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5181-202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减震隔震技术规程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3阅读模式

DB32/T 5181-202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减震隔震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减震隔震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eismic isolation of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2025⁃07⁃30 发布2026⁃02⁃01 实施

DB32/T 5181—2025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符号……………………………………………………………………………………………2

4 总则…………………………………………………………………………………………………………5

5 基本规定……………………………………………………………………………………………………6

6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7

7 消能器及隔震支座的技术性能……………………………………………………………………………11

8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设计…………………………………………………………………………24

9 装配式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31

10 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33

11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设计……………………………………………………………………………38

12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连接与构造……………………………………………………………………43

13 隔震支座的施工、验收和维护……………………………………………………………………………45

附录A(资料性) 推荐地震动………………………………………………………………………………51

附录B(规范性) 计算位移减震率的参数取值……………………………………………………………52

附录C(规范性) 计算加速度减震率的参数取值…………………………………………………………53

附录D(资料性)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建筑标识……………………………………………………………56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格林电力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堃熠工程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煤化工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东升、吴刚、江韩、宋宝玺、许伟志、冯德成、赵学斐、张云龙、王春林、马明、唐均、

戴轶苏、尹彬、何成卫。

DB32/T 5181—202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减震隔震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减震隔震的基本规定,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消能器及隔震支

座的技术性能,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设计,装配式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

和维护,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设计,以及隔震支座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采用消能减震、隔震技术的新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结构设计、施工、验收

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8.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 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220 不锈钢棒

GB/T 3077 合金结构钢

GB/T 7314 金属材料 室温压缩试验方法

GB/T 8162 结构用无缝钢管

GB/T 12771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20688.1 橡胶支座 第1 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

GB/T 20688.3 橡胶支座 第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T 28905 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

GB/T 37358 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

GB/T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GB/T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868 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

GB/T 5123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408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JGJ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1

DB32/T 5181—2025

JGJ 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80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82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JGJ 99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 138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

JGJ 14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JGJ 297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 360 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G/T 209 建筑消能阻尼器

3 术语和定义、符号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注1: 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

注2: 在建筑工程中,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简称装配式结构。在无特殊说明时,本文件中的装配式混凝土

结构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3.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

混凝土结构。

注: 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

3.1.3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 energy dissipation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设置消能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注: 包括主体结构和消能部件。

3.1.4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 isolated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设置隔震层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注: 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

3.1.5

关键构件 key component

失效即可能使结构发生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结构构件。

3.1.6

普通竖向构件 normal vertical component

除关键构件之外的结构柱、抗震墙等竖向结构构件。

3.1.7

重要水平构件 important horizontal component

关键构件之外不宜提早屈服的水平构件。

2

DB32/T 5181—2025

注: 包括对结构整体性有较大影响的水平构件、承受较大集中荷载的楼面梁(框架梁、抗震墙连梁)、承受竖向地震的

悬臂梁、消能子结构的框架梁等。

3.1.8

普通水平构件 normal horizontal component

除关键构件、重要水平构件之外的水平结构构件。

3.1.9

消能器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通过内部材料或构件的摩擦,弹塑性滞回变形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能量的装置。

注: 包括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复合型消能器。

3.1.10

消能子结构 energy dissipation substructure

结构中消能器及与消能器相关联的结构。

注: 子结构中的竖向构件往下延伸一层。

3.1.11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displacement dependent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相关的消能器。

注: 如金属消能器、摩擦消能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等。

3.1.12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velocity dependent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

注: 如黏滞消能器、黏弹性消能器等。

3.1.13

位移减震率 displacement seismic⁃reduction rate

结构减震后与减震前某楼层的最大位移反应之比。

3.1.14

加速度减震率 acceleration seismic⁃reduction rate

结构减震后与减震前某楼层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之比。

3.1.15

附加阻尼比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器附加给主体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3.1.16

附加刚度 additional stiffness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器及其连接部件附加给主体结构的刚度。

3.1.17

隔震层 isolation layer

由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抗拉装置、附属装置及相关的支承或连接构件等组成,

设置在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的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的楼层。

3.1.18

上部结构 superstructure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位于隔震层以上的部分。

3.1.19

下部结构 substructure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位于隔震层以下的不包括基础的部分。

3

DB32/T 5181—2025

3.1.20

极罕遇地震 very rare earthquake

在设计基准期内年超越概率为10-4 的地震动。

3.2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3.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

