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B 05
团体标准
T/ZJZYC 022—2024
灵芝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2024-12-23 发布2025-01-23 实施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 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华润丽水医药有限公司、
龙泉市食药用菌服务站、龙泉市科技农机服务站、龙泉市张良明菌种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松梅、毛碧增、丁星辰、李玲珑、文冬华、叶圣益、蔡为明、余功满、何建
芬、叶晓菊、叶良波、金群力、孙孔兰、曾莹、张晓华、周丽娟、谢良明、李春利。
本标准属首次发布。
T/ZJZYC 022—2024
1
灵芝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灵芝工厂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条件、菌种、生产技术、包装、标识与贮藏、档
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灵芝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30768 食品包装用纸与塑料复合膜、袋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段
以栲树、栎树、槠树等壳斗科树种木屑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麸皮等辅料,经特殊工艺生产的近似
段木的菌棒。
4 生产条件
4.1 场地选择
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整开阔、无污染源的场地。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要求。
4.2 厂房建设
a) 遵循操控便捷、节能减排的原则,按工艺流程的要求,科学布局原料贮存、菌种生产、拌料、
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出芝、干制、成品库等功能区。应保温、防虫、防潮、阻
燃、防台风、易清洁。材料宜选用彩钢板。
b) 原材料贮存应分区,保持通风干燥。
c) 拌料、装袋、灭菌区域应配置搅拌机、装袋机、灭菌器等机械设备。
d) 培菌室、出芝房设有培养架和出芝床架,层(架)之间留作业通道。同时室内应配置智能控
温、控湿、光照和通风设施。如:菇房13m×8m×5m(长×宽×高),可设置4 列出芝架,每架
设置8 层。
e) 菌种生产室、冷却室、接种室等需配置液体菌种生产设备、自动接种设备等。室内环境应达
到万级净化标准,符合GB 50073 要求。
4.3 其他条件
T/ZJZYC 022—2024
2
应配备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供电、供热系统和消防安全、物联网设施,同时配套应急供电系统。锅
炉、铲车等特种设备定期检测维护,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
5 菌种
5.1 品种选择
宜选用经过省级及以上品种审(认)定、登记或鉴定,或经2个生产周期以上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优
质、高产、稳产的赤芝品种(菌株),如(浙益1号等)。
5.2 菌种生产
扩繁用种源应来自具有相应菌种生产资质的菌种单位。宜采用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液体菌种生产的
厂房设施、生产环境和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等应符合NY/T 528。
5.3 液体菌种制作和培养
5.3.1 生产工艺
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灵芝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图
5.3.2 摇瓶菌种
将配置好的培养液分装入1000 ml三角瓶内,每瓶600 ml~700 ml;将装有培养液的三角瓶在压力
0.1 MPa~0.12 MPa、温度121 ℃下灭菌1小时;自然冷却至23 ℃~25 ℃;无菌操作下接入母种,置摇
床上培养,培养条件及配方见附录B。培养期间定期检查菌丝生长状态。
