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885-2025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885—2025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2025 - 06 - 23发布
2025 - 09 - 22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植被恢复原则和方式 ................................................................. 2
5 植被恢复技术 ....................................................................... 2
6 成效评价和档案管理 ................................................................. 6
附录A(资料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名录 ................. 7
附录B(资料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推荐植物配置模式 ................ 10
参考文献 ............................................................................. 11
DB41/T 2885—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义民、黄新峰、孙红召、侯洁、李放、冯东阳、姚峰、冯瑞琦、韩磊、江帆、张书奇、王华庚、冷冰、孔冬艳。
DB41/T 2885—2025
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原则和方式、植被恢复技术、成效评价和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772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5162 飞播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44351 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840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基岩裸露度
单位面积内无植被覆盖的地表岩石面积所占的比例。
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
a)
植被综合盖度<50%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
b)
植被综合盖度<70%的草地;
c)
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迹地、裸土地。
DB41/T 2885—2025
2
4 植被恢复原则和方式 植被恢复原则
植被恢复须遵循以下原则:
a)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b)
充分考虑降水、地表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恢复林草植被,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c)
突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提升。 石漠化土地分级和植被恢复方式
4.2.1 石漠化土地分级
石漠化土地分级因子有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各因子评分按LY/T 1840的规定执行。石漠化土地分为四级: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
4.2.2 植被恢复方式
4.2.2.1 轻度石漠化区
乔木退化林实施退化林修复;疏林地、迹地和裸土地实施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以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在适宜地段营造生态经济林。
4.2.2.2 中度石漠化区
乔木退化林实施退化林修复;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植草。
4.2.2.3 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区
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植草为辅。
5 植被恢复技术 退化林修复
5.1.1 补植补播
5.1.1.1 适用条件
补植补播适用于以下4种情形:
a)
郁闭度≤0.4,且依靠自然力难以恢复的乔木林;
b)
郁闭度≤0.5,缺乏目的树种,需要调整树种结构、提升主导功能的乔木林;
c)
郁闭度≤0.5,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每公顷小于30株,天然更新等级不良且不具备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条件的天然乔木林;
d)
断带、缺带的退化防护林带。
5.1.1.2 技术要求
DB41/T 2885—2025
3
补植补播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
结合培育目标,选择与现有树种互利相容,且能够从林下生长到主林层的树种;
b)
合理选择补植补播树种,优先采用良种壮苗;针叶纯林宜补植固氮、食源、蜜源等阔叶树种及彩叶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
c)
根据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特征,结合微生境,合理配置补植树种和补植点;
d)
合理确定补植密度,补植目的树种株数每公顷≥450株,且林内无直径大于主林层平均高的林窗;
e)
补植补播后,应适时开展抚育管护。
5.1.2 平茬复壮
5.1.2.1 适用条件
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死亡木和濒死木株数比例大于20%,或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灾害,短期内难以恢复健康的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未平茬,长势衰弱、生态功能持续性下降的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
5.1.2.2 技术要求
采取带状平茬作业方式,相邻作业带之间保留带不小于作业带宽度,待萌发幼树生长稳定后,再对保留带平茬。平茬带须与等高线平行。
5.1.3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5.1.3.1 适用条件
具备天然下种条件但天然更新等级不良的乔木林。
5.1.3.2 技术要求
采取破土、松土除草、割灌割藤和浇水等措施,创造种子萌发和幼树生长的有利条件;围绕目的树种幼苗幼树进行局部割灌除草,促进生长。
5.1.4 立地管理
5.1.4.1 适用条件
易涝、易旱,或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
5.1.4.2 技术要求
立地管理技术要求如下:
a)
