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96-2025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696—2025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2025 - 06 - 26发布
2025 - 09 - 26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 次
前 言 ............................................................................................................................................................ IV
引 言 .............................................................................................................................................................. V
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主要符号 .......................................................................................................................................... 3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7
3.1 一般规定 .......................................................................................................................................... 7
3.2 材料 .................................................................................................................................................. 8
3.3 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 8
3.4 结构平面布置 ................................................................................................................................ 10
3.5 结构竖向布置 ................................................................................................................................ 12
3.6 楼盖结构 ........................................................................................................................................ 13
3.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 14
3.8 构件承载力设计 ............................................................................................................................. 15
3.9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 15
3.10 抗震构造等级 ............................................................................................................................... 18
3.11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 19
3.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 19
3.13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 20
4 荷载和地震作用 ....................................................................................................................................... 21
4.1 竖向荷载 ........................................................................................................................................ 21
4.2 风荷载 ............................................................................................................................................ 21
4.3 地震作用 ........................................................................................................................................ 24
5 结构计算分析 ........................................................................................................................................... 34
5.1 一般规定 ........................................................................................................................................ 34
5.2 计算参数 ........................................................................................................................................ 35
5.3 计算简图处理 ................................................................................................................................ 36
5.4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 37
5.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 37
5.6 荷载组合的效应 ............................................................................................................................. 38
6 框架结构设计 ........................................................................................................................................... 39
6.1 一般规定 ........................................................................................................................................ 39
6.2 截面设计 ........................................................................................................................................ 39
DB44/T 2696—2025
II
6.3 框架梁构造要求 ............................................................................................................................. 43
6.4 框架柱构造要求 ............................................................................................................................. 45
6.5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 48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 51
7.1 一般规定 ........................................................................................................................................ 51
7.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52
8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60
8.1 一般规定 ........................................................................................................................................ 60
8.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61
9 筒体结构设计 ........................................................................................................................................... 63
9.1 一般规定 ........................................................................................................................................ 63
9.2 框架-核心筒结构 ............................................................................................................................ 64
9.3 筒中筒结构 .................................................................................................................................... 64
9.4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结构 ......................................................................................................... 65
9.5 重力柱-核心筒结构 ........................................................................................................................ 65
10 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 67
