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IA 018-2024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B-Y 09;C65-72
团体标准
T/CSIA 018—2024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herently safer enterprises
2024 - 12 - 23 发布2025 - 03 - 01 实施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2
引言........................................................................................ 3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要求................................................................................... 3
5 建设要求................................................................................... 4
6 建设步骤.................................................................................. 14
附录A 本质安全技术措施..................................................................... 17
参考文献.................................................................................... 20
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
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中企安环信息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应急管理部研
究中心、本质安全研究院、宁波子规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
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国家电投集团上海电力田集发电厂、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国电投(珠海横琴)
热电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中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股
份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浙江)有限公司、陕西能源电力运营有限公司、黑龙江吉地油田服务股
份有限公司、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中国核电有限
公司、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四厂、江
苏核电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郭仁林、董成文、李爽、余炜、史志斌、徐日洲、富延雷、吕慧、雷少华、汤凯、
戴孟烈、樊开彬、陈宏云、刘文智、陈伟、裴全进、顾超、王宏乾、梁湘津、巫山云、高宇龙、卢
春雪、陈向红、武红幸、刘略、马树宝、李俊峰、李久林、邢志华、邵重阳、丁序海、宋双亮、汝
洪涛、唐振宁、宋康顿、田疆、袁键、卢鹏、武晶、罗俊、徐小照、张国彪、云祎萌、龙洋、刘三
军、汤争争。
3
引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本质安全理论及其应用范畴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深刻且全面地融
入了系统的安全管理之中,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达成共识。然而,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
传统的“人物环管”四维本质安全模型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全面保障本质安全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时代背
景下信息要素对本质安全影响日益增强。为了适应新时期安全生产需求,亟需将“信息”这一关键维度纳
入企业安全管理,与人员、物、环境、管理相结合,构建“人物环管信”五维度本质安全模型,确保各要
素间和谐共生、协同作业与高效运行。
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之间,非但不是孤立或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不仅涵盖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全部内容,更着眼于企业内在的固有
安全,从设计之初便融入前瞻性思维,采用尖端技术与工艺。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本质安全理念,
是对企业安全与管理的更高标准与更具体要求。
该文件作为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导航,围绕“人、物、环、管、信”五大维度,系统阐述了本质安
全型企业的建设标准、推荐实践路径及实施步骤,为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框架。
致力于建设本质安全型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服务及经营特点,在五大维度中精准定位,确定符
合企业实际的切入点。同时,根据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所处的不同阶段,参照本文件相应维度的具体要求,
精准施策,有序推进。
作为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领域的首份国内通用标准,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基础框架。针对特定行业、
新兴领域以及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具体评价,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应持续制定并发布相应的细化标准, 以灵活
应对时代变迁与技术革新,助力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建设的长远目标。
1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全面规定了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总体指导原则、具体建设要求以及实施步骤等多方面的
规范化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企业,在进行本质安全建设时,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
