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ZQXXH 0017-2025 火力发电厂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070.60
CCS A47
GZQXXH
贵州省气象学会团体标准
T/GZQXXH 0017—2025
火力发电厂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ion of Fossil-fuel Power
Plant Projects
2025 - 07 - 23 发布2025 - 10 - 23 实施
贵州省气象学会 发布
T/GZQXXH 0017—2025
I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论证资料............................................................................. 1
5 论证内容............................................................................. 2
6 论证要求............................................................................. 4
附录A (规范性)数据说明...............................................................5
附录B (资料性)气象要素统计方法.......................................................6
参考文献............................................................................... 9
T/GZQXXH 0017—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贵州省气象台提出。
本文件由贵州省气象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气象台。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卢璐、李刚、吴昌航、朱育雷。
T/GZQXXH 0017—2025
1
火力发电厂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论证资料、论证内容和论证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火力发电厂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4-2021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 3522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
DL/T 5158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DL/T 5507 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基础资料及其深度规定
QX/T 423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
QX/T 44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现场观测
QX/T 46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总则
QX/T 52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极值概率统计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QX/T 46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混合层高度atmospheric mixed layer height
大气边界层内由于动力或热力作用,上下层间产生强烈动量或热量交换的混合层,混合层伸展的高
度。
3.2
大气污染系数atmospheric pollution coefficient
某地区某方位风向频率与该方位风速的比值,表示大气污染程度。
4 论证资料
4.1 气象资料范围
4.1.1 工程区域及周边的气象站信息,包括参证气象站和专用气象站的相关气象资料。
4.1.2 工程厂址区域及周边的气象灾害资料及对应灾情资料。
4.1.3 上述资料无法满足项目要求时,可收集其他气象资料,如再分析资料、模式模拟结果、卫星遥
感、雷达探测及探空观测气象资料等。
4.2 参证气象站选取
4.2.1 应优先选用距离较近、具有类似气候特征的国家气象观测站作为参证气象站,若没有符合条件
的参证气象站,可考虑用其他气象站代替,但应在基础建设、观测仪器选型和安装,观测方法等方面符
合相关气象观测标准,且其观测资料经过严格审核。
T/GZQXXH 0017—2025
2
4.2.2 参证气象站应与工程所在地处于同一气候区,地理特征相似,且对影响项目的关键气象因子具
有代表性。
4.2.3 参证气象站历史资料年限不宜少于30 年,计算工程气象参数重现期时宜选择资料长度不少于
30 年且观测时段连续的气象站。
4.3 专用气象站观测
4.3.1 设站原则
建设场址与参证气象站地形、地貌、环境差异较大,参证气象代表性不足时应现场设专用气象站观
测,设站要求应符合QX/T 449的规定。
4.3.2 观测要素
地面站观测应至少包括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湿球温度、风速、风向、气压;观测塔应根据工程
实际高度和关键部位高度设定塔高度及观测层次,观测要素宜包括10 m、关键部位高度以及最高处等层
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以及其中至少一个高度层的气压。
4.3.3 观测时间
观测时间设置应满足项目需求,符合QX/T 449的规定。观测期限宜不少于1周年,关键要素的有效
数据完整率应不低于90%,当不满足项目关键气象要素代表性时,应延长观测。
4.3.4 观测方法
观测场设置和观测、记录方法以及仪器性能应符合GB/T 35221和QX/T 449的规定,宜采取自动观
测方式。
4.3.5 观测资料应用
专用气象站要素实地观测值应与参证气象站同期资料对比,分析工程实地与参证气象站的差异,利
用参证气象站长序列资料对基本工程气象参数修正。
5 论证内容
5.1 区域气候特征
5.1.1 气候类型和特征
对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
5.1.2 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对工程所在地四季大气环流特点及主要天气系统进行分析。
