅0.75 m 水平面300 ± 10%
厨房
一般活动0.75 m 水平面150±10%
操作台台面300 ± 10%
卫生间0.75 m 水平面150 ± 10%
6.5.4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 50034 和《建筑环境通用
规范》GB 55016 的相关规定,室内照明的色温、显色性和频闪等照明质量相关
指标宜按表6.5.4.1 和表6.5.4.2 中要求设计。
表6.5.4.1 室内照明的色温舒适度和色表特征
适用场所
白天夜间
相关色温(K) 色表特性相关色温(K) 色表特性
起居室一般活动、卧室一般活动、卧室
床头阅读、卫生间
3300 - 5000 中间<3300 暖
起居室书写与阅读、餐厅、厨房4000 - 5000 中间4000 - 5000 中间
表6.5.4.2 其他照明质量舒适度设计要求
参数舒适照明
一般显色指数(Ra) ≥80
特殊显色指数(R9) >0
光源和灯具的闪变指数(PstLM) ≤1
照明频闪比≤6%
光源色容差≤5SDCM
照明产品光生物安全组别≤RG0
17
18
7 围护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本规程所述围护系统由外墙、屋面、外门窗及阳台等外围护构件组成。
7.1.2 围护系统改造应基于改造前评估结果,制定包含技术路线、节点构造及施
工工艺的专项改造方案。
7.2 改造设计
7.2.1 围护系统的热工性能应满足《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 的强制性要求,如表7.2.1.1 - 7.2.1.4 所示,并宜参照《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DB2101/T 0048 的推荐性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如表7.2.1.5 -
7.2.1.7 所示。
表7.2.1.1 严寒C 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²·K)
≤3 层>3 层
屋面≤0.20 ≤0.20
外墙≤0.30 ≤0.40
架空或外挑楼板≤0.30 ≤0.40
阳台门下部芯板≤1.20 ≤1.20
非供暖地下室顶板(上部为供暖房间时) ≤0.45 ≤0.45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楼板≤1.50 ≤1.50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户门≤1.50 ≤1.50
分隔供暖设计温度温差大于5K 的隔墙、楼板≤1.50 ≤1.50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²·K)/W]
周边地面≥1.80 ≥1.8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2.00 ≥2.00
表7.2.1.2 寒冷A 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 (W/m²·K)
19
≤3 层>3 层
屋面≤0.25 ≤0.25
外墙≤0.35 ≤0.45
架空或外挑楼板≤0.35 ≤0.45
阳台门下部芯板≤1.70 ≤1.70
非供暖地下室顶板(上部为供暖房间时) ≤0.50 ≤0.50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楼板≤1.50 ≤1.50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户门≤2.00 ≤2.00
分隔供暖设计温度温差大于5K 的隔墙、楼板≤1.50 ≤1.50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²·K/W)
周边地面≥1.60 ≥1.6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1.80 ≥1.80
表7.2.1.3 严寒C 区建筑外窗热工性能设计指标
传热系数K (W/m²·K)
南、东、西向≤1.8
北向≤1.8
表7.2.1.4 寒冷A 区建筑外窗热工性能设计指标
传热系数K (W/m²·K)
南、东、西向≤2.0
北向≤2.0
表7.2.1.5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窗热工性能设计指标
传热系数K (W/m²·K)
南、东、西向≤1.2
北向≤1.2
表7.2.1.6 居住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²·K)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
屋面0.10 - 0.15 0.10 - 0.20
外墙0.10 - 0.15 0.15 - 0.20
地面及外挑楼板0.15 - 0.30 0.20 - 0.40
表7.2.1.7 居住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值
性能参数严寒地区寒冷地区
20
传热系数(W/m²·K) ≤1.0 ≤1.2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冬季≥0.45 ≥0.45
夏季≤0.30 ≤0.30
注:太阳得热系数为包括遮阳(不含内遮阳)的综合太阳得热系数。
7.2.2 封闭式阳台改造应确保其热工性能与外窗一致,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
7.2.3 围护系统节点设计应确保保温层在墙体、屋顶、地面、门窗框等部位的连
续性,避免因断点导致热桥效应。
7.2.4 围护系统节点设计应重点处理阳角、女儿墙、挑檐、窗户洞口、墙体与基
础交界处等关键部位,确保保温材料完整包裹。
7.2.5 不同材料交接部位应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搭接构造和密封处理措施,以防
止因接缝空隙导致的围护结构热桥效应及表面结露现象。
