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1282-2025 时间继电器校准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50阅读模式

JJF 1282-2025 时间继电器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1282—2025 代替JJF1282—2011
时间继电器校准规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TimeDelayRelays
2025-02-08发布2025-08-08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归口单位:全国时间频率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温州市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欣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本规范委托全国时间频率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江 力(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金 蓉(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罗 浩(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韩海林(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周晓华(温州市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李永方(欣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何 山(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目 录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概述…………………………………………………………………………………… (2)
5 计量特性……………………………………………………………………………… (2)
5.1 延时整定误差……………………………………………………………………… (2)
5.2 延时重复性………………………………………………………………………… (2)
6 校准条件……………………………………………………………………………… (3)
6.1 环境条件…………………………………………………………………………… (3)
6.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3)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3)
7.1 校准项目…………………………………………………………………………… (3)
7.2 校准方法…………………………………………………………………………… (4)
8 校准结果表达………………………………………………………………………… (8)
9 复校时间间隔………………………………………………………………………… (8)
附录A 原始记录格式………………………………………………………………… (9)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10)
附录C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1)

JJF1282—2025
引 言
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和JJF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工作的基础
性规范。
与JJF1282—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引言;
———更改了引用文件内容;
———增加了机械式时间继电器的计量特性及校准方法;
———完善了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的校准方法。
本规范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JF1282—2011。

JJF1282—2025
时间继电器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时间继电器时间参数的校准。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B/T10047—2021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整定 preset
给时间继电器预置一个延时时间的操作。
3.2 数字整定 digitalpreset
采用指轮开关、波段开关和按键等作为操作器件,以数字方式指示预置延时时间的
整定。
3.3 模拟整定 analogpreset
采用旋钮作为操作器件,以刻度方式指示预置延时时间的整定。
3.4 常闭触点 normallyclosedcontact
延时过程中触点处于闭合状态,延时结束时触点处于断开状态的时间继电器触点。
3.5 通电延时 powerondelay
从电源供电开始计时,经过整定时间其输出转换到动作状态的延时。
[来源:JB/T10047—2021,3.1.4]
3.6 断电延时 poweroffdelay
电源供电时,输出立即转换到动作状态;去除电源开始计时,经过整定时间输出转
换到释放状态的延时。
[来源:JB/T10047—2021,3.1.5]
3.7 断开延时 controloffdelay
电源供电后,施加控制信号时输出立即转换到动作状态,去除控制信号时开始,经
过整定时间输出电路转换到释放状态的延时。
[来源:JB/T10047—2021,3.1.6]
3.8 接通延时 controlondelay
电源供电后,从施加控制信号开始,输出电路立即转换到动作状态,并从此时开始
计时,在达到整定时间之时,输出电路转换到释放状态的延时。
[来源:JB/T10047—2021,3.1.9]
1
JJF1282—2025
3.9 延时整定误差 delaysettingerror
在规定使用条件下,整定值与实测延时平均值之差。
3.10 延时重复性 delayrepeatability
在规定使用条件下,时间继电器重复启动时保持延时一致性的能力。
4 概述
时间继电器是指当加入(或去掉)输入的动作信号后,其输出电路需经过设定的时
间才产生跳跃式变化(或触头动作)的一种继电器,按工作原理分为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和机械式时间继电器。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是延时功能由电子电路来实现的时间继电器。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是延时功能由发条、气囊等机械机构来实现的时间继电器。时间继电
