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awater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s
2025‑11‑05 发布2026‑02‑05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JJF 2347—2025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awater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s
?????????????????? ????????
??????????????????
????????
JJF 2347—2025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参加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
国家海洋局南海标准计量中心
本规范委托全国海洋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JJF 2347—2025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赵卓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穆明华(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王宝森(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参加起草人:
李惠卿(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
王存涛(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
赵东蕾(国家海洋局南海标准计量中心)
JJF 2347—2025
目录
引言……………………………………………………………………………………… (Ⅱ)
1 范围………………………………………………………………………………… ( 1 )
2 引用文件…………………………………………………………………………… ( 1 )
3 概述………………………………………………………………………………… ( 1 )
4 计量特性…………………………………………………………………………… ( 1 )
5 校准条件…………………………………………………………………………… ( 1 )
5.1 环境条件……………………………………………………………………… ( 1 )
5.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 1 )
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 2 )
6.1 校准项目……………………………………………………………………… ( 2 )
6.2 校准方法……………………………………………………………………… ( 2 )
7 校准结果表达……………………………………………………………………… ( 3 )
7.1 校准记录……………………………………………………………………… ( 3 )
7.2 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 3 )
7.3 校准证书……………………………………………………………………… ( 3 )
8 复校时间间隔……………………………………………………………………… ( 4 )
附录A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记录表参考格式……………………………………… ( 5 )
附录B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 ( 7 )
附录C 海水温度测量仪温度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 8 )
Ⅰ
JJF 2347—2025
引言
本规范以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 1—2012 《测量不确
定度评定与表示》和JJF 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为基础性系列规
范进行制定。
本规范结合海水温度测量仪的发展和使用现状,参考了JJG 763—2019 《温盐深测
量仪检定规程》的部分内容进行制定。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JJF 2347—2025
Ⅱ
JJF 2347—2025
1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海水温度测量仪(传感器) 的校准。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以下文件:
JJG 763—2019 温盐深测量仪检定规程
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规范。
3 概述
海水温度测量仪(以下简称测量仪) 是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的仪器,该类仪器可直
接置于海水中实时监测海水的温度,具有原位实时连续测量的特点。目前国内外海洋
用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采用高稳定性的温度敏感元件测量水温,并将其物理参数
转换成电信号,通过信号转换及数据处理后输出温度量值,单位为摄氏度,符号为℃,
常用于海洋观测、监测及海洋科学调查中海水温度数据的测量, 有直读式和自容式
两种。
4 计量特性
测量仪的温度测量范围为(-5~40) °C,温度最大允许误差优于±0.02 °C,温度
测量重复性优于0.006 °C。
5 校准条件
5. 1 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20±5) °C;
相对湿度:≤80%;
电源电压:(220±10) V;
电源频率:(50±1) Hz;
附近无强机械振动或电磁干扰。
5. 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校准时所需的标准器及配套设备主要包括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温电桥、恒温
槽等。
校准时所需的标准器及配套设备,也可以使用满足下列要求的其他测量系统:由
JJF 2347—2025
2
标准器、电测仪器以及配套设备所引入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测量仪最大允许误差绝
对值的1/3。标准器的测量范围应能覆盖测量仪的输出范围。测量仪校准所需主要计
量器具及配套设备不低于表1 中的推荐配置。
表1 测量仪校准所需主要计量器具及配套设备的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测温电桥
恒温槽
技术指标
一等
Urel=2×10-6,k=2
控温波动性:≤0.005 ℃
温场均匀性:≤0.005 ℃
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6. 1 校准项目