7.2.6 围护系统的交接部位(包括外墙与屋面、外墙与墙基、洞口与门窗、外墙
与阳台或雨棚等挑出构件连接处)应强化防水构造节点的处理措施,防止雨水
渗入导致的保温性能劣化。
7.2.7 围护系统节点设计应符合防撞保护要求,确保结构完整性并与立面设计协
调。
7.2.8 围护系统耐久性设计应满足防裂、耐候及抗老化等要求。
7.2.9 外保温系统应进行相容性评估,确保各构造层性能匹配。
7.2.10 外保温系统应设置可检修节点,选用易维护饰面材料。
7.3 气密性
21
7.3.1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节点设计应强化围护系统气密性构造措施,以实现室内
热环境改善、建筑能耗降低及居住舒适度提升的综合效益。
7.3.2 围护系统气密层应确保连续完整,重点控制不同材料交接处的气密性过渡
及与结构层的可靠连接。
7.3.3 节点密封处理应选用耐久性密封材料,规范施工工艺,并设置冗余密封措
施。
7.3.4 特殊部位气密性处理应重点控制门窗洞口、管线穿墙及结构缝等关键节点。
7.3.5 气密性密封材料应满足弹性、耐候及抗老化等性能要求。
7.3.6 气密层节点设计应满足可检修性要求,便于后期维护管理。
7.3.7 围护系统气密性设计应与保温、防水及防火系统协调,确保系统整体性能。
7.4 热桥
7.4.1 结构性热桥处理应重点控制主体结构连接部位、悬挑构件及结构缝等关键
节点。
7.4.2 连接件热桥控制应优化锚固件热工性能,采取断热处理及补偿设计措施。
7.4.3 外围护节点热桥处理应重点控制门窗洞口、女儿墙及地面交接处等部位。
7.4.4 设备安装节点热桥处理应重点控制雨水管支架、遮阳装置及设备基座等部
位。
7.4.5 连接件导热系数λ应≤0.05W/(m·K),隔热垫片压缩强度应≥200kPa,
22
断热材料使用寿命应≥25 年。本条规定依据《建筑用隔热铝合金型材》JG/T
175 执行。
7.4.6 热桥处理应进行关键节点计算验证,实施红外热成像检测,并建立技术档
案。
7.4.7 应设置可检修的热桥处理节点,建立定期检测制度,制定热桥修复预案。
23
8 施工与验收
8.1 一般规定
8.1.1 本规程中的施工与验收主要包括保温系统、门窗安装、气密性控制、热
桥、质量控制的施工要点、性能检测、材料选用、工艺要求、过程控制、维护
监测等内容。
8.1.2 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施工前应编制经审核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对复杂施工
节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技术交底。
8.1.3 施工人员应接受涵盖保温系统施工、气密性处理及热桥控制等专项技术培
训和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8.1.4 应编制包含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计划及应急预案的专项施工方案,重
点细化热桥控制、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8.1.5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成品保护措施,控制施工环境条件,并实施全过程质量
监控,确保各施工环节符合设计要求。
8.2 保温系统施工
8.2.1 保温层施工应确保连续完整,重点控制不同部位交接处的保温层搭接与密
封处理。
8.2.2 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最小保温厚度,控制施工厚度偏差。
8.2.3 保温板接缝应错缝铺设并进行密封处理,防止热桥产生。
24
8.2.4 保温系统施工应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严格控制粘贴质量,并做好关键节
点隐蔽验收。
8.2.5 保温材料性能应满足导热系数、尺寸稳定性及抗压强度等设计要求。
8.2.6 保温系统施工应规范基层处理、粘贴工艺及固定方式等工艺要求。
8.2.7 保温系统节点处理应重点控制门窗洞口周边、结构连接部位及设备安装部
位。
8.2.8 保温系统施工应实施全过程检测,严格完工验收,并建立完整质量档案。
8.3 门窗安装
8.3.1 门窗安装应严格控制安装精度,确保位置偏差、垂直度及水平度符合设计
要求。
8.3.2 门窗周边应进行专项气密性处理,确保窗框与墙体连接处密封可靠。
8.3.3 门窗热工性能应进行现场检测,确保整窗传热系数符合设计要求。
8.3.4 门窗安装应进行水密性控制,设置有效的防水隔汽层及排水构造。
8.3.5 门窗隔声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宜进行现场隔声性能检测。
8.3.6 门窗安装应规范预埋件安装、固定件设置及安装顺序等工艺要求。
8.3.7 门窗节点处理应重点控制与保温系统、气密层及防水层的连接。
8.3.8 门窗安装应实施全过程检测,严格完工验收,并建立完整质量档案。
8.4 气密性控制
25
8.4.1 气密层系统应确保连续完整,重点控制不同材料交接处的气密性过渡及与
结构层的可靠连接。
8.4.2 应重点处理外门窗安装节点、围护系统洞口部位及复杂节点的气密性。
8.4.3 气密性施工应制定专项方案,严格控制关键工序质量,做好隐蔽工程验收。
8.4.4 气密性施工应实施全过程检测,进行整体气密性测试,并建立完整质量档
案。
8.4.5 气密性材料应选用耐久性产品,确保材料性能及相容性符合设计要求。
8.4.6 气密性施工应规范工艺要求,设置冗余密封措施,保证施工精度。
8.4.7 应设置可检修的气密层节点,建立定期检测制度,制定气密性维护预案。
8.4.8 气密性控制应贯穿设计、施工及使用全过程,确保长期使用效果。
8.5 热桥施工
8.5.1 结构性热桥处理应重点控制主体结构连接部位、悬挑构件及结构缝等关键
节点。
8.5.2 连接件热桥控制应优化锚固件热工性能,采取断热处理及补偿设计措施。
8.5.3 外围护节点处理应重点控制保温交接处、门窗安装节点及地面交接处等部
位。
8.5.4 特殊部位热桥处理应重点控制穿墙管道、设备固定件及围护系统连接件等
节点。
26
8.5.5 热桥处理材料应选用低导热系数连接件、高性能隔热垫片及耐久性断热材
