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036-2025 高速公路运营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DB 14/T 1036-2025 高速公路运营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1. 范围 (Scope)
- 该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在投入运营后(运营期)进行环境监测的各项技术要求。
- 适用于山西省境内高速公路运营期的环境监测。
- 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 不适用于在线监测和应急监测。
- 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公路沿线设施(服务区、收费站等)的废水、废气(锅炉)、公路沿线大气环境、声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Normative References)
- 明确列出了监测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HJ)和地方标准(DB 14),涵盖了空气质量、噪声、污水、废气监测、生态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3. 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
- 沿线设施: 指高速公路沿线具有服务、管理和养护等功能的区域,包括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养护工区和隧道管理站等。
- 因子分析专家打分求权法: 一种用于筛选代表性声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监测的特定方法(详细方法见附录A)。核心是通过匿名专家对目标属性打分,计算权重,优先选择权重大的目标布点。
4. 总体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 依据: 监测应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文件、交(竣)工验收资料、竣工环保验收文件为基本依据。
- 原则: 遵循“全面覆盖、重点关注、代表性强、经济可行”的原则进行布点。
- 点位要求: 监测点位应具有代表性,位置固定(设置标志),不得随意变更。
- 监测实施: 基于相关文件和技术标准制定监测方案,在正常工况下开展监测。
- 报告与评价: 每次监测完成后应出具报告,准确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评价应参照相关标准,说明达标情况,超标需说明项目和程度。
5. 监测布点 (Monitoring Points Layout)
- 污水:
- 布点:有外排污水的沿线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进口和出口。
- 大气环境:
- 环境质量: 重点监测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疗养院等敏感目标。特定情况需增设点位:长/特长隧道进出口100m内敏感目标;隧道竖井/斜井出口100m内敏感目标;绝对交通量超5万辆/日的路段。
- 锅炉烟气: 沿线设施安装污染物排放锅炉的,每个锅炉均需监测。设净化设施的,需在净化设施前后布点。
- 声环境:
- 主要使用“因子分析专家打分求权法”(附录A)筛选代表性点位,选择总权值排在前1/3的目标。
- 优先选择点: 环评要求降噪或跟踪监测的目标;交通量差异大路段的目标;不同声功能区代表性居民区;路中100m内居民区/120m内学校医院等;同一目标不同距离执行不同功能区标准的点;多层建筑不同楼层(如1、3、5、9层)。
- 交通噪声24小时连续监测点: 选择代表性目标,避开其他噪声干扰。
- 噪声衰减断面监测点: 在平直、开阔路段设置:车道数≤4时,距路中20m,40m,60m,80m,120m;车道数>4时,距路中40m,60m,80m,120m,200m。
- 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点: 屏障后目标前1m、后10m、20m、30-60m各1点;对照点在无屏障开阔地带距路肩等距离处(10m,20m,30-60m),对照点与测点距离>100m。
- 生态环境:
- 布点需涵盖公路影响范围(主体工程、临时工程如取弃土场、生态保护措施如生物通道)。
- 监测重点:植被破坏恢复情况(类型、面积、覆盖度、外来物种)、野生动物影响(种类、数量、栖息、活动、通道有效性)。
6. 监测项目及频次 (Monitoring Items and Frequency)
- 污水:
- 项目:pH、COD、BOD₅、SS、石油类、动植物油、氨氮、总磷。
- 频次:每半年1次,每次连续监测2天。
- 大气环境:
- 环境质量: 项目:SO₂、NO₂、PM₁₀、PM₂.₅、CO、O₃、非甲烷总烃。频次:每半年1次,每次连续监测2天。
- 锅炉烟气:
- 项目:颗粒物、SO₂、NOₓ、烟气黑度。
- 频次:每采暖期1次,每次连续监测2天(针对燃气、燃油锅炉)。
- 声环境:
- 常规监测(声保护目标、声屏障、衰减断面): 项目:等效声级 Leq。频次:每半年1次,每次昼间和夜间各连续监测2天。
- 交通噪声24小时连续监测: 项目:Leq、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频次:每半年1次,每次连续监测24小时。
- 生态环境:
- 植物: 项目:永久占地植被(类型、面积、覆盖度变化、外来种);临时占地恢复植被(类型、面积、成活率、生长量、恢复率、覆盖度变化率)。频次:根据需要,选在植被生长旺盛季节。
- 动物: 项目:陆生野生动物(类型、数量、栖息、觅食变化、来访频次);生物通道有效性。频次:根据需要,选在繁殖期或候鸟迁徙期。
7. 监测方法 (Monitoring Methods)
- 污水: 按 HJ 91.1 等标准执行。
- 大气环境:
- 环境质量:按相关国标行标执行。
- 锅炉烟气:按 GB/T 5468, GB 13271, GB/T 16157, HJ/T 397, HJ 836 等标准执行。
- 声环境: 按 GB 3096, HJ 552 等标准执行。要求: 监测时记录双向车流量(分大、中、小型车),按点位分别统计昼/夜间达标率。
- 生态环境: 按 HJ 192 等标准执行。
- 质量保证与控制 (QA/QC): 按 HJ 630 等标准执行,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8. 监测结果及评价 (Monitoring Results and Evaluation)
- 每个监测点位的结果需单独进行评价。
- 评价依据:参照引用文件中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评价内容:
- 明确说明环境达标情况(是否达标)。
- 说明污染物达标排放状况(是否达标)。
- 若存在超标,必须明确说明超标项目及超标程度(如超标的倍数)。
- (注:标准此处主要强调报告结果和基本评价)
9. 监测报告 (Monitoring Report)
- 基本内容: 每次监测完成后必须出具报告,报告需包含监测内容、监测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监测结果等核心信息。
- 扩展内容(可选):
- 对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评价。
- 分析超标项目的主要原因。
- 识别存在的环境问题。
- 评价高速公路运营对沿线环境目标造成的污染及污染源达标情况。
- 分析评估已实施的环保措施(如声屏障、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恢复)的运行效果。
- 根据本次监测结果,提出对下次监测工作的具体建议(如调整点位、频次、项目等)。
-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和趋势。
- 评价工程落实环保措施的情况。
附录A (规范性):运营期声环境保护目标监测布点筛选方法
- 详细定义了用于筛选声环境保护目标布点的“因子分析专家打分求权法”。
- 考虑属性:
- 行政区划(同等权重)。
- 目标类型(学校医院>村镇>集镇)。
- 目标大小(大型>中型>小型,按户数划分)。
- 距路中心线距离(≤50m > 50-100m > ≥100m)。
- 与路面高差(-6m~6m > ≥6m > ≤-6m)。
- 与路面之间有无屏障(有屏障 > 无屏障)。
- 建筑物朝向(面向 > 侧向 > 背向)。
- 打分过程: 专家匿名对每个目标的不同属性(共18个因子)按重要性打分(不同属性基础分不同)。
- 权重计算: 通过公式
y/Y = x/X
计算每个目标的相对权重x
(y
为均权分和,Y
为总分,x
为待求权重,X
为目标得分)。最终选择权重排在前1/3的目标布点。 - 提供了标准的打分表格模板(表A.1)。
核心变化(相比2014版):
- 更新了引用标准。
- 修改了术语定义。
- 增加了声环境保护目标监测布点(5.3.7 衰减断面,5.3.8 声屏障效果)和生态环境监测布点(5.4)。
- 调整了监测项目及频次(第6章)。
- 增加了具体的监测方法要求(第7章)。
- 修改了监测报告要求(第9章),强化了报告的分析评价和建议功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