择适用的维度和建设内容,以确保本质安全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 3300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 3033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导则
AQ/T 900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本质安全inherent safety {1,4,5,7,8,9}
运用先进系统思维、科学治理模式、超前规划设计、数智化技术和技术措施,通过持续优化资源
配置、建立持续改进和反馈机制、实施系统的风险管理,强化安全文化,使人(企业员工)、物(物
料、设备设施等)、环(工作环境)、管(管理体系)、信(信息要素)等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
使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及隐患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建立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机制。
[危险和有害因素术语,来源:GB/T 13861]
3.2
本质安全模型inherent safety model (见图1)
2
图1 本质安全模型
3.3
本质安全技术措施inherent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为实现全生命周期本质安全而采取的消除、替代、简化、容错、减缓、保护等系列技术措施的
总称。
3.4
本质安全设计inherently safer design
应用本质安全措施的设计活动,使生产流程、工艺过程及设施具有从根本上防止不期望事件发
生的内在特征。
[来源:AQ/T 3033]
3.5
本质安全型企业inherently safer enterprise
具有本质安全特征,在人、物、环、管、信等方面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实现“人员零伤
害、系统零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风险可控制、人机环境安全匹配”的企业。
一、运用:
1 先进系统思维
2 科学治理模式
3 超前规划设计
4 数智化技术
5 技术措施
二、通过持续:
6 优化资源配置
7 改进反馈机制
三、实施:
8 系统风险管理
建设目标:
1 安全可靠
2 隐患清除
风险可控
3 避免事故
4 提升安全绩
效
设备设施企业员工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
工作环境
强化安全文化
3
4 总体要求
4.1 指导原则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核心价值观,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健康为代价的红线,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体现安全管理效能。
4.1.2 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通过组织、管理和技术等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4.1.3 遵循“系统追问、持续改进、本质提升”工作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
互动。
4.2 工作原则
4.2.1 在指导原则的总体框架下,总结提炼符合本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具体行为准则。
4.2.2 将本质安全管理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或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建设实施、风险
管控、运行维护和优化改造等各个环节。
4.2.3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分阶段有序推进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提升。
4.2.4 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向
事前预防数字化转型。
4.2.5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研究和运用本质安全理论,推动安全文化
创新、安全机制创新、安全管理创新和安全技术创新。
4.3 前提要求
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下列某一条或几条作为前提要求。
4.3.1 采用全面、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将各个部分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通过
系统思维,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4.3.2 采用科学原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
确保管理的有效性、效率和可持续性。
4.3.3 采用超前规划设计。在项目或系统开始之前,就进行充分的预见性规划和设计,以应对
未来的问题和挑战,确保项目或系统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运行。
4
4.3.4 采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先进手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提
升管理效率、优化决策过程,并推动创新。
4.3.5 采取消除、替代、简化、容错、减缓、保护等具体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全生命周期本质
安全目标。
4.3.6 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地对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资源
的有效利用和安全效益最大化。
4.3.7 建立持续改进和反馈机制,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竞争力,不断提升
安全绩效水平。
4.3.8 实施系统风险管理,对可以提前预见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避免其不利
影响。
4.3.9 强化安全文化,树立安全理念,培育员工安全行为习惯。
4.4 建设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物、环、管、信”五个“实体”始终处于安全可靠
的状态,及时消除隐患,有效控制风险,从源头上防止事故发生。
5 建设要求
5.1 企业员工(人)
5.1.1 安全文化构建
5.1.1.1 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内部的和外部的文化特征,引导全体员工
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依法依规实现自我安全约束,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来源:AQ/T 9004-2008]
5.1.1.2 企业应建立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
[来源:AQ/T 9004-2008]
5.1.1.3 应强调和落实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设立安全领导力发展计划,
