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ZEIA 001-2024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电站电气设备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Z 04
团体标准
T/SZEIA 001—2024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电站电气设备
Greenhouse gases -Quantification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for carbon footprintof products -electrical equipment in substations
2024-12-09 发布 2024-12-09 实施
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 发布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品描述 ........................................................................... 2
4.1 产品组成 ....................................................................... 2
4.2 产品功能和规格 ................................................................. 3
5 量化范围 ........................................................................... 3
5.1 功能单位 ....................................................................... 3
5.2 系统边界 ....................................................................... 3
5.2.1 系统边界设定 .................................................................. 3
5.2.2 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 ............................................................ 3
5.2.3 生产制造阶段 ................................................................ 4
5.2.4 分销/零售阶段 .............................................................. 4
5.2.5 使用阶段 ................................................................... 4
5.2.6 废弃处置阶段 ............................................................... 4
5.3 取舍原则 ....................................................................... 5
6 清单分析 ........................................................................... 5
6.1 概述 ........................................................................... 5
6.2 数据质量评估 ................................................................... 5
6.3 数据收集 ....................................................................... 5
6.3.1 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 ......................................................... 5
6.3.2 生产制造阶段 ............................................................... 6
6.3.3 分销/零售阶段 .............................................................. 6
6.3.4 使用阶段 ................................................................... 6
6.3.5 废弃处置阶段 ............................................................... 6
6.4 核算方法 ....................................................................... 6
7 数据分配 ........................................................................... 7
8 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 ................................................................. 7
8.1 概述 ........................................................................... 7
8.2 报告内容 ....................................................................... 7
附 录 A(资料性)部分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 .......................................... 9
参考文献 ............................................................................ 10
T/SZEIA 001—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深圳电子行业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中环柯昂(深圳)
科技有限公司、中环柯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南
方电网云南红河供电局、北京理工大学、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鑫城、朱占巍、李路、廖丹、马金萍、路健、谭瑞琥、刘丽娜、雷雪晶、张
奋宇、刘磊、王燕、刘念、霍心陶、田莉、罗辉、佟君、孙强、陈义、边航、张博宁、张晓晨、黄珊、
王小享、王成祖、赵一鸣、孙道迁、朱楠、张智伟、费腾、赵欣然。
T/SZEIA001—2024
1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电站电气设备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方法和要求,包括产品碳足迹的描述、量化范围、
