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YCY 3073-2024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56阅读模式

T/LYCY 3073-2024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65.020.01
CCS B 60
团体标准
T/LYCY 3073-2024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lope safety monitoring of open-pit mines
2024-12-16 发布2024-12-31 实施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 1
4 基本规定............................................................................ 3
4.1 一般规定....................................................................... 3
4.2 露天矿山边坡分类............................................................... 4
4.3 边坡安全监测分级............................................................... 4
4.4 监测要求....................................................................... 5
5 变形监测............................................................................ 6
5.1 一般规定....................................................................... 6
5.2 表面水平位移监测............................................................... 7
5.3 表面垂直位移监测............................................................... 8
5.4 边坡内部位移监测............................................................... 8
5.5 裂缝监测....................................................................... 9
6 采动应力监测........................................................................ 9
6.1 边坡内部应力监测............................................................... 9
6.2 支护结构应力监测.............................................................. 10
7 爆破振动监测....................................................................... 10
8 降雨和地下水监测................................................................... 11
8.1 降雨量监测.................................................................... 11
8.2 地下水监测.................................................................... 11
8.3 渗流压力监测.................................................................. 12
9 视频监控........................................................................... 12
10 现场巡查.......................................................................... 13
11 在线监测系统...................................................................... 14
11.1 一般规定..................................................................... 14
11.2 安装与调试................................................................... 15
11.3 运行与管理................................................................... 15
12 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16
T/LYCY 3073—2024
II
12.1 一般规定...................................................................... 16
12.2 数据分析...................................................................... 16
12.3 监测预警...................................................................... 17
12.4 信息反馈..................................................................... 17
13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18
13.1 一般规定...................................................................... 18
13.2 监测资料整编.................................................................. 18
13.3 监测资料分析.................................................................. 18
附录A 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工程部署示意图............................................. 20