10.1 一般规定 ...................................................................................................................................... 67
10.2 截面设计与构造 ........................................................................................................................... 67
11 复杂建筑结构设计 ................................................................................................................................. 68
11.1 一般规定 ...................................................................................................................................... 68
11.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 68
11.3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 73
11.4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 74
11.5 错层结构 ...................................................................................................................................... 75
11.6 连体结构 ...................................................................................................................................... 75
11.7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 75
12 混合结构设计 ......................................................................................................................................... 78
12.1 一般规定 ...................................................................................................................................... 78
12.2 结构布置 ...................................................................................................................................... 79
12.3 结构计算 ...................................................................................................................................... 80
12.4 构件设计 ...................................................................................................................................... 81
13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 90
13.1 一般规定 ...................................................................................................................................... 90
13.2 地下室设计 .................................................................................................................................. 92
13.3 基础设计 ...................................................................................................................................... 93
13.4 桩身构造 ...................................................................................................................................... 96
14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和风振控制设计 .................................................................................................. 99
DB 44/T 2696—2025
III
14.1 一般规定......................................................................................................................................99
14.2 结构隔震设计...............................................................................................................................99
14.3 结构消能减震设计.....................................................................................................................104
14.4 结构风振控制设计.....................................................................................................................109
附录A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 115
附录B 广东省基本风压与风荷载体型系数............................................................................................. 116
附录C 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123
C.1 地震动功率谱和人工模拟地震波...............................................................................................123
C.2 线性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128
C.3 非线性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131
附录D 墙体稳定验算...............................................................................................................................133
附录E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节点设计方法.........................................................................................135
附录F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137
F.1 构件设计......................................................................................................................................137
F.2 连接设计......................................................................................................................................142
附录G RC梁-圆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环梁承载力设计方法..................................................................147
G.1 节点环梁受拉环筋和箍筋的计算..............................................................................................147
G.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圆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环梁受拉环筋和箍筋的计算...........................150
G.3 环梁节点与钢管混凝土柱联结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150
附录H 结构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152
本标准用词说明...........................................................................................................................................164
引用标准名录...............................................................................................................................................165
DB44/T 2696—2025
IV
前言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勘设建筑技术服务中心、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力鹏工程研究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柏涛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千典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科进香港有限公司、澳门柏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兴法、王启文、王松帆、王森、韦宏、毛仁兴、方小丹、刘维亚、江毅、孙立德、苏成、苏建华、李建伟、杨坚、吴小宾、张良平、张建军、张剑、张琳、陈星、林哲、罗赤宇、周云、周佳、郑宜、郑建东、赵宏、胡芝福、钟万才、唐增洪、黄用军、黄泰贇、黄晨光、彭肇才、韩小雷、舒宣武、谢壮宁、廖耘、滕军(按姓氏笔画排列)。
DB44/T 2696—2025
V
引 言
根据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下达 2023 年第一批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市监标准[2023]211号)以及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5月“关于下达广东省地方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任务的通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相关单位对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21进行修订,形成本标准。