料。
8.5.6 热桥处理应进行关键节点计算验证,实施红外热成像检测,并建立技术档
案。
8.5.7 应设置可检修的热桥处理节点,建立定期检测制度,制定热桥修复预案。
8.6 质量控制
8.6.1 应严格执行关键工序验收制度,确保各施工环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8.6.2 隐蔽工程验收应在隐蔽前进行,确保隐蔽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8.6.3 施工过程应实施全过程检测,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
8.6.4 施工记录应完整准确,真实反映施工过程及质量状况。
8.6.5 气密性验收宜达到n50 ≤ 0.6/h 的标准要求。
8.6.6 热桥验收应确保线性传热系数Ψ值符合设计要求。
8.6.7 检测报告应规范完整,真实反映工程质量状况。
8.6.8 验收资料应及时归档,确保工程档案完整可查。
27
附录A 围护系统常见保温材料物理性能参数要求及技术要求
表A 围护系统常见保温材料物理性能参数要求及技术要求表
注:
1 为保证节能计算的效果,本规程要求计算节能用的保温材料性能指标应按本
表选取;
2 如所采用的保温材料的性能指标未在本表中列出,则应参照该材料的国家标
准或辽宁省标准;对于无相应国家或辽宁省标准的保温材料,应由政府相关部
门组织召开专项论证会,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试点应用。
材料类型序号参数技术要求
膨胀
聚苯板
1 导热系数(25℃),W/(m·K) ≤0.037
2 表观密度,kg/m³ 18 - 22
3 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 20.10
4 尺寸稳定性,% ≤0.3
5 吸水率(体积分数),% ≤2
石墨
聚苯板
1 导热系数(25℃),W/(m·K) ≤0.032
2 表观密度,kg/m³ 18 - 22
3 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 ≥0.10
4 尺寸稳定性,% ≤0.3
5 吸水率(体积分数),% ≤2
岩棉
1 质量吸湿率,% ≤0.5
2 短期吸水量(部分浸入),kg/m² ≤0.5
3 导热系数(25℃),W/(m·K) ≤0.044
4 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MPa ≥0.15
5 酸度系数≥1.8
聚氨酯板
1 芯材表观密度,kg/m² ≥35
2 芯材导热系数(25℃),W/(m·K) ≤0.024
3 芯材尺寸稳定性(70℃, 48h),% ≤1.0
4 吸水率(体积分数),% ≤2
5 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 ≥0.10
28
附录B 部分常见外窗热工性能参考
表B 部分常见建筑外窗热工性能表
序号名称玻璃配置
传热系数K
(W/m²·K)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1
65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 + 5 2.8 - 3.0 0.48 - 0.53
2
65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 + 5Low - E 2.2 - 2.4 0.35 - 0.39
3
65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 5Low - E 2.1 - 2.3 0.35 - 0.39
4
7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 + 5 + 12A + 5Low - E 1.8 - 2.0 0.30 - 0.37
5
7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 5 + 12Ar + 5Low - E 1.7 - 1.9 0.30 - 0.37
6
7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 + 5Low - E + 12A + 5Low - E 1.6 - 1.8 0.24 - 0.31
7
7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 5Low - E + 12Ar + 5Low - E 1.5 - 1.7 0.24 - 0.31
8
8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 5 + 12Ar + 5Low - E 1.3 - 1.5 0.30 - 0.37
9
8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 5Low - E + 12Ar + 5Low - E 1.1 - 1.3 0.24 - 0.31
10
9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 + 5 + V + 5Low - E 0.9 - 1.1 0.35 - 0.39
11
9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超白+ 12A + 5 超白+ V + 5 超白
Low - E
0.9 - 1.0 0.43 - 0.50
12
10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 5Low - E + 12Art5Low - E 0.9 - 1.1 0.24 - 0.31
13
10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Low - E +
12Ar + 5 超白Low - B
0.9 - 1.1 0.40 - 0.47
14
10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 12Ar 千5 + V + 5Low - E 0.8 - 1.0 0.35 - 0.39
