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余氯在线分析仪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On‑line Analyzers for Residual Chlorine
2025‑11‑05 发布2026‑05‑05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归口单位:全国物理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在线理化分析仪器分技术
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福州普贝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范委托全国物理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在线理化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
负责解释
JJF 2341—2025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林国辉(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王海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王以堃[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
参加起草人:
吴晓凤(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陈静文(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裴冰(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杨青长(福州普贝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JJF 2341—2025
目录
引言……………………………………………………………………………………… (Ⅱ)
1 范围………………………………………………………………………………… ( 1 )
2 引用文件…………………………………………………………………………… ( 1 )
3 概述………………………………………………………………………………… ( 1 )
4 计量特性…………………………………………………………………………… ( 1 )
5 校准条件…………………………………………………………………………… ( 2 )
5.1 环境条件………………………………………………………………………… ( 2 )
5.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 2 )
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 2 )
6.1 示值误差………………………………………………………………………… ( 2 )
6.2 重复性…………………………………………………………………………… ( 3 )
6.3 稳定性…………………………………………………………………………… ( 3 )
7 校准结果表达……………………………………………………………………… ( 3 )
8 复校时间间隔……………………………………………………………………… ( 4 )
附录A 校准记录格式(推荐) ……………………………………………………… ( 5 )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推荐) ………………………………………………… ( 6 )
附录C 游离余氯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评定示例…………………………………… ( 7 )
附录D 总氯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评定示例………………………………………… (10)
Ⅰ
JJF 2341—2025
引言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
写规则》和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
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
本规范参考了JJF 1609—2017 《余氯测定仪校准规范》、GB/T 5750.11—2023 《生
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11 部分:消毒剂指标》、HJ 586—2010 《水质游离氯和
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中的术语、试剂配制、试验方法等
内容。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JJF 2341—2025
Ⅱ
JJF 2341—2025
1
余氯在线分析仪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范围不超过20 mg/L 比色法原理的余氯在线分析仪的校准,包
括测定水中游离余氯和(或) 总余氯在线分析仪。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F 1609—2017 余氯测定仪校准规范
GB/T 5750.11—20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11 部分:消毒剂指标
HJ 586—2010 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规范。
3 概述
余氯在线分析仪(以下简称分析仪) 主要用于自动测量饮用水、地表水、医疗污
水和工业废水等水体中的游离余氯和(或) 总余氯的含量。
分析仪采用比色法工作原理, 游离余氯直接与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
反应后生成红色化合物;当存在过量碘化钾时,总余氯与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
根据朗伯-比尔吸收定律,测定其在特定波长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分析仪主要由自动进样、显色反应、自动检测、数据处理、传输显示等单元组成,
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
4
7 E 7
7
7 " ) D .
图1 分析仪结构示意图
4 计量特性
分析仪的计量特性见表1。
JJF 2341—2025
2
表1 计量特性
计量特性
示值误差
重复性