提升管理层的安全决策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5
5.1.1.4 明确员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责任,采取理念引领、流程再造、正向激励等措
施,增强员工参与度。
5.1.1.5 强化企业决策层安全领导力、管理层安全管控力、执行层安全执行力,实现全员安全
意识、安全态度、知识技能等安全要素的提升。
5.1.2 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提升
5.1.2.1 引导员工理解并认同企业的安全文化,将安全视为工作的首要前提,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5.1.2.2 通过提升组织安全领导力促进对员工行为的正面影响,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5.1.2.3 建立以正向激励为主要手段的组织驱动力机制,激活基层组织与员工活力。
5.1.2.4 动员和鼓励员工广泛参与安全宣传、安全竞赛、团队建设等安全活动,营造良好的
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1.2.5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改进建议和创新思路,为企业安全生产贡献智慧和力量。
5.1.3 安全能力提升
5.1.3.1 企业应根据相关法规要求,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培训计划,据此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5.1.3.2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
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10}
5.1.3.3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
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10}
5.1.3.4 员工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性质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应急
处置等知识和技能。
5.1.3.5 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
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5.1.3.6 实施常规化安全训练,并形成复训机制。
6
5.1.3.7 组织员工及时学习、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的新政策、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安全
知识。
5.1.3.8 通过职业伦理培训,培养员工的道德责任感,确保员工遵守正确道德标准。
5.1.3.9 引导员工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估,不断改进安全行为和工作方式。
5.1.4 责任、行为与监督
5.1.4.1 从组织机构、政策方针、战略规划、领导承诺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开展安全领导力建设。
5.1.4.2 制定本质安全建设规划,按企业组织机构关系进行职责分解,融入业务流程,并明确责
任人和时效,确保有效跟踪。
5.1.4.3 企业主要负责人及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践行安全承诺,为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提供安全设
施,分配充分资源,定期评审资源充分性。
5.1.4.4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安全责任制体系,并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考
核。
5.1.4.5 建立员工安全准入与退出机制,保证员工从招聘到离职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5.1.4.6 向员工明确告知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工作场所的潜在危险和应急处理措
施。
5.1.4.7 鼓励和引导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工作。
5.1.4.8 鼓励员工之间互相监督和保护,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安全行为,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
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5.1.4.9 建立和落实相关方管理制度,对相关方人员从入场到离场进行全过程管理。
5.1.4.10 建立安全红线管理要求,并通过培训、宣传、班组会等方式传达安全红线的要求,针对
违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机制,不断固化安全红线管理。
5.1.4.11 建立员工职业道德准则,管理层以身作则展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公司范围内形成职业
道德的良好氛围。
5.1.4.12 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
途径和控制方法。
7
5.1.4.13 建立员工关怀机制,关注社会舆论、工作压力、员工家庭氛围、生活环境等方面对安
全的影响。
5.1.5 审核与评估
5.1.5.1 企业应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审核,包括:
a)领导者应定期组织各级管理者评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绩效结果;
b) 领导者应根据审核结果确定并落实整改不符合、不安全实践和安全缺陷的优先次序,并识别
新的改进机会;
c) 必要时,应鼓励相关方实施这些优先次序和改进机会,以确保其安全绩效与企业协调一致。
[来源:AQ/T 9004-2008]
5.1.5.2 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及审核时,应采用有效的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关注安全绩效下
滑的前兆,给予及时的控制和改进。
[来源:AQ/T 9004]
5.2 设备设施(物)
5.2.1 可行性分析
5.2.1.1 应由企业研发部门专家与管理研究工作者组成团队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全生命周期
实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5.2.1.2 将本质安全的理念植入企业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行性分析应对产品生产与分销全
过程存在的风险给出防范策略。
5.2.1.3 周围环境、危害因素、工作安全、物料传输和公用辅助工程、库存需求、原材料与产
品的运输等环节,应识别评估相关方需求及其影响。
5.2.2 技术开发