季节性积水的林地,做好清沟排水;坡地可修建集水或引水设施,优先采用节水灌溉措施;
b)
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采取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整地措施;
c)
按规定留在林内的采伐剩余物,可平铺或按一定间距均匀摆放,或粉碎后堆放于目标树根部。
d)
保护好林下原有土壤和植被。 人工造林
5.2.1 树种选择
DB41/T 2885—2025
4
按照GB/T 15776和LY/T 1840的规定执行。以生态树种为主,中度、轻度石漠化地区应选择经济树种或者生态经济型兼用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抗逆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固土力强的树种。慎用外来树种。飞播树种选择原则按照GB/T 15162的规定执行,树种配置方式采用乔木混播或乔灌混播。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见附录A。
5.2.2 种子和苗木
种子使用按GB 7908、GB/T 2772和LY/T 1840的规定执行。
苗木选用按照GB 6000和LY/T 1000的规定执行,宜采用容器苗为主。
5.2.3 植苗造林
5.2.3.1 地表清理
地表清理按照GB/T 15776和LY/T 1840的规定执行。
5.2.3.2 整地方式及要求
整地方式按照GB/T 15776和LY/T 1840的规定执行。整地以穴状和鱼鳞坑为主,穴径30 cm~60 cm,穴深30 cm~50 cm,必要时采用客土回填。整地时间按照GB/T 15776和LY/T 1840的规定执行。
5.2.3.3 苗木处理
造林前做好苗木的储藏保湿,并根据树种特性、苗木特点和土壤水分状况,对苗木酌情进行修根、修枝、剪叶、摘芽,浸根、蘸浆等处理,提倡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
5.2.3.4 造林密度
根据石漠化程度、林种、树种和立地条件合理确定造林密度。造林密度按照GB/T 15776的规定执行。
5.2.3.5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参照GB/T 15776和LY/T 1840的规定执行。人工造林推荐植物配置模式见附录B。
5.2.3.6 造林季节
根据树种的物候期适时安排造林:
a)
落叶树种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动前造林。通常为上年度11月至次年3月;
b)
常绿树种在春季春分后至谷雨间,或秋季寒露至小雪前栽植,避开春旱、伏旱及冬季低温期;
c)
侧柏等针叶树种容器苗可采用雨季造林。
5.2.4 直播造林
5.2.4.1 适宜树种
直播造林宜选健康饱满、发芽迅速、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的树种。适宜直播的树种见附录A。
5.2.4.2 种子选择和处理
种子宜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源,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试验。根据树种特性进行浸种、催芽、药剂消毒等处理。
5.2.4.3 播种
DB41/T 2885—2025
5
播种应根据种子特性选择合适播种时间。春分至清明期间播种,或在雨季点播,要注意雨情动态,在雨季将近时播种。主要采用人工穴播,每穴中均匀地播入3~5粒种子,然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以种子直径的3~5倍为宜。提倡使用营养钵或种基盘,将种子播于营养钵或种基盘内,然后覆土镇压。栎类随采随播。 飞播造林
5.3.1 飞播种子处理
飞播造林的种子质量应达到GB 7908规定的Ⅱ级以上(含Ⅱ级)质量标准。飞播作业前,对种子采取消毒、包衣、破壳、脱蜡、去翅、脱芒、丸粒等预处理。
5.3.2 飞播播量
按照不同树种的千粒重、种子发芽率、种子纯度等指标,设计树种的播量。采用混播方式。 人工植草
5.4.1 草种选择
草种应选择适宜性强、应用效能高,根系发达、自然繁殖能力强且为多年生;种子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并经过授权检验部门认定。
5.4.2 播种植草
带芒种子应进行脱芒处理,附基毛或柔毛种子应先脱毛;对豆科、禾本科草种的处理按照NY/T 1342的规定执行。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播后需要镇压覆土。播种量应根据立地条件和预期效果确定。以春播为宜,春播在4~5月进行。
5.4.3 喷播植草
喷播植草适用于陡峭或难以到达的边坡。通过液压喷播机将混合了种子、肥料、保水剂和其他添加剂的浆液均匀地喷洒到坡面上,促进植被快速恢复。 封山育林
5.5.1 封育对象
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实施封育:
a)
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灌木林地、迹地;
b)
低质低效乔木林地、灌木林地;
c)
未成林造林地。
5.5.2 封育类型
根据封育地块实际情况和恢复目标,封育类型分为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4种。
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迹地,低质低效乔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可优先设计为乔木型或乔灌型。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低质低效灌木林地可设计为灌木型或灌草型。
5.5.3 封育年限方式和措施
封育年限方式和措施按照GB/T 15163的规定执行。
DB41/T 2885—2025
6
6 成效评价和档案管理
退化林修复按照GB/T 44351的规定执行。人工造林按GB/T 15776的规定执行。封山育林按照 GB/T 15163的规定执行。飞播造林按照GB/T 15162的规定执行。人工种草按照NY/T 1342的规定执行。
DB41/T 2885—2025
7
附录A (资料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名录
表A.1给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名录。
表A.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名录 序号 名称 拉丁学名 生态习性 栽植方式 飞播树种 1 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土壤,适应中性至微碱性土壤 直播苗木(容器苗或裸根苗) 是 2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薄酸性土壤,不耐盐碱和水湿 点播种子或直播苗木 是 3 湿地松 Pinus elliottii 喜湿润环境,耐水湿,适应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长快 直播苗木或点播种子 是 4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喜光但耐半阴 直播苗木或扦插繁殖 是 5 胡桃 Juglans regia 喜深厚、排水畅通的肥沃土壤,耐寒,不耐涝 直播种子或嫁接苗木 否 6 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 耐干旱瘠薄,喜光,适应酸性至中性土壤 直播种子(橡实)或移栽苗木 是 7 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喜光,耐旱,适应性强,树皮可产栓皮 直播种子或移栽苗木 是 8 白榆 Ulmus pumila 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生长快 直播种子或扦插繁殖 是 9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耐寒、耐旱,适应中性至微碱性土壤,喜光 嫁接苗木或播种育苗 否 10 山杏 Prunus sibirica 耐寒、耐旱,适应瘠薄土壤,喜光 直播种子或嫁接苗木 是 11 国槐 Styphnolobium japonicum 耐污染、耐盐碱,适应性强,生长较慢 移栽苗木或播种育苗 否 12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耐瘠薄、耐旱,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可固氮 直播种子或根蘖繁殖 是