器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机械、航空、冶金、建筑等领域。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原理框图见图1。它通常由时基电路、计时/整定电路、计时显
示、驱动电路、延时触点等组成,其延时时间由时基电路和计时/整定电路控制,延时
结束后由驱动电路控制延时触点的开闭。
图1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原理框图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原理框图见图2。它通常由整定机构、延时机构、延时触点等组
成,其延时时间由整定机构和延时机构控制,延时结束后延时触点断开。
图2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原理框图
5 计量特性
5.1 延时整定误差
5.1.1 数字整定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最大允许误差:±(1%×整定值+150ms)。
5.1.2 模拟整定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最大允许误差:±(10%×满刻度值+150ms)。
5.1.3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最大允许误差:±10%×满刻度值。
5.2 延时重复性
5.2.1 数字整定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整定值≤5s时,延时重复性≤50ms;
整定值>5s时,延时重复性≤1%。
5.2.2 模拟整定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整定值≤5s时,延时重复性≤100ms;
整定值>5s时,延时重复性≤5%。
2
JJF1282—2025
注:
1 以上指标不用于合格性判别,仅供参考;
2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不做延时重复性校准;
3 整定值≥599s的校准点不做延时重复性校准。
6 校准条件
6.1 环境条件
6.1.1 环境温度:15℃~25℃,校准期间温度最大变化不超过±2℃。
6.1.2 环境相对湿度:≤80%。
6.1.3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6.1.4 供电电源:(220±22)V,(50±1)Hz。
6.1.5 周围无影响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和机械振动。
6.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6.2.1 时间继电器测试仪
a)时间测量范围:1ms~9999s;
最大允许误差:±(5×10-5×T +0.005s),式中T 为时间测量值。
b)直流电压输出范围:满足被校时间继电器要求;
最大允许误差:±1.5%;
纹波系数:≤5%。
c)交流电压输出范围:满足被校时间继电器要求;
最大允许误差:±1.5%;
失真度:≤7%。
6.2.2 数字式电秒表或数字式毫秒仪
测量范围:1ms~9999s;
最大允许误差:±(5×10-5×T +δ),式中T 为时间测量值,δ 为显示分辨力。
6.2.3 电子秒表
测量范围:0.01s~9999s;
日差:±1.5s。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 校准项目
时间继电器校准项目见表1。
表1 时间继电器校准项目一览表
编号项目名称校准方法的条款号
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7.2.1
2 延时整定误差7.2.2
3 延时重复性7.2.3
3
JJF1282—2025
7.2 校准方法
7.2.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
时间继电器结构应完整、无影响正常工作的机械损伤,按键、开关灵活可靠,触点
工作正常,表示整定时间的刻度盘或数字应清晰、完整,外壳有生产厂名、型号规格、
额定电压等,电子式时间继电器还应有接线图。
7.2.2 延时整定误差
7.2.2.1 通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整定误差校准方法
a)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法
1)用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校准,按图3连接仪器。
图3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校准连接示意图(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法)
2)校准点优选值见表2。
表2 校准点优选值
模拟整定式校准点0.5s、1s、3s、10s、30s、60s、100s、600s、30min
数字整定式校准点
除模拟值外另增加由数字9组成的整定值:
0.09s、0.99s、9.9s、99s、9min59s
注:可根据送检单位要求选取校准点。
3)将时间继电器设置到需要校准的整定值上,时间继电器测试仪选择所校时间继
电器的类型,按下启动按钮。整定时间结束后,记录测得值ti。保持整定值不变,连续
测量3次(599s及以上点只测量一次)。按公式(1)计算延时整定误差。
Δt=t0-?t (1)
式中:
?t ———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s;
t0———时间继电器设置的延时整定值,s;
Δt———延时整定误差,s。
b)数字式电秒表法
1)用数字式电秒表校准,按图4所示的方法连接仪器。
图4 通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校准连接示意图(数字式电秒表法)
4
JJF1282—2025
2)数字式电秒表功能选择置“连续”,选择合适的时标,数字式电秒表信号Ⅰ端、
Ⅲ端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A 端和时间继电器常闭触点其中一端相接,双刀单掷开关
B端与时间继电器常闭触点另一端相接,时间继电器电源输入端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
D端和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双刀单掷开关C端直接与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
3)按下双刀单掷开关K,时间继电器延时启动,数字式电秒表同时开始计时,整