附录B 露天矿边坡地质复杂程度....................................................... 21
附录C 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报告提纲................................................... 22
本标准用词说明........................................................................ 23
T/LYCY 3073—2024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
限公司、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漳州市测绘
设计研究院、山东科岳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测绘院、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西理工大学、康泰民生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范志龙、周刚、张鲁钰、王晓军、吴新辉、李光明、付治河、陈翔、
赵文峰、沈向前、杜年春、尹传忠、李善驰、曹凌云、朱建国、熊有为、王文军、胡凯建、
张维生、候岳、禄二峰、康跃明、张鹏、杨棣。

T/LYCY 3073—2024
1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的原则、内容、方法、软件平台和预警等技术要
求,以及监测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监测资料整理分析等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矿区自然边坡可参照执行。
本文件不适用于与煤共生、伴生的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722 《爆破安全规程》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51016 《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830 《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
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AQ/T 2063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MT/T 1183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岩移监测方法》
SL 183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 21 《降水量观测规范》
3 术语
3.1
露天矿边坡open-pit mine slope
在露天矿采场及其周边,因采矿作业形成的人工边坡和对矿山安全有影响的自然边坡。
T/LYCY 3073—2024
2
3.2
采场边坡open-pit slope
露天矿山采场周围由台阶和运输坑线等构成的倾向采场的坡面。
3.3
高陡边坡steep slope
高度或坡度达到标准规定界限值以上的边坡。
3.4
最终边坡final pit slope
露天采场到达最终设计开采境界位置时的边坡。
3.5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
沿边坡最危险滑动面作用的极限抗滑力(或力矩)与下滑力(或力矩)的比值。
3.6
边坡监测slope monitoring
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和表征边坡稳定性变化的边坡行为状态定期观测,以判定边坡的稳定性及变
化规律。
3.7
变形监测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边坡岩土体及建构筑物的位移、沉降、倾斜、裂缝的变化进行监测,
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
3.8
监测点monitoring 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被监测对象上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
3.9
监测基点monitoring base point
相对永久不动的基准点。
3.10
等速变形constant deformation
边坡体有移动现象,其移动方向的加速度等于零。
T/LYCY 3073—2024
3
3.11
加速变形accelerated deformation
边坡体有移动现象,其移动量有明显的同向加速运动反映。
3.12
爆破振动速度blasting vibration velocity
由爆破地震波激起介质中具体质点往复运动的速度。
3.13
在线监测online monitoring
应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适时采集、传输、分析、管理的监测技术。
3.14
接触式位移监测contacting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人员到达监测目标或在监测目标上布置测点的位移监测方法。
3.15
非接触式位移监测non-contacting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无需人员到达监测目标或在监测目标上布置测点的位移监测方法。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露天矿山边坡应根据GB 16423 和GB 51016 的要求和矿山实际建设实施采场边坡安全监测。
4.1.2 露天矿山应依据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勘察报告、边坡稳定性研究报告和开采设计等资料、结合露天
矿山生产和揭露的地质情况,分区评估边坡稳定性现状,明确各分区内边坡安全监测等级,按照最终边坡
境界、不同时期和不同开采要求进行边坡监测方案总体设计,并按设计要求分阶段进行建设。
4.1.3 当没有形成最终边坡时,应在采场边坡设置临时监测点;形成最终边坡时,在最终边坡上设置长
期监测点。
4.1.4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
内使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4.1.5 采场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建成后,连续无故障试运行达3 个月以上,方可进行验收。