15
100 系列内平开隔
热铝合金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 V + 5 超白
Low - E
0.8 - 1.0 0.43 - 0.50
16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 + 5 2.4 - 2.6 0.48 - 0.53
17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r + 5 2.3 -- 2.5 0.48 - 0.53
29
续表B.1
序号名称玻璃配置
传热系数K
(W/m²·K)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18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 + 5 + 12A + 5 1.8 - 2.0 0.44 - 0.48
19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 + 5Low - E 1.8 - 2.0 0.35 - 0.39
20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r + 5Low - E 1.7 - 1.9 0.35 - 0.39
21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 + 5 + 12A + 5Low - E 1.4 - 1.6 0.30 - 0.37
22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r + 5 + 12Ar + 5Low - E 1.3 - 1.5 0.30 - 0.37
23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 + 5Low - E + 12A + 5Low - E 1.2 - 1.4 0.24 - 0.31
24 65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r - 5Low - E + 12Ar + 5Low - E 1.1 - 1.3 0.24 - 0.31
25 82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r + - 5 + 12Ar + 5Low - E 1.0 - 1.2 0.30 - 0.37
26 82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5 + 12Ar - 5Low - E + 12Ar + 5Low - E 0.8 - 1.0 0.24 - 0.31
27 82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Low - E
+ 12Ar + 5 超白Low - E
0.8 - 1.0 0.40 - 0.47
28 82 系列内平开型料窗5 + 12Ar + 5Low - E + V + 8 0.6 - 0.8 0.35 - 0.39
29 82 系列内平开塑料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 V +
5 超白Low - E
0.6 - 0.8 0.43 - - 0.50
30 6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 + 5 2.4 - 2.6 0.48 - 0.53
31 68 系列内平开木窗8 + 12Ar + 5 2.3 - 2.5 0.48 - 0.53
32 6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 + 5 + 12A + 5 1.8 - 2.0 0.44 - 0.48
33 6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 + 5Low - E 1.8<2.0 0.35 - 0.39
34 6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r + 5Low - E 1.7 - 1.9 0.35 - 0.39
35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 + 5 + 12A + 5low - E 1.4 - 1.6 0.30 - 0.37
30
续表B.2
序号名称玻璃配置
传热系数K
(W/m²·K)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36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r + 5 + 12Ar + 5Iow - E 1.3 - 1.5 0.30 - 0.37
37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
5 + 12A + 5Low - E + 12A +
5Low - E
1.2 - 1.4 0.24 - 0.31
38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
5 + 12Ar - 5Low E + 12Ar +
5Low - E
1.1 - 1.3 0.24 - 0.31
39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Low - E +
12Ar + 5 超白Low - E
1.1 - 1.3 0.40 - 0.47
40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5 + 12A + 5 + V + 5Low - E 0.7 - 1.0 0.30su0.27
41 78 系列内平开木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 V +
5 超白Low - E
0.7 - 1.0 0.43 - 0.50