温度示值误差、温度测量重复性。
6. 2 校准方法
6. 2. 1 外观检查
采用目测或手感的方法进行外观检查。测量仪的紧固件、接插件等不应有松动和
损伤,表面不得有影响正常性能测试的外观损伤。
6. 2. 2 温度示值误差
6. 2. 2. 1 测量仪温度校准点分别为40 ℃、35 ℃、30 ℃、25 ℃、20 ℃、15 ℃、10 ℃、
5 ℃、0 ℃、-2 ℃、-5 ℃,应从中均匀选取不少于5 个点,温度校准点的选择需覆盖
仪器量程范围或常用测量范围。
6. 2. 2. 2 将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和测量仪置入恒温槽内有效区域,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尽
量靠近测量仪温度传感器位置。
6. 2. 2. 3 当恒温槽温场波动性达到表1 要求时, 测温电桥与测量仪同时测量不少于
3 min,分别读取不少于10 组数据,取对应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作为该校准点
上的标准温度值和仪器温度示值,并记录,记录格式见附录A。
6. 2. 2. 4 按照降温的顺序进行下一个温度校准点的校准,直到完成全部温度校准点的
校准。
6. 2. 2. 5 按公式(1) 计算校准后温度示值误差:
Δti=ti-tsi (1)
式中:
Δti ——测量仪在第i 个温度校准点的温度示值误差,℃;
ti ——测量仪在第i 个温度校准点的仪器温度示值,℃;
tsi ——第i 个温度校准点的标准温度值,℃。
6. 2. 3 温度测量重复性
按照6.2.2.3 方法选定温度校准点15 ℃进行温度重复性校准,依照公式(2) 计算
JJF 2347—2025
3
温度测量重复性。
σt =
Σi
= 1
n (ti- ) -t 2
n - 1 (2)
式中:
σt ——测量仪温度测量重复性,℃;
ti ——测量仪在第i 次测量的温度示值,℃;
tˉ ——测量仪n 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n ——测量次数(n≥6)。
7 校准结果表达
7. 1 校准记录
校准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A。
7. 2 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仪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按JJF 1059.1—2012 的要求评定,不确定度评定
的示例见附录C。
7. 3 校准证书
测量仪经过校准,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由封面和内页组成。校准证书内页格
式参见附录B。校准证书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a) 标题:“校准证书”;
b) 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 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 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 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 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
接收日期;
h) 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 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 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k) 校准环境的描述;
l) 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 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n) 校准证书校准员、核验员和签发人的签名或等效标识;
o) 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说明;
p)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
JJF 2347—2025
4
8 复校时间间隔
测量仪的使用情况、使用者、本身质量等直接影响仪器的计量性能,送校单位可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根据测量仪的实际情况建议如下:
a) 新购置或修理后的测量仪,建议及时校准;
b) 在使用过程中,如对测量仪的技术指标产生怀疑,建议重新校准;
c) 为确保测量仪准确可靠,通常情况下建议测量仪出海前后校准;
d) 复校时间间隔由用户根据使用情况自行确定,推荐为1 年。
JJF 2347—2025
5
附录A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记录表参考格式
表A. 1 温度校准记录表
产品名称/型号
仪器制造单位
仪器测量范围
送校单位
校准依据
校准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器具
名称
校准时间、地点及其环境条件
地点
温度
校准结果
校准点
℃
温度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 ,k=
以下空白
测量范围
标准温度值
℃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
或最大允许误差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
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时间
相对湿度
仪器温度示值
℃
出厂编号
传感器编号
外观检查
证书编号
分辨力
示值误差
℃
有效期至
校准员核验员
JJF 2347—2025
6
表A. 2 温度测量重复性校准记录表
校准结果
序号
仪器温度值
℃
温度平均值
℃
测量重复性
℃
校准员核验员
JJF 2347—2025
7
附录B
海水温度测量仪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
校准项目:温度
校准中使用的主要计量器具
名称
校准时间、地点及环境条件
地点:
温度:
温度校准结果
序号
温度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 ,k=
以下空白
测量范围
标准温度值
℃
最大允许误差/不确定度/
准确度等级
日期:
相对湿度:
仪器温度示值
℃
证书编号
示值误差
℃
有效期至
注:
1 ×××××仅对加盖“×××××校准专用章”并签字的完整证书负责。
2 本证书的校准结果仅适用于对应的被校准计量器具。
3 被校准仪器修理后,应立即进行校准。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对被校准计量器具的技术指标产生怀疑,请重新进行校准。
JJF 2347—2025
8
附录C
