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54/T 0514—2025
外来入侵物种牛蛙的鸣声特征监测规范
2025 - 09 - 15 发布2025 - 10 - 15 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监测原则............................................................................ 3
5 监测设备与技术要求.................................................................. 4
6 监测方法............................................................................ 4
7 监测指标与分析...................................................................... 5
8 质量控制与安全控制.................................................................. 6
附录A(规范性) 牛蛙鸣声特征参数记录表................................................7
DB 54/T 0514—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提出。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翁仕洋、杨乐、范丹丹。
DB 54/T 0514—2025
3
外来入侵物种牛蛙的鸣声特征监测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外来入侵物种牛蛙(Rana catesbeiana)鸣声特征监测的原则、监测设备与技术要求、
监测方法、监测指标与分析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各地林地、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牛蛙的鸣声特征
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HJ 710.6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监测
选定的生物类群进行规律性的重复调查与相关数据收集,并依据选定的指标,量化评估监测对象动
态变化的过程。
牛蛙
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的大型食用蛙种。
原产于北美洲,是当地广布的常见蛙种,因其雄蛙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
鸣声特征
牛蛙鸣声中的音节数、音节时长、音节间隔、鸣声时长、主频等可量化参数。
4 监测原则
系统性原则
依据具体监测目标,在各生境类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样区,开展长期、持续监测,以全面反
映牛蛙鸣声特征及其种群变化。
可操作性原则
监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确保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DB 54/T 0514—2025
4
持续性原则
监测工作应满足生态安全管理的需要,保持监测对象、方法和样区的长期固定,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和可比性。
5 监测设备与技术要求
音频记录设备
选用高灵敏度、低噪声的麦克风和音频记录器,确保能够清晰记录牛蛙的鸣声特征。
a) 支持至少44.1kHz 采样率,16 位量化精度的WAV 格式录音。
b) 具有低噪声麦克风,确保录音质量。
c) 支持长时间连续录音,配备大容量存储介质。
音频分析软件
使用专业的音频分析软件,能够准确提取并分析牛蛙鸣声的音节数、音节时长、音节间隔、鸣声时
长、主频等特征参数,见附录A。
其他辅助设备
根据需要配备GPS定位仪等辅助设备,以支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6 监测方法
鸣声采集
6.1.1 监测点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牛蛙栖息地作为监测点,在牛蛙繁殖季节及活动频繁时间段(如夏季),将录音
设备固定于可以清晰捕获鸣声的位置,进行长时间录制,确保监测点能够真实反映牛蛙的自然生态环境。
6.1.2 录音设备准备与设置
选用高质量的录音设备,确保设备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以捕捉牛蛙的鸣声。合理设置录
音设备的参数,如采样率、位深度等,以保证录音质量。
6.1.3 录音计划制定与执行
根据牛蛙的活动习性,制定详细的录音计划,包括录音时间、鸣叫时长、鸣叫间隔、音符时长、音
符间隔、脉冲数、主频率和鸣叫速率。确保录音计划能够全面覆盖牛蛙的活跃时段,以获取丰富的鸣声
数据。
数据预处理
6.2.1 数据导入与整理
将录音文件导入音频处理软件,对文件进行整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6.2.2 噪音处理
利用降噪技术去除录音中的环境噪音和其他干扰声音,以提高鸣声信号的清晰度。
DB 54/T 0514—2025
5
6.2.3 数据分段与标注
根据鸣声的特点,将录音数据分段,并对每段数据进行标注,包括鸣声类型、起始时间等信息,便于后
续的特征提取和分析。
鸣声特征提取
6.3.1 时域特征提取
通过分析录音信号的波形图,提取鸣声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时域特征,以了解牛蛙的鸣叫特征
和节律。
6.3.2 频域特征提取
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提取鸣声的频域特征,包括主频、频谱分布等,
以揭示牛蛙鸣声在频率上的特性。
鸣声识别与分类
6.4.1 建立鸣声数据库
收集并整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牛蛙鸣声数据,建立鸣声数据库,为后续的鸣声识别与分类提
供数据支持。
6.4.2 特征选择与提取
从鸣声数据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如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声学参数等,用于后续的鸣声识
别与分类。
6.4.3 分类模型构建与训练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鸣声分类模型,并使用鸣声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确保模型能够
准确识别不同种群的牛蛙鸣声。
6.4.4 模型评估与优化
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对分类模型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鸣声识别的准
确率。
7 监测指标与分析
鸣声特征参数分析
利用音频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鸣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牛蛙鸣声的音节数、音节时长、音节
间隔、鸣声时长、主频等特征参数。
鸣声分布与密度分析
根据监测点的分布和鸣声数据的采集情况,分析牛蛙鸣声在监测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和密度变化。
活动规律与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牛蛙的活动规律和季节性变化。
DB 54/T 0514—2025
6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通过鸣声分析,估计种群数量结合同域其他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判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8 质量控制与安全控制
数据审核与管理
建立数据审核程序和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安全防护措施
在监测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需对设备布设点提前进行进行安全评估、至少2人以上
进行设备布设,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DB 54/T 0514—2025
7
C
B
附录A
(规范性)
牛蛙鸣声特征参数记录表
记录地点生境类型鸣叫类型音节数
音节时长
(ms)
音节间隔
(ms)
鸣声时长
(ms)
主频(Hz) 时间记录人
注:1.“生境类型”参考HJ 710.6附录G填写;
2.“鸣叫类型”填写“广告鸣叫”、“争斗鸣叫”、“抱对鸣叫”、“释放鸣叫”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