42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 + 5 2.5 - 2.7 0.480.53
43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r + 5 2.4 - 2.6 0.48 - 0.53
44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 + 5 + 12A + 5 1.942.1 0.44 - 0.48
45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 + 5Iow - E 1.9 - 2.1 0.35 - 0.39
46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r + 5Low - E 1.8 - 2.0 0.35 - 0.39
47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 + 5 + 12A + 5Low - E 1.5 - 1.7 0.30 - 0.37
48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r + 8 + 12Ar + 5Low - E 1.4 - 2.6 0.30 - 0.37
49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H12A + 5Iow - E + 12A +
5Low - E
1.3 - 1.5 0.24 - 0.31
50
86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r - 5Low - E +
12Ar + 5Low E
1.2 - 1.4 0.24 - 0.31
51
92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r + 5low - E +
12Ar + 5low - E
0.9 - 1.1 0.240.31
52
92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Low - E +
12Ar + 5 超白Low - E
0.9 - 1.1 0.40 - 0.47
31
续表B.3
序号名称玻璃配置
传热系数K
(W/m²·K)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53
92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 12A + 5 + V + 5Low - E 0.8 - 1.0 0.30 - 0.37
54
92 系列内平开
铝木复合窗
5 超白+ 12Ar + 5 超白+
V + 5 超白Low - E
0.8 - 1.0 0.43 - 0.50
注:
1 玻璃配置从室外侧到室内侧表述,双片Low - E 膜的中空玻璃膜层位于2、4
面或3、5 面,复合中空玻璃中真空玻璃应位于室内侧,且Low - E 膜位于第4
面;
2 塑料型材宽度≥82 mm 时应为6 腔室或6 腔室以上型材。80 系列隔热铝合金
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44 mm,90 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54
mm,100 系列隔热铝合金型材隔热条截面高度≥64 mm,且隔热条中间空腔需
填充泡沫材料;
3 铝木复合窗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节能门窗第1 部分:铝木复合门窗》
GB/T 29734 中的b 型;
4 由于型材构造、镀膜牌号等存在差异,表格中给出的性能仅考虑多数厂家产
品的平均性;
5 本表给出的性能参数依据为根据沈阳市气候条件。
32
附录C 常见构造节点图
C.0.1 外墙阴、阳角构造做法。
图C.0.1.1 外墙改造构造做法一(370 砖墙+ 100 厚EPS 保温板)
图C.0.1.2 外墙改造构造做法二(370 砖墙+ 200 厚EPS 保温板)
33
图C.0.1.3 外墙改造构造做法三(240 砖墙+ 保温砌块+ 100 厚EPS 保温板)
C.0.2 外墙阴、阳角构造做法。
图C.0.2.1 外墙阳角改造构造做法
图C.0.2.2 外墙阴角改造构造做法
34
C.0.3 外墙保温排版做法。
图C.0.3.1 保温板的立面排版
图C.0.3.2 保温板的阳角排版
图C.0.3.3 门窗洞口的保温板排版
35
C.0.4 外墙保温排版做法。
图C.0.4.4 石墨聚苯板锚栓布局图
图C.0.4.5 岩棉条锚栓布局图
注:
1 石墨聚苯板锚栓布局图适用于尺寸为1200 mm × 600 mm 的石墨聚苯板。
2 岩棉条锚栓布局图适用于尺寸为1200 mm × 150 mm 的岩棉条。
3 岩棉条可用作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其性能按岩棉防火隔离带选用。
4 图中锚栓的数量为最低标准,具体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确定。
36
5 基层墙体为结构外墙时,锚栓的有效锚固深度应大于等于50 mm,并应经设
计计算确定。
6 基层墙体为砌筑外墙时,锚栓的有效锚固深度应大于等于65 mm,并应经设
计计算确定。
C.0.5 外窗外嵌式安装做法。
图C.0.5.1 外嵌式安装构造做法(纵剖面)
C.0.5.2 外嵌式安装构造做法(横剖面)
37
C.0.6 外窗半内嵌式安装做法。
图C.0.6.1 半内嵌安装构造做法(纵剖面)
图C.0.6.2 半内嵌安装构造做法(横剖面)
38
C.0.7 外窗内嵌式安装做法。
图C.0.7.1 内嵌安装构造做法(纵剖面)
图C.0.7.2 内嵌安装构造做法(横剖面)
39
C.0.8 窗口附加网格布铺设示意图。
图C.0.8.1 窗口附加网格布铺设示意图
40
C.0.9 屋面保温改造构造做法。
C.0.9.1 屋面保温改造构造做法
C.0.9.2 女儿墙改造构造做法
41
C.0.10 雨落管改造构造做法。
C.0.10.1 雨落管改造构造做法(纵剖面)
C.0.10.2 雨落管改造构造做法(横剖面)