海水温度测量仪温度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本附录适用于海水温度测量仪(以下简称“测量仪”) 温度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评定。
C. 1 测量模型
Δt = t - ts (C.1)
式中:
Δt ——测量仪在各校准点的温度示值误差,℃;
t ——测量仪在各校准点的温度示值,℃;
ts ——在各校准点的标准温度值,℃。
本规范以某型温度测量仪在15 ℃校准点为例,进行温度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 2 温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量
根据JJF 1059.1—2012,就温度测量仪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温度
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有5 个:
a) 被校仪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b)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引入不确定度;
c) 电测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
d) 恒温槽温场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e) 恒温槽温场波动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C. 3 温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 3. 1 被校仪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可以通过在连续条件下测量一组数据列,用
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方法获得。依据本规范,测量仪温度测量重复性在15 ℃温度校准
点,控温达到稳定后,进行6 次测量。所得数据如表C.1 所示。
表C. 1 温度重复性测量数据
序号
1
2
3
4
5
6
仪器温度示值
℃
15.079 0
15.078 2
15.077 5
15.078 0
15.076 0
15.077 5
示值平均值
℃
15.077 7
重复性
℃
1.0×10-3
重复性利用标准差的公式计算:
JJF 2347—2025
9
σt =
Σi
= 1
n (ti- ) -t 2
n - 1
式中:
σt ——测量仪温度测量重复性,℃;
ti ——测量仪第i 次测量的温度示值,℃;
tˉ ——测量仪n 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n ——测量次数(n=6)。
经计算,测量的温度平均值tˉ=15.077 7 ℃,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σt=1.0×10-3 ℃,
因此单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1.0×10-3 ℃。
当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度分量小于被校仪器的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分量时,应用分
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分量代替重复性分量。若被校仪器的分辨力为δx,则分辨力引入的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29δx。
C. 3. 2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
校准使用的一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在检定周期内使用,周期内的稳定性为±2.5 mK,
服从正态分布,k=3,标准不确定度为:
u2=2.5×10-3/3≈8.3×10-4 ℃
C. 3. 3 电测设备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
测温电桥的电阻比值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rel=2×10-6,k=2,配套使用100 Ω
一等标准电阻,电阻测量计算公式为:
R = X·Rs [ 1 + α ( t - 20 )+ β ( t - 20 )2 ]
式中:
X ——测温电桥的读数;
Rs ——标准电阻在20 ℃的电阻值;
α,β ——测温电桥所配用标准电阻的温度系数;
t ——标准电阻的实际温度。
测温电桥不确定度为u ( X )=100×2×10-6/2=1.0×10-4 Ω;标准电阻的相对扩展不
确定度1.5×10-6,k=3,其标准不确定度为u ( Rs )=0.25×1.5×10-6×100 Ω/3≈1.3×
10-5 Ω;标准电阻实际温度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可忽略。电测设备引入的标准不
确定度u2 ( X )+ u2 ( Rs ) =1.1×10-4 Ω,换算成温度值约为u3 =1.1×10-3 ℃。
C. 3. 4 恒温槽温场均匀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
恒温槽均匀性为5×10-3 ℃, 则温场均匀性引入的误差可能值区间半宽为2.5×
10-3 ℃,在此区间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3 ,标准不确定度为:
u4=2.5×10-3 ℃/ 3 ≈1.5×10-3 ℃
C. 3. 5 恒温槽温场波动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5
由于恒温槽波动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在被校仪器测量的测量重复性中体现,因此不
JJF 2347—2025
10
做重复评定。
C. 3. 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见表C. 2。
表C. 2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不确定来源
被校仪器测量重复性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稳定性
电测设备
恒温槽均匀性
符号
u1
u2
u3
u4
标准不确定度/℃
1.0×10-3
8.3×10-4
1.1×10-3
1.5×10-3
各分量互不相关,温度校准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 Δt )= u21
+ u22
+ u23
+ u24
=2.3×10-3 ℃
C. 3. 7 扩展不确定度
包含因子取k=2,扩展标准不确定度为:
U=2×uc ( Δt )=2×2.3×10-3 ℃=4.6×10-3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