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SHS 06-2024 朱顶红种球繁育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以下是对团体标准 T/SSHS 06-2024《朱顶红种球繁育技术规程》 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范围
- 适用于设施基质栽培下的朱顶红种球繁育。
- 涵盖试管球繁殖、一年生球种植、二年生球种植三大技术环节。
二、核心术语定义
- 试管球:无菌培养基诱导形成的小鳞茎。
- 一年生球:试管球经一个生长季栽培后的鳞茎。
- 二年生球:一年生球再经一个生长季栽培后的鳞茎。
三、试管球繁殖技术
4.1 外植体准备
- 选择:健康饱满的鳞茎。
- 预处理:9℃~13℃冷处理30~45天。
- 消毒流程:
① 去皮、洗净,洗衣粉浸泡15分钟;
② 切除顶部1/2~2/3,纵切4~8块;
③ 75%酒精+1%苯扎溴铵双重消毒,无菌水冲洗。
4.2 诱导培养
- 培养基:MS + 6-BA 4.0 mg/L + NAA 2.0 mg/L + AC 0.5 g/L + 蔗糖30 g/L(pH 5.8)。
- 条件:25±2℃,光照12h/d(1500~2000 Lux),培养50~60天。
4.3 继代培养
- 培养基:MS + 6-BA 2.0 mg/L + NAA 0.1 mg/L + 蔗糖40 g/L(pH 5.8)。
- 要求:每50~60天继代1次,不超过10次。
4.4 生根培养
- 培养基:1/2MS + NAA 0.2 mg/L + 蔗糖30 g/L(pH 5.8)。
- 时间:15~20天。
4.5 出瓶标准
- 球径≥0.5 cm,叶片≥2片,根系≥2条(根长≈1 cm)。
4.6 炼苗管理
- 设施:大棚/温室+80目防虫网。
- 基质:草炭:椰糠=4:1(体积比)。
- 定植:72孔穴盘,球茎露基质表面。
- 环境:20~25℃、湿度70~90%,遮光率70~80%(前14天)。
- 水肥:
- 基质湿度70~80%(pH 5.8~7.2);
- 新根后改用EC 0.3~0.5 mS/cm的20-20-20水溶肥。
- 移栽标准:球径≥1 cm,叶片≥3片,根系≥4条。
四、一年生球种植技术
5.1 种植准备
- 设施:基质槽宽1.0~1.2 m,深≥20 cm。
- 基质:草炭(纤维10~30 mm):椰糠=4:1,厚15~20 cm。
5.2 种植密度
- 100球/平方米,球茎基部露出。
5.3 环境管理
- 温度20~25℃,湿度50~70%,光照10000 Lux。
5.4 水肥管理
- 浇水:保持基质湿度60~70%,采收前15天停水。
- 施肥:
- 新根萌发后:20-20-20水溶肥(EC 1.2~1.5 mS/cm);
- 种植90天后:10-30-20水溶肥;
- 采收前30天停肥。
5.6~5.7 采收与贮藏
- 采收:叶片留2~4 cm,保留根系。
- 贮藏:杀菌剂浸泡→阴干→9~13℃冷库。
五、二年生球种植技术
6.1 种植准备
- 基质槽深≥30 cm,基质厚25~30 cm(草炭纤维20~40 mm)。
6.2 分级种植密度
球茎围径 | 密度(球/㎡) |
---|---|
<12 cm | 80 |
12~22 cm | 50 |
22~32 cm | 25 |
- 种植深度:球茎1/3露出基质。
6.4 水肥管理
- 施肥EC值提高至1.5~1.8 mS/cm(其余同一年生球)。
6.6~6.7 采收与贮藏
- 采收:叶片留3~5 cm,根系留2~3 cm。
- 贮藏:按围径分级→杀菌→9~13℃贮藏。
六、附录关键信息
附录A:培养基配方
阶段 | 关键成分 |
---|---|
诱导培养 | 6-BA 4.0 mg/L + NAA 2.0 mg/L |
继代培养 | 6-BA 2.0 mg/L + NAA 0.1 mg/L |
生根培养 | 1/2MS + NAA 0.2 mg/L |
附录B:病虫害防治
- 重点病害:红斑病(代森锰锌)、细菌性软腐病(噁霉灵)。
- 虫害:
- 蜗牛:四聚乙醛;
- 红蜘蛛:阿维菌素+螺虫乙酯;
- 线虫:50℃温水浸球30分钟。
七、专利声明
- 涉及专利:4.2(诱导)、4.4(生根)培养基相关技术。
- 专利权人承诺合理无歧视授权(联系人:上海市农科院杨柳燕团队)。
总结:该标准系统规范了朱顶红从组培育苗(试管球)→一年生球→商品球(二年生球)的全流程技术,核心在于无菌操作流程、精准环境控制、分级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为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