42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 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
按……执行”。
43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9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44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 51309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JGJ 122
《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JGJ/T 181
《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
《建筑楼板撞击声隔声技术规程》JGJ/T 46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01/T 0048
45
辽宁省地方标准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规程
DB21/T 4174 - 2025
条文说明
46
编制说明
本文件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
既有住区改造相关科研和示范成果,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技术和标准,编制出
宏观的、指导性的辽宁省既有住区健康改造规程。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验收和监督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
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既有住区健康改造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
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
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
仅供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参考。
47
1 总则
1.0.1 本条阐明了本规程编制的目的。
在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四个面向”
的战略要求,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
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特别是强调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要求充
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
本规程中的“健康”并非指追求使用者完全健康的状态,也不等同于我国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 所规定的——包含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
服务等六个方面的“健康”以及美国WELL 标准所定义的——涉及空气、水、
营养、光线、健身、舒适性、意识等七个方面的“健康”。本规程中的“健康”
是指提升建筑以及住区的健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营造舒适的园区环境、
公共空间环境、套内物理环境、增强围护系统性能、辅以良好的施工和维护技
术,创建一个健康、舒适、适老、低碳的居住环境,促使人们自觉地追求健康
生活。
在既有住区改造层面,中国城镇的既有住区(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
九十年代建设的住区)具有复杂的特征和多样的类型,建造标准相对落后。辽
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具有城市化进程早、城市化率高的特点,如今面
临着大量既有住区的改造任务。为了服务民生、方便民生、保障民生,辽宁省
将既有住区改造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19 年至2023 年间,全省
累计改造既有住区5230 个,惠及居民230 多万户。目前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在
48
提升建筑能源效率和园区基础设施,但在健康、舒适、老龄适宜和低碳等方面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规程的制定旨在填补现有住区改造在上述方面
的不足,全面提升既有住区改造的质量,提高住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1.0.2 本条规定了规程的适用范围。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其城市主要分布于严寒C 区和寒冷A 区气候区。
这两个气候区的特点是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全年温差较大,极
端最低气温可达到-30℃以下。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
求,建筑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还需考虑防风、防雪、防冻等综
合因素,以确保在寒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