SE ——地震作用效应(弯矩、轴向力、剪力、力和变形);

S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 ——预制构件受到的地震荷载效应;

Sd ——预制构件受到阻尼器的附加荷载效应;

VRw——隔震层抗风承载力设计值;

Vwk ——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Fi ——质点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ui ——质点i 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位移。

3.2.2 结构参数

ξ ——结构弹性状态下的总阻尼比;

ζd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ζeq ——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ζve ——结构弹性状态下黏滞阻尼器的附加阻尼比;

Δusy——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位移;

Δue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Δup ——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

T ——结构自振周期;

T1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Ws ——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

R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 θe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 θp ]——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Keq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

3.2.3 消能器参数

Cj ——第j 个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线性阻尼系数;

CD ——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

Fdmax ——消能器最大阻尼力;

Fdj max ——第j 个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阻尼力;

4

DB32/T 5181—2025

Kb ——支撑构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刚度;

tv ——黏弹性消能器的黏弹性材料总厚度;

Wcj ——第j 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Δuj 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 γ ] ——黏弹性材料允许的最大剪切应变;

Δudmax ——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最大可能的位移;

Δupy ——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

Δuj ——第j 个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

η d ——位移减震率;

η a ——加速度减震率。

θj ——第j 个消能器的消能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

α ——阻尼器指数。

3.2.4 隔震支座参数

K100 ——隔震支座在水平剪切应变100% 时的水平等效刚度;

kj ——第j 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效刚度;

tr ——隔震支座橡胶层总厚度;

[ uhi ]——第i 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uhi ——第i 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γu ——极限剪应变。

3.2.5 计算系数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γ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μ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

4 总则

4.1 按本文件设计与施工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除有特殊要求外,其抗震设防目标应满足下列规定。

a)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消能部件正常工

作,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

时,消能部件正常工作,主体结构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

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消能部件不应丧失功能,主体结构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

严重破坏。

b)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基本不受

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罕遇地震时,结构可能发生损坏,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

特殊设防类结构遭受极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c) 需要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的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4.2 采用消能减震、隔震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

5

DB32/T 5181—2025

符合国家、行业及江苏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基本规定

5.1 一般要求

5.1.1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使用功能如有专门要求

时,除应符合4.1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抗震性能标准的规定。

5.1.2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照GB 50223 的有关规定确定。

5.1.3 当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的实际需求,针对整个结

构、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普通水平构件、消能子结构和隔震支座及其连接构件等,分

别明确性能目标。

5.1.4 有正常使用要求的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应按本文件中抗震

性能化设计相关要求执行。

5.1.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结构抗震设防类别、设计地震动参数、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来确定。

5.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进行消能减震和隔震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弹性、弹塑性分析时,当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后浇混凝土连接且构造措施及承载力满足国家、行业

及江苏省标准规定时,可按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模拟。

b) 不符合上述特征的连接形式,或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宜根据节点和接缝在受力全过程中的

特征进行节点和接缝的模拟。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GB/T 50010 确定,节点和接缝的非线

性行为可根据试验研究确定。

c) 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计入非承重墙体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采用轻质墙板填充墙时,可采用

周期折减的方法考虑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对于框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9,对于剪

力墙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8~1.0;当采用砌体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应按JGJ 3 的有关规定

取值;当采用外挂墙板时,墙体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应符合GB/T 51231 的有关规定。

5.1.7 消能器、隔震支座的设计工作年限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消能器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宜低于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当消能器达到使用年限时应及时检测,

重新确定消能器后续工作年限或更换。

b) 隔震支座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当隔震层中的其他装置的设计工作

年限低于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时,在设计中应注明并预设可更换措施。

5.1.8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填充墙时宜采取以下措施:

a) 填充墙板宜采用轻质墙板填充墙;

b) 填充墙板与柱、梁之间宜预留缝隙并使用柔性材料填充;

c) 当采用轻质墙板填充墙时,应设置防止墙板面外失稳的构造措施。

5.1.9 进入施工现场的消能减震、隔震装置应进行见证检验,对检验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不应使用。

5.1.10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建筑的使用方或管理方应制定维护管理手册;消能减震、隔震装置

生产、检验、维护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应少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工作年限。

5.1.11 建筑产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消能减震、隔震装置

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联系相关生产企业或者施工单位进行处置。

5.1.12 当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遭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后,应对消能减震、隔震装置进行