4.1.6 应每年进行一次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重新确定安全监测等级,监测等级发生变化的边坡应按照
T/LYCY 3073—2024
4
相应等级调整,补充设计后进行建设。
4.2 露天矿山边坡分类
4.2.1 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应依据高度、坡度、地质条件、稳定性等指标确定不同监测等级。
4.2.2 根据GB 50830,采场边坡高度等级按表1 划分为四级。高度小于100 m 的为低边坡;100 m~200 m
(含100 m)为中高边坡;200 m 以上(含200 m)的为高边坡;其中大于500m 的为超高边坡,对应的高
度等级指数分别为4、3、2、1。
表1 边坡高度等级
单位为米
高度等级指数H 分类名称高度
1 超高边坡大于500 m
2 高边坡200 m~500 m
3 中高边坡100 m~200 m
4 低边坡小于100 m
4.2.3 露天矿山采场边坡总边坡角等级按表2 划分为三级。坡度小于30°的为缓坡,坡度在30°~42°
之间(含30°)的为斜坡,坡度大于42°(含42°)的为陡坡,对应的坡度等级指数分别为3、2、1。
表2 总体边坡角等级
单位为(°)
坡度等级指数A 分类名称总边坡角度
1 陡坡大于42°
2 斜坡30°~42°
3 缓坡小于30°
4.3 边坡安全监测分级
4.3.1 根据地质报告和边坡工程勘察报告,将采场边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划分为复杂型、
中等型和简单型,对应的地质条件等级指数G 分别为1、2、3。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级不
一致时,取两者中较高的等级作为采场边坡地质条件等级。
4.3.2 应根据安全系数F 对露天矿山采场边坡稳定性进行滑坡风险分级,按照表3 将正常工况和非正
常工况条件下边坡滑坡风险等级分为四级。
T/LYCY 3073—2024
5
表3 采场边坡滑坡风险等级
滑坡风险等级指数S
安全系数F
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
1 F<1.1 F<1.05
2 1.1≤F<1.2 1.05≤F<1.15
3 1.2≤F<1.3 1.15≤F<1.25
4 1.3≤F 1.25≤F
注:非正常工况考虑暴雨、或爆破震动、或地震等荷载情况下的安全系数。
4.3.3 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等级按照表4 由边坡的变形指数和滑坡风险等级共同确定,共分为
一、二、三、四级,一级为最高等级并依次降低,其中变形指数由式(1)确定。
D = H + A + G (1)
式中:D—变形指数;
H—高度等级数;
A—坡度等级数;
G—地质条件指数。
当边坡变形指数和风险指数取值不在同一监测等级时,取两者中较高等级。
表4 采场边坡安全监测等级
安全监测等级变形指数D 滑坡风险等级S
一级3 或4 1
二级5 或6 2
三级7 或8 3
四级9 或10 4
4.4 监测要求
4.4.1 露天矿山采场应结合边坡分区的安全监测等级要求,对边坡变形、采动应力、爆破震动、水文
气象等进行监测,并对采场边坡进行视频监控,边坡安全监测基本指标如表5 所示。
T/LYCY 3073—2024
6
表5 边坡安全监测基本指标
监测
等级
变形监测
采动应
力监测b
爆破震动水文气象监测
视频监

表面
位移
内部
位移
边坡裂
缝a 质点速度
渗透
压力c
地下水
位c
降雨量
一级● ● ○ ● ● ● ● ● ●
二级● ○ ○ ○ ● ○ ● ● ●
三级● ○ ○ ○ ○ ○ ○ ● ●
四级● × ○ × ○ × × ○ ○
注:●应测项,○可测项,×不测项
a 满足4.4.2 裂缝条件的为应测项;
b 满足4.4.3 地质条件的为应测项;
c 满足4.4.5 水文地质条件的为应测项。
4.4.2 安全监测等级为一、二、三级的采场边坡应设立采场边坡表面位移监测;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
和二级的采场边坡应对最终边坡表面位移进行在线监测;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的采场边坡应在最终边坡
设置内部位移在线监测;当采场边坡出现长度超过5 m、宽度大于1 cm 且深度大于2 m 的贯通性裂缝
时,应对边坡裂缝实施监测。边坡现状高度150 米及以上的正常生产建设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应进行在
线监测。
4.4.3 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的采场边坡和二级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采场边坡,应对采场边坡进行采
动应力监测。
4.4.4 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采场边坡应进行爆破震动监测。
4.4.5 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的采场边坡和二级且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及复杂的采场边坡,应对最终边坡
进行渗流压力监测,其中水文地质条件为复杂的应进行渗流压力在线监测;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和二级
的采场边坡、三级且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采场边坡,应进行地下水位在线监测。
4.4.6 安全监测等级为一、二、三级的采场边坡应对采场边坡进行降雨量监测和视频监控。
5 变形监测
5.1 一般规定
5.1.1 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应与矿山设计和运行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
5.1.2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布设应满足GB 50026 要求。
T/LYCY 3073—2024
7
5.1.3 关键部位(如可能形成滑动带处、重点监测部位和可疑点)应加强监测工作,加密测点。
5.1.4 变形监测的正负号规定:
a)水平位移:以测线坡外向为正,反之为负;
b)垂直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c)裂缝位移:对开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对滑移,向坡下为正,反之为负。
5.2 表面水平位移监测
5.2.1 表面水平位移监测包括支护结构顶部、边坡顶部以及周边地表的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极坐标
