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MT HJ001-2025 企业碳排放计量数据管理终端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T/CSMT-HJ001-2025 企业碳排放计量数据管理终端技术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标准框架与定位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企业碳排放计量数据管理终端的设计与使用,重点面向重点排放单位(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2.6万吨CO₂当量)及其他需核算碳排放的企业。
- 核心目标
- 推动碳排放从“核算”向“测量”转变,提升碳计量管理应用水平,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二、关键术语定义
- 重点排放单位:覆盖行业内年排放量达标的企业或经济组织。
- 碳盘查:以企业为单位计算各环节直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编制排放清单)。
- 碳计量数据终端:软硬件一体化设备,具备数据采集、传输、核算、存储等功能的核心节点。
- 活动数据:导致碳排放的生产/消费活动量(如燃料消耗量、购电量)。
三、系统架构
1. 架构组成(图1)
- 核心层:碳计量数据终端(支持TCP/OPC/MQTT等协议)。
- 数据源层:智能仪器仪表(电能表等)、CEMS、能源管理系统、生产系统。
- 平台层:企业端碳软件(本地部署)、管理端碳软件(云端)。
- 安全要求:终端需通过防火墙隔离互联网攻击。
2. 功能定位
- 终端作为数据汇聚节点,支持直接接入或通过采集装置接入活动数据,汇总后上传至互联网平台。
四、数据采集规范
1. 采集对象
- 主要对象:重点排放单位;一般对象:其他企业。
2. 采集指标
- 活动数据(表1):按行业细分,例如:
- 发电:化石燃料消耗量、电力净购入量;
- 钢铁:燃料消耗量、生铁产量、电力热力净购入量;
- 化工:工业过程碳输入/输出量、碳酸盐消耗量。
- 排放因子:优先自动采集,缺省值可人工补充。
3. 采集方法
- 自动采集:通过智能仪表、CEMS等实时传输(需符合工业互联网标识/CA认证)。
- 人工采集:企业基本信息、瓶装燃气等不易自动采集的数据。
五、数据传输与处理
1. 传输要求
- 接口:支持RS485/RS232/RJ45等。
- 安全:采用国密SM2算法加密,支持多中心同步上传。
- 容错:网络异常时自动重传,保障数据完整性。
2. 数据处理
- 有效性验证:
- 仪表数据超限值判定为无效;
- 活动数据单次采集值≤年度总值1.2倍。
- 时段计算:支持秒/分/时/日/月/年增量计算,处理电表满刻度跳转问题。
- 数据转换:支持累加、分摊、乘除等逻辑运算。
六、碳核算方法
- 核算原则
- 基于碳平衡法、排放因子法,汇总为CO₂当量。
- 核算维度
- 单点核算:关联仪表数据与核算方法(附录A包含24个行业核算指南)。
- 边界核算:图形化配置企业排放边界(法人单位范围)。
- 分类核算:
- 范围一(直接排放):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
- 范围二(间接排放):电力/热力隐含排放。
- 产品碳足迹:支持生产过程碳足迹核算。
七、硬件与系统功能
1. 硬件要求
- 配置类型:
- 工控机/边缘服务器:≥8GB内存/256GB存储,支持Windows/Linux;
- 网关/控制器:≥1GB内存/4GB存储,嵌入式系统。
- 接口:≥4路串口+2路以太网口,支持USB维护。
- 环境可靠性:工作温度-5℃~55℃,抗电磁干扰。
2. 系统功能
- 核心模块:
功能模块 关键要求 计量器具管理 建立台账,监控配备率、校准状态(符合T/CMA CC199-2024) 活动数据采集 支持自动(Modbus/OPC等)和人工填报 核算方法配置 云端下发行业核算方法,离线/在线双模式更新 数据展示 多维度分析(总量/范围1/范围2/碳汇/产品碳足迹) 数据溯源 关联计量器具与溯源信息 碳盘查报告 生成月/季/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远程维护 支持WEB远程监控、配置升级(保障数据安全)
八、数据质量管理
- 质量控制计划
- 建立责任制度、档案管理(存证消耗数据)、定期仪表校准、内部交叉验证。
- 监测依据
- CEMS符合HJ 75-2017,能源系统符合DB32/T 3977-2021。
- 数据真实性
- 人工数据需双人审核;自动数据需加密防篡改(国密算法)。
- 故障修复
- 系统故障≤3工作日修复,缺失数据用线性插值补全并留痕。
九、附录与引用文件
- 附录A:列出28项碳排放核算方法(如ISO 14064、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行业指南)。
- 参考文献:涵盖ISO标准、国标(GB/T 32150)、行标(HJ 75)、地方标准(DB32/T)等。
十、制定背景与参与单位
- 归口单位: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碳测量与核算专业委员会。
- 起草单位:擎天工业互联网、平高集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
- 核心目标:推动计量器具数字化,助力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体系建设。
此标准系统规范了碳计量数据终端的技术要求,为企业构建标准化、可信的碳管理体系提供全面指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