检查和维护。

6

DB32/T 5181—2025

5.2 场地、地基和基础

5.2.1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场地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应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

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5.2.2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的地基应稳定可靠,所在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当场地为Ⅳ类时,应采取有

效措施。

5.2.3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抗震验算,应满足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的

要求。

5.2.4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地基基础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GB/T 50011 的规定。对重点设防类结

构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对特殊设防类结构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应进行专门研

究,且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结构的相应要求,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5.3 试验和观测

5.3.1 对特殊设防类、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可采用结构模型的模拟

地震振动台试验对消能减震、隔震方案进行补充验证。

5.3.2 对较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以及大型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公共结构,宜设

置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

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当采用装配式混凝土隔震、减震技术时,宜选

择部分消能器和隔震支座设置长期监测系统。

5.3.3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宜设置记录隔震层地震变形响应的装置。

6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6.1 一般规定

6.1.1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

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b)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

作用。

c)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可采用

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d)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的扭转效应宜根据整体模型进行计算。

e) 抗震设防烈度7 度(0.15g)、8 度时的长悬臂或大跨度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f) 当结构处于发震断层10 km 以内时,应计入近场效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g) 计算模型宜采用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消能减震装置和隔震装置的计算模型应与产品试验结

果相符。

6.1.2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根据主体结构的工作状态,计算分析方法应符

合下列规定:

a) 当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隔震支座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时,可将消能器、隔震

支座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b) 对于高度大于60 m 的结构、不规则的结构或隔震层由多种装置组合的复杂隔震结构,应采用时

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当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7

DB32/T 5181—2025

c) 时程分析宜取不少于5 组的实际强震加速度记录和不少于2 组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实

际强震加速度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总数量的2/3,计算结果可取时程分析法

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6.1.3 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

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1 采用。

表1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种类

雪荷载

屋面积灰荷载

屋面活荷载

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

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

楼面活荷载

起重机悬吊物重力

注: 硬钩吊车的吊重较大时,组合值系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藏书库、档案库

其他民用建筑

硬钩吊车

软钩吊车

组合值系数

0.5

0.5

不计入

1.0

0.8

0.5

0.3

不计入

6.1.4 除特殊规定外,应对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应

对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6.2 地震作用计算

6.2.1 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符合GB/T 50011 的规定。

6.2.2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符合GB/T 51408 的规定。

6.2.3 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2 采用,特征周期应按表3 采用,计算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分

别增加0.05 s 和0.10 s。

表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地震影响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极罕遇地震

注: 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

6 度

0.04

0.12

0.28

0.36

7 度

0.08(0.12)

0.23(0.34)

0.50(0.72)

0.72(1.00)

8 度

0.16(0.24)

0.45(0.68)

0.90(1.20)

1.35(2.00)

8

DB32/T 5181—2025

表3 特征周期值

单位为秒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场地类别

Ⅰ0

0.20

0.25

0.30

Ⅰ1

0.25

0.30

0.35

0.35

0.40

0.45

0.45

0.55

0.65

0.65

0.75

0.90

6.2.4 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地震烈度、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

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

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4 采用,基底剪力要求应按GB/T 50011 的

规定执行。

表4 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

单位为厘米每二次方秒

地震影响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极罕遇地震

注: 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

6 度

18

50

125

160

7 度

35(55)

100(150)

220(310)

320(460)

8 度

70(110)

200(300)

400(510)

600(840)

6.2.5 选用实际地震加速度记录时,根据建筑场地类别和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所处的频段,可在附录

A 表中所推荐的设计地震动中选取2~3 条。

6.2.6 选择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时,以0.05 阻尼比的反应谱与场地设计谱各周期点的最大差异,在T 不

大于3.0 s 时不宜大于15%,在T 大于3.0 s 时不宜大于20%;平均差异不宜大于10%。

6.2.7 装配式混凝土减震、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当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符合GB/T 50011 的规定。

6.3 截面抗震验算

6.3.1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承载力,应符合式(1)的规定:

S ≤ R/γRE …………………………( 1 )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按6.3.2 的规定确定;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5 采用。

