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JSDIA 0001-2024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6阅读模式
T/ZJSDIA 0001-2024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65.020.01

CCS B 15 T/ZJSIA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

T /ZJSIA 0001—2024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1 部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diseases

Part 1: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fusarium wilt and

root rot

2024 - 12 - 11 发布2024 - 12 - 30 实施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发布

T/ZJSIA 0001—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共5部分:

——第1部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3部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5部分:甜瓜霜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本文件是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的第1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杭州市

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武军、王汉荣、陈小央、吴早贵、李燕、祝玮、胡敏骏、董代幸、沈年桥。

T/ZJSIA 0001—2024

1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1 部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接种体制备、鉴定用苗培育、

鉴定方法、病情调查、结果统计和结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甜瓜品种、品系及种质资源的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性

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6715 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NY/T 2118 蔬菜育苗基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所具有的能够克服或减轻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2

抗性评价resistance evaluation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3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3.4

病情级别disease rating

T/ZJSIA 0001—2024

2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3.5

病原分离物pathogen 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

3.6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3.7

接种液inoculum 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接种体的悬浮液。

3.8

发病率incidence of disease

发病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百分率。

3.9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是描述

发病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4 接种体制备

4.1 基本设备

无菌室、恒温箱培箱、恒温振荡箱培箱、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冰箱、可控温的温室(温度保

持在20℃~30℃)、塑料盆、铝锅、电炉、培养皿、试管、剪刀、镊子、广口瓶、酒精灯、滤纸、三

角瓶、各种培养基等。

4.2 接种体分离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单孢分离纯化。从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的发病植株的病健交界部位获

取病组织,接种于PDA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确

认为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ehl. f. sp. niveum (E. F. Smith) Synder & Hensen)、甜瓜

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见附录B。

4.3 接种体确定

选择分布较广、致病力较强的甜瓜枯萎病菌、甜瓜根腐病菌的优势菌株作为人工接种鉴定使用的接

种体。

T/ZJSIA 0001—2024

3

4.4 接种体保存

将甜瓜枯萎病菌、甜瓜根腐病菌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并在接种点周围放置一定数量的灭菌滤纸

片,在25℃~28℃培养7 d后,取出滤纸片,经真空干燥后于-20℃~-3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或将甜瓜

枯萎病菌、甜瓜根腐病菌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在25℃~28℃培养7 d后,置于冰箱中4℃~8℃下保

存。

4.5 接种体悬浮液制备

将保存的用于人工接种鉴定的甜瓜枯萎病菌、甜瓜根腐病菌接种体移植于PDA平板培养基,25℃~

28℃下培养7 d。在无菌操作下,将甜瓜枯萎病菌、甜瓜根腐病菌接种体接种于装有PL液体培养基或绿

豆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液体培养基的体积是三角瓶容量的30%~40%),置于25℃~28℃下恒温振

荡培养箱中,160 r/min~180 r /min振荡培养7 d~10 d。培养液经双层纱布过滤,滤液以4000 r/min离心

10 min,去除上清液,加适量的无菌水稀释,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

5 鉴定用苗培育

5.1 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16715的要求。

5.2 浸种催芽

将甜瓜种子置于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10 min,再用清水冲洗3次,然后用清水浸泡5 h,沥干水,

置于30℃~32℃恒温箱中保湿催芽。

5.3 播种

采用营养钵盆栽法育苗,营养钵直径11 cm~13 cm、高10cm~13 cm,基质应符合NY/T 2118的要

求。将甜瓜种子露白后播种,每钵1粒种子,重复3次,每重复30钵,共90钵,待用。

5.4 接种前管理

播种后将营养钵置于温室中进行培育,出苗前温度保持在25℃~30℃,保持基质湿润;出苗后温

度保持在23℃~28℃,基质湿度保持在60%~80%,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6 鉴定方法

6.1 对照品种设置

抗病性鉴定时,设置一个感病对照品种和一个抗病对照品种,感病对照不得缺省,抗病对照品种可

缺省。感病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感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情指数大于50。抗病

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抗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接菌量

下病情指数小于15。

6.2 定时间

每年4月~6月和9月~11月为甜瓜对枯萎病和根腐病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的最佳时间。

6.3 接种时期

T/ZJSIA 0001—2024

4

在甜瓜苗三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时进行。

6.4 接种液配制

用无菌水稀释接种体悬浮液,配制成浓度为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的接种液。

6.5 接种方法

6.5.1 伤根接种

在距离甜瓜苗茎基部周围2.0 cm~3.0 cm范围内,定点六个方向,用宽度为1.5 cm~2.0 cm的无菌竹

片垂直向下损伤根系后,每株用200 mL~250 mL接种液浇根,采用小拱棚保湿24 h~48 h。

6.5.2 浸根接种

取出甜瓜幼苗,清洗去除根部基质,在距幼苗根尖端1 cm处用剪刀断根,然后将幼苗根部浸泡在接

种液中,20 min后移植于营养钵,采用小拱棚保湿24 h~48 h。

6.6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的甜瓜苗置于23℃~28℃设施中,黑暗保湿(RH 85%~100%)24 h;之后保持正常光照,