法、交会法、自由设站法、卫星定位测量等接触式监测法和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法、地基干涉雷达测量、
视觉测量等非接触式监测法。
5.2.2 水平位移监测基点设置应不少于3 个,且设在稳定区域内。
5.2.3 采用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点应与边坡牢固结合;
b)表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应共用一个测点;
c)沿主滑动方向及滑动面范围选取典型断面布置测线,再按测线布置相应监测点;
d)坡顶应设监测点,测点位置距离坡顶线不大于30 米;
e)测线水平间距不大于100 m,测点垂直间距不大于30 m;
f)未开采至最终边坡时,应在采场边坡上设置临时监测点;
g)长期性表面位移测点底座埋入的深度不小于1.0 m,冰冻区应埋入冰冻层以下0.5m;
h)对于岩质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点位中误差不大于6 mm;
i)对于土质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2 mm。
j)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法进行表面位移监测时,监测设备应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平面静态解算
精度应优于(2.5 + 1 × 10-6 D) mm,高程静态解算精度优于(5.0 + 1 × 10-6 D) mm,其中D 为所测量
的基线长度,单位为km。
5.2.4 采用非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覆盖需监测的采场边坡分区,监测结果误差不大于6 mm,有
效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大于50 m。如采用地基干涉雷达进行表面监测时,监测精度应优于1mm,距离向分
辨率不大于0.5 m,方位向分辨率不大于10 mrad。
5.2.5 人工监测应每月不少于一次,在雨季和融雪季节应每半月进行一次。出现等速变形时,应每周
T/LYCY 3073—2024
8
不少于1 次;加速变形时应每日进行监测。
5.3 表面垂直位移监测
5.3.1 表面垂直位移监测包括支护结构顶部、边坡顶部以及周边地表等的垂直位移观测,可采用几何
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卫星定位测量或静力水准测量等接触式方法、地基干涉雷达等非接触式方法。
5.3.2 垂直位移监测基点设置应不少于3 个,且设在稳定区域内。
5.3.3 采用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点应与边坡牢固结合;
b)表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应共用一个测点;
c)沿主滑动方向及滑动面范围选取典型断面布置测线,再按测线布置相应监测点;
d)测线水平间距不大于100 m,测点垂直间距不大于30 m;
e)未开采至最终边坡时,应在采场边坡上设置临时监测点;
f)长期性表面位移测点底座埋入的深度不小于1.0 m,冰冻区应埋入冰冻层以下0.5 m;
g)对于岩质边坡,垂直位移监测高程中误差不大于3 mm;
h)对于土质边坡,垂直位移监测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0 mm。
5.3.4 采用非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覆盖需监测的采场边坡分区,监测结果误差应不大于3 mm,
有效监测点垂直间距不大于50 m。
5.3.5 人工监测应每月不少于一次,在雨季和融雪季节应每半月进行一次。出现等速变形时,应每周
不少于1 次;加速变形时应每日进行监测。
5.4 边坡内部位移监测
5.4.1 边坡内部位移监测包括内部水平位移和内部竖向位移,边坡内部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支护结构
或边坡土体中。边坡内部水平位移宜采用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边坡
内部垂直位移可通过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量测,也可采用埋设多点位移计进行
量测。
5.4.2 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a)沿主滑动方向及滑动面范围选取典型的剖面设置监测纵断面,监测纵断面水平间距不大于200 m;
T/LYCY 3073—2024
9
每个监测纵断面上布置监测孔,孔位垂直间距不大于100 m;
b)监测孔内布设不少于3 个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不大于50 m,最下一个测点应置于边坡临滑面
以下。
5.4.3 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可参照内部水平位移监测要求布设,应与内部水平位移测点结合布置。
5.4.4 内部位移的监测深度应依据潜在滑移面的位置确定。
5.4.5 内部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精度不应低于0.10 mm/m。
5.4.6 内部位移人工监测频率应与表面位移监测频率一致。
5.5 裂缝监测
5.5.1 地表裂缝监测宜采用游标卡尺、千分尺、伸缩仪、位错计等仪器进行测量。裂缝宽度监测宜在
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钢尺、千分尺、游标卡尺、数字裂缝宽度测量仪等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粘
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视觉测量法量测等;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
法、凿出法等。
5.5.2 对于岩质边坡,地表裂缝、错位的观测中误差不大于0.5 mm;对于土质边坡,地表裂缝、错位
的观测中误差不大于5 mm。
5.5.3 当边坡表面裂缝长度小于5 m 或宽度小于1 cm 时,可采用滑尺、钢尺等简易手段进行测量,当
边坡表面裂缝深度小于2 m 时,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5.5.4 当边坡表面裂缝长度超过5 m、宽度大于1 cm、且深度大于2 m 时,应采用测缝计或位移计进
行监测。
5.5.5 裂缝开始出现时应逐日观测,稳定后每周观测一次,直到裂缝不再发展为止。
6 采动应力监测
6.1 边坡内部应力监测
6.1.1 边坡内部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孔隙水压力计量测。