DB41/T 2885—2025
8
表A.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名录(续) 序号 名称 拉丁学名 生态习性 栽植方式 飞播树种 13 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喜光,不耐涝,耐寒,适应中性至微碱性土壤 播种育苗或扦插繁殖 否 14 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耐污染、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直播种子或根蘖繁殖 是 15 香椿 Toona sinensis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土壤,耐轻度盐碱 播种育苗或根插繁殖 否 16 苦楝 Melia azedarach 耐瘠薄,适应性强,生长快,耐轻度盐碱 直播种子或移栽苗木 是 17 乌桕 Triadica sebifera 喜湿润环境,耐轻度盐碱,适应酸性至中性土壤 播种育苗或移栽苗木 否 18 黄栌 Cotinus coggygria 耐干旱瘠薄,喜光,耐半阴,秋季叶色鲜艳 播种育苗或扦插繁殖 是 19 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喜光,耐旱,适应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长缓慢 播种育苗或移栽苗木 否 20 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适应性强,耐瘠薄,喜光,是五倍子蚜虫的寄主 播种或根蘖繁殖 是 21 元宝枫 Acer truncatum 耐寒,喜肥沃排水畅通土壤,秋叶变色显著 播种育苗或嫁接繁殖 否 22 栾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适应性强,耐旱、耐寒,喜光,耐轻度盐碱 直播种子或移栽苗木 是 23 楸树 Catalpa bungei 喜深厚肥沃土壤,耐轻度盐碱,生长较快 播种育苗或根插繁殖 否 24 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喜半阴湿润环境,耐寒,喜肥沃土壤 播种育苗或嫁接繁殖 否 25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耐寒、喜光,适应中性至微碱性土壤,早春开花 扦插、分株或播种繁殖 否 26 黄荆 Vitex negundo 耐贫瘠、耐旱,适应性强,常见于荒坡 播种或分株繁殖 是
DB41/T 2885—2025
9
表A.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植草推荐植物名录(续) 序号 名称 拉丁学名 生态习性 栽植方式 飞播树种 27 酸枣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常生于山坡荒地 直播种子或分株繁殖 是 28 忍冬(金银花) Lonicera japonica 攀援灌木,适应性强,耐半阴,耐寒 扦插、压条或播种繁殖 否 29 多花蔷薇 Rosa multiflora 喜光耐半阴,适应性强,耐瘠薄,常用于绿篱 扦插、分株或播种繁殖 否 30 菊花 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 喜光,喜肥沃排水畅通土壤,耐寒性因品种而异 分株、扦插或组培繁殖 否 31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喜光,耐旱耐瘠薄,适应沙质至黏土,常用于护坡固土 直播种子或分株繁殖 是 32 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耐践踏、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常见于草坪和荒地 播种或匍匐茎分株繁殖 是 33 萱草(黄花菜) Hemerocallis citrina 喜湿润肥沃土壤,耐半阴,耐寒,忌积水 分株繁殖或播种育苗 否 34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喜肥沃、排水畅通的土壤,需充足光照,忌积水 分株繁殖或播种育苗 否 35 五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攀援植物,耐阴,适应性强,常用于垂直绿化 扦插或压条繁殖 否
DB41/T 2885—2025
10
附录B (资料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推荐植物配置模式
表B.1给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推荐植物配置模式。
表B.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推荐植物配置模式
类型
模式
主要内容
适宜区域
生态防护型
模式1
侧柏(或白皮松)+元宝枫+栓皮栎(或黄连木),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4∶3∶3
中度石漠化土地
模式2
侧柏(或白皮松)+刺槐(或臭椿、楸树、苦楝),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4∶6
模式3
白皮松+五角枫,采用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5∶5
生态经济型
模式4
侧柏(或白皮松)+连翘,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5∶5
轻度石漠化土地
模式5
核桃(或花椒),该模式为核桃纯林,株行距3 m×4 m(花椒株行距2 m×3 m)
模式6
山杏(山楂),该模式为山杏纯林,株行距2 m×3 m
模式7
梨树(枣树),该模式为梨树纯林,株行距3 m×4 m
模式8
经济林+草本,如萱草(黄花菜)+菊花
DB41/T 2885—2025
11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源部. 关于印发《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234号)[EB/OL].2023.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3]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S].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华大学林学院. 林地分类[S].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