5.2.2.1 技术开发阶段,应采用本质安全策略,辨识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5.2.2.2 技术开发阶段,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应对标同行竞争者、寻求或创造最佳
实践,消除隐患或最大程度减小产生隐患。
5.2.3 设计
5.2.3.1 设计阶段就应将本质安全设计融入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中。
8
5.2.3.2 设计阶段应保持设计路线、设备设施选型和材料等选择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无害化
和安全性。
5.2.3.3 设计阶段,应分析评估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和风险,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根据生产过程、
设备设施布局,选取适用、可靠、经济的本质安全技术措施。
5.2.3.4 设计阶段,应运用本质安全“简化”手段对设备规范、管道和仪表设计、安装过程和布
局进行优化,确保操作简单和实用。
5.2.3.5 设计时应选取适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2.3.6 设计时应选用具有自动保护、故障报警、紧急停机等功能的设备,在故障或误操作情况
下仍能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5.2.3.7 设备设施设计、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等全过程应遵守国家现行安全标准、规范和技
术要求。
5.2.4 采购
5.2.4.1 设备、设施、材料采购,应把控招标采购环节,把控质量关,把控供应商、承包商准入
关。
5.2.4.2 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设备设施来自合格、可靠的供应商。
5.2.4.3 设备设施到货后,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质量验收,确保设备设施符合设计要求、采购文
件要求和安全标准。
5.2.4.4 采购的设备设施应附带完整的技术资料,包括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安装图纸等,
确保使用、维护和保养。
5.2.4.5 在设备选型时,应充分考虑安全作业的需要,禁止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要求
列出的淘汰设备。
5.2.5 建造
5.2.5.1 施工建造阶段应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采用本质安全技术措施保障施工过程安全。
5.2.5.2 建造阶段应遴选资质合格的施工单位。
5.2.5.3 建造阶段全过程应遵守国家现行安全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
9
5.2.5.4 建造过程中,应做好承包商管理,科学、合理制定与实施施工计划,采用信息和智能
等技术措施和现场督导等管理手段,保障建造过程中的本质安全。
5.2.5.5 设备设施竣工验收过程中,应根据本质安全设计标准,开展本质安全性能测试与评估,
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安全水平。
5.2.5.6 新建、改扩建设备设施投运前,应组织开车前的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5.2.6 运行与维护
5.2.6.1 企业应建立健全资产完整性管理体系和制度,涵盖设备设施的操作、检查、维护维修、
检测等方面。
5.2.6.2 制定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并定期更新。
5.2.6.3 在发生事件、设备设施变更后应及时复核安全操作规程,并对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情
况进行验证。
5.2.6.4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对操作规程修订完善时,应与制造商沟通协商,并按设备设计要求执行。
5.2.6.5 应制定资产完整性管理的实施方案或计划,根据法规及制度要求,按时开展日常巡查、
定期检查、维护维修等工作,按时完成适用设备的法定检验项目。
5.2.6.6 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锅炉、管道等特种设备,应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确
保设备合法使用和安全运行。
5.2.6.7 危险化学品储罐、高温高压设备等存在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应制定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5.2.6.8 对现有设备设施、防护装置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 按
本质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查漏补缺,制定实施本质安全提升行动方案,提高安全可靠性。
5.2.6.9 定期组织设备设施隐患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确保设备设施安
全运行。
5.2.7 更新与改造
5.2.7.1 对现有设备设施存在的安全缺陷或不足进行评估,结合自身经济、技术状况,确定改
进目标和方案,实施本质安全措施改进和提升。
10
5.2.7.2 根据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及时对设备设施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提高安全性
能和运行效率。
5.2.7.3 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的落后设备设施,应及时进行淘汰和更新。
5.2.8 资产退出
5.2.8.1 资产退出时,应分析设备设施拆除对在役设备设施及人员安全的影响,编制专项施工方
案及应急预案。
5.2.8.2 拆除设备设施时,应做好物料清除和与在役设备的隔离。
5.3 工作环境(环)
5.3.1 营造良好作业环境
5.3.1.1 作业场所按功能合理分区,有危险因素的区域与其他区域有效隔离。
5.3.1.2 职业健康、安全、消防、环境保护措施均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标识牌类型和数量满
足危害管控需要,安全标识、标牌的规格样式符合规范规定。
5.3.1.3 对采光、通风、温度、湿度、噪声、粉尘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优化
劳动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工作环境安全,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噪音、光线等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规定。
5.3.1.4 保持清洁、整齐、干净、有序的工作环境,符合精益现场管理规定。
5.3.2 加强作业环境风险防控
5.3.2.1 定期识别生产运营活动中潜在的作业环境影响因素,评估可能存在的作业环境或职业
健康风险。
5.3.2.2 针对评估出的作业环境或职业健康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加强污染源治理、优化生产