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20年编制完成,2021年6月实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2021年9月1日施行。一系列的工程设计通用规范2022年1月起施行。此次修编工作的重点是对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及《通规》中相关的强制性条文进行梳理、修订,对《规程》做进一步的完善。修编后的设计标准也适用于多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改称《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
、 调整框架柱的最小截面尺寸规定,与《通规》保持一致;
2
、 修改建筑防震缝宽度的规定;
3
、 补充通用工业厂房楼面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4
、 规定震后需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建筑提高抗震性能的具体措施;
5
、 根据大量的弹塑性分析结果和工程经验,调整了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6
、 将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调高0.05;
7
、 补充框架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8
、 补充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的层间位移角限值;
9、增加高层建筑风振控制的内置桨柱TLD的设计方法。
10、删去第15章“建筑结构施工”。
11、对附录H《结构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做精简,减少篇幅。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编:510641,联系人:刘光爽,E-mail:scutlgs@163.com)。
DB44/T 2696—2025
1
1 总则
1.0.1 为在广东省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包括钢-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工程的设计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结合本省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的设计。本标准不适用于建造在地震时易诱发山体滑坡、地陷、溃坝等危险地段的建筑。
1.0.3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地区的建筑,应进行抗震设计。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颁发的文件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地震基本烈度。建设单位有特别要求时可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但不得降低抗震设防烈度。
1.0.4 建筑分甲、乙、丙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为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为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灾害后果的建筑。丙类建筑为甲、乙类以外的一般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 50011的有关规定。
注:本标准中甲、乙、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的简称。
1.0.5 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面、立面布置的规则性,加强构造措施,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1.0.6 必要时可采用隔震、消能减震和风振控制设计以提高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
1.0.7 本标准采用基于设防烈度地震的抗震设计方法,不再要求进行多遇地震相关的计算设计。
1.0.8 本标准中未列入的内容,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的规定。
DB44/T 2696—2025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高层建筑 tall building, high-rise building
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
2.1.2 建筑结构高度 building height
自室外地面至建筑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2.1.3 框架结构 frame structure
由梁和柱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4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re
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5 框架-剪力墙结构 frame-shearwall structure
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6 板-柱-剪力墙结构 slab-column shearwall structure
由无梁楼板与柱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7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frame supported shearwall structure
指转换层及以下为框架及框支框架,转换层以上为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的结构。
2.1.8 筒体结构 tube structure
由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筒体结构的筒体包括剪力墙围成的薄壁混凝土筒和由密柱框架或壁式框架围成的框筒以及由外围斜交钢管混凝土柱形成的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
2.1.9 框架-核心筒结构 frame-corewall structure
由核心筒与外围的稀柱框架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
2.1.10 重力柱-核心筒结构 Gravity column -corewall structure
由核心筒与外围重力柱组成的建筑结构。重力柱指与楼盖梁铰接,主要承担竖向荷载的柱。
2.1.11 筒中筒结构 tube in tube structure
由核心筒与外围框筒、斜交网格筒等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
2.1.12 混合结构 mixed structure,hybrid structure
指由钢管(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所组成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由外围钢柱、钢管(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框筒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所组成的筒中筒结构。
2.1.13 转换结构构件 transfer member
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形式转变或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
2.1.14 转换层 transfer story
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包括水平结构构件及其以下竖向结构构件。
2.1.15 加强层 story with outriggers and/or belt members
DB44/T 2696—2025
3
设置连接内筒与外围柱的水平伸臂(梁或桁架)结构以及(或)沿该楼层外框设置带状桁架的楼层。
2.1.16 连体结构 towers linked with connective structure(s)
除裙楼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之间带有连接体(包括连廊)的结构。
2.1.17 多塔楼结构 multi-tower structure with a common podium
地面以上未通过结构缝分开的裙楼上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的结构。
2.1.18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以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基准的结构抗震设计。
2.1.19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分别针对小震、中震、大震作用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2.1.20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s
对结构震后损坏状况及继续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能的界定。
2.1.21 抗震措施 seismic measures
保证结构抗震安全性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计算保证结构的抗震承载力以及不经计算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结构的延性。
2.1.22 隔震结构 seismically isolated structure
在建筑中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
2.1.23 消能减震结构 energy-dissipated structure
设置消能器的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和消能部件。
2.2 主要符号
2.2.1 材料力学性能和抗力
C20
——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Es
——钢筋弹性模量;
fck、fc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tk、ft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yk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
fy、f'y
——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v
——梁、柱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h、fyw
——分别为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Kh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
Ki
——结构第i层的侧向刚度;