适时浇水,保持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7 病情调查

7.1 调查时间

接种后20 d~25 d时进行调查。也可根据感病的对照品种病级扩展到最高病级的时间作适当调整。

7.2 病情分级

病情调查的分级采用0级、1级、3级、5级、7级、9级的6级分级法。病情分级划分参见表1。

表1 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的病情分级

病级症状描述

0级甜瓜植株健康,无病症。

1级甜瓜植株茎杆出现轻微病斑,但生长正常。

3级甜瓜植株茎杆病斑较明显,5%~20%病变,植株叶片出现萎缩或轻微萎蔫现象;

5级甜瓜植株茎杆病斑明显,20%~50%病变,植株叶片明显出现枯萎现象;

7级甜瓜植株茎杆病斑明显,50%~75%病变,植株叶片萎蔫或枯萎;

9级甜瓜植株茎杆病斑明显,75%以上病变,植株叶片枯萎或枯死。

7.3 调查方法

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每份鉴定品种(系)的发病情况,逐份材料进行分株调查,分别记载病情

的分级。

8 结果统计

T/ZJSIA 0001—2024

5

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株发病率以“Ri” 计,数值以“%” 表示,按式(1)计算:

t

i

n

n

Ri   100 % …………………………………………………………(1)

式中:

ni ——发病株数;

nt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病情指数以“DI”计,按式(2)计算:

100

9

( )

 

t

c c

n

d n

DI …………………………………………………(2)

式中:

dc —— 相应病级;

nc —— 各病级病株数;

nt ——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9 结果评价

9.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 ≥ 50.0),该批次抗病性鉴定视为有效。

9.2 抗病性划分

根据被鉴定品种的病情指数的大小评定品种的抗性级别,各级别评定标准如表2。

表2 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评价划分

序号

抗感级别(Q)

病情指数区间

中文英文缩写

1 高抗HR 0≤DI≤10.00

2 抗病R 10.00<di≤30.00< p=""></di≤30.00<>

3 中抗MR 30.00<di≤50.00< p=""></di≤50.00<>

4 中感MS 50.00<di≤60.00< p=""></di≤60.00<>

5 感病S 60.00<di≤70.00< p=""></di≤70.00<>

6 高感HS 70.00<di≤100.00< p=""></di≤100.00<>

9.3 结果记录

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记录于表3。

T/ZJSIA 0001—2024

6

表3 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记载表

种质

名称

重复

区号

病情级别

病情指数平均病指抗性评价

0 1 3 5 7 9

……

播种日期接种日期接种生育期

接种病原物分离编号接种病原物株系类型调查时间

鉴定人(签字):

年月日

校核人(签字):

年月日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鉴定单位: (盖章)

年月日

T/ZJSIA 0001—2024

7

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PDA培养基、PL液体培养基、绿豆汤培养基

A.1 PDA 培养基

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7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按培养基配方称取去皮马铃薯

200 g,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 000 mL,在加热器上加热至沸腾,维持30 min,用2层纱布趁热在量

杯上过滤,弃滤渣,取滤液补充水分到1 000 mL;把滤液放入锅中,加入葡萄糖20 g,琼脂17 g,然后

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1 000 mL,调pH

值至6.8~7.0。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500 mL三角瓶内,在试管口或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或泡

沫塑料塞后,再在塞子外包一层牛皮纸,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试管的分装量为

高度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三角瓶的分装量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灭菌后倒入灭菌培养皿,

制成平板培养基。

A.2 PL 液体培养基

配方为马铃薯200 g、乳糖20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按培养基配方称取去皮马铃薯200 g,切成

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 000 mL,在加热器上加热至沸腾,维持30 min,用2层纱布趁热在量杯上过滤,

弃滤渣,取滤液补充水分到1 000 mL;把滤液放入锅中,加入乳糖20 g,用玻璃棒搅拌后放在石棉网上,

小火加热至沸腾,再补充水分至1 000 mL。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500 mL三角瓶内,在三角烧瓶口上塞

上棉塞或泡沫塑料塞后,再在塞子外包一层牛皮纸,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后湿热

灭菌。三角瓶的分装量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

A.3 绿豆液体培养基

配方为绿豆40 g、氯化钠8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按培养基配方称取绿豆40 g,放入锅中,加蒸

