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2331-2025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3阅读模式

JJF 2331-2025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2331—2025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规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AutomaticCatchweighingInstruments

2025-11-05发布2026-05-05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归口单位:全国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自动衡器分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参加起草单位: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

本规范委托全国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自动衡器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JJF2331—2025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钟瑞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彭 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葛天平[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参加起草人:

李晓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傅燕翔(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郑炳炎[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王海涛[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

JJF2331—2025

目 录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 (1)

3.1 术语……………………………………………………………………………… (1)

3.2 符号……………………………………………………………………………… (2)

3.3 计量单位………………………………………………………………………… (3)

4 概述…………………………………………………………………………………… (3)

5 计量特性……………………………………………………………………………… (3)

5.1 示值误差………………………………………………………………………… (3)

5.2 示值重复性……………………………………………………………………… (3)

5.3 示值偏载误差…………………………………………………………………… (3)

6 校准条件……………………………………………………………………………… (3)

6.1 测量环境条件…………………………………………………………………… (3)

6.2 标准砝码………………………………………………………………………… (3)

6.3 控制衡器………………………………………………………………………… (4)

6.4 试验载荷………………………………………………………………………… (4)

6.5 其他有关测量用计量器具……………………………………………………… (4)

6.6 示值……………………………………………………………………………… (4)

6.7 实际分度值……………………………………………………………………… (5)

6.8 运行参数………………………………………………………………………… (5)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5)

7.1 校准项目………………………………………………………………………… (5)

7.2 校准方法………………………………………………………………………… (5)

7.3 测量结果………………………………………………………………………… (8)

8 校准结果……………………………………………………………………………… (8)

9 复校时间间隔………………………………………………………………………… (9)

附录A 自动分检衡器计量信息及标准砝码的选择………………………………… (10)

附录B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测量………………………………………………… (11)

附录C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3)

附录D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6)

附录E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记录格式示例…………………………………………… (21)

附录F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证书内页格式示例……………………………………… (23)

JJF2331—2025

引 言

JJF1071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

范。本规范参照OIMLR51-1:2006 《自动分检衡器 第1部分:计量和技术要求 测

试》(Automatic catchweighing instruments—Part 1: Metrological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Tests)、欧盟校准指南No.26 《自动衡器校准指南》(Guidelinesonthe

CalibrationofAutomaticWeighingInstruments)等规范编写。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JJF2331—2025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自动分检衡器的校准。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G99 砝码检定规程

JJG1036 电子天平检定规程

JJF1181 衡器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1229 质量密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1326 质量比较仪校准规范

JJF1847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

GB/T14250 衡器术语

OIMLR51-1 自动分检衡器 第1部分:计量和技术要求 测试(Automatic

catchweighinginstruments—Part1:Metrologicalandtechnicalrequirements—Tests)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

3.1 术语

JJF1181、GB/T14250和GB/T27739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1 自动分检衡器 automaticcatchweighinginstrument;catchweigher

对预包装的分立载荷或散状物品的单一载荷进行称量的自动衡器。

3.1.1.1 X类自动分检衡器 categoryXcatchweighinginstrument

适用于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预包装产品进行检验的

自动分检衡器。

3.1.1.2 Y类自动分检衡器 categoryYcatchweighinginstrument

X类以外的其他所有自动分检衡器。

注:例如称重-价格-标签秤、邮政秤和货运秤以及许多被用来称量散状物品单一载荷的衡器。

3.1.2 车载式自动分检衡器 vehiclemountedautomaticcatchweighinginstrument

专为某种特殊用途设计的,固定地安装在车辆上的完整的自动分检衡器。

注:例如垃圾秤(安装在垃圾收集车上),用来确定从一个容器(由承载器支撑)倒入车体的散

状物品(垃圾)的量。

3.1.3 车辆组合自动分检衡器vehicleincorporatedautomaticcatchweighinginstrument

1

JJF2331—2025

一种自动分检衡器,其车辆和称重机构共用同一部件(如杠杆、连接件和力转换器

等)。

注:例如一种前置装载机(前置装载车辆)在装卸散料时能确定铲斗(承载器)内散料的量。

3.1.4 控制衡器 controlinstrument

被测衡器的动态试验(或物料试验)中,用于确定被测载荷(物料)的约定真值

(参考值)的非自动衡器。

注:控制衡器可以是:

———与被测衡器分开的另外的一台独立衡器,称作分离式控制衡器;

———若被测衡器具有静态称量模式,被测衡器本身也可作为控制衡器,称作集成式控制衡器。

[来源:JJF1181—2007,4.3.1]

