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T 5002-2025 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19.020
CCS X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行业标准
TY/T5002—2025
代替TY/T5002—2014
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
Proceduresandmethodsforevaluatingtheefficacyofsportsnutritionsupplements
2025-06-17发布2026-01-01实施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 1
5 通用要求………………………………………………………………………………………………… 2
5.1 通则………………………………………………………………………………………………… 2
5.2 功效评价委托单位………………………………………………………………………………… 2
5.3 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 3
5.4 试验程序和方法…………………………………………………………………………………… 3
5.5 测试方法验证……………………………………………………………………………………… 4
6 运动营养品的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 4
6.1 改善运动耐力、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运动营养品………………………………………………… 4
6.2 补充能量与促进恢复的运动营养品……………………………………………………………… 6
6.3 促进体液恢复的运动营养品……………………………………………………………………… 8
6.4 改善运动性内分泌功能失调的运动营养品……………………………………………………… 8
6.5 改善运动性免疫功能失调的运动营养品………………………………………………………… 9
6.6 减轻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运动营养品……………………………………………………… 10
6.7 改善肌肉质量(增肌)的运动营养品……………………………………………………………… 10
6.8 具有运动营养功效的营养素补充品……………………………………………………………… 11
附录A (资料性) 知情同意书…………………………………………………………………………… 12
附录B(资料性) 受试志愿者每日能量需要量推荐值………………………………………………… 15
附录C(资料性) 测试方法……………………………………………………………………………… 16
参考文献…………………………………………………………………………………………………… 42
Ⅰ
TY/T5002—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代替TY/T5002—2014《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与TY/T5002—2014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包括:
———增加了“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术语和定义,删除了“运动耐力”“肌肉力量”等6条术语和定义
(见第3章,2014年版的第3章)。
———更改了受试运动营养品的分类,增加了表1(见第4章,2014年版的4.2)。
———更改了通用要求(见第5章,2014年版的4.1、5.1、5.2、5.3)。
———增加了六类运动营养品的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见第6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国家体育总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扬州大学、北京康比特体育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体育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伊木清、常翠青、金其贯、李奇庚、邵晶、魏冰、谭秋实、吴一凡、韩奇、邱俊强、
安楠。
Ⅲ
TY/T5002—2025
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实施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的通用要
求,确定了评价程序,描述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运动营养品功效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1343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
GB1488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15266 运动饮料
GB1674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
GB2415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
GB2668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
GB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ISO1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enenalrequirementsforthecompetenceoftestingandcalibrationlaboratories)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运动营养品 sportsnutritionsupplements
对运动人群的特定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具有改善或调节作用,或能满足对某些营养素(营养成分)特
殊需求的食品,包括具有上述作用的运动营养食品、保健食品、运动饮料,以及其他具有相应国家标准的
预包装食品与食品原料、特殊膳食用食品和预包装的农产品。
3.2
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价 evaluatingtheefficacyofsportsnutritionsupplements
采用科学试验方法对宣称具有运动营养功效的食品进行验证,并给出验证结果的过程。
4 分类
受试运动营养品的分类见表1。
1
TY/T5002—2025
表1 受试运动营养品分类
序号分类释义
1 改善运动耐力、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运动营