定时间结束,常闭触点断开,数字式电秒表停止计时,记录测得值ti。保持整定值不
变,连续测量3次(599s及以上点只测量一次),按公式(1)计算延时整定误差。
c)数字式毫秒仪法
1)用数字式毫秒仪校准,按图5所示的方法连接仪器。
图5 通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校准连接示意图(数字式毫秒仪法)
2)数字式毫秒仪“单次-连续”选择开关置单次,CH1功能选择开关置“空点
合”,选择合适的时标,数字式毫秒仪输入端CH1的两条信号输入线CH1-1、CH1-2
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A端和时间继电器常闭触点其中一端相接,双刀单掷开关B端与
时间继电器常闭触点另一端相接,双刀单掷开关C端与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时
间继电器电源输入端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D端和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
3)按下双刀单掷开关K,时间继电器延时启动,数字式毫秒仪同时开始计时,整
定时间结束,常闭触点断开,数字式毫秒仪停止计时,记录测得值ti。保持整定值不
变,连续测量3次(599s及以上点只测量一次),按公式(1)计算延时整定误差。
7.2.2.2 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延时整定误差校准方法
a)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法
用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校准,方法同7.2.2.1a)。
b)数字式电秒表法
1)用数字式电秒表校准,按图6的方法连接仪器。
5
JJF1282—2025
图6 断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校准连接示意图(数字式电秒表法)
2)数字式电秒表功能选择置“连续”,选择合适的时标,数字式电秒表信号Ⅰ端、
Ⅲ端分别与时间继电器常闭触点相接,双刀单掷开关A、B端分别与数字式电秒表信号
Ⅱ端和Ⅲ端相接,时间继电器电源输入端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D 端和时间继电器工作
电源相接,双刀单掷开关C端与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
3)闭合双刀单掷开关K,使时间继电器电源接通,在规定的预热时间后,将双刀
单掷开关K置于断开位置,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断开,时间继电器断电延时启动,数
字式电秒表同时开始计时,整定时间结束,常闭触点断开,数字式电秒表停止计时,记
录测得值ti。保持整定值不变,连续测量3 次(599s及以上点只测量一次),按
公式(1)计算延时整定误差。
c)数字式毫秒仪法
1)用数字式毫秒仪校准,按图7的方法连接仪器。
图7 断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校准连接示意图(数字式毫秒仪法)
2)数字式毫秒仪“单次-连续”选择开关置“单次”,CH1、CH2功能选择开关置
“空接点”,选择合适的时标,数字式毫秒仪输入端CH2的两根信号输入线CH2-1、
CH2-2分别与时间继电器常闭触点相接,数字式毫秒仪输入端CH1的两根信号输入线
CH1-1、CH1-2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A、B端相接,双刀单掷开关B端与数字式毫秒仪
输入端CH1的信号输入线CH1-2相接,时间继电器电源输入端分别与双刀单掷开关
D端和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双刀单掷开关C端与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相接。
3)闭合双刀单掷开关K,使时间继电器电源接通,在规定的预热时间后,将双刀
单掷开关K置于断开位置,时间继电器工作电源断开,时间继电器断电延时启动,数
字式毫秒仪同时开始计时,整定时间结束,常闭触点断开,数字式毫秒仪停止计时,记
6
JJF1282—2025
录测得值ti。保持整定值不变,连续测量3次(599s及以上点只测量一次),按公
式(1)计算延时整定误差。
注:
1 在具体测量时应根据被校时间继电器工作原理和输出端子接线图选择适当的方式与测量仪连
接。如对于接通(断开)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双刀单掷开关K 的C、D 端则用于外接信号
(线路)的接通(断开)。
2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每次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应大于10s (具体间隔时间可参考厂家的技术说
明书中的恢复时间)。
7.2.2.3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校准方法
a)机械式时间继电器的校准优选值为:满量程、满量程的2/3、满量程的1/3。
注:校准点可根据用户要求选取。
b)用电子秒表校准,将电子秒表恢复到零位,被校机械式时间继电器的整定旋钮
旋到最大量程再回调旋钮,使旋钮上的指示标记对准需要校准的时间刻度。在松开旋钮
的同时按下秒表的启动键开始计时。
c)当被校机械式时间继电器到达整定时间断开触点时(该时刻可通过时间继电器
输出端连接的电气部件的状态变化进行判断,也可通过万用表的电阻挡监测输出触点的
通断情况),按下电子秒表的停止键,记录测得值ti。保持整定值不变,连续测量3次
(599s及以上点只测量一次),按公式(1)计算延时整定误差。
7.2.3 延时重复性
a)整定值≤5s时
延时重复性用绝对值表示,将延时整定误差校准中测得的数据代入公式(2)计算
各校准点的延时重复性,取最大值作为本次校准的延时重复性结果。
Ei=
tmax -tmin
2 (2)
式中:
Ei———延时重复性,s;
tmax———3次测量值中最大值,s;
tmin———3次测量值中最小值,s。
b)整定值>5s时
延时重复性用相对值表示,将延时整定误差校准中测得的数据代入公式(3)计算
各校准点的延时重复性,取最大值作为本次校准的延时重复性结果。
Ei=
tmax -tmin
2?t ×100% (3)
式中:
Ei———延时重复性;
tmax———3次测量值中最大值,s;
tmin———3次测量值中最小值,s;
?t ———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s。
7
JJF1282—2025
8 校准结果表达
校准后,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
a)标题,如“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