3.1.5 承载器 loadreceptor

衡器中用于承受载荷的部件。

3.1.6 载荷输送系统 loadtransportsystem

将被称载荷送上承载器的系统。

3.1.7 动态设定 dynamicsetting

为消除动态载荷值与静态载荷值之间的差值而进行的一种调整。

[来源:GB/T27739—2011,3.2.11]

3.1.8 实际分度值 actualscaleinterval

d

以质量单位表示的下列数值:

———在模拟式衡器中,指相邻两个标尺标记所对应的重量值之间的差值;

———在数字式衡器中,指相邻两个示值或打印值之间的差值。

[来源:GB/T27739—2011,3.3.3.1]

3.2 符号

表1列出的符号及说明适用于本规范,表2给出了符号下标说明。

表1 符号及说明

符号说明符号说明

D 漂移,数值随时间变化d 实际分度值

E 示值误差dT 细分分度值

I 衡器示值e 检定分度值

L 载荷mC 约定质量值

Max 最大秤量mN 标称质量值

Min 最小秤量mref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

u 标准不确定度MPE 最大允许误差

U 扩展不确定度n 测量次数

k 包含因子s 标准偏差

I 衡器示值平均值

2

JJF2331—2025

表2 符号下标说明

下标说明下标说明

Cal 校准、校准衡器dig 数字化

CI 控制衡器ecc 偏载

D 漂移i,j,b 序号

L 加载max 最大值

T 试验Ref,R 参考

TL 在试验载荷下0 空载,初始

3.3 计量单位

使用的计量单位: 毫克(mg)、克(g)、千克(kg)、吨(t)。

4 概述

原理:将被测分立载荷或散状物品单一载荷输送到承载器,待被测载荷到达预定的

称量位置,利用称重传感器进行测量,并自动记录质量值。

结构:称重部分主要由称重传感器、承载器、称重指示器等部件组成。此外还可能

包括分选装置、标签粘贴装置等部件。

用途:主要用于医药、食品、农副产品、化工、轻工、散料包装、器件组装、物流

运送、机械加工等行业,对物品进行自动分检、分选、分等及重量检验和贴标签等。

注:自动分检衡器的校准通常不考虑其准确度等级,但为了便于理解和执行本规范,附录A 中

给出了自动分检衡器的准确度等级等相应信息以供参考。

5 计量特性

5.1 示值误差

试验载荷示值平均值和试验载荷参考值之间的差值。

5.2 示值重复性

试验载荷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值。

5.3 示值偏载误差

试验载荷在偏载位置上的示值(自动称量为静态称量时)与在承载器中心部分的示

值的差值;或者是试验载荷在偏载位置上平均值(自动称量为动态称量时)与在承载器

中心示值平均值的差值。

6 校准条件

6.1 测量环境条件

6.1.1 测量应在-10℃~40℃、测量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于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6.1.2 振动、气流、称重场地的稳定性等其他影响量不得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3

JJF2331—2025

6.2 标准砝码

6.2.1 校准过程中标准砝码需符合JJG99的相关要求并具有溯源性。

6.2.2 标准砝码不宜用于自动分检衡器的动态校准。

6.2.3 标准砝码的选择可以参考A.3。

6.3 控制衡器

6.3.1 控制衡器用于确定试验载荷的参考质量值。

6.3.2 控制衡器可以是集成式的(当被校准衡器提供静态称量模式时,使用被校准衡

器作为控制衡器)或分离式(被校准衡器以外的非自动衡器)的。

6.3.3 控制衡器的实际分度值应小于或等于被校准衡器的实际分度值。

6.3.4 控制衡器可以通过检定或校准的方式获得溯源。

6.4 试验载荷

6.4.1 试验载荷的选择

6.4.1.1 试验载荷应具有可溯源性。

6.4.1.2 具体的试验载荷及数量应与送校单位商定,通常是被校衡器实际称量或预期

称量的物品。

如果不是被校衡器实际称量或预期称量的物品,则试验载荷应满足以下条件:

a)其形状、大小适合测量;

b)其质量保持稳定不变;

c)由非吸湿、非静电、非磁性材料制成;

d)避免与金属间相碰撞。

注:由于一台自动分检衡器可能会称量不同的试验载荷,为了更好体现自动分检衡器的计量性

能,每台自动分检衡器每次校准时应在最小秤量和最大秤量之间的称量范围内至少进行两

个试验载荷的试验。

6.4.2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测量方法

要求如下:

a)不同的试验载荷应逐一在分离式或集成式控制衡器上进行测量;