Rk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Ha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d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DB44/T 2696—2025
4
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vk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
——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M
——弯矩设计值;
N
——轴向力设计值;
Sd
——荷载效应或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SG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SGEk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效应的标准值;
Sk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标准值;
V
——剪力设计值;
w0
——基本风压;
w10
——重现期为10年的风压;
wk
——风荷载标准值;
ΔFn
——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u
——楼层侧向位移;
Δu
——楼层层间位移;
θi
——结构第i层的层间位移角;
θE
——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
θp
——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φi
——结构第i层的楼层相对扭转角。
2.2.3 几何参数
as、a's
——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
As、A's
——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Ash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sv
——梁、柱同一截面各肢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sw
——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
——建筑物总迎风面积;剪力墙截面面积;
Aw
——T形、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
b
——矩形截面宽度;
bb、bc、bw
——分别为梁、柱、剪力墙截面宽度;
B
——建筑平面宽度、结构迎风面宽度;
L
——建筑物平面的长度;
d
——钢筋直径;桩身直径;
e
——偏心距;
e0
——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
ei
——考虑偶然偏心计算地震作用时,第i层质心的偏移值;
h
——层高;截面高度;
h0
——截面有效高度;
H
——房屋高度;水头高度;
DB44/T 2696—2025
5
Hi
——房屋第i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
Hn
——柱的净高;
I
——截面抗弯刚度;
la
——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lab
——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bE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E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ll
——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ln
——梁的净跨;
ri
——第i层楼层平面平行地震作用方向的回转半径;
s
——箍筋间距。
2.2.4 系数
α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αmax、αvmax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1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β
——水平向减震系数;墙肢计算长度系数;
β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βz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γ0
——结构重要性系数;
γj
——j振型的参与系数;
γ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重力荷载的分项系数;
γL
——考虑结构设计工作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γw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η
——构件重要性系数;阻尼调整系数;
ηp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λ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剪跨比;
λv
——配箍特征值;
μ
——楼层延性系数;
μN
——柱轴压比;剪力墙墙肢轴压比
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ν
——风荷载的脉动影响系数;
ξ
——风荷载的脉动增大系数;承载力利用系数;
ξy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ζ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ρv
——体积配箍率;
ρsv
——箍筋面积配筋率;
ρw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ΨQ
——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
Ψw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2.2.5 其他
αlim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
DB44/T 2696—2025
6
λv
——最小配箍特征值;
EJd
——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Di
——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f
——频率;
T
——结构自振周期;混凝土的出槽温度;
T1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TL1
——结构横风向第一阶自振周期;
Tg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特征周期。
ζ
——阻尼比;
ζa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ζeq
——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γ
——衰减指数。
DB44/T 2696—2025
7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建筑结构应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合适的刚度和延性,避免因局部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
失承载力。
3.1.2 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
结构不需修理或简单修复后可继续使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有部分构件屈服、破坏,但不
应倒塌。
3.1.3 建筑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筒体以及巨型框架-核心
筒等结构体系。
3.1.4 建筑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震设防的建筑平面、立面宜简单、规则、对称,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建筑结构
存在表3.1.4所列举的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类型,属于不规则结构体系;
2 结构的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出现明显的软弱层及薄弱层;
3 建筑结构宜有多道防线,对软弱层及薄弱层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表3.1.4 建筑结构不规则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1 扭转不规则
在规定的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层
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
2 狭长、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尺度(图3.4.3-1)不满足表3.4.3 的要求。
3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开洞后,有效楼板宽度小于开洞处楼面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错层大于梁高或梁宽。
注:混凝土剪力墙楼、电梯井可不按开洞考虑。
4 侧向刚度不规则
在地震作用下,某一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
刚度平均值的80%或该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下一层的50%,则该层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层间位移角及侧向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i i 1 i
i
i i
u u u
h h
− −
= =
i
i
i
V
K
=
式中:ui、ui-1 为第i 层、i-1 层水平位移;hi 为第i 层层高;Vi 为层剪力。
5 竖向构件不连续
竖向构件(柱、剪力墙、支撑)不连续的类型分为:
Ⅰ类:柱不连续。
Ⅱ类:墙、支撑不连续。
6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75%。
3.1.5 当结构高度、平面及竖向不规则性和结构复杂性等多项控制指标超过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时,
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结构体系的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及具体的加强措施,进行详
细的计算分析及论证(必要时进行局部或整体结构模型试验),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3.1.6 填充墙及隔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并与主体结构有可靠连接。
DB44/T 2696—2025
8
3.2 材料
3.2.1 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结构材料,注重结构的耐久性。
3.2.2 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C30;
2 抗震构造等级一级或特一级的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5;
3 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其他预应力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