馏水1 000 mL,在加热器上加热至沸腾,维持30 min,用2层纱布趁热在量杯上过滤,弃滤渣,取滤液

补充水分到1000 mL;把滤液放入锅中,加入氯化钠8 g,用玻璃棒搅拌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至沸

腾,再补充水分至1 000 mL。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500 mL三角瓶内,在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或泡沫

塑料塞后,再在塞子外包一层牛皮纸,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后湿热灭菌。三角瓶

的分装量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

T/ZJSIA 0001—2024

8

A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甜瓜枯萎病菌、甜瓜根腐病菌

B.1 病害症状

甜瓜枯萎病在整个生长周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3个阶段为高发期,出苗期

发病,幼苗茎基部变褐缢缩,下部叶片变黄猝倒而死,剥开病部放大观察,可见幼嫩组织变淡褐色;苗

期发病,叶色变浅,逐渐萎蔫,严重时幼苗僵化枯死;成株期发病初期,叶片由基部向顶部逐渐萎蔫,

似缺水状,晴天中午更为明显,傍晚逐渐恢复,叶面不产生病斑,数日后,瓜秧叶片萎蔫下垂,病株茎

基部表现矮缩,表皮粗糙、纵裂。

甜瓜根腐病一般在甜瓜定植后缓苗前较为常见,发病后危害严重,如防治不当,直接造成大片死棵。

染病后甜瓜根部及茎基部呈水浸状,以后呈黄褐色坏死腐烂,逐渐扩大、下边靠土近的主根出现凹陷腐

烂,致使地上部分枯萎,地下不再生新根,三四天后植株枯萎而死,拔出根部检查,可见根系呈黄褐色

坏死腐烂。此病主要侵染根和根茎,湿度大时根茎表面产生白霉,其病部腐烂处维管束变褐,随病害发

展病部略收缩变细,仅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

B.2 病原菌分类地位

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 f.sp. melonis (Leachet currence) Snyder et Hansen)

甜瓜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Mart. ) Sacc., Michelia)

B.3 病原菌形态描述

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sp. melonis (Leachet currence) Snyder et Hansen)

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为白色,培养时间稍长培养基经常出现紫色,菌丝体透明,有分隔。孢子分为大

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着生在复杂而又有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或瘤状的孢

子座上,呈镰刀形至纺锤形,椭圆型弯曲基部有小柄,两端尖,顶端呈钩状,有的呈喙状弯曲,壁薄。

通常具有3个~5个分隔,以3个分隔的常见,大小为(22. 8 μm~38. 4 μm)×(2.6 μm~4.1 μm),黄褐

色至橙色。大型分生孢子通常有3种培养型,Ⅰ型为匀称镰刀形或纺锤形,顶细胞较长,足细胞明显或不

明显,多为3个分隔,属典型的尖孢类型;Ⅱ型较宽短或细长,多为3个分隔,有的可多达4个~5个分隔,

有时可达8个分隔;Ⅲ型宽短,顶端呈钩状,有的呈喙状弯曲,上端1/3处变宽,基部细胞逐渐变窄,足

细胞有或不明显,多为3个分隔,近于马特型。多数为单胞,少数有1个分隔,通常为卵形,有时为椭圆

形、倒卵形、肾形、柱形,大小为(5 μm~12 μm)×(2.2 μm~3.5 μm),通常着生于菌丝侧面的分生

孢子梗,聚集成假头状。厚垣孢子通常单生,有时双生,多数在老熟的菌丝顶端和中间形成,有时亦可

生于大型分生孢子上,表面光滑,偶有粗糙,球形至卵圆形,浅黄至黄褐色。

甜瓜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Michelia)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整体呈圆形,生

长旺盛,边缘为白色,中央稍隆起,底部为紫红色,菌丝体浓密而厚实,呈辐射状向周围扩散。小型分

生孢子为单孢、假头状着生,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或肾形,两端细胞稍尖,少数为1~3隔,大小为(4.5~

14.0) μm × (1.8~6.23) μm,产孢细胞直接着生在菌丝上,分生孢子梗有分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CS 65.020.01

CCS B 15 T/ZJSIA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

T /ZJSIA 0001—2024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2 部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diseases

Part 2: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gummy stem

blight

2024 - 12 - 11 发布2024 - 12 - 30 实施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发布

T/ZJSIA 0001—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共5部分:

——第1部分:甜瓜枯萎病、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3部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5部分:甜瓜霜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本文件是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的第2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杭州市

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武军、王汉荣、陈小央、吴早贵、李燕、祝玮、胡敏骏、董代幸、沈年桥。