注:原则上同一标称值尽量使用同一个载荷进行试验。如使用多个载荷,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

度分量为测量误差的标准偏差。

b)试验载荷质量值的测量应在被校准衡器校准前或校准后立即进行;

c)当试验载荷具有校准机构出具的校准证书,并满足附录A 的要求时,可直接使

用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

6.5 其他有关测量用计量器具

a)分度值不大于0.2℃的温度计;

b)准确度不低于5%的湿度计。

6.6 示值

6.6.1 校准期间,应记录被校准衡器示值稳定时的称量示值,而不是示值误差或示值

的变化量。

6.6.2 被校准衡器应在没有任何操作员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进行连续称量循环。

4

JJF2331—2025

6.6.3 示值可以使用已存储的示值或打印的示值。

6.7 实际分度值

6.7.1 经送校单位同意,可采用细分分度值的方式获得细分示值。这种方法是将实际

分度值切换到细分分度值dT (dT<d)。在这种情况下,示值是以dt的整数倍显示的。< p=""></d)。在这种情况下,示值是以dt的整数倍显示的。<>

注:在测量完毕后,被校准衡器应恢复至原来的实际分度值。

6.7.2 若在校准过程中使用细分分度值,则应在校准证书中注明。

6.8 运行参数

6.8.1 X类衡器校准时,应确定试验载荷尺寸、承载器尺寸和载荷输送系统(例如皮

带、滚轴等)的速度(如适用)并记录。

6.8.2 X类衡器校准时,应根据载荷输送系统速度v,以及相邻两个物品中心之间的

距离S,根据式(1)计算最大运行速率cmax (件/分)。距离S 应大于或等于承载器的

长度。

cmax=v/S (1)

6.8.3 X类衡器校准使用的试验载荷尺寸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载荷的尺寸示意图

6.8.4 Y类衡器应根据运行特点,在正常的运行条件下进行校准,并记录动态运行参

数(如装载机车载衡器的车斗提升速度)。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 校准项目

示值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偏载误差。

7.2 校准方法

7.2.1 校准前的准备

a)校准应在被校准衡器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除非与送校单位另有约定。

b)检查被校准衡器外观是否有明显缺陷,记录铭牌中相关信息。

c)由送校单位确定对哪些承载单元进行校准,校准结果仅对被校承载单元有效。

若被校准衡器具有多个独立工作的承载器连接到称重指示器,每个承载单元和称重指示

器组合应视为一台独立的衡器。

d)选择符合要求的试验载荷,确定试验载荷的参考质量值。

e)开机启动自动运行模式。若需要,可运行被校准衡器使用时正常工作的外围

设备。

5

JJF2331—2025

f)确定称量速度或运行速率。通常情况下,速度或速率应是送校单位预期称量物

品的速度或速率。称量速度可能随试验载荷的变化而不同。

g)确定示值重复测量最少次数及偏载测量最少次数。

h)如衡器中配置了动态设定装置,在开始测量之前,参照制造商说明书进行相应

的动态设定,以补偿试验载荷产生的动态效应,并应在校准证书中注明动态设定系数。

该装置可以在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称量范围内进行调整,且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i)如适用,每次测量开始前均需置零。在校准过程中,不得进行手动置零。在测

量期间可运行自动置零装置。

j)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测量并记录每个测量数据。

注:如果被校准衡器具有皮重装置,并用于确定物品的净重值,则可在测量时参考制造商说明

书并与送校单位商定设置皮重值。

7.2.2 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7.2.2.1 在满足测量环境条件下,使用相同的试验载荷在被校准衡器承载器中间区域

