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948—2025
代替 DB52/T 948-2014
辣椒种质资 源鉴定规程
Code for evaluating germplasm resources of pepper
2025 - 08 - 11 发布 2025 - 11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948—2025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技术要求 ........................................................................... 2
5 鉴定方法 ........................................................................... 3
DB52/T 948—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52/T 948-2014 贵州辣椒种质资源鉴定规程,与DB52/T 948-2014相比,除结构调整
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删除了“GB/T 5009.4”、“GB/T 8855”和“GB/T 12729.9”, 增
加了“NY/T 1278”、“NY/T 2475”、“DB52/T 957”,“GB/T 5009.86”替换“GB/T 6195”
(见2014 版2);
b) 更改了术语定义中的内容,删除了“贵州辣椒种质资源”、“辣椒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征和生
物学特征”、“对椒”、“八面风”、“满天星”“商品果成熟期”,增加了“SSR 分子标记
鉴定”、“有限分枝”和“无限分枝”,(见2014 版3);
c) 增加了“栽培条件和田间管理”,删除了“鉴定地点”,更改了“田间设计”“数据采集”“鉴
定内容”内容(见2014 版4.1、4.3、4.4、4.5);
d) 更改了“植物学特性”为“表型鉴定”、“生物学特性”为“物候期”及其中的部分内容,增
加了“果横切面形状”、“果纵切面形状”、“播种期”“定植期”“雄性不育”、“熟性”
和“辣椒用途”(见5.1,见2014 版5.1、5.2);
e) 增加了“基因型鉴定”(见5.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贵州省辣椒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付文婷、何建文、凃祥敏、詹永发、杨万荣、范高领、吴迪、黄冬福、罗恒、
王楠艺、王思阳、杨娅、张绍刚。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14 年首次发布为DB52/T 948-2014;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52/T 948—2025
1
辣椒种质资源鉴定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辣椒种质资源鉴定的技术要求和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辣椒种质资源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T 5009.10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
GB 5009.8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NY/T 1278 蔬菜及其制品中可溶性糖的测定铜还原碘量法
NY/T 1381 辣椒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2475 辣椒品种鉴定技术规程 SSR分子标记法
DB52/T 957 贵州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辣椒种质资源 pepper germplasm resources
包括辣椒野生资源、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遗传材料等。
SSR 分子标记鉴定 SSR molecular marker identification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标记对辣椒不同种质资源进行鉴定的方法。
门椒 pepper of the first layer
第一分杈处的花结的果实或簇生型辣椒主茎处的花结的果实。
四门斗 pepper of the third layer
第三层花结的果实。
果长 fruit length
果实达到商品成熟度时,果蒂到果顶的直线长度。