表5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柱、梁、支撑、节点板件、螺栓、焊缝

柱、支撑

强度

稳定

0.75

0.80

材料结构构件受力状态γRE

9

DB32/T 5181—2025

砌体

混凝土

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的抗震墙

其他抗震墙

轴压比小于0.15 的柱

轴压比不小于0.15 的柱

抗震墙

各类构件

受剪

受剪

受弯

偏压

偏压

偏压

受剪、偏拉

0.9

1.0

0.75

0.75

0.80

0.85

0.85

表5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续)

材料结构构件受力状态γRE

6.3.2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装配式混凝土消能减震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

合,应按式(2)计算:

S = γG SGE + γEh SEhk + γEv SEvk + ψw γw Swk …………………………( 2 )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等;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3,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

大于1.0;

γEh、γEv——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6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5;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可按6.1.3 采用,但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建筑应采用0.2。

表6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地震作用

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

γEh

1.4

0.0

1.4

0.5

γEv

0.0

1.4

0.5

1.4

6.3.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

6.3.4 满足正常使用功能的消能减震建筑,构件验算除应按国家、行业标准设计外,尚应满足以下规定:

a) 设防地震下,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计算,并应

符合式(3)规定:

γG SGE + γEh S*

Ehk + γEv S*

Evk ≤ R/γRE …………………………( 3 )

式中: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10

DB32/T 5181—2025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b) 设防地震作用下,水平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可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应符合式(4)和式(5)规定:

SGE + S*

Ehk + 0.4S*

Evk ≤ Rk …………………………( 4 )

SGE + 0.4S*

Ehk + S*

Evk ≤ Rk …………………………( 5 )

式中:

Rk——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6.3.5 隔震结构构件根据性能要求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普通水平构件。在

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按式(6)确定:

γG SGE + γEh SEhk + γEv SEvk ≤ R/γRE …………………………( 6 )

式中:

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b) 除关键构件外的普通竖向构件和重要水平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6)(6.3.5-1)的规定,

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式(7)和式(8)的下式规定:

SGE + SEhk + 0.4SEvk ≤ Rk …………………………( 7 )

SGE + 0.4SEhk + SEvk ≤ Rk …………………………( 8 )

式中:

Rk——构件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c) 普通水平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7)的规定,其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式(9)的规定:

SGE + SEhk + 0.4SEvk ≤ R*

k …………………………(9)

式中:R*

k——考虑材料超强系数的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d) 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正截面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可考虑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提高

25% 进行计算;对钢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将钢材屈服强度标准值提高25% 进行

计算。

7 消能器及隔震支座的技术性能

7.1 一般规定

7.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消能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b) 设计文件中应注明消能器使用的环境、检查和维护要求。

c) 消能器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

d) 当消能器需进行防腐、除锈和防火处理时,应外涂防腐、防锈漆、防火涂料或进行其他相应处理,

但不应影响消能器的正常工作。

e) 正常使用状态下非承载型消能器不需要做防火处理,承载型消能器应防火处理;消能器经过火

灾高温环境后,应对消能器进行检查和试验,以判定继续使用或更换。

7.1.2 消能器的极限位移、极限速度应不小于消能器设计位移、设计速度的1.2 倍。对于设计位移小于

100 mm 的黏滞消能器,极限位移应不小于设计位移的1.5 倍。

7.1.3 消能器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消能器中非消能构件的材料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设计时荷载应按消能器1.5 倍设计阻尼力选

取,应保证消能器及附属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能正常工作;

11

DB32/T 5181—2025

b) 消能器在要求的性能检测试验工况下,试验滞回曲线应平滑、无异常。

7.1.4 消能器工作环境应同时满足JG/T 209 和JGJ 297 中相关规定,不满足时应作保温、除湿等相应

处理。

7.1.5 设计文件应明确注明消能器的设计参数和数量,各类消能器的设计参数见表7 的规定。

表7 各类消能器的设计参数

消能器类型

金属消能器

摩擦消能器

黏滞消能器

黏弹性消能器

屈曲约束支撑

设计参数

屈服承载力、屈服位移、屈服后刚度、最大承载力、设计位移

起滑摩擦力、起滑位移、初始刚度、滑动摩擦力、设计位移

设计位移、最大阻尼力、设计速度、阻尼指数、阻尼系数

设计应变、最大阻尼力、表观剪切模量、损耗因子

屈服承载力、屈服位移、屈服后刚度、最大承载力、设计位移

7.1.6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结构的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隔震支座安装前应具有符合