4 转换梁、柱等转换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5 除转换层楼盖外,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
6 竖向构件当采用C70及以上的高强混凝土时,应有改善其延性的有效措施:柱宜采用高强钢筋、提高配筋率、配箍率或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剪力墙宜设端柱,提高端柱或边缘构件以及分布筋的配筋率、加强对竖向受力钢筋的约束,必要时可采用型钢、钢板或钢管混凝土剪力墙。
3.2.3 结构用钢筋宜优先采用HRB400级及HRB500级钢筋配筋率大的竖向构件及配筋率大的框架梁等构件可采用500MPa以上等级钢筋;采用500MPa及以上等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
3.2.4 结构用钢材宜采用Q355、Q390、Q420、Q460或Q355GJ、390GJ、420GJ、460GJ等级的钢材。当构件、截面的尺寸为刚度或稳定性控制时可采用Q235等级的钢材。
3.2.5 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T 50010的有关规定。按一、二、三级抗震构造等级设计的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
3.2.6 按塑性设计以及预计罕遇地震作用下塑性耗能区的结构用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断后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冲击韧性及可焊性。
3.2.7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后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所连接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3.2.8 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HPB300级光面钢筋制作,不得采用冷加工钢筋。
3.3 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3.3.1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分为A级和B级。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3.3.1-1的规定,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
DB44/T 2696—2025
9
表3.3.1-1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框架
60
50
40
—
框架-剪力墙
130
120
100
50
剪力墙
全部落地剪力墙
140
120
100
60
部分框支剪力墙
120
100
80
不应采用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120
100
80
不应采用
筒体
框架-核心筒
150
130
100
80
巨型框架-核心筒
180
150
120
100
筒中筒
180
150
120
100
板-柱-核心筒、重力柱-核心筒
120
100
80
不应采用
板-柱-剪力墙
80
70
55
不应采用
注: 1 表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结构。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结构带托墙转换层且转换层以下为框架-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3 甲类建筑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
4 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当房屋高度超过本表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表3.3.1-2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框架-剪力墙
160
140
120
剪力墙
全部落地剪力墙
170
150
130
部分框支剪力墙
140
120
100
全框支剪力墙
140
120
100
筒体
框架-核心筒
210
180
140
巨型框架-核心筒
280
230
170
筒中筒
280
230
170
重力柱-核心筒
160
140
120
注:1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结构带托墙转换层且转换层以下为框架-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2 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9度时应专门研究。
3 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DB44/T 2696—2025
10
3.3.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规定。
表3.3.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8度
9度
框架
4
3
—
板-柱-剪力墙
5
4
—
框架-剪力墙、剪力墙
6
5
4
板-柱-核心筒、重力柱-核心筒
6
5
—
部分框支剪力墙、全框支剪力墙
6
5
—
框架-核心筒
7
6
4
巨型框架-核心筒
8
7
5
筒中筒
8
7
5
注:重力柱-核心筒结构核心筒的高宽比不宜大于12。
3.4 结构平面布置
3.4.1 建筑结构平面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3.4.2 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
3.4.3 建筑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图3.4.3-1);平面尺寸L、l、B、Bmax、b等值宜满足表3.4.3的要求;
2 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等对楼盖整体刚度削弱较大的平面(图3.4.3-2)。细腰形平面尺寸b/B不宜小于0.4;角部重叠部分尺寸与相应边长较小值的比值b/Bmin不宜小于1/3。
表3.4.3 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设防烈度
L/B
l/Bmax
l/b
6、7度
8、9度
≤6.0
≤5.0
≤0.35
≤0.30
≤2.0
≤1.5
DB44/T 2696—2025
11
图3.4.3-1 建筑平面示意
图3.4.3-2 角部重叠和细腰形平面示意
3.4.4 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应避免或减少结构整体扭转效应并符合以下要求:
1 建筑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4,不应大于1.8;
注:1) 扭转位移比μ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计算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并考虑偶然偏
心的影响;
2)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标准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0.5倍时,该楼层扭转位移比限值可适当放
松,宜不大于2。计算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2 考虑偶然偏心,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计算的第 i 楼层相对扭转角
i 不宜大于5×10-4弧度。
3.4.5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
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
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
度不应小于2m。
3.4.6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
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系梁或连系板。
3.4.7 楼板大洞口周边宜设置边梁或适当加大板厚并双层双向配筋。
3.4.8 建筑宜避免结构不规则,尽可能不分缝。当建筑物平、立面复杂、严重不规则时,可设置防震
缝将其划分为较规则的几个结构单元。
3.4.9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单元间留设防震缝时,宽度应满足中震作用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的要求。防震缝宽度
DB44/T 2696—2025
12
可取中震作用下较低结构单元顶点水平位移与相应标高较高结构单元水平位移绝对值之和并符合如下要求:
1) 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和8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和3m,宜加宽20mm;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取较大值;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3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可能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4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必要时可设置防撞墙;
5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若无可靠措施,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3.4.10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3.4.11 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1的规定。
表3.4.11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体系
施工方法
最大间距(m)
框架结构
现浇
80
剪力墙结构
现浇
50
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4 当有可靠的经验,采用有效措施减少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3.4.12 可采用下列构造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 提高顶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的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地下室底板的施工后浇带间距不宜大于80m,地下室侧壁的施工后浇带间距不宜大于40m,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滞后45天以上浇筑,低温入模;
4 控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砂率及水灰比,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采用浸水养护或其他有效的养护措施;
5 提高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3.5 结构竖向布置
3.5.1 建筑体型沿竖向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