DB52/T 948—2025
2
果宽 fruit diameter
果实达到商品成熟度时,与纵径垂直的最大横切面的直径。
果形指数 fruit shape index
果实长度与宽度的比值。
无限分枝 finite branch
茎的顶端形成花芽,花芽下部的叶腋再萌生腋芽,腋芽的顶端又形成花芽,无限生长。
有限分枝 infinite branch
分枝顶芽形成花芽(簇)后,不再萌生腋芽而封顶,不再分枝生长。
4 技术要求
栽培条件和田间管理
按照DB52/T 957执行。
田间设计
采用育苗移栽,保护地栽培每个小区不少于20 株,露地栽培每个小区不少于35 株,适宜株行距,
设2 次重复。
数据采集
采用表型鉴定,鉴定数据需在同一地点保证辣椒种质资源正常生长的条件下采集3 年及以上,采用
基因型鉴定则在1 年内完成。
鉴定内容
鉴定内容见表1。
DB52/T 948—2025
3
表1 辣椒种质资源鉴定内容
鉴定类别 鉴定项目
表型鉴定
植株 株型、株高、株幅
主茎 主茎高度、茎粗、主茎颜色、茎茸毛
分枝 第一分枝夹角、分枝类型、侧枝数、冠层高度
叶 子叶颜色、叶形、叶色、叶缘、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茸毛、叶面形态
花
首花节位、花冠色、花药颜色、花柱颜色、花柱长、单节叶腋着生花数、花梗
着生状态、花瓣数、雄性不育
果
果长、果宽、果形、青熟果色、红熟果色、果面棱沟、果面光泽、果面形态、
果肩形状、果顶形状、果基部花萼特征、果柄长、果横切面形状、果纵切面形
状、果肉厚、心室数
种子 单果种子数、种皮颜色、千粒重
物候期
播种期、出苗期、子叶开展期、定植期、现蕾期、始花期、商品果始收期、红
熟果始收期、熟性
产量 单株结果数、单果重、早期产量、亩产量
品质
干物质含量、维生素C 含量、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辣椒素
含量、二氢辣椒素含量、辣椒红色素含量
用途 鲜食、干鲜两用、干制、深加工和观赏型
基因型鉴定 SSR 分子标记鉴定
5 鉴定方法
表型鉴定
5.1.1 植株
5.1.1.1 株型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绿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以每个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
象,观察茎的生长状态及分枝程度,依据第一分枝或主茎与第一层侧枝夹角大小,分为开展、半直立和
直立(见图1),不分枝辣椒为直立型。
图1 株型、第一分支夹角
注:开展—第一分枝开张夹角大于90°,枝条较软,似葡匐状;半直立—第一分枝开张夹角在45°~90°;直立
—第一分枝开张夹角小于45°。
DB52/T 948—2025
4
5.1.1.2 株高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绿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从每个小区随机抽样10 株,
测量植株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根茎部至植株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计算平均数,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
(见图2)。
5.1.1.3 株幅
用5.1.1.2的样本,测量植株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冠层最大直径。计算平均数,单位为cm,精确到
0.1 cm(见图2)。
图2 株高、株幅、冠层、主茎高、茎粗
5.1.2 主茎
5.1.2.1 主茎高度
在门椒转色期,从每个小区随机抽样10 株,测量从子叶节至第一朵花之间的长度。计算平均数,
单位为cm,精确到0.01 cm(见图2)。
5.1.2.2 茎粗
用5.1.2.1的样本,测量植株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植株根茎结合部茎干的最大直径。计算平均数,
单位为cm,精确到0.01 cm(见图2)。
5.1.2.3 主茎颜色
用5.1.2.1的样本,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植株主茎颜色,分为黄绿、浅绿、绿、深绿、
绿色带紫色条纹、紫。
5.1.2.4 茎茸毛
用5.1.2.1的样本,观察植株茎上茸毛的有无及稀密程度,对照茸毛模式图,确定茎茸毛稀密等级
(见图3)。
DB52/T 948—2025
5
图3 茎茸毛
注:无—茎表面没有茸毛;稀—茎上着生有稀疏的短茸毛;中—茎上着生的茸毛介于“密”和“稀”之间;密—茎
上密生茸毛。
5.1.3 分枝
5.1.3.1 第一分枝夹角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或簇生型辣椒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从每个小区随机抽样10 株,采用精度为0.5°