设计要求的型式检验报告及出厂检验报告。

7.1.7 隔震支座的产品要求除满足本文件相关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江苏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7.2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7.2.1 黏滞消能器

7.2.1.1 黏滞消能器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黏滞消能器产品外观应表面平整、无机械损伤、外表应采用防锈措施,涂层应均匀。

b) 黏滞消能器密封应制作精细、无渗漏。

c) 黏滞消能器各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8 的规定。

表8 黏滞消能器各部件尺寸偏差

检验项目

黏滞消能器长度

黏滞消能器截面有效尺寸

允许偏差

不超过产品设计值的±3 mm

不超过产品设计值的±2 mm

7.2.1.2 黏滞消能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黏滞阻尼材料要求黏温关系稳定、闪点高、不易燃烧、不易挥发、无毒、抗老化性能强。

b) 用于制作黏滞消能器的钢材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选择,缸体和活塞杆一般宜采用优质碳素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或不锈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应符合GB/T 699 的规定;合金结构钢应符合GB/T 3077

的规定;结构用无缝钢管应符合GB/T 8162 的规定;不锈钢棒应符合GB/T 1220 的规定,不锈钢

管应符合GB/T 12771 的规定。

c) 密封材料应选择高强度、耐磨、耐高温、耐老化的密封材料。

7.2.1.3 黏滞消能器的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表9 的规定,其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JG/T 209 的

规定。

12

DB32/T 5181—2025

表9 黏滞消能器力学性能要求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极限位移

最大阻尼力

极限速度

阻尼指数

滞回曲线面积

性能要求

每个产品极限位移实测值应不小于极限位移设计值

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每个实测产品极限速度值应不小于极限速度设计值

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

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7.2.1.4 黏滞消能器的耐久性应符合表10 的规定,且要求消能器在试验后无渗漏、无裂纹,其耐久性能

试验方法应符合JG/T 209 的规定。

表10 黏滞消能器耐久性要求

项目

疲劳性能

密封性能

最大阻尼力

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面积

最大阻尼力

性能要求

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任一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阻尼力与所有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阻尼力平

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任一循环中阻尼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与所有循环中阻

尼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阻尼力的衰减不超过5%,消能器不漏油

7.2.1.5 黏滞消能器的加载频率相关性能和温度相关性能要求,应符合表11 的规定,其加载频率相关性

能和温度相关性能试验方法应符JGJ 297 的规定。

表11 黏滞消能器加载频率相关性能和温度相关性能要求

项目

加载频率相关性能

温度相关性能

最大阻尼力

最大阻尼力

性能要求

变化率不大于±15%

变化率不大于±15%

7.2.2 黏弹性消能器

7.2.2.1 黏弹性消能器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黏弹性消能器钢板应平整、光滑、无锈蚀、无毛刺,涂刷防锈涂料两次,钢板坡口焊接,焊缝一级、

平整;

b) 黏弹性材料表面应密实、平整;

c) 黏弹性材料与薄钢板之间应密实、无裂缝;

d) 黏弹性消能器的尺寸偏差符合表12 的规定。

13

DB32/T 5181—2025

表12 黏弹性消能器各部件尺寸偏差

检验项目

黏弹性消能器长度

黏弹性消能器截面有效尺寸

黏弹性层厚度

允许偏差

不超过产品设计值±3 mm

不超过产品设计值±2 mm

±3%

7.2.2.2 黏弹性消能器的主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橡胶类黏弹性材料质量指标应符合表13 的规定。

表13 黏弹性材料质量指标

项目

拉伸强度/MPa

扯断伸长率/%

扯断永久变形/%

热空气老化72 ℃

72 h

0 ℃~40 ℃工作频率材料损耗因子β

钢板和阻尼材料之间的黏合强度/MPa

拉伸强度变化率/%

扯断伸长变化率/%

指标

≥15

≥380

≤22

≥-20 且≤20

≥-20 且≤20

≥0.5

≥4.3

b) 黏弹性消能器的钢材质量指标应符合GB/T 700 中碳素结构钢Q235 或低合金钢的要求;

c) 黏弹性材料在火灾发生过程中不应产生有毒气体。

7.2.2.3 黏弹性消能器的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表14 的规定,其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建筑消能阻

尼器》JG/T 209 的规定。

表14 黏弹性消能器力学性能要求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极限表观剪切

应变

最大阻尼力

表观剪切模量

损耗因子

滞回曲线

性能要求

每个产品极限表观剪切应变实测值应不小于极限表观剪切应变设计值

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在同一测试条件下,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