进行重复性测量。示值误差为示值平均值与载荷质量值之差。

7.2.2.2 试验载荷及重复测量最少次数的选择

试验载荷应在被校准衡器的“最小秤量”及“最大秤量”之间选择。重复测量最少

次数应参照表3选择。

表3 重复测量最少次数

试验载荷的标称质量mN 重复测量最少次数n

mN≤10kg 30

10kg<mn≤20kg 20=""></mn≤20kg>

20kg<mn≤1000kg 10=""></mn≤1000kg>

1000kg

7.2.3 示值偏载误差

7.2.3.1 当由于物品的性质、形状或者是承载器的设计、加载方式(例如,存在适合

物品宽度的机械导轨,或者固定称量位置、使用自动机械加载装置),不会使试验载荷

偏离承载器中心时,则可忽略偏载影响,不必进行偏载测量。

7.2.3.2 被校衡器作为集成式控制衡器使用时应进行的偏载误差测量,可以在重复测

量过程中使用相同的试验载荷和测量点进行。

7.2.3.3 具有载荷输送系统的自动分检衡器,在图2所示的输送段1、输送段2的中

心部分,以相同的试验载荷进行重复测量。如果没有导轨,W 则表示载荷输送系统的

宽度;如果存在导轨,W 则表示导轨之间的宽度。

6

JJF2331—2025

图2 偏载测量的载荷位置

7.2.3.4 偏载测量最少次数

偏载测量最少次数应参照表4选择。

表4 偏载最少测量次数

试验载荷的标称质量mN 最少测量次数n

mN≤10kg 6

10kg<mn≤20kg 5=""></mn≤20kg>

20kg<mn≤1000kg 3=""></mn≤1000kg>

1000kg

注:表4中最少测量次数是指在每个偏载位置进行偏载测量的最少次数。

7.2.3.5 对于不具有载荷输送系统的自动分检衡器,根据承载器的形状和称量方式进

行偏载测量。

a)将试验载荷放在承载器的不同位置,测量位置可参考图3。根据承载器形状的

不同,测量点数量及位置可以发生变化。除中心点外的其他测量点的位置为中心点到承

载器边缘距离的1/2处。

(a)矩形承载器(b)圆形承载器

图3 偏载位置1

1—中心;2—左前方;3—左后方;4—右后方;5—右前方

b)如使用翻斗作为承载器的前置式装载机车载衡器,在进行偏载测量时,根据承

载器形状确定偏载的测量位置。测量位置可参考图4。

(a)偏载位置1 (b)中心位置(c)偏载位置2

图4 偏载位置2

7

JJF2331—2025

7.3 测量结果

7.3.1 示值误差测量结果

对于每个试验载荷LTj,示值误差E;计算方法如下:

Ej=Ij-mref,j (2)

7.3.2 示值重复性测量结果

针对给定的试验载荷LTj计算其示值重复性标准偏差s I :

s I = 1 n -1Σn

i=1

Ii-I 2 (3)

式中:

I———示值平均值,I =1 nΣn

i=1

Ii。

7.3.3 示值偏载误差测量结果

a)按7.2.3.3进行的偏载测量,平均偏载示值误差ΔIecc,b计算方法如下:

ΔIecc,b=Ib-Ic (4)

式中:

Ib———在第b 个载荷输送系统试验载荷的示值平均值,b 为1或2。

Ic———载荷输送系统中心部分中试验载荷的示值平均值。

b)按7.2.3.5进行的偏载测量,偏载示值误差计算方法如下:

ΔIecc,b=Ib-Ic (5)

式中:

Ib———在第b 个偏载位置试验载荷的示值,a)情形,b 为1、2、3、4;b)情形,

b 为1、2。

Ic———中心位置试验载荷的示值。

8 校准结果

经校准的自动分检衡器发给校准证书。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送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

接受日期;

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8

JJF2331—2025

k)测量环境的描述;

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说明;

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申明。

9 复校时间间隔

送校单位应根据校准结果、使用频次、使用条件等情况自行确定复校时间间隔。建

议复校时间间隔不超过1年。

9

JJF2331—2025

附录A

自动分检衡器计量信息及标准砝码的选择

(非强制)

A.1 准确度等级与表示符号

按自动分检衡器的用途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别:X类或Y类。

注:一台衡器既可以按X类分级也可以按Y 类分级。例如,一台衡器可以分别配置为两种独立

的运行模式,使其既可用作检重秤也可用作价格标签秤。

A.1.1 X类衡器

这一基本类别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准确度等级:XI,XII,XIII和XIIII。

每一个准确度等级还包括一个由制造商确定的等级因子(x)。x 的值应为1×10k、

2×10k或5×10k,k 是正整数、负整数或零。如等级XI (0.5)、XIII (1)。

A.1.2 Y类衡器

这一基本类别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准确度等级:Y (I),Y (II),Y (a)和Y

(b)。

A.2 自动分检衡器的分度值

A.2.1 检定分度值(e)应以1×10k,2×10k 或5×10k 的形式表示,其中“k”是正

整数、负整数或零。

A.2.2 对于X类衡器,实际分度值应小于或等于衡器的检定分度值。

A.2.3 对于Y类衡器,实际分度值应等于或自动化整到衡器的检定分度值。

A.3 砝码的选择

A.3.1 应使用符合JJG99并经过溯源的砝码。

A.3.2 砝码的选择会影响到被校准衡器不确定度,建议参考表A.1进行选取。

表A.1 砝码的选择

被校准衡器技术参数

准确度等级检定分度值(e)