稳定性(4 h)
注:以上指标不用于仪器的合格性判定,仅供参考。
技术指标
游离余氯
c≤0.5 mg/L
±0.05 mg/L
≤3%
±10%
c>0.5 mg/L
±10%
总余氯
c≤0.5 mg/L
±0.05 mg/L
≤3%
±10%
c>0.5 mg/L
±10%
5 校准条件
5.1 环境条件
5.1.1 环境温度:(5~40) ℃。
5.1.2 相对湿度:不大于85%。
5.1.3 供电电源:电压(220±22) V;频率(50±0.5) Hz。
5.1.4 无影响分析仪正常工作的电磁场干扰和振动,无腐蚀性气体,无强光直射。
5.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5.2.1 标准物质
模拟游离余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质量浓度不高于500 mg/L,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不大于2% (k=2);
总余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质量浓度不高于500 mg/L,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
1% (k=2)。
5.2.2 容量瓶、单标线吸量管或分度吸量管:A 级。
5.2.3 实验用水:不含氯和还原性物质的去离子水或二次蒸馏水,可以参考HJ 586—
2010 中6.1 的方法进行检验。
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6.1 示值误差
分析仪预热稳定后,选取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质、总余氯标准物质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用户使用量程,配制量程上限20%、50% 和80% 的3 个浓度标准溶液进行测量,
每个溶液重复测量3 次,记录并计算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按式(1) 或式(2) 计算
分析仪示值误差。
Δc = cˉi - cs (1)
Δcr =
cˉi - cs
c s
× 100% (2)
式中,
Δc ——示值误差,mg/L;
JJF 2341—2025
3
Δcr——示值相对误差;
cˉi ——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g/L;
cs ——标准溶液浓度值,mg/L。
6.2 重复性
分析仪预热稳定后,选取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质、总余氯标准物质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用户使用量程, 配制量程上限50% 的标准溶液进行测量, 重复测量7 次, 按式
(3) 计算分析仪测量重复性。
sr =1c
ˉ
Σj
= 1
7
( cj - cˉ )2
6 × 100% (3)
式中,
sr——重复性;
cˉ ——7 次测量平均值,mg/L;
cj——第j 次测量值,mg/L。
6.3 稳定性
分析仪预热稳定后,选取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质、总余氯标准物质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用户使用量程,配制量程上限50% 的标准溶液进行测量,记录初始测量值c0,每
隔1 h 测定1 次,连续测定4 h,取偏离初始值最大的测量值cmax,按式(4) 计算分析
仪稳定性。
Δs =
cmax - c0
c0
× 100% (4)
式中,
Δs ——稳定性;
cmax——偏离初始值最大的测量值,mg/L;
c0 ——初始测量值,mg/L。
7 校准结果表达
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 标题:“校准证书”;
b) 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 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 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 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 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
接收日期;
JJF 2341—2025
4
h) 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 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 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k) 校准环境的描述;
l) 校准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 对校准规范的偏离说明;
n) 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o) 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p)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或报告的声明。
8 复校时间间隔
复校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 年。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
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
定复校时间间隔。
JJF 2341—2025
5
附录A
校准记录格式(推荐)
委托
单位
样
品
标
准
器
技术
依据
校准项目
1. 示值误差
项目
2. 重复性
项目
3. 稳定性mg/L
项目
校准
人员
名称
生产厂
名称
上限值
mg/L
测量值/(mg/L)
标准溶液
mg/L
校准
日期
型号规格
标准溶液
mg/L
0 h
仪器
编号
测量值/(mg/L)
核验
人员
1 h
测量范围
温度
相对湿度
2 h
记录
编号
型号规格
出厂编号
不确定度或准确
度等级或最大允
许误差
℃
%
核验
日期
3 h
校准
地点
平均值
mg/L
溯源机构/
证书编号
示值误差
平均值
mg/L
4 h
证书
编号
有效期至
扩展不确
定度
重复性
稳定性
JJF 2341—2025
6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推荐)
校准环境条件:温度℃ 相对湿度%
校准技术依据:
校准结果
1. 示值误差:
项目标准溶液/ (mg/L) 测量值/ (mg/L) 示值误差扩展不确定度
