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7.060
CCS A47
GZQXXH
贵州省气象学会团体标准
T/GZQXXH 0020—2025
气象科普活动规范
Norms for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2025 - 07 - 23 发布2025 - 10 - 23 实施
贵州省气象学会 发布
T/GZQXXH 0020—2025
I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1
5 活动流程............................................................................ 2
附录A ................................................................................ 3
参考文献............................................................................ 4
T/GZQXXH 0020—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贵州省山地气象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贵州省气象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山地气象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省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方芳、于飞、张弛、魏巍、徐丹丹、许可、胡欣欣、刘轩铭。
T/GZQXXH 0020—2025
1
气象科普活动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科普活动的基本原则、内容、方式、类型、活动主体、活动保障、活动流程等要
求。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1555-2022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
GB/T 30269.807 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
GB/T 40645 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象科普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
学精神的活动。
[来源:GB/T 41555-2022,3.1,有修改]
3.2
气象科普活动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通过线上传播、线下科普场馆、流动科普设施、科普基地、科普园区、其他有科普功能的场所等渠
道,向社会公众传播气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科普活动。
[来源:GB/T 43395-2023,3.2,有修改]
3.3
科普活动主体subjec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气象科普活动工作的承担者。
[来源:GB/T 43395-2023,3.3,有修改]
4 基本要求
4.1 基本原则
气象科普活动应遵循科学性、适用性、安全性、创新性、自主性原则,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
下开展。
4.2 活动内容
以气象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的传播为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应急气象科普
知识、气象常识、前沿气象科普动态、气象及交叉学科的融合等。
4.3 活动方式
气象科普活动可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
T/GZQXXH 0020—2025
2
4.4 活动类型
根据GB/T 41555-2022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将气象科普活动分为展示类、培训类、宣讲类、竞赛
类、体验类、文体类、综合类。
4.4.1 注意事项
——展示类:采用气象知识展板、气象仪器模型、实物、数字媒体等多元化形式,展项≥2 项;
——培训类:讲师须具备气象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宣讲类:以课件、视频、图文、实物等为辅助,语言口语化,避免使用气象专业缩略语;
——竞赛类:按竞赛主题设置分组,评委应含气象及相关领域专家;
——体验类:按基础级(观测场参观)、进阶级(VR 灾害模拟)、专业级(天气预报制作体验)
进行分组,根据活动规模控制体验人数,并规划单向游览路线;
——文体类:科学设计“气象+文体”的宣传内容,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
——综合类:融合以上类型≥2 种。
4.5 活动主体
4.5.1 气象科普活动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活动负责人、活动管理和协调人员、活动服务和保障人员,且
应在具有科普资质的机构的组织下开展活动。
4.5.2 可根据需要建立活动组织的分支机构,负责活动策划及实施的具体工作,并建立与活动相关的
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
4.6 活动保障
4.6.1 科普活动主体应提前进行安全评估,并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4.6.2 线上活动应遵守GB/T 30269.807 和GB/T 40645 规定,确保网络传输安全和信息安全。
4.6.3 线下活动场地布局应相对独立,且与当次科普活动规模、类型、内容等需求相适应。
5 活动流程
见附录A。
T/GZQXXH 0020—2025
3
附录A
(资料性)
科普活动流程
T/GZQXXH 0020—2025
4
参考文献
[1] GB/T 43395-2023 线下科普活动基本要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