6.1.2 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预估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2 倍,精度不宜低于0.5% F
•S,分辨率不宜低于0.2% F•S。
6.1.3 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埋设前应对土压力计进行稳定性、密封性检验和压力、
T/LYCY 3073—2024
10
温度标定。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b)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
c)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
d)土压力计导线中间不宜有接头,导线应按一定线路捆扎,接头应集中引入导线箱中。
6.1.4 孔隙水压力计应事前埋设,埋设前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核查标定
数据,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6.1.5 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封
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 mm~20 mm 的干燥膨润土球。
6.1.6 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
6.2 支护结构应力监测
6.2.1 支护结构应力监测适用于围护墙内力、支撑轴力、立柱内力、围檩或腰梁内力监测等,宜采用
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力、应变传感器进行量测。
6.2.2 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选择相应类型的传感器。
6.2.3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不宜小于设计值的1.5 倍,精度不宜低于0.5% 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
F•S。
6.2.4 内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标定和编号,导线应做好标记,并设置导线防护措施。
6.2.5 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7 爆破振动监测
7.1 爆破工程分级应符合GB 6722 的有关规定,爆破工程级别为D 级以上或爆破有害效应可能对边坡
安全造成危害的爆破工程应进行爆破振动监测。
7.2 爆破振动监测应进行质点振动速度监测,有条件时可增设振动加速度监测。
7.3 监测系统由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及数据分析软件组成。监测仪器、设备及元
器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T/LYCY 3073—2024
11
a)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
b)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器件的检查。
7.4 爆破振动监测仪器量程精度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6722 的有关规定。
7.5 爆破振动监测的断面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在爆破影响范围之内且距爆区直线距离最短;
b)应在结构应力最大处和保护对象自身薄弱处;
c)在爆破影响范围之内,当爆破对保护对象可能产生危害时,应增加测点。
7.6 爆破振动监测传感器的安装应与被测对象之间刚性粘结,并应使传感器的定位方向与所测量的振
动方向一致。监测工作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固定传感器:
a)被测对象为混凝土或坚硬岩石时,宜采用粘合剂将传感器固定在混凝土或坚硬岩石表面,也可
预埋固定螺栓,将传感器底面与预埋螺栓紧固相连;
b)被测对象为土体时,可先将表面松土夯实,再将传感器直接埋入夯实土体中,并使传感器与土
体紧密接触。
8 降雨和地下水监测
8.1 降雨量监测
8.1.1 露天矿山应根据降雨量监测结果结合天气预报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
8.1.2 露天矿山应在采场边坡建立雨量监测系统。雨量监测系统应能够实时显示降雨量,统计日降雨
量、月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并生成报表。
8.1.3 雨量监测方法按照SL 21 的相关要求进行,允许误差不大于0.1 mm。
8.2 地下水监测
8.2.1 地下水动态监测应覆盖整个矿山开采期,每月观测不应少于1 次;季节变化或数据变化较大时
应增加次数。
8.2.2 监测纵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情况、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和渗流场特征确定。每个纵
断面应在边坡坡顶,边坡中部位置、边坡坡底布置测点,不少于3 个。埋深应参考实际地下水位深度确
定。
T/LYCY 3073—2024
12
8.2.3 对采用锚杆或混凝土抗滑结构加固的边坡,应进行地下水的水质监测。
8.2.4 地下水位监测的允许误差不大于1 cm/10 m。
8.3 渗流压力监测
8.3.1 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a)监测断面应选在有代表性且能控制主要渗流情况的边坡纵断面,以及预计有可能出现异常渗流
的区域;
b)每个纵断面不少于2 个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应根据控制过水断面及其渗透系数确定,且不大
于50 m;
c)监测点的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采场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可能产生的渗透变形情况、
渗水部位、汇集条件、渗流量大小并结合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进行确定,应尽量将测点设在强透水层中,
以监测各层中渗水压力的变化。
8.3.2 坡体内有隔水岩层时,应分层布置测压管,同时做好层内隔水。
8.3.3 渗压监测结果的精度不低于0.5% F•S。