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7.2.2.4 黏弹性消能器的耐久性(老化性能、疲劳性能和防腐性能)应符合表15 的规定,其耐久性能试验

方法应符合JG/T 209 的规定。

14

DB32/T 5181—2025

表15 黏弹性消能器的耐久性要求

项目

老化性能

疲劳性能

防腐性能

极限变形

最大阻尼力、表观剪

切模量、损耗因子

外观

变形

最大阻尼力、表观剪

切模量、损耗因子

外观

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面积

外观

性能要求

老化后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老化前数值的±15% 范围内

老化后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老化前数值的±15% 范围内

目测无变化

变化率不大于±15%

变化率不大于±15%

倒数第2 圈的实测值应在第3 圈实测值的±15% 范围内

任一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阻尼力与所有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阻

尼力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任一循环中阻尼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与

所有循环中阻尼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目测无锈蚀

7.2.2.5 黏弹性消能器的变形相关性能、加载频率相关性能和温度相关性能应符合表16 的规定,其变形

相关性能、加载频率相关性能和温度相关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JG/T 209 的规定。

表16 黏弹性消能器变形性能、加载频率相关性能和温度相关性能要求

项目

变形相关性能

加载频率相关性能

温度相关性能

最大阻尼力

最大阻尼力

最大阻尼力

性能要求

变化率不大于±15%

变化率不大于±15%

变化率不大于±15%

7.3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7.3.1 金属消能器

7.3.1.1 金属消能器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金属消能器产品外观应标记清晰、表面平整、无锈蚀、无毛刺、无机械损伤,外表应采用防锈措

施,涂层应均匀;

b) 消能段与非消能段应光滑过渡,不应出现缺陷;

c) 金属消能器尺寸偏差应为±2 mm。

7.3.1.2 金属消能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金属消能器可采用钢材、铅等材料制作;

b) 采用钢材制作的金属消能器的消能部分宜采用屈服点较低和高延伸率的钢材,钢板的厚度不宜

超过80 mm,钢棒直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良好的焊接性能;

c) 金属消能器中材料应符合JG/T 209 的规定。

7.3.1.3 金属消能器的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表17 的规定,其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JG/T 209 的

规定。

15

DB32/T 5181—2025

表17 金属消能器力学性能要求

常规

性能

疲劳

性能

序号

1

2

3

4

5

1

2

3

项目

屈服承载力

屈服位移

最大承载力

极限位移

滞回曲线面积

最大承载力

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面积

性能要求

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每个产品极限位移实测值应不小于极限位移设计值

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实测值偏差的平

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实测产品在设计位移下连续加载60 圈,任一个循环的最大、最小承载力与所有循环的

最大、最小承载力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任一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承载力与所有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承载

力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任一循环中承载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与所有

循环中承载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任一个循环的滞回曲线面积与所有循环的滞回曲线面积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7.3.1.4 金属消能器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应符合GB 50017 的规定,消能器在消能方向运动时,平面外应

具有足够的刚度,不应产生翘曲和侧向失稳。

7.3.2 摩擦消能器

7.3.2.1 摩擦消能器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摩擦材料可采用复合摩擦材料、金属类摩擦材料和聚合物类摩擦材料等;

b) 摩擦消能器尺寸偏差应为±2 mm。

7.3.2.2 摩擦消能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摩擦材料可采用复合摩擦材料、金属类摩擦材料和聚合物类摩擦材料等;

b) 摩擦型消能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预压力变化不宜超过初始值的10%;

c) 摩擦消能器预压螺栓宜采用高强度螺栓,高强度螺栓的数量n 可由式(10)确定,且不应少于2 个:

n ≥ 1.2Fd max

0.9nf μP …………………………( 10 )

式中:

nf ——传力摩擦面数;

μ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由试验确定;

P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单位为千牛(kN),可按表18 采用;