的量角器测量第一分枝或主茎与第一层侧枝的夹角度数,计算平均数,精确到整数位(见图1)。
5.1.3.2 分枝类型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绿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观察植株的生长状态及腋芽
萌生状况,判断为有限分枝或无限分枝类型。
5.1.3.3 侧枝数
用5.1.3.2的样本,测量植株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主茎上着生的有效侧枝(能开花结果的侧枝)条
数,计算平均数,单位为根,精确到整数位。
5.1.3.4 冠层高度
用5.1.3.2的样本,测量植株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从第一分枝夹角或簇生型辣椒主茎与第一层侧枝
夹角至植株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计算平均数,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见图2)。
5.1.4 叶
5.1.4.1 子叶颜色
在幼苗一叶一心时,以苗床上的幼苗为观测对象,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子叶颜色。分
为黄、浅绿、绿、深绿、紫。
DB52/T 948—2025
6
5.1.4.2 叶形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绿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观察植株中部完整、生长正
常的成熟叶片形状,依据图4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形,分为卵圆形、长卵形和披针形。
图4 叶形
5.1.4.3 叶色
用5.1.4.2的样本,观察叶片的颜色,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色。分为黄绿、浅绿、
绿、深绿、绿带紫纹、紫。
5.1.4.4 叶缘
用5.1.4.2的样本,观察叶片边缘形状,依据图5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缘。分为全缘、波状和锯齿。
图5 叶缘
DB52/T 948—2025
7
5.1.4.5 叶长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绿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从每个小区中随机抽样10 株,
参照叶长、叶宽、叶柄长测量示意图,以植株中部完整、生长正常的最大叶片为测量对象,测量从基部
到叶尖的长度。计算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见图6)。
5.1.4.6 叶宽
用5.1.4.5的样本,测量叶片的宽度。计算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见图6)。
5.1.4.7 叶柄长
用5.1.4.5的样本,测量叶柄长度。计算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见图6)。
图6 叶长、叶宽、叶柄长
5.1.4.8 叶面茸毛
用5.1.4.5的样本,观察叶面茸毛的有无及稀密程度,分为无、稀、中、密。无表示叶面正面光亮
没有茸毛;稀表示叶面正面着生稀疏的短茸毛;中表示叶面正面着生茸毛介于“稀”和“密”之间;密
表示叶面密生茸毛。
5.1.4.9 叶面形态
用5.1.4.5的样本,观察叶片皱缩及皱缩的程度,确定叶面形态。分为平滑、微皱、皱。
5.1.5 花
5.1.5.1 首花节位
调查主茎第一片真叶着生节位到首花节位的节数。
5.1.5.2 花冠色
在盛花期(70%植株开3 层以上花),观测已盛开花朵的花瓣颜色,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
确定花冠色。分为白、浅绿、浅黄、白带紫纹、紫。
DB52/T 948—2025
8
5.1.5.3 花药颜色
用5.1.5.2的样本,观测花药颜色,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药颜色。分为白、黄、浅
黄、蓝、浅蓝、紫、浅紫。
5.1.5.4 花柱颜色
用5.1.5.2的样本,观测花柱颜色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柱颜色。分为白、黄、浅黄、
蓝、浅蓝、紫、浅紫。
5.1.5.5 花柱长
用5.1.5.2的样本,观测花柱的长度与雄蕊的相对位置。分为短花柱、中等花柱、长花柱(见图7)。
图7 花柱长度