8.3.4 渗压监测每月不少于1 次,当水位上升或恶劣天气时,应每日进行观测,有条件时可使用自动
化监测。
9 视频监控
9.1 视频监控范围应覆盖边坡全部区域,使用高清摄像头,单台摄像头覆盖半径不超过2000 米。
9.2 监控设备应安装在上平台高点,监视边坡整体安全情况、边坡上车辆、设备运行及人员工作情况。
9.3 监控设备应具有自动光圈功能,实现光圈自动调节,保障光照度变化的场合正确曝光成像,具备
后期加装AI 智能视频识别的条件。监控设备图像分辨率优于400 万像素,图像及视频参数不小于
1/2.7'靶面尺寸,低照度彩色不大于0.005 勒克斯,黑白不大于0.0025 勒克斯,具备可见光或红外补
光功能。
9.4 视频监控的功能与设计、设备选型与设置、传输方式、供电等应符合GB 50395 的规定。
9.5 视频监控应支持按摄像机编号、时间、事件等信息对监控图像进行备份、查询、回放。
9.6 视频监控系统应满足保存不少于30 天视频资料的存储要求。
T/LYCY 3073—2024
13
10 现场巡查
10.1 边坡施工和运行期内,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
10.2 边坡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 支护结构:
a)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b)坡面、坡顶是否有裂缝;
c)坡脚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d)表层有无开裂、脱落;
e)锚杆垫板有无松动、变形。
2 施工状况:
a)开挖后暴露的岩土体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b)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撑(锚杆)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c)边坡开挖暴露面是否及时封闭;
d)支撑、锚杆是否施工及时;
e)边坡及周边地表的截水、排水措施是否到位,坡顶或坡底有无积水。
3 周边环境:
a)坡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现象;
b)坡顶建筑、道路有无新增裂缝出现;
c)邻近施工(堆载、开挖、降水或回灌、爆破等)变化情况;
4 监测设施:
a)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
b)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c)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T/LYCY 3073—2024
14
5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10.3 现场巡查宜采用无人机搭载巡视设备进行。对无人机巡查发现的问题,监测人员应进行现场复核,
并结合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10.4 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及时整
理,如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11 在线监测系统
11.1 一般规定
11.1.1 在线监测系统应包含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综合预警等部分,并具备在各种
气候条件下实现适时监测的能力。在线监测系统应具备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11.1.2 在线监测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a)数据自动采集功能;
b)现场网络数据通信和远程通信功能;
c)数据存储及处理分析功能;
d)自动统计分析和报表报告生成功能;
e)监测对象、监测类型、监测内容、监测设备设施、监测频率、监测参与方等管理功能;
f)具有现场巡查、人工安全监测接口,可进行数据补测,比测功能;
g)对在线监测数据和人工监测数据的综合预警报警功能;
h)防雷接地及抗干扰功能;
i)自动巡测、应答式测量、故障自诊断、掉电保护及自启动功能;
j)其它辅助功能包括数据备份、防火墙保护等功能。
11.1.3 在线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基本性能要求:
a)巡测采样时间小于30 min,单点采样时间小于3 min;
b)测量周期可调;
c)系统故障率不大于5%;
d)防雷电感应不小于1000 V,应满足GB 50169 的相关规定;
e)采集装置测量范围满足被测对象有效工作范围的要求。
11.1.4 在线监测系统应具备通用性和扩展性,应开发在线监测通用数据传输接口,支持符合接口协议
T/LYCY 3073—2024
15
的在线监测数据传输入库。
11.1.5 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有机房的,机房建设应满足GB 50174 要求。
11.2 安装与调试
11.2.1 对有相对位置和方向要求的监测设备的安装,在现场放样时,应严格控制坐标位置;监测设备
的安装支架应埋设牢靠,水平度和垂直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1.2.2 在线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设施安装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安装和埋设完
毕后应绘制竣工图,并对系统设备进行线体试验、参数标定,做好详细记录。
11.2.3 监测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工程中,在安装在线监测传感器时,不宜破坏原有可用的监测设施。
11.2.4 监测设备设施安装或更新改造时,应对测点做好现场标识标牌。
11.3 运行与管理
11.3.1 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每年至少进行1 次系统检查,做好正式记录,存档备查。
11.3.2 应对在线监测系统基准点、工作基点、测点和供电通信线缆等加以有效防护,确保在线监测数
据稳定有效采集传输,设备在线率不低于90%。
11.3.3 应制定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
制度。
11.3.4 应指定人员负责在线监测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
11.3.5 应绘制在线监测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传感器、摄像头
等设备的位置,以及信号线缆和供电电缆走向和型号等重要信息。