养品
能使运动人群的运动耐力(含特定部位肌群的运动耐力)、肌肉
力量和爆发力得到改善或能维持在更好水平不下降的运动营
养品
2 补充能量与促进恢复的运动营养品
具有增加运动人群运动中和运动后产能营养物质与能量供
给,使身体机能或运动能力得以维持、改善及恢复的运动营
养品
3 促进体液恢复的运动营养品
能够使运动人群从脱水及电解质失衡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的
运动营养品,包括可溶于液体/水中的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
4 改善运动性内分泌功能失调的运动营养品
对运动人群因长期大负荷运动导致的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主
要为运动性低血睾酮与皮质醇升高和月经失调)具有预防或改
善作用的运动营养品
5 改善运动性免疫功能失调的运动营养品
对运动人群因急性和长期大负荷运动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抑
制或失调具有预防或改善作用的运动营养品
6 减轻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运动营养品
对运动人群运动后的骨骼肌(微)损伤具有预防或减轻作用的
运动营养品
7 改善肌肉质量(增肌)的运动营养品
使运动人群的肌肉质量(重量)增加(增肌)或维持在更好水平
的运动营养品
8 具有运动营养功效的营养素补充品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素(营养成分)组合,并可改善运动人
群的生理代谢状态、运动能力和满足运动人群对某些营养素
(营养成分)需求的运动营养品
5 通用要求
5.1 通则
功效评价试验需满足人体试验的各项要求,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
a) 功效评价试验应获得伦理审查批准;
b) 试验应由体育主管部门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实验室)实施;
c) 功效评价委托单位与评价机构应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d) 功效评价试验采用运动人体试验;
e) 受试志愿者应签署《知情同意书》(见附录A);
f) 试验设计合理,试验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测试结果应客观准确描述,功效评价结论公正恰当;
g) 功效评价试验由评价机构独立完成,不应受任何非客观因素的干扰。
5.2 功效评价委托单位
功效评价委托单位应为独立法人单位和受试运动营养品的生产企业,并提供以下资料及产品。
a) 受试运动营养品上市流通所需的相关证件、资料和报告等,包括但不限于:
1) 生产企业法人证书;
2) 产品生产许可证书;
2
TY/T5002—2025
3) 进口食品上市流通批准证书;
4) 有效的兴奋剂检测报告;
5) 有效的卫生学检验报告;
6) 有效的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证书;
7) 使用说明书;
8) 配方及其功效成分的说明、研究测试(分析检测)报告、分析测试方法与参考文献等。
b) 足量、合格、保质期在半年以上的受试运动营养品及对照品。
5.3 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
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为功效评价委托单位提供的待评价产品和对照品,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受试运动营养品应为正规销售产品,各类食品的指标均应符合GB2760、GB7718、GB13432、
GB14880、GB14881、GB15266、GB16740、GB24154、GB26687、GB28050的规定。
b) 受试对照品应为在外观和物理性状上与受试运动营养品类似、但不含受试运动营养品中主要
功效成分的阴性对照品,还可加选具有受试运动营养品声称功效的阳性对照品。受试对照品
可为委托单位自产,也可为其他品牌正规在售产品。
c) 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不应含兴奋剂。
5.4 试验程序和方法
5.4.1 招募受试志愿者
5.4.1.1 招募具有运动习惯的同一或近似运动项目、同一性别、相近年龄的健康成年非专业或专业运动
人群为受试志愿者。若招募运动员,应根据运动试验对运动能力的要求选择运动员等级,优先考虑二级
以上运动员。
5.4.1.2 应根据试验设计和检测指标不同,计算能满足统计效力要求所需受试志愿者数量,试验完成后
每组有效例数应不少于10例。
5.4.1.3 受试志愿者入选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入选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见附录A)。
5.4.2 试验设计
5.4.2.1 采用自身对照交叉或成组(含配对)试验设计,将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
和对照组的亚组数量由委托方和评价机构商议确定。
5.4.2.2 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设计中,为消除前一阶段应用运动营养品后对交叉后应用的影响,应根据
受试运动营养品中主要功效成分的作用特点,确定交叉前后两次应用的间隔时间(即洗脱期),一般不少
于2周。
5.4.3 饮食
5.4.3.1 受试志愿者应在运动试验前进食标准化饮食3d。试验人员团队可参考《受试志愿者每日能量
需要量推荐值》(见附录B)计算每日能量需要量,并按碳水化合物60%±5%、蛋白质15%±3%、脂肪
25%±3%的能量供给比例为受试志愿者制定3d的饮食。
5.4.3.2 试验人员团队应根据试验要求确定受试志愿者运动试验日的饮食安排。受试志愿者应在测试
前一天21:00后禁食;当需采集空腹静脉血时,测试当日应空腹到测试地点报到。
5.4.4 运动
5.4.4.1 受试志愿者在试验期(包括洗脱期在内),应坚持日常运动,其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3
TY/T5002—2025
由试验人员团队根据专业知识和受试志愿者的运动水平确定。
5.4.4.2 运动试验前1d,应停止运动,在日常运动中设计的选择性运动试验前1d可不必停止运动。
5.4.5 受试运动营养品的应用
5.4.5.1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口服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试验人员应根据产品说明书确定受试运
动营养品和对照品的应用方法。
5.4.5.2 洗脱期不应补充受试运动营养品,但为了维持受试志愿者的身体机能,可选择补充不含受试运
动营养品功效成分的营养品。
5.4.5.3 运动测试过程中是否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应根据其宣称功效、测试目的和测试指标意义等
确定。