检定分度数称量范围

Max/e Min Max

最小值最大值g g

根据JJG99

选择砝码的

准确度等级

XI Y(I) 0.001g≤e 50000 ——— 50 ——— E2

XII Y(II) 0.001g≤e≤0.05g 100 100000 0.1 5000 F1

0.1g≤e 5000 100000 500 ——— F2

XIII Y(a) 0.1g≤e≤2g 100 10000 10 20000 M1

5g≤e 500 10000 2500 ——— M1

XIIII Y(b) 5g≤e 100 1000 500 ——— M2

10

JJF2331—2025

附录B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测量

B.1 测量条件

B.1.1 控制衡器使用前应得到有效溯源。

B.1.1.1 分离式控制衡器可以是经过溯源的质量比较仪或电子天平等计量器具。

B.1.1.2 参照JJF1847对集成式控制衡器进行有效溯源。

B.1.2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测量应与被校准衡器的测量同时进行,有校准证书的试

验载荷除外。

B.1.3 确定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时,试验载荷与标准砝码的参考值应足够接近,需

满足:

|试验载荷值-标准砝码参考值| 标准砝码参考值×100%≤15%

B.2 测量方法

B.2.1 直接测量方法

B.2.1.1 将控制衡器置零,将试验载荷放置在承载器上,待示值稳定,读取控制衡器

上的试验载荷数值RCI。

B.2.1.2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mref的计算公式如下:

mref=RCI (B.1)

B.2.2 AB测量方法

“A”代表标准砝码,“B”代表试验载荷。

B.2.2.1 将控制衡器置零,标准砝码放置在承载器上,待示值稳定,读取控制衡器上

的试验载荷示值ICIL。

B.2.2.2 将标准砝码移除,待示值稳定,读取控制衡器上的空载示值ICI0。

B.2.2.3 将控制衡器置零,试验载荷放置在承载器上,待示值稳定,读取控制衡器上

的试验载荷示值RCIL。

B.2.2.4 将试验载荷移除,待示值稳定,读取控制衡器上的空载示值RCI0。

B.2.2.5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mref的计算公式为

mref= RCIL-RCI0 - ICIL-ICI0 +mN (B.2)

式中:

RCIL ———控制衡器上的试验载荷示值(负载);

RCI0 ———控制衡器上的试验载荷示值(空载);

ICIL ———控制衡器上的标准砝码示值(负载);

ICI0 ———控制衡器上的标准砝码示值(空载);

mN ———标准砝码的标称质量值。

B.2.3 ABBA测量方法

B.2.3.1 参照JJG99中ABBA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B.2.3.2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mref的计算公式为

11

JJF2331—2025

mref=ΔICI+mN (B.3)

式中:

ΔICI———控制衡器上的试验载荷和标准砝码测量值之间的平均示值差异;

mN ———标准砝码的标称质量值。

12

JJF2331—2025

附录C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为了避免温度漂移、对流效应和不同的浮力效应,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测量应与

被校准衡器的测量同时进行(有校准证书的试验载荷除外)。在测量前,试验载荷应在

测量时的温度条件下保持较长时间。

C.1 示值误差的标准不确定度

被校准衡器的测量模型为

E=I-mref (C.1)

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为

u2 E =u2 I +u2 mref (C.2)

C.2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C.2.1 被校准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u I

C.2.1.1 空载示值的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 δICal0

其区间半宽度为d0/2,符合矩形分布,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u(δICal0)=d0/(2 3) (C.3)

式中:

d0———零点示值的分度值。

C.2.1.2 加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alL)

δICalL表示加载示值的化整误差。其区间半宽度为dL/2,服从矩形分布,其标准不

确定度为

u(δICalL)=dL/(2 3) (C.4)

式中:

dL———加载示值的分度值。

C.2.1.3 示值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alrep)

u(δICalrep)=s(Ij) (C.5)

s Ij 按7.3.2确定。

C.2.1.4 偏载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 δICalecc

如果不能忽略偏载引起影响,则可根据以下假设进行估计:

a)平均差值ΔICalecc与试验载荷在垂直于载荷输送系统运动方向上与承载器中心的

距离成正比;

b)在示值误差和示值重复性测量期间,试验载荷的有效重心与承载器中心的距离

不超过承载器中心与偏载位置之间垂直于载荷输送系统运动方向距离的一半(即14

W ),

如图2所示。服从矩形分布,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u δICalecc = ΔIecc,b max/(23) (C.6)