T/ZJSIA 0001—2024

1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余评价技术规程

第2 部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接种体制备、鉴定用苗培育、鉴定方法、

病情调查、结果统计和结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甜瓜品种、品系及种质资源的甜瓜蔓枯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6715 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NY/T 2118 蔬菜育苗基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所具有的能够克服或减轻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2

抗性评价resistance evaluation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3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3.4

病情级别disease rating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T/ZJSIA 0001—2024

2

3.5

病原分离物pathogen 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

3.6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3.7

接种液inoculum 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接种体的悬浮液。

3.8

发病率incidence of disease

发病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百分率。

3.9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是描述

发病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4 接种体制备

4.1 基本设备

无菌室、恒温箱培箱、恒温振荡箱培箱、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冰箱、可控温的温室(温度保

持在20℃~30℃)、塑料盆、铝锅、电炉、培养皿、试管、剪刀、镊子、广口瓶、酒精灯、滤纸、三

角瓶、各种培养基等。

4.2 接种体分离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单孢分离纯化。从甜瓜蔓枯病的发病植株的病健交界部位获取病组织,接

种于PDA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确认为甜瓜蔓枯

病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 Chiu et Walker.),见附录B。

4.3 接种体确定

选择分布较广、致病力较强的甜瓜蔓枯病菌的优势菌株作为人工接种鉴定使用的接种体。

4.4 接种体保存

将甜瓜蔓枯病菌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并在接种点周围放置一定数量的灭菌滤纸片,在25℃~

28℃培养7 d后,取出滤纸片,经真空干燥后于-20℃~-3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或将甜瓜蔓枯病菌接种

T/ZJSIA 0001—2024

3

于PDA斜面养基上,在25℃~28℃培养7 d后,置于冰箱中4℃~8℃下保存。

4.5 接种体悬浮液制备

甜瓜蔓枯病菌接种体移植于PDA平板培养基,25℃~28℃下培养7 d~10 d,用灭菌蒸馏水洗下分

生孢子,制成接种体悬浮液。

5 鉴定用苗培育

5.1 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16715的要求。

5.2 浸种催芽

将甜瓜种子置于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10 min,再用清水冲洗3次,然后用清水浸泡5 h,沥干水,

置于30℃~32℃恒温箱中保湿催芽。

5.3 播种

采用营养钵盆栽法育苗,营养钵直径11 cm~13 cm、高10cm~13 cm,基质应符合NY/T 2118的要

求。将甜瓜种子露白后播种,每钵1粒种子,重复3次,每重复30钵,共90钵,待用。

5.4 接种前管理

播种后将营养钵置于温室中进行培育,出苗前温度保持在25℃~30℃,保持基质湿润;出苗后温

度保持在23℃~28℃,基质湿度保持在60%~80%,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6 鉴定方法

6.1 对照品种设置

抗病性鉴定时,设置一个感病对照品种和一个抗病对照品种,感病对照不得缺省,抗病对照品种可

缺省。感病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感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情指数大于50。抗病

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抗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接菌量

下病情指数小于15。

6.2 鉴定时间

每年5月~6月和9月~10月为甜瓜对蔓枯病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的最佳时间。

6.3 接种时期

甜瓜苗三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时进行。

6.4 接种液配制

用无菌水稀释接种体悬浮液,配制成浓度为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的接种液。

6.5 接种方法

6.5.1 伤根接种

T/ZJSIA 0001—2024

4

在距离甜瓜苗茎基部周围2.0 cm~3.0 cm范围内,定点六个方向,用宽度为1.5 cm~2.0 cm的无菌竹

片垂直向下损伤根系后,每株用200 mL~250 mL接种液浇根,采用小拱棚保湿24 h~48 h。

6.5.2 浸根接种

取出甜瓜幼苗,清洗去除根部基质,在距幼苗根尖端1 cm处用剪刀断根,然后将幼苗根部浸泡在接

种液中,20 min后移植于营养钵,采用小拱棚保湿24 h~48 h。

6.6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的甜瓜苗置于23℃~28℃设施中,黑暗保湿(RH 85%~100%)24 h;之后保持正常光照,

适时浇水,保持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7 病情调查

7.1 调查时间

接种后20 d~25 d时进行调查。也可根据感病的对照品种病级扩展到最高病级的时间作适当调整。

7.2 病情分级

病情调查的分级采用0级、1级、3级、5级、7级、9级的6级分级法。病情分级划分参见表1。

表1 甜瓜蔓枯病的病情分级

病级症状描述

0级无病症;

1级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

3级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5%;

5级2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0%;

7级5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75%;

9级7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0%。

7.3 调查方法

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每份鉴定品种(系)的发病情况,逐份材料进行分株调查,分别记载病情