5.4.5.4 受试志愿者在参加功效评价试验前至少2周应停止服用其他营养品,记录2周前应用的其他
营养品的品名、成分和应用方法。
5.4.6 运动试验
5.4.6.1 根据不同受试运动营养品宣称的功效,选择相应的运动试验,并按要求收集样品、完成指标
测试。
5.4.6.2 试验人员应在试验前向受试志愿者详细说明《知情同意书》(见附录A)中的相关内容。
5.4.6.3 不同测试方法试验前的特殊准备和注意事项参考相关测试方法(见附录C)。
5.4.7 数据处理
根据试验设计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5.4.8 结果判定
5.4.8.1 根据所测指标的组间差异水平,对功效进行评价。
a) 当P 值小于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显著意义。
b) 当P 值大于或等于0.05、小于或等于0.1时,视为差异具有临界统计显著意义。
c) 当P 值大于0.1时,视为差异无统计显著意义。
5.4.8.2 根据所测试指标的组间差异应达到统计显著、临界显著或无显著意义的项数,以及体育科学专
业知识提示每项指标差异是否有益于运动人体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判定功效如下:
a) 有改善;
b) 有改善趋势;
c) 无改善。
5.5 测试方法验证
功效评价机构应按ISO17025的要求,定期对测试方法和涉及的设备等进行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6 运动营养品的功效评价程序和方法
6.1 改善运动耐力、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运动营养品
6.1.1 运动试验
6.1.1.1 运动耐力测试
6.1.1.1.1 最大摄氧量(VO2max)、通气无氧阈和乳酸阈
采用递增负荷运动测试方法(见C.1),测试结果主要反映心肺耐力,评价指标:
4
TY/T5002—2025
a) 最大摄氧量(VO2max);
b) 通气无氧阈(对应的摄氧量、心率、功率或跑速)(见C.1);
c) 乳酸阈(对应的摄氧量、心率、功率或跑速)(见C.1)。
6.1.1.1.2 有氧运动能力
采用推荐的测试方法(见C.2),并结合血液生化指标测试(见C.3~C.9)评定机体长时间有氧运动
能力。评价指标:
a)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
b) 运动中体力主观感觉(RPE);
c) 安静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
d) 各时间点心率或运动全程平均心率;
e)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及其底物氧化量(率);
f) 各时间点血糖。
6.1.1.1.3 肌肉耐力
采用推荐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测试方法进行;也可利用抗阻训练设备,采用常用测试方法测试上
肢、胸背部、腰部、下肢等局部肌群的运动耐力。评价指标:
a) 按25次/min的频率进行有效俯卧撑的持续时间(见C.10);
b) 按30次/min的频率进行仰卧起坐的持续时间(见C.11);
c) 以30次/min频率每次达到50%个体最大握力、持续做握住、放松(读数归零)交替动作的持续
时间以及按30次/min的频率完成蹲起的持续时间(见C.12);
d) 按30次/min的频率完成卧推、腿蹬(举)成功的持续时间(见C.14)。
6.1.1.2 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测试
6.1.1.2.1 握力、蹲起次数
按推荐的方法测试(见C.12)。
评价指标:
a) 3次最大握力测试的平均值;
b) 30s内完成蹲起动作的次数。
6.1.1.2.2 屈肘、伸膝力量
按推荐的方法测试(见C.13)。评价指标:
a) 峰值力矩;
b) 总功率;
c) 平均功率;
d) 加速能力;
e) 最大力矩对应的角度。
对不具备上述方法中所描述的测试设置要求的评价实验室,可采用其他测力设备替代,进行曲肘、
伸膝或其他部位的力量测试。
6.1.1.2.3 卧推、腿蹬(举)重量
按推荐的方法进行测试(见C.14)。
评价指标:3次成功卧推、腿蹬(举)重量的平均值。
5
TY/T5002—2025
6.1.1.2.4 无氧做功(做功)能力
选择Wingate试验(见C.15)、30s全速跑/骑行、200m 全速跑/500m 全速骑行(见C.16)中的任意
一种进行测试。评价指标:
a) 无氧功峰值;
b) 疲劳指数;
c) 30s全速跑/骑行的距离;
d) 200m 全速跑或500m 全速骑行的时间。
6.1.1.2.5 爆发力测试
按推荐的立定跳远/纵跳测试方法(见C.17和C.18)进行测试。评价指标:
a) 立定跳远的距离;
b) 纵跳高度。
6.1.2 结果判定
6.1.2.1 运动耐力测试结果的评价如下。
a) 有改善:
1)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任
意1项测试有显著差异;俯卧撑的持续时间或卧推次数及仰卧起坐持续时间任意1项及
1项以上有显著差异;
2) 血糖、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心率、RPE、指标超半数有显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
1)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俯
卧撑的持续时间或卧推次数及仰卧起坐持续时间任意1项测试有显著差异;或任意2项
及2项以上有临界显著差异;
2) 血糖、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心率、RPE指标1项~2项有显著差异或超半数为临界显著
差异。
c) 无改善:
1)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俯
卧撑的持续时间或卧推次数及仰卧起坐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或临界显著差异;
2) 血糖、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心率、RPE指标1项~2项以下为临界显著差异。
6.1.2.2 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测试结果的评价如下。
a) 有改善:屈肘、伸膝、卧推、腿蹬、无氧功(4项)和爆发力(2项)指标测试中任意2项及以上有显
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屈肘、伸膝、卧推、腿蹬、无氧功(4项)和爆发力(2项)指标测试中任意1项有显著
差异,或2项及以上为临界显著差异。
c) 无改善:屈肘、伸膝、卧推、腿蹬、无氧功(4项)和爆发力(2项)指标测试中全部无显著差异或
1项为临界显著差异。
6.2 补充能量与促进恢复的运动营养品
6.2.1 运动试验
按运动试验方法(见C.2)进行测试,并按要求收集呼吸气体和血液样品测试指标(见C.5和C.6、
C.7~C.9、C.19)。受试运动营养品的应用时间较长时(如评价糖原储备或代谢与调节能力等),可分别