清单分析、数据分配、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等方面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变电站电气设备的产品碳足迹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040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
GB/T 24044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
GB/T 24067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040、GB/T 24044、GB/T 32150、GB/T 2406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变电站电气设备electrical equipment in transformer substation
为了满足电能输送和分配的需要,变电站中安装的可用于实现转换、监视、测量、调整、保护、切
换和停止等操作的电气设备。
3.2
产品碳足迹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
产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并基于气候变化这单
一环境影响类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
注1:产品碳足迹可用不同的图例区分和标示具体的 GHG 排放量和清除量, 产品碳足迹也可被分解到其生命周期
的各个阶段。
注2: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中记录了产品碳足迹的量化结果, 以每个功能单位的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3.3
产品种类 product category
具有同等功能的产品群组。
3.4
生命周期 life cycle
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
3.5
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
T/SZEIA 001—2024
2
GHG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地球表面、 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
波长在红外光谱内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本文件涉及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
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3.6
二氧化碳当量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
3.7
功能单位 functional unit
用来量化产品系统功能的基准单位。
3.8
系统边界 system boundary
通过一组准则确定哪些单元过程属于产品系统的一部分。
3.9
初级数据 primary data
通过直接测量或基于直接测量的计算得到的过程或活动的量化值。
注1:初级数据并非必须来自所研究的产品系统,因为初级数据可能涉及其他与所研究的产品系统具有可比性的产
品系统。
注2:初级数据可以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或温室气体活动数据。
3.10
次级数据 secondary data
不符合初级数据要求的数据。
注1:次级数据是经权威机构验证且具有可信度的数据,可来源于数据库、公开文献、国家排放因子、计算估算数
据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推荐使用本土化数据库。
注2:次级数据可包括从代替过程或估计获得的数据。
3.11
取舍准则 cut-off criteria
对与单元过程或产品系统相关的物质和能量流的数量或环境影响重要性程度是否被排除在研究范
围之外所做出的规定。
注:“能量流”定义参见 GB/T 24040—2008,3.13。
3.12
全球变暖潜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将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在给定时间段内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室效
应影响相关联的系数。
4 产品描述
4.1 产品组成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组成包括一次装置和二次设备。
一次装置主要包括交流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组合电
器、电抗器、消弧线圈接地变成套装置、小电阻接地成套装置、开关柜、电力电容器、避雷器、支柱绝
T/SZEIA001—2024
3
缘子、阻波器、穿墙套管、母线、中性点成套装置、一次动力电缆等
二次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测控及在线监测系统、安全稳定自动控制装置、自动化系
统及设备、低压屏(柜)箱、用电信息采集、电源系统、数据网络设备、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设备、
二次控制及动力电缆。
4.2 产品功能和规格
目标产品需描述其功能和规格,确保目标受众能够明确识别产品,描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变压器型
号、额定电压、额定容量等内容。
5 量化范围
5.1 功能单位
功能单位为一组变电站电气设备,包括产品包装。
5.2 系统边界
5.2.1 系统边界设定
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碳足迹产品系统边界应包括生命周期阶段中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生产制造
阶段、分销/零售阶段、使用阶段和废弃处置阶段。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碳足迹评价所覆盖阶段系统边
界的生命周期阶段如图1所示。在定义系统边界时,不包括任何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生产资料(例如,
生活设施等)。
图1 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系统边界示例图
5.2.2 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
5.2.2.1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应从自然界材料提取时开始,在原材料和外购部件到达生产企业时终止,
包括:
a) 产品组成和组装所需产品各组件所需的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和预处理;
b) 保证各种材料满足特定要求的附加过程,例如金属加工、塑料定型加工等;
c) 产品各组成生产制造阶段所需能源的消耗;
d) 产品各组成的运输过程。
5.2.2.2生产系统中如使用循环再生材料,应采用以下方法计入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
a) 不应考虑与“前一个生命周期”有关的生产过程;
b) 应考虑为新用途制备二次材料所需的生产过程。
T/SZEIA 001—2024
4
5.2.3 生产制造阶段
5.2.3.1产品生产制造阶段应从生产材料和产品部件进入生产企业开始,到最终产品离开生产企业终止,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过程:
a) 组件制造及产品组装过程;
b) 检验与包装;
c) 其他生产制造过程。
5.2.3.1 以下过程不纳入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范围:
a) 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建设过程;
b) 检测实验室的设备设施生产过程;
c) 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公务出行;
d) 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通勤;
e) 产品设计研发活动。
5.2.4 分销/零售阶段
5.2.4.1 分销/零售阶段应从产品离开生产企业到销售点之间的运输相关过程,包括陆运、空运、水运或
其它运输方式。
5.2.4.2 以下过程可不纳入系统边界:
a) 仓库照明、通风、制冷和供暖等的能源消耗;
b) 销售相关过程;
c) 由销售点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储存及交通相关过程;
d) 由工厂直接销售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储存及交通相关过程。
5.2.5 使用阶段
5.2.5.1 使用阶段应从用户拥有产品时开始,到产品可以废弃、重新用于不同功能、回收或能量回收时
结束,包括安装调试和运行:
a) 包装材料的处理;
b) 材料、燃料和其他基础设施的供应;
c) 安装设备调节;
d) 安装过程中的能源与水的使用;
e) 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f) 与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使用、运行相关的能源与水的使用。
5.2.5.2 以下过程可不纳入产品碳足迹系统边界:
a) 变电站电气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维护过程消耗的能源、水和材料;
b) 用于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部件更换、翻新等的材料和燃料;
c) 变电站电气设备维护过程中能源、水、修理材料的使用;
d) 产品翻新修复过程能源、水、材料的消耗。
5.2.6 废弃处置阶段
5.2.6.1 废弃处置阶段应从产品废弃后运输到回收处理或处置点开始,到产品回归到自然或分配到另一
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包括产品和产品包装的废弃、拆解与废弃物最终处置,主要考虑对产品和产品
包装采取不同的处理处置方式(包括填埋、回收和焚烧等),包括:
a) 废弃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处理(如拆解等);
b) 废弃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处置(如焚烧、填埋等)。
5.2.6.2 以下过程可不纳入产品碳足迹系统边界:
a) 废弃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收集;
b) 废弃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输过程;
T/SZEIA001—2024
5
c) 废弃处理处置过程中材料或能源的再生过程。
5.2.6.3 在原材料获取、制造、分销、使用阶段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应纳入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在其发
生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量化。
5.3 取舍原则
若某排放源的温室报体排放量推估值小于或等于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碳足迹估测值的1%,则可进
行删减。但所有删减的产品碳足迹排放量推估值合计不得超过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碳足迹排放量估测
值的5%。舍去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应有书面记录,所选择的取舍准则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应在报告
中做出解释。
6 清单分析
6.1 概述
对于系统边界内的所有单元过程,应收集纳入生命周期清单中的定性和定量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
测量、计算或估算得到的,用来量化单元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对于可能对研究结论有显著影响的数据,
应说明相关数据的收集过程、收集时间以及数据质量的详细信息。
变电站电气设备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应覆盖一个完整产品批次时间段,开展变电
站电气设备产品碳足迹清单分析,应至少稳定生产3个月以上。
6.2 数据质量评估
应根据GB/T24067 的6.3.7 进行数据影响评价。
6.3 数据收集
6.3.1 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
6.3.1.1原料阶段和准备应收集的初级数据:
a) 元器件、零部件、组件等生产过程数据,包括:
——各元器件、部件、组件的投入量;
——标签及包装材料的投入量;
——电力、热力、燃料等能源投入量;
——水消耗量;
——废弃物的产生量;
——关键耗材和试剂产出量。
b) 其他原辅材料生产过程的数据,包括:
1) 标签及包装材料的投入量。
6.3.1.2 原料获取和准备阶段应收集以下数据,可为次级数据:
a) 各元器件、部件、组件的运输相关项目:
——进入生产企业的元器件、零部件、组件、标签及包装材料的运输方式;
——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数量和重量;
——每种运输方式的吨公里数或里程数;
——每种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量,或其它可计算获得能源消耗量的数据。
b) 各元器件、部件、组件的生产与运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c) 其他原辅材料的生产与运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d) 电力、热力、燃料等能源和水的开采生产、消耗与运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e) 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T/SZEIA 001—2024
6
6.3.2 生产制造阶段
6.3.2.1生产制造阶段应收集的初级数据:
a) 柴油、天然气等能源(含厂内运输)的消耗量;
b) 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
c) 制造过程电力、热力、燃料和水的消耗量;
d)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产出量;
e) 废弃物的产生量。
6.3.2.1生产制造阶段应收集以下数据,可为次级数据:
a) 能源和水消耗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b) 废弃物处理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6.3.3 分销/零售阶段