接收日期;
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对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k)校准环境的描述;
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n)校准证书和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或报告的声明。
9 复校时间间隔
复校时间间隔由用户根据使用情况自行决定,建议不超过12个月。
8
JJF1282—2025
附录A
原始记录格式
A.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
A.2 延时整定误差:
整定值t0/s 测量值ti/s 测量平均值?t/s 延时整定误差Δt/s 不确定度U (k=2)
A.3 延时重复性:
1)整定值≤5s时
整定值t0/s 延时重复性Ei/s
2)整定值>5s时
整定值t0/s 延时重复性Ei/%
9
JJF1282—2025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B.1 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
B.2 延时整定误差:
整定值t0/s 测量平均值?t/s 延时整定误差Δt/s 不确定度U (k=2)
B.3 延时重复性:
1)整定值≤5s时
整定值t0/s 延时重复性/s
2)整定值>5s时
整定值t0/s 延时重复性/%
10
JJF1282—2025
附录C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C.1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延时整定误差(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C.1.1 测量方法
采用本规范中的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法校准通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整定
误差,用时间继电器测试仪作为测量标准,校准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输出触点从闭合
到断开的时间间隔。
C.1.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包括:
1)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
2)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C.1.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测量时间间隔为60s时的最大允许误差为:±(60×5×10-5s+
0.005s)=0.008s。视其为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 3 ,则:
u1=0.008s
3 ≈0.00462s
2)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用时间继电器测试仪对被校时间继电器的60s整定值重复测量10次,根据贝塞尔
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测量结果见表C.1。
表C.1 重复性实验数据
序号i 测量值/s
1 59.983
2 59.991
3 59.992
4 59.988
5 59.990
序号i 测量值/s
6 59.989
7 59.988
8 59.991
9 59.990
10 59.992
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t= 1
10Σ10
i=1
ti =59.9894s
实验标准偏差:
s(t)=
Σn
i=1(ti -t)2
n -1 ≈0.00268s
11
JJF1282—2025
(3次测量)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s(?t)=s(t) 3 ≈0.00155s
标准不确定度:
u2 =s(?t)≈0.00155s
C.1.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见表C.2。
表C.2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s
u1 时间继电器测试仪测量误差0.00462
u2 测量重复性0.00155
以上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间互不相关,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u21 +u22 ≈0.0049s
C.1.5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
U =k·uc=2×0.0049s=9.8ms
C.2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延时整定误差(数字式毫秒仪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C.2.1 测量方法
采用本规范中的数字式毫秒仪法校准通电延时型电子式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整定误
差,用数字式毫秒仪作为测量标准,校准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输出触点从闭合到断开
的时间间隔。
C.2.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包括:
1)数字式毫秒仪的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
2)数字式毫秒仪的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
3)开关不同步引入的不确定度;
4)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C.2.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数字式毫秒仪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数字式毫秒仪测量时间间隔为60s时的最大允许误差为:±(60×2×10-5s+
0.001s)=0.0022s。按均匀分布处理,k= 3 ,则不确定度分量为:
u1=0.0022s 3 ≈0.00127s
2)数字式毫秒仪的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数字式毫秒仪测量60s时的分辨力为0.001s,取其区间半宽0.0005s,按均匀分