注:在集成式控制衡器上的偏载误差测量参考7.2.3.2。

C.2.1.5 被校准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13

JJF2331—2025

u2 I =u2 δICal0 +u2 δICalL +u2 δICalrep +u2 δICalecc (C.7)

C.2.2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mref)

C.2.2.1 控制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u ICI

C.2.2.1.1 空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0)

δICI0表示空载示值的化整误差。其区间半宽度为d0/2,服从矩形分布。其标准不

确定度为

u(δICI0)=d0/(2 3) (C.8)

C.2.2.1.2 加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L)

δICIL表示加载示值的化整误差。其区间半宽度为dL/2,服从矩形分布,其标准不

确定度为

u(δICIL)=dL/(2 3) (C.9)

C.2.2.1.3 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rep)

δICIrep表示控制衡器的重复性误差,用标准偏差表示,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u(δICIrep)=s(I) (C.10)

C.2.2.1.4 偏载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ecc)

u δICIecc = ΔICIecc,b max/(23) (C.11)

注:

1 若存在适合物品宽度的机械导轨,或者固定称量位置,可忽略此项。

2 在集成式控制衡器上的偏载误差测量参考7.2.3.2。

C.2.2.1.5 控制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u ICI 计算公式

u2(ICI)=u2(δICI0)+u2(δICIL)+u2(δICIrep)+u2(δICIecc) (C.12)

C.2.2.2 标准砝码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mC)

a)如果标准砝码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中给出了砝码的约定质量、扩展不确定度U

及包含因子k,其约定质量mC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u(δmC)=U/k (C.13)

b)如果标准砝码有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且在校准过程中仅使用砝码标称值,最

大允许误差服从矩形分布,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u(δmC)= MPE/3 (C.14)

c)如果标准砝码有检定证书,且在校准过程中仅使用约定质量值,其标准不确定

度为

u(δmC)= MPE/6 (C.15)

d)如果试验载荷由多个标准砝码组成,其标准不确定度为各个标准砝码的标准不

确定度的算术和。

C.2.2.3 标准砝码不稳定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mD)

a)标准砝码的不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可以从对标准砝码近期连续多次检定/校准

之后的质量变化中估计出来。可采用最近两个检定/校准周期中砝码约定质量值的差值

或近期连续多次检定/校准周期中砝码约定质量值的差值的平均值。

b)在没有标准砝码不稳定性信息的情况下,考虑到JJG99关于标准砝码不稳定性

的要求,标准砝码不稳定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14

JJF2331—2025

u(δmD)= MPE/ 33 (C.16)

C.2.2.4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标准不确定度u(mref)

u2(mref)=u2(δmC)+u2(δmD) (C.17)

C.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2c E =u2 I +u2 mref

=u2 δICI0 +u2 δICIL +u2 δICIrep +u2 δICIecc +u2 δICal0 +

u2 δICalL +u2 δICalrep +u2 δICalecc +u2(δmC)+u2(δmD) (C.18)

C.2.4 扩展不确定度

U(E)=kuc(E),取k=2 (C.19)

15

JJF2331—2025

附录D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D.1 概述

D.1.1 此示例考虑了用电子天平作为分离式控制衡器的校准方法。

D.1.2 自动分检衡器没有用于将其称量的物品置于中心位置的导向装置。

D.1.3 校准是在自动分检衡器的使用地点进行的。

D.1.4 校准的具体条件见表D.1。

表D.1 校准的具体条件

项目说明

被校准衡器

最大秤量(Max) 600g

实际分度值(d) 0.1g

细分分度值(dT) 0.01g

载荷输送系统速度60m/min

承载器尺寸100cm×60cm

试验载荷

试验载荷1尺寸30cm×15cm×10cm

试验载荷1标称值200g

试验载荷2尺寸5cm×5cm×5cm

试验载荷2标称值50g

控制衡器

电子天平已溯源,室温下稳定

最大秤量(Max) 420g

实际分度值(d) 0.001g

标准砝码有校准证书的标准砝码(F1等级)