5.1.3 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气象要素特征包括分析工程区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雨凇、雾凇、电线
结冰、蒸发量、日照、积雪深度等要素的特征值,并绘制相应变化曲线图;风向应绘制参证气象站四季
和全年风向频率玫瑰图,并简要描述;气象要素特征值宜以表格形式给出。
5.1.4 统计分析专用气象站与参证气象站气象要素的差异,说明工程实地与区域气候的一致性和差异
性。
5.2 高影响气象条件
5.2.1 大风
分析大风日数年际、月际变化、最大风速及风向、极大风速及风向、大风可能性等级。
5.2.2 降水
T/GZQXXH 0017—2025
3
统计分析不同量级降水特征,日降水量不小于10 mm日数、不小于25 mm日数、不小于50 mm日数、
不小于100 mm日数,日、过程、各月最大降水量。
5.2.3 雷电
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年际、月际变化、闪电密度。
5.2.4 低温
统计分析低温日数、极端低温,雨凇、雾凇日数及年际、月际变化。
5.2.5 高温
统计分析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年际、月际变化。
5.2.6 冰雹
统计冰雹日数年际、月际变化。
5.3 大气边界层气象条件分析
工程区域大气边界层气象条件应分析厂址区域大气混合层高度和大气污染系数。
5.4 工程气象参数
5.4.1 冷却塔热力计算气象参数
5.4.1.1 计算近期连续不少于5 年的最炎热3 个月累积频率为10%的日平均湿球温度及对应的日平均
干球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
5.4.1.2 计算近期连续不少于5 年的各月平均干球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
5.4.2 抗风设计气象参数
5.4.2.1 项目场址10 年、30 年、50 年、100 年一遇的风速、基本风压;
5.4.2.2 厂房、冷却塔、烟囱高度50 年一遇风速;
5.4.2.3 烟囱高度100 年一遇风速。
5.4.3 极端降水设计气象参数
各重现期不同历时极端降水宜采用工程建设点暴雨强度公式推算。
5.4.4 抗低温、高温设计气象参数
最冷月平均气温应计算确定,应推算不同重现期极端最低、最高气温。
5.4.5 基本气温
厂址选址应符合GB 50009要求。
5.4.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4.6.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参数,应按GB 50019 计算。
5.4.6.2 工程厂址区域晴天日数、日照时数特征可按建筑节能需求分析确定。
5.4.7 最大日温差
应统计最近10年最大日温差。
5.4.8 烟囱梯子方位设计气象参数
应分析风速不大于3 m/s、不大于5 m/s、不大于8 m/s、不大于10 m/s的年及四季风向频率。
5.4.9 空冷气象参数
T/GZQXXH 0017—2025
4
当火力发电机组采用空冷方式时,应按DL/T 5158和DL/T 5507的规定统计计算典型年气温累积小时
数、最近10年的基本风况、最近10年的高温大风过程气象要素、逆温分布等空冷气象参数。
5.5 气候变化对工程的可能影响
5.5.1 分析说明工程实施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5.5.2 通过全球气候模式等数据分析气候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及评估,分析气象因素对工程所在地未
来的可能影响及风险。
5.6 气象防灾减灾措施及建议
5.6.1 工程可能存在的气候风险应根据工程厂址区域气候特征、气象灾害、高影响气象条件、扩散条
件等提出。
5.6.2 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建议宜根据冷却塔设计参数、最大日温差等提出。
5.6.3 工程冷却塔、烟囱等高耸建筑抗风、维修维护建议,宜根据抗风参数提出。
5.6.4 工程区域附近气象监测与预警、重点灾害防御及应急措施部署建议,宜从防灾减灾角度提出。
6 论证要求
6.1 气象数据和使用
气象数据使用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6.2 气象要素统计分析方法
6.2.1 气象要素统计方法应符合附录B 的规定。
6.2.2 对不同气象要素重现期的推算可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并通过拟合优度综合分析确定。
6.3 报告编制和评审
火电厂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可参照QX/T 423的规定编制,评审应按QX/T 469的规定执行。
T/GZQXXH 0017—2025
5
A
A
附录A
(规范性)
数据说明
A.1 气象台站数据
符合GB/T 35221 技术要求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其他气象台站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温、气压、
降水量、风向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降雪量、地温、相对湿度、蒸发量、
日照时数、电线结冰、雨凇、雾凇、霜冻、雷暴日数、积雪深度、冰雹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观测数据。
A.3 气象数据使用说明
A.2.1 如无明确要求,气候平均值宜采用近30 年该气象要素的累年平均值。极值宜采用有正式气象观
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端值。涉及重现期推算时,一般应采用不少于30 年且时段连续的数据序列。
A.2.2 电线结冰、雨凇、雾凇、霜冻等天气日数,按每年12 月1 日至次年11 月30 日作为1 个年度进
行统计。其他气象要素按日历年统计。
T/GZQXXH 0017—2025
6
B
B
附录B
(资料性)
气象要素统计方法
B.1 大风可能性等级
大风出现可能性计算公式见(B.1):
p=f/n ............................. (B.1)
式中:
f—某一月份大风平均日数(天);
n—当月日数(天)。
大风可能性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B.1。
表B.1 大风可能性等级
等级可能性很小可能性小有可能可能性较大可能性很大
Ⅰ Ⅱ Ⅲ Ⅳ Ⅴ
出现可能性p<0.005 0.005≤p<0.01 0.01≤p<0.2 0.2≤p<0.5 0.5≤p
B.2 大气混合层高度
在缺少现场高空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可根据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先计算大气稳定度再计算混合层高