工艺,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5.3.2.3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
5.3.3 提升应急能力
5.3.3.1 与作业环境相关的突发事件纳入企业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
措施,确保在出现安全或急性职业病危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应对。
5.3.3.2 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11
5.3.4 持续开展作业环境监测与评估
5.3.4.1 建立作业环境监测网络,对生产运营活动可能带来的作业环境变化及其对安全和职业
健康的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5.3.4.2 定期对职业健康绩效进行评估,分析职业健康管理目标实现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5.4 管理体系(管)
5.4.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5.4.1.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程序、风险管理、变更管理、
应急管理、事件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管理、评估与审核等。
5.4.1.2 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和权限,安全责任逐级分
解到个人,并得到有效落实。
5.4.1.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
管理网络。
5.4.1.4 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流程文件、标准规定、程序文件等,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规
范化、标准化。定期对标准修订和更新,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5.4.1.5 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标准,包括设备、场所安全操作规程、防护措施、
检修要求等。定期对标准修订和更新,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5.4.1.6 制定、实施和优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时,在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的基础上,应满
足本质安全设计、本质安全技术、本质安全管理要求。
5.4.1.7 通过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来落实安全责任,提高执行力,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形成“有
责任、有落实、有考核、有监督”的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5.4.1.8 开展审核与管理评审,通过符合性评价了解体系和程序运行状态,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5.4.2 强化安全风险管理
5.4.2.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序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2
5.4.2.2 从本质安全要求出发,全方面辨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
5.4.2.3 引入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和优先控制顺序。
5.4.2.4 根据评估结果和改进目标,制定和实施本质安全提升方案。
5.4.2.5 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闭环管理。
5.4.2.6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安全风险管理及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等情况,运用定量或
定性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体系。
[来源:GB/T 33000]
5.4.3 事故与应急管理
5.4.3.1 建立健全事故和应急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职责和权限。
5.4.3.2 企业应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做好应急行动准备。针对安全风险较大的重点场所(设施)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编制重点岗位、人员
应急处置卡。
[来源:GB/T 33000]
5.4.3.3 组织员工学习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熟知应急职责和分工。
5.4.3.4 组织员工参加应急演练和培训,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或灾难时的处置能力和逃生技能,
并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实战水平。
5.4.4 持续改进
5.4.4.1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进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5.4.4.2 建立沟通程序和机制,确保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之间以及
与其它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5.4.4.3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对安全管理建言献策,推动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5.4.4.4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技术创新,提升本质安全技术水平。
5.4.4.5 跟踪安全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和发展。
5.4.4.6 优化信息传播通道,及时推广与安全相关的良好实践或经验,促进本质安全管理提升。
5.4.5 安全生产绩效评估
13
5.4.5.1 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绩效评估体系,对各部门、各岗位和个人的安全工作定期评估和
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5.4.5.2 通过奖惩激励,形成安全生产的良性竞争氛围。
5.5 信息系统(信)
5.5.1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5.5.1.1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技术基点,构建智能化安全监控、