2. 重复性:
3. 稳定性:
————以下空白————
第×页共×页
JJF 2341—2025
7
附录C
游离余氯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评定示例
C.1 测量方法
选一台量程为(0~2) mg/L 的游离余氯在线分析仪,使用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
质,配制量程上限20%、50% 和80% 的3 个浓度标准溶液进行测量,每个溶液重复测
量3 次,记录并计算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按式(C.1) 或式(C.2) 计算分析仪示值
误差。
C.2 测量模型
Δc = cˉi - cs (C.1)
Δcr =
cˉi - cs
c s
× 100% (C.2)
式中,
Δc ——示值误差,mg/L;
Δcr——示值相对误差;
cˉi ——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g/L;
cs ——标准溶液浓度值,mg/L。
C.3 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式(C.1) 中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时,得到方差:
uc
2 ( Δc )= c21
⋅ u2 ( cˉi )+ c22
⋅ u2 ( cs )
根据测量模型,计算灵敏系数:
c1 = ∂Δc
∂cˉi
= 1 c2 = ∂Δc
∂cs
= -1
式(C.2) 中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时,得到方差:
uc
2 ( Δcr )= c23⋅ u2 ( cˉi )+ c24
⋅ u2 ( cs )
根据测量模型,计算灵敏系数:
c3 = ∂Δcr
∂cˉi
= 1
cs
c4 = ∂Δcr
∂cs
= -
cˉi
c2s
C.4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C.4.1 输入量cˉi 标准不确定度u ( cˉi )评定
输入量cˉi 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仪器的测量重复性,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得到测量
列,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对3 个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重复
测量10 次,根据公式s =
Σi
= 1
n
( ci - cˉi )2
n - 1 计算实验标准偏差,实际测量中,以3 次测量
JJF 2341—2025
8
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根据公式u ( cˉi )=
s
3
计算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结果如
表C.1 所示。
表C.1 测量结果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标准溶液
mg/L
0.40
1.00
1.60
测量值/(mg/L)
0.433
0.427
1.032
1.036
1.681
1.690
0.425
0.442
1.049
1.043
1.649
1.666
0.440
0.430
1.056
1.038
1.661
1.642
0.417
0.413
1.041
1.052
1.675
1.674
0.420
0.436
1.024
1.021
1.655
1.695
平均值
mg/L
0.428
1.041
1.669
重复性
mg/L
0.009 8
0.014
0.018
u ( cˉi )
0.005 7
0.008 1
0.011
C.4.2 输入量cs 标准不确定度u ( cs )评定
标准溶液配制时,使用2 mL 的单标线吸量管移取浓度为50.0 mg/L 模拟游离余氯
标准物质于250 mL 的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线,得到浓度为0.400 mg/L 的
标准溶液;使用5 mL 的单标线吸量管和250 mL 的容量瓶,配制1.000 mg/L 的标准溶
液;使用10 mL 的分度吸量管和250 mL 的容量瓶,配制1.600 mg/L 的标准溶液。
C.4.2.1 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1 ( cs )
所用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质为国家标准物质,根据溯源证书的信息:Urel=1.4%,
k=2。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
u21 ( cs )= 1.4%
2 = 0.70%
C.4.2.2 移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i ( cs )
标准溶液配制时,使用单标线或分度吸量管移取模拟游离余氯标准物质,吸量管A
级检定合格,可知各规格吸量管最大允许误差和区间半宽α,假设其服从均匀分布,根据
公式u2i ( cs )=
α
V × 3
× 100% 计算移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如表C.2 所示。
表C.2 移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吸量管
2 mL (单标线)
5 mL (单标线)
10 mL (分度)
最大允许误差/mL
±0.010
±0.015
±0.05
区间半宽α/mL
0.010
0.015
0.05
分量u2i ( cs )
u22 ( cs )
u23 ( cs )
u24 ( cs )
不确定度分量/%
0.29
0.18
0.29
C.4.2.3 标准溶液定容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5 ( cs )
标准溶液配制时,使用250 mL 容量瓶定容,容量瓶A 级检定合格,其最大允许误
差为±0.15 mL,则区间半宽α=0.15 mL,假设其服从均匀分布,标准溶液定容引入
的不确定度分量:
JJF 2341—2025
9
u25 ( cs )= 0.15
250 × 3
× 100% ≈ 0.035%
C.4.2.4 温度对体积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j ( cs )
假设溶液配制的温度与玻璃量器校准的温差不超过±15 ℃,玻璃膨胀系数与水的
体积膨胀系数相比可忽略不计,水的体积膨胀系数为2.1×10-4 ℃-1,则每1 mL 体积水
的变化区间为15 ℃×2.1×10-4 ℃-1=3.2×10-3,假设其服从均匀分布,则温度对2 mL、