3.5.2 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70%。
DB44/T 2696—2025
13
3.5.3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注: 1 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2 加强层、带斜腹杆桁架的楼层及转换层不在此限。
3.5.4 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3.5.5 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0.75倍(图3.5.5a、图3.5.5b);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出挑后的水平尺寸B1不宜大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1.1倍(图3.5.5c、图3.5.5d)。
图3.5.5 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
3.5.6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
3.5.7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标准第3.5.2条和3.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3.5.8 突出屋面的建筑或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的空旷房间,应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
3.6 楼盖结构
3.6.1 抗震设防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或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一般现浇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顶层的板厚不应小于120mm。地下室顶板可采用梁板结构,板厚不宜小于150mm;也可采用无梁楼盖,板厚可取较小柱距的1/25和300mm的较大值。Ⅱ类竖向构件不连续的梁式转换层板厚不宜小于180mm;箱式或桁架转换层顶板及底板的板厚不宜小于150mm;Ⅰ类竖向构件不连续时转换层楼盖板厚不应小于120mm。当采用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楼盖时,预制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整浇叠合板厚度不宜小于70mm;地下室、转换层、楼盖薄弱连接处楼板宜现浇。
3.6.2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
3.6.3 一般现浇楼板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首层、顶层、转换层的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3.6.4 转换层楼盖不宜开大洞口。转换梁不宜做成反梁。
DB44/T 2696—2025
14
3.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3.7.1 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正常使用要
求。
3.7.2 结构的水平位移应按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风荷载、地震作用和第5章规定的弹性方法计算。
3.7.3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与结构总高度之比Utop/H不宜大于1/600;设
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不宜大于1/150,设防烈度地震后需保持正常
使用功能的建筑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不宜大于1/200。
注: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Δu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时
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当存在地震反应最大的最不利方向时,还应补充该方向的计算。
3.7.4 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7度~8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
2)甲类建筑;
3)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
4)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
2 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本标准表4.3.4所列高度范围且不满足本标准第3.5.2~3.5.5条规定的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
构;
2)7度Ⅲ、Ⅳ类场地和8、9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
3)板-柱-剪力墙结构。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
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3.7.5 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应符合下式要求:
p
p p [ ]
u
h
= (3.7.5)
式中: p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p[]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9.6采用;
h ——层高。
3.7.6 高层建筑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或广东省
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 15-101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
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7.6的限值。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
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或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 15-101
的规定计算,也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确定,计算时阻尼比宜取0.01~0.02。
表3.7.6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
使用功能 αlim(m/s2)
住宅、公寓 0.15
DB44/T 2696—2025
15
使用功能 αlim(m/s2)
办公、旅馆 0.25
3.7.7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舒适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3Hz,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
4Hz,轻钢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6Hz;
2 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自振频率的楼盖结构,其振动峰值加速度不宜超过表3.7.7 限值。楼盖结
构竖向振动加速度可按本标准附录A 计算。
计算时,轻钢楼盖结构的阻尼比可取0.02,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可取0.03,混凝土楼盖可取0.04。
表3.7.7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注: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2Hz~4Hz 时,峰值加速度限值可按线性插值选取。
3.8 构件承载力设计
3.8.1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0 d d γ S R (3.8.1)
式中:γ0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
构构件不应小于1.0;
Sd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标准第5.6.1~5.6.3条的规定;
Rd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3.8.2 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校核按本标准3.9节的相关规定进行。
3.9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3.9.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并根据既定的性能目标对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论证。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
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构抗震
性能分为1、2、3、4、5五个水准(表3.9.1),每个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
抗震性能水准相对应。
人员活动环境
峰值加速度限值(m/s2)
竖向自振频率不大于2Hz 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4Hz
住宅,办公 0.07 0.05
商场及室内连廊 0.22 0.15
DB44/T 2696—2025
16
表3.9.1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性能目标
A
B
C
D
地震水准
性能水准
设防烈度地震
1
2
3
4
预估的罕遇地震
2
3
4
5
3.9.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3.9.2进行宏观判别。
表3.9.2 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宏观
损坏程度
损坏部位
继续使用的
可能性
关键构件
普通竖向构件
框架梁
连梁
1
完好、无损坏
无损坏(L1)
无损坏(L1)
无损坏(L1)
无损坏~轻微损坏(L1~L2)
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2
基本完好
无损坏(L1)
无损坏(L1)
无损坏~轻微损坏(L1~L2)
轻微损坏~轻度损坏(L2~L3)
不需修理或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3
轻微损坏
无损坏(L1)
无损坏(L1)
无损坏~轻微损坏、少部分轻度损坏(L1~L3)
轻微~轻度损坏,少部分中度损坏(L2~L4)
不需修理或稍加修理后可继续使用
4
轻度损坏
无损坏(L1)
无损坏~轻微损坏(L1~L2)
轻微损坏~轻度损坏,少部分中度损坏(L2~L4)
轻度~中度损坏,少部分比较严重损坏(L3~L5)
稍加修理或一般修理后可继续使用
5
轻度~中度损坏
无损坏(L1)
轻微损坏、少部分轻度损坏(L2~L3)
轻度~中度损坏、部分比较严重损坏(L3~L5)
中度损坏~部分比较严重损坏(L4~L6)
一般修理或修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