11.3.6 在线监测系统的设备应定期进行调校,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达不到要求时,应立即更换。
11.3.7 应建立以下台账及报表:
a)监测系统设备台账;
b)监测系统设备故障登记表;
c)监测系统检修记录表;
d)监测系统巡检记录表;
e)传感器调校记录表;
f)预警记录月报表。
11.3.8 在线监测系统发出预警信息时,值班人员应按规定程序及时响应处置,处置结果应记录备
案。
T/LYCY 3073—2024
16
11.3.9 预警记录月报表应包括打印日期和时间、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预警次数、对
应时间、解除时间、累计时间、每次预警的最大值、对应时刻及平均值、每次采取措施时间及采取措
施内容等。
11.3.10 每季度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数据保存时间应不少于2 年,视频监控的
图像资料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0 天。
11.3.11 在线监测系统所涉及的监测设备设施传感器等应有足够的备品备件。
12 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12.1 一般规定
12.1.1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数据分析软件应具备数据粗差剔除、平差计算和异常监测成果判别
提示功能。
12.1.2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系统运行期间,在线安全监测成果应与人工安全监测成果进行比对
分析。
12.1.3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预警应由高级到低级分为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
警四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短时间内滑坡可能性非常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的应定为一级红色预警;
b)短时间内滑坡可能性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应定为二级橙色预警;
c)短时间内滑坡可能性较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应定为三级黄色预警;
d)有滑坡可能性且影响正常生产的应定为四级蓝色预警。
12.1.4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状况预警应由安全监测项目的最高预警等级确定。
12.1.5 应当根据各安全监测项目提出不同预警级别的预警值,预警值应结合年度边坡稳定性分析报
告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至少每半年核定一次。
12.2 数据分析
12.2.1 安全监测成果应包括原始监测资料、平差计算资料、监测报告书、日常巡查记录和年度巡
查及特殊巡查报告等。
12.2.2 监测数据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监测数据分析可采用比较法、图表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采用数学模型法
做定量分析时,应同时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
b)监测数据分析时,应判断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和确定边坡的不安全因素,并应结
T/LYCY 3073—2024
17
合现场巡查情况综合评价边坡的安全状态和预测变化趋势;
c)对监测项目、系统平台参数设置、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等应提出修改完善、维护更新
等建议。
12.2.3 露天矿山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应建立现场巡查、人工安全监测、在线安全监测的原始监测数
据库及监测成果数据库、预警信息数据库,并应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平台接口要求。
12.2.4 在线安全监测、人工安全监测每年应进行一次专门数据分析,下列情况应增加专门数据分
析:
a)露天矿山边坡形成最终边坡时;
b)露天矿山边坡安全检查评价时;
c)出现异常或险情时。
12.2.5 监测资料和分析评价报告等成果应建档保存。
12.3 监测预警
12.3.1 监测预警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a)设计标准和安全要求;
b)地质体的稳定性和历史变形数据;
c)环境因素,如地震、降雨等对地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d)是否出现裂缝或其他损伤;
e)监测数据的历史统计和分析结果,以及变形速率的变化趋势。
监测预警值的具体数值需要根据上述因素综合评估,并结合经验来确定。
12.4 信息反馈
12.4.1 信息反馈可采用露天矿山边坡在线监测系统信息发布、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声光报警等
方式告知相应部门和人员,红色预警信息应立即用电话方式告知相应部门和人员,并应送达书面报
告。
12.4.2 露天矿山企业应结合本企业边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将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姓名、部门、
职务、邮箱、电话等信息录入边坡在线监测系统平台。
12.4.3 露天矿山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应按照管理权限要求将预警信息实时自动反馈给各级安
全管理人员。预警事件得到处置且边坡运行正常,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应解除预警。
T/LYCY 3073—2024
18
13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13.1 一般规定
13.1.1 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监测资料整编。在整编的基础上,应定期进行资料分析。
13.1.2 资料整遍和分析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出判断,有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13.1.3 应建立监测资料档案或信息管理系统,整编成果应做到项目齐全、考证清楚、数据可靠、