5 mL、10 mL 吸量管和250 mL 容量瓶水的体积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u26 ( cs )、
u27 ( cs )、u28 ( cs )、u29 ( cs ),则:
u26 ( cs )= u27 ( cs )= u28 ( cs )= u29 ( cs )= 2.1 × 10-3
3
× 100% ≈ 0.19%
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以上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则:
浓度为0.400 mg/L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1 ( cs )计算:
ur1 ( cs )= u22
1 ( cs )+ u22
2 ( cs )+ u22
5 ( cs )+ u22
6 ( cs )+ u22
9 ( cs ) ≈ 0.81%
浓度为1.000 mg/L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2 ( cs )计算:
ur2 ( cs )= u22
1 ( cs )+ u22
3 ( cs )+ u22
5 ( cs )+ u22
7 ( cs )+ u22
9 ( cs ) ≈ 0.78%
浓度为1.600 mg/L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3 ( cs )计算:
ur3 ( cs )= u22
1 ( cs )+ u22
4 ( cs )+ u22
5 ( cs )+ u22
8 ( cs )+ u22
9 ( cs ) ≈ 0.81%
则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u1 ( cs )= 0.81% × 0.400 mg/L ≈ 0.003 3 mg/L
u2 ( cs )= 0.78% × 1.000 mg/L ≈ 0.007 8 mg/L
u3 ( cs )= 0.81% × 1.600 mg/L ≈ 0.013 mg/L
C.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根据不确定度计算公式,以上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则:
uc1 ( Δc )= c21
⋅ u2 ( cˉi )+ c22
⋅ u2 ( cs ) ≈0.006 6 mg/L
uc2 ( Δc )= c23⋅ u2 ( cˉi )+ c24
⋅ u2 ( cs ) ≈1.2%
uc3 ( Δc )= c23
⋅ u2 ( cˉi )+ c24
⋅ u2 ( cs ) ≈1.2%
C.6 扩展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时,其服从正态分布,取包含因子k=2,则:
0.400 mg/L 校准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1 = k ⋅ uc1 ( Δc )≈0.014 mg/L
1.000 mg/L 校准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2 = k ⋅ uc2 ( Δc )=2.4%
1.600 mg/L 校准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3 = k ⋅ uc3 ( Δc )=2.4%
JJF 2341—2025
10
附录D
总氯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评定示例
D.1 测量方法:
选一台量程为(0~2) mg/L 的总余氯在线分析仪,使用总余氯标准物质,配制量
程上限20%、50% 和80% 的3 个浓度标准溶液进行测量,每个溶液重复测量3 次,记
录并计算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按式(D.1) 或式(D.2) 计算分析仪示值误差。
D.2 测量模型
Δc = cˉi - cs (D.1)
Δcr =
cˉi - cs
c s
× 100% (D.2)
式中,
Δc ——示值误差,mg/L;
Δcr——示值相对误差;
cˉi ——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g/L;
cs ——标准溶液浓度值,mg/L。
D.3 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式(D.1) 中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时,得到方差:
uc
2 ( Δc )= c21
⋅ u2 ( cˉi )+ c22
⋅ u2 ( cs )
根据测量模型,计算灵敏系数:
c1 = ∂Δc
∂cˉi
= 1 c2 = ∂Δc
∂cs
= -1
式(D.2) 中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时,得到方差:
uc
2 ( Δcr )= c23
⋅ u2 ( cˉi )+ c24
⋅ u2 ( cs )
根据测量模型,计算灵敏系数:
c3 = ∂Δcr
∂cˉi
= 1
cs
c4 = ∂Δcr
∂cs
= -
cˉi
c2s
D.4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D.4.1 输入量cˉi 标准不确定度u ( cˉi )评定
输入量cˉi 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仪器的测量重复性,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得到测量
列,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对3 个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重复
测量10 次,根据公式s =
Σi
= 1
n
( ci - cˉ )2
n - 1 计算实验标准偏差,实际测量中,以3 次测量
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根据公式u ( cˉi )=
s
3
计算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结果如
JJF 2341—2025
11
表D.1 所示。
表D.1 测量结果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标准溶液
mg/L
0.403
1.008
1.613
测量值/ (mg/L)
0.422
0.429
1.025
1.021
1.642
1.648
0.431
0.420
1.037
1.044
1.656
1.658
0.417
0.441