的分级。

8 结果统计

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株发病率以“Ri” 计,数值以“%” 表示,按式(1)计算:

t

i

n

n

Ri   100% …………………………………………………………(1)

式中:

T/ZJSIA 0001—2024

5

ni ——发病株数;

nt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病情指数以“DI”计,按式(2)计算:

100

9

( )

 

t

c c

n

d n

DI …………………………………………………(2)

式中:

dc —— 相应病级;

nc —— 各病级病株数;

nt ——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9 结果评价

9.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 ≥ 50.0),该批次抗病性鉴定视为有效。

9.2 抗病性划分

根据被鉴定品种的病情指数的大小评定品种的抗性级别,各级别评定标准如表2。

表2 甜瓜蔓枯病抗性评价划分

序号

抗感级别(Q)

病情指数区间

中文英文缩写

1 高抗HR 0≤DI≤10.00

2 抗病R 10.00<di≤25.00< p=""></di≤25.00<>

3 中抗MR 25.00<di≤50.00< p=""></di≤50.00<>

4 中感MS 50.00<di≤60.00< p=""></di≤60.00<>

5 感病S 60.00<di≤70.00< p=""></di≤70.00<>

6 高感HS 70.00<di≤100.00< p=""></di≤100.00<>

9.3 结果记录

将甜瓜蔓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记录于表3。

表3 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记载表

种质

名称

重复

区号

病情级别

病情指数平均病指抗性评价

0 1 3 5 7 9

T/ZJSIA 0001—2024

6

……

播种日期接种日期接种生育期

接种病原物分离编号接种病原物株系类型调查时间

鉴定人(签字):

年月日

校核人(签字):

年月日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鉴定单位: (盖章)

年月日

A B

T/ZJSIA 0001—2024

7

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PDA培养基

A.1 PDA 培养基

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7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按培养基配方称取去皮马铃薯

200 g,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 000 mL,在加热器上加热至沸腾,维持30 min,用2层纱布趁热在量

杯上过滤,弃滤渣,取滤液补充水分到1 000 mL;把滤液放入锅中,加入葡萄糖20 g,琼脂17 g,然后

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1 000 mL,调pH

值至6.8~7.0。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500 mL三角瓶内,在试管口或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或泡

沫塑料塞后,再在塞子外包一层牛皮纸,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试管的分装量为

高度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三角瓶的分装量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灭菌后倒入灭菌培养皿,

制成平板培养基。

T/ZJSIA 0001—2024

8

A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甜瓜蔓枯病菌

B.1 病害症状

甜瓜蔓枯病在甜瓜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可以危害植株的叶片、茎蔓、果实等。叶片发病,多从

植株的叶缘处开始侵染,形成v字形黑褐色坏死斑,随着病情扩展,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点,空气干燥时

病斑易破裂,有时病斑上有轮纹出现。瓜蔓感病近节部呈淡黄色油渍状、椭圆至不整齐病斑,病斑略显

凹陷,斑上密生小黑点,严重时表皮破裂,分泌黄白色胶状物,干枯后为红褐色或黑色块状。果实染病,

初现水渍状病斑,后中央变为褐色枯死斑,呈星状开裂,内部呈木栓状,发黑后腐烂

B.2 病原菌分类地位

甜瓜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citrullina (Pass.) Chiu et Walker)

B.3 病原菌形态描述

甜瓜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citrullina (Pass.) Chiu et Walker.)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分生

孢子器埋生于表皮下,后露出表皮,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顶部呈乳状突起,孔口明显。分生孢子短圆

形至圆柱形,初为单胞,后产生1-2个隔膜,分隔处略缢缩。子囊壳球形,黑褐色,单生于寄主表面,

孔口突出表面。子囊呈短棍棒状或袋状,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梭形至椭圆形,

双胞,上面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部细胞较窄,顶端稍尖,分隔处明显缢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CS 65.020.01

CCS B 15 T/ZJSIA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

T /ZJSIA 0001—2024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3 部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diseases

Part 3: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2024 - 12 - 11 发布2024 - 12 - 30 实施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发布

T/ZJSIA 0001—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共5部分:

——第1部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3部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5部分:甜瓜霜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本文件是T/ZJSIA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的第3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杭州市

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武军、王汉荣、陈小央、吴早贵、李燕、祝玮、胡敏骏、董代幸、沈年桥。

T/ZJSIA 0001—2024

1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3 部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接种体制备、鉴定用苗培育、鉴定方法、

病情调查、结果统计和结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甜瓜品种、品系及种质资源的甜瓜炭疽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6715 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NY/T 2118 蔬菜育苗基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所具有的能够克服或减轻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2

抗性评价resistance evaluation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3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3.4

病情级别disease rating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T/ZJSIA 0001—2024