注: 短花柱—花柱明显比雄蕊短;中等花柱—花柱与雄蕊近等长;长花柱—花柱明显比雄蕊长。
5.1.5.6 单节叶腋着生花数
在盛花期(70%植株开3 层以上花),从每个小区随机取样10 株,观测并调查植株单个叶腋上花朵
着生数量,计算平均值,单位为朵,精确到整数位。
5.1.5.7 花梗着生状态
用5.1.5.2的样本,参照花梗着生示意图,观测花梗着生状态。花梗着生状态分为下垂、侧生、直
立(见图8)。
图8 花梗着生状态
DB52/T 948—2025
9
5.1.5.8 花瓣数
用5.1.5.2的样本,观测并调查花瓣数,计算平均值,单位为瓣,精确到整数位。
5.1.5.9 雄性不育
在开花早期、中期和末期,随机选取10株植株上刚开放的花朵,观察雄蕊是否发育正常,是否有花
粉,同时按照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检测花粉活力。雄蕊无粉或者有少量无活力的花粉,均为雄
性不育,相反则为可育。根据观察及检测结果判断该种质的育性:不育(有活力花粉的百分率≤95%),
可育(有活力花粉的百分率>95%)。
5.1.6 果
5.1.6.1 果长
在四门斗果红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红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红熟期,从每个小区随机抽样5株,
每株采收10 个达到商品成熟度正常的果实,参照果长、果宽、果柄长测量示意图(见图13),测量果
长。计算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01 cm。
5.1.6.2 果宽
取5.1.6.1中的果实,测量果宽。单位为cm,精确到0.01 cm。
5.1.6.3 果形
观测5.1.6.1中果实的形状。参照果形模式图(见图9)。依据果形指数、果长数值等将果形分为以
下形状。
图9 果形
注1:扁灯笼形—果形指数<1。
注2:方灯笼形—果形指数1左右。
注3:长灯笼形—果形指数>1。
注4:短锥形—果形指数2左右,果长≤8 cm。
注5:长锥形—果形指数>2,果长>8 cm。
注6:短牛角形—果形似牛角,果肩较平直,果形指数>3,果长≤10 cm。
注7:长牛角形—果形似牛角,果肩较平直,果形指数>3,果长>10 cm。
注8:短羊角形—果形似羊角,果肩钝圆形,果形指数>3,果长≤10 cm。
DB52/T 948—2025
10
注9:长羊角形—果形似羊角,果肩钝圆形,果形指数>3,果长>10 cm。
注10:短指形—果肩与果顶部位横径差异小,果形指数>5,果长≤8 cm。
注11:长指形—果肩与果顶部位横径差异小果形指数>5,果长>8 cm。
注12:线形—果形指数>10,果长>15。
注13:圆球形—果形指数1左右。
5.1.6.4 青熟果色
在四门斗果绿熟期、簇生型辣椒主茎果绿熟期或第一层侧枝果绿熟期,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
则确定青熟果面颜色。分为白、黄白、乳黄、黄绿、浅绿、绿、深绿、紫、紫黑。
5.1.6.5 红熟果色
取5.1.6.1中的果实,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红熟果面颜色。分为黄白、黄、橙黄、橘
红、鲜红、暗红、紫红。
5.1.6.6 果面棱沟
观察5.1.6.1中果实表面是否平滑,有无明显棱沟及其深浅程度,确定果面棱沟分级。分为无、浅、
中、深。无表示果面平滑,无条沟;浅表示果面较平,略显有凹陷的条沟;中表示果面有明显条沟,但
深浅中等程度;深表示果面有明显较深的条沟。
5.1.6.7 果面光泽
观察5.1.6.1中果实表面是否有光泽。分为有、无。有表示果面亮,有光泽;无表示果面暗淡,没
有光泽。
5.1.6.8 果面形态
观察5.1.6.1中果实表面是否平滑,有无缩皱及其缩皱的程度,确定果面特征。分为光滑、微皱、
皱。光滑表示果面平滑,无皱缩;微皱表示果面不平,有轻微皱缩;皱表示果面有明显较深的皱缩。
5.1.6.9 果肩形状
观察5.1.6.1中果实有无果肩及其形状。参照果肩形状模式图,确定果肩形状,分为无果肩、凸、
平、凹(见图10)。
图10 果肩形状
DB52/T 948—2025
11
5.1.6.10 果顶形状
观察5.1.6.1中果实的果顶形状。参照果顶形状模式图,确定果顶形状,分为尖、圆、凹、凹陷带
尖(见图11)。
图11 果顶形状
5.1.6.11 果基部花萼特征
观察5.1.6.1中果实基部花萼的形状。参照花萼模式图,确定种质的花萼特征,分为平展、浅下包、
下包(见图12)。
图12 花萼
注:平展—花萼沿水平方向伸展;浅下包-花萼短、向下包住果肩,呈钟状,包住部分较短;下包—花萼较长,向下
包住果肩,呈钟状,包住部分较长。
5.1.6.12 果柄长
取5.1.6.1中的果实,测量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到果柄未端的实际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01 cm。
图13 果长、果宽、果柄长
DB52/T 948—2025
