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109-2025 桥梁预应力孔道注浆密实性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以下是DB 14/T 1109-2025《桥梁预应力孔道注浆密实性无损检测技术规程》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1. 范围
- 适用于公路桥梁有粘结预应力孔道注浆密实性的无损检测。
- 铁路桥梁、市政桥梁及其他有粘结预应力构件可参照使用。
- 注浆缺陷定义:孔道内无注浆材料或不密实区、空洞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包括《GJB 1805》《GB 18871》《JJG 338》《JB/T 6822》等设备标准。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关键术语
- 注浆缺陷:孔道内无浆体或不密实区。
- 冲击回波法:通过应力波反射判定注浆密实性(含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
- 综合注浆指数(If):定性评价整体密实性的指标。
- 黑度:X射线法中反映密实性的色度参数。
- 最长注浆缺陷长度(Lmax):单个缺陷的最大连续长度。
- 注浆不密实度(β):累计缺陷长度占孔道总长的百分比。
符号说明
If
、L
(孔道总长)、Lmax
、Lsum
(累计缺陷长度)、t
(冲击回波传播时间)等。
4. 基本规定
检测方法选定
- 首选方法:冲击回波法(定性或定量)。
- 验证方法:定性检测异常时,用定量法复检;必要时采用X射线法或内窥镜法验证。
- 方法适用条件:
- 冲击回波法:构件厚度≤80cm,孔道位置可测定。
- X射线法:构件有相对检测面且厚度≤80cm。
- 内窥镜法:需钻孔验证。
仪器设备
- 计量器具需在检校有效期内。
- 冲击回波设备要求:
- 信号采集仪:模数转换≥16bit,采样间隔≤2μs。
- 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频响≥25kHz。
- 激振锤:按构件厚度选择型号(如D10、D17等)。
抽检方式与数量
- 新建桥梁:
- 预制梁桥:抽检≥10%且≥3片梁,首片或工艺变更时必检。
- 现浇梁桥:抽检≥5%孔道且≥10束,首次注浆或工艺变更时前5束必检。
- 若III/IV类缺陷占比≥50%,双倍抽检;仍不达标则全检。
- 既有桥梁:按需确定。
检测流程
- 调查工程资料→确定方法→编制方案→注浆强度达80%后检测→数据分析→评价密实性等级(附录A流程图)。
5. 常用检测方法
5.1 冲击回波法
- 定性检测:
- 通过钢束两端激振,分析能量衰减、波速、频率变化,计算综合注浆指数
If
。 - 判定标准:
If≥0.98
→ 密实/基本密实0.90≤If<0.98
→ 存在缺陷0.85≤If<0.90
→ 明显缺陷If<0.85
→ 严重缺陷
- 通过钢束两端激振,分析能量衰减、波速、频率变化,计算综合注浆指数
- 定量检测:
- 沿孔道每10cm测一点,对比传播时间
t
与标定值(tz
为密实混凝土时间,tw
为空孔时间)。 - 判定标准:
t≤tz
→ 密实tz<t≤(tz+tw)/2
→ 缺陷(tz+tw)/2<t<tw
→ 严重缺陷t=tw
→ 注浆缺陷且混凝土不密实
- 沿孔道每10cm测一点,对比传播时间
5.2 X射线法
- 通过黑度对比判定:
- 孔道区域黑度>实体混凝土 → 密实性差
- 孔道黑度≤实体混凝土 → 密实性好
- 要求:焦距60cm,曝光≥10分钟,防护符合《GB 18871》。
5.3 内窥镜法
- 钻孔观测孔道内部,直接拍摄缺陷图像(探头直径≤6mm)。
- 需避开钢束和钢筋,检测后封堵钻孔。
6. 注浆密实性评价
密实性等级分类
等级 | 特征 | 处理要求 |
---|---|---|
I类 | 密实/基本密实 | 正常使用 |
II类 | 存在缺陷 | 局部处治 |
III类 | 明显缺陷 | 必须局部处治 |
IV类 | 严重缺陷 | 整体处治 |
等级判定标准
等级 | 综合注浆指数(If) | 最长缺陷长度(Lmax) | 注浆不密实度(β) |
---|---|---|---|
I类 | ≥0.98 | — | — |
II类 | 0.90–0.98 | 0.3–1.5m | 2%–7% |
III类 | 0.85–0.90 | 1.5–3.0m | 7%–12% |
IV类 | <0.85 | ≥3.0m | ≥12% |
注:以最不利指标确定最终等级。
β计算公式:β = (Lsum / L) × 100%
附录内容
- 附录A:检测流程图(方法选择→抽检→数据分析→评价)。
- 附录B:冲击回波法原理公式(含定性法的分项指数计算)。
- 附录C:现场记录表示例(含定性/定量检测、X射线、内窥镜法表格)。
主要技术更新(相比2015版)
- 引用标准调整:更新设备规范(如JJG 338)。
- 检测方法优化:
- 冲击回波法增加激振锤选择表(按构件厚度)。
- X射线法明确焦距和曝光时间。
- 内窥镜法限定探头直径(≤6mm)。
- 抽检规则细化:新增首片/首束必检条款,III/IV类缺陷占比高时启动双倍抽检。
- 评价指标完善:引入
Lmax
和β
辅助判定密实性等级。
总结:该规程系统性规范了桥梁预应力孔道注浆密实性的无损检测方法、设备要求、抽检规则及等级评价体系,强调多方法协同验证与量化指标判定,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