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
5.5.1.2 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行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5.5.1.3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本质安全运行情况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安全信息实
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5.5.1.4 采用标准化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架构,提高信息化系统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5.5.1.5 建立完善的文档和记录体系,包括系统设计文档、操作手册、安全审计报告等,确保
后续管理和维护需要。
5.5.2 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5.5.2.1 建立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的信息系统架构,确保在单点故障或突发事件时,系统能够持续
稳定运行。
5.5.2.2 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包括系统监控、故障排查、应急响应等的规定和流程,定期
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检查、测试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避免因系统故障影响安全生产和经营
管理。
5.5.3 系统安全管理
5.5.3.1 明确系统安全运维目标,对系统进行全面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
5.5.3.2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及安全优先级落实防控措施。
5.5.3.3 建立和完善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日志管理、访问控制、密码管理、数据加密、漏洞
管理、数据备份、安全事件管理、安全审计等。
5.5.3.4 根据安全优先级及面临的风险程度,确定系统安全管理策略和管控措施。
5.5.3.5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事件应对机制,并定期开展测试和演练。
14
5.5.3.6 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5.5.4 监测与改进
5.5.4.1 部署安全事件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响应安全事件,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控。
5.5.4.2 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改进,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优化,提升信
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5.4.3 分析信息技术领域动态和发展趋势,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信息系统智能化和自动
化水平。
6 建设步骤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一般要经历八个步骤(见图2)
图2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步骤
6.1 成立建设工作机构
企业应当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分工以及考核标准。
6.2 开展本质安全现状评估
工作机构
现状评估
工作方案
培训宣贯
培育典型
检查验收
评估复审
持续改进
15
企业应依照《本质安全型企业评价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定期开展本质安全现状评估。对具
体危害因素、装置设备、高风险作业可采用风险评价方法,识别和确定危害因素,明确本质安全提升
的工作内容,为制定本质安全提升目标和工作方案提供依据。
6.3 编制推进工作方案
企业应结合评估结论,制定或更新本质安全提升工作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目标、工作内容、保
障措施、负责部门与人员、过程跟踪与考核要求等内容。本质安全提升应做到全覆盖。
6.4 教育培训宣贯
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本质安全理念宣贯,对分管负责人、各业务领域管理人员和安全
管理人员开展本质安全建设指南宣贯培训,对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人员开展安全素质教育培训。
6.5 培育典型
企业规模较大的,可选择典型的基层单位或业务单元,建立本质安全示范试点,形成可借鉴、
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成果或企业标准。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和实施本质安全型企业整体建设方案。
6.6 检查验收
企业应制定本质安全提升行动验收标准,成立验收小组,对已经完成的提升行动项进行检查验收,
形成验收报告。
6.7 评估与复审
6.7.1 企业应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评估与复审机制,评估或复审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执行。
6.7.2 评估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
a)现有本质安全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b)现有本质安全措施的风险控制水平;
c)本质安全技术水平提升后的安全经济性。
6.7.3 复审周期应随企业实际生产运行现状与需求而定,最长不超过三年,复审内容包括:
a)企业已建立评估机制的可行性、运转情况和历次评估各项记录;
b)企业生产工艺现场的设备设施及工艺技术运行情况;
c)企业已采取本质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可靠性等;
d)企业在实施本质安全措施情况下的安全绩效和各方面的收益。
16
6.7.4 企业负责人应全面组织评价工作,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报告,作为本质安全建设进一步改
进提升的依据,并向本企业所有部门、单位和从业人员进行通报。
6.8 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对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评价结果,客观分析企业本质安全建设质量,及时采取措
施进行纠正、变革、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本质安全建设水平和质量。
17
附录A 本质安全技术措施
(资料性)
A.1 消除(最小化)