度。大气稳定度与天气现象、时空尺度及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其级别的准确划分非常困难。中国现有环
保法规中推荐的修订帕斯奎尔分类法,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6 级,
它们分别表示为A、B、C、D、E、F,计算公式见(B.2)—(B.4)。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
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B.2 确定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B.3 确定大气稳定
度等级。
a)当大气稳定度为A、B、C 和D 时:
ℎ = ���10/� .............................. (B.2)
b)当大气稳定度为E 和F 时:
ℎ = �� �10/� .............................. (B.3)
�= 2Ω?? .............................. (B.4)
式中:
ℎ—混合层高度(E、F 时指近地层高度),单位为米(m);
U10—10 m 高度处平均风速,m/s;大于6 m/s 时取6 m/s;
as、bs—混合层系数,无量纲数,见表B.4;
f—地转参数;
Ω—地转角速度,取为7.28·10-5rad/s;
�—地理纬度,deg。
T/GZQXXH 0017—2025
7
表B.2 太阳辐射等级数
总云量/低云量
太阳辐射等级数
夜间ho≤15° 15°65°
≤4 / ≤4 -2 -1 1 2 3
5 ~ 7 / ≤4 -1 0 1 2 3
≥8 / ≤4 -1 0 0 1 1
≥5 / 5 ~ 7 0 0 0 0 1
≥8 / ≥8 0 0 0 0 0
注: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则与中国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ho 为太阳高度角。
表B.3 太阳辐射等级和地面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
地面风速m/s 太阳辐射等级
3 2 1 0 -1 -2
≤1.9 A A-B B D E F
2-2.9 A-B B C D E F
3-4.9 B B-C C D D E
5-5.9 C C-D D D D D
≥6 D D D D D D
注:地面风速(m/s)系指距地面10 m 高度处10 min 平均风速,如使用气象台(站)资料,其观测规则与中国气象局
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表B.4 贵州地区as 和bs
as bs
A B C D E F
0.037 0.048 0.031 0.022 1.66 0.7
注:静风区各类稳定度的as 和bs 可取表中的最大值。
B.3 污染系数的计算方法
空气污染系数简称污染系数,是地区方位风向频率与该方位风速的比值。某方位下风受污染
的时间与该方位风向频率成正比,而污染浓度与该方位的平均风速成反比。空气污染系数综合了风
向和风速的作用,代表了某方位下风向空气污染的程度。考虑风对污染物浓度影响时,一般用污染
系数来表示,污染系数公式见式(B.5):
� = �/� .............................. (B.5)
式中f 为风向频率,u 为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在静风频率较高地区,污染系数公式见式(B.6):
? = �?�/? + ���/0.75 .............................. (B.6)
式中:
N—风向方位值;
fi—i 方向风向频率;
�0—静风频率;
ui—i 方位风向的平均风速;
u—多年平均风速。
B.4 重现期的计算方法
B.4.1 极值I 型分布及其参数估计方法
T/GZQXXH 0017—2025
8
按照QX/T 529 附录B.1 计算。
B.4.2 皮尔逊Ⅲ型分布及其参数估计方法
按照QX/T 529 附录B.2 计算。
B.4.3 极值重现期
按照QX/T 529 第8 章计算。
B.5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按照GB 50014-2021附录B计算。
B.6 风压
将不同风速仪高度和观测时距的年最大风速,统一换算为距地面10 m 高、10 分钟平均的年最
大风速(m/s)。当风速仪高度与标准高度10 m 相差过大时,需换算到标准高度的风速,计算公式
见式(B.7):
�ℎ = ��( �
ℎ )� ............................ (B.7)
式中:
ℎ —参照高度,取10 m;
�—风速仪实际高度(m);
�ℎ —标准高度的风速(m/s);
��—风速仪实际观测风速(m/s);
�—空旷平坦地区地面粗糙指数,取0.15。
使用风杯式测风仪时,应按空气密度受温度、气压影响修正,计算公式见式(B.8):
� = 0.001276
1+0.00366�
�−0.378�
1000
............................(B.8)
式中:
�—空气密度(t/m3);
�—空气温度(℃);
�—气压(hPa);
�—水气压(hPa)。
也可根据所在地的海拔z(m)近似估算空气密度,计算公式见式(B.9):
� = 0.00125exp( − 0.0001�) .............................. (B.9)
选取年最大风速数据时,宜有25 年以上的资料;当无法满足时,至少不宜少于10 年的风速资
料。
在计算不同重现期最大风速后,按贝努利公式,确定相应重现期的最大风压。计算公式见式
(B.10):
�0 = 1
2 � �2 .............................. (B.10)
式中:
�0—风压(kN/m3);
�—空气密度(t/m3);
�—某一重现期最大风速(m/s)。
T/GZQXXH 0017—2025
9
参考文献
[1] GB/T 3840—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2] GB/T 50102—2014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3] GB 50660—2011 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4] DL/T 5375—2018 火力发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
[5] 童志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29-32
[6] 扈海波等.北京奥运期间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72-7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