2

3.5

病原分离物pathogen 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

3.6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3.7

接种液inoculum 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接种体的悬浮液。

3.8

发病率incidence of disease

发病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百分率。

3.9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是描述

发病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4 接种体制备

4.1 基本设备

无菌室、恒温箱培箱、恒温振荡箱培箱、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冰箱、可控温的温室(温度保

持在20℃~30℃)、塑料盆、铝锅、电炉、培养皿、试管、剪刀、镊子、广口瓶、酒精灯、滤纸、三

角瓶、各种培养基等。

4.2 接种体分离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单孢分离纯化。从甜瓜蔓枯病的发病植株的病健交界部位获取病组织,接

种于PDA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确认为甜瓜炭疽

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Mont.) Arx.),见附录B。

4.3 接种体确定

选择分布较广、致病力较强的甜瓜炭疽病病原菌的优势菌株作为人工接种鉴定使用的接种体。

4.4 接种体保存

将甜瓜炭疽病菌接种于PDA平板培养基,并在接种点周围放置一定数量的灭菌滤纸片,在25℃~

28℃培养7 d后,取出滤纸片,经真空干燥后于-20℃~-3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或将甜瓜炭疽病菌接种

T/ZJSIA 0001—2024

3

于PDA斜面养基上,在25℃~28℃培养7 d后,置于冰箱中4℃~8℃下保存。

4.5 接种体悬浮液制备

甜瓜蔓枯病菌接种体移植于PDA平板培养基,25℃~28℃下培养7 d~10 d,用灭菌蒸馏水洗下分

生孢子,制成接种体悬浮液。

5 鉴定用苗培育

5.1 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16715的要求。

5.2 浸种催芽

将甜瓜种子置于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10 min,再用清水冲洗3次,然后用清水浸泡5 h,沥干水,

置于30℃~32℃恒温箱中保湿催芽。

5.3 播种

种子发芽后播种于温室内的营养钵进行育苗,基质应符合NY/T 2118的要求。将育苗基质装入新的

直径11 cm~13 cm、高10 cm~13 cm的塑料营养钵中,至2/3高度,排列整齐;播种前先用自来水浇透

育苗基质,随后将已催芽的甜瓜种子播于营养钵中,每钵1粒种子,然后用育苗基质覆盖,以盖住种子

为宜。重复3次,每重复30钵,共90钵,待用。

5.4 接种前管理

播种后将营养钵置于温室中进行培育,出苗前温度保持在25℃~30℃,保持基质湿润;出苗后温

度保持在23℃~28℃,基质湿度保持在60%~80%,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6 鉴定方法

6.1 对照品种设置

抗病性鉴定时,设置一个感病对照品种和一个抗病对照品种,感病对照不得缺省,抗病对照品种可

缺省。感病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感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情指数大于50。抗病

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抗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接菌量

下病情指数小于15。

6.2 鉴定时间

每年4月~6月和9月~11月为甜瓜对炭疽病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的最佳时间。

6.3 接种时期

在甜瓜苗三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时进行。

6.4 接种液配制

用无菌水稀释接种体悬浮液,配制成浓度为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的接种液。

T/ZJSIA 0001—2024

4

6.5 接种方法

甜瓜炭疽病采用接种体悬浮液喷雾甜瓜叶片进行接种鉴定。

6.6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的甜瓜苗置于23℃~28℃设施中,黑暗保湿(RH 85%~100%)24 h;之后保持正常光照,

适时浇水,保持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7 病情调查

7.1 调查时间

接种后20 d~25 d时进行调查。也可根据感病的对照品种病级扩展到最高病级的时间作适当调整。

7.2 病情分级

病情调查的分级采用0级、1级、3级、5级、7级、9级的6级分级法。病情分级划分参见表1。

表1 甜瓜炭疽病的病情分级

病级症状描述

0级无病症;

1级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

3级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

5级1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5%;

7级2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0%

9级5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0%。

7.3 调查方法

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每份鉴定品种(系)的发病情况,逐份材料进行分株调查,分别记载病情

的分级。

8 结果统计

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株发病率以“Ri” 计,数值以“%” 表示,按式(1)计算:

t

i

n

n

Ri   100% …………………………………………………………(1)

式中:

ni ——发病株数;

nt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病情指数以“DI”计,按式(2)计算:

T/ZJSIA 0001—2024

5

100

9

( )

 

t

c c

n

d n

DI …………………………………………………(2)

式中:

dc —— 相应病级;

nc —— 各病级病株数;

nt ——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9 结果评价

9.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 ≥ 50.0),该批次抗病性鉴定视为有效。

9.2 抗病性划分

根据被鉴定品种的病情指数的大小评定品种的抗性级别,各级别评定标准如表2。

表2 甜瓜炭疽病抗性评价划分

序号

抗感级别(Q)