12
JJF1282—2025
布处理,k= 3 ,则其不确定度分量为:
u2=0.0005s
3 ≈0.000289s
3)开关不同步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
大量实验证明,常用的双刀单掷开关最大同步误差不大于0.002s,按均匀分布处
理,k= 3 ,则其不确定度分量为:
u3=0.002s
3 ≈0.00115s
4)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
用数字式毫秒仪对被测时间继电器的60s整定值重复测量10次,根据贝塞尔公
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测量结果见表C.3。
表C.3 重复性实验数据
序号i 测量值/s
1 60.037
2 60.040
3 60.035
4 60.039
5 60.038
序号i 测量值/s
6 60.036
7 60.040
8 60.041
9 60.037
10 60.038
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t= 1
10Σ10
i=1
ti =60.0381s
实验标准偏差:
s(t)=
Σn
i=1(ti -?t)2
n -1 ≈0.00191s
(3次测量)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s(?t)=s(t) 3 ≈0.0011s
标准不确定度:
u4 =s(?t)=0.0011s
由于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大于数字式毫秒仪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故数字
式毫秒仪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不参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C.2.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见表C.4。
13
JJF1282—2025
表C.4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s
u1 数字式毫秒仪测量误差0.00127
u3 开关不同步0.00115
u4 测量重复性0.0011
以上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间互不相关,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u21 +u23 +u24 ≈0.00204s
C.2.5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
U =k·uc=2×0.00204s≈4.1ms
C.3 机械式时间继电器延时整定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C.3.1 测量方法
采用本规范中的机械式时间继电器校准方法,用电子秒表校准机械式时间继电器输
出触点从闭合到断开的时间间隔。
C.3.2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包括:
1)电子秒表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
2)人工操作电子秒表时引入的不确定度;
3)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C.3.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电子秒表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电子秒表测量时间间隔为300s时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07s。视其为均匀分布,
包含因子k= 3,则:
u1=0.07s 3 ≈0.04s
2)人工操作电子秒表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经大量试验证明,人工操作电子秒表时的最大偏差为±0.1s,视其为均匀分布,
包含因子k= 3,则:
u2=0.1s
3 ≈0.06s;
3)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
用电子秒表对被校机械式时间继电器的300s整定值重复测量10次,根据贝塞尔
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测量结果见表C.5。
14
JJF1282—2025
表C.5 重复性实验数据
序号i 测量值/s
1 331.65
2 332.14
3 324.56
4 331.48
5 330.54
序号i 测量值/s
6 323.62
7 322.55
8 332.41
9 326.64
10 329.94
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t= 1
10Σ10
i=1
ti =328.553s
实验标准偏差:
s(t)=
Σn
i=1(ti -t)2
n -1 ≈3.83s
(3次测量)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s(t)=s(t) 3 ≈2.21s
标准不确定度:
u3=s(?t)=2.21s
C.3.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见表C.6。
表C.6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s
u1 电子秒表测量误差0.04
u2 人工操作电子秒表0.06
u3 测量重复性2.21
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间互不相关,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u21 +u22 +u23 ≈2.2s
C.3.5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
U =k·uc=2×2.2s=4.4s
15
JJF1282—2025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2月27日 10:15: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4099.html
图书

LY/T 3436-2025 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LY/T 3436-2025 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