5.3.3 培养罐液体菌种
按培养罐容积的70%~80%倒入培养液,接入蒸汽灭菌,在压力0.1 MPa~0.12 MPa、温度121 ℃下
灭菌1小时。冷却至23 ℃~25 ℃后,在火焰保护的无菌环境下接入摇瓶种子,然后通入无菌空气,设
置压力为0.11 MPa~0.14 MPa。培养期间定时检查菌丝状态。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见附录B。
培养基的配制和技术规范,应符合NY/T 528要求。
6 生产技术
6.1 生产安排
每年宜出芝二批。第一批2月~3月份制菌段,4月~5月份上架,5月~6月份出芝产粉,7月~8月采
收。第二批5月~6月制菌段,7月~8月上架,8月~9月份出芝产粉,10月~11月采收。
T/ZJZYC 022—2024
3
6.2 菌段制作
6.2.1 原料
选择可溯源的壳斗科等阔叶树种的木屑、麸皮和轻质碳酸钙等原料,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木
屑颗粒大小以2 mm~3 mm×3 mm~5 mm为宜。
6.2.2 配方
栽培基质的配方为木屑90%~96%、麸皮3%~8%、轻质碳酸钙1%~2%。
6.2.3 拌料
采用机械拌料,要求均匀,含水量为55%~58%。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
6.2.4 装袋
将基质装入规格为22 cm×45 cm、厚0.04 mm~0.05 mm的耐高压聚乙烯塑料袋,装料紧实、均匀,
湿料重2400 g~2600 g,料密度达到0.74 g/cm³。拌料到灭菌,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
6.3 灭菌
料棒放置在专用灭菌框或灭菌架上,棒与棒之间留有一定空隙。采用高压灭菌,121 ℃下保持1小
时。
6.4 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温度自然降至80 ℃~90 ℃时,将料棒整框或整架推入冷却室冷却,待料温降到
26 ℃以下,方可接种。
6.5 接种
接种室温度应控制在25 ℃以下。每棒接入30 ml~40 ml液体菌种。接种后,立即用经高温灭菌后
的海绵密封接种口。
6.6 菌段培养
接种后的菌段移入培养室层架中培养。培养时,控制料温在23 ℃~25 ℃,室内空间湿度60%~70%,
二氧化碳浓度3000 ppm以下,避光。菌丝发满后继续培养20天~25天,待菌段表面菌丝洁白浓密,部分
产生红褐色菌皮时,转入出芝管理。培养的不同阶段,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发菌不良菌段。
6.7 出芝管理
6.7.1 上架
菌段在出芝架栽培出芝。出芝架设置5层~8层,层间距以40 ㎝~50 ㎝为宜。以100平方米出芝房
为例,设8层出芝架,每平方米放置60段~80段为宜,架之间留作业通道,可层架式或墙式排放。层架
式排放方式见图2。
图2 层架式排放方式
T/ZJZYC 022—2024
4
6.7.2 割口
上架后2天~3天,在菌段中间或两端割一个直径2 cm~3 cm的圆孔,以刚好割破菌段表面的塑料薄
膜为度。
6.7.3 育芝
育芝过程包括菌丝恢复、原基形成、芝芽生长、开伞、育粉等阶段,各阶段需光照均匀,具体环境
参数见表1。
合理疏芝,每个菌段保留1朵生长健壮的芝芽。出芝期间应使用加湿器进行空间雾化加湿,水质应
符合GB 5749的要求。
表1 出芝期间环境参数
阶段时间(天) 光照(lux) 温度(℃) 湿度(%) CO2浓度(ppm)
菌丝恢复3~5 400~1000 25~28 85~95 1000~3000
原基形成8~15 500~1500 25~28 80~90 2000~4000
芝芽生长8~15 500~1000 25~28 80~90 1000~2000
开伞10~20 500~1500 25~28 90~95 500~1000
育粉40~50 500~1000 25~28 65~80 500~1000
6.7.4 病虫害防控
以预防为主。菌段上架前可对出芝房进行清理消毒,农药或消毒剂使用应符合GB/T 8321要求。栽
培过程中要及时维护滤网、防虫网等设施,定时清理场地。出芝期间禁用农药。
6.8 采收
当菌盖边缘白色生长圈消失、菌盖背面有少量孢子弹射时,用无纺布覆盖整个出芝架(见附录C),
无纺布要距离子实体2.0 cm~3.0 cm,四周扣紧。覆盖后40天~50天收集孢子粉。收集时取下无纺布,
用孢子粉专用收集器将菌盖、无纺布侧壁上附着的孢子粉吸进食品级容器内。收集孢子粉后,在距离子
实体菌盖1.0 cm~1.5 cm处用干净剪刀剪下菌柄。
6.9 干制
6.9.1 子实体干制
子实体当天采收后要立即进行烘干。烘干时,温度控制在45 ℃~60 ℃,进出风量要求先大后小。