6.2.3.1 分销/零售阶段应收集的初级数据包括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数量和重量。
6.2.3.2 分销/零售阶段应收集以下数据,可为次级数据:
a) 每种运输方式的吨公里数或里程数;
b) 分销过程中与电力、热力、燃料等能源消耗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c) 与运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6.3.4 使用阶段
6.3.4.1 使用阶段可不收集初级数据。
6.3.4.2 使用阶段应收集以下数据,可为次级数据:
a) 安装过程能源与物料的消耗量;
b) 产品使用寿命;
c) 使用、维护和运行过程中物料(能源、水等)的消耗量;
d) 电力、热力等能源及相关资源消耗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或清除因子。
6.3.5 废弃处置阶段
6.3.5.1 废弃处置段可不收集初级数据。
6.3.5.2 废弃处置阶段应收集以下数据,可为次级数据:
a) 与废弃产品(含废弃包装物)运输至处置设施相关的GHG 排放;
b) 与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处置过程相关的GHG 排放;
c)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及处置方式的比例。
6.4 核算方法
应对产品系统中每一单元过程与功能单位进行核算。核算应以统一的功能单位作为该产品系统所
有单元过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共同基础,求得系统中所有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通过汇总获得产品碳
足迹的最终量化结果,以千克二氧化碳当量(kgCO2e)表示。在此过程中,如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应予
以替换。
产品碳足迹核算,见公式(1):
???GHG = Σ j[Σi(??? × ??LCA,?,?) × ????] .......................... (1)
式中:
???GHG——产品碳足迹或产品部分碳足迹,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功能单位(kgCO2e/功能单
位)计;
T/SZEIA001—2024
7
??? ——系统边界内,各功能单位中第i种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相关数据(包括初级数据
和次级数据),单位根据具体排放源确定;
??LCA,?,?——第i种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j 的因子,单位与温室气体活动数据相匹配;
???? ——温室气体j 的GWP值。部分温室气体的GWP值见附录A。
7 数据分配
在边界设置或数据收集时,若发现至少有一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包含多个产品,则总排放量需要在
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分配。
分配的原则如下:
a) 尽量避免进行数据分配;
b) 优先使用物理关系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生产量、生产工时等)进行分配;
c) 无法找到物理关系时,则依经济价值进行分配;
d) 若使用其他分配方法,须提供所使用参数的基础及计算说明。
8 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
8.1 概述
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和结论应为完整的、准确的、不带偏向性的,应透明地、详细地阐述评价结果、
数据、方法、假设和局限性,以便利益相关方能够理解产品碳足迹固有的复杂性和所做出的权衡。产品
碳足迹报告应允许其结果和生命周期可被用在与评价目的一致的其他方面。
8.2 报告内容
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应记录产品碳足迹的量化结果,并陈述在评价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阶段内所做
的决定以及证明产品碳足迹评价符合本文件中的要求。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基本情况
——产品碳足迹评价委托方(如有)与评价方;
——报告日期;
——评价依据的标准(如有)。
b) 评价目的:
——开展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预期用途。
c) 评价范围:
——产品功能;
——功能单位或声明单位;
——系统边界,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描述,包括选定的使用情景和生命末期情景的描述,如适用;
——取舍准则。
d) 评价过程:
——数据收集信息,包括数据来源;
——清单与计算;
——分配原则与程序(若适用);
——数据质量评价与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e) 评价结果解释:
T/SZEIA 001—2024
8
——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每个生命周期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
——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价的结果;
——生命周期解释结果,包括结论与局限性。
T/SZEIA001—2024
9
附 录 A
(资料性)
部分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
部分温室气体的GWP 值见表A.1。
表A.1 部分温室气体的GWP
气体名称 化学分子式 100年的GWP(截至出版时)
二氧化碳 CO2 1
甲烷 CH4 27.9
氧化亚氮 N2O 273
三氟化氮 NF3 17400
六氟化硫 SF6 25200
氢氟碳化物(HFCS)
HFC-23 CHF3 14600
HFC-32 CH2F2 771
HFC-41 CH3F 135
HFC-125 C2HF5 3740
HFC-134 CHF2CHF2 1260
HFC-134a C2H2F4 1530
HFC-143 CH2FCHF2 364
HFC-143a CH3CF3 5810
HFC-152a C2H4F2 164
HFC-227ea C3HF7 3600
HFC-236fa C3H2F6 8690
全氟碳化物 (PFCs)
全氟甲烷(四氟甲烷) CF4 7380
全氟乙烷(六氟乙烷) C2F6 12400
全氟丙烷 C3F8 9290
全氟丁烷 C4F10 10000
全氟环丁烷 C4F8 10200
全氟戊烷 C5F12 9220
全氟己烷 C6F14 8620
注:部分温室气体的GWP来源于IPCC《气候变化报告2021: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工作组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贡献》。
T/SZEIA 001—2024
10
参 考 文 献
[1] ISO/TS 14067: 2018 Greenhouse gases -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2] PAS 2050: 2011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