A.1.1 采用本质安全设计,应用先进工艺技术路线,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具等消除作业环
境的危险因素。
A.1.2 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库存量,不使用或使用最少量的危险物质。必须使用时,减小危险物
质数量。
A.1.3 避免操作人员接触危险因素,采取职业健康安全预防措施。
A.1.3.1 采用工艺合成策略或优化工程设计,优化传统技术操作与工艺路线,减少危险设备和操作。
A.1.3.2 采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和检修装置,通过减少停车时间消除停车操作带来的潜在
隐患。
A.1.3.3 减少现场危险物料与生产库存,定期审核评估装置运行库存需求,提高工艺本质安全。
A.2 替代(低危害)
A.2.1 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方式,降低生产过程风险。
A.2.2 在工艺流程中,不能使用消除技术降低风险的,应采取安全或危害小的材料、工艺替代危
险性大的材料、工艺,提升设施设备安全可靠性。
A.2.3 工艺设计人员、操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分析技术发展,定期确定低危险性物料替代危
险物料。
A.2.4 对于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原料、催化剂、中间体及副产物等,应用本质安全替代理念,在工
艺设计的初始阶段提前探索,寻求更加安全可靠的物料替代,提高生产工艺固有安全。
A.2.5 坚持数据赋能安全生产,通过发明或引进成熟、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
企业由“传统生产”向“智能化生产”转变、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创新”转变、由“高危生产”
向“本质安全”转变,以技术管理夯实安全基础、以技术攻关破解安全难题、以技术创新推动本质安
全建设。
A.3 简化(减故障)
A.3.1 通过自动化设计或采取工程措施等手段,采取简化生产过程控制参数、反应条件等方式控
18
制物质危险有害性。
A.3.2 简化操作,减少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的可能。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减少人为失误机会,消除
危险源,降低风险。
A.3.3 设计工艺设备或单元室,应遵从设计最小化,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同时,减少危险原料与设
备的使用,防止可能出现的故障或过程安全事故。
A.3.4 减少或消除额外的工艺步骤及工艺流程中化学品种类和用量,减少危险化学品泄漏或危险
能量释放的可能性。
A.3.5 对于两个及以上功能相近的容器或设备可合并成一个,去除无用设备,精简备用设备,减
少附加装置。
A.3.6 采用人因工程提升人机接口有效性,工艺设备设计应简单直观,设备安装应便于操作与检
修,减少或消除有危害的维修活动,合理布置设备之间的逻辑连接,避免故障发生对系统出现连串影
响等。
A.4 容错(防人因)
A.4.1 通过智能化设计使工艺、设备具有容错、冗余功能,使工艺过程能够承受非正常反应和扰
动,为安全留有余量。
A.4.2 通过容错管理减少生产过程中错误带来的不期望后果,增加安全生产的韧性。
A.4.3 提前将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向相关操作人员展示,消减信息的不对称性,从意识上做到容
错预防,让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操作。
A.4.4 采用冗余技术或自检及自动恢复技术设置设备或工艺间的故障切换,预先对可能发生的故
障进行诊断检测与限制屏蔽,采取修复、重构的恢复手段。
A.4.5 通过外加具备检测和切换能力的硬件达到系统容错目的,部件可并行工作,也可只有一个
模块工作,其他模块待命,一旦工作模块出现故障,立即切换到备用模块。
A.4.6 通过提供足够的冗余信息与算法程序,使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检测程序错误,
采取补救措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A.4.7 通过消耗时间达到容错目的,在允许状态下,对错误工艺或程序重新运行。
A.4.8 通过工艺设备及安全保护装置管控,强化事故管理,增加安全监控与屏障管理等。
19
A.5 减缓(降后果)
A.5.1 危险作业时,采用危险物质的最小危害形态、最小危险性或相对安全的工艺条件、相对安
全的存储方式运输危险物质。
A.5.2 发生事故,在控制危害和能量更低的前提下,采取控制手段降低事故影响。
A.5.3 发生事故时,通过物理隔离、空间距离设置等方法,将危险源隔离开。
A.5.4 在可能情况下,提供更大的设备间距,将工艺布置在距离人员足够远的地方。
A.5.5 生产场所和公共或环境受体间应提供缓冲区等。
A.6 保护(多屏障)
A.6.1 在设备设计阶段,通过工程技术手段,进行自动控制并消除减弱危险,防止设备危险误发
性。
A.6.2 作业场所及设备应加装屏障保护,降低工程操作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A.6.3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将人体与高风险作业场所或设备进行物理隔离,避免受到伤害。
A.6.4 对于危险性高、危害程度大的设备,应采取“ 内加隔离,外加防护”、联锁、隔离和加装
限速限位器等技术措施对“物”进行有效防护处理,避免误操作引发危险。
20
参考文献
[1] 蒋国瑞. 新时代企业本质安全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4第11期(上)。
[2] SingaporeMinistryof Manpower,WorkplaceSafetyandHealthACT(Chapter354A--DesignforSafety)Regulations.
2015.
[3]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第11 号
[4] 罗云、展宝卫、彭吉银.《企业本质安全:理论·模式·方法·范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
[5] Raj, Prasad Anantha. Inherent Safety Implementation in Office Building[D].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20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1〕
[7] Wirapratama, Fakhry.Inherent Safety Principle Aplication for Teleworkers: A Case Study[D],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
2022)
[8] Fei Wang etA.Bi-objective Synthesis of CCUS System Considering Inherent Safety and Economic Criteria[C].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Sustainability,2023.
[9] 张磊等.既有安全管理框架下的铁路本质安全体系研究[J].中国铁路,2024.
[10]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0 号第二次修订),20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