烘干后的子实体含水量要求13%以下。
6.9.2 孢子粉干制
采收当日,在阳光棚内将孢子粉平摊在不锈钢盘等洁净、环保器具上晾晒,厚度不超过2 cm;阴雨
天可用专用烘干机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50 ℃~55 ℃,含水量要求9%以下。
7 包装、标识与贮藏
7.1 包装
用双层防潮防割复合膜袋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GB/T 30768的要求。
7.2 标识
包装袋应有清晰标签,标签不易脱落或损坏。标识内容包括名称、基地、产地、批号、规格、重量、
采收日期等信息。
T/ZJZYC 022—2024
5
7.3 贮藏
贮藏温度控制在18 ℃以下,通风、干燥、避光,并具有防鼠、虫、畜禽的措施。地面应清洁、卫
生、无污染,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存。堆放应离地面10 ㎝以上,离四周墙壁30 ㎝以上。
8 档案管理
鼓励实施生产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生产合格证制度。建立产前农业投入品记录、生产过程记录以及
采收、初加工、储藏等记录制度,记录应真实、完整、连续,推荐生产全过程推行“二维码”追溯管理,
记录档案保留不少于3年。生产管理记录表见附录A。
9 生产模式图
灵芝工厂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C。
T/ZJZYC 022—2024
6
附录A
(资料性)
生产管理记录表
名称日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数量温度湿度情况记录操作人
原料
拌料
装袋
灭菌
接种
培养
出芝
采收
入库
加工
包装
贮藏
销售
T/ZJZYC 022—2024
7
附录B
(资料性)
菌种培养条件和培养基配方
菌种种类适宜温度(℃) 空气压力(MPa) 培养时间(天) 培养基配方培养容器
母种22~25 / 12~14
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
200g,葡萄糖20g,琼脂
20g,水1000ml,pH自然。
玻璃试管
摇瓶种22~25 / 6~8
去皮马铃薯200g,麸皮
20g ,玉米粉5g,葡萄糖
20g ,黄豆粉5g,硫酸镁
2g , 磷酸二氢钾2g ,
(VB1)10mg/L , 蒸馏水
1000ml。
三角瓶
培养罐液体种22~25 0.1~0.14 6~8
白糖2%,豆粕粉0.33%,
磷酸二氢钾0.07%,硫酸
镁0.07%,消泡剂0.01%,
水1000l。
培养罐
T/ZJZYC 022—2024
8
附录C
(资料性)
灵芝工厂化生产模式图
1、原料选择2、拌料装袋3、灭菌4、接种
以壳斗科树种木屑为主料,
麸皮、轻质碳酸钙为辅料,
木屑粗细比例为2:1,要求
新鲜、无霉变。
原辅料混合均匀,含水量
55%~58%,装料紧实。
采用高压灭菌,121 ℃,1.0
小时。
万级洁净室内,环境温度
25 ℃下接种,每段接种量为
30 ml~40 ml。
5、菌段培养6、菌丝恢复阶段7、芝芽生长阶段8、开伞阶段
料温23 ℃~25 ℃,空气湿
度60 % ~ 70 % , CO2 浓度
3000 ppm 以下,避光。
温度25 ℃~28 ℃,空气湿
度85%~95%,光照400
lux ~ 1000 lux , CO2 浓度
1000 ppm~3000 ppm。
温度25 ℃~2 8℃,空气湿
度80%~ 90%,光照500
lux ~ 1000 lux , CO2 浓度
1000 ppm~2000 ppm。
温度25 ℃~28℃,空气湿
度90 % ~ 95 % , 光照
500lux~1500 lux,CO2 浓度
500 ppm~1000 ppm。
9、育粉阶段10、采收
11、干制
孢子粉干制子实体干制
时间为40 天~50 天,温度
25 ℃~28 ℃,空气湿度
65%~80%,光照500 lux~
1000 lux,CO2浓度500 ppm~
1000 ppm。
用专用孢子粉收集器将菌
盖、无纺布侧壁等附着的孢
子粉吸进干净的食品级容器
内。收集孢子粉后,在距离
子实体菌盖1.0 cm~1.5 cm
处用干净剪刀剪下菌柄
摊晒在洁净、环保的材料上,
在阳光棚内晒干或用专用烘
干机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
50 ℃~55 ℃,并控制好进
出风量。成品孢子粉含水量
要求9%以下。
晒干或者烘干机烘干。烘干
温度控制在45 ℃~60 ℃,
并控制好进出风量,成品子
实体含水量要求13% 以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