图表完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13.1.4 监测项目初始运行时,应根据理论计算或模型试验成果,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对监测项
目提出预计的测值变化范围,提出初始监测预警指标。监测项目投入运行后,应每年根据实测资料
进行边坡监测状况分析,并提出下一年度预警值设置建议。
13.2 监测资料整编
13.2.1 在线监测、人工监测和人工巡查均应做好所采集数据或所检查情况的原始记录。记录应有固
定的格式,数据和情况的记载应准确、清晰、齐全,应记入监测日期、责任人姓名及监测条件的必要
说明。
13.2.2 应做好原始监测数据中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和绘图,初步分析和异常值判识等日常资料整
理工作。
13.2.3 每年汛前应将上一年度的监测资料整编完毕,资料整编应包括整理后的资料的审定及编印等
工作。
13.2.4 凡历年共同性的资料,若已在前期整编资料中刊印,且其后不再重印时,应在整编前言中说明
已收入何年整编资料。
13.3 监测资料分析
T/LYCY 3073—2024
19
13.3.1 应根据边坡变形监测、应力监测、水文气象监测和人工巡查等的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3.3.2 应分析了解各监测物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趋势,并应对各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
现边坡的异常情况和不安全因素,评估边坡的安全状态,预报变化趋势。
13.3.3 资料分析后,提出资料分析报告,资料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a)工程地质概况;
b)仪器安装布置及人工检查工作情况;
c)监测资料整编、分析;
d)对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和运行调度工作的建议。
13.3.4 通过监测数据整编和分析,为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13.3.5 监测整编资料和分析报告应按档案管理规定及时存档。
T/LYCY 3073—2024
20
附录A
(资料性)
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工程部署示意图
T/LYCY 3073-2024
21
附录B
(资料性)
露天矿边坡地质复杂程度
露天矿边坡地质复杂程度可按下列标准判别:
B.0.1 地质环境复杂:组成边坡的岩土体种类多,强度变化大,均匀性差,土质边坡潜在滑面多,
岩质边坡受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组合控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B.0.2 地质环境中等复杂:介于地质环境复杂与地质环境简单之间;
B.0.3 地质环境简单:组成边坡的岩土体种类少,强度变化小,均匀性好,土质边坡潜在滑面少,
岩质边坡受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组合控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T/LYCY 3073—2024
22
附录C
(资料性)
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报告提纲
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报告可分为单次报告、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
C.0.1 单次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当次现场巡视检查记录;
b)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监测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
曲线图;
c)监测项目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
d)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对达到或超过监测预警值的监测点应有预警标示,
并有分析和建议;
e)其他相关说明。
C.0.2 阶段性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该监测阶段相应的气象及周边环境等概况;
b)该监测阶段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
c)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
展预测;
d)相关的设计和处置建议。
C.0.3 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项目概况;
b)监测依据;
c)监测项目;
d)监测点布置;
e)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
f)监测频率;
g)监测预警值;
h)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
i)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
T/LYCY 3073—2024
23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3日 16:24: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4355.html
图书

NY/T 1854-2025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1854-2025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NY/T 2467-2025 高粱品种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NY/T 2467-2025 高粱品种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NY/T 289-2025 绿色食品 咖啡

NY/T 289-2025 绿色食品 咖啡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