Fd max——摩擦消能器最大阻尼力,单位为千牛(kN)。

表18 每个高强度螺栓预拉力P 值

单位为千牛

螺栓性能等级

8.8 级

10.9 级

螺栓规格

M16

80

100

M20

125

155

M22

150

190

M24

175

225

M27

230

290

M30

280

355

16

DB32/T 5181—2025

d) 摩擦消能器中采用的摩擦材料应具有稳定的摩擦系数,不应生锈,并应满足消能器预压力作用

下的强度要求;

e) 摩擦消能器中的受力元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不应产生翘曲和侧向失稳。

7.3.2.3 摩擦消能器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表19 的规定。

表19 摩擦消能器力学性能要求

常规性能

老化性能

疲劳性能

序号

1

2

3

4

5

1

2

1

2

3

项目

起滑摩擦力

起滑位移

滑动摩擦力

极限位移

滞回曲线面积

滑动摩擦力

外观

滑动摩擦力

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面积

性能要求

起滑摩擦力的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

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起滑位移的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

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滑动摩擦力的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

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每个产品极限位移实测值应不小于极限位移设计值

产品在设计位移下连续加载不少于3 圈,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

应在设计值的±15% 范围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设计值的±10%v

老化前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率应为±15%

目视无变化

实测产品在设计位移下连续加载60 圈,任一个循环的最大、最小摩擦力与所有循环

的最大、最小摩擦力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实测产品在设计位移下连续加载60 圈,任一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摩擦力与

所有循环中位移在0 时的最大、最小摩擦力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任一循

环中摩擦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与所有循环中摩擦力在0 时的最大、最小位移平

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实测产品在设计位移下连续加载60 圈,任一个循环的滞回曲线面积与所有循环的滞

回曲线面积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 范围内

7.3 屈曲约束支撑

7.3.3.1 屈曲约束支撑根据需求可采用外包钢管混凝土型屈曲约束支撑、外包钢筋混凝土型屈曲约束支

撑和全钢型屈曲约束支撑等。

7.3.3.2 屈曲约束支撑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屈曲约束支撑外观应标记清晰、表面平整、无锈蚀、无毛刺、无机械损伤,外表应采用防锈措施,

涂层应均匀;

b) 消能段与非消能段应光滑过渡,不应出现缺陷;

c) 屈曲约束支撑尺寸偏差应符合表20 的规定。

表20 屈曲约束支撑各部件尺寸偏差

检验项目

屈曲约束支撑长度

屈曲约束支撑截面有效尺寸

允许偏差

不超过产品设计值±3 mm

不超过产品设计值±2 mm

17

DB32/T 5181—2025

7.3.3.3 屈曲约束支撑核心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核心单元的材料宜采用屈服点低和高延伸率的钢材。

b) 核心单元截面可设计成“一”字形、“H”字形、“十”字形、环形和双“一”字形等,宽厚比或径厚比

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字型板截面宽厚比取10~20;

2) 十字型截面宽厚比取5~10;

3) 环形截面径厚比不宜超过22;

4) 其他截面形式,取GB/T 50011 中心支撑的径厚比或宽厚比的限值。

c) 核心单元截面采用“一”字形、“十”字形、“H”字形和环形时,钢板厚度宜为10 mm~80 mm。

7.3.3.4 屈曲约束支撑外约束单元宜具有足够的抗弯刚度。

7.3.3.5 屈曲约束支撑连接段及过渡段的板件应保证不发生局部失稳破坏。

7.3.3.6 屈曲约束支撑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核心单元宜采用低屈服点和高延性钢材。核心单元采用其他钢材时,质量指标应符合GB/T 700、

GB/T 3077 或GB/T 28905 的要求。芯材应符合GB/T 228.1 和GB/T 7314 的规定。

b) 约束单元一般采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钢材质量指标应符合GB/T 700 或GB/T 3077 的

要求。混凝土材料等级不宜小于C25。

7.3.3.7 屈曲约束支撑的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表21 的规定,其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JG/T 209 的

规定。

表21 屈曲约束支撑力学性能要求

常规性能

疲劳性能

序号

1

2

3

4

5

1

2

3

项目

屈服承载力

屈服位移

最大承载力

极限位移

滞回曲线面积

最大承载力

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面积

性能要求

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

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每个产品极限位移实测值应不小于极限位移设计值

任一循环中滞回曲线包络面积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5% 范围内;实测值

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 范围内

实测产品在设计位移下连续加载60 圈,任一个循环的最大、最小承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9月18日 15:39: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2593.html
图书

DB32/T 5165-2025 高品质饮用水建设技术规程

DB32/T 5165-2025 高品质饮用水建设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DB32/T 5167-2025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程

DB32/T 5167-2025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