砝码质量50g、200g,与室内同温

砝码最大允差(MPE) 0.001g

测量期间的温度室内常温

D.2 自动分检衡器测量

D.2.1 试验载荷的测量

D.2.1.1 概述

若电子天平经过校准,不必进行D.2.1.2~D.2.1.4的步骤,可直接按D.2.1.5测

16

JJF2331—2025

量试验载荷的参考值,且试验载荷的不确定度u(mref)可由电子天平的校准证书得到,

不必进行D.3.2的不确定度评定。本示例进行了所有的步骤。

D.2.1.2 标准砝码示值测量

标准砝码示值误差测量数据见表D.2。

表D.2 标准砝码示值误差测量数据

标准砝码标称值200g

标准砝码示值199.996g

标准砝码示值误差-0.004g

D.2.1.3 标准砝码重复性测量

标准砝码重复性测量数据见表D.3。

表D.3 标准砝码重复性测量数据

次数1 2 3 4 5

测量值/g 199.994 199.992 199.996 199.991 199.991

次数6 7 8 9 10

测量值/g 199.999 199.996 199.998 199.992 199.994

平均值/g 199.9943 标准偏差0.0029

D.2.1.4 标准砝码偏载测量

标准砝码偏载测量数据见表D.4。

表D.4 标准砝码偏载测量数据

载荷的位置测量值/g

标准砝码200

中间199.992

左下方199.998

左上方199.989

右上方199.993

右下方199.994

ΔICIecc,b max 0.006

D.2.1.5 试验载荷参考值的测量

由于电子天平已经校准,因此首先对电子天平置零,将试验载荷放置在电子天平承

载器上,待示值稳定,读取控制衡器上的试验载荷数值RCI。

试验载荷1参考值:

mref1=RCI=193.492g

试验载荷2参考值:

17

JJF2331—2025

mref2=RCI=52.386g

D.2.2 自动分检衡器的测量(试验载荷1)

D.2.2.1 试验载荷1示值及重复性的测量

试验载荷1示值及重复性的测量数据见表D.5。

表D.5 试验载荷1重复性测量数据

次数1 2 3 4 5

测量值/g 193.42 193.47 193.37 193.42 193.41

次数6 7 8 9 10

测量值/g 193.33 193.42 193.46 193.42 193.36

次数11 12 13 14 15

测量值/g 193.42 193.44 193.42 193.47 193.42

次数16 17 18 19 20

测量值/g 193.41 193.35 193.42 193.48 193.32

次数21 22 23 24 25

测量值/g 193.42 193.36 193.42 193.49 193.42

次数26 27 28 29 30

测量值/g 193.36 193.42 193.48 193.36 193.35

平均值/g 193.410 标准偏差0.0460

试验载荷示值误差/g -0.08

D.2.2.2 试验载荷1偏载测量

试验载荷1偏载测量数据见表D.6。

表D.6 试验载荷1偏载测量数据

中间1 2 3 4 5 6 平均值

测量值/g 193.42 193.47 193.37 193.42 193.41 193.33 193.403

输送段1 1 2 3 4 5 6 平均值

测量值/g 193.47 193.43 193.45 193.52 193.43 193.43 193.455

输送段2 1 2 3 4 5 6 平均值

测量值/g 193.65 193.51 193.54 193.59 193.64 193.63 193.593

ΔIecc,b max 0.19

注:中间测量值采用表D.5重复性测量值的前6个测量值。

D.3 标称值为200g的试验载荷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校准的测量模型为

18

JJF2331—2025

E=I-mref

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2 E =u2 I +u2 mref

D.3.1 被校准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u δI

D.3.1.1 空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 δICal0

u(δICal0)=d0/(2 3)=0.01g/(2 3)≈0.0029g

D.3.1.2 加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alL)

u(δICalL)=dL/(2 3)=0.01g/(2 3)≈0.0029g

D.3.1.3 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alrep)

采用表D.5重复性测量值计算为

u δICalrep =s Ij =0.0460g

D.3.1.4 偏载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 δICalecc

采用表D.6偏载测量值计算为

u δICalecc = ΔIecc,b max/(23)=0.190g/(23)≈0.0549g

D.3.1.5 被校准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u ICal

u2 I =u2(δICal0)+u2(δICalL)+u2(δICalrep)+u2(δICalecc)

u I =0.0717g

D.3.2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标准不确定度u(mref1)

D.3.2.1 控制衡器示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 ICI

D.3.2.1.1 空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0)

u(δICI0)=d0/(2 3)=0.001g/(2 3)≈0.00029g

D.3.2.1.2 加载示值化整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L)

u(δICIL)=dL/(2 3)=0.001g/(2 3)≈0.00029g

D.3.2.1.3 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rep)

采用表D.3重复性测量值计算为

u δICIrep =s I =0.0029g

D.3.2.1.4 偏载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ICIecc)