12
5.1.6.13 果横切面形状
观察5.1.6.1中果实的横切面的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有棱。
5.1.6.14 果纵切面形状
观察5.1.6.1中果实的纵切面的形状,依据图14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纵切面的形状,分为扁圆形、
圆形、心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中等三角形、窄三角形、角形。
图14 果纵切面形状
5.1.6.15 果肉厚
以5.1.6.1中果实为样本,在果实最大横径处横切,测量果肉厚度。单位为mm,精确到0.01 mm。
5.1.6.16 心室数
观察并调查5.1.6.1果实的心室数。单位为个,精确到整数位。
5.1.7 种子
5.1.7.1 单果种子数
商品果红熟期,从每个小区随机采收10 个果实,记录每个果实内成熟、饱满的种子粒数。计算平
均值,单位为粒,精确到整数位。
5.1.7.2 种皮颜色
以5.1.7.1中的种子为样本,用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皮颜色。分为淡黄、黄、棕。
5.1.7.3 千粒重
以5.1.7.1中的种子为样本,参照GB/T 3543(所有部分),随机取样,每个重复1000 粒种子,3 次
重复,用1/1000的电子天平称取1000 粒种子的质量。单位为g,精确到0.1 g。
DB52/T 948—2025
13
5.1.8 物候期
5.1.8.1 播种期
实际播种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2 出苗期
50%以上种子出苗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3 子叶开展期
50%以上幼苗子叶展开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4 定植期
定植于大田或者保护地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5 现蕾期
50%以上植株露出门椒花蕾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6 始花期
50%以上植株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7 商品果始收期
50%以上植株的果实成熟采收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8 红熟果始收期
50%以上植株果实红熟采收的日期,表示方法为“×年×月×日”。
5.1.8.9 熟性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观察辣椒从定植期到商品果始收期的天数,按照下列描述,确定辣椒熟性
的类别。极早熟(<45 d)、早熟(45 d~55 d)、中熟(56 d~75 d)、晚熟(76 d~90 d)和极晚熟
(>90 d)。
5.1.9 产量
5.1.9.1 单株结果数
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生长正常的植株10株,记录采收的商品果个数。统计总的结果数。计算单株
结果数平均值,单位为个,小数点保留1位。
5.1.9.2 单果重
以5.1.9.1的植株为样本,采收20 个以上达到商品成熟度正常的果实,用1/100的电子天平称量总
重量,计算单果重。单位为g,精确到0.01 g。
DB52/T 948—2025
14
5.1.9.3 早期产量
采收商品果始收期开始到30 d内的果实,统计每个小区在该时期内连续20株的果实总重量,并用
1/100的电子天平称量果实总重量,单位为kg,精确到0.01 kg。按20 株所占面积折算出每亩的总产量。
单位为kg/亩,精确到0.01 kg。
5.1.9.4 亩产量
从商品果实的始收期开始到末收期定期进行采收,统计每个小区在该时期内连续20 株采收商品果
实的总重量,并用1/100的电子天平称量每次收获的果实总重量,单位为kg,精确到0.01 kg。按20 株
的占地面积折算出每亩的总产量。单位为kg/亩,精确到0.01 kg。
5.1.10 品质鉴定
5.1.10.1 干物质含量
按GB 5009.3执行。
5.1.10.2 维生素C 含量
按GB 5009.86执行。
5.1.10.3 脂肪含量
按GB 5009.6执行。
5.1.10.4 粗纤维含量
按GB/T 5009.10执行。
5.1.10.5 可溶性糖含量
按NY/T 1278 执行。
5.1.10.6 辣椒素含量
按NY/T 1381执行。
5.1.10.7 二氢辣椒素含量
按NY/T 1381执行。
5.1.11 用途
根据辣椒的用途,可分为鲜食、干鲜两用、干制、深加工和观赏型。
基因型鉴定
按照NY/T 2475执行。
DB52/T 948—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