1.030
1.014
1.632
1.630
0.437
0.432
1.018
1.034
1.625
1.663
0.439
0.435
1.039
1.047
1.660
1.640
平均值
mg/L
0.430
1.031
1.645
重复性
mg/L
0.0083
0.012
0.014
u ( cˉi )
0.0048
0.0070
0.0081
D.4.2 输入量cs 标准不确定度u ( cs )评定
标准溶液配制时,使用2 mL 的单标线吸量管移取浓度为50.4 mg/L 总余氯标准物
质于250 mL 的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线,得到浓度为0.403 mg/L 的标准溶
液;使用5 mL 的单标线吸量管和250 mL 的容量瓶,配制1.008 mg/L 的标准溶液;使
用10 mL 的分度吸量管和250 mL 的容量瓶,配制1.613 mg/L 的标准溶液。
D.4.2.1 总余氯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1 ( cs )
所用总余氯标准物质为国家标准物质,根据溯源证书的信息:Urel=0.6%,k=2,
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u21 ( cs )= 0.6%
2 = 0.30%
D.4.2.2 移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i ( cs )
标准溶液配制时,使用单标线或分度吸量管移取总余氯标准物质,吸量管A 级检定
合格,可知各规格吸量管最大允许误差和区间半宽α,假设其服从均匀分布,根据公式
u2i ( cs )=
α
V × 3
× 100% 计算移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结果如表D.2 所示。
表D.2 移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吸量管
2 mL (单标线)
5 mL (单标线)
10 mL (分度)
最大允许误差/mL
±0.010
±0.015
±0.05
区间半宽α/mL
0.010
0.015
0.05
分量u2i ( cs )
u22 ( cs )
u23 ( cs )
u24 ( cs )
不确定度分量/%
0.29
0.18
0.29
D.4.2.3 标准溶液定容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5 ( cs )
标准溶液配制时,使用250 mL 容量瓶进行定容,容量瓶A 级检定合格,其最大允
许误差为±0.15 mL,则区间半宽α=0.15 mL,假设其服从均匀分布,则标准溶液定
容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u25 ( cs )= 0.15
250 × 3
× 100% ≈ 0.035%
JJF 2341—2025
12
D.4.2.4 温度对体积的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j ( cs )
假设溶液配制的温度与玻璃量器校准的温差不超过±15 ℃,玻璃膨胀系数与水的
体积膨胀系数相比可忽略不计,水的体积膨胀系数为2.1×10-4 ℃-1,则每1 mL 体积水
变化的区间为15 ℃×2.1×10-4 ℃-1=3.2×10-3,假设其服从均匀分布,则温度对2 mL、
5 mL、10 mL 吸量管和250 mL 容量瓶水的体积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u26 ( cs )、
u27 ( cs )、u28 ( cs )、u29 ( cs ),则:
u26 ( cs )= u27 ( cs )= u28 ( cs )= u29 ( cs )= 2.1 × 10-3
3
× 100% ≈ 0.19%
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以上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则:
浓度为0.403 mg/L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1 ( cs )计算:
ur1 ( cs )= u22
1 ( cs )+ u22
2 ( cs )+ u22
5 ( cs )+ u22
6 ( cs )+ u22
9 ( cs ) ≈ 0.50%
浓度为1.008 mg/L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2 ( cs )计算:
ur2 ( cs )= u22
1 ( cs )+ u22
3 ( cs )+ u22
5 ( cs )+ u22
7 ( cs )+ u22
9 ( cs ) ≈ 0.45%
浓度为1.613 mg/L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r3 ( cs )计算:
ur3 ( cs )= u22
1 ( cs )+ u22
4 ( cs )+ u22
5 ( cs )+ u22
8 ( cs )+ u22
9 ( cs ) ≈ 0.50%
则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u1 ( cs )= 0.50% × 0.403 mg/L ≈ 0.002 1 mg/L
u2 ( cs )= 0.45% × 1.008 mg/L ≈ 0.004 6 mg/L
u3 ( cs )= 0.50% × 1.613 mg/L ≈ 0.008 1 mg/L
D.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根据不确定度计算公式,以上各输入量不确定度互不相关,则:
uc1 ( Δc )= c21
⋅ u2 ( cˉi )+ c22
⋅ u2 ( cs ) ≈0.005 3 mg/L
uc2 ( Δc )= c23
⋅ u2 ( cˉi )+ c24
⋅ u2 ( cs ) ≈0.84%
uc3 ( Δc )= c23
⋅ u2 ( cˉi )+ c24
⋅ u2 ( cs ) ≈0.82%
D.6 扩展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时,其服从正态分布,取包含因子k=2,则:
0.403 mg/L 校准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1 = k ⋅ uc1 ( Δc )≈0.011 mg/L
1.008 mg/L 校准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2 = k ⋅ uc2 ( Δc )≈1.7%
1.613 mg/L 校准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3 = k ⋅ uc3 ( Δc )≈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