病情指数区间

中文英文缩写

1 高抗HR 0≤DI≤10.00

2 抗病R 10.00<di≤35.00< p=""></di≤35.00<>

3 中抗MR 35.00<di≤50.00< p=""></di≤50.00<>

4 中感MS 50.00<di≤60.00< p=""></di≤60.00<>

5 感病S 60.00<di≤75.00< p=""></di≤75.00<>

6 高感HS 75.00<di≤100.00< p=""></di≤100.00<>

9.3 结果记录

将甜瓜炭疽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记录于表3。

表3 甜瓜炭疽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记载表

种质

名称

重复

区号

病情级别

病情指

平均病指抗性评价

0 1 3 5 7 9

……

T/ZJSIA 0001—2024

6

播种日期接种日期接种生育期

接种病原物分离编号接种病原物株系类型调查时间

鉴定人(签字):

年月日

校核人(签字):

年月日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鉴定单位: (盖章)

年月日

T/ZJSIA 0001—2024

7

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PDA培养基

A.1 PDA 培养基

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7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按培养基配方称取去皮马铃薯

200 g,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 000 mL,在加热器上加热至沸腾,维持30 min,用2层纱布趁热在量

杯上过滤,弃滤渣,取滤液补充水分到1 000 mL;把滤液放入锅中,加入葡萄糖20 g,琼脂17 g,然后

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1 000 mL,调pH

值至6.8~7.0。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500 mL三角瓶内,在试管口或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或泡

沫塑料塞后,再在塞子外包一层牛皮纸,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试管的分装量为

高度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三角瓶的分装量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灭菌后倒入灭菌培养皿,

制成平板培养基。

T/ZJSIA 0001—2024

8

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甜瓜炭疽病菌

B.1 病害症状

甜瓜炭疽病:(1)对叶片的危害:在发病初期叶片会先开始出现接近于圆形的病斑,颜色随着病

情的加重由黄褐色变成黑褐色。在病斑上还会伴随着出现小黑点,黑点范围随着病害严重面积扩大,然

后病害部位出现穿孔、破洞,严重时叶片会枯萎。如果空气比较潮湿,病害处还会出现淡红色的粘稠物;

(2)对茎和叶柄的危害:病斑大多是以椭圆形的形状出现,发病时病害处会变成黄褐色,有的像被烫

伤的伤口,病害严重时茎和叶柄很容易被折断,发病后期病害部位以上的位置会出现枯萎;(3)对果

实的危害:甜瓜在幼瓜时感染这种病害,病害较轻时幼瓜会出现畸形,病害严重时幼瓜很容易掉落。对

已经接近成熟的果实,病害处会出现向里凹陷,表皮坑坑洼洼还带有晕圈,病害的地方颜色变成黄褐色

或者黑褐色,果皮开裂,果实开始腐烂。空气比较潮湿时,病害的伤口处还会有粉红色的粘稠物流出。

B.2 病原菌分类地位

甜瓜炭疽病菌:Colletrichum orbiculare (Berk.&Mont.) Arx.

B.3 病原菌形态描述

甜瓜炭疽病菌(Colletrichum orbiculare (Berk.&Mont) Arx.)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病菌分

生孢子盘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呈黑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顶端色淡,略尖,基

部膨大,长90 μm ~ 120 μm,具1~3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栅状排列,大小为20~25 μm

× 2.5~3.0 μm。分生孢子长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14~20 μm × 5.0~6.0 μ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CS 65.020.01

CCS B 15 T/ZJSIA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

T /ZJSIA 0001—2024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4 部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diseases

Part 3: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melon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2024 - 12 - 11 发布2024 - 12 - 30 实施

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发布

T/ZJSIA 0001—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共5部分:

——第1部分:甜瓜枯萎病、甜瓜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3部分:甜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第5部分:甜瓜霜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本文件是T/ZJSIA 0001—2024《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的第4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杭州市

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武军、王汉荣、陈小央、吴早贵、李燕、祝玮、胡敏骏、董代幸、沈年桥。

T/ZJSIA 0001—2024

1

甜瓜主要病害抗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第4 部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甜瓜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接种体制备、鉴定用苗培育、鉴定方法、

病情调查、结果统计和结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甜瓜品种、品系及种质资源的甜瓜白粉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6715 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NY/T 2118 蔬菜育苗基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所具有的能够克服或减轻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2

抗性评价resistance evaluation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3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3.4

病情级别disease rating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T/ZJSIA 0001—2024