在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前、后共进行2次测试;若只观察受试志愿者一次性应用受试运动营养
6
TY/T5002—2025
品的功效(如评价能量供给、代谢调节等),选择进行一次运动试验。跑台或功率自行车上测试任选一
种。在评价受试运动营养品是否具有促进恢复功效时,应在第一次全力跑步/骑行后4h再进行第二次
全力跑步/骑行运动试验。评价指标:
a)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骑行20min的距离;
b) 各时间点血糖;
c) 主要时间点血尿素(氮)、皮质醇水平;
d) 运动中RPE;
e) 运动中和运动后15min内恢复期的心率;
f)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及底物氧化率(量)。
6.2.2 结果判定
6.2.2.1 补充能量结果的评价如下。
a) 有改善:
1)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任
意1项测试有显著差异;
2) 血糖有显著差异;
3) 主要时间点血尿素(氮)或皮质醇水平有显著差异;
4) 运动中RPE、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恢复心率至少2项为临界显著差异;
5)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或底物氧化为临界显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
1)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为
临界显著差异;
2) 血糖为临界显著差异;
3) 主要时间点血尿素(氮)或皮质醇水平至少为临界显著差异;
4) 运动中RPE、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恢复心率至少1项为临界显著差异;
5)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或底物氧化为临界显著差异。
c) 无改善:
1) 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距离无
显著差异或临界显著差异;
2) 血糖无显著差异或临界显著差异;
3) 主要时间点血尿素(氮)或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或为临界显著差异;
4) 运动中RPE、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恢复心率无显著或为临界显著差异;
5)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或底物氧化无显著或为临界显著差异。
6.2.2.2 促进恢复结果的评价如下。
a) 有改善:
1) 第二次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
距离任意1项测试有显著差异;
2) 首次和第二次全力跑(骑行)后血糖有显著差异;
3) 第二次全力跑(骑行)前、后的血尿素(氮)或皮质醇水平有显著差异;
4) 运动中RPE、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恢复心率为临界显著差异;
5)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或底物氧化为临界显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
1) 第二次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
7
TY/T5002—2025
距离测试无显著差异或任意1项为临界显著差异;
2) 首次和第二次全力跑(骑行)后血糖为临界显著差异;
3) 第二次全力跑(骑行)前、后的血尿素(氮)或皮质醇水平至少为临界显著差异;
4) 运动中RPE、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恢复心率为临界显著差异;
5)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或底物氧化为临界显著差异。
c) 无改善:
1) 第二次全力跑步3km 或骑行8km 的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或全力骑行20min的
距离无显著差异;
2) 首次和第二次全力跑(骑行)后血糖无显著差异或临界显著差异;
3) 第二次全力跑(骑行)前、后的血尿素(氮)或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或为临界显著差异;
4) 运动中RPE、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恢复心率无显著差异或为临界显著差异;
5) 运动中呼吸交换率或底物氧化无显著差异或为临界显著差异。
6.3 促进体液恢复的运动营养品
6.3.1 特殊要求
对照组可应用蒸馏水或纯净水;评价该营养品功效需要稳定的试验环境,试验期间应保持按需求设
定的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压的稳定(见C.20),定时记录;在试验开始前1h~2h应将所有试验用
设备器材置于该环境条件的实验室。
6.3.2 运动试验
按脱水和再水合的试验方案进行运动试验(见C.20),并收集运动前、后的血样和尿液等进行测试。
评价指标:
a) 血浆容量变化百分比;
b) 体液保留率。
6.3.3 结果判定
结合专业知识,根据各项指标测试结果的组间差异,判定该受试运动营养品是否具有促进体液恢复
的功效。
a) 有改善:试验组体液保留率显著增加。
b) 有改善趋势:试验组血浆容量变化百分比显著增加,体液保留率增加10%以上但无显著性。
c) 无改善:试验组血浆容量百分比和体液保留率均无显著增加或临界显著差异。
6.4 改善运动性内分泌功能失调的运动营养品
6.4.1 特殊要求
招募具有运动性低血睾酮、高皮质醇和月经紊乱的受试志愿者,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
对照组,分别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比较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前、后空腹及一次长时间大强度
急性运动试验前、后内分泌指标的测试结果。
6.4.2 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方案参考附录的方法(见C.1、C.2),采集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前、后和运动试验前、后血
样测定内分泌功能指标(见C.19),包括:
a) 对男性受试志愿者,检测血清总睾酮(必要时检测游离睾酮)和皮质醇;
8
TY/T5002—2025
b) 对月经失调受试志愿者,在周期中选择相似的时间点检测血清雌二醇、泌乳素、黄体生成素、卵
泡刺激素、孕酮等;
c) 月经记录表:对运动性月经紊乱受试志愿者,从受试当月开始,连续记录使用该受试运动营养
品6个月后(含6个月)的月经情况。
6.4.3 结果判定
改善运动性内分泌失衡结果评价如下。
a) 有改善:
1) 试验组血清睾酮水平维持在原水平或增加,而对照组显著低于试验组,或以自身作对
照,应用后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高于服用前,睾酮/皮质醇比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或比服用
前显著增加;
2) 以自身做对照,服用后的3个月内(含3个月)月经失调的改善率达显著水平或恢复正常
并维持3个月以上。
b) 有改善趋势:与对照组比,前述的试验组血睾酮水平的改变或对月经失调的影响仅为临界显著
差异。
c) 无改善:与对照组比,前述的试验组血睾酮水平的改变或对月经失调的影响不显著或临界显著
差异。
6.5 改善运动性免疫功能失调的运动营养品
6.5.1 特殊要求
招募具有运动性免疫功能失调的受试志愿者,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
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比较服用前、后空腹及一次长时间大强度急性运动试验前、后机体免疫功能
指标的测试结果。
6.5.2 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方案采用附录的方法(见C.1和C.2),采集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前、后和运动试验前、后
血样进行免疫功能指标测定(见C.19),其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3方面至少
各选择1项指标。评价指标:
a) 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
b)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吞噬和杀菌试验,血清C 反应蛋白(CRP)或超敏C 反应蛋白(hCRP)
水平;
c) NK细胞:血液中CD16+CD56+NK细胞数量,NK细胞活性;
d) 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CD4+/CD8+ ),外周血淋
巴细胞转化试验;
e) 体液免疫功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
6.5.3 结果判定
根据各项指标测试结果的组间差异数量,判定该受试运动营养品改善免疫功能的功效。
a) 有改善:5项评价免疫功能的指标中2项及2项以上有显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5项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中有1项改善或2项及2项以上为临界显著差异。
c) 无改善:5项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中只有1项为临界显著差异或无显著差异。
9
TY/T5002—2025
6.6 减轻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运动营养品
6.6.1 特殊要求
试验期间,根据受试志愿者的运动水平,通过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进行足以引起慢性骨骼肌损伤
的运动训练,同时服用受试运动营养品2周~4周后再进行一次性足以引起急性骨骼肌损伤的更高强
度和/或更长时间的运动试验。推荐运动训练方法:
a) 运动员受试志愿者应结合其运动专项特点进行递增负荷量的运动训练;
b) 非运动员受试志愿者的运动训练可采用50%~75%最大心率对应的强度,递增运动时间至每
天2h~3h,分上下午两次进行,每周5d,共2周~4周;
d) 一次性运动试验前1d,停止运动。
6.6.2 运动试验
可设计一次性高强度间歇或长时间耐力结合高强度运动或其他合适的专项运动进行运动试验,耐
力运动试验方案设计参考附录的方法(见C.1和C.2),骨骼肌功能测试参考C.10~C.18的方法,并采集
血液样品测试相应指标(见C.19和C.22)。高强度运动试验,应根据受试志愿者的实际情况设计。可
设计一次性高强度测试指标:
a) 肌肉酸痛感:受试志愿者如有肌肉局部酸痛,可根据四点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VRS-4),确定
痛感程度为无疼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烈疼痛;
b) 肌肉功能:选择与运动试验设计一致的运动方式,测试肌肉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
c) 血液生化指标:骨骼肌损伤指标包括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骨骼肌损伤相关
指标包括丙二醛、超敏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浓度。
6.6.3 结果判定
根据各项指标测试结果的组间差异数量,判定该受试运动营养品的功效,尤其是个体测试结果的纵
向比较。
a) 有改善:1项骨骼肌损伤指标、1项骨骼肌损伤相关指标和骨骼肌酸痛或肌肉功能指标结果与
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1项骨骼肌损伤指标、1项骨骼肌损伤相关指标和骨骼肌酸痛或肌肉功能指标结
果为临界显著差异。
c) 无改善:三类指标结果无显著差异或临界显著差异。
6.7 改善肌肉质量(增肌)的运动营养品
6.7.1 特殊要求
应根据受试运动营养品中主要功效成分的作用及其代谢,确定受试运动营养品的应用时间,通常需
持续4周以上。
在试验期间,受试志愿者采用中等训练负荷(8RM~12RM)的抗阻训练。
6.7.2 运动试验
在应用受试运动营养品和对照品前、后测试下列指标(见C.23~C.29):
a) 身高、体重;
b) 肌肉质量;
c) 骨骼肌指数;
10
TY/T5002—2025
d) 身体成分;
e) 上臂及前臂维度;
f) 大腿及小腿维度;
g) 大肌群横截面积。
如功效评价委托单位需进一步验证肌肉功能包括肌肉耐力、力量和爆发力,应按6.1描述的相应程
序和参考方法(见C.10~C.18)进行测试。
6.7.3 结果判定
改善肌肉质量(增肌)的结果评价如下:
a) 有改善:双能X线法或核磁共振结果两项指标中,任意一项结果有显著差异,或身体成分与维
度指标任意2项有显著差异;
b) 有改善趋势:上述结果为临界显著差异;
c) 无改善:上述结果均无显著差异或临界显著差异。
6.8 具有运动营养功效的营养素补充品
6.8.1 评价方法
6.8.1.1 科学文献法
应提供自身和/或他人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或专著材料,证明补充该种或多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等)或其他营养成分(除营养素以外的具有营养和/或生理功能的其
他食物成分)后的作用,并说明有无毒副作用。
6.8.1.2 营养素、营养成分测定
按产品功效评价实验室检索到的测定方法或送检方提供的测定方法,并经受试运动营养品送检方
认可后,由通过ISO17025实验室认可和中国计量认证(CMA)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测定。