采用表D.4偏载测量值计算为

u δICIecc = ΔICIecc,b max/(23)≈0.006g/(2× 3)≈0.0017g

D.3.2.1.5 控制衡器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u ICI

u2(ICI)=u2(δICI0)+u2(δICIL)+u2(δICIrep)+u2(δICIecc)

u ICI =0.0034g

D.3.2.2 标准砝码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mC)

u δmC = MPE/3=0.001g/3≈0.0006g

D.3.2.3 砝码不稳定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δmD)

u δmD = MPE/ 33 =0.001g/ 33 ≈0.0002g

19

JJF2331—2025

D.3.2.4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标准不确定度u(mref)

u2(mref1)=u2 ICI +u2(δmC)+u2(δmD)

u mref1 =0.0034g

D.3.3 标准不确定度

u2c E =u2 I +u2 mref1

=u2 δICI0 +u2 δICIL +u2 δICIrep +u2 δICIecc +u2 δICal0 +

u2 δICalL +u2 δICalrep +u2 δICalecc +u2(δmC)+u2(δmD)

uc E =0.0718g

D.3.4 扩展不确定度

U E =kuc E =2×0.0718g≈0.14g,k=2

D.3.5 试验载荷1的校准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

试验载荷1的校准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见表D.7。

表D.7 试验载荷1的校准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

标称值/g 200 参考值/g 193.492

重复性测量值/g 193.410 示值误差/g -0.08

重复性标准偏差/g 0.046 偏载示值误差/g 0.19

扩展不确定度U =0.14g,k=2

D.4 采用上述方法,可获得试验载荷2的校准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

试验载荷2的校准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见表D.8。

表D.8 试验载荷2的校准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

标称值/g 50 参考值/g 52.386

重复性测量值/g 52.267 示值误差/g -0.12

重复性标准偏差/g 0.012 偏载示值误差/g 0.11

扩展不确定度U =0.07g,k=2

20

JJF2331—2025

附录E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记录格式示例

仪器名称仪器接收编号

校准依据校准日期

温度湿度

型号/规格仪器序列号

最大秤量最小秤量

实际分度值(d) 细分分度值(dT)

动态设定系数(如适用) 皮重值(如适用)

运行速度设定(如适用) 试验载荷尺寸(如适用)

导向装置(如适用) 实测运行速度(如适用)

控制衡器(集成或分离) 其他(如准确度等级)

主要计量

标准器

名称证书号/有效期

测量范围/

准确度等级

衡器生产厂商

送校单位名称

送校单位地址

校准地点

试验载荷示值及重复性

序号示值/g 序号示值/g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重复性标准偏差示值平均值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示值误差

21

JJF2331—2025

试验载荷动态偏载测量(X 类)

输送段1 示值/g 输送段2 示值/g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结果

输送段1平均值输送段2平均值

通过中心输送段的平均值

输送段1偏载输送段2偏载

|ΔIecc|max |ΔIecc|max

试验载荷动态偏载测量(Y 类)

载荷

L/g 位置

示值

I/g |(ΔIecc)|max/g

1(中心)

2345

校准不确定度

被校准衡器示值标准不确定度u(I)/g

试验载荷参考质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mref)/g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g

U/g,k=2

备注:

校准员: 核验员:

校准结果内容结束

22

JJF2331—2025

附录F

自动分检衡器校准证书内页格式示例

证书编号:××××××

校准所依据/参照的技术文件(代号、名称)

校准环境条件及地点:

温度: ℃ 地点:

相对湿度: % 其他:

校准使用的计量基(标)准装置

名 称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

准确度等级

证书编号证书有效期至

23

JJF2331—2025

证书编号:××××××

校准结果

Max= Min= d=

运行速率:

测量点

载荷

( )

示值(平均值)

( )

误差

( )

不确定度U

( )

校准结果内容结束

申明:

1. 本实验室仅对加盖“×××校准专用章”的完整证书负责。

2. 本证书提供的结果仅对本次所校仪器有效。

3. 未经本实验室许可,部分采用本证书内容无效。

24

JJF2331—2025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3.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25日 15:49: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5705.html
图书

GB 34272-2025 小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

GB 34272-2025 小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
图书

GB 46771-2025 石墨和萤石中有害元素限量要求

GB 46771-2025 石墨和萤石中有害元素限量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图书

JJF 1025-2025 机械秤改装技术要求

JJF 1025-2025 机械秤改装技术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
图书

JJF 1274-2025 运动黏度测定器校准规范

JJF 1274-2025 运动黏度测定器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JJF 1278-2025 蓝牙测试仪校准规范

JJF 1278-2025 蓝牙测试仪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
图书

JJF 2324-2025 静电放电电流靶校准规范

JJF 2324-2025 静电放电电流靶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