2

3.5

病原分离物pathogen 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

3.6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3.7

接种液inoculum 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接种体的悬浮液。

3.8

发病率incidence of disease

发病甜瓜植株数占总甜瓜植株数的百分率。

3.9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是描述

发病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4 接种体制备

4.1 基本设备

无菌室、恒温箱培箱、恒温振荡箱培箱、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冰箱、可控温的温室(温度保

持在20℃~30℃)、塑料盆、铝锅、电炉、培养皿、试管、剪刀、镊子、广口瓶、酒精灯、滤纸、三

角瓶、各种培养基等。

4.2 接种体分离

甜瓜白粉病菌的分离采用活体寄主法。采集具有典型甜瓜白粉病病斑的甜瓜叶片,用接种针挑取发

病叶片上的子囊壳于载玻片,盖上盖玻片,放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镜检。形态学鉴定为瓜类单囊壳

(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Y.Zhao)后,方法见附录B。直接将分生孢子接种于种植在温度

20℃~25℃、相对湿度(RH) 30% ~ 50%隔离温室的五叶一心至八叶一心的感病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品种植株,再进行重复接种,实现分离纯化备用。

4.3 接种体确定

选择分布较广、致病力较强的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优势菌株作为用于人工接种鉴定的接种体。

4.4 接种体保存

T/ZJSIA 0001—2024

3

甜瓜白粉病菌的保存可采用种植感病品种隔离保存,方法见4.2,或者采集通过隔离种植扩繁备用

的感病品种发病叶片,阴干后,保存于-10℃~-30℃的低温冰箱中。

4.5 接种体悬浮液制备

采集具有典型甜瓜白粉病病斑的甜瓜叶片,用无菌毛刷将白色霉层冲刷于无菌水中,制备成接种体

悬浮液。

5 鉴定用苗培育

5.1 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16715的要求。

5.2 浸种催芽

将甜瓜种子置于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10 min,再用清水冲洗3次,然后用清水浸泡5 h,沥干水,

置于30℃~32℃恒温箱中保湿催芽。

5.3 播种

采用营养钵盆栽法育苗,营养钵直径11 cm~13 cm、高10cm~13 cm,基质应符合NY/T 2118的要

求。将甜瓜种子露白后播种,每钵1粒种子,重复3次,每重复30钵,共90钵,待用。

5.4 接种前管理

播种后将营养钵置于温室中进行培育,出苗前温度保持在25℃~30℃,保持基质湿润;出苗后温

度保持在23℃~28℃,基质湿度保持在60%~80%,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6 鉴定方法

6.1 对照品种设置

抗病性鉴定时,设置一个感病对照品种和一个抗病对照品种,感病对照不得缺省,抗病对照品种可

缺省。感病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感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情指数大于50。抗病

对照品种宜选用本地区的常规抗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接菌量

下病情指数小于15。

6.2 鉴定时间

每年4月~6月和9月~11月为甜瓜对白粉病抗性鉴定与抗性评价的最佳时间。

6.3 接种时期

在甜瓜苗三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时进行。

6.4 接种液配制

用无菌水稀释接种体悬浮液,配制成浓度为1.0×106个孢子/mL~4.0×106个孢子/mL的接种液。

6.5 接种方法

T/ZJSIA 0001—2024

4

甜瓜白粉病采用接种体悬浮液喷雾甜瓜叶片进行接种鉴定。

6.6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的甜瓜苗置于23℃~28℃设施中,黑暗保湿(RH 85%~100%)24 h;之后保持正常光照,

适时浇水,保持正常栽培管理,不施用杀菌剂。

7 病情调查

7.1 调查时间

接种后20 d~25 d时进行调查。也可根据感病的对照品种病级扩展到最高病级的时间作适当调整。

表1 甜瓜白粉病的病情分级

病级症状描述

0级无病症;

1级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

3级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

5级1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5%;

7级25%<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0%

9级50%<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0%。

7.2 病情分级

病情调查的分级采用0级、1级、3级、5级、7级、9级的6级分级法。病情分级划分参见表1。

7.3 调查方法

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调查每份鉴定品种(系)的发病情况,逐份材料进行分株调查,分别记载病情

的分级。

8 结果统计

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株发病率以“Ri” 计,数值以“%” 表示,按式(1)计算:

t

i

n

n

Ri   100% …………………………………………………………(1)

式中:

ni ——发病株数;

nt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病情指数以“DI”计,按式(2)计算:

T/ZJSIA 0001—2024

5

100

9

( )

 

t

c c

n

d n

DI …………………………………………………(2)

式中:

dc —— 相应病级;

nc —— 各病级病株数;

nt —— 总株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9 结果评价

9.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 ≥ 50.0),该批次抗病性鉴定视为有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21日 16:02: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1480.html
图书

DBJ33/T 1342-2025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DBJ33/T 1342-2025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