6.8.2 结果判定
6.8.2.1 当通过科学文献法和/或通过营养素、营养成分测试后,受试运动营养品所宣称的功效与所含
营养素、营养成分公认的作用及含量和服用量一致时,可认定该受试运动营养品为具有所宣称的运动营
养功效的营养素补充品。
6.8.2.2 如受试运动营养品宣称的功效与所含营养素、营养成分公认的作用及含量不一致,不能认定其
为具有所宣称功效的营养素补充品。如需获取功效确认,应按6.1~6.7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功效验证。
11
TY/T5002—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知情同意书
A.1 第一部分 知情部分
A.1.1 试验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内容如下:
a) 项目名称、试验人员、申办者、撰写版本号或日期;
b) 声明受试志愿者参加的项目是一个上市产品的试食试验;
c) 阐明试验的目的;
d) 描述试验的次数、过程;
e) 说明试验中受试志愿者将参与的时间和期限;
f) 试验期间的注意事项;
g) 入选标准/排除标准;
h) 说明分组情况,阐明受试志愿者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
A.1.2 试验益处
说明参与本试验可能带来的益处,内容包括:
a) 试验对受试志愿者本人的益处;
b) 试验对社会群体的益处。
A.1.3 试验风险
说明试验给受试志愿者可能带来的不适和风险,内容包括:
a) 使用试验用营养品可能带来的不适;
b) 参加试验本身可能的风险。
A.1.4 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试验前和试验中出现的下列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a) 试验前试验人员根据试验目的采取适当方式,包括运动风险评估,收集受试志愿者的健康信
息,对不符合参加试验者不纳入受试志愿者。
b) 试验中出现下述情况,及时终止运动试验:
1) 心绞痛或类似心绞痛的症状;
2) 呼吸短促、哮鸣音、下肢痉挛或跛行;
3) 低灌注特征:轻度头痛、意识不清、共济失调、脸色苍白、发绀、恶心、皮肤湿冷;
4) 心率不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
5) 心律显著改变;
6) 受试志愿者要求停止;
7) 受试志愿者口头或身体表现出极度疲劳;
8) 测试设备故障。
12
TY/T5002—2025
A.1.5 其他信息
还需给出其他信息的说明如下:
a) 说明试验的保密性,受试志愿者的记录将被妥善保管,作保密处理,但同时也告知受试志愿者
资料有可能会接受有关部门(伦理委员会)的监察,但不对外披露其内容;
b) 明确试验过程中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他将回答受试志愿者所有关于试验的问题,并能当受
试志愿者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联系;
c) 阐明受试志愿者的权利(自由参加和退出、知情、同意),参加试验是自愿的,即使中途退出试验
也不会有权益上的损失;
d) 试验者或指定的试验人员将对受试志愿者作详细说明,以使其充分了解以上内容,给受试志愿
者充分的时间来考虑并作出是否参加试验的决定;
e) 说明在发现受试产品预期以外的影响,有必要对知情同意书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并经受试志愿
者或其法定代理人重新签名确认;
f) 说明因受试产品原因造成受试志愿者损害,试验人员或申办者给予受试志愿者相应的补偿或
赔偿,例如交通、误工、保险及发生风险时的赔偿费用(所支付的费用额度不成为促使受试志愿
者做出参加试验决定的诱因)。
A.1.6 方案信息
给出方案相关信息如下:
a) 该试验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试验过程中有任何违反试验方案的情况,受试志愿
者可直接向×××伦理委员会咨询;
b) 联系电话:××××××××。
A.2 第二部分 同意部分
有关试验项目的知情内容包括如下内容。
a) 我已认真阅读该知情同意书,试验人员已经向我做了详尽说明并解答了我的有关问题,我已充
分知晓以上内容,同意参加试验。在条款下分别给出受试志愿者和受试志愿者法定代理人的
签字信息和日期,包括印刷体和手写体,受试志愿者法定代理人签字为必要时提供。
b) 我或我的试验人员已向该受试志愿者充分解释和说明了本试验的目的、操作过程以及受试志
愿者参加该试验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利益,并回答了受试志愿者的所有有关问题。在条
款下给出试验人员(对受试志愿者进行告知者)的签字信息和日期,包括印刷体和手写体。
A.3 第三部分 编写要求
伦理委员会对试验项目的知情同意书撰写的要求包括:
a) 科学、医学和法律词汇明确、准确,前后一致;
b) 语句短小精炼,避免长句;
c) 段落短小,观点明确;
d) 尽量使用陈述句,人称代词明确身份;
e) 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打印,一般使用五号字体;
f) 内容使用的语言简明易懂,具有可读性,一般应适合初中毕业者的阅读能力;
g) 避免使用简写字或首字母缩写的词汇;
13
TY/T5002—2025
h) 避免使用笔画多的字;
i) 避免使用有开脱试验者或试验机构责任的语言;
j) 参加试验的受试志愿者称为“受试志愿者”,不称“病人”或“患者”;
k) 人体试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4
TY/T5002—2025
附 录 B
(资料性)
受试志愿者每日能量需要量推荐值
受试志愿者标准化饮食的能量需要量推荐值参考表B.1计算。
表B.1 受试志愿者每日能量需要量推荐值
分级运动项目
推荐值
平均值(kcal)
1 棋牌类2000~2800(2400)
2 跳水,射击(女),射箭(女),体操(女),垒球2200~3200(2700)
3 体操(男),武术(女),乒乓球,羽毛球,短跑(女),跳远(女),跳高,举重(小于
75kg),网球,手球,花样游泳,击剑,射箭(男),速度滑冰,柔道(女) 2700~4200(3500)
4
花样滑冰(男),中长跑,短跑(男),跳远(男),竞走,登山,射击(男),球类(篮球、排
球、足球、冰球、水球、棒球、曲棍球),游泳(短距离),高山滑雪,赛艇,皮划艇,自行车
(场地),摩托车,柔道(男),拳击,投掷(女),沙滩排球(女),现代五项,武术(男),越
野滑雪,举重(75kg以上),马拉松
3700~4700(4200)
5 游泳(长距离),摔跤,公路自行车,橄榄球,投掷(男),沙滩排球(男),铁人三项4700及以上(4700)
注1:本表推荐值引自《运动员及大众膳食营养分析与管理系统(简称:运动营养软件)V2.0》。
注2:本表每日能量需要量(平均值)为体重65kg的受试志愿者推荐值,个体受试志愿者推荐值根据实际体重
计算。
注3:某些项目未包含在上表中,参照相近项目的推荐值计算。
15
TY/T5002—2025
附 录 C
(资料性)
测试方法
C.1 最大摄氧量(VO2max)、通气无氧阈和乳酸阈测试
C.1.1 方法与指标简介
最大摄氧量(VO2max)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
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也称最大
耗氧量。
无氧阈(AT)是指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向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
点)。无氧阈分为通气无氧阈和乳酸阈,常以在VO2max测试过程中二氧化碳生成与耗氧量比值超过1
形成拐点或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O2max)或摄氧量、功率或
跑速、心率(称心率无氧阈)等表示。
VO2max、通气无氧阈和乳酸无氧阈及心率无氧阈,是反映了机体吸入氧到血液、血氧运输和细胞
氧利用的能力,是评定人体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耐力)的一套重要指标。
测定VO2max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是指受试志愿者利用运动跑台、功率自行车、台阶、
手摇功率计和测功仪等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使用气体分析仪直接分析呼吸气体的方法,目前多以逐
次呼吸气体分析(breathbybreath)的设备(分固定和便携式)进行测试。后者则是受试志愿者利用心
率表、运动手表和手环等记录的运动时的心率、距离等参数,采用不同的公式推算出VO2max。测定
VO2max时,可测得通气无氧阈和测试乳酸阈。
下列试验方法为利用功率自行车和跑台测试的直接测试法。
C.1.2 主要测试设备
心肺功能测试仪、功率自行车或运动跑台、遥测心率表、乳酸测定仪或手持式乳酸测定仪(条件具备
时)、血压计。
C.1.3 测试步骤
C.1.3.1 测试前准备
开始测试前,做好以下准备:
a) 受试志愿者在正式测试前几天熟悉测试环境和测试仪器设备等,并在拟用的测试设备上按测
试程序进行测试,以熟悉测试流程;
b) 测试前1d避免大强度运动;
c) 测试前2h进餐;
d) 受试志愿者测试当天到实验室报到,安静休息5min~10min,测量身高、体重、安静心率和血
压,然后开始正式测试;
e) 测试前,操作者向受试志愿者介绍整个测试过程,对受试志愿者提出测试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f) 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具备换气设备),实验室温度和湿度相对恒定,温度19 ℃~21 ℃,相对湿
度40%~60%;
g) 气体分析装置使用前充分预热、应用标准空气校准和流量校准,顺利通过校准后开始测试,各
种功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6
TY/T5002—2025
h) 准备活动:受试志愿者在正式试验开始前进行5min~10min的热身准备活动;
i) 根据受试志愿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
j) 如使用功率自行车进行测试,调整好其把手和座位高度,以适合受试志愿者测试体位;
k) 戴好面罩和心率遥测仪表带后,进入预测试,观察监视屏通气量、氧耗量、心率和呼吸商等指标
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否则调整面罩和表带直至正常方能开始正式测试。
C.1.3.2 负荷方案
根据受试志愿者运动能力差别设计起始负荷和递增负荷方案。该方法采用每分递增一级负荷的方
案,当受试志愿者在12min以内出现VO2max的负荷方案较佳。
a) 功率自行车方法:功率自行车方法的参数设置见表C.1。
表C.1 功率自行车参数设置
负荷分级
持续时间
min
转速
r/min
阻力
W
男女
1 1 60 50 50
2 1 60 100 100
3 1 60 125 120
4 1 60 150 140
5 1 60 175 160
6 1 60 200 180
7 1 60 225 200
8 1 60 250 220
9 1 60 275 240
10 1 60 300 260
11 1 60 325 280
12 1 60 350 300
注:以上负荷方案根据受试志愿者的实际运动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b) 运动跑台方法:运动跑台方法的参数设置见表C.2。
表C.2 运动跑台参数设置
负荷分级
持续时间
min
坡度
%
速度
km/h
男女
1 2 0 8.0 6.0
2 2 0 8.8 6.6
3 1 0 9.6 7.2
4 1 1 10.4 7.8
17
TY/T5002—2025
表C.2 运动跑台参数设置(续)
负荷分级
持续时间
min
坡度
%
速度
km/h
男女
5 1 1 11.2 8.4
6 1 1 12.0 9.0
7 1 2 12.8 9.6
8 1 2 13.6 10.2
9 1 2 14.4 10.8
10 1 3 15.2 11.4
11 1 3 16.0 12.0
12 1 3 16.8 12.6
注:以上负荷方案根据受试志愿者的实际运动能力适当调整。
C.1.3.3 VO2max判定标准
C.1.3.3.1 VO2max出现的判定标准:
a) 摄氧量(VO2)达到平台,即两次呼吸间VO2 相差小于150mL/min或2mL/(min·kg);
b) 最大心率(HRmax)达到年龄预测心率(220-年龄)的95%;
c) 呼吸交换率(RER)大于1.1;
d) 乳酸大于或等于8.0mmol/L(有条件时)。
C.1.3.3.2 当C.1.3.3.1中a)、b)、c)任何两种情况出现时可确定为VO2max。如果VO2max未出现而
受试志愿者已达精疲力竭程度,不能坚持原有的运动强度,继续运动时VO2 出现下降,则取最大值作
为VO2max。
C.1.4 测试指标
可通过心肺功能仪配置的电脑软件计算和导出以下主要指标:
a) VO2max:mL/(min·kg);
b) VO2max对应的负荷(W 或km/h)、心率(次/min);
c) 通气无氧阈对应的摄氧量[mL/(min·kg)]、心率(亦为心率无氧阈)(次/min)、功率(W)或跑
速(km/h);
d) 血乳酸4 mmol/L 浓度对应的摄氧量[mL/(min·kg)](亦为通气无氧阈)以及摄氧量
[mL/(min·kg)或%VO2max]、心率(亦为心率无氧阈)(次/min)、功率(W)或跑速(km/h)。
C.1.5 注意事项
C.1.5.1 使用仪器设备的要求
本测试方法的负荷设备为功率自行车或运动跑台任选一种。负荷工具采用标准化设备,定期进行
检定和校准。
C.1.5.2 测试要求
测试需满足以下要求:
18
TY/T5002—2025
a) 测试不成对进行,以免相互干扰;
b) 测试在安静不受干扰的实验室进行;
c) 测试中使用标准的鼓励方法鼓励受试志愿者坚持测试;
d) 测试中给受试志愿者的反馈信息要少,测试中不让受试志愿者看到显示屏的心率、输出功率、
速度、距离和运动时间等;
e) 测试中密切注意受试志愿者表现,随时询问受试志愿者感受,如出现大汗淋漓、心率过快或心
律失常及时处理,甚至停止测试;
f) 试验人员随时观察监控屏幕,了解各种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尤其是观察心率表发射带是否滑落
或接触不良,观察采气面罩是否漏气等,随时擦拭汗液,以免堵塞采气系统;
g) 每次测试后彻底清洗面罩和流量计涡轮;
h) 受试志愿者穿着较宽松的衣服和合适的运动鞋,避免穿厚重或过紧的衣服和皮鞋或高跟鞋。
C.2 有氧运动能力测试
C.2.1 方法与指标简介
运动耐力是指运动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或特定运动强度下持续运动的能力,亦称为有氧运动能力,其
强弱既取决于参与运动的骨骼肌的生理生化与代谢机能和利用氧的能力,还取决于心血管系统的血氧
交换与输氧能力,主要目的是测试身体多系统共同参与的综合运动耐力。实际测试中,常分为“心肺耐
力”和“有氧运动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亦有测试身体特定肌肉克服特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
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的收缩产生的持续功率输出的方法,由此派生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最大
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等)”,即将个体长时间运动与高速度和大负荷结合起来进行测试分析(参见本
附录运动耐力、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相关测试方法)。因此,运动耐力包括反映心肺耐力,有氧运动能力
和肌肉耐力的运动能力和生理与生化指标。
本方法利用功率自行车或运动跑台,通过约90min~120min的恒定强度的稳态运动(steady-state
exercise),使运动中身体机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并基本耗尽体内的糖原储备后,再进行竭尽全力的运
动耐力测试(完成一定负荷量所需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负荷量),结合一些生理和血液生化指
标,可较好地评价受试者综合长时间有氧运动能力,亦可了解体内代谢状态(包括三大能源物质的供能
比)。
C.2.2 主要测试设备
心肺功能测试仪、功率自行车或运动跑台、遥测心率表、手持式血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化
学发光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压计。
C.2.3 试验程序和方法
C.2.3.1 测试前准备
同C.1的测试前准备。
另外,运动前计算好运动中补充受试运动营养品的时间和补充量,并准备好受试运动营养品待用。
测试前,采安静静脉血(见C.3)进行全血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见C.4)。
C.2.3.2 负荷方案、正式测试及样品采集
流程如下。
a) 稳态运动90min~120min:根据受试志愿者个体VO2max值,设定稳态运动期间的强度值
(约50%~60%VO2max对应的跑速或阻力),并以此运动强度运动90min~120min(根据实
19
TY/T5002—2025
际运动能力调整运动时长,耐力能力好的可增加骑行时长)。稳态运动期间每隔20min采气
5min进行气体交换分析。
b) 放松5min~10min:排尿,准备全力跑步/骑行能力测试。
c) 全力跑步3km/骑行8km 并记录运动时间,或者全力跑步12min/骑行20min记录运动距
离。跑步和骑行的距离及时间的设置可根据受试志愿者的运动能力进行适当调整。全力跑
步/骑行期间不用采气进行气体交换分析,但佩戴心率表(如Polar表)记录心率。
d) 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15min内恢复期的心率(见C.7)及运动中RPE(见C.8)。
e) 运动前和运动中每30min采指血或耳血(见C.3)测定血糖(见C.5)。
C.2.3.3 测试指标
测试指标如下:
a) 全力跑步3km/骑行8km 的时间或全力跑12min/骑行20min的距离;
b) 各时间点血糖;
c) 记录运动中RPE(见C.8);
d) 安静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
e) 记录运动中心率(见C.7),包括各时间点心率或运动全程平均心率及运动后15min恢复期
心率;
f) 从设备控制软件中导出或计算稳态运动中呼吸交换率及底物氧化率(量)(见C.9)。
C.2.4 注意事项
如只进行一次性补充试验,可不进行VO2max测试,在确定稳态运动期间的运动强度时可以75%
HRmax(计算公式:HRmax=220-年龄)对应的负荷(跑速或阻力)运动90min~120min。
其他注意事项同C.1注意事项。
C.3 指血、耳血和静脉血样品采集方法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所述的方法操作。
C.4 全血细胞测定方法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所述的方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指南进行测试。
C.5 血糖测定方法
采集末梢血(指血或耳血),利用手持式血糖测定仪进行测试。严格按试纸条和手持式血糖测定仪
说明书操作。
C.6 血乳酸测定方法
采集末梢血(指血或耳血),应用乳酸测定试剂盒或试纸条,利用台式乳酸仪或手持式乳酸测定仪进
行测试。严格按试剂盒及乳酸仪或手持式乳酸测定仪说明书操作。
C.7 运动中心率记录方法
C.7.1 方法与指标简介
心率(HR)是心脏的跳动频率,是反映心血管及肺脏功能和外周代谢(氧需求)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心率表、脉搏计数、心电图等。
20
TY/T5002—2025
本方法采用心率表方法记录。心率表可单独使用,亦可在进行VO2max测试和耐力运动能力测试
时与心肺功能遥测仪联合使用。
C.7.2 主要测试设备
心率表(含表带和手表)。
C.7.3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与受试志愿者同性别的试验人员为受试志愿者戴好心率表表带,调整好表带位置;
b) 心率表手表接收心率信号,如无信号再次调整表带位置,并将表带贴近心前区皮肤的一面蘸少
许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湿润,直至心率表手表能接受心率信号为止;
c) 将心率表手表放置到能接收到心率信号的合适位置,如戴到手腕上或放置到功率自行车的把
手上;
d) 按心率表开始记录,直至运动后恢复期15min后摘下表带和手表;
e) 回放手表中记录的心率,可红外传输至笔记本电脑或手动记录。
C.7.4 测试指标
心率:次数/min。
C.7.5 注意事项
使用前检查表带和手表中的电池电量是否足够完成试验。否则,需更换电池。
C.8 运动中体力主观感觉(RPE)记录方法
C.8.1 方法与指标简介
运动中体力主观感觉(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是反映机体疲劳感的主观感觉指标,一般
采用Borg分值表进行记录。
C.8.2 主要测试设备
测试方法采用表C.3